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绪论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1、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萌芽时期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名教育的经济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
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写了著作《人力的资本观》,它运用现值折算法。
(2)形成时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创建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
美国丹尼森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3)发展时期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
出现的主要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森、鲁什林、戴维斯。
研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研究的内用和范围有了很的拓展。
第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
第三,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第四,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
第五,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2、学科研究对象。
①西方:教育投资收益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②前苏联: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③中国:厉以宁,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杨保民,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王善近,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3、学科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4、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①是二战后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②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精选文档】

教育经济学——范先佐著(1999年12月第一版)一、目录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说第三节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第五章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一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第二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三节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第六章教育与就业第一节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三节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第七章教育投资的负担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三节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第八章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一节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第九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第二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第三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十章教育成本与效益第一节教育成本概述第二节教育效益分析第三节教育效益的计量第四节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第十一章教师的劳动与报酬第一节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教师的职责与任职条件第三节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第四节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第五节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第十二章学生资助制度第一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含义、来源及其作用第二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第四节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思路第十三章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二节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三节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立所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二、教材主干内容走近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NEW)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4.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答:(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经济现象具有质和量的特征,认识教育经济现象需要从质和量 两方面出发来揭示其本质特征。用必要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把定性分析 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① 定性分析法 a.概念
定性分析是从事物的大量现象出发,大量占有材料,经过分析和综 合,找出其规律的方法。
(5)我国大陆学者 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特殊的研 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研究首先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②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 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的系统化,其研究必须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教育经济学 形成和发展的情况。 ③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探讨教育经济 学其他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把揭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 运动规律作为本门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 ④ 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在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如何解决好人力 资本的形成、积累和发展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教育 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 ⑤ 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的供求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现实问题,影响到个 体、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国家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供求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课题。 ⑥ 教育与就业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经济功能的大小有赖 于教育培养的熟练劳动力或专门人才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教育在解决就
教育经济学PPT

(3)明瑟 美国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雅各布·明瑟。
1922年出生于波兰,1948年到达美国。他于 1950年在爱墨里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7在 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除了其他地方 短暂的逗留,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是在 哥伦比亚大学度过的。明瑟是第一位使用要 简单、易于操作的经济学模型来系统地阐述 和解释劳动力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家。
增长理论研究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如何向发达经济过度。 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土 地)之间或不同个体(如家庭、个人)之间的分配,前者可称为要 素收入分配理论,后者可称为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总之,20世纪50-60年代,在宏观方面,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 发展的作用成为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在微观方面, 收入分配理论开始关注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 这些理论上的进展有力的推动了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
(2)贝克尔 贝克尔也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是一位思 维敏捷的经济学家,以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 歧视、家庭、婚姻、犯罪、吸毒及政治、法 律、道德等非经济行为而著称。
他的人力资本思想几种体现在《人力资本 ——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1964年)一书中。
与舒尔茨不同,贝克尔是从微观(即个人 或企业)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的作用。
#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是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标志着教 育经济学的形成。
教育经济学专著和一批教育经济学
研究论文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也 是教育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
第1章 教育经济学简介

马歇尔计划: 涉及国家和 资金额度
美国贷款及马歇尔计划
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2、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收入分配理论:要素收入分配理论和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1958年,明瑟发表《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 解释二战后最贫穷的家庭收入比重上升,而最富裕的家 庭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宏观关注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微观关注教育等 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四、教育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
3、明瑟(Mincer)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1958) (虽不及前两人有名,但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早于前两人, Blaug认为,明瑟早于舒尔茨和贝克尔“发现”了人力资 本理论);
核心观点
关注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对于教育、培训等投入量不同造成的; 划分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分别以受教育年限(正规学校教育 的年数)和工作经验(工龄)表示两类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 建立收入方程或工资方程,从而用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来解 释个人工资收入的差异。
五、教育经济学的概念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教育体系内部经 济问题的学说,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经济学和教育学, 是一个交叉学科。
第一章_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古代早已萌芽。
例如在我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先秦诸子都有这类思想。
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公元前725——前645)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约公元前327——前289)在西欧,有关教育经济的朴素思想,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那里就有过论述。
上述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尽管在实践中看到了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
但是,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体力劳动阶段,劳动工具的物质技术性质还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个人体力和经验技能来体现,知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非常薄弱,自给自足的个体自然经济还居统治地位。
因而,人们还不可能充分认识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上的意义,从而不会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是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理论体系。
它产生于17世纪下半期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法国。
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另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把科学技术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教育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古典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他们正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看到教育的经济价值,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1、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之谜”,20世纪初到中叶,美国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之谜”。
2、舒尔茨(填空)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三个方面舒尔茨不仅在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教育经济学计量方法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韦锥他于1962年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曾有人认为他的这本专著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4、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包含两层意思:①生产的是使用价值,是维护社会生产劳动继续进行的劳动、维护劳动能力再生产的劳动;②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其内容是物质变换,其结果是物质产品。
总之,凡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以及教育投资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论点:①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型的劳动②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③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的性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着重研究教育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价值,即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和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是我们最有力的生产动 力。”“内在的财货。” “教育作为国家投资。” ——《经济学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国家
英国 英国
代表人物
威廉〃配第 亚当〃斯密
年代
1623-1687 1723-1790
主要思想
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多创造价 值;技艺也是生产要素 人的知识才能是财富、生产要 素,教育和学习的费用是资本 人才、企业家的价值 人的才智和体力是“精神资本 ” 知识是最有力的生产动力、教 育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在1676年 出版的《政治算术》著作中,首次试图运用 数字资料去计算广义教育之成果的货币价值 , 并从其结果中得出制定经济政策的结论。 配第把“技艺”看做一种特别的,除了土地 、物的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生产要素。 配第认为,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生产能力 出现差别。他对比了海员和农民,认为由于 海员所受到的训练,使得在货币价值比值上 ,令“一个海员实际上等于三个农民”。配 第还从人的劳动使人力的货币价值生息这一 假设出发,算出英国“有生命的资本”的货 币价值。这是第一个力图确定一个国家“人 力资本”量的尝试。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须明确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经济学?
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 生之前,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 关系的思想在古代已经萌芽。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中 ◦ 管仲 ◦ 孔子 ◦ 墨子 ◦ 孟子 国
成于20世纪60年代。
1.1962年,英国教育经济学家韦泽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 济学”命名的专著,因此有学者认为此本专著的出版是学科诞生
的标志。
2.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了一次专门讨论教育经济 学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于1966年出版了一本具有一定体系结构的
《教育经济学选集》。也有学者认为此选集的出版是学科形成的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西
方
柏拉图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柏拉图 (Plato,约公元前430-前350年)
“如果把算术、量积、称重等方 法从生产工艺中拿掉,那剩下 的只有猜测了。” ——《智术之师》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古代教育经济思想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管仲 孔子 墨子 孟子 柏拉图 国别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传播知识、传递思 想、培养人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3、劳动价值论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论:为正确的计量教育为国家经济增长所作 出的贡献奠定了理论基础 。
教育经济学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需要教育? 如何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 如何有效地发展教育和运行学校?
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 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教育经济学致力于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述 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 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 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古希腊
所处年代
前725-前645 前551-前479 前468-前376 前372-前289 前427-前347
主要思想
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道 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 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施教 详细阐明教育与经济关系 知识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配第(《政治算术》1676) 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价值 2.魁奈(《经济表》1758) 构成国家强大要素是人,人本身就是持稳自己财富的第一个 创造因素;人的性格、习惯等对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十分重要 3.斯密(《国富论》1776) 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是国民财富的生产要素 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 强调人才特别是有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 5.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精神资本和物质资本,教师是生产者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教育的生产性,人才浪费可惜,国家投资
量化,这种计算方法至今仍有使用价值。
2.早期的研究 沃尔什《人力资本观》(1935):把教育投资 视为理性行为,比较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 收入现值。 20世纪60年代初期,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 本理论”,运用余数分析法对人力资本在美国 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收益率作了实证分析。 丹尼森( 20世纪60年代初期)运用因素分析法 进行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并估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占23%。
基本理论观点: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 重要源泉。教育投资的最大特点是从质的角度衡量, 将人的劳动看成教育装备的结果。劳动的教育装备率 高,劳动生产率也就高,从而增强创造收入的能力。 同时,教育投资是土地、人力、物力资本之外的另一 个生产因素。
教育经济学的计量方法: 为正确解释经济之谜,创立了“经济增长余数分 析方法”,求得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 也称为:“教育投资收益率计算法”。 步骤:计算社会积累的教育总投资;计算教育投 资收益率;计算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增 加的比例。
法国 德国 英国
萨伊 李斯特 马歇尔
1767-1832 1789-1846 1842-1924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政治经 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包含着 丰富的、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 义教育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1)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2)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3)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
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在生产科学的社
会功能
(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
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以及教育 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 学科性质 1.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类 2.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 3.既不是部门经济学,也不是教育学,是一门独立 学科 4.是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 交叉的科学
——《论语·子路》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
“教人耕者其功多”
——《墨子·鲁问》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 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斯密论述 的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萨伊特别强调了人才 ,尤其是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他认为,生产 就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大要素的配合、协作过 程,而这些要素的配合协作是由企业家组织、承担的 。因此,企业家对生产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 萨伊充分地看到了企业家作为一种特殊人才对经济发 展的重要性,从而看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0
主要贡献
1.具体数量化的分析了教育同提高劳动生产 率的关系,论证了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生产 率就越高。说明劳动者学历与提高劳动生产 率呈正比例关系。
2.投资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投资一些物的基本建设( 如筑水坝、发电站等)所带来的收益快,增长额多。 3.最早使用了劳动简化比的计算方法,是教育经济效益数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一、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一)学科萌芽阶段(1920s-1950s末)
1.萌芽起点标志:斯特鲁米林(1924)《国民教育的经济意 义》 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通过分析劳动者的年龄、工龄和教育程度三个方面对生产发 展及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劳动收入与教育费用之比计算 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经济净收入。
研究特征:
1.出现论文及专著,且数量不断增加,内 容虽包含数量化的计算方法,但未使用“教育经 济学”的名称; 2.当时的教育经济学主要通过观察在业劳 动者来论述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还未更多深 入涉及教育规划、结构、财政等问题。
(三)学科初步形成时期(1960s)
有关教育经济学学科形成的标志虽然众说纷纭,但都认为初步形
教育经济学研究一般分为宏观、微观、结构和制度四个维度 宏观教育经济学着重分析教育同经济增长、教育投资同财政收支 的关系。强调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加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 率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言,教 育投资的增长应该超前。 微观教育经济学着重分析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教育单位的办学 效率和效益、教育单位的规模经济和家庭教育支出的变动趋势等 问题。 结构教育经济学着重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即教育的区域结 构问题,人才的区域布局及调整问题,教育资源的内部结构比例 ,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人才、劳动者以及专 业需求的结构问题,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技术以及地区结构的 关系问题等。 制度教育经济学着重分析教育投资、教育资源配臵等方面的制度 环境和制度条件问题。它包括教育行业的报酬收入制度、劳动者 流动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学校经营与产权制度、教育管理体 制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