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图谱之淋巴细胞系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

常见血液学图谱红系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整个细胞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膜明显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常在核周围形成淡染区。
原红圆或椭圆形,色染深蓝不透明;浆有瘤状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副原红细胞:是由病理造成的不正常细胞,多见于红血病或红白血病。
因核浆发育不同步,发生紊乱,核发育先于胞浆(即老核幼浆),出现形态显著异常的原红细胞,便称为副原红细胞。
胞体大,伪足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畸形。
胞浆丰富,着色变化不大,浆中可见较多的空泡。
核形呈不规则,呈凹陷褶叠或切迹,核染色质疏松。
核仁较明显。
副原红见红血病,浆核紊乱异步行;核熟要比胞浆早,浆含空泡核畸形。
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μ,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2/3以上,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紫色小块,核膜明显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浆:量多,深蓝色,不透明,仍然可见瘤状突起和核周淡染区。
早幼红属嗜碱性,浆多色蓝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质变粗密核居心。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1/2,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形成条索状或块状深紫色小块,其中有明显的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成车轮状排列,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为副染色质,核膜明显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或中等,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
因含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有蓝绿色、蓝红色、淡红色等。
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圆形。
胞核: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占整个细胞1/2以下,可呈车轮状,核染色质粗糙致密坚实,聚集成数个结构不清的大状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核膜明显。
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
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核仁:消失。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不透明,浆内含多量的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极淡的蓝色。
血液一般检验图谱

血液一般检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临检室图2-1-扫描电镜正常红细胞图2-10-缗钱状图2-11-嗜多色图2-12-嗜碱点彩红图2-13-染色质小体图2-14-卡波环图2-15-有核红细胞图2-16-血细胞比容结果判断图2-17-网织红细胞图2-18-Miller窥盘结构示意图图2-19-网织红细胞计数鉴别正图2-2-正常红细胞图2-20-网织红细胞计数鉴别小图2-21-网织红细胞计数鉴别大图2-22-中性粒细胞分化发育动图2-23-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图2-24-嗜酸粒细胞类白血病图2-25-正常五种白细胞图2-26-中性杆状核图2-27-中性粒细胞分叶核图2-28-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图2-29-中毒颗粒图2-3-红细胞大小不均图2-30-空泡形成图2-31-杜勒小体图2-32-中性粒细胞退行性变图2-33-棒状小体图2-34-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图2-35-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图2-36-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图2-37-巨多核中性粒细胞图2-38-巨杆状核1图2-39-过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图2-4-巨红图2-40-双核中性粒细胞图2-41-环形核中性粒细胞和核图2-42-Chediak-higashi畸形图2-43-Alder-Reilly畸形图2-44-May-Hegglin畸形图2-45-Pelger-Huet畸形图2-46-异型淋巴1图2-47-异型淋巴Ⅱ图2-48-异型淋巴Ⅲ图2-49-卫星核淋巴细胞图2-5-球形红图2-50-正常血小板图2-51-大血小板图2-52-异常形态血小板图2-53-血小板卫星现象图2-54-血小板聚集图2-55-正常止血机制图2-56-PT检测原理图2-57-APTT检测原理图2-6-椭圆红细胞图2-7-靶红图2-8-棘形红图2-9-泪滴形红细胞。
常见血液学图谱

对于形态相似的细胞,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 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
动态观察
对于可疑病例,需多次取材进行动态观察,以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 效果。
06
血液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 的鉴别诊断
血液肿瘤的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或降低,出现幼稚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液肿瘤的鉴别诊断
将血液学图谱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超 声、MRI等)进行多模态融合,提供更全面 、准确的诊断信息。
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
个性化诊疗
开发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血液学图谱的技 术,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
基于血液学图谱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 诊疗,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血液学图谱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 液学图谱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章节将介绍常见血液学图谱 的种类、应用和重要性。
血液学图谱的重要性
血液学图谱能够提供直观、准确的血 液细胞形态信息,有助于医生快速准 确地诊断疾病。
血液学图谱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 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血液学图谱,医生可以了解患者 的血液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 的信息,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
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 自身抗体阳性,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铁缺乏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出现病态造血。
07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血液学图谱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多模态融合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诊断-血液学检测图谱

闫树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溶血性贫血
嗜多色红细胞
中、晚幼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 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各阶段幼红细胞均见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嗜多色红细胞意见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球形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球形红细胞
球形红细胞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髓象内红系比值偏高或增高,球形红细 胞多见
晚幼红细胞
巨幼细胞性贫血
嗜碱性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象增生减低,淋巴细胞增多
骨髓象增生减低,淋巴细胞增多
非造血细胞团
尼曼―匹克病 (Niemannpickdisease)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disease) 充满脂质泡沫,细胞胞体大,圆形,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细胞,1-2个胞核, 偏位,染色质疏松呈网状,2-3个核仁,胞质量丰富,淡蓝色,充满泡沫样磷 脂颗粒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
胞质内有Aures小体的原粒细胞
原粒细胞
胞质内有Aures小体的原粒细胞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大量原始粒细胞,原粒比值﹤90%(NEC),胞 体多数圆形、椭圆形,胞核圆形、椭圆形少数可见核切迹,染色质致密、着紫红 色、部分核内可见1-3个较清晰的核仁,胞质量较少,着蓝色,胞质内可见少数紫 色颗粒,可见Aures小体
双核瘤细胞
多核瘤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有3个核仁的原淋巴细胞
大量原幼淋巴细胞,胞体圆或椭圆形,胞核胞体圆或椭圆形,可见切迹、凹陷 等核畸形,染色质粗,着紫红色,可见1-3个核仁胞质量少着淡蓝色,可见涂抹 细胞较易见
核切迹原淋巴
涂抹细胞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
血液、体液细胞以及有形成分形态图谱

所有分类共有11 个相册,230 张相片。
细菌图谱|16张红系统|39张粒系统|53张血小板|5张淋巴细胞系|11张尿液图谱|64张粪便图谱|5张精液图谱|18张关节腔积液|5张脑脊液图谱|3张其它体液图谱|11张最新更新情况,截止到2010-7-23 11:26:37 血液图谱共有5 个相册。
细菌图谱|16张红系统|39张粒系统|53张血小板|5张淋巴细胞系|11张尿液图谱白细胞管型(SM染色)白细胞管型(未染色)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草酸钙结晶胆固醇结晶胆红素结晶非晶性尿酸盐非均一性血尿红细胞胱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含铁血黄素阳性细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尿液图谱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酪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粗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宽大管型蜡样管型(未染色)肾上皮细胞管型透明管型(染色)透明管型(未染色)细颗粒管型脂肪管型尿液图谱磷酸钙结晶尿酸结晶三联磷酸盐结晶药物结晶(吡哌酸)药物结晶(磺胺甲基异造影剂结晶(碘番酸)造影剂结晶(泛影葡胺造影剂结晶(泛影酸)鳞状扁平上皮(SM染色)鳞状扁平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层移行上皮细胞马耳他交叉现象尿白细胞(未染色)尿液中巨噬细胞尿液中巨噬细胞尿中酵母菌(未染色)尿中酵母菌(SM染色)尿液白细胞白细胞管型扁平上皮细胞草酸钙结晶大圆上皮细胞胆固醇结晶尿液图谱胆红素结晶滴虫非晶体尿酸盐胱氨酸结晶尿红细胞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酪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尿酸结晶肾衰竭管型尿液图谱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透明管型尾形上皮细胞鲍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图谱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柰瑟氏菌淋病柰瑟氏菌新型隐球菌荚膜(脑脊液标本墨汁负染色)红系统红系统图谱。
靶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棘红细胞巨红细胞卡波环泪滴形红细胞缗钱状红细胞球红细胞嗜多色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椭圆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系统图谱。
转白细胞分类图谱

转白细胞分类图谱淋巴细胞(lymphocyte):本章制作:舒丹毅(1)数量:约为白细胞总数的20%~30%,幼儿较多。
(2)分类:①根据细胞形态:分为大、中、小3型。
小淋巴细胞最多,大、中型淋巴细胞较少。
细胞体小淋巴细胞6~8um中淋巴细胞9~12um大淋巴细胞13~20um细胞核:小淋巴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染色深。
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肾形。
细胞质:光镜:嗜碱性,染为天蓝色。
胞质内常见嗜天青颗粒。
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分布在细胞周边成一窄缘大、中淋巴细胞胞质较丰富电镜下可见内含许多游离核糖体,其它细胞器不发达。
中淋巴细胞光镜结构淋巴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②根据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T细胞、B细胞、K(killer,杀伤)细胞和NK(natural killer,自然杀伤)细胞等。
T细胞:在胸腺(thymus)内分化、发育,而后进入血循环或淋巴组织,故以其字首"T"表示。
该类细胞数量最多,血液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寿命较长,可长达数月、至数年;具有参与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B细胞:在骨髓(bone marrow)内分化、发育,而后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组织,故以其字首"B"表示。
该类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寿命长短不同,为数日、数周至数年;具有参与机体体液免疫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本章制作:舒丹毅(1)数量: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2)大小:10~15μm。
(3)光镜下:细胞体:圆球形。
细胞核:多分为两叶,染色质颗粒粗大,染色略浅。
细胞质:内含有粗大的(0.5~1.0μm)、大小均匀、折光性较强的嗜酸性特殊颗粒,着鲜红色。
嗜酸性粒细胞光镜结构(4)电镜下:特殊颗粒多呈椭圆形:颗粒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状小体。
血液图谱之淋巴细胞系

且常变成深蓝色,有时有泡沫感,形似浆细胞。异常淋巴 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 的外周血中。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
热、病毒性肝炎、流感、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等较多见。但正常人偶可见到,其中尤以小儿较多见,最 高可达6%。此外,在一些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如药物引起 的过敏性疾病、疟疾等也可见到。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该细胞较小,胞核肾形,染色 质较粗,胞质中看似有中性颗粒,实际上 是溶解的红细胞重叠其上所致。所以应仔 细观察,否者很易误认为中性晚幼粒细胞。
幼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μ 胞核:占细胞绝大部分,居中或稍偏位。 圆形或椭圆形。淡紫红色,染色质细致, 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 个,清楚淡兰色。
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主要是抗胞内感染、 瘤细胞与异体细胞等。在特定条件下,T细 胞可产生迟发型过敏反应。T淋巴细胞产生 的这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叫做细胞性免疫。
胞浆:量少,淡兰色或深兰,核周界明显, 无颗粒,无Auer's小体。
异常淋巴细胞
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或致 丝裂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继合成大量RNA,向 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这种处于转化过程中,具有
一些新的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称为异常淋巴细胞。其特点
是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
T淋巴细胞(又名T细胞)和B淋巴细胞(又名B细 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随血循环到胸腺, 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细胞则到脾脏或腔 上囊发育成熟。然后再随血循环到周围淋巴器官, 在各自既定的区域定居、繁殖。受抗原激活即分 化增殖,产生效应细胞,行使其免疫功能。T淋巴 细胞激活后,分化增殖形成多种具特殊性的效应T 淋巴细胞株。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C) 是具有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可促进或抑制B淋 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免疫功能,分别叫做 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 (TS)。
骨髓细胞图谱

第123页
1.原始淋巴细胞 2.小淋巴细胞 3.红系分裂相(末期)
骨髓细胞图谱
第124页
1.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2.嗜酸性分叶核粒 3.退化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125页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2.嗜酸性杆状粒细胞 3.晚幼红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126页
1.早幼粒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127页
1.吞噬细胞
第41页
1. 原单细胞 2. 幼单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42页
1. 小淋巴细胞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3.中性晚幼粒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43页
1. 纤维细胞 2. 浆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44页
1. 红系分裂相(前期)
骨髓细胞图谱
第45页
1. 单核细胞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3.血小板
骨髓细胞图谱
第46页
1. 肥大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47页
1. 原始单核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48页
1. 中幼红细胞 2.幼浆细胞 3.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49页
1. 血小板
骨髓细胞图谱
第50页
1. 原始淋巴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51页
1. 幼稚淋巴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52页
1. 晚幼红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53页
第104页
1. 肥大细胞 2.早幼红细胞 3.小淋巴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105页
1. 单核细胞 2.退化细胞核
骨髓细胞图谱
第106页
1. 肥大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第107页
1. 淋巴细胞
骨髓细胞图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图谱之淋巴细胞系
异型淋巴细胞
比正常淋巴细胞大,多为圆形。核偏一端, 有圆形或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 质呈粗网状或不规则聚集成粗糙块状。细 胞质较为丰富,染深蓝色,无颗粒,含大 小不等空泡或成泡沫状。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该细胞不典型,其胞体大,胞 质多、淡蓝色,胞核椭圆形,染色质不细 致(可见聚集呈块状,并见假核仁)。所 以总体来说是个淋巴细胞,不像浆细胞也 不像异淋。
胞浆:量少,淡兰色或深兰,核周界明显, 无颗粒,无Auer's小体。
异常淋巴细胞
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或致 丝裂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继合成大量RNA,向 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这种处于转化过程中,具有
一些新的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称为异常淋巴细胞。其特点
是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
淋巴细胞描述:血液中主要是小淋巴细胞 和一定数量的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核 相对很大,细胞质极少。核内染色质多, 染色较深。核圆形深染,核周围浅染,胞 质蓝灰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细胞 ,按直径不同
区分为大(11~18微米)、中(7~11微米)、 小(4~7微米)3种。周围血液中主要是中小型细 胞。根据淋巴细胞的发育部位、表面、抗原、受 体及功能等不同,可将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 B淋巴细胞等多种。有人还分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 细胞、双重阳性细胞以及裸细胞等。具有杀伤靶 细胞作用,又称杀伤细胞或K细胞,细胞膜表面同 时具有T细胞和B细胞的标记,其功能不明。裸细 胞既无T细胞也无B细胞的表面标记。
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主要是抗胞内感染、 瘤细胞与异体细胞等。在特定条件下,T细 胞可产生迟发型过敏反应。T淋巴细胞产生 的这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叫做细胞性免疫。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 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 淋巴器官根据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中枢 淋巴器官(又名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又名次级淋巴器官)两类。前者包括胸腺、腔 上囊或其相当器官(有人认为在哺乳动物是骨 髓)。它们无须抗原刺激即可不断增殖淋巴细胞, 成熟后将其转送至周围淋巴器官。后者包括脾、 淋巴结等。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抗原刺激而分化 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又名T细胞)和B淋巴细胞(又名B细 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随血循环到胸腺, 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细胞则到脾脏或腔 上囊发育成熟。然后再随血循环到周围淋巴器官, 在各自既定的区域定居、繁殖。受抗原激活即分 化增殖,产生效应细胞,行使其免疫功能。T淋巴 细胞激活后,分化增殖形成多种具特殊性的效应T 淋巴细胞株。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C) 是具有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可促进或抑制B淋 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免疫功能,分别叫做 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 (TS)。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该细胞较小,胞核肾形,染色 质较粗,胞质中看似有中性颗粒,实际上 是溶解的红细胞重叠其上所致。所以应仔 细观察,否者很易误认为中性晚幼粒细胞。
幼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μ 胞核:占细胞绝大部分,居中或稍偏位。 圆形或椭圆形。淡紫红色,染色质细致, 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 个,清楚淡兰色。
核仁或核分裂现象。胞浆变化更为显著,不仅量变多,而
且常变成深蓝色,有时有泡沫感,形似浆细胞。异常淋巴 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 的外周血中。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
热、病毒性肝炎、流感、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等较多见。但正常人偶可见到,其中性疾病、疟疾等也可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