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百字碑注解
张三丰《吕祖百字碑注》校勘及引义

张三丰《吕祖百字碑注》校勘及引义*导读: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忘言守,】凡修行者,先须养气。
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
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
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诀云:以眼观鼻,以鼻观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动静者,一阴一阳也。
宗祖者,生身之处也。
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
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真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
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
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调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若能养炁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
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功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
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
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
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
《吕祖百字碑》释义

《吕祖百字碑》释义《吕祖百字碑》按:《吕祖百字碑》,唐末吕洞宾真人作。
此篇虽止有百字,而简明深刻,概括了中华道家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是一部重要的传世丹经。
养炁忘言守,【字解】炁:指先天内炁,非后天呼吸之气。
忘:泯忘,忘去。
言守:所谓意守。
【释义】内丹养炁之道,在于除去一切思虑念想,返还于先天境界,方可涵养先天之炁。
欲入此境,必须忘去所谓意守,一切大静,直人坐忘境界。
如此则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炁不散,而得涵养于丹田之中。
一说,“忘言”二字为一义,即要泯忘一切文字语言以守之,因为一切后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语言描摹之,惟其如此,才能人于无形无象之先天境界。
虽日“忘言”而“守”,其实无守。
二者似有分别,其理相通,皆不主张用意死守,而倡无为自然,以养真炁。
降心为不为。
【字解】降心:降伏心念。
为:做功曰有为。
不为:做功之时泯去心念,致虚守静,曰不为。
【释义】一般人经常处于思虑念想之中,迷失本性,扰乱身心,不能自主,而不自觉察。
修炼之士,须要降伏心念,无思无虑,归于虚极静笃。
虽在做功,似乎有为,其实致虚守静,处于不为,谓之“为不为”,此中要妙,在于“降心”,对应上句“忘言守”之义,皆须降伏心念,方可做到。
动静知宗祖,【字解】动静:一动一静,在于日常。
动静二字,又可以解为男女,经曰:“男动女静”。
宗祖:即先天本源,先天本性。
【释义】降心之后,为而不为。
进入先天虚无之境界,方知动静之本源。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动即静,而不知动静之本源,在于先天之虚无。
知其本源,方获究竟。
否则动静流转,永无了歇,如何能够为而不为,忘其言守?动静亦为男女,男女之宗祖本源,在于父母未生之前,一点虚无灵明之性,为生男生女之先天根本。
故此知其虚无,即是宗祖本性。
此句更加深一层发明前两句“忘”、“不为”之义,使人愈加体会虚无境界之高妙。
无事更寻谁?【字解】无事:降心之后,知其宗祖虚无,便得无事。
【释义】既能做到“忘”、“降心”和“不为”,知其“宗祖”,自然人于先天虚无之妙境,返归生身之本源。
吕祖《百字碑》张三丰真人注本!

吕祖《百字碑》张三丰真人注本!思隐子按:本文系根据李西月所辑《张三丰真人全集》中《玄机直讲》篇录入。
注释者考略:张三丰(生卒年不详),名全一,一名君宝,道号元元子,因衣着肮脏,不修边幅,人送绰号“张邋遢”,河南南召县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
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寒来暑往,仅一纳衣、蓑长着身。
元末曾在湖北武当山幽栖,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多次遣使求之未遇。
明英宗时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
原文《百字碑》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注吕祖《百字碑》原文:养炁忘言守。
注释:凡修行者,先须养炁。
养炁之法,在乎忘言守一。
忘言则炁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原文:降心为不为。
注释:凡人之心,动荡不已。
修行人心欲人静,贵乎制伏两眼。
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
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点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原文:动静知宗祖。
注释:动静者。
一阴一阳也。
宗祖者,生身之处也。
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化也。
一身上下,乾坤大褂,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
所谓动静者,调和真炁,安理真元也。
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干。
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阎一辟,一动一静,贷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
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原文:无事更寻谁!注释:若能养炁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杰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杰,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吕仙翁百字碑解释大全

吕仙翁百字碑解释大全
《吕仙翁百字碑》是道家修炼的内容,其具体解释如下:
- 养气忘言守:修行者需要先养气,养气的方法在于忘言守一。
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 降心为不为:人心动荡不安,修行者想要入静,需要控制自己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门户,需要垂帘塞兑。
世间事对自己无益,要将火烈之心去除,不要贪恋。
- 动静知宗祖:动静是一阴一阳,宗祖是生命的来源。
修行者应当知道父母未生之前,就是玄牝。
一身上下,乾坤八封五行四象聚会之处,是天地未判之前的一点灵光所化,也就是太极。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就是宗祖。
所谓动静,是调和真气,安理真元。
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就是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
一阖一辟,一动一静,心意不动,任真息往来,绵绵若存。
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则神可凝,丹可就。
- 无事更寻谁:如果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气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气。
如鸡抱卵,如龙养珠,
念兹在兹,须臾不离。
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
《吕仙翁百字碑》的具体含义可能因人而异,如有相关需求,建议前往专业宗教场所,由宗教专业人士为你解答。
吕祖百字碑[清]刘一明注解
![吕祖百字碑[清]刘一明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9c9cbb6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3.png)
吕祖百字碑[清]刘一明注解清]刘一明注解[传略]:刘一明(公元1734--1821),清代著名道士。
号悟元子。
别号素朴散人。
山西平阳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
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也是继王常月后的乾隆嘉庆年间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刘一明“幼时习儒,年未二十,大病者三,几乎陨命,因病有悟,遂而慕道”。
他的《会心内集》说,当他十七岁时,身得重病,百药无效,次年赴甘省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幸喜真人赐方,得以除病。
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于榆中遇吾师龛谷老人。
劈破旁门,口授心印,从前狐疑,冰消瓦散。
此后,为求参证,他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
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
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
乾隆三十七年,再遇仙留丈人于汉上,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到此一棒打为粉碎矣。
”刘一明一生足迹遍布陕、晋、甘、宁诸省。
他说:“……算来前后二十年,五峰焕然气贯串。
”刘一明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成为陕、晋、甘、宁一带颇具影响之全真龙门派道士。
百字碑注刘序纯阳吕祖,乃道门中第一慈悲圣贤也。
自唐至今,千年有余,或隐或显,隐显不测,警愚化贤,诗词歌赋流传于世者,不可枚举。
其专言修真次序,药物火候,无一不备者,莫若《敲爻歌》、《百字碑》。
而其言简理明,易足开人茅塞者,又莫若《百字碑》。
其字仅一百,其句仅二十,丹法有为无为,了命了性,始终全赅,谓之“上天梯”,真天梯也。
然为天梯,而世之修真者不以为天梯者,每多求奇好异,以其此文无奇无异而弃之。
殊不知金丹之道,真常之道,不奇之中而有最奇者存,不异之中而有大异者在,特人未之深思耳。
如此文始言者,不过养气降心住性耳,有何奇异乎?其行持之效,能结丹、能服丹、能逍遥、能通造化,岂不最奇大异乎?咦!不奇而奇,不异而异。
学者能于祖师法言,极深研几,循序渐进,未有不深造而自得者。
予读是文,多有受益。
吕祖《百字碑》讲解(上)

吕祖《百字碑》讲解(上)今天,我们学习中国道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短篇——吕洞宾的《百字碑》。
《百字碑》有《先天百字碑》和《后天百字碑》两种,都是20句的短篇。
现在我给大家解释的是吕洞宾的《后天百字碑》,参照的注解是张三丰的注解。
《百字碑》总共20句,只有100个字,但是非常完整地讲述了古人在身心修炼方面的方法、整个过程,还有效果,所以是极其经典的一个篇章。
吕洞宾和张三丰都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道学家,也是养生大师,更是被推崇为神仙的人物。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在身心的修养过程中,最开始从什么地方入手呢?就是养气。
道家讲的养气,贵在气和神两个方面。
这个气不是呼吸之气,是借助呼吸之气来带动我们内在的、与生俱来的能量系统,或者说点燃我们的生命之火,让它来滋养我们的身体。
“养气忘言守”,首先修道从养气开始,方法在忘言守一。
道教认为我们人实际上时常在泄露之中,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命力都在不断的耗散。
耗散很快的话,对我们的身体会有损伤,会造成我们脏腑气机的不平衡,甚至会得病。
所以,道家要求我们把耳目口三宝闭起来。
耳目口是泄露元神、元气和元精的三个通道。
耳朵通于肾,肾主精;眼睛通于神,是心灵的窗户;口通于肺,肺主气。
我们的精气神都要守住,所谓“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很多人讲闭关,实际上真正的闭关是关闭耗散我们生命力的这些通道。
言为心声,忘言不仅仅是不说话,少说话,更主要的是要使我们的情绪、思想、心念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或者得到很好的调理。
守一是什么意思呢?一指的是我们身心凝聚、神气交合的一个地方。
从初级练习来讲的话,比如说站桩、打坐,我们要调养身体的时候,还是关注在下丹田比较合适。
有人讲玄关窍,或者讲神气交合的地方,有下丹田(小腹部位)、中丹田(心脏部位)、上丹田(两眉之间)。
一开始练习时不需要那么复杂,我们就把它集中在整个小腹部的区域,感觉小肚子这个地方就像一个热气球,这是非常好的入手方法。
守一,就是使我们的思想、心念,通过呼吸和感知,能够停留在身体之内的某个地方。
《吕祖先后天百字碑》

《吕祖先后天百字碑》
翟玉忠先生按:翻阅张至顺老道长(道号“米晶子”)编著的《炁体源流》一书,发现其中收录一篇《吕祖先天百字碑》(182~183页),内容与大家熟知的吕祖(吕洞宾)《百字铭》完全不同。
录在下面,供学人研读。
吕祖先天百字碑
父母未生前,与母共相连。
无情生有情,虚灵彻洞天。
十月胎在腹,能动不能言。
昼夜母呼吸,往来通我玄。
剪断脐带子,一点落根源。
性命归真土,此处觅真铅。
迷失当来路,轮回苦万千。
若遇明师指,决破妙中玄。
时时拴意马,刻刻锁心猿。
悟透二十句,白日上青天。
吕祖修道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吕祖百字碑注

吕祖百字碑注养气忘言守丰祖注:凡修行者先须养气。
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
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孔德解:内丹养生最基础的命功功夫就是养气。
养气就是先制止生命物质精华的不流失,并使之蓄养起来。
养气的方法就在于“忘言守一”。
忘言,就是闭口不说话。
这里关键在一“忘”字,即无思可念,故无话可说。
如果不能清心寡欲,脑子里杂念丛生,就是紧闭口不说话,那话也在脑子里团团打转。
“忘”之诀,在于从根本上消除杂念,自然无话可说。
故欲闭口言,先须除心言。
守一,就是守混沌。
此混沌是无人、无我、无天地万物之境界,因无所分别,故名为“一”。
“一”是用数字表示,若用图像表示,“一”就是个空虚之圆圈。
动言即耗气,动心即劳神。
故,能忘言则气不散,能守一则神不出。
神凝气聚,养生之益得矣。
忘言守一的法子是:口唇闭合,舌顶上腭;洗心涤虑,神定气活。
降心为不为丰祖注:凡人之心,动荡不已。
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
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
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
莫去贪着。
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
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孔德解:平常人的心是动荡不已的,一刻也不得安静。
而修行人要想让心静下来,去守那混沌之一,在练功中要采取的方法,关键在于制伏两眼。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是心灵的门户,眼去看外物,外物就通过对眼的感染把信息传到心里,心就要产生反应,就不得安静。
制伏两眼就像放下窗帘一样把眼皮合上,不再观看外边事物。
但闭眼之法是练功中一时的所用之法,根本上还得安心。
安心的问题,说到底要放下心来。
放心的根本问题又在于把一切事想穿想透,想到世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幻不定的,不必执著;一切执著都是自寻烦恼,于我无益。
这样一想开,心就能放下了。
心一放下,杂念的邪火就消除了。
消除以后不要再去贪染,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心的问题。
消除杂念在于树立正念,正念像一把正义之剑,杂念一生,即行斩除,久而久之,杂念即无滋生之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祖百字碑注解
养炁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炁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炁忘言守
凡修行者先须养炁;养炁之法,在乎忘言守一。
忘言则炁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
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
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
一切事体,以心为剑。
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动静者,一阴一阳也。
宗祖者,生身之处也。
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
一身上下,乾坤八封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
所谓动静者,调和真炁,安理真元也。
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
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贯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
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
若能养炁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
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
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淤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
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
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
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
便生妄想,难以静性。
必要有真微忿则火降;真寡欲则火升。
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炁,炼炁则龙吟,元炁存守;念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炁交。
三元混,元炁自回矣。
三元者精炁神也,二炁者阴阳也。
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
性住则身中先天之炁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阳光返照,一心中存。
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炁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炁自回。
将见二炁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
忽觉肾中一缕热炁,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炁氤氲。
结成丹质,而炁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驭炁,炁留形,不必杂本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直至丹田炁满,结成刀圭也。
阴阳生反覆,普化一声雷
工夫到此,神不外驰,炁不外泄.神归炁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
致虚之极,守甘之笃,身静于香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
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
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
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
天根现.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炁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送,默默举:一团和炁,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炁卦也。
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
内有黍米之珠,落淤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到此地位,药即得矣。
二炁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炁周流。
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
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
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炁以养之。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养炁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
诀曰:流珠浓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工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
五炁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
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
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来休咎。
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
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
遇之不行,罪过天谴。
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自“养炁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
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
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迫天谴。
珍重奉行,克登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