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Syllabus of Electrodynamics)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0701103213

学分:4 学时:72

开课学期:第4学期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授课手段:多媒体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适用学科专业:物理学制定时间:2009年7月

《电动力学》课程是物理类诸多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集中阐述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基本应用。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电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并结合从中学到的基本方法,合理运用于解决有关具体物理问题的实践当中去。

该课程立足电磁现象的基本物理规律,在建立正确直观物理图像前提下,着重通过合理的数理表象来阐发基本电磁规律,用理论手段展示电磁现象的物理本质。修学该课程一般要求已经具备大学基础物理(主要是《电磁学》和《力学》)和物理本科基础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与《线性代数》)以及《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三、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2学时)

概述《电动力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介绍该课程的类型属性、基本要求、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同时就课程内容结构和授课进展安排与同学们充分沟通,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章、电磁物理基础(16学时)

本章着重介绍电动力学中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及规律,以备在后续章节中运用。

第一节、电荷产生的场

第二节、电流产生的场

第三节、电磁耦合系统

第四节、电磁场的势描述

第五节、电磁能量与动量

第六节、电磁场的波动形式

第七节、电磁场的边值关系

第八节、介质中的电磁场

要求:理解掌握电动力学中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及规律。

重点: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仑兹力关系和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对电磁系统复杂性关系的理解,以及矢量微分关系的运用。

第二章、电磁理论方法(16学时)

本章借助数理方法、运用第一章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有关电磁系统的物理问题,并由此增进对第一章所介绍的基本电磁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节、电磁系统描述

第二节、稳态电磁场

第三节、电磁场物理解要求

第四节、分离变量法

第五节、格林函数法

第六节、镜象法

第七节、多极矩展开法

第八节、时变电磁场的解

要求:了解电磁系统的一般演变过程,并以稳态电磁场为例掌握理论求解方法。

重点:分离变量法、格林函数法思路及镜象法、时变电磁场求解思路。

难点:格林函数法、电磁多极矩展开的物理意义。

第三章、电磁波及辐射(16学时)

本章介绍电磁场的两个重要方面——电磁波传播和电磁辐射。凭籍第一章所介绍的基本电磁规律的知识以及第二章所介绍的理论方法阐明电磁波的传播及辐射的物理规律以及基本应用。

第一节、平面电磁波

第二节、反射与折射

第三节、导体中的电磁波

第四节、电磁波物理应用

第五节、电磁辐射的推迟势描述

第六节、辐射的多极展开与电偶极辐射

第七节、运动粒子辐射

第八节、辐射物理应用

要求:理解掌握有关电磁波传播及辐射的物理性质及规律。

重点:平面电磁波及其应用、电磁辐射的推迟势表述及其物理机制。

难点:对反射、折射和全反射过程的物理内涵的理解,以及正确掌握选定规范下的推迟势及其所描述的辐射场的各种物理特性。

第四章、狭义相对论(14学时)

本章介绍电动力学及理论力学规律在匀高速运动情况下的特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基础就自然成为本章的核心。

第一节、基本假设与时空间隔

第二节、洛伦兹变换与时空结构

第三节、相对论的四维表述

第四节、力学中的相对性

第五节、电动力学中的相对性

第六节、电磁系统的分析力学描述

要求:理解掌握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及基本规律,建立四维时空观。

重点:相对论基本原理、相对论时空概念、洛伦兹变换以及物理规律的协变性。

难点:相对论时空观、对用以表述相对论物理规律的张量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第五章、相关专题(8学时)

正如本教学大纲开始时所提到的,电动力学是物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在与电磁现象相关的诸多领域内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本章在介绍这些有关应用时,要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有时又要用到一些超出本课程设计范围的知识。然而,这正体现了电动力学知识的应用复杂性及其成为重要基础理论课的一个有力说明。鉴于本章专题内容的特征,其课堂讲授的实施将视本课程前面各章节的基础核心内容的学习进展情况而确定。

第一节、电磁矢势的观测

第二节、电磁波物理

第三节、电磁辐射分析

第四节、场-粒子相互作用

第五节、超导物理

第六节、等离子体的电磁性质

第七节、电磁物理的现代理论

要求:了解电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在一些相关方面的应用及局限应用。

重点:电磁矢势的深入认识、电磁辐射、以及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分析。

难点:所涉及到的复杂数学推导,以及可能用到一些超出本课程设计范围的知识。

四、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属理论课)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Griffiths 主编,《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第三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2006。

主要参考书:

1、郭硕鸿,《电动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

2、Jackson,《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3、W. Greiner,《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4、胡宁,《电动力学》

5、曹昌祺,《电动力学》

六、附件:教学内容的英文章节

Chapter One: Basis of Electrodynamics

1.1. Field by electric charge

1.2. Field by electric current

1.3. Electromagnetic system

1.4. Potential description

1.5. Electromagnetic energy and momentum

1.6. Application: Wave form of field

1.7. Application: Boundary relations

1.8. Application: Field in matter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Methods for Electromagnetic System

2.1. Descrip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ystem

2.2. Stead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2.3. Requirement of physical solution

2.4.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2.5. Method of Green functions

2.6. Method of images

2.7. Multipole expansion

2.8. Time-dependent solution

Chapter Three: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Radiation 3.1. Plane electromagnetic waves

3.2.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3.3.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conductor

3.4. Application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3.5. Radiation by retarded potentials

3.6. Multipole expansion and electric-dipole radiation 3.7. Radiation by moving charges

3.8. Applications of radiation

Chapter Four: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4.1. Postulates and space-time interval

4.2. Lorentz transform and space-time structures

4.3. Four-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4.4. Relativity in mechanics

4.5. Relativity in electrodynamics

4.6. Lagrangian and Hamiltonian of charge particles

Chapter Five: Special Topics

5.1. Observation of vector potential

5.2. Wave physics

5.3. Radiation analysis

5.4. Particle-field interaction

5.5. Superconductor

5.6. Electromagnetism in plasmas

5.7. Modern theories on electrodynamics

电动力学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lectrodynamics 课程编号:0312033002 课程计划学时:48 学分:3 课程简介: 电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电磁场的基本属性, 它的运动规律以及它和带电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课程在电磁学的基础上系统阐述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另外,本课程还系统地阐述狭义相对论的重要内容,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它与量子论一起对物理学的发展影响深刻,是二十世纪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本课程是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电动力学是物理类有关各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学电动力学的目的:(1)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深对电磁场性质的理解;(2)是使学生获得分析和处理一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推理和插象思维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启发式教学,尽量多介绍与该课程相关的前沿科技动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倡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 本章重点:在复习矢量分析、?算符、?算符及其运算法则、δ函数性质的基础上,从电磁场的几个基本实验律(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电荷守恒律) 出发,加上位移电流假定, 总结出电磁场的基本运动规律Maxwell方程组、电荷守恒律和洛仑兹力公式。讨论了介质中的Maxwell方程, 电磁场的能量。本章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必须深刻掌握。 难点:电磁场边值关系,电磁场的能量和能流。 本章学时:10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 教具:黑板,粉笔 第一节矢量分析和张量;?算符、?算符及其运算规则、δ函数性质 本节要求:理解:矢量分析和张量运算。掌握:?算符、?算符及其运算法则、δ函数性质(重点:考核概率50%)。 1 矢量分析和张量(理解:矢量运算法则,在电动力学中张量是如何引入的;了解:线性各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电动力学章节总结

第一章 一、总结 1.电磁场的六大基本方程及其对应的边值关系 2.介质的特性 欧姆定律: 焦耳定律: 另外常用: ; (可由上面相关公式推出) 3.洛仑兹力密度公式、电荷守恒定律 洛仑兹力密度公式: 由此式可导出: 电荷守恒定律: 稳恒条件下: 4.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积分式: 其中, 微分式: 或 5.重要推导及例题 (1) .六个边值关系的导出; (2) .由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推出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 (3) .能流密度和能量密度公式的推导;

(4) .单根导线及平行双导线的能量传输图象; (5) .例题:所有课堂例题。 6.几个重要的概念、定义 (1) ; (2) ; (3) .矢量场的“三量三度”(见《矢量场论和张量知识》)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四、三、二、一”,其中“三量三度”见《矢量场论和张量知识》。 第二章 (1).唯一性定理的两种叙述 一般介质情况下的唯一性定理 有导体存在时的唯一性定理 (2).引入静电场标势的根据,的物理意义,的积 分表式 (3).与静电场标势有关的公式 (4).电多极展开的思想与表式,Dij=? a. 小区域电荷系在远区的电势 其中 为体系总电量集中在原点激发的电势; 为系统电偶极矩激发的电势; 为四极矩激发的势。 b. 电偶极矩、电四极矩 为体系的总电量 为体系的总电偶极矩 为体系的总电四极矩 c. 小电荷系在外电场中的能量 为电荷集中于原点时在外电场中的能量; 电力线 ;

为偶极矩在外场中的能量 为四极矩在外场中的能量 d. 用函数表示偶极矩的计算公式 其中;的定义满足 2.本章重要的推导 (1).静电场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导出:(1).;(2). (2).势函数的边值关系:(1);(2) (3).静电场能量: (4).静电场的引出。 由于静电场与静磁场的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具有很强的对称性的,许多概念、知识点及公式也具有类似的形式,所以我们将第二、第三章的小结编排在一起,以利于巩固和复习。 第三章 1.基本内容 (1).引入的根据,的积分表式,的物理意义 (2).引入的根据及条件,的积分表式及物理意义 (3).磁标势与电标势()的比较及解题对照 标势 引入根据; ; 等势面电力线等势面磁力线等势面 势位差 微分方程 ; ; 边值关系 (4).磁多极展开与有关公式, a. 小区域电流在外场中的矢势

《电磁学》教学大纲解析

《电磁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s 授课专业:物理学学时:72学分:4 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适用对象:物理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电磁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电磁学已渗透到物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研究物质过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电磁运动的基本现象和基本概念,系统地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对电磁学发展史上某些重大的发现和发明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物理学思想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论上的教益。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正确理解以下基本概念和术语: 基本粒子、静电场、库仑力、电场强度、电通量、电位、电位差、电功、静电平衡、静电屏蔽、电容、加速器、静电能、极化强度、电位移向量、电流密度、超导、电功率、经典金属电子论、电动势、非静电力、温差电动势、静磁场、磁感应强度、安培力、磁通量、磁矩、电磁感应、感生电场、自感、互感、涡电流、趋肤效应、磁能、磁化强度、磁化电流、磁场强度、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磁畴、铁磁屏蔽、位移电流、电磁场、能流密度、电磁波谱。 2 、掌握以下基本规律及分析计算方法 (1)静电场基本定律和定理: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高斯定理、环路积分定理、叠加原理。 (2)稳恒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节点方程、回路电压方程)

(3)稳恒磁场的基本定律和定理:毕——伐定律,安培定律、高斯定理、环路积分定理。 (4)交变电磁场的基本定律和定理: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 (5)掌握以下物理量的分析计算方法:电场强度、电位、电位差、电通量、电容、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安培力、磁矩、电动势、电磁能量等。 3 、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分析电磁运动规律及物理实验构思方法,重视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积极思考并总结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3)灵活有效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进一步提高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静电场的基本规律(12课时)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8课时) 第三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8课时) 第四章恒定电流和电路(8课时) 第五章恒定电流的磁场(12课时) 第六章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12课时) 第七章磁介质 (8课时) 第九章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4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位,静电平衡时导体的性质,用电力线工具讨论静电平衡的若干电现象,电介质存在时场的讨论方法及场强计算,电介质存在时高斯定理的应用,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示方法,基尔霍夫方程组求解电路,磁感应强度矢量的概念,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的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电动力学作业

电动力学习题

第一章 习题 练习一 1. 若a 为常矢量, k z z j y y i x x r )'()'()'( 为从源点指向场点的矢量, k E ,0为常 矢量,则 )(2a r _____ , )(r a ___, r ___, r , r _____, )(r a ______, r r ______, r r ______, )(A _______. )]sin([0r k E ________, 当0 r 时, )/(3r r ______. )(0r k i e E _______, )]([r f r ________. )]([r f r ____________ 2. 矢量场f 的唯一性定理是说:在以 s 为界面的区域V 内,若已知矢量场在V 内各点的_______ 和____________,以及该矢量在边界上的切向或法向分量,则 f 在V 内唯一确定. 练习二 3. 当下列四个选项(A.存在磁单级, B.导体为非等势体, C.平方反比定律不精确成立,D.光速为非普 适常数)中的_ ___选项成立时,则必有高斯定律不成立. 4. 电荷守恒定律的微分形式为_______________,若J 为稳恒电流情况下的电流密度,则J 满足 _______________. 5. 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对电偶极子而言,如已知其在远处的电势为

)4/(30R R P ,则该点的场强为__________. 6. 自由电荷Q 均匀分布于一个半径为a 的球体内,则在球外)(a r 任意一点D 的散度为 _____________, 内)(a r 任意一点D 的散度为 ____________. 7. 已知空间电场为b a r r b r r a E ,(3 2 为常数),则空间电荷分布为______. 8. 电流I 均匀分布于半径为a 的无穷长直导线内,则在导线外)(a r 任意一点B 的旋度的大 小为 ________, 导线内)(a r 任意一点B 的旋度的大小为___________. 9. 均匀电介质(介电常数为 )中,自由电荷体密度为f 与电位移矢量D 的微分关系为 _____________, 缚电荷体密度为P 与电极化矢量P 的微分关系为____________,则P 与 f 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无穷大的均匀电介质被均匀极化,极化矢量为P ,若在介质中挖去半径为R 的球形区域,设空 心球的球心到球面某处的矢径为R ,则该处的极化电荷面密度为_____________. 11. 电量为q 的点电荷处于介电常数为 的均匀介质中,则点电荷附近的极化电荷为___________. 12. 某均匀非铁磁介质中,稳恒自由电流密度为f J ,磁化电流密度为M J ,磁导率 ,磁场强度为H ,磁

“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安交通大学 “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课程编码:PHYS2012 学时:64 学分:4 适用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数理方程,矢量与张量分析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金泽松,《电磁场理论>>,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郭硕鸿,《电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冯慈璋,《电磁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李承祖,《电动力学教程》(修订版),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工程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电磁场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规律,加深对电磁场的性质和时空概念的理解,获得分析和处理一些电磁现象的方法和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库仑定律、高斯定理、毕奥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组, 熟悉电磁场的边值关系。 2. 了解静电场和稳恒电流磁场的性质,熟悉静电势和微分方程、磁矢势和微分方程,掌握求解静电场和磁场问题的常用分析方法。 3.掌握波动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熟悉平面电磁波的性质, 掌握电磁波传播的规律。 4.了解时变电磁场的性质和势,掌握辐射电磁场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5.了解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电动力学,掌握电磁场量在不同参考系间的变化规律。了解带电粒子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掌握运动带电粒子的位和电磁场,了解加速运动带电粒子的辐射。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 1.了解电荷和电场、电流和磁场。 2.掌握库仑定律、高斯定理、毕奥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3.重点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场的边值关系。 4.了解介质的电磁性质。 5.掌握电磁场的能量和能流密度表示式,了解电磁能量的传输。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经典电动力学对于电子电磁质量的计算

经典电动力学对于电子电磁质量的计算在经典电动力学中,认为带电粒子携带了电磁自场,由于自场有内聚能(电磁自能),也会构成电磁质量μ,实验所测量的带电粒子的质量(称为粒子的物理质量),是粒子原有质量m0(通常称为裸质量)与μ之和.因为带电粒子总是同它的自场联系在一起,所以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经典电动力学计算一个半径为R,带电量为Q的均匀球体的静电自能为W自=0.5ρudv=3Q2/(20πε0R). 一个电子的库仑场的能量为w=(ε0/2)∫∞re(e/4πε0r2)24πr2dr,量子电动力学根据电磁场的能量计算电子的电磁质量,然后设电子的质量全部来源于电磁质量,计算出电子的半径a=2.8×10-15米(1).同样设电子的电荷在半径a的球中有一定的分布也可得电磁质量,结果类似.但要维持这种平衡,需要未知的非电磁力平衡,实验还无法验证.在相对论发现后有理由认为电子的电磁质量是电子引力质量的3/4,其余的与某种非电磁力有关.H.Poincare.Rend.Pol.21(1906)129.他作了一些尝试,但也未具体地说明用什么别的力可以使电子不分裂. 已知电子在真空中单位体积内的电场能为: (1) 又知道,点电荷的场强为: (2) 我们将电场强度E带入式(1)之中,就可以得出: (3). 于是,我们可以求出电子在整个空间范围上的电场能

就可以对于上式求定积分,并得出: (5) 在1881年的一篇论文中,汤姆生首次用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分析了带电体的运动.他假设带电体是一个半径为a 的导体球,球上带的总电荷为e ,导体球以速度v 运动,得到由于带电而具有的动能为,其中为磁导率.这就相当于在力学质量m 0之外,还有一电磁质量 . 1889年亥维赛改进了汤姆生的计算,得.他推导出运动带电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总电能和总磁能都随速度增加.还得出一条重要结论,当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能量值将为无穷大,条件是电荷集中在球体的赤道线上.1897年,舍耳(G.F.C .Searle )假设电子相当于一无限薄的带电球壳,计算出快速运动的电子电磁质量为: ,其中. 经典电子论最著名的人物是 H. A. Lorentz (1853-1928), 他是一位经典物理学的大师.洛仑兹与阿伯拉罕等物理学家曾提出这种假设:电子质量可能完全是电磁的,即电子裸质量m 0=0,电子的惯性就是它电磁自场的惯性.这样,在电荷按体积均匀分布的假设下,由经典理论算出的电子半径值为r o =2.82×10-13cm ,电子半径实验值小于10 -18cm ,显然用经典理论算出的电子半径并不合符实际. 1903年,阿伯拉罕(M.Abraham )把电子看成完全刚性的球体,根据经典电磁理论,推出如下关系: ,其中m 0为电子的静止质量.现代物理学已经证明电子没有体积,因此经典电动力学关于电磁质量的计算是错误的.

光学教学大纲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54学时) (理论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光学》 课程英文名称:Optics 课程编码:3910252108 开课学院:理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物理学/第三学期 学分/周学时:3/3 《光学》是物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科,它和《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和《量子物理学》等后继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激光的出现和发展使光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更加扩大了光学在高科技领域、生产和国防上的应用。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磁学 (二)课程目标 1. 牢固掌握有关光的传播及其本性,包括干涉、衍射、偏振等基本现象、原理和规律,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了解它们在科研、生产和实践上的应用。 2. 牢固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和作图方法。熟悉典型助视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3. 了解现代光学的发展概况以及现代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时分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开展课堂讨论、课外自学、学生课外查阅文献了解学科前沿,结合课程内容完成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学。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含绪论)光的干涉(10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知道光学发展历程; 2.理解相干叠加和非相干叠加的区别联系; 3.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和光的干涉定义; 4.了解干涉条纹的可见度以及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对可见度的影响; 5.掌握光程差和相位差之间的关系; 6.掌握分波面干涉装置的干涉强度分布的基本规律,即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干涉条纹 的形状; 7.掌握分振幅法等倾干涉条纹的条纹特征和光强分布及其应用; 8.掌握分振幅等厚干涉的条纹特征和光强分布及其应用; 9.掌握迈克尔孙干涉仪和法布里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干条件,以及分振幅和分波面干涉装置及干涉光强分布。 难点:薄膜干涉和多光束干涉。 三、主要内容 1.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光学发展史; 2.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和相干性; 3.光程和光程差,实现相干光束的方法; 4.半波损失; 5.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 6.迈克耳孙干涉仪; 7.多光束干涉,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第二章光的衍射(8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衍射现象,并注意区分菲涅尔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 2.理解衍射现象的理论基础-----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电动力学答案完整

1.7. 有一内外半径分别为 r 1 和 r 2 的空心介质球,介质的电容率为ε,使介质内均匀带静止由电荷f ρ求 1 空间各点的电场; 2 极化体电荷和极化面电荷分布。 解(1) f s D ds dV ρ→ ?=??, (r 2>r> r 1) 即:()2 3 31 443 f D r r r π πρ?=- ∴()3 313 3f r r E r r ρε→ -= , (r 2>r> r 1) 由 ()33 210 43f f s Q E d s r r πρεε?= = -? , (r> r 2) ∴()3 32 13 03f r r E r r ρε→ -= , (r> r 2) r> r 1时, 0E = (2)()0 00 00 e P E E E εεεχεεεε-===- ∴ ()()()33310103 30033303p f f f f r r r P r r r r r εερεερρεεεεεερρεε??-?? -??=-??=--??=-??- ???????--=--=- (r 2>r> r 1) 12p n n P P σ=- 考虑外球壳时, r= r 2 ,n 从介质 1 指向介质 2 (介质指向真空),P 2n =0 () () 2 3 333 1021103 3 2 133p n f f r r r r r r P r r r εσεερρεε=--??==-=- ??? 考虑内球壳时, r= r 1 () () 1 3 3103 03p f r r r r r r σεερε=-=--=

1.11. 平行板电容器内有两层介质,它们的厚度分别为 l 1 和l 2,电容率为ε1和ε,今在两板接上电动势为 Ε 的电池,求 (1) 电容器两板上的自由电荷密度ωf (2) 介质分界面上的自由电荷密度ωf 若介质是漏电的,电导率分别为 σ 1 和σ 2 当电流达到恒定时,上述两问题的结果如何? 解:在相同介质中电场是均匀的,并且都有相同指向 则11221211220(0) n n f l E l E E D D E E εεσ-=???-=-==??介质表面上 故:211221 E E l l εεε= +,121221 E E l l εεε= + 又根据12n n f D D σ-=, (n 从介质1指向介质2) 在上极板的交面上, 112f D D σ-= 2D 是金属板,故2D =0 即:11211221 f E D l l εεσεε==+ 而20f σ= 3 122f D D D σ'''=-=-,(1D '是下极板金属,故1D '=0) ∴31 121221 f f E l l εεσσεε=- =-+ 若是漏电,并有稳定电流时,由j E σ = 可得 1 11 j E σ= , 2 22 j E σ= 又1 21 2121212,() n n j j l l E j j j j σσ?+=???===?稳定流动

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区别与联系(完整版)

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区别与联系 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在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 量子力学是反映微观粒子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的出现使物理学发生了巨大变革,一方面使人们对物质的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使人们认识到物理理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一定局限性。经典力学描述宏观物质形态的运动规律,而量子力学则描述微观物质形态的运动规律,他们之间有质的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本文试图通过解释、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深入了解量子力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量子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经过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量子世界真正的基本特性:如果系统真的从状态A跳跃到B的话,那么我们对着其中的过程一无所知。当我们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结果是有限的,而当我们没有观察的时候系统正在做什么,我们都不知道。量子理论可以说是一门反映微观运动客观规律的学说。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在经典物理中,运动状态描述的特点为状态量都是一些实验可以测量得的,即在理论上这些量是描述运动状态的工具,实际上它们又是实验直接可测量的量,并可以通过测量这些状态量来直接验证理论。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由波函数描述,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当微观粒子积累到一定量是,它们又显现出经典力学的规律。 关键字:量子力学及经典力学基本内容及理论量子力学及经典力学的区别与联系 三、目录 摘要............................................................ ............ ... ... ...... (1) 关键字.................................................................. ...... ... ... ...... (1) 正文..................................................................... ...... ... ... ...... (3) 一、量子力学及经典力学基本内容及理论...... ............ ... ............ ...... ... (3) 经典力学基本内容及理论........................... ...... ......... ...... (3) 量子力学的基本内容及相关理论.................................... ...... (3) 二、量子力学及经典力学在表述上的区别与联系.................. ...... ... ...... (4)

数学物理方法 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数学物理方法 所属专业:物理、应用物理专业 课程性质:数学、物理学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这门课主要讲授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线性空间和线性算符、复变函数、积分变换和δ-函数、数学物理方程和特殊函数等,适当介绍近年来的新发展、新应用。本门课程是物理系学生建立物理直观的数学基础,其中很多内容是为后续物理课程如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服务,是其必需的数学基础。 这门课中的一些数学手段将在今后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往往构成了相应领域的数学基础。一般来讲,因为同样的方程有同样的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数学方法所体现的物理内容将更深入,更本质。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以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和部分线性代数知识为基础,为后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研究有关的数学问题作准备,也为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数学物理问题求解提供基础。 (四)教材:《数学物理方法》杨孔庆编 参考书:1. 《数学物理方法》柯朗、希尔伯特著 2. 《特殊函数概论》王竹溪、郭敦仁编著 3. 《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李政道著 4. 《数学物理方法》梁昆淼编 5. 《数学物理方法》郭敦仁编 6. 《数学物理方法》吴崇试编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部分线性空间及线性算子 第一章R3空间的向量分析 第一节向量的概念 第二节R3空间的向量代数

第三节R3空间的向量分析 第四节R3空间的向量分析的一些重要公式 第二章R3空间曲线坐标系中的向量分析 第一节R3空间中的曲线坐标系 第二节曲线坐标系中的度量 第三节曲线坐标系中标量场梯度的表达式 第四节曲线坐标系中向量场散度的表达式 第五节曲线坐标系中向量场旋度的表达式 第六节曲线坐标系中Laplace(拉普拉斯)算符▽2的表达式第三章线性空间 第一节线性空间的定义 第二节线性空间的内积 第三节Hilbert(希尔伯特)空间 第四节线性算符 第五节线性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向量 第二部分复变函数 第四章复变函数的概念 第一节映射 第二节复数 第三节复变函数 第五章解析函数 第一节复变函数的导数 第二节复变函数的解析性 第三节复势 第四节解析函数变换 第六章复变函数积分 第一节复变函数的积分 第二节Cauchy(柯西)积分定理 第三节Cauchy(柯西)积分公式 第四节解析函数高阶导数的积分表达式 第七章复变函数的级数展开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物理学前沿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册物理》试用修订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协作组编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参考资料P346 1、物理学——前沿科学的支柱 自然界是无限广阔庭丰富多彩的。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科学,它研究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规律,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律去改造自然界。因此,物理学又是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 从本世纪开始,物理学经历了极其深刻的革命,从对宏观现象的研究发展到对微观现象的研究,从研究低速运动发展到研究高速运动,由此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并在许多科技领域中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物理学在认识、改造物质世界方面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不断揭示物质世界内部的秘密;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物理学提出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例如,原子能的利用,使人类掌握了武器和新能源;激光技术的出现,焕发了经典光学物理的青春,使许多以往光学技术办不到的事情,现还能办到了;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计算技术、无线电通信和自动控制的革命;超导电性、纳米固体材料和非晶态材料的出现,如金属物理、半导体物理、电介质物理、非晶态物理、表面与界面物理、高压物理、低温物理等。此外,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又产生了许多边缘交叉学科,如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生物物理、地球物理、化学物理和最近发展起来的考古物理等。 我们可以说,物理现象存在于人类生活和每个角落,发生在宇宙的每一地方,物理学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是自然科学中应用广泛、影响深刻、发展迅速的一门基础科学和带头科学。 2、“无限大”和“无限小”系统物理学 “无限大”和“无限小”系统物理学是当今物理学发展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之一。天体物理学和宇宙物理学就属于“无限大”系统物理学的范畴,它从早期对太阳系的研究,逐步发展到银河系,直至对整个宇宙的研究。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作为20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中四大成就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利用该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宇宙观测的最新结果,如宇宙膨胀、宇宙年龄下限、宇宙物质的层次结构、宇宙在大尺度范围内是各向同性的等重要结果。可以说,具有暴胀机制的热大爆炸宇宙模型已为现代宇宙学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宇宙的起源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等属于“无限小”系统物理学的范畴。它从早期对原子和原子核的研究,逐步发展到对基本粒子的研究。 基本粒子是在物质结构层次中属于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物质单元,如光子、质子、中子、π介子等。迄今已确认有400余种基本粒子,它们都是通过宇宙射线和加速器实验发现的。基本粒子的性质可用一系列描述其内禀性质的物理量,如质量、电荷、自旋、宇称、同位旋、轻子数、重子数、奇异数、超荷等表征。基本粒子之间存在着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见下面介绍的“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基本粒子可发生创生、湮没以及相互转化等现象。 按照参与相互作用的类型,通常将基本粒子区分为三大类:轻子、强子、和规范玻色子。轻子如电子、μ子和中微子等;它们仅参与弱作用和电磁作用。强子如质了、中子、π介子等,它们参与上述全部三种作用。规范玻色子如光子、中间玻色子(W±,Z0)、胶子等,它们是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光子传递电磁作用,中间玻色子传递弱作用,胶子传递强作用,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强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至今已经发现了多种夸克。

电动力学教学大纲

电动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60093 适用专业:物理学 学时数: 72 学分数: 4 1.课程类别: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教学目的:通过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麦克斯韦方程组及洛伦兹力公式的学习,掌握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加深对电磁场性质和时空概念的理解。通过应用麦克斯韦方程组研究静电场和静磁场的主要特征及电磁波的传播和辐射的基本性质,进一步掌握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学习理论物理学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获得本课程领域内分析和处理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通过狭义相对论及电磁场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的学习,建立新的时空观念,并了解近代物理对高速和微观现象的一些处理方法。 3.学时分配:见下表 学时分配表

绪论和相关数学知识回顾 教学时数:8学时 重点难点:重点:梯度、散度、旋度,高斯定理、斯托克斯定理。难点:?算符的运算、?算符等微分算符在不同坐标系(柱坐标系、球坐标系)中的表示。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要求;掌握数学基础:梯度、散度、旋度;高斯定理、斯托克斯定理。 教学内容: (1)电动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2)矢量代数 (3)场的概念和标量场的梯度 (4)高斯定理与矢量场的散度 (5)斯托克斯公式与矢量场的旋度 (6)常用的运算公式 (7)有关矢量场的一些定理 (8)“三度”在各种坐标系中的表示式 第一章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 教学时数:12学时 重点难点:重点: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的能量和边值关系。难点: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边值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高斯定理和电场的散度及旋度。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及磁场的环量和旋度、磁场的散度。了解磁场的旋度和散度公式的证明。理解位移电流。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的能量和边值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