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五个数学家的故事

五个数学家的故事一、阿基米德测皇冠真假的故事。
阿基米德啊,那可是个超级聪明的古希腊数学家。
有一回呢,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皇冠,可是他怀疑工匠在里面掺了银子,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让他想办法在不破坏皇冠的情况下测测皇冠到底是不是纯金的。
阿基米德想啊想,愁得不行。
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一屁股坐到澡盆里,水就“哗”地溢出来了。
阿基米德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他兴奋得光着身子就跑上街大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原来啊,他想到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
他把皇冠和相同重量的纯金块分别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测量它们排开的水量。
如果皇冠排开的水量和纯金块不一样,那就说明皇冠不是纯金的。
就这么着,阿基米德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可真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大天才。
二、祖冲之算圆周率的故事。
咱中国的祖冲之也是相当厉害的数学家。
在那个没有计算机啥高科技东西的年代,他就铁了心要把圆周率算得更精确。
祖冲之就整天对着一堆算筹摆弄。
他算啊算,白天算晚上也算。
他先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不断地把边数加倍,计算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一直算到正24576边形的周长。
这计算量可大得吓人,但是祖冲之就有那股子韧劲。
最后呢,他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个精确度啊,在当时那可是世界领先水平呢。
这就好比在一片黑暗中,祖冲之硬是点亮了一盏超亮的灯,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和工程计算等都奠定了超级坚实的基础。
三、高斯快速求和的故事。
高斯小时候就是个数学小天才。
有一次啊,他的数学老师想让同学们安静会儿,就出了一道题,让大家计算从1加到100的和。
老师心想,这得算好一阵子呢,可没那么容易。
结果呢,小高斯不一会儿就举手说他算出来了。
老师还不信呢,觉得这小家伙肯定是瞎猜的。
高斯就不紧不慢地说:“1加100是101,2加99也是101,3加98还是101,这样两两相加一共有50组101,所以答案就是50×101 = 5050。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精选)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精选)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下面是收集的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精选20篇),欢迎鉴赏。
老数学家苏步青的养生经蜚声国际数坛的老辈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百岁时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苏老九十岁高龄时,还着书立说,带研究生、每天工作约十小时左右,精力何等充沛!那么,当有人问他健康长寿之道,他总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不懂什么养生之道,只是平素生活有规律,并注意体育锻炼而已……”苏老的生活习惯,大致是这样的: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每晚睡眠六小时,白天午睡一小时。
早晨起身后,先在门前院子里,做一遍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约一刻钟;然后学习一小时,就进早膳。
下午工作完毕,坚持步行二至三公里,—雨天以上下楼梯替代。
数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人,出身农家,由于家境清寒,从小少吃缺穿,少年时代的苏步青,又瘦又小,身体并不怎么健康。
小学毕业后,读了二年中学,十七岁东渡日本,进帝国大学专攻数学。
在异国他乡,苏步青一住十二年。
在这期间,他逐渐爱上了体育,兴趣广泛,划船、溜冰、网球、骑自行车、开摩托车,样样都能漂亮地玩上几手。
当时,苏步青还是帝国大学网球队和划船队的主力队员之一数十年来,由于坚持体育锻炼,苏步青身体素质极好。
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上五、六层楼梯,依然不甚气喘,嘴里的牙齿,也与壮年时相仿。
九十岁那年的夏秋之际,他还蛮轻松地登上安徽黄山,游览休养。
一路足力之健,令人羡慕与钦佩。
人,总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的。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此目的呢?苏老认为,除上述体育锻炼外,精神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
苏老性格开朗,说话幽默,不管是与人谈话还是作报告,常常可以听到他的笑声,他经常讲:“少积忧虑的人,才能健康长寿。
”他还讲:为人在世,应该豁达大度,胸怀坦荡,凡事想得开,放得下。
再者,人要多动,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要多找事情做。
数学家的小故事欣赏(精选7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欣赏数学家的小故事欣赏(精选7篇)数学家们的小故事里面也有不少让我们感兴趣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家的小故事欣赏(精选7篇),供大家欣赏。
数学家的小故事1韦达(1540—1603),法国数学家。
年青时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从事政治活动,当过议会议员,在西班牙的战争中曾为政府破译敌军密码。
韦达还致力于数学研究,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带来了代数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
韦达讨论了方程根的多种有理变换,发现了方程根与分数的关系,韦达在欧洲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1579年,韦达出版《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同时还发现,这是π的第一个分析表达式。
数学家的小故事2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
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
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
142。
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
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
”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数学家的小故事3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
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
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
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
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数学家的小故事4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
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3篇

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1. 赫尔曼·维尔斯赫尔曼·维尔斯(Hermann Weyl,1885-1955)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曾经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建立现代几何学的基础。
他还致力于解决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维尔斯成了一位游走的演说家,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向广大学生和研究者们传授他的知识和智慧。
有一次,当他访问了大约一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后,一位学生来到了他的面前,向他询问一个问题:“教授,您认为数学的目标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维尔斯沉思了一会儿,并回答说:“数学的目标是证明我们所相信的一切是错的。
”这句话让这位学生和旁听的学生们感到很惊讶,因为他们都被告知数学的目标是推理和证明正确性。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逐渐明白了维尔斯所说的意义:数学是一种有关证明真理或假设的学科,而证明真理或假设之前,我们必须先证明一切可能的思路和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理。
2. 加布里埃尔·克鲁克曼加布里埃尔·克鲁克曼(Gabriel Crone,1648-1730)是一位著名的荷兰数学家,他被誉为“经验主义数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主要兴趣是实用的数学应用,例如测量、工程和天文学。
他还发展了新型积分方法,被称为“克鲁克曼法”。
在他的生命中,克鲁克曼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例如荷兰的“黄金世纪”,英国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尽管他在这些变革中保持了中立,但他的工作和成就在数学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传说,有一次当克鲁克曼在路上行走时,他听到了两个青年在讨论数学问题。
他决定加入他们的讨论,但他不告诉他们他是谁。
两个青年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克鲁克曼冷静地思考了几分钟,然后回答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如果你想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你需要说明它的三条边相等。
10个中国数学家的故事

10个中国数学家的故事
1.赵爽:东汉末年,赵爽发明了“勾股圆方图”,即利用该图证明勾股定理,
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
2.刘徽:魏晋时期,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3.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果领
先世界近千年。
4.王孝通:唐代数学家王孝通提出“缉古算经”,擅长天文历算,并首次提出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5.沈括:北宋时期,沈括在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军事、
经济学、音乐、文学等方面都有研究。
6.贾宪:北宋数学家贾宪发明“贾宪三角”,即二项式系数表,并提出了“贾宪
求积公式”。
7.杨辉:南宋数学家杨辉发现了“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给出完整表
达二项式定理的系数规律的三角形。
8.秦九韶:南宋时期,秦九韶提出“秦九韶算法”,这是一种高效计算多项式
的方法。
9.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并提出了“徐
光启算法”,用于计算π的值。
10.李善兰: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创立了“李善兰恒等式”,这是第一个用中文表
述的等式。
数学名人故事(12篇)

数学名人故事(12篇)数学名人故事篇1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
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
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
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
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
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
戴震称其为“策算”。
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
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
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
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名人故事篇2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闽侯镇,他的父亲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
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平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
数学名人故事7篇

数学名人故事7篇数学名人故事范例(精选篇1)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
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
自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
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
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路程”,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分配到外地等。
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家之一。
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
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令人难忘。
早在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的,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
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
“文化大路程”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
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
”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
”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
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自己。
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
华罗庚每到一个,是讲专长的,从而得到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门”。
数学家故事简短100个

数学家故事简短100个提供100个简短的数学家故事可能内容过多,我可以先为您提供10个简短的数学家故事作为示例。
如果这符合您的需求,您可以考虑使用这些故事,或者根据这些示例自行寻找更多故事。
高斯与算术题:高斯在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
高斯迅速给出了答案5050,他通过观察发现每对数字相加都是101,总共有50对,因此答案是50*101=5050。
费马的大定理:费马留下一道未解之谜,即“费马大定理”:对于任何大于2的整数n,不存在三个大于1的整数a、b和c,使得an=bn+cn。
这个定理在费马去世后悬而未决了300多年,直到20世纪末才被安德鲁·怀尔斯完全证明。
欧拉与图论:欧拉是图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通过解决著名的“七桥问题”开启了图论的研究。
欧拉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图,并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不存在一种走法可以遍历每座桥恰好一次并返回起点。
柯西与微积分:柯西是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他在微积分领域有重要贡献。
柯西-施瓦茨不等式是他的一个著名成果,这个不等式在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希尔伯特与问题列表: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在190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问题,这些问题成为20世纪数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笛卡尔与坐标系:笛卡尔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将几何与代数相结合,实现了几何问题的代数化,为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泰勒与无穷级数:泰勒级数是一种用无穷级数表示函数的方法。
泰勒通过这种方法,将复杂的函数转化为简单的无穷级数形式,大大简化了函数的计算和分析。
阿基米德与无穷小: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伟大数学家,他提出了“无穷小”的概念,并用它来解决曲线的面积和体积等问题,为微积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斯与矩阵:高斯在研究线性方程组时引入了矩阵的概念,使得复杂的线性方程组可以通过矩阵运算简化解决,为线性代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数学家 的生平故事一直 激励着我们前进, 现在就让我给大 家讲一讲一些著 名数学家的生平 故事!
主编:盛诗媛 主办单位:五中分校 初一(7)班 刊号:2007-8-1
1、华罗庚简介 2、华罗庚的故事 3、陈景润简介 4、陈景润的故事 5、费马的故事
6、欧拉的故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 于金坛金城镇,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 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 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 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 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 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 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 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 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 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 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 家而言,是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 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 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 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 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 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 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 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欧拉(1707—1783),瑞士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 会员。欧拉从小着迷数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 他13岁便成为著名的巴塞尔大学的学生,16岁获硕士学 位,23岁就晋升为教授。1727年,他应邀去俄国圣彼得 堡科学院工作。过度的劳累,致使他双目失明。但是, 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欧拉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氢说, 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场大火,把他的大量藏书和手稿化 为灰烬。他就凭着惊人的记忆,口授发表了论文400多 篇、论著多部。欧拉这们18世纪数学巨星,在微积分、 微分方程、几何、数论、变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 献,从而确定了他作为变分法的奠基人、复变函数先驱 者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发表 的科普读物,在长达90年内不断重印。欧拉是古往今来 最多产的数学家,据说他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够当时 的圣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机同时忙上几年。欧拉作为历史 上对数学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 米德、牛顿、高斯),被誉为"数学界的莎士比亚"。
回目录
回 目 录 下 一 页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1953年毕 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 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 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 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 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 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 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 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 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又对此作了改进, 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深受称赞。陈 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 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 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 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 泛深入的研究。
下一页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 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 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 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 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 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 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 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 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 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 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 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 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 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 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 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回 目 录
回目录
17世纪的一位法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数学难题,使得后来的数学家一筹莫展, 这个人就是费马(1601—1665)。 这道题是这样的:当n>2时,xn+yn=zn没有正整数解。在数学上这称为“费马大 定理”。为了获得它的一个肯定的或者否定的证明,历史上几次悬赏征求答案,一代 又一代最优秀的数学家都曾研究过,但是300多年过去了,至今既未获得最终证明, 也未被推翻。即使用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也只能证明:当n小于等于4100万时,费马大 定理是正确的。由于当时费马声称他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公布结果,于是 留下数学难题中少有的千古之谜。 费马生于法国南部,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以后以律师为职业,并被推举为议员。 费马的业余时间全用来读书,哲学、文学、历史、法律样样都读。30岁时迷恋上数学, 直到他64岁病逝,一生中有许多伟大的发现。不过,他极少公开发表论文、著作,主 要通过与友人通信透露他的思想。在他死后,由儿子通过整理他的笔记和批注挖掘他 的思想。好在费马有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他读过的书,都有他的圈圈 点点,勾勾画画,页边还有他的评论。他利用公务之余钻研数学,并且成果累累。后 世数学家从他的诸多猜想和大胆创造中受益非浅,誉他为“业余数学家之王”。 费马对数学的贡献包括:与笛卡尔共同创立了解析几何;创造了作曲线切线的方 法,被微积分发明人之一牛顿奉为微积分的思想先驱;通过提出有价值的猜想,指明 了关于整数的理论——数论的发展方向。他还研究了掷骰子赌博的输赢规律,从而成 为古典概率论的奠基人之一。
回目录
下一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青年时代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 入绝境。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 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 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 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 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 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 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 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 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 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 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 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结 束 语
我们看了几位著名数学家的生 平故事,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陈景 润数学家的那种坚持不懈,努力奋 斗的精神!得到一点小成就,那只 是翻过了一个小山丘,我们要更加 努力,更加勤奋,攀上学习的顶峰! 盛诗媛
20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