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社会批评
讽刺批评社会的作文

讽刺批评社会的作文
在这个看似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社会里,却也藏着不少让人忍不住要吐槽和批评的怪象。
先来说说这到处弥漫的浮躁之气。
大家好像都在拼命地追求快,快出名、快发财,却忘了“欲速则不达”的老理儿。
为了吸引眼球,各种奇葩的新闻、无聊的炒作满天飞。
有些人甚至不惜编造谎言、卖弄丑态来获取关注,把道德和良心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再瞧瞧那无处不在的攀比之风。
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的成绩……好像不比就没法过日子了。
结果呢,人们活得越来越累,幸福感越来越低。
为了满足那所谓的虚荣心,拼命工作,甚至不择手段,把生活过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
还有这冷漠的人际关系,住在对门的邻居,几年下来可能都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
在公交车上,个个都低头玩手机,对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孕妇视而不见。
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温暖和关怀,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冰层给挡住了。
更别提那让人头疼的食品安全问题了。
什么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一次次挑战着我们的底线。
商家们为了赚钱,良心都不要了,把老百姓的健康当成了儿戏。
教育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孩子们被沉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本该快乐的童年被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填满。
分数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创造力和个性被无情地扼杀。
社会啊社会,你什么时候才能清醒一点,把这些毛病都改改?咱老百姓不求大富大贵,只求能生活在一个真实、温暖、有良心的社会里。
别让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继续捣乱,还我们一个干干净净、充满阳光的世界!。
课件-文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

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 《艺术哲学》
影响文学产生和发展的三因素是种 族、环境和时代
种族:天生遗传的那些倾向,因民 族的不同而不同。——内部主源
环境:自然界、物质环境、社会环 境等。——外部压力
时代: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精神 气候)——后天动量
2、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 夫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把文 学批评与社会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以进步 的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从历史的高度评价 作家作品,使社会历史批评得到深刻全面的 发展。
示例:余华《我的文学道路》
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任何一个作家首先都是一个 读者,一个好的读者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
如:川端康成 细部描写 “细部是我们生命的所在” 卡夫卡 “他解放了我的写作” 鲁迅 “想象力后面必须要跟着洞察力” 福克纳 心理描写“真正优秀的心理描写都是不
写心理的。”
3、考察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应该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应该是社会赋 予它以生活,而不是它赋予社会以生活。
——别林斯基
“美就是生活”——那些含有生活的东西正如 我们所希望的,便是美的;那些显现生活或 者使我们想起生活的东西,便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的分析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封建 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自 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标志着在俄国革命日益 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终于忍无可 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这是革命巨浪即将到来 的先声。“最强烈的抗议最后总是从最衰弱的而且 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1. 引言1.1 概述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
他的诗作多次揭示了唐朝时期社会的不公正、贫困现象以及政治黑暗和官僚腐败问题。
本文将探讨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进一步了解杜甫诗作中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表现,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和道德败坏的批评。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并提供了对今世启示与警醒。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杜甫诗中社会批判的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杜甫及其时代背景,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然后,我们将聚焦于描述杜甫如何通过描写社会不公与贫困来进行社会批判。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他对官僚腐败和政治黑暗现象的揭示。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讨杜甫诗作中表现出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包括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失落感,以及士人遭遇到的权力打压与困境。
最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分析杜甫对当时社会制度和道德败坏进行的批评,涉及权臣专权与社稷之忧、行政官员贪污腐败揭示以及社会弊端与道德虚伪剖析。
最终,我们将在结论中总结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价值意义,并进一步思考其中对今世的启示与警醒。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挖掘杜甫诗作中所揭示的社会批判思想,并通过对其作品内容的详细分析,揭示出杜甫诗中蕴含的深刻价值意义。
通过了解杜甫诗作中所描述的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对唐代社会制度和道德败坏问题所持有的批判态度。
本文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于社会公正和贫困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提供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警醒。
2. 杜甫诗的社会批判:2.1 杜甫及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712年- 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于安史之乱前后,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争和社会动荡。
这个时期,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盛行,导致了贫困、饥荒和人民疾苦。
2.2 社会不公与贫困描写: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现象的描写。
社会学批评

从种族的角度解读
• 《静夜思》写于公元725年,当时诗人 25岁,秋游金陵。我们只能猜测,中秋 前后的一个月夜,诗人孤影相对,于是 他回想起飘萍般的生活,又想起远方的 亲人,一股思乡之情冲涌在胸,但是他 游侠般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限于哀怨, 伤怀的心地。
从环境的角度解读
• 泰纳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的、地理的环境和社会 的、物质的环境,而文化环境也是影响艺术的一 个重要的因素。 • 从中国民族的习俗来看,自古以来就有睹月思人 的习惯。我国大多诗人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 ,思乡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追求 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 人。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明月可以寄托相思。 • 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故乡的土地上,李白 孤独的写下《静夜思》,不单单是诗人想念自己 的家乡,更是表达了千千万万漂泊在外的游子的 那种孤寂和思念。
第二层:
• 从种族的角度解读 • 从环境的角度解读 • 从时代的角度解读
从种族的角度解读
• 从种族的角度解读所谓“种族”,泰纳解 释为一个民族的“先天的特性”和“后天 的特性”。 • 从李白的家族看,李白家族遭重大变故流 放与大唐最西域,李白由此诞生,五岁时 ,举家内迁,这真是一个漂泊者的家族, 在一游牧者无主体的人民中间,李白身上 有了“半胡儿”的异域情调。而家族的漂 泊情怀使得李白的一生几乎都在四处漂泊 流浪。
第三层:结语
• 泰纳在其《艺术哲学》里面提到的“ 种族、环境、时代”的解读方法,运 用到《静夜思》中,从三维立体的角 度重新看到李白创作这首诗的心路历 程,从字里行间感受年轻诗人的惆怅 、诗人满腔的抱负和情怀,从而更娇 深切的与诗人桀骜的诗魂产生深深的 共鸣。
谢谢观赏!
低 头 思 故 乡
举 头 望 明 月
社会历史批评

示例:李善注阮籍《咏怀》诗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 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2、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和政 治倾向 A、研究作者在具体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倾向 和艺术追求 B、追踪作者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主题和价值 取向; 取向; 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 C、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
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一、概说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角度观察、分析、 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 方法。 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 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 作用。 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 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历史 意义。 意义。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艺术现 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 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任何艺 术作品的产生, 术作品的产生,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时 代背景相关。 代背景相关。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标准, 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准, 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 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 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 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作 品的思想意义。 品的思想意义。
示例: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 示例: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的分析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封 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 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 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 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标志着在俄国革命日 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 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终于忍无 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 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这是革命巨浪即将到 来的先声。 来的先声。“最强烈的抗议最后总是从最衰弱的而 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社会批评

第一章社会学批评从本体论来看,文学显然不是发生于影响人类生活的意图,但当文学一旦被意识到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力时,它便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种种附加功能,相应地,也便产生了对文学的种种期待。
在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如果说“兴”和“怨”是文学的原初功能,则“观”和“群”则是由社会性需求所造成的文学的附加功能。
也就是说,文学除了抒发情感、宣泄积郁,也可以,并且应当能够“考见得失”(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当与不当之处)、“群居切磋”(彼此交流以达成社会和谐)。
古罗马的贺拉斯所提出的“寓教于乐”的主张,也说明文学作用于社会的特定功能,即文学不仅是愉悦性情的一种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群体利益、引导道德规范的集团行为。
因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文学的可阐释构成中,社会的、时代的内容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也就导致了对文学的社会学批评观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对文学的批评从原初开始即有社会影响及耐代认识的诉求,这种诉求也塑成了文学的社会历史品格,成为推动文学创作的一种有力的需求性动力。
但社会学批评作为一种自觉的批评理论,应当说起始于19世纪的法国。
随着大革命风潮的平息,在法国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于文学的社会性内容,这既是对现实的逃离,也是对现实热情的一种虚拟性实现。
最早的社会批评文本当属斯达尔夫人的一系列论述,其中最集中体现其文学思想的则是《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0)等着作。
斯达尔夫人的批评观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对文学形态的作用。
斯达尔夫人将当时的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学类型,“希腊人、拉丁人、意12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人属于我称之为南方文学这一类型。
英国作品、德国作品、丹麦和瑞典的某些作品应该列入由苏格兰行吟诗人、冰岛寓言和斯坎的纳维亚诗歌肇始的北方文学。
什么是社会批评?

什么是社会批评?社会批评是对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等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过程,是一种公共的、文化的、道德的反思方式。
在社会批评中,人们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社会批评的意义社会批评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 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 指出社会行为方向的偏离,促进社会正常的运行。
-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2. 社会批评的形式在不同的场合下,社会批评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例如:- 媒体批评。
媒体是社会批评的有效途径之一,媒体通过新闻报道、评论、专栏等形式,对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进行批评和反思。
- 学术批评。
学术领域往往是社会批评的重要阵地。
学者通过研究、分析、评价社会现象,以及撰写相关论文、书籍等,促进社会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 社会公众批评。
社会公众的意见也是社会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公众可以通过集会、游行、抗议等形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不满和批评。
3. 社会批评的效应社会批评的效应是显著的,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其深刻的影响:- 在政治领域,社会批评可以促进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 在经济领域,社会批评可以引导市场规范化、优化经济结构。
- 在文化领域,社会批评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弘扬正能量,促进文化创新。
- 在社会领域,社会批评可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发展。
总之,社会批评对于发现社会问题、指出不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通过社会批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行为走向正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讽刺批评社会的作文

讽刺批评社会的作文
在咱们这个看似繁华热闹的社会里,总有些让人忍不住要吐槽的怪现象。
你瞧瞧,到处都在喊着“文明礼貌”,可有些人在公共场合却像个没教养
的“野蛮人”。
大声喧哗、随地吐痰,那模样仿佛这地儿是他家后院,想咋折
腾就咋折腾。
还有那些个插队的,好像时间对他们来说比金子还珍贵,别人的
时间就不是时间啦?
再说说这“面子工程”。
有些地方,为了所谓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
高
楼大厦是盖起来了,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没见提高多少。
表面光鲜亮丽,内里
却是一团糟,就像一个涂了厚厚脂粉的丑八怪,只能远观,不能细看。
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关系网”。
办个事儿,不找关系就觉得心里没底。
明
明有正常的程序和规定,可总有人想走捷径。
结果呢,真正有能力、守规矩的
人被挤到一边,那些靠关系的倒是顺风顺水。
这公平吗?这像话吗?
说到消费,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各种节日都变成了购物节,商家拼命忽悠,大家就疯狂买买买。
不管需不需要,先买了再说,好像不买就亏了一个亿。
结
果呢,家里堆满了没用的东西,钱包瘪了,脑子也清醒了:这到底图个啥?
还有那网络世界,谣言满天飞。
有些人就喜欢胡编乱造,博眼球,赚流量。
一点责任感都没有,把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咱们这个社会啊,就像一个生了病的人,表面看着还行,其实内里有不少毛病。
希望大家都能醒醒,别再装睡,一起努力把这些坏毛病改掉,让咱们的社会真正健康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学批评从本体论来看,文学显然不是发生于影响人类生活的意图,但当文学一旦被意识到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力时,它便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种种附加功能,相应地,也便产生了对文学的种种期待。
在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如果说“兴”和“怨”是文学的原初功能,则“观”和“群”则是由社会性需求所造成的文学的附加功能。
也就是说,文学除了抒发情感、宣泄积郁,也可以,并且应当能够“考见得失”(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当与不当之处)、“群居切磋”(彼此交流以达成社会和谐)。
古罗马的贺拉斯所提出的“寓教于乐”的主张,也说明文学作用于社会的特定功能,即文学不仅是愉悦性情的一种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群体利益、引导道德规范的集团行为。
因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文学的可阐释构成中,社会的、时代的内容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也就导致了对文学的社会学批评观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对文学的批评从原初开始即有社会影响及耐代认识的诉求,这种诉求也塑成了文学的社会历史品格,成为推动文学创作的一种有力的需求性动力。
但社会学批评作为一种自觉的批评理论,应当说起始于19世纪的法国。
随着大革命风潮的平息,在法国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于文学的社会性内容,这既是对现实的逃离,也是对现实热情的一种虚拟性实现。
最早的社会批评文本当属斯达尔夫人的一系列论述,其中最集中体现其文学思想的则是《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0)等着作。
斯达尔夫人的批评观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对文学形态的作用。
斯达尔夫人将当时的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学类型,“希腊人、拉丁人、意12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人属于我称之为南方文学这一类型。
英国作品、德国作品、丹麦和瑞典的某些作品应该列入由苏格兰行吟诗人、冰岛寓言和斯坎的纳维亚诗歌肇始的北方文学。
”①她这样划分的理由是,南方有着清新的空气、茂密的丛林、清澈的溪流,这种自然条件在诗人内心激发起强烈的热情,从而形成南方文学的形态;而北方阴暗多云的天气条件则使得诗人更关心人生的痛苦,从而使文学趋向忧郁的气质。
斯达尔夫人的另一个重要的批评观就是将文学与广义的社会制度相联系,考察其间的互动关系,她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的绪言中明确宣称:“我的本旨在于考察宗教、风尚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宗教、风尚和法律的影响。
”②在考察欧洲文学史的过程中,斯达尔夫人实际上把对文学关系密切的因素划分为三个重要的方面——宗教观念、民族风尚和时代特征,而这些方面已经涵括了制约文学的“现实”维度的全部内容,从而将文学置于一个广泛的语境之中,揭示它在这特定语境之中的存在意义。
可以说,这部着作是社会批评观的一个宣言,标志着社会批评的方法论的自觉。
20世纪法国着名文学理论家梵·第根也认为社会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是斯达尔夫人的首创,他说:“把文学的历史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源于孟德斯鸠,但无论是孟德斯鸠还是维柯,是莱辛还是赫尔德,都没有把这种思想提出来,而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这在1800年还是前所未有的。
”③在整个19世纪,法国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热情,另一位被视为“社会学派”的艺术理论家泰纳基于科学化的努力,试图将文学的本质在特定的语境因素中加以确定。
于是,他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 1864)中提出了着名的“三要素”说。
在泰纳看来,文学艺术是人类所建立的道德形态之一,而“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
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而所谓“环境”是指种族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干扰或凝固的作用。
”④在泰纳所说的环境中,其实包括了如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
在“环境”这一①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45页。
②同上书,第12页。
③梵·第根:《(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导言》,第11页。
④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杨烈译,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着选编》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9—150页。
13要素中,泰纳比斯达尔夫人置入了更为广泛的条件,即,决定文学艺术的不仅有其内部因素,也包括所有与之发生影响关系的“外力”因素,“这些外力给予人类事物以规范,并使外部作用于内部”。
此外,在泰纳看来,“除了永恒的冲动和特定的环境外,还有一个后天的动量。
当民族性格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时候,它们不是影响于一张白纸,而是影响于一个已经印有标记的底子。
人们在不同的顷间里运用这个底子,因而印记也不相同;这就使得整个效果也不相同。
例如,考察一下文学或艺术的两个时代——高乃依时代的和伏尔泰时代的法国文学,埃斯库罗斯时代的和欧里庇得斯时代的希腊戏剧,达·芬奇时代的和伽多时代的意大利绘画。
’’①它们的“一般的思想”可能未变,但是却有先驱与后继、无范本和有范本、直接和间接观照之分,前者影响后者。
因此,文学艺术同时是历史的,时间性在其中起着决定其本质的作用。
(二)文学的“服务于社会”功能的提出如果说法国人从理论形态上为社会学批评方法做出了界定,则俄国人更是在理论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为这一方法的确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19世纪的俄国在政治与经济制度上是一个失败的典范,而英法等其他欧洲国家的物质发展与思想的活跃对俄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然而贵族革命的失败与资产阶级的弱小导致俄国无法像其他西欧国家那样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文学就借助于其宣传功能而被赋予了改造社会的责任。
别林斯基是俄国社会批评的奠基者。
在他看来,文学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他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中有一个对诗的理解:“诗歌,可以说是用两种方法,来概括和再现生活现象的。
这两种方法互相对立,虽然引向I司一个目标。
诗人或者根据全靠他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时代和民族的态度来决定的他那固有的理想,来再造生活;或者忠实于生活的现实性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度,在全部赤裸和真实中来再现生活。
”②不管这两种诗歌的手法如何,它都是由诗人所处的“世界、时代和民族”所决定的,这成为别林斯基艺术本体论的基础。
但别林斯基并不认为艺术只是社会现实的某种附属物,他有着对艺术自足性的认识,如他在《孟采尔,歌德的批评家》(1840)中就曾说过:“艺术既然表现着社会的自觉,通过对善和真的崇高印象和高贵看法,表达着构成社会的个人的精神,那么,也可以说它是为社会服务的;可是,它不是作为一个为社会而存在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为自己而独自存在,在自身中具有它的目的和它的原因的东西,来为社①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杨烈译,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着选编》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
②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满涛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47页。
14会服务的。
”④或者说,别林斯基首先是把艺术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看待的,其次要说明艺术必须依赖于对社会现实的关系而存在。
纯艺术并不存在,但非艺术的诗歌也是没有意义的。
他说:“纯艺术是什么,——连它的拥护者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因此,它对于他们显得是一种理想,实际上却是并不存在的。
就本质上说来,这便是一种坏的极端——即把艺术说成是观善惩恶的、教训的、冷淡的、枯燥的和死的东西,其作品不过是关于特定主题的修辞学的练习——的另一坏的极端而已。
毫无疑问,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然后才能够是社会精神和倾向在特定时期中的表现。
不管一首诗充满着怎样美好的思想,不管它多么强烈地反映着现代问题,可是如果里面没有诗歌,那么,它就不能够包含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能看到的,充其量不过是执行得很坏的美好的企图而已。
”②别林斯基的理论告诉我们,文学艺术应当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作用于社会的文化形态,从文学中发现社会现实或要求它作用于社会现实,并不能以损害文学的艺术性为代价。
这也是在我们理解文学的社会批评方法时应当注意到的。
别林斯基的继承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更为明确地将文学与人类社会活动以及特定群体的倾向性联系在一起。
大家知道,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是现实主义的,在他看来,美就是生活,艺术的美将永远隶属于活的现实。
他的批评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第一,文学艺术必须是与现实条件相联的,脱离开现实生活则失去其生命力。
他说:“在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只有那些和社会的要求保持活的联系的倾向,才能获得辉煌的发展。
凡是在生活的土壤中不生根的东西,就会是萎靡的,苍白的,不但不能获得历史的意义,而且它的本身,由于对社会没有影响,也将是渺不足道的。
”艺术“只有当它的发展是以时代的普遍要求为条件的时候,就会得到辉煌的发展。
雕塑所以能够在希腊人中间得到繁荣,只是因为,它是他们生活中主要特征的表现,——它是热烈崇拜人体形态美的表现。
歌特式建筑术所以能够创造美妙的纪念物,只是因为它体现了和表达了中世纪的追求。
意大利派绘画所以能够创造奇妙的图画,只是因为,它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社会追求的表达者,它是为了把对于人体美的古典崇拜和中世纪的朦胧的追求混合起来的时代精神而服务的。
”③第二,文学应当服务于现实生活。
他认为,文学是生活的服务者,是思想的传播者,这是文学的毋庸置疑的本质属性。
文学是服务于生活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成为①《孟采尔,歌德的批评家》,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7页。
②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北京:时代出版社,1 953年,第414—415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辛未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543—544页。
15生活享乐的一部分,因为,“享乐主义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是一种冷漠而自私的勾当,从而,根本不是诗的,同样,我们今天在文学中的享乐主义倾向,也必然会带有冷淡的死气沉沉的烙印。
诗就是生活、行动、斗争、热情。
”第三,“文学不能不是某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者。
这是一种它的本性中所包含的使命,——这是一种它即使要想摆脱也没有力量可以摆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