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免疫调节知识汇总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类型与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2.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其在骨髓中分化,并发育成熟,成为B 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分化,发育并成熟,成为T 淋巴细胞。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种类: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3.免疫的类型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前者主要依靠抗体来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过程,后者主要依靠T细胞来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过程。
4.抗原和抗体①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癌细胞等。
②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化学本质:蛋白质。
分布:主要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和细胞外分泌液中5.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产生浆细胞增殖分化二次免疫抗体B细胞直接刺激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1)参与细胞:抗原呈递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B 细胞、浆细胞(无识别能力)。
(2)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6.细胞免疫过程(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细胞毒性T 细胞、记忆T 细胞(2)结果:细胞毒性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特别提醒:(1)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高三生物最新课件-江苏生物学科第三节免疫[原创] 精品
![高三生物最新课件-江苏生物学科第三节免疫[原创]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89a0fd1da38376bae1fae1d.png)
过敏原是抗原,抗原不一定是过敏原
效应B
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粘膜 血液中某些细胞
组织胺 体液调节
血管舒张通透性增强
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强
过敏反应: 1.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引起组织损伤 (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血管通透性增强) •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原和抗原) •体液免疫反应 (抗体参与过敏反应) 思考: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中抗体的异同点? 2.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 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力强 过敏反应-花粉尘土鱼虾等
免疫力弱
免疫缺陷病 -AIDS
免疫失衡 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哪些物质是常见的过敏原? • 抗原和过敏原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抗原--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
哪些物质是抗原
细菌、病毒、花粉、外毒素等 Q:过敏原和抗原的关系?
抗体: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 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毒素 凝集素 分布:主要在血清中; 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乳汁\唾液)也有。 抗原被体液中抗体消灭----体液免疫 抗原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
A、感应阶段 呈递 吞噬细胞处理呈递 呈递 T呈递 B细胞识别 B、反应阶段 B细胞增值分化 记忆细胞形成
4、细胞免疫 (抗原侵入细胞) A、感应阶段 B、反应阶段 C、效应阶段
效应T的作用
细胞胀破 1.使膜通透性改变 ,细胞渗透压升高
2.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2.免疫活性物质-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
细胞免疫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
中和病毒;
免疫粘附作用;
溶解和杀伤细胞;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制病毒蛋白质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1
生理屏障:皮肤、粘膜、血脑屏障等
2
细胞因素:吞噬细胞、NK细胞等
3
体液因素:补体、干扰素、溶菌酶等
4
炎症
5
一、生理屏障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皮肤与粘膜
PART ONE
皮肤与粘膜 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膜所分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
机体的机械方式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排除异物;
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
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
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
溶菌酶(lysozyme)
7KD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并可分泌到血清及各种分泌液中,能水解革兰氏阳性菌胞壁肽聚糖而使细胞裂解。
溶菌酶也存在于鸡蛋清和某些细菌中,可提纯并加工制成各种制剂,用于治疗中耳炎、咽喉炎、副鼻窦炎等慢性疾病。
高中生物必修课---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细胞免疫
4、免疫的功能:阻挡病原体
识别病原体
清除、消灭病原体
要点二、 免疫系统的组成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要点诠释: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淋巴干细胞,经生长、发育、分化,
最后形成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胸腺依赖型淋巴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淋巴干细胞中的一部分随 血流进入胸腺,在胸腺分泌的胸腺素的作用下分化、发育形成的,成熟后转移到外周各种淋巴器官或组织,如淋 巴结、扁桃体、脾等处,T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过程。B 淋巴细胞(骨髓依赖型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淋巴干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的,成熟后转移至外周各种淋巴器官或组织,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物质基础
特点 联系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淋巴细胞)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出现快,范围广,时间短,比较稳定,强度弱 出现慢,时间长,针对性强,作用强度大
①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进入机体的抗原,如果不经过吞噬细胞的
加工处理,多数抗原将无法对免疫系统起到刺激作用,相应的特异性免疫也就不会发生
高中生物必修课---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
(含答案解析)
【学习目标】
1、说出免疫的概念和三道防线
2、(重点)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免疫概念和三道防线【高清课堂: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00:37~07:52)
1、免疫的概念: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持内稳
促进 B 细胞进一步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疫清除,故 D 项错误。
【高中生物必备课件】(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破损
变红
微动脉和毛细血 管舒张、扩大
局部炎症反应
痛觉
多肽类物质引 发神经冲动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 发热肿胀 高,蛋白质和体液溢 出
中性粒细胞 颗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淋巴细胞 无颗粒细胞
吞噬细菌
单核细胞 分化 巨嗜细胞
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
黄色粘稠液体
死亡的白细胞、坏死组织及 细胞;死亡细菌; 活的白细胞。
淋巴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过程
只与适合的 受体结合
分化
效应细胞群
分裂
分化 激活、增大
记忆细胞群
淋巴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过程
吞噬、消化, 降解成肽
抗原MHC 复合体
课堂小结: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组成)
人体的三 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和吞 噬细胞组成)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 疫细胞组成)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如果切除小鼠的胸腺,被移植器官比较容易在 小鼠体内存活;如果将小鼠胸腺的淋巴细胞再输给 去胸腺小鼠,则移植的器官被排斥。上述实验说明 对异体器官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篇】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篇】高中生物的教案篇一课题:第4节免疫调节I 学习目标1、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2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II 学习重难点1、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III 方法指导自学质疑/交流展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1.免疫调节是通过来实现的。
它是由、和组成的。
2.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组成的。
3.抗原体是指;抗体是指。
4.特异性免疫包括和。
前者主要是细胞分泌起作用;后者主要是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过敏反应是指,其特点有。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B.形成浆细胞C.形成效应T细胞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A.浆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抗体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
高中生物必备课件非特异性免疫

用。
非特异性免疫的机制和功能
机制
功能
• 物理屏障:皮肤、黏膜等阻止病原体进入身体。
• 化学屏障:体液中的酸性环境、酶和抗菌肽 等能杀灭病原体。
• 细胞屏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和 消灭病原体。
• 迅速响应:非特异性免疫能够在病原体侵入 时迅速作出反应。
• 控制感染:通过消灭病原体和阻断感染传播 途径,非特异性免疫能够控制感染的发生。
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是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或缺陷,使身体容易受到感染。
免疫系统的调节与协同作用
1
T细胞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
T细胞能够启动和调节B细胞的活性,促进体液免疫的发生。
2
免疫细胞的通讯与协作
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进行通讯,相互协作以应对感染和疾病。
3
免疫记忆的形成
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免疫记忆的形成,使得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做出更快 更强的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因素
年龄 营养状态 生活环境
免疫系统在年轻时发育成熟,并逐渐衰退。 充足的营养可以提高免疫力,反之亦然。 生活环境中的病原体和毒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
常见的免疫反应疾病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反应的结果,会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自己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疾病的发生。
高中生物必备课件非特异 性免疫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概述免疫系统的重要性,介绍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 疫的区别,并深入探讨非特异性免疫的机制、功能和影响因素。我们还将了 解常见的免疫反应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与协同作用。
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御机制,用于保护身体免受外部病原体的侵害和损害。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 协同作用,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
高三生物免疫知识精讲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高三生物免疫【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免疫二.学习重点1.掌握抗原和抗体的概念2.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三.学习过程我们知道,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可以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1.概念: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2.特点:〔1〕生来就有。
〔2〕不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3〕作用快、作用相对较弱。
3.内容:〔1〕人体的皮肤、粘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防止外来物侵入机体。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对侵入体内的多种病原体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假设这两道防线被打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就发挥作用了。
〔二〕特异性免疫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1〕起源: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其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
〔2〕分化:当T细胞或者者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可以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效应T细胞或者者效应B细胞,进而发挥免疫作用。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一一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根底。
2.抗原〔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响的物质是抗原。
天花的例子中,天花病毒、牛痘病毒、人痘浆和牛痘浆都是抗原。
〔2〕特点:①异物性:机体的外来物〔各种病原体〕或者者是机体的病变细胞〔癌细胞〕。
②大分子性:一般情况下,分子量大于10000。
如蛋白质。
③特异性:可以引发特异性免疫,有些病原体外表有抗原决定簇。
3.抗体〔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知识梳理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物理屏障是指皮肤表面的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化学防御,如油脂腺分泌的油脂。
(2)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①炎症反应
a.痛觉产生原因:皮肤破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人体会释放一种多肽类的物质,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
b.红肿原因: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
c.效果: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②从毛细血管钻出的细胞: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
(3)第三道防线:免疫应答是指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
包括细胞免疫(主要由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参战)和体液免疫(主要由抗体参战)。
提醒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2.淋巴细胞的起源
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又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其起源和分化如图所示:
3.抗原与抗体
(1)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既可以是外来异物,也可以是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胞。
含有的特异性成分为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
抗原都具有分子标志。
人体细胞膜上的分子标志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它的本质是糖蛋白,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MHC。
(2)抗体: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