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胆息肉药方
胆囊息肉方

胆囊息肉方
一张方子:黄芪icon、乌梅icon、威灵仙icon、白僵蚕、黄柏icon、白术icon。
我问:这张方子看起来这么普通,是怎么解决胆囊息肉的呢?治病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胆囊息肉的本质,身体里面有息肉,首先和脾的升清降浊脱不了关系,这就是治病的本。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也主运化,脾不好,身体里面的痰湿、水饮、淤血等垃圾就会聚堆,最后慢慢变成各处的息肉、结节,这是治病的标。
而西医的切除手术,说白了就相当于是把一个臭水沟旁的苍蝇都拍死,而臭水沟没有清理,拍死了苍蝇还会有其他的苍蝇继续飞来。
再看这个方子:
先用乌梅,它主收,进入体内,它的固涩之性就好像一张大大的网一样,把息肉套住。
然后再用威灵仙和白僵蚕,它们俩主散,开破之力比较强,威灵仙的根,能粗暴地挤进石头缝里去,它俩联合,再顽固的息肉也能破开。
再用黄柏它能清热除湿排脓,主要在于清久而化的热;同时用白术固护脾胃脾胃,只有脾胃强大了才能对抗这臭水沟不在此处扎根。
最后还有黄芪,因为黄芪对慢性病的痊愈起促进作用,又能防开破之药伤正气。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瞧不起过任何人,也真正地明白了那句话:中医的高手,其实在民间。
有人问,这个方子只能治胆囊息肉,那遇上鼻息肉icon、声带息肉icon怎么办呢?
其实,上面的方子不仅仅针对胆囊息肉,大家观察就可以发现,它里面没有柴胡icon、香附icon等行气药,所以对鼻息肉、声带息肉、胃息肉icon都有用,临床辩证过程中加上引经药组,会更好。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经验分享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经验分享在中医领域,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壁上生长的肿瘤样病变,它具有良性特点,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
胆囊息肉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多年来经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分享一些中医治疗胆囊息肉的方法和经验,供读者参考。
一、中药疗法1. 茵陈蒿方:将茵陈、蒿草、秦艽、木香、细辛等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日分3次,每次口服10克。
该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小型胆囊息肉的治疗。
2. 丹参消胆丸:由丹参、苦参、枳壳、甘草等中药组成的丸剂,每日3次,每次口服15克。
该丸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胆囊息肉伴有血瘀症状的治疗。
3. 复方黄连素片:由黄连素、山奈、黄柏、连翘等中药构成的制剂,每日3次,每次口服10片。
该片具有清热解毒、抗炎镇痛的作用,适用于有感染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
二、穴位疗法1. 神门穴:位于足太阴肝经的起始处,可通过按揉神门穴来疏通肝经气血,调理胆囊功能。
建议每日早晚各按揉5分钟。
2. 曲池穴:位于胸肋下缘第6肋间的中点处,可通过按揉曲池穴来调理胆气疏通,促进胆囊排空。
建议每日早晚各按揉5分钟。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胆囊,加重病情,因此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调料和食物。
2. 适量摄入蔬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促进消化和排泄功能,对胆囊息肉的康复有益。
3. 注意饮食规律:保持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饥过饱,可以维持胆囊的正常功能。
四、情绪调理1.保持心情舒畅:胆囊与情绪有着密切关联,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会影响胆囊功能,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对胆囊息肉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2.适量运动:经常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胆囊的康复。
总之,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经验分享包括中药疗法、穴位疗法、饮食调理和情绪调理等多个方面。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医传统疗法的应用案例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医传统疗法的应用案例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病变,是指胆囊壁突出形成的良性肿瘤性病变。
虽然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仍然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恶性病变。
除了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外,中医传统疗法也被广泛运用于胆囊息肉的治疗。
下面将介绍几个中医传统疗法在胆囊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中药治疗患者男,58岁,因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
经检查发现胆囊内有一个大小约为1.5cm的息肉。
根据中医诊断,患者属于湿热胆结石型胆囊息肉。
医生为其开具了中药方剂,包括黄芩、连翘、栀子等药物。
患者每日按时服用中药,并在饮食上注意忌口。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胆囊息肉的大小也有所缩小。
经过进一步治疗,患者的胆囊息肉最终消失,症状完全缓解。
案例二:针灸疗法患者女,42岁,因偶有上腹隐痛的不适感就诊。
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内有一个大小约为1cm的息肉。
考虑到患者属于气滞血瘀型胆囊息肉,医生为其采用针灸疗法。
医生选择了足太阴肝经穴位进行针灸,并结合中药熏蒸疗法。
患者每周接受一次针灸治疗,同时服用中药并进行蒸蒸贴敷。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胆囊息肉的大小也有所减小。
案例三:艾灸疗法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胀闷等症状就诊。
经检查发现胆囊内有两个大小约为0.8cm的息肉。
根据中医诊断为寒湿胆结石型胆囊息肉。
医生为其采用艾灸疗法。
患者每天早晚进行艾灸治疗,持续15分钟。
通过热灸作用,艾叶中的药物成分能够渗透到体内,起到温通经络、散寒化湿的作用。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胆囊息肉的大小也有所减小。
总结:胆囊息肉的治疗中,中医传统疗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治疗可通过调节体内湿热、气滞血瘀、寒湿等因素,缓解症状、减小息肉的大小。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相应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艾灸疗法则通过热灸作用温通经络、散寒化湿。
这些中医传统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受到了患者的好评。
治疗胆囊息肉形成的中医辨证,以及所附小方和要注意的地方

治疗胆囊息肉形成的中医辨证,以及所附小方和要注意的地方1、双花连胆汤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
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2、逐瘀消症汤菊花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
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
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
3、乌僵薏四汤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
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
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
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
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功效: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通肝络;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化滞;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可治疗多发性息肉。
僵蚕化痰散结,白芥子、连翘、法夏善于化痰散结。
三棱为血中气药,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用上方加鳖甲、夏枯草、生牡蛎、丹参等,治疗肝内血管瘤也有一定的疗效。
蒲公英4、四君子汤处方如下:党参15 白术15 茯苓15 甘草6 黄芪15 鹿角霜9 黄芩12 蒲公英15 柴胡12 枳壳12 白芍15山药15 茵陈蒿20 乳香6 没药6 丹参15以上药方服6剂后诸症明显缓解,虽然一再嘱咐患者尽量不要饮酒,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饮酒并没有减少,由此可见此方收效良好,复诊患者自行要求以原方服用,后再开六剂。
药方功能:四君子汤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炎等胆囊疾病。
胆囊息肉中医验方.doc1

一剂症状减半,三剂症状消失方子一逐瘀消症汤治疗胆囊息肉186例汪雨田自1991年4月~1997年4月,笔者用自拟逐瘀消症汤治疗胆囊息肉18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6例均为肝胆专病门诊病例,其中男130例,女56例;年龄19~54岁;胆囊息肉单枚的105例,多枚的81例;伴慢性乙型肝炎42例,肝硬化16例,脂肪肝47例,胆囊边缘欠光滑和毛糙38例2 治疗方法逐瘀消症汤组成: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 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3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15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醋炒柴胡10g,生薏仁3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3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示胆囊息肉消失为治愈好转: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息肉多枚减少和单枚息肉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减轻,但胆囊息肉无变化186例中,治愈78例,好转67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77.96%4 病例介绍刘某某,男,42岁,1993年6月15日初诊有脂肪肝史4年近因右肋时有刺痛,在某医院B超检查示脂肪肝,另见胆囊息肉多枚,其较大一枚0.4cm×0.6cm;西医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患者不愿手术来我院诊治,复查B超结果同前诊断患者右胁痛阵作,疼痛固定不移,舌质暗红、苔稍腻,脉弦细,查肝功能正常证因平素嗜食辛辣肥甘过多,助湿生热,瘀滞肝胆成疾,治宜疏肝化瘀,软坚消症药用逐瘀消症汤加生山楂30g,莱菔子15g服药1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2个疗程后复查B超胆囊息肉减少为1枚,3个疗程后复查B超示,胆囊息肉消失,轻度脂肪肝,随访6年未复发5 体会胆囊息肉属中医胁痛、积聚范畴由于平素嗜食辛辣肥甘太过,助湿生热蕴结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瘀滞络阻成积所致,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胆囊息肉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也有炎性息肉,后者易治,前者难治,临床表现酷似慢性胆囊炎,西医西药治疗尚不理想,一般认为少数有癌变倾向,故西医多主张行胆囊切除术根治对于本病的治疗,笔者认为应先以内科中医中药保守治疗为妥,不可盲目主张手术胆为中精之腑,腑宜通宜泄,运用中药利胆通腑,以逐瘀消症汤治疗方中当归、赤芍、桃仁、五灵脂、凌霄花活血化瘀,鳖甲、蛤壳软坚散积,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利胆解毒,可抑制腺瘤增生,再配醋制香附得莪术相配则消磨积块之功更强,本病病位在胆,与肝有关,病机重点属瘀,故用药以逐瘀消症为主,稍佐疏肝利胆,通过治疗观察收到满意效果因肝与胆相表里,肝病日久易脏腑同病,治疗易表里同治,即使胆囊息肉腑病消失,后期亦应重视调理脏病,对减少胆囊息肉复发率有一定的裨益本病病程较长,通过病例总结观察,凡病程短,及时治疗一般治愈率高,病程长,治疗不及时者,或由肝硬化、慢性乙肝病及腑者,治疗效果较差,且无效病例较多汪雨田(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 224300)2010.08.06电话询问:方子不全,补加醋柴胡10g,生苡仁30g,见上方括号内2010.08.07电话询问:136****3388,蛤壳要煅,柴胡要醋。
胆囊息肉不切也能消!这个验方,清热祛湿通腑利胆,除息肉不反复

胆囊息肉不切也能消!这个验方,清热祛湿通腑利胆,除息肉不反复最近“过度医疗”、“医德”这个话题比较火。
其实,患者之所以会被套路,都是因为懂得少。
就像我老家这个亲戚,查出胆囊多发息肉,本要手术切除胆囊,结果被我几副草药轻松消掉。
右上腹痛需警惕胆囊息肉过程是这样的,他右上腹痛有两年了,时不时痛一下,过一会儿就好了,大男人嘛,一点痛也没放在心上。
后来肚子也跟着痛,饭都吃不下去,才想到去大医院做检查。
一查发现是胆囊多发息肉,医生直接建议手术切除整个胆囊。
胆囊息肉切除需谨慎亲戚虽然不懂医,但也觉得切掉“胆囊”这种事情需要慎重,于是把报告单拍照发我咨询。
仔细看了他的报告,胆囊息肉虽然个数多,但体积小,而且性质都是良性的,息肉都没必要切,更别说切整个胆囊了。
现在的部分医生,真的是只讲业绩,不讲医德。
胆囊息肉部分症状亲戚右上腹时不时绞痛,两胁偶尔也会发胀,有口苦咽干、嗳气烧心、纳差便秘、餐后饱胀、体重下降的症状,有长期慢性胃炎史。
观其舌苔,舌红苔薄黄。
辨证用药见奇效辨证属肠胃湿热、上蒸肝胆所致。
开方金银花、野菊花、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前胡、茯苓、茵陈、黄连、龙胆草、甘草,服药7天后,反馈口苦减轻,胁痛、右上腹绞痛症状缓解。
效不更方,用药半月,所有不适症状消失。
用药一月左右复查彩超,胆囊息肉基本全部消失。
又巩固用药一星期后停药。
现在每年过年走亲戚,我都会关心多问他两句,五六年了,老人家身体康健,连慢性胃炎的毛病都好了,食欲好,身体棒,精神也好。
如果当年切除了胆囊,现在老人家的身体状况绝对不容乐观。
消息肉秘方揭秘其实给我亲戚用的方子,并非什么秘方,而是我们中医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胆囊息肉的经验方,叫作双花连胆汤。
只要不是恶性的胆囊息肉,结合患者症状辨证加减后,效果都是十分不错的。
胆囊息肉产生原因因为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生源于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劳逸过度、感受外邪等所致,以至于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癥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
【相艳英:乌僵薏柴汤-胆囊息肉】

【相艳英:乌僵薏柴汤-胆囊息肉】中医治疗胆囊息肉多因郁、痰、瘀三者互为果因所致,采用“乌僵薏柴汤”治疗,可使息肉缩小或消失。
组成:乌梅、僵蚕、枳壳、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柴胡、法半夏、水煎分两次服,或做成药丸,每次9克,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B超复查后息肉缩小则加服一疗程,若息肉消失则无需再服药。
倘若胆囊息肉过大(直径大于1厘米)则应请外科医生诊治。
中国中医药研究中心北京施恩中医胆囊医院,胆病专家相艳英教授说,人们现在的治病意识也不断提高,为了治疗胆囊息肉,四处奔波的找治疗胆囊息肉的偏方,但是在这里提醒大家,并不是什么中药都适合胆囊息肉的患者,最好到医院咨询一下医生后在服用。
乌僵薏柴汤”治疗胆囊息肉乌梅、僵蚕、枳壳、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柴胡、法半夏、三棱各9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做成药丸,每次9克,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四君子汤处方:党参15 白术15 茯苓15 甘草6 黄芪15 鹿角霜9 黄芩12 蒲公英15 柴胡12 枳壳12 白芍15 山药15 茵陈蒿20 乳香6 没药6 丹参15以上药方服6剂后诸症明显缓解,虽然一再嘱咐患者尽量不要饮酒,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饮酒并没有减少,由此可见此方收效良好,复诊患者自行要求以原方服用,后再开六剂。
药方功能:四君子汤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炎等胆囊疾病。
药方分析:在这里用黄芪在于补气升阳,脱毒生肌治疗胃溃疡,尤其鹿角霜对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辩证为脾胃虚寒的久不愈合患者有奇效。
黄芩、蒲公英、茵陈蒿清热利湿除黄疸,解酒毒,乳香、没药消肿生肌、活血止痛,“丹参一味代四物”,活血祛瘀。
四逆散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诸方合用,针对患者的体质(本)和病因(标),所以收效明显。
双花连胆汤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
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
胆囊息肉的草药治疗心得和方剂推荐

胆囊息肉的草药治疗心得和方剂推荐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上生长的一种肿瘤性病变,常常是一种良性的病变。
传统草药在胆囊息肉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胆囊息肉的草药治疗心得和方剂推荐。
一、草药治疗心得胆囊息肉的草药治疗是一种自然、温和的方法,常常结合其他传统疗法如针灸、推拿等使用,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病情的缓解与康复。
1. 温阳草药调养胆囊息肉的形成常常与体内寒凉有关,因此在草药治疗中,以温阳类草药为主,如黄芪、附子、肉桂等,能够温暖胆囊,促进病变的吸收与消退。
2. 血瘀化痰的调理在胆囊息肉的治疗过程中,血瘀和痰湿往往是常见的问题,需要通过草药来进行调理。
常用的草药包括川芎、桃仁、三七等,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清除体内湿气与痰湿,有助于胆囊息肉的治疗。
3. 肝胆调养草药胆囊息肉的形成与肝胆功能紊乱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兼顾肝胆的调养。
常用的草药包括柴胡、茵陈、丹参等,能够平肝解郁,调节肝胆功能,改善病情。
二、方剂推荐1. 温胆汤【组成】黄芪、附子、肉桂、炙甘草、生姜、大枣。
【主治】胆囊息肉引起的症状如胸闷、腹胀、消化不良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温开水冲服。
2. 活血化痰汤【组成】川芎、桃仁、三七、茯苓、陈皮。
【主治】胆囊息肉引起的血瘀和痰湿症状。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热水冲服。
3. 调肝胆汤【组成】柴胡、茵陈、丹参、黄芩、木香。
【主治】胆囊息肉引起的肝胆功能失调症状。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温开水冲服。
三、温馨提示1. 在服用草药治疗胆囊息肉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剂。
2. 除了草药治疗,胆囊息肉的患者还应注意饮食、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充足的休息。
总之,胆囊息肉的草药治疗是一种温和有效的方法,在合理调配草药方剂的基础上,结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病情的缓解与康复。
然而,草药治疗仅作为一种辅助疗法,患者还需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治胆息肉药方
一、民间治胆息肉药方二、胆息肉食疗方三、胆息肉的最佳治疗方法
民间治胆息肉药方1、民间治胆息肉药方之双花连胆汤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
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2、民间治胆息肉药方之逐瘀消症汤
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
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
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
3、民间治胆息肉药方之乌僵薏四汤
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
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
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
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
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4、民间治胆息肉药方之升阳益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