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以后

合集下载

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历史: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1.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在农业方面,这时水稻产量较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亩产二石到三石,个别地区达到五、六石。

这时有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自外国传入。

玉米(又称玉蜀黍)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由几条渠道传入我国。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有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番薯(又称红薯,俗称地瓜)的原产地也是美洲,大约在万间,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传入我国。

首先种植番薯的是福建、广东和云南,不久浙江也引进番薯,此后番薯的种植逐渐推广。

番薯产量很高,每亩可得数千斤,所以传布很快。

这时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日益扩大。

棉花的种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

”江苏的松江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的一些地方,已经成为著名的产棉区。

松江有地二百万亩,大半植棉,棉田不下百万亩。

美洲的烟草在明中后期由菲律宾传入,先传至福建、广东,以后渐及长江流域等地。

到了明朝末年,北方也多种植烟草。

美洲的花生在明中后期也传入我国,种植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地。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传入有很大意义。

又桑树、甘蔗以及蓝靛(一种深蓝色染料作物)的种植也很兴旺,浙江湖州和四川阆中都是种植桑业中心,福建和广东盛产甘蔗,四川和浙江也产甘蔗,福建和江西则是蓝靛种植最多的地方。

手工业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等有了新的发展。

这时棉纺织业已成为非常普遍的家庭手工业。

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最为发达,浙江嘉善县的纺纱织布也很有名,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治所)纱”之谣。

棉纺织业的生产工具也大有改进。

如去籽用搅车,工效大为提高,使用句容式搅车生产,一人可抵原来四人。

使用太仓式搅车生产,两人可抵原来八人。

弹弓原来是竹弓绳弦,这时改为木弓蜡丝弦,振动力加大了。

元代的纺车仅有三个锭子,这时的纺车有四个锭子,甚至江西乐安的纺车有五个锭子。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历史文化)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历史文化)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历史文化)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判断题单项选择题1.南朝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应是()。

A.宋、陈、梁、齐B.梁、齐、宋、陈C.梁、宋、陈、齐D.宋、齐、梁、陈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之列的是()。

A.吴B.楚C.燕D.韩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是()。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4.明朝中期以后,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扰,()等肃清倭寇,立下赫赫战功。

A.郑成功B.戚继光C.李自成D.岳飞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5.()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A.楷书B.小篆C.隶书D.行书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6.()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

A.商朝B.春秋战国C.秦朝D.汉朝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7.被称为“楷书之祖”的是()。

A.钟繇B.颜真卿C.张旭D.王羲之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8.我国历史上被称为“楷书四大家”的是()。

A.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B.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频、欧阳询C.柳公权、颜真卿、赵佶、米芾D.柳公权、颜真卿、苏轼、赵孟频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9.()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有记载的著名画家。

A.秦汉B.魏晋南北朝C.隋唐D.春秋战国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C.阎立本D.曹不兴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11.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仍作为背景附属于人物画,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

A.金碧山水B.水墨山水C.设色山水D.泼墨山水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历史文化12.明代较有特色的人物画家是(),他的《西厢记》等木刻插画,在民间受到广泛的欢迎。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它经历了洪武、永乐、嘉靖等时期,涌现了众多的名将、文人、学者、科学家等人才。

然而,在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明朝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

一、社会结构1. 社会阶层明朝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是“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四个阶层,这也是封建社会的一般模式。

地主占据着社会最高阶层,他们的主要财富来源是土地的收租和官员的贿赂。

农民是社会中间层,他们靠耕种地产生收入。

手工业者则是社会另一个重要支柱,他们负责生产大一部分的日用品。

商人则是较为低下的阶层,但也是明朝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负责流通货物,创造了很多财富。

2. 官僚体系明朝的官僚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组织结构和人员职务的划分至今还被保留了下来。

明朝的官员分“文官”和“武官”两种类型,文官从第六品到一品、总计十六级。

武官也有十六级,除了正式的官职之外,还有诸如总兵、参将等补充职位。

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才能担任这些职位。

早期,明朝官员除了从拥有特权世家中选拔,还存在通过科举选拔的制度,但是后来科举制度滥竽充数,考场弊病等社会问题日益突显,明朝末年官员贪污的现象很普遍。

3. 士绅在明朝朝廷中,士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士绅是属于文化层面的一种表现,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子弟,传播文化,维护风俗习惯。

士绅也以地位和名声享受特权,他们通常是大地主。

二、经济发展1. 农业明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支柱的国家。

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是防洪灌溉,改良种植等技术。

同时,在某些地区实行了较为先进的税收政策,为农民松绑减负,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化。

2. 手工业手工业是明朝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手工业中,丝绸、钱币、瓷器等都是明朝有名的手工业产品。

它们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给国家带来了很好的财政收入。

《明中后期北边卫所武职纳级研究》范文

《明中后期北边卫所武职纳级研究》范文

《明中后期北边卫所武职纳级研究》篇一一、引言明朝中后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防卫重要机构的北边卫所,其运作及管理制度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重点关注北边卫所的武职纳级问题,探讨其制度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明朝社会和军事的影响。

二、明中后期北边卫所的背景明朝中后期,北边卫所作为国家的重要军事机构,负责保卫国家边境安全。

其武职人员是卫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纳级制度直接关系到卫所的战斗力和国家安全。

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武职纳级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它涉及到军官的晋升、待遇和权力等方面。

三、武职纳级的制度与实施(一)制度概述明朝的武职纳级制度是一种以军功为基础的晋升机制,通过军功的积累和表现,武职人员可以获得晋升和提拔。

在北边卫所,这一制度尤为明显,因为卫所的战斗任务繁重,军功的积累是晋升的关键。

(二)实施过程武职纳级的实施过程包括军功的评定、晋升的考核和待遇的提升等方面。

军功的评定主要依据是战斗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而晋升的考核则包括对武职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估。

在北边卫所,这一过程尤为严格,因为卫所的战斗任务繁重,对武职人员的要求也更高。

四、武职纳级的影响与意义(一)对军事管理的影响武职纳级制度的实施,使得北边卫所的军事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通过军功的评定和晋升的考核,可以更好地选拔出优秀的军事人才,提高卫所的战斗力和国家安全。

(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武职纳级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通过军功的评定和晋升的考核,激发了武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装备的改进;另一方面,武职人员的晋升和待遇提升,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武职纳级制度的实施,不仅是一种军事管理制度的体现,也反映了明朝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军功的评定和晋升的考核,强调了“功绩至上”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工作和奋斗来获得成功和尊重。

这种思想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试析明代中后期几个关键经济词汇及对现代的启示

试析明代中后期几个关键经济词汇及对现代的启示
有的税收收入不能维持 正常 的开销 , 因此一些开 支要通过其他 各种方式解决 。王室宗亲的俸禄支 出占据了明王朝财政开支的 很大一 部分 , 中人 员的赏 赐 也是 笔不小 的开 支 , 些都是 导 宫 这 流通 不畅 。由于货币不足而使得 田赋负担十分繁 重 , 田地价格
经 济状况 , 我们 会发现在 当时 的经济 构成 中 , 工业 和对外 贸 手 易很少 。统治者希望全 国各地都能保持在一个相同的发展 水平
上, 因此明代的财政政策在很 大程度上受到这 种态度左右 。这 种 为了短期 目标而牺牲长 远经 济利益 的做法正 是因 为明代统 治 者并不能预 见到工业 和商业 的发展对 这个 国家的 经济所 具 有的重大影响 。然而即便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持这种统一 『 生而付 出了巨大 的代价——他们 的政 策是 以这 个 国家 经济 活动保 持
明朝 中后 期农村 的贫 穷是 商品经 济发展 的不可 抗 力所 造
成 的。大量的中小地主与农 民的破产 , 得土地兼并情 况 曰趋 使
达 327990 ”洪武帝朱元璋随 之宣布“ 2 , ,0 石 , 8 北方各 省新垦 的
田地永不起科 。” 自此各地定额税收 成为不成文 的法律固定下 来, 后来虽偶有调整 , 但基 本定额基 本没有摒弃 。至宣 德皇帝在 位期 间 , 每年 的田赋收入一 直维持在 2 0 70万石 左右 , 对于人 口 的增加和可耕地数量的上升 则不 予考虑 。新增 地亩很少 上报 ,
石” “37 , 。 17 年 洪武帝朱元璋分遣各部官 员 、 国子监生和宦官
巡 视 18 7 个税课 司局 , 固定他们 的税收额度 。19 , 33年 田赋收入
德和嘉靖年间偶有涨幅 , 但并不持久 , 也并不剧烈 。天启年 幅度 间, 土地价格开始漫慢 上涨 , 崇祯年间大抵 处于平稳状态 。

明朝士大夫是怎样变坏的

明朝士大夫是怎样变坏的

明朝士大夫是怎样变坏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经济、文化和政治都处在相对繁荣的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士大夫阶层却逐渐出现了许多贪婪、腐败的现象,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衰落。

那么,明朝士大夫是怎样变坏的呢?下面我们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政治腐败政治腐败是明朝士大夫变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官僚阶层的膨胀以及权力分配不当,导致了官员们贪污受贿、懈怠不作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官场上,贿赂和拉拢成了官员们争权夺利的手段,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来升官发财。

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使得士大夫们不再以忠诚、廉洁为重,而是以谋私、逐利为先,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二、经济贪婪另一个导致明朝士大夫变坏的原因在于经济贪婪。

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了一种繁荣的景象,但与此士大夫阶层却开始以割据地方、私宦家族等形式来获取更多的财富,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经济阶层的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士大夫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不择手段地压榨百姓,甚至私行私通,无视法纪,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了动荡的局面。

三、文化堕落文化的堕落也是导致明朝士大夫变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明朝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士大夫阶层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自身的修养和道德规范。

士大夫们纷纷追逐声色犬马,纵情酒色,甚至丧失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不再以德才兼备、忠君爱国为行为准则,而是以享乐和逐利为生活目标。

这种文化的堕落,使得明朝的道德风气逐渐败坏,士大夫们的品行和作风也随之变得越发的堕落和丧失原则。

四、官场勾心斗角官场勾心斗角也是导致明朝士大夫变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明朝后期,官场上的明争暗斗日益激烈,官员们为了争夺利益和权力,不择手段地进行明争暗斗,谗言造谣、勾心斗角、暗箱操作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恶劣的官场风气,使得士大夫们在官场中不再注重政绩和公正,而是以权谋私,甚至不择手段地排挤异己,这无疑加剧了明朝官场的腐败和政治的混乱。

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1)农业方面,明朝君主和辅助官员们采取了多种改良措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他们发明了蒸汽排水机,使耕田速度提高,也提出了把各种杂草用烧焦的方法来治理的想法,有效抑制了农作物的病虫害。

他们还采取了“三年一抽”的政策,以避免水土耗蚀和土壤肥力的流失,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业收入,从而推动了农业发展。

(2)手工业方面,明朝政府还积极推行手工作坊,建立了市场基础设施,为百姓提供了工具和材料。

随着新式织布机和铸锅机等新技术的出现,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大量商品以更低廉的价格出现在市场上,满足了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同时也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另外,明朝政府还实施了新的税收制度,减免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税收,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经济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简述明朝中后期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简述明朝中后期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简述明朝中后期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明朝中后期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
结构,加快了社会进步的脚步。

明朝中后期,中国农业发展迅速,新耕种技术开始广泛推行,同时不断地加强了农业管理,增加了粮食产量。

一方面,农民在种植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改进,如加强农田中水利,采用田间堆肥技术、科学管理等;另一方面,土地拆迁政策的推行得到了加强,同时也有大量的农田划分为家庭农田和国家农田,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效率。

明朝中后期,中国的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那时候人们开始采用汇集化和外贸制度,形成了手工业部门体系。

大量的私营工坊开始在城镇中相继出现,不仅满足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还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工坊经济”,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国家也坚持着护国政策,极力鼓励手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技术和工具被引入,以及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手工业的统一组织,都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当时也发展了丝绸、棉花织物、瓷器等行业。

因为人们对这些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各个行业也都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衣服行业更是发展迅猛,满足了大量民众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如缝纫行业。

明朝中后期,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同时也促进了现有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几百年来,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它们不仅改变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结构,而
且也促进了其它行业的发展,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激励农业生产,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方成为独立的手工工厂,如苏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这说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牙。

与此同时,甚至更早一些,西欧的资本主义也开始萌芽并发展,时间大约定格在14-15世纪。

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是被称为“地中海靴子”的意大利,尤其以佛洛兰萨、威尼斯等地出名,并由此催生出很多中世纪所不可能见到的新事物、新现象。

于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类似,意大利的资本主义也表现出雇佣关系,而且这种雇佣关系与明代的还有所不同。

当然,两地毕竟社会、经济、自然、政治等客观环境极为不同,故后来的发展也不相同。

我们知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它又是第二、三产业存在、发展的基础之一,所以在资本主义萌芽时,农村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进程和发展的道路。

在明代中国,几乎全国的土地都掌握于封建体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土地的私有制和数量为根基,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和严密的封建专制等级网络。

所谓“封土建业”,亦是此意。

此时的中国不像欧洲,在封建制度发展的初期就确立了封建领主制,而是早已演变成封建土地的地主制。

这种体制下,明朝政府依然采用实物地租的办法来供养各级官吏。

但正是这种形式的地租,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极大了阻碍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后来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的结症之一。

大家肯定知道新航路地开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而且它还是受一定事物的推动而成。

中国的海上贸易航路自唐代起就曾兴盛一时,到了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无疑又拓宽了这条古老的航路。

但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欧洲一样充分利用这条畅通的航路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总结起来有两点。

一、没有充分利用的需要;二、思想上的不同。

中国盛行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本省自产自用,基本上没有依赖外国的意思。

它不需要沿途到处殖民、掠虏,也不想要积累什么“原始资本”,根源就在于它不需要这么做,也就是没有如此做的内动力。

而且中国自南宋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程朱理学盛极一时,占据了学术界的大半部天空。

人们受其禁欲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以“和为贵”的传统和谐思想,故而不赞成也不可能自主地发动海外扩张,参与殖民掠夺。

何况自然经济下中国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必然相对狭小。

步入拥有广大殖民地的国家市场广阔,故在中国明清两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较为缓慢。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