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附《吕仙翁百字碑》
吕祖百字碑注解

吕祖百字碑注解养炁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炁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炁忘言守凡修行者先须养炁;养炁之法,在乎忘言守一。
忘言则炁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凡人之心,动荡不已。
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
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
一切事体,以心为剑。
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动静者,一阴一阳也。
宗祖者,生身之处也。
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
一身上下,乾坤八封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
所谓动静者,调和真炁,安理真元也。
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
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贯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
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若能养炁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
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
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淤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
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
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
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
便生妄想,难以静性。
必要有真微忿则火降;真寡欲则火升。
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炁,炼炁则龙吟,元炁存守;念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炁交。
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附《吕仙翁百字碑》

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附《吕仙翁百字碑》吕祖百字碑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附:吕仙翁百字碑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
酒不何曾饮,色欲己罢尽。
财又我不贪,气又我不竞。
见者如不见,听者如不听。
莫管他人非,只寻自己病。
官中不系名,私下凭信行。
遇有不轻狂,如无守本分。
不在人壳中,免却心头闷。
和光且同尘,但把俗情混。
因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
张三丰注:养气忘言守,凡修行者,先须养气。
养气之法,在乎忘古寺一。
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
修行人心欲人静,贵乎制伏两眼。
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
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点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动静者。
一阴一阳也。
宗祖者,生身之处也。
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化也。
一身上下,乾坤大褂,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
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
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
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阎一辟,一动一静,贷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
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杰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杰,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
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
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
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
张三丰《吕祖百字碑注》校勘及引义

张三丰《吕祖百字碑注》校勘及引义*导读: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忘言守,】凡修行者,先须养气。
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
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
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诀云:以眼观鼻,以鼻观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动静者,一阴一阳也。
宗祖者,生身之处也。
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
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真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
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
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调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若能养炁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
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功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
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
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
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
吕祖百字碑

吕祖百字碑《吕祖百字碑》为唐代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吕洞宾所作,又称《百字碑》,为五言20句诗歌,只有100个宇。
内容简明深刻,讲述了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内景、效验等。
理解了百字碑,如法修炼不仅可以祛病延年,甚至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对一切身体健康的人乃至亚健康状态的人,有各种慢性疾病的人,都有良好作用,是现代人修身养性之法宝.吕祖百字碑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忘言守:这里的“养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也就是说涵养自己的元气。
“忘言守”就是忘掉说话、忘掉意守,也就是去掉说废话的习惯,去掉对身体某个部位的特别意守。
这就是保持清净的心态。
降心为不为:“降心”就是降伏自己的心,也就是将躁动不安的心绪给予理顺,从而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
“为不为”就是不为而为,也就是不能强制性的压制念头,必须合情合理的化解心结。
动静知宗祖:“动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
那个知道“动”也知道“静”的,就是“宗祖”。
这个“宗祖”是什么呢?那就是道家所说的“元神”,也就是我们最清净的心态。
无事更寻谁:没有事情干了,还要去搞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要你依动离动、依静离静,那个清清净净的心就是“宗祖”。
明白了这个“宗祖”就是标准的悟道的状态,就不用再去特别的造作了。
真常须应物:“真常”就是真常之道,也就是大道。
整句的意思是修真常之道的人还是要入世待人接物,也就是不能消极避世。
应物要不迷:这一句的意思是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不要迷失了清净心,也就是不要迷失了那个“宗祖”。
不迷性自住:永远保持清清净净的心态,真常之性永住矣!也就是“宗祖”永不迷失!性住气自回:这句的意思是真性常住、形与神俱、神返身中气自回。
《吕祖百字碑》释义

《吕祖百字碑》释义《吕祖百字碑》按:《吕祖百字碑》,唐末吕洞宾真人作。
此篇虽止有百字,而简明深刻,概括了中华道家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是一部重要的传世丹经。
养炁忘言守,【字解】炁:指先天内炁,非后天呼吸之气。
忘:泯忘,忘去。
言守:所谓意守。
【释义】内丹养炁之道,在于除去一切思虑念想,返还于先天境界,方可涵养先天之炁。
欲入此境,必须忘去所谓意守,一切大静,直人坐忘境界。
如此则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炁不散,而得涵养于丹田之中。
一说,“忘言”二字为一义,即要泯忘一切文字语言以守之,因为一切后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语言描摹之,惟其如此,才能人于无形无象之先天境界。
虽日“忘言”而“守”,其实无守。
二者似有分别,其理相通,皆不主张用意死守,而倡无为自然,以养真炁。
降心为不为。
【字解】降心:降伏心念。
为:做功曰有为。
不为:做功之时泯去心念,致虚守静,曰不为。
【释义】一般人经常处于思虑念想之中,迷失本性,扰乱身心,不能自主,而不自觉察。
修炼之士,须要降伏心念,无思无虑,归于虚极静笃。
虽在做功,似乎有为,其实致虚守静,处于不为,谓之“为不为”,此中要妙,在于“降心”,对应上句“忘言守”之义,皆须降伏心念,方可做到。
动静知宗祖,【字解】动静:一动一静,在于日常。
动静二字,又可以解为男女,经曰:“男动女静”。
宗祖:即先天本源,先天本性。
【释义】降心之后,为而不为。
进入先天虚无之境界,方知动静之本源。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动即静,而不知动静之本源,在于先天之虚无。
知其本源,方获究竟。
否则动静流转,永无了歇,如何能够为而不为,忘其言守?动静亦为男女,男女之宗祖本源,在于父母未生之前,一点虚无灵明之性,为生男生女之先天根本。
故此知其虚无,即是宗祖本性。
此句更加深一层发明前两句“忘”、“不为”之义,使人愈加体会虚无境界之高妙。
无事更寻谁?【字解】无事:降心之后,知其宗祖虚无,便得无事。
【释义】既能做到“忘”、“降心”和“不为”,知其“宗祖”,自然人于先天虚无之妙境,返归生身之本源。
历代丹经汇编3隋唐五代经典吕祖百字碑

呂祖百字碑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附:呂仙翁百字碑
本性好清靜,保養心猿定。
酒不何曾飲,色欲己罷盡。
財又我不貪,氣又我不競。
見者如不見,聽者如不聽。
莫管他人非,只尋自己病。
官中不系名,私下憑信行。
遇有不輕狂,如無守本分。
不在人殼中,免卻心頭悶。
和光且同塵,但把俗情混。
因甚不爭名,曾共高人論。
黄震寰教授解读太极拳《授秘歌》(精要)

黄震寰教授解读太极拳《授秘歌》(精要)黄震寰先⽣,1933年⽣于上海,太极拳研究学者、⼤道太极拳创始⼈,北京航空航天⼤学教授。
师从⽥兆麟、吴图南、⽯明等太极⼤家。
黄教授旁证博引,对《授秘歌》进⾏了详实的解读,因篇幅所限,这⾥精选了⽂章要点呈现给拳友,希望能对《授秘歌》的理解有所启发。
⼀、概论 太极哲理是⼈类社会和⾃然界的最⾼哲理,太极⽂化是中国最古⽼的本⼟⽂化的结晶,太极拳艺是中华⽂化的瑰宝。
太极拳源于道家,其理取于“易⽼哲学”。
太极拳由“太极”和“拳”组成。
“太极”者,道也;“拳”者,技艺也。
就是说以“太极”之理修⼤道,以“太极”之理练拳技。
修道为了养寿、明理,是体。
拳技为了强⾝、防⾝,是⽤。
体⽤结合乃是“⼤道”,道家仙学派也是以太极之理炼丹⽽修道养寿并长⽣。
所以有“拳道同源”、 “拳道合⼀”之说。
太极拳的上层功夫是“⽆形⽆象”的,因为“⼤道⽆形”、“ 拳和道合”。
太极拳《授秘歌》是太极拳的内炼秘诀和全体⼤⽤。
很多⼈花了毕⽣⼼⾎来参悟它的真义。
⼆、太极拳《授秘歌》来源太极拳《授秘歌》由唐朝⾼道李道⼦所传。
他宏⾔⾼论,其道独⾼,所传太极拳叫“先天拳”,也叫“长拳”。
所授理论秘歌为:⽆形⽆象全⾝透空应物⾃然西⼭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命太极拳《授秘歌》⼜称“⼋四秘诀”,是太极拳的内练秘诀,由李道⼦授其学⽣,故叫《授秘歌》。
《授秘歌》的内容既道出了太极拳修炼的⽅向、原理和⽅法,⼜指出了修炼的⽬标和归宿。
(⼀)发现《授秘歌》现在到处传播和刊登的太极拳《授秘歌》是吴图南先⽣⾸先发现和传播的。
吴⽼发现太极拳《授秘歌》是有⼀段历史故事的。
⼤约在清光绪末年(1908-1909),吴⽼从朋友张熙铭处得到了⼀本《宋⽒家传太极功源流⽀派论》。
后⼜在京城结识了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叫宋书铭的⽼先⽣,⾃称是宋远桥的后⼈。
他也有⼀本书叫《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派论》,只是书⽬“宋⽒家传”和“宋远桥”之别,其正⽂内容完全相同,说明这本书确是宋远桥在明时和张三丰学太极拳时所记载的东西。
学习吕祖百字碑!经典再现

学习吕祖百字碑!经典再现《百字碑》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共一百字,又名《百字铭》,出自唐朝著名道士吕洞宾之手。
南怀瑾说,道家出了吕纯阳,等于禅宗出了一个六祖,还说吕纯阳的百字铭,是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百字碑》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起首两句“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是全诗的“诗眼”,这也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总纲,意思是人们培养先天真气应该忘言忘守,以保持心神宁静为根本宗旨。
养气:培养先天真气。
先天真气:不同于后天的形而下之气,是形而上的无形之气。
忘言守:忘言忘守,意思是摒绝思虑。
守:意守。
就是把意念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
言语与意守都是后天的杂念,不足以修炼先天真气。
先天真气,古人又称之为“祖气”。
祖:根本。
先天:就是超越后天,是形而上。
降心:就是“降服其心”。
为无为:以无为作为修炼的根本,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用现代话说就是宁静。
什么叫“降心为不为”?意思是默默觉察而无思无虑。
通俗说,就是“清醒的睡眠”。
保持清醒,但脑海中呈现深度睡眠状态,内心中无思无虑。
这种状态就是入静。
这是修炼内丹的关键,也是最大难点。
达到入静必须具备三个要点:其一是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心无旁骛;其二是坚持默默觉察,顺其自然;其三是内心中非常宁静,无思无虑。
这些都不是虚构。
有一次我在打坐中,出定后竟发觉自己眼睛有眼屎,这说明,连身体都“以为”我刚才打坐是在睡觉。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意思是培养先天真气就是知道动与静两个字,此外再没有别的。
后人很多修炼内丹的所谓有为之法,如“调息以匀气,闭息以藏气,升降搬运以聚气,守窍以凝气”以及各种呼吸导引等,这些都只是在后天意念上下功夫,只能作为入门的起手功夫,与入静相比,都不是修炼内丹的根本大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祖百字碑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附:吕仙翁百字碑
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
酒不何曾饮,色欲己罢尽。
财又我不贪,气又我不竞。
见者如不见,听者如不听。
莫管他人非,只寻自己病。
官中不系名,私下凭信行。
遇有不轻狂,如无守本分。
不在人壳中,免却心头闷。
和光且同尘,但把俗情混。
因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
张三丰注:
养气忘言守,
凡修行者,先须养气。
养气之法,在乎忘古寺一。
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
修行人心欲人静,贵乎制伏两眼。
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
一切
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点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
动静者。
一阴一阳也。
宗祖者,生身之处也。
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化也。
一身上下,乾坤大褂,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
心之下,肾之上,
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
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
盖呼接天根,吸
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
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阎一辟,一动一静,贷乎
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
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
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杰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杰,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
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
须要来则
应之,事去不留。
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
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
便生妄想,难以静性。
必要有真
惩忿,则火降;真寡欲。
则水升。
身不动,名目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目炼气。
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意不动,名目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元气自回矣。
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
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
性住则身屯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宠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杰上
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
二气纟因缦,结成丹质,而宠穴中水火棚交,循环不已,则神驭杰、杰留形,不必杂术白长生。
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
规中。
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杰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
坤即腹也,又名曲江。
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
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
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
即复卦天根现也。
天根现即澜
心五以神助之,则其笨如火遍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
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女后卦也。
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
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
烹之炼之。
丹自
结矣。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到此地位,药即得矣。
二气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杰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
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日甘露洒须弥。
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
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
诀日:流珠灌
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
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
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
遇之不行,罪遭天谴。
非
与师遇,此事难知。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决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
得悟
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
珍重奉行,克登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