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型及程度

合集下载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痛经是指在月经周期中的某个时间段内,出现周期性的疼痛或不适感。

据统计,痛经的发病率达到了85%以上,所以是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寒凝、气滞、血瘀有关,因此要采取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才能够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1、辨证分型在中医治疗痛经时,首先需要明确病情的病理类型,以便施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将痛经分为数种类型,包括寒凝、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等类型,每种类型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2、治以和为贵中医治疗痛经,一般采用调理脏腑,调整气血平衡的方法,不采取攻击性的方法。

这是因为痛经属于病邪不在经络,往往牵涉到全身的气血调节,治疗要以和为贵,不能伤及正气,以免加重病情。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类型,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调理时需要注意,不同的药材对应不同的体征和病理类型。

例如,对于寒凝型痛经,应该使用温热的中药来温经散寒,例如艾叶、川穹、砂仁等药物。

对于气滞型痛经,应该使用行气化瘀的中药,如香附、青皮、延胡索等,以促进气血畅通,缓解疼痛。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顺畅的气血,以调节身体的机能。

尤其对于寒凝型痛经、气滞型痛经、血瘀型痛经等病症,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采用艾叶烤制,熏穴点燃,使其发生温热刺激的疗法。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调节体内的铁疏松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平衡体内的阴阳。

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以及足三里等。

4、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于痛经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三无”和“三多”,即不要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荤腥食品要控制。

同时,在膳食中要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E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杏仁、鳕鱼等,以助于平衡体内的营养。

5、运动理疗运动理疗也是中医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

月经疼痛分级标准

月经疼痛分级标准

月经疼痛分级标准
月经疼痛分级标准主要根据疼痛程度来划分,具体如下:
大约1~3级属于轻微疼痛,疼痛程度在可承受范围内。

4~6级属于中度疼痛,疼痛可影响睡眠质量,多需要服用止痛药物进行缓解。

7~10级属于剧烈疼痛,可能会伴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一般为继发性痛经,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其它病变引起的,需要使用药物或手术方式治疗。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忍受能力不同,对疼痛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

如果您在月经期间感到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痛经

痛经

附:遗精
[治则]:益肾固摄。 [主穴];关元、三阴交、志室 [配穴]:心肾不交者,加心俞、神门、 太溪;湿热下注,加阴陵泉;肾精亏者, 加肾俞、太溪。 [操作]:主穴用毫针补。配穴按虚补实 泻。
遗尿
[治则] 健脾益气, 温肾固摄 [主穴] 关元、中极、 膀胱俞、三阴交 [操作] 毫针补法, 配合灸。
宗上方,仍在经前五日以平补平泻施术治之, 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得气一次。起 针后,气海穴施艾灸30壮。又经五次的连续 施术治拌斯,诸疟悉除,停止治疗而告痊愈。 妇人经行腹痛重, 中极三阴金针行, 行间绝骨以症刺, 气海针后加灸攻。
病案举隅2
依朗卓玛,女,26岁,甘肃省合作市市 政府职员。1962年4月3日来院就诊。 主诉 小腹痛,有硬块半年余。 病史 半年前,因工作问题与他人发生 争吵后,行经不畅,后又出外工件,食 用生冷食物及凉酸奶子,遂致经闭腹痛。 经多方治疗,效不明显,故专乘来院就 诊。
结束
病人在经前1~2日,或者行经期间,小 腹部胀痛拒按,伴有胸胁、乳房胀痛, 经血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 疼痛减轻,经净后疼痛消失,舌质紫暗 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则与处方
行气活血
祛瘀止痛

诊断要点
病人经期小腹冷痛,遇寒痛剧,得热痛 减,经量少,经色暗,夹有血块,小便 清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病案举隅1
韦x x,女,24岁,陕西省富平县农民。1970 年2月19日来院就诊。 主诉:痛经五年。 病史 五年前因在行经期间,当地发洪水, 而涉水后,每至经期则少腹冷痛,喜温喜按, 病时牵引腰部,甚至不能做家务,月经后期, 量少,色紫有块,痛时腰腿憋胀不适,腹冷。 近半年来,每经前和经期疼痛加重。经多方 治疗后,治疗期间有效,停止治疗即发,故 专乘来院邀余诊治。

痛经程 度划分

痛经程  度划分

根据痛经程度可分为3度:
1、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

2、中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

3、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若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就不是几种食物所能解决的了,应赶紧去看医生:
1、年龄超过25岁或已婚,特别是已分娩者,痛经很剧烈,不经治疗难以忍受者。

2、痛经逐渐减轻,但最近又加剧,有患子宫后屈或其他疾患可能者。

3、经期体温升高,甚至发高烧者,
应考虑患子宫内膜炎的可能。

4、经期过长或过短正常为3~7天,或出血量过多者,一般每天正常量需要6~8个卫生巾。

5、经血中出现肝脏样块状物,且大于小指者,应疑有子宫肌瘤等严重疾病存在。

6、越接近经期下腹疼痛越明显,而到经期第一天又消失者,为经前紧张症的表现。

7、正常经血呈暗红色,含有陈旧性血液、粘液和脱落的子宫内膜,呈碎块状。

若经血颜色淡茶褐色,或气味发生变化者,应及早诊治。

痛经患者应注意起居饮食,平时忌食生冷和酸辣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佳。

当然,您也要保持乐观的情绪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

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

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

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一)按揉穴位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

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找穴位的时候,可以用手压一下,如果有明显的酸麻重胀感,就是找对位置。

可选择手指按压,或将穴位表层的皮肤提起,穴无定处,按压时存在酸麻重胀感为宜,力度由轻至重,可按可揉可提起皮肤都能达到刺激的作用,可主按压一个穴位,也可多个穴位搭配按摩,不可一直按住不动,要按一下起一下,使血液流通。

痛经(中西医)

痛经(中西医)

五、急诊处理
中药止痛剂 西药止痛剂 针灸治疗 穴位按摩
六、辨证论治
痛经辨证首先当辨识疼痛发生的时间、 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 治疗: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
寒 热 虚 实 气滞 血瘀
疼痛的性质
疼痛时间
绞痛、冷痛,的热痛减
灼痛,得热痛增
隐隐作痛,喜揉喜按 痛在经后
疼痛剧烈拒按
痛在经前、经期
胀甚于痛
痛甚于胀,血块排出则痛 减或刺痛
七、分型论治
肾气亏损型:痛在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 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 肾虚的表现。补肾填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 汤或调肝汤。
气血虚弱型:痛在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 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 质稀;伴气血虚的表现。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
6、卵泡黄素化不破裂学说:29%~79%的子宫内膜异 位症患者存在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现象,致使腹腔液中雌 激素尤其是孕酮含量明显降低,难以抑制子宫内膜的种 植而发病。
未破裂卵巢黄素化综合征:是一种排卵功能障碍的类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LUFS占18%~79%,亦是其 发生不孕症的原因。此病症为卵泡发育且卵泡细胞出现 黄素化,患者基础体温双相,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 但成熟的卵子不能排出,无受孕可能。
体征
1)子宫后位固定,可以稍增大,若异位在子宫肌层, 子宫呈对称性或结节性增大,质较硬。
2)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处扪及与子宫相连的不活动 囊块,有轻压痛。
3)子宫骶骨韧带,子宫后壁或后陷凹处有米粒至蚕 豆大小不等的结节,触痛明显。
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2.腹腔镜检查 3.实验室检查:CA-125、抗子宫 内膜抗体
同时加用一些止痛药

女性痛经数据分析报告(3篇)

女性痛经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痛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女性痛经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痛经的普遍程度、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某大型医疗机构近三年的女性就诊记录,包括年龄、职业、痛经程度、治疗方法等。

2.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结果1. 痛经普遍程度根据数据统计,近三年就诊的女性中,有60%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痛经。

其中,轻度痛经占35%,中度痛经占20%,重度痛经占5%。

2. 痛经影响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痛经程度逐渐加重。

25岁以下女性中,轻度痛经占60%,中度痛经占25%,重度痛经占15%;25-35岁女性中,轻度痛经占40%,中度痛经占35%,重度痛经占25%;35岁以上女性中,轻度痛经占20%,中度痛经占40%,重度痛经占40%。

(2)职业: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女性痛经程度普遍高于其他职业。

例如,制造业女性重度痛经比例高达30%,而教师和公务员重度痛经比例仅为10%。

(3)生活习惯: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痛经程度加重。

数据显示,有70%的痛经女性存在不良生活习惯。

(4)心理因素: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痛经程度。

研究发现,有40%的痛经女性存在心理问题。

3. 痛经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痛经的主要方法。

数据显示,80%的痛经女性采用药物治疗,其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使用率最高。

(2)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痛经具有一定的疗效。

数据显示,15%的痛经女性采用中医治疗,其中针灸和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3)手术治疗:对于重度痛经且药物治疗无效的女性,手术治疗是一种选择。

数据显示,5%的痛经女性接受手术治疗。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1)痛经在女性群体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过程中出现疼痛、不适或不规则的现象。

中医辨证治疗是根据个体的病情和体质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调理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中医辨证分类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痛经可以根据不同的络病机制进行分类辨证。

常见的辨证分类包括:1. 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血凝滞、疼痛剧烈,经期延长和颜色深红等症状。

2. 气滞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腹胀、疼痛阵发性加重,经期量少等症状。

3. 湿寒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痛阵发性加重、经期延长,腹部冷痛等症状。

4. 肝郁脾虚型痛经: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胃纳不佳,经期前腹部胀满等症状。

5. 肾虚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期量少、经期提前,腰酸腿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根据以上的辨证分类,中医可以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法:1. 血瘀型痛经的治疗:通络活血、祛瘀止痛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煎煮、针灸、拔罐等方法来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2. 气滞型痛经的治疗:理气活血、消肿止痛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气滞造成的疼痛。

3. 湿寒型痛经的治疗:祛湿驱寒、温经散寒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温灸等方法来调理体内湿寒,缓解经痛。

4. 肝郁脾虚型痛经的治疗:调理肝脾、疏肝解郁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情绪紧张和调节肝脾功能。

5. 肾虚型痛经的治疗: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是治疗的重点。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推拿等方法来增强体内阳气,缓解经痛。

小结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分析和调理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体的辨证情况来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有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痛经的症状,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分型及程度
1、原发性痛经: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

根据:①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③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④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

可得出原发性痛经之诊断。

2、继发性痛经:反复盆腔炎症发作史、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过多、放置宫腔节育器、不育等病史有助于继发性痛经之诊断。

3、根据痛经程度可分为3度:
(1)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

(2)中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

(3)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