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包志明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59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题课。(1分钟)

1.填空: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 ) Ο(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 ) Ο( )=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 ) Ο( )=工作效率

2.我们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通过学习我们要弄清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交流合作、提炼建模。(8分钟)

教学例1

1. 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 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

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 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

= 速度(一定)

5.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三、抽象分析、掌握方法。(8分钟)

教学“试一试”

1. 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 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 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4.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 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 k(一定)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12分钟)

1. 完成第57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 做练习十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五、全课小结(1分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 速度(一定)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

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k(一定)

七、教学反思:

我是这样预设的:以例1为导线,通过说、想、听等环节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试一试”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根据学习菜单让学生独立完成,讲练结合,尽量做到老师少讲、精讲,学生主宰着整个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完这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开放型的数学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生命。我深信本节课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发现、人人练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