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程中巧妙渗透德育及安全教育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中巧妙渗透德育及安全教育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中巧妙渗透德育及安全教育知识摘要:学校应该利用教育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和德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文首先阐述了德育和安全教育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分别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巧妙渗透德育和安全教育知识,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德育安全教育小学科学课程策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同时还肩负着安全教育的责任。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和安全知识教育的结合。

教师应该利用教育的功能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作为小学科学课程,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来,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巧妙渗透德育和安全教育知识,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1.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课堂准备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阅读并挖掘教材,把握德育教育和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爱国意识的培养。

例如,讲授《我们来养蚕》一课时,在普及了关于蚕的生物知识以后,我顺便告诉同学们,我国是最早利用蚕丝发明丝绸的国度,让学生对我国的古代文明充满了遐想。

接着我介绍了我国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以及具体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告诉学生丝绸之路对于中外交往的重要意义,丝绸的发明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辟了历史先河。

我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们渗透爱国思想,让学生在学习养蚕技术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夺目。

2.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涵盖范围广,实践性很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馆的启蒙教育。

有关自然物质如水、地球和动植物等知识都穿插在课程教材中,可以让学生领会到世界是由各种物质形态构成的,在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和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到万物的变化运动,这些都是科学自然观的内容,为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2. 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介绍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体验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了解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2.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和乐趣。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探究自然现象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第三课时:热爱科学,探索未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科学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第四课时: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3.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合作中的表现,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五课时:科学探究与道德教育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科学探究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尊重事实,追求真知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在科学探究中,尊重事实和证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科学态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摘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人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关注每一个生命体。

在科学课堂上,不少老师,精心设计“花样”的课堂,目的只限于教会学生相关的科学知识,然而在科学中渗透德育这一环节却被忽视了。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也学会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关注生命,关注环境。

关键词:课堂细节;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探讨的一个课题,因为科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不能忘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做人。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能学习文化。

因而一堂课的好坏除了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要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所领会到的人文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关注每一个生命体。

在科学课堂上,不少老师精心设计“花样”的课堂,目的只限于教会学生相关的科学知识,然而在科学中渗透德育这一环节却被忽视了。

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可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同时学会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社会。

在科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得到相关的德育教育,我就此浅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关注课堂细节,渗透德育在小学科学中,很多知识都涉及了一些德育,而且这些都是比较细小,学生很难发现,很难感觉得到,这就需要老师从细节中去关注,在细节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启发,指引他们了解其中的道理与内涵。

这就是说,在进行科学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随便一两句告诉学生这些科学有什么道理,跟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

如果这样,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学生似懂非懂,一下课就忘了,不能把学会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为宗旨的科启蒙课程, 它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 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语教学提供了可能。

小学科学教育包括:科学教学知识目标与技能、学习科学的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认识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和其他能力等方面。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伺机渗透德育,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德。

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本文尝试做了一些探讨。

一、在《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蕴含着德育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体现出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例如,在五年级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活动建议中就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该怎么做等等具体要求。

摘录《课程标准》和《小学德育纲要》进行对照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德育要求。

二、教材当中蕴藏着德育价值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 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

现行的教材以研究学生身边的食物和想象为主, 这些在教材里研究的内容和学生参与的科学活动本身就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相关人文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给同学们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要知道今天我们所有惊叹的科学方面的技术成就,比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以科学家对自己身边食物简单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

这段话其中的德育价值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科学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这也是教材德育价值具体的德育目标在每课教材中的体现。

三、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机会,师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内化,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是一门关于生活、自然和人类的了解的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在学习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还要了解如何保护和爱护它们。

通过这些科学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探索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学生需要遵守实验规则和安全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德育教育贯穿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

学生需要遵守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等良好品德,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些道德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充分融合了科学和德育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格品质。

相信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将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0字】第二篇示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育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年级科学教学德育总结报告

三年级科学教学德育总结报告

三年级科学教学德育总结报告
一、背景介绍
在三年级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本报告旨在总结这一学期的德育教育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我们主要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世界,培养其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在德育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三、德育实施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德育教育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能够自觉维护教室和实验室的卫生环境。

在实验过程
中,学生们能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同时,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尊重实验结果,不随意篡改数据。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德育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另外,部分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表现不佳,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一是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提高实验探究的趣味性;二是加强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将德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三是开展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品质。

五、总结与展望
三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 生 一 起 分 享 饲 养 的 乐 趣 , 生 兴 趣 下 降 , 到 困 难 时 及 时 学 遇
学科 的观察方 法进行 ,先整体 观察在将观察 的重点放在局 部, 让学生体会到学 习科学正确的观察 方法 , 同时认识到科
学课 的实地观察 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 的知识更多 ; 而在教学 “ 物的一生 ” “ 植 及 动物的生命周期” 的单元时 , 我首先引导学 生 比较这个单元 的观 察和《 我的大树》 的观察一样么 , 使学生 自己认识到这个 观察是个长期 的观察 , 如果要将观察结果展 示给其他学 生 , 要按时观察 、 要及时记录 、 阶段写观察记录 分 总结 , 最后分析研究。 在学生分组实验 中, 我要求学生根据 自 己小组讨论的步骤 动手 操作 , 如实记录实验 结果 , 教师要及 时给予 正确 引导 , 促使学生从小形成严谨 的科学态度。 如在小组实验《 点亮我 的小灯泡》 有一组说无论怎么做 , 都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 我请他们将 自己的连接利用实物投 影 演示 给同学们 , 让同学们帮助他们 找原因 , 同学们发现 连 接方法是正确的 , 但小灯泡没有亮起来。 于是 , 我引导学生 猜 想 可能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 , 的小组认为是连接材料出了 有
如在教学《 的大树》 , 我 时 观察时教师应要求学 生按科学
醒, 在放弃时及 时鼓励 , 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 提高他 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 , 使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 例如我 在教学《 的一生》 蚕 这一课 时 , 发给每 个学 生 1 0 粒蚕 卵, 师生共 同设计一个研究计划 , 制定饲养方案 , 要求 每 个小组按照倒养方案认 真饲养 , 记录饲养过程中蚕宝宝 的变 化, 这个活动时 间比较长 , 大约需要 2个多 月, 每个周我都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南故城小学张丽红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科学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教学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对我国科学研究的历史成就和光辉前景的教学激发小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科学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发展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能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蕴含着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潜在因素。

在学习地球与宇宙这些内容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等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索宇宙时,介绍我国古代天文成就,补充介绍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时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

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上了太空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神州”七号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还有现代的探月工程等等。

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深深为祖国古代杰出的成就和如今的科技进步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紧迫感。

这是对
于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有好处的。

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二、通过介绍生物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汽车、拖拉机排出的尾气,燃烧煤炭排放的烟雾等,都会造成大气的污染。

人们要是长期吸入被污染了的空气,就容易得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甚至得肺癌等疾病。

工厂排出的废水,人们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都会造成水的污染。

水的污染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时还会使人中毒。

农田和果园中不合理的使用肥料、农药,工厂和生活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如废渣和垃圾)和污水等,都会造成土壤的污染。

土壤的污染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会进一步危害动物和人的健康。

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活动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妨碍人们的休息、学习和工作,严重时使听力受到损害,甚至引起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

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时,教师在讲解上述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带给人类的危害时,结合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现状和实例,如:我国古代的黄土高原曾经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

现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野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
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教育学生要懂得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树立环境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和“爱鸟周”等活动,把我们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通过学习细菌等渗透文明行为培养教育。

有的细菌能够使食物腐败变馊,有的细菌能够引起传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可以使人和家畜患结核病,肺炎双球菌可以使人患肺炎,软腐病细菌可以使许多种蔬菜患病。

有些霉菌能使食品、纺织品发霉变质,有些霉菌能使农作物患病,造成严重的减产;有些霉菌能使人患病,如:甲癣(灰指甲)和足癣(脚湿气),人体大约有80%的传染病是由脊椎动物病毒引起的,如:乙型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狂犬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爱滋病等,教师在进行《微小世界》这一章的教学时,通过上述细菌。

真菌,病毒与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系的讲解,结合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非典”,禽流感等事件,教育学生细菌,真菌,病毒这三类生物的分布十分广泛,土壤里、空气中,甚至我们的身体内部,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生活中应当讲究卫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保持个人卫生,维护公共卫生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
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