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1课时汇编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同州中学化学组王娅玲一、教学设计说明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
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他们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②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了解氮的两种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氮地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地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地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地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地过程联想质疑材料阅读原理方法技巧天下奇闻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地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奇怪地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地原因吗?一氮地循环请仔细观察课本页图,并仔细阅读页你知道氮地循环地意义吗?看一看读一读:你发现氮地循环有那几种方式?请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地雷雨放电、人类地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地循环1)2)3)写一写:细心地你在氮地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地物质,请写出他们地化学式二氮地性质想一想:在这些含氮地物质中,我们首先感受一下我们身边地氮气,他能看地见吗?能摸得到吗?能闻得到吗?(1)氮气地物理性质联想·质疑:老人们常说雷雨丰庄稼1,雷电交加时,空气中地氮气和有关地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请写出有关反应. (2)化学性质1)2)3)2,有人说NO是明星分子,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如何看待她地功与过3,,NO她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她与氧气反应得到地产物你对他了解吗,能说一说吗4,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将其倒置于盛满水地水槽中,足够长地时间后,有什么现象?若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可采取什么措施?三氮地固定阅读材料:粮食危机据联合国地统计资料,全球中国肥料信息网资料: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地作用功不可没.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耕地使用面积为 1.4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使用面积地40%.中国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粮农组织地标准.就这样一个耕地匮乏地国家,用占世界7%地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地人口,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化学肥料在保证农产品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证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地作用.有40%以上地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地粮食危机地威胁,至少有3亿儿童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5,雷电中发生地化学反应和所产生地物质对于人类地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氮地固定:氮地方式有几种:在人工固氮地过程中,氮气与氢气地反应有何特点,写出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地特点:可逆反应地表示方法:本节小结:分析当堂测试1.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地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地氮元素在不停地进行着氮地循环.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分析2.关于NO地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B.NO是一种红棕色地有毒气体C.NO结合血红蛋白地能力比CO还强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分析3,请写出雷雨过程中形成硝酸地化学反应:1)2)3)4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地试管倒立于水槽分析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体积为多少?课后自我评价:。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掌握氮的固定及氮气的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2)通过介绍生物固氮、氨气的工业制取等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氮的循环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氮的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难点:(1)如何实现氮及其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引入】常见的生活现象——焚烧麦秸1.请同学们观看PPT上的两幅图片,它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烧麦秸)2.焚烧麦秸的时期,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3.请你根据麦秸中所含的主要元素,猜测可能是哪种元素导致的?(N元素)【过渡】打开课本。
1.回忆含N元素的纯净物有哪些?(NH3、N2、N2O、NO、NO2、N2O4、HNO3)2.这些物质中N元素的化合价一样吗?(N-3H3、N02、N+12O、N+2O、N+4O2、N+42O4、HN+5O3)【提问】由此可知,N元素在物质中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游离态和化合态【过渡】那么,麦秸中的N元素从何而来?(土壤——化肥——化肥厂——空气(N2))回忆一下,N2的有关性质。
【讲授】N2 (无色、无味;ρ近似空气;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非常稳定) 稳定的原因:N2是双原子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
对于氮原子而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2、5,故需得到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所以,它们分别拿出三个电子和另外一个N原子共用,它们之间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所以非常牢固。
氮的循环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影响。
2.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活动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动植物体
2、雷雨放电
3、人类活动 一、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① N 2+O 2 2NO
② N 2+3H 2
2NH 3 (可逆反应)
(3)、氮的固定 (4)、氮气的用途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第2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2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1课时:氮气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来源:3、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难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预习点1:自然界中氮的转化(1)自然界中,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的是什么?,经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2)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种_________ ,最后转化成______(3)___________ 在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并随降水进入预习点2: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_____ ,再根据需要把—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某些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中进行转化。
预习点3:氮的固定⑴概念:的方法叫氮的固定。
⑵分类:(约占10%(约占90%I_______ :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预习点4: “雷雨怎么能发庄稼?”试写出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预习点5:可逆反应是指有人说,“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水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所以反应: H2+O2 =2H2O为可逆反应”。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问题生成【探究1】1、根据你的知识积累,氮气应该有哪些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一种 __________ 色、 _______ 味、__________ 气体。
说明:实验室收集氮气时不能用排空气法,只能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
【探究2】2、根据物质的分类和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氮气应该具有哪些化 学性质? 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 可见氮气分子的结构很氮气主要的化学性质:味、 分子,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 ________ 对电子,由此 化学性质是 ________ (填活泼或不活泼)。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NO 、NO2 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
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一)氮气与氮的固定【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 、N2O5 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二)氮的固定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游离态化合态分类1. 自然固氮(1)高能固氮N2+O2 ==(放电)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铵盐以及硝酸的主要性质,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⑵.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论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⑶.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酸雨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人类与环境和平相处的情感,激发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的难点: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播放】<一场雷雨一场肥>【引入】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
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过后,人们发现庄稼的长势非常好,叶子绿油油的,就像刚施了氮肥一样。
那么雷雨生成了什么肥料?又是怎样生成的呢?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氮的循环》。
【阅读指导】阅读课本P73~74,并思考:1、自然界中氮循环有哪些形式?2、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物质?【板书】(学生汇报时有意识地根据氮的化合价升降顺序书写)铵盐、NH3、N2、氮氧化物、HNO3、硝酸盐【展示】1、主要形式⑴游离态→化合态⑵化合态→游离态⑶化合态→化合态2、含氮物质铵盐、NH3、N2、氮氧化物、HNO3、硝酸盐【讲述】氮循环中涉及到的含氮物质,就是氮元素的典型物质。
在学习某一元素时,必须把这种元素的典型物质、这些物质所属类别、这些物质中该元素所呈现的化合价联系起来。
【板书】典型物质、所属类别(物质通性)、元素化合价(氧化性、还原性)【过渡】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氮元素的单质――氮气。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课程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NO2的性质。
重点难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NO2)的性质。
☆课前预习·导学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的存在形态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等含氮的化合物。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和,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最后转化为。
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回到,被植物利用。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和化合生成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3)化石燃料燃烧、森林和农作物的枝叶燃烧产生的如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a与O2反应:b与N2反应: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化学方程式固氮氮的固定固氮化学方程式生物固氮:自然界中的一些微生物种群(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化学过程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约占自然固氮的90%。
☆课堂训练·检测1.下列几种固氮方式中属于人工固氮的()A.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B.豆科作物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C. NO与O2反应制备NO2D.由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NH3解析:自然固氮:通过闪电或一些微生物种群将空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化学过程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3、NO、NO的性质比较结合的能力比一样氧。
不过,人们也发现了它在生物学方面的独特作用。
一氧化氮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在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互转变:☆课堂训练·检测1、以下气体因为与血液中血红蛋白作用引起中毒的是(双选)()A、NOB、COC、NO2D、NH32、通常情况下,把下列气体混合,能发生反应的是()A、NO和O2B、NH3和N2C、N2和H2D、O2和N23、我国“神州5号”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鲁科版)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线索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N2及氮的氧化物
八﹑【链接高考】
1 顺式Pt(NH3)2Cl2(式量为300)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四种元素组成
B 含有NH3分子
C Pt的化合价为+4
D Pt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5%
【答案】AD
2 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 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 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 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的个数比为1:2
D N4的摩尔质量是56g
【答案】A
3 最新的病毒学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B 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C 一氧化氮可以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D 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由排水法收集
【答案】C
九﹑【板书设计】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闪电时氮气发生的反应
N2 + O2 = 2 NO
2NO+O2 =2NO2
3NO2+H2O=2HNO3+ NO
2,豆科植物对氮循环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N2
(1)与氧气反应
(2)合成氨
2 NO和NO2
十﹑【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知识难度不大,且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再配合动画视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