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天地》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概述综合性学习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重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任教的小学,在课改之后,将综合性学习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并制定了详细的教材、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本文将对我在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悟进行总结和分享。

课程设置我们学校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社会实践、国学经典、特色学科、社区文化。

其中,社会实践主要涵盖社会实践、运动会等课外活动;国学经典包括经典诵读、书法练习等;特色学科着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社区文化包括参观博物馆、社区服务等。

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在学期末完成综合评价。

授课实践1.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综合性学习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感受社会。

我们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义工活动、公益活动等,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自己的参与记录。

在活动结束后,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发表感想和评价,并编写活动报告。

2.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学生而言,国学经典知识具有很强的蕴含性和启发性。

我们学校将国学经典纳入到综合性学习课程中,学生需要在每个学期内阅读一定量的国学经典,并进行经典诵读和书法练习。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还需要完成一篇书法作品和一篇国学经典读书心得,以进行综合评价。

3.特色学科特色学科主要针对学生个人爱好和优势,学校提供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学科课程,例如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

对于比较具有特长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的比赛。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需要编写一份个人专业技能展示和能力评价报告,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交流。

4.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综合性学习课程中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区、融入社区。

比如,我们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工厂、园区等,或者到社区帮助一些老年人、义工组织等提供服务。

对联教案幼儿园

对联教案幼儿园

对联教案幼儿园【篇一: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能够仿写对联,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通过分组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1、拟写对联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 1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古老的文明,有唐诗宋词,有诗经离骚,我们作为一个龙的传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我们更要好好的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就是奇妙的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1、出示几幅有名气的对联,并分析对联的特点(1)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2)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重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4)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5)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6)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7)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2、教师和学生根据以上给出的对联来共同探讨对联的特点(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总结出对联特点:①、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②、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③、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语文对联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语文对联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对联知识入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种类、特点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创作简单的对联。

三、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知识。

2. 对联的欣赏与创作。

四、教学难点:1. 对联的种类及特点。

2. 对联的平仄、韵脚等技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对联,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对联?2. 引导学生总结对联的定义,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a. 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句对仗工整、韵律协调的句子组成的文学形式。

b. 对联的种类:包括春联、挽联、寿联、喜联等。

c.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境深远。

2. 讲解对联的欣赏:a. 从对仗、韵律、意境等方面欣赏对联。

b. 分析优秀对联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讲解对联的创作:a. 介绍对联的平仄、韵脚等技巧。

b.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欣赏并分析一组对联,总结其特点。

2. 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互相展示、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知识、欣赏与创作技巧。

2.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对联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对联的定义、种类、特点。

2. 学生能欣赏并分析优秀对联,提高审美情趣。

3. 学生能创作简单的对联,展现自己的创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分类4.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名联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名联的鉴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名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对联。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对联》及相关资料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对联样品: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的对联4. 练习对联的材料:纸张、笔墨等章节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对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展示不期的对联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对联的发展变化。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对联故事或名联。

章节二:对联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2. 分析对联结构,如上联、下联和横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基本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分析典型对联,让学生理解对联结构的特点。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练习分辨对联的基本特点,分析给定的对联。

章节三:对联的分类【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分类,如春联、寿联、挽联等。

2. 分析不同类型对联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展示不同类型对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合。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编写一组对联,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对联。

章节四: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选词、对仗、意境等。

对联课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对联课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对联课二、课程目标:1.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2. 学会欣赏和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时安排: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相关对联资料、图片、视频等。

3. 学生练习用纸、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2. 分析对联的构成要素,如平仄、对仗、意境等。

3. 通过实例讲解对联的欣赏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自己熟悉的对联,分享给大家。

2. 教师点评,总结对联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联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对联,互相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的创作技巧,如立意、构思、用词等。

2. 分析优秀对联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创作出好的对联。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尝试创作对联,互相交流、修改。

2. 教师点评,总结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联创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互相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日装饰、喜庆场合等。

2. 分析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意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与节日、喜庆场合相关的对联。

2. 教师点评,总结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传承意义。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传承意义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与节日、喜庆场合相关的对联,互相点评。

(二)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对联教案(合集5篇)

对联教案(合集5篇)

对联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对联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天地》公开课教案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为此,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接受它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它,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艰巨而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能力目标: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
对联。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对联等)。

2、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3、选出女主持人一名。

四、活动过程:
1、由律诗导入对联
2、对联历史介绍(学生多媒体展示)
3、对联特点:
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仄起平收)。

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

传统的作法是:竖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4、学生表演对联小品——《秀才斗财主》。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从前有个贪财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

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财主赖账不给钱。

于是在开张之日秀才到场,摇头晃脑地把对联念成: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人多病,少财富。

”在众人哄笑之际,财主气坏了。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
5、古对联欣赏。

(学生介绍)
6、身边对联欣赏。

(学生介绍)
7、对联游戏
(1)、说人名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潇寒易水古今流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猜谜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读后,赶紧给这户人家送去年货、衣物。

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口中含玉确如玉台下有心实无心
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炉熄火尽务把意马牢栓
(3)、对联断句
月月月明秋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对年头
(4)、读准对联
海水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落;
浮云长(涨),长长长(涨),长长(涨)长消。

(5)、改对联
在鄂西山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户姓卓的人家,大儿子娶媳妇,请一位乡间学究写一副婚联。

或许是招待不周,这位老学究竟写下一副丧气的对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

乡亲们看了无不摇头,但这时鼓乐齐鸣,新娘花轿已到,要换副对联已来不及了。

新娘下轿看到此联,很不高兴,幸亏她急中生智,毅然将上下联中的的一个字涂去,联意顿时显佳,众人拍手叫好。

参考答案: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
明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解缙,他小的时候很聪明,擅长对对子。

他家的门正对着一个老尚书的竹林。

过年那天,他就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老尚书是个小心眼,又看不起穷解缙,见了对联,很气愤,心想我的竹林怎么能让你随便写进对联!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

解缙明白邻居的意思,于是就在上下联后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尚书更加恼火,下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挖掉。

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尚书气得说不出话来。

8、对对子
(课内)(1)、上:观沧海。

(2)、上:孙权劝学。

(3)、上:孟浩然过故人庄。

(4)、上:老父亲步履蹒跚买红橘,父爱似海。

(课外)(5)、上:处处风光好
(6)、上;冬去山明水秀
五、结束语:
六、作业
40分钟的课堂时间很有限,让学生课后仔细交流搜集到的对联,体会奇妙的对联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