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著及改编影视作品

合集下载

名著改编的电影

名著改编的电影

名著改编的电影引言:在影视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优秀的小说、小说和戏剧被改编成电影。

这种现象有时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这是对原著的玷污,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向原著致敬的表达方式。

无论怎样,名著改编的电影一直都是观众热衷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名著改编的电影的背后故事以及一些成功的例子。

第一部分:名著改编的电影的背景名著改编的电影并不是现代电影的新事物。

实际上,早在电影诞生的初期,就有许多电影制作人尝试着将著名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

这种趋势逐渐增长,直到今天,名著改编的电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

原因之一是名著本身已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这些经典作品的主题和情节深入人心,引人入胜。

因此,对于电影制作人来说,将这些故事搬上大荧幕,无疑会吸引观众的关注。

其次,名著改编的电影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许多著名的小说和戏剧已经成为文化瑰宝。

它们的故事和角色已经深入人心,观众们希望能在电影中再次体验到这些经典故事。

这种情感连接可以为电影制作人带来巨额票房收入。

第二部分:名著改编的电影的成功案例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成功的名著改编的电影,这些电影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认可。

首先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部电影是根据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浮华而虚荣的美国社会。

这部电影由导演巴兹·鲍曼执导,由著名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

它成功地再现了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和复杂人物关系,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另一个例子是《指环王》三部曲。

这部电影是根据J·R·R·托尔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指环王》是奇幻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土大陆的壮丽历史和英雄们的战斗。

这部电影由彼得·杰克逊执导,耗时多年精心制作。

它成功地将小说中的中土大陆再现在银幕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感人的情感体验。

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许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经典故事。

影视改编将文字变成了画面,突破了时空限制,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些名著的魅力。

然而,影视改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本文将以《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例,探讨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的影响和问题。

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争斗和命运。

这部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以《红楼梦》1987年版和2010年版最为著名。

影视剧《红楼梦》的改编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通过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形式,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影视剧还丰富了小说中的细节,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情节,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

然而,影视剧《红楼梦》的改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小说篇幅庞大,无法完整呈现在影视剧中,因此改编剧常常会对情节进行删减或整合,导致观众对原著内容的理解有所偏差。

同时,由于创作团队的不同理解和审美,改编剧的风格和呈现方式也会出现差异,一些观众对此颇有争议。

二、《西游记》《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以1986年版和2011年版最为著名。

影视剧《西游记》的改编让这个神话般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特效和造型的进步使得影视剧中的神仙、妖怪和魔鬼栩栩如生,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奇幻的画面。

同时,影视剧的改编也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使得故事更具连贯性和观赏性。

然而,影视剧《西游记》的改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观众认为,改编剧过于注重特效和视觉效果,却忽视了原著的深刻思想和人物形象。

另外,一些改编剧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夸张和改动,让观众对原著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三、《水浒传》《水浒传》是描写108位梁山好汉起义故事的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名著影视改编的还原与重塑——以电视剧《水浒传》(1998版)为例

名著影视改编的还原与重塑——以电视剧《水浒传》(1998版)为例

名著影视改编的还原与重塑——以电视剧《水浒传》(1998
版)为例
王诗瑶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9)001
【摘要】电视剧《水浒传》(1998版)很好地体现了影视改编的两个主要方向——还原与重塑,因为它慎重地把握了电视剧还原与重塑的份量。

影视改编的"还原"应忠于原著的主题、美学风格等,而"重塑"需要在"忠于原著"基础上,加入适当
当代思想,"再创造"部分的情节,可以略改变不符合时代观念的人物形象或转换叙
事视角。

因此,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效果。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王诗瑶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简浅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问题--兼评《水浒传》改编 [J], 梁海明
2.古典名著电视剧改编中的情节叙事研究——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J], 高超
3.消费社会下的名著改编——评电视剧《新水浒传》 [J], 董云龙
4.文学名著改编的基本原则初探——从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得失谈起 [J], 朱鸿
5.浅谈名著影视剧改编中的观念适应性转变
——以电视剧《水浒传》为例 [J], 孙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游记》:四大名著改编,最初的经典

《西游记》:四大名著改编,最初的经典

24 2018年第07期Special Report ▁特别报道《西游记》:四大名著改编,最初的经典四大名著,全中国老百姓心头的No.1号朱砂痣,大IP 中的大IP。

基于此,不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学宝贝改编成影视剧,未免对不起民族与国家。

古典文学名著的文本符合影视剧本构成的特点,又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很容易激发观看热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央视殚精竭虑,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先后搬上荧屏,这些“老派兼正统”的剧集秉承“忠于原著”的改编理念,发挥着普及和传播经典文化的作用。

86版《西游记》由杨洁执导,戴英禄、杨洁、邹忆青共同编剧,六小龄童、徐少华、迟重瑞、汪粤、马德华、崔景富、闫怀礼、刘大刚等主演,于1982年开拍,1986年春节在央视首播前11集。

1988年2月1日,《西游记》首次“全本电视大放送”,亦开国剧出境拍摄之先河。

该剧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话世界,播出后轰动全国,老少皆宜,重播次数超过2000次。

87版《红楼梦》由王扶林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

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7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了悲剧的结局。

1984年9月10日,该剧在安徽黄山正式开机,录下第一组镜头,1987年上半年完成拍摄,整个过程历时3年之久,剧组先后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邓婕饰演的王熙凤等形象深入人心。

94版《三国演义》仍由王扶林执导(总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导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等主演。

制作上采取了“总导演掌握基调、统一风格,五位导演负责具体拍摄,总导演负责后期制作”的模式,1991年3月正式开拍,1994年1月拍摄完毕、10月正式首播。

此版三国拍得极度“准确”——整整84集,每一个角色都一丝不苟,比起原著没有半点出格的地方。

名著改编:请慎动我们的经典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

名著改编:请慎动我们的经典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

名著改编:请慎动我们的经典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近年来,颇引人注目。

由于之前已拥有大量书迷,再加上重量级导演和演员的诠释演绎,这些电视剧从开始拍摄直至上映,都受到广泛关注。

如四大名著,如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雷雨》,钱钟书的《围城》等。

以名著为电视剧的创作素材,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

个中的情形也有不同:有的名著改编,比较忠实于原著内容或者比较忠实于原著精神,因而获得颇多的好评;而有的名著改编,带有改编者在理解原著基础上的适度改写,因而引起较多的争议;还有一些名著改编,只是借用原著的某些内容,更多的是改编者随心所欲的再度创作,因而招来严厉的批评。

《四世同堂》:经得起演绎的经典《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7定价:29.00元“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在熟悉的京韵大鼓声中,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开播了。

刚播第一集,媒体和网络上的争议声就此起彼伏,配音差、京味儿淡、表演平等问题被摘了出来,新版与老版的对比甚嚣尘上,甚至有人直言翻拍多余,超越经典是妄想。

编剧张挺说,很多人称老版是经典,这话不合适。

“老舍的小说经得起演绎,它是经典,要不停地去拍,要不断地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

”张挺认为,他编写的《四世同堂》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想传递给中青年观众一个思考,就是在压力大、诱惑多的时代怎么走自己的路。

当人生观、价值观受到考验的时候,大家能撑到什么时候。

“那个时代有投降派,现在也存在没有‘骨头’的人。

新版就是要引起共鸣,与当今时代有一个对话,让年轻人能理解老舍作品的精髓。

”经典作品翻拍当然不讨巧。

当年1985年版的《四世同堂》刚出来,请老舍的夫人胡桀青看片,老太太看完一声没吭。

不过,绝大多数观众买账,于是流传成经典。

浅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

浅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
注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彩萍《让古典名著走进现代生活》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
:曹祖亢《可以改变不可替代》东方论丛2007(3)
:宋曦业《从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杨旭《试论电视剧对古代小说传播的影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从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需要遵循和掌握的原则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课题,但从原著到编导,从编导到演员,从演员到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其最主要的环节,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整部作品的损伤,因此认真遵循这些原则,不断完善这些原则是创造真正“电视名著”的根本。
在传媒发达的今天,由小说改编电视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传媒的优势,在利用电视传媒传播古典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吸收、继承、发扬的工作,一方面要将古典文化解读为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读本,以当代的方式继续传播古典文化;另一方面要在此过程中注意保留古典文学作品原有的信息,这样才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做到承袭并丰富我们的文化遗产。
第二,实现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的转换,实际上实现的是编导们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个体阅读者自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存在一个距离。因此选择高素质的编导班子是改变获得成功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原则。从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理解讲,影视编导者并不优于任何一个阅读者,但从影视的艺术规律看,编导者必须了解普遍读者对文学名著的欣赏心理及影视创作中的特殊性与规律,他们的改变意图既不偏离广大观众普遍心理又要高于普通读者,并能根据原著和影视艺术的要求寻到最合理的结合点。编导在改变中体现得对原著价值取向必须是能够为大多数观众所接收。因此文学名著的改编要求编导们必须具备一定高度的文学素养及艺术评判能力,否则文学名著的转换就不可能成功。

名著和它改编后的的影视作品

名著和它改编后的的影视作品

名著和它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倾心于捧着各种名著细细品读,大多数人更喜欢在荧幕前欣赏改编后的影视作品。

的确,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吸收了多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使科学和技术完美结合,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影视艺术主要提供的是由银幕或屏幕所显示的直观视觉形象,简单明了,清晰直接,"看"是影视观众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一切东西,包括思想、情感、梦幻等等,都转化为了可见的视觉形象,这种更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理所当然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但是,摄像机却拍不出原作品的“气味”,原著能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美,这种美是通过文字传达到人们的大脑,再由人们通过想象力的渲染,到达每个人心中的完美程度,这是只有文字才能带出来的气韵,影视作品无法企及。

影视艺术所展示的视觉效果,几乎可以是无所不包,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人们能见到的一切,以及人们难以或不可能见到的,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

它能将内心活动通过外在视觉的变化来反映,也可以通过人物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

影视的好的选景、表演更有利于表达影片的主旨,也能更凸显人物的性格。

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使它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易于超越国界和民族。

影视艺术视觉上的直观表现是小说望尘莫及的。

在阅读武侠小说时,众多的武打动作以及过招招式对于一般人而言过于冗长,甚至是阅读理解都是困难重重,更别提想象那种场面了。

所以,影视的视觉表现更直接地展现了那种天昏地暗的激烈。

例如——《天龙八部》中第四十一章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萧峰(那边厢萧峰独斗慕容复、游坦之二人,最初十招颇占上风,但到十余招后,只觉游坦之每一拳击出、每一掌拍来,都是满含阴寒之气。

萧峰以全力和慕容复相拚之际,游坦之再向他出招,不由得寒气袭体,大为难当。

这时游坦之体内的冰蚕寒毒得到神足经内功的培养,正邪为辅,火水相济,已成为天下一等一的厉害内功,再加上慕容复“斗转星移”之技奥妙莫测,萧峰此刻力战两大高手,比之当日在聚贤庄与数百名武林好汉对垒,凶险之势,实不遑多让。

有关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作文

有关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作文

有关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作文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就像春天的花一样,到处都是。

咱就说,这事儿吧,还真挺有意思。

就拿来说吧,这可是大名著啊。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的电视剧,那叫一个激动。

画面一出来,那古色古香的庭院,还有那些穿着古装的演员们,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大观园里。

电视剧里的林黛玉,那小模样,那眼神,真真是把书里描写的那种楚楚可怜又聪明灵秀的劲儿给演出来了。

她一皱眉,一叹气,我的心都跟着揪起来。

还有贾宝玉,那股子富家公子的调皮劲儿和对姐妹们的真心关爱,通过演员的表演,就好像真的能看到那个在大观园里跑来跑去的宝二爷。

王熙凤出场的时候,那真是惊艳。

演员的那个眼神,那个笑声,还有那走路带风的架势,活脱脱就是书里那个精明能干、泼辣狠毒的凤辣子。

我还记得有一场戏,是王熙凤管理贾府的事务,她在那发号施令,条理清晰,手段强硬,看得我是又佩服又有点害怕。

再说那服装和道具,也是精细得不得了。

小姐们穿的衣服,那布料,那绣花,每一件都像是艺术品。

还有那些家具、摆设,什么屏风啊,花瓶啊,都特别有讲究,一看就是下了大功夫去还原原著里的那个富贵景象。

但是呢,也不是所有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都能让人满意。

有的改得呀,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说有一部改编自某著名古典小说的作品,原著里那种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在电视剧里被改得面目全非。

人物的性格变得特别单一,好像就只有一个标签,好人就是纯粹的好,坏人就是纯粹的坏,一点层次都没有。

而且剧情也是改得乱七八糟,原著里一些很重要的情节被删掉了,反而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感情戏,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还有那服装和场景,一点都不符合时代背景,看着就出戏。

我觉得吧,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这事儿,就像是走钢丝。

改好了,那就是经典,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名著;改不好,那可就是糟蹋了好东西,让观众对名著都产生误解。

为啥有的能改好,有的就不行呢?我琢磨着,关键还是得用心。

得真的去理解名著的内涵,尊重原著的精神,不能只想着靠名著的名气来赚快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

場》選段
科普作品 黎琪《海水燃燒》張系國〈望子成龍〉 霍金《時間簡史》
其他
《導盲犬小Q》
《小王子》
《安妮日記》
校本設計考慮原則
• 老師可考慮必修單元的先後次序如何與選 修單元配合
• 老師可將必修與選修單元結合剪裁,節省 教時,務求有更多時間安排學習活動,增 加師生互動。
• 及早做準備,在初中開始配合高中課程
教學及評估設計
進展性評估:
• 工作紙:教師選擇文本片段作教學示範,教授一 些分析文本與影像對讀的方法,並引領學生完成 工作紙。
• 口頭匯報:教師選取選本中的其他片段,請同學 分組,負責作課堂匯報,其他同學須撰寫分組短 評一篇。
總結性評估:要求學生選一部題材近似的電影,寫 一篇賞析報告,教師設計寫作指引,引導學生完 成報告。
張豐毅、鞏俐等主演。 • 電影版小說(1993)
電視版 vs 電影版
• 1981年電視版《霸王別姬》為香港電台《香 港.香港》其中一輯,所表現的是香港意識。
• 1993年電影版的故事情節(最後以姬別霸王的死 亡作結)及視覺用色(刺眼的紅)上,均強烈表 達出導演陳凱歌對中國大陸的思想,沒有明顯的 香港意識。
• 電影版令其後出版的電影版小說也與原初的小說 版本有出入,但結局仍保留以香港作背景,與電 影版又有所不同。
評估活動
舉例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 了解學生的學習,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 工作紙(製成學習歷程檔案) • 評賞報告 • 分組匯報 • 專題研習 • 情節、結局改寫
舉例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 閱讀和評賞報告:選一部名著及其改編影視作品, 寫一篇評論文字。
第四及第五節:簡單課堂匯報
•抽取文本及電影中的幾個重要片段,請
✓頌蓮與陳家長子飛浦的關係 ✓頌蓮假扮懷孕被封燈 ✓頌蓮與雁兒的關係
第六節:總結
• 可與文本作比較,或作延伸閱讀,如以張 藝謀為主題作延伸閱讀
• 由學生提出學習問題 • 參考其他評論資料 • 整合各選段的資料,成為單元的學習檔案 • 由教師總結該單元的學習重點
成群》);電影1991年拍成(電影改名為《大紅燈 籠高高掛》,強調了紅燈籠在電影中的重要性,其 後小說再版也易名為《大紅燈籠高高掛》) • 其他改編:人頭馬V.S.O.P廣告(1995年)
第二節:文本與影像對讀
• 選段:閱讀小說及電影開首-頌蓮嫁入陳 家(節錄)
• 電影:首10分鐘(堂上播放) • 完成工作紙(工作紙設計建議)
《妻妾成群》與《大紅燈籠高高掛》
• 紅燈籠的意象 • 傳統家族與房屋的象徵意義 • 不一樣的女主角「頌蓮」 • 女性命運與心理意識的描寫
第三節:分析與比較
分析角度: • 故事發展的先後次序? • 敘事角度? • 場景描述? • 角色性格的改變? • 聲音? • 顏色運用? • 透過以上種種所帶出的重點是否不同?
高中必修單元學習單元架構示例
組織重心 理解和分析 表達與應用(一) 質疑與評價 表達與應用(二) 文學與人生 表達與應用(三) 品味和鑒賞 自學與探究
中四 梳理貫通
紀實 思考辨析 達意得體 人生百味 議論說明 語言品味 文化專題研習
中五 對照比較
游說 評論反思 應對機敏
/ 創意寫作 風格鑒賞
中一
中二
中三
名著及影視改編 《西遊記》選段 《三國演義》選段 《紅樓夢》選段 作品(古典)
名著名影視改編 作品(現代)
魯迅〈祝福〉
沈從文〈邊城〉 張愛玲〈傾城之 戀〉
中國文化專題
飲食文化
家庭倫理
婚姻制度
散文、小說、戲 朱自清〈背影〉 老舍〈月牙兒〉 《人間有情》(戲
劇與文化
劇)
新聞與報道
《天水圍十二師 《唐山大地震》選 張翠容《中東現
中7 四
必修單元 一至四
新聞 與 報道
必修單元 五至八
必修部分學習單元
選修部分學習單元
拔尖保底、延伸學習
構思二
年節 級數
學習內容
中 六
3 4
必修 文化專題探討
單元
十四 名著及改編影
視作品
中4 五
3
必修單元九至十三 新聞與報道
中7 四
必修單元 一至四
必修單元 五至八
本單元與初中課程配合的建議
校本設計舉例︰初中與高中課程銜接建議
•認識中華文化,能對中華文化有所反思,認同優品秀德的情意
中華文化,以及欣賞和廣納多元文化;
中華文化
•能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與人協作,以解決問題和建
構知識。
共通能力
單元設計與 必修課程的配合
構思一
年節 級數
學習內容
中 六
7
必修 名著及 文化 單元 改編影 專題
十四 視作品 探討
中7 五
必修單元 九至十三
教學設計反思
好處: •讓學生舉一反三 •針對學習重點
困難: •課時太少 •只能抽取某一、兩種角度與學生分析 •比較依賴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二
李碧華《霸王別姬》不同版本比較
版本
• 香港電台節目《香港.香港》電視版本 (1981),由羅啟銳導演,岳華、余家倫、 樊少皇等主演
• 電視劇版小說(1985) • 電影(1993),由陳凱歌導演,張國榮、
校本單元設計示例
• 蘇童原著《妻妾成群》與張藝謀《大紅 燈籠高高掛》(重點的選取)
• 李碧華《霸王別姬》不同版本比較(多 版本的複雜性)
• 劉以鬯《對倒》與王家衛《花樣年華》 (選材的恰當與否)
例一
蘇童原著《妻妾成群》與張藝謀《大 紅燈籠高高掛》
教學設計(共6節)
第一節:導論
• 簡介原著作者及導演背景 • 簡介改編背景資料:小說1989年完成(名為《妻妾
• 名作導賞:選一部名著及其改編影視作品,在課 堂上作導賞,並引導全班同學討論。
評估準則
• 可參考公開評核的準則,分為五個等級: • 從廣度及深度兩方面評估學生(多元多角) • 廣度:學生能否從不同角度比較及分析文
本與影視作品的異同 • 深度:學生能否舉出有力的例證,說明文
本與影視作品值得欣賞及不足之處
/
•能聯繫知識和經驗,理解、分析、欣賞 、評價作品 、
話語、視聽資訊的內容和表達手法,並有個人的感受
和見解;
讀聽
•能運用合適的表達方式和技巧,表達思想感情,與人
溝通;
寫說
•積極投入語文學習,享受閱讀、愛好寫作、樂於與人
溝通;
興趣 態度 習慣
•能領會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具備審美情趣; 審美
•養成個人道德情操,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