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建筑物高度控制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通过建筑物高度控制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通过建筑物高度控制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论通过建筑物高度控制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摘要:城市景观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在城市中的风景名胜区和历史传统街区内的景观。所以我们在做城市规划或设计时,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已经必不可少。笔者研究7国内外一些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建筑物高度控制的原则和方法,结合自己的想法,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物高度的控制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希望能为我们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筑物高度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物高度控制;景观规划;眺望点:眺望对象;眺望走廊;分区控制;轮廓控制;天际线控制

1、概论

每个城市中都有景色较好的地段.这些地段或者是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周围.或者是城市中很有特色的街道、广场,或者是能眺望到城外山峦的某一区域,或者是能眺望到江河对岸的景色的某一区域。在做详细规划时.为了保护这些具有良好景观的地段和创造一些较好的景观地段.都应该做一些景观分析和设计.所以详细规划中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景观”一词英语为landscape.德语为landschaft,这个词是1920年在景观地理学的分页中开始使用的。景观就是风景和景色的意思。确切地说.景观就是人和自然之间形成的所有的可视事物和现象,它是外界环境对视网膜的刺激所形成的,是人所能看到的视觉环境。

城市景观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所创造的城市环境的可视形态.城市景观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为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部分。而在进行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对建筑物的高度控制是不可缺少的

手段之一。

本文把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些城市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对建筑物高度控制的方法作

为切入点.来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物高度控制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2、城市建筑物高度的控制方法

2.1、分区控制法

这是最为常见的控制方法.在很多国家都被使用.特别是在对传统城区的保护上。该方法的原则是.首先确定保护区域.然后在保护区域的周围确定控制区域控制区域中再划分若干个小区域,然后在每个小区域里确定建筑物的控制高度。一般越接近保护区域的区域中,建筑物的高度越被严格地限制。

北京旧城区的保护规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建国初期.北京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存在很多争论.对高层建筑持反对意见的以梁思成为代表.他主张北京旧城建筑物最多只能建二.三层,不能超过故宫的城墙。1985年8月,北京规划局提出了《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方案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是.从旧城区开始,由内向外.建筑高度逐渐升高。

具体分10个等级.二环线以内分7个等级,故宫周围为绿化和平房区。旧皇城以内.由中间向东西两侧依次为不超过9m和不超过18m的地区。其中南北池子大街东侧.应由平房逐渐向东提高到9m 高度。再由9m高度向东到南北河沿逐渐升高到12m、l 8m高度。

旧皇城以外,东、西两个方向.依次为不超过18m、不超过30m和不超过50m的地区。

旧皇城以北,大体是中间为不超过9m地区,东西两侧为不超过18m地区。

外城大体是前门大街两侧和天坛周围为不超过18m地区,再向东西两侧依次为不超过’30m和不超过40m的地区,

二环线以外增加了60m.80m、100m三个等级。

显然这种高度控制比较简单。绝对.效果也是比较显著,但是这种高度控制方法没有考虑到眺望时还可能会出现视线遮挡,控制的深度是不够的。1999年《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制定了高度控制线,更加完善和深化了北京市区内建筑高度控制的范围。例如把从太和殿平台上向周边引出仰角为1.03度视线作为对旧城内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的依据。

2.2、眺望控制法

眺望控制法是更为具体的高度控制方法。它设定了眺望区域和被眺望对象.它的原则是在眺望区域内眺望被眺望对象时.视线不受遮挡和其他影响。所以在被眺望对象的前面形成一个前景区域,同时在被眺望对象的后面也形成一个背景区域.这两个区域内的建筑物高度都受限制。

这里介绍英国伦敦的战略性眺望控制(strategic Views)。1992年开始.英国政府环境交通部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Transport.and the

Regions)在地方规划指导(Regional Planning(3uidance)中提出了战略性眺望的控制,并在规划中运用。现在伦敦市指定了10个眺望点.眺望对象为圣保罗大教堂和国会大厦。具体高度控制区域分为三个范围:

·第一个控制区域为眺望走廊(V iewing corridor) 眺望走廊为从眺望点处设定宽300m的区域,这个区域和眺望对象连接成为一个梯形的高度控制区域。这个区域的范围根据眺望对象圣保罗大教堂穹顶的底部(52.1m)和国会大厦的屋顶(43.5m)的高度而定。高度超过这个区域的的建筑原则上被禁止,是对于现有不合格的建筑,在改建、扩建时适用。

·第二个控制区域为广角眺望协议区域(wider

Setting Consultation Area)

各个眺望点两侧3()0m眺望范围的界限点和眺望对象圣保罗大教堂两侧400m、国会大厦300m的

范围连成的区域为广角眺望协议区域。对于这个区域内的开发虽然不设定严密的高度规定.但是影响眺望的开发一般是不许可的。

·第三个控制区域为背景协议区域(Background

consultationArea)

眺望点的背景区域设定为距离眺望对象2.5km 至4km左右,这个区域是眺望对象的后面的背景.对眺望对象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虽然在建筑高度上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也有个引导规定,图中的例子可以看出.眺望点位于海拔70m的小山丘上.而距离圣保罗大教堂2.5km的背景协议区域的建筑高度一般规定在50m以下(见图1、图2)。

眺望控制法比分区控制法更为全面和科学,但是在制定眺望的前景区域和背景区域上比较复杂。

2.3、分区控制与眺望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做法就是将上面介绍的两种方法相结合,显然高度控制的效果更好。在这方面日本的一些城市做得比较出色。

松本市位于日本长野县.江户时期形成的松本古城是日本四大城郭之一。在日本的江户时期,各地领主热衷于营造城郭.城郭内居住着城主、城主的亲信以及武士,是城市的中心。而城郭内最高的建筑物就是天守阁。最初天守阎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在兴建城郭的晚期.天守阁基本上成为象征性建筑(见图3)。

松本古城位于城市中心.为了保护天守阁以及护城河外的东

山的景观.保持天守阁在人们心目中的存在.以及松本城周围的

环境.2001年在城市规划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了高度控制区域。

1972年松本市就对松本古城西侧的建筑施行了高度控制,当

时只是禁止新建超过7层的住宅。以后又实行了眺望控制,为的

是保护眺望天守阁的视线阻碍。如图4所示.确定A、B、c三

点,然后通过仰角来控制建筑屋高度的范围。最终在200 J年,

在松本古城的周围又实行了分区控制如图5中所示,松本古城

周围分为A、B、C、D四个区域.各个区域的建筑高度控制分别

为:15m.16m、l 8m、20m。这些高度控制政策虽然遭到开发

商的反对,但是对保护松本城的景观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也得

到了市民的大力支持。

临沂城市介绍

临沂滨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创造性实践 (一)城市规模实现从相对落后的中等城市到鲁南苏北特大中心城市的跨越 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受资金、体制和观念等因素的束缚,临沂长期以来城市发展缓慢,辐射提升带动作用不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没有一个“国字”、“省字”城市称号。2003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富裕、平安、开放、活力的“大临沂、新临沂”的总目标,实施城镇化主导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以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为先导,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提升并举。中心城区确定了“一河五片、组团发展、北上东进、南强西优”的空间发展战略,遵循“北文、中商、南工”的城市功能布局,突破东区,完善西区,提升南区,做精北区,城市形态由单一中心向组团式结构转变,为临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临沂城市建设从此开启了新纪元。启动了以滨河路为中心的城区路网建设和23平方公里的北城新区建设、7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建设,开拓现代化新城区,城市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城市框架已经拉开。大力实施“一创六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畅通工程”、“灯亮工程”、“蓝天工程”,实施城中村、城区河道、铁路沿线、旧住宅区、城乡结合部、城区道路等六大提升改造,中心城市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基础上,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更加适宜居住创业。无论在城镇区域布局、城乡关系协调、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增强上,还是在城乡居民素质提高、产业素质提升、城市环境改善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显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8年,临沂市城镇化率达到45.2%,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中心城市人口143万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58.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0.2亿元,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178.5%、204.8%。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临沂首次进入,列第60位,2008年位居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5位。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浙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7建筑物高度控制

第七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四十四条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和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建筑高度计算见第十一章《附录二》第8款。 第四十五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气象台、电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四十六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建筑设计方案应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建筑和文物专家评审以后,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核定。 视线分析方法参见第十一章《附录二》第9款。 第四十七条市域内主要城市道路及重要景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应小于或等于75°的仰角。 即:H/S≤tg a a≤75° 式中:a—仰角,指道路红线边与高层建筑总高所形 ·55·

成的夹角。 S—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H—建筑高度。 次要朝向面向道路时,可按以上计算结果的70%作为最小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 (计算方法见第十一章《附录二》第10款图示) 第四十八条其余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19m及以上宽或4车道以上的城市道路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计算方法见第十一章《附录二》第11款图示)。 即:H≤1.5(W+S) 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A≤L(W+S) 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的高度角在地面上的投影的总面积,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计算方法见第十一章《附录二》第11款图示)。 次要朝向面向城市道路时,可按以上计算结果的70%作为最小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 (二)沿18m宽或4车道以下(不包括4车道)的 ·56·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术语中英文对照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术语中英文对照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0.3 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3.0.12 近期建设规划 immediate plan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3.0.13 城市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3.0.14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0.15 修建性详细规划 site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0.16 城市规划管理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规划编制 4.1 发展战略 4.1.1 城市发展战略 strategy for urban development 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4.1.2 城市职能 urban function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1.3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1.4 城市规模 city size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沈阳城市建筑景观风格特征

沈阳城市建筑景观风格特征 摘要:城市建筑景观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本文介绍了沈阳这座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不同文化和经济影响下形成的建筑景观以不同的方式留存至今,体现在城市建筑景观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同时还反映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 关键字:城市建筑景观文化地域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雅典宪章》里提出“居住、工作、游息、交通”为城市的四大功能,无一不与建筑、街道、广场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建筑造型和景观环境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不断加快,在21世纪的城市建设中,造型现代,外观优美的建筑和景观应运而生。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创造过程,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更具特色,特点突出。建筑是城市的主体,建筑除了满足其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法则,即形式美法则。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造型的美可以对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素质,每一个建筑都会影响其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建筑景观是一个城市整体面貌的代表,体现了该城市自身的技术经济条件,浓缩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环境质量。 沈阳是我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建筑景观不仅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还反映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 1.文化影响下的建筑景观风格 城市的建筑景观是城市的信息源,它贮存了城市的风格。而风格的形成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文化积淀是形成沈阳建筑景观特征的重要原因。沈阳市的建筑景观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受不同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 在明王朝灭亡、清政府迁都北京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沈阳一直是清朝的都城。沈阳故宫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景观,沈阳故宫却有着浓郁多姿的满族民族风格和中国东北地方特色。近代沈阳受到殖民者的侵略,沈阳沦为沙俄、日本人的铁路附属地,在城市中遗留下来大量西洋式建筑景观和日本东洋式建筑景观,这些都带有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现代沈阳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潮及政治的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特点。建国初期,沈阳的建筑设计风格效仿西方古典主义并融合了中国文化,如现东北大学的建筑馆等。20

罗西的《城市建筑》导读

●城市建筑 罗西的《城市建筑》这本著作于1966年出版,全书主题主要是想通过将城市视为建筑(人造物),运用类型学的方法着重分析城市中的住宅和纪念性建筑,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分析城市的方法。 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探讨描述与分类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以城市局部的关系来理解城市的结构; 第三部分讨论城市中的建筑以及城市中所留下的历史场所; 第四部分探讨都市动态结构现象中的基本问题以及政治的决策问题。 第一章都市人为事实的结构 ●内容概要 罗西在这一章提出了一套阅读城市的方法,那就是:将城市视为建筑,并突出其中不同的构成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住宅和独特性元素。并借此探讨了建筑的永恒性,肤浅的功能主义,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 ●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 罗西认为,在人们描述城市的时候,首先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就是城市的造型(form)。而这些造型又完全是由建筑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建筑是城市最根本的组织要素,所以他试图将城市视为一个巨大的人造物(artifact)。由城市建筑的角度来对城市进行研究。然后,罗西就以一个纪念性建筑——Padua的理性王宫为例子来解释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他认为,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可以看成是由其造型产生的具有集体性记忆的场所(关于这个概念后面会解释),而且它不仅是在形态上反映其特征,同时也和艺术品很相似,这是因为任何建筑物都是人类集体的劳动成果,一些永恒的纪念性建筑物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现在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换句话说,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可以定义为人造物(artifacts)。那么,要对这些artifacts进行分析,就要对界定其研究范围,因此,就要借助类型学对城市中的元素进行分类,由此导出了类型学的问题。 ●类型学 罗西认为要对城市进行研究就要借助于类型学(关于类型学的根源问题前面已经详细阐述过,这里不再重复),他所倡导的类型学基本上是以昆西的类型学理论为基础的,即将类型视为一种建筑创作中的常数,而非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罗西将类型学视为研究城市,建筑的元素的首要核心。他认为在世界的不断发展改变之中,只有类型是恒常不变的,比如说住宅的类型就从未改变过,因此类型与建筑的本质相当接近。 ●批判肤浅的功能主义 在对城市的分析中,功能主义者主张将城市视为某种聚合,是依照人们想要怎么样使其运作而产生的,城市的功能是城市存在的理由,因此城市可以被分为: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工业城市,军事城市等。罗西极力反对这种肤浅的功能主义对城市的分类方法。他认为,功能主义忽视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照功能主义的看法,失去功能的建筑就没有其存在价值了,而事实上是人们仍然在使用着许多古迹和建筑(使用着功能消失的元素),而正因为这样,artifacts才会有延续性和特殊的本质。 ●分类问题 既然批判了肤浅的功能主义对城市的分类方法,那就必然要提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在这里,罗西主要是通过引用Tricart,M.Poete和https://www.360docs.net/doc/7c15286423.html,izia的理论来说明分类的问题。 Milizia主张将建筑物和城市一起考虑,他将城市建筑物区分为私人与公共建筑物,其中私人建筑物即住宅,公共建筑物就是主要的都市元素(即罗西的首要元素),同时Milizia在这种分类中进行进一步的等级划分:将王官及住宅视为第一类;公共用途,维护安全的建筑视

工程建筑高度计算

建筑高度计算 l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修订版)建筑高度为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女儿墙顶部或檐口的高度。屋顶上的了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和层数内,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不超过1.5m者,不计入层数内。 l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3) 2.3.1.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风景区附近的建筑物、在航线控制高度以内的建筑物,其高度系指建筑物的最高点,包括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 2.3.2在上条所指地区以外的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女儿墙高度计算。坡顶房屋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檐或屋脊的平均高度汁算。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问、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总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的25%、高度不超过4m的不计入高度之内。 2.3.3特殊体形的建筑顶层设有景观构筑物或设有其他辅助设施的建筑高度的汁算,应由当地主管主管部门确定。 2.3.4消防要求的建筑高度,为建筑室外地坪到其屋顶面或檐口的高度;

2.3.5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部门对净空的有关要求。 《通则》4.3 建筑高度控制 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 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 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4 当建筑处在本通则第1章第1.0.3条第8款所指的保护规划区内(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建设),应按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保护规划和有关条例进行。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作者:薛静, 余翔, Xue Jing, Yu Xiang 作者单位:薛静,Xue Jing(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60), 余翔,Yu Xiang(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17) 刊名: 天然气与石油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AND OIL 年,卷(期):2010,28(2) 参考文献(11条) 1.许乙弘Art Deco的源与流 2002 2.张建华建筑设计 2007 3.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 1998 4.谢文慧;邓卫城市经济学 1999 5.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 2006 6.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丛书 2002 7.王爱华;夏有才城市规划新视角 2005 8.王祖华;蔡健;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2008 9.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环境保护 1982 10.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 2005 11.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与城市空间绿化规划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窦志.赵敏试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2(10) 2.王民成.WANG Min-cheng浅析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26) 3.高云.金长峰试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9) 4.李冠.朱方位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27) 5.冯丹.王东军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 6.彭碧.向德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期刊论文]-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9) 7.郑伟.王健浅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0(11) 8.尹彦凤.李勇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0(25) 9.郑倩.Zheng Qian现代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0,29(6) 10.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08(8) 引证文献(1条) 1.胡术颖.叶崇福关于建筑设计与城市的综合探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 2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c15286423.html,/Periodical_trqysy201002016.aspx

建筑高度控制

建筑高度控制 三、建筑高度控制 场地内建筑物的高度影响着场地空间形态,反映着土地利用情况,是考核场地设计方案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城市规划中,常常因航空或通讯设施的净高要求、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控制、以及土地利用整体经济性等原因,对场地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建筑高度也是确定建筑等级、防火与消防标准、建筑设备配置要求的重要参数。 用以控制场地建筑高度的指标主要有建筑限高、建筑层数(或平均层数),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建筑物的层高。建筑限高适用于一般建筑物的控制,建筑层数则主要用以对居住建筑的考核。 (一)建筑层数 这里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上主体部分的层数。建筑物屋顶上的嘹望塔、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人建筑层数;住宅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其顶板高出室外地坪不超过1.5m者,不计人层数内。建筑层数的控制与建筑限高的控制基本类似。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第3.1.2条的规定,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分类划分为: (1)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二)平均层数 指基地内,总建筑面积与总建筑基底面积的比值,单位:层 平均层数(层)=总建筑面积(m2)/建筑基地面积之和(m2) 一般常用于居住区规划,此时又称为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平均层数(层)=住宅建筑面积总和(m2)/住宅基地面积总和(m2) (三)极限高度 建筑物的最大高度,单位:m。以控制建筑物对空间高度的占用,以保护空中航线的安全及城市天际线控制等,应遵照城市规划部门的具体规定为准。有时,也采用最高层数来控制,但二者含义略有不同。 (四)建筑高度的限制 建筑限高是指场地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不得超过一定的高度限制,这一高度限制为建筑物室外地坪至建筑物顶部最高处之间的高差。某些情况下,也有以绝对海拔高度作为建筑限高的控制值。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第4.3条对建筑高度控制有以下规定: (1)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 a.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难点及对策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难点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10-01T19:05:55.5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侯景国[导读] 摘要:近年来,规划城市绿色建筑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的主要形象和吸引投资。 身份证号码:41162519840901xxxx 摘要:近年来,规划城市绿色建筑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的主要形象和吸引投资。同时,它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温暖舒适的规划促进了城市的稳定和良好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的现状,找出了其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问题及对策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各行各业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和提升,这两年的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地增加中,生活水平的提升让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要求不断增加,大量的人口不断地涌入的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不断地呈现出城市区域之间的布局好发展情况,这对于城市中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的长远发展带去了重要的挑战。但是对于城市如何进行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工作,让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人们的生活舒适度以及安全性,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的进行城市建设工作,这是城市规划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下面文章中将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有关工作提供一定建议。 1城市建筑规划的重要性 1.1城市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城市规划和检核中,需要进行详细规划工作,这是在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最终执行此规划工作的一方,在规划中这也是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每一位工作人员要从自身的综合素质上进行提升,根据实际经验与当地各种条件相互结合,完成各项设计规划工作。 1.2注重地方文化 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每个城市都很短时间中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很多城市的文化也在时间的轮转中有所改变,一些传统建筑不断消失,代表文化的一些城市街道被改造和拆除,建设更多的是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城市中规划设计工作变得更加一样,人性化的、文化性的理念越来越不突出。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是其发展灵魂,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因此,因此需要通过规划设计工作实现对人们的融合和靠拢,加强城市文化的推广工作,这对于城市文化积累和品牌意识的增强都是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规划设计工作中的人员,要给每个建筑、每块土地都有不同文化内容,设计出具备生命力的建筑和城市。 2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难点 2.1建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有待完善 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中都具有城市建筑规划的管理机构或者企业,但是由于建筑规划管理部门的归属不同,其管理权限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很多的城市建筑规划管理部门所出现的职位繁多,例如:规划局、规划国土局、规划土地局等等,但是在进行建筑规划工作时,却经常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也有很多部门经常用“我们没有权利”等借口进行推脱,导致现阶段城市建筑规划工作出现问题。 2.2市民对城市建筑规划缺乏足够认识 许多城市建筑在进行规划工作时,往往都是领导者决定如何规划,市民对城市建筑规划不了解,也不参与,因此,经常导致一些领导人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等偏离了城市建筑规划的意义。作为城市中的一员,市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城市建筑规划中。例如,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期间,很多领导都自行决定了规划设计,根本不考虑市民的想法。将城市内的健身器材进行拆卸,利用空地进行其他的施工,满足自己的利益。很多市民因此缺少健身场所,即使有意见也不提,这样的做法不但放纵了相关的领导人员,同时还明显体现出市民对建筑规划意识的欠缺。 2.3城市建筑规划缺乏程序性保障措施 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建筑规划中,经常可以看到相关的管理人员收受贿赂,腐败等现象的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缺少公众监督,另一种就是国家没有出具明确的法律法规,使这样的管理人员钻了空子。由于缺乏监督及规章制度的约束,一些管理阶层的人员就会为了个人的利益,滥用自己的职权对建筑施工进行干扰,影响城市建筑规划的正常工作,也违反了城市建筑规划的意义。 3城市规划设计对策 3.1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细节中进行展示,以人的感受作为出发点去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工作,从小处到大处都要全方位考虑到,从而形成完善的设计作品,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但是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一些城市规划设计也相对比较潦草,很多设计细节处完全没有考虑到人们的实际需要,因对对设计人员来说对这些环节进行重新塑造和审视是必要的。人们在生活中非常喜欢探奇,在城市街道中行走时,如果建筑物太高看不到顶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在设计中要结合视线规律、人体工程学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尺度。 3.2控制施工用地规模 低碳城市规划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目前,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下,城市生态用地尚未发挥应有的生态效应。一方面,城市绿地经常被用于其他用途。另一方面,在规划过程中只能控制绿地的性质,但很难控制绿地的形式。不同的绿地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简单的绿地生态效果较低,如高尔夫球场或一些效果较差的草坪。因此,要实现城市低碳生活规划,必须加强绿地规划,扩大绿地规划面积。 3.3坚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 建筑的完整性是指建筑规模的完整性、建筑空间的完整性、建筑色彩的完整性等。设计者在设计建筑时应该尊重城市的建筑特征,充分整合城市的文化背景、习俗和自然环境,对城市建筑的整体风格、色彩和建筑草图进行整体布局和构思。否则,城市建筑设计的完整性将被打破,悠久的建筑历史将会丢失。 3.4发掘建筑规划行业的人才潜力

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10页word

一、景观建筑学发展之历程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规划、景园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一人统揽城市规划、建筑、景园,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罗马、威尼斯、北京等城市都是地景、城市、建筑高度一体化的结果。专业的分工只是从工业化以后开始工业化时代城市,出现了三者关系的脱节与分离。在此情形下,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景观建筑学历经百年已发展成一门独立、成熟的综合设计学科,如今景观建筑学应用与设计范围已十分宽广,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专业实践的领域拓展使景观建筑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呈现全面与综合的特点。 我国上一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与美化运动走的路与西方国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路很相似。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也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人们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大地景观一体化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我国景观建筑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风景园林专业与从业者知识远不能满足城市急剧发展的要求,各个城市出现的城市美化运动,如广场热、公园热,还是以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各做各的事。景观建筑学还未形成,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与表现: ·现象一:总体上说,只能满足城市个别地段的景观空间的改善,未涉及到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建构,缺乏规划层面上的系统化、网络化。 ·现象二:局部景观设计与城市原有肌理脱节,缺少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联。 ·现象三:唯美而缺乏实用性、经济性的景观设计,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如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考虑不够。 ·现象四:考虑当地气候、地域与人文特点的少,场地意识薄弱,设计程式化、大同化现象严重。 ·现象五:城市市政道路桥梁等与城市景观脱节,忽视步行系统的建构。 ·现象六:城市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原生环境与人文环境,缺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概念。 ·现象七: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三者工作不密切,出现脱节现象,园林景观设计成为装饰与点缀,或者仅是绿化与美化。 ·现象八:景观设计从业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与专业实践的广泛性的矛盾,使景园设计未能上升到景观建筑学层次,依然局限于风景规划、园林设计、绿化设计层面。 鉴于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使景观成为我们生活地区的基本结构,而不是城市建设的美化与装饰。整合景园、建筑、规划,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建立密切的联系,使

关于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的决定

关于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的决定 来源: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发布时间:1985-08-24浏览次数:65 北京市各区、县、局、总公司及在京各建设单位: 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已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即日起颁布实施。 为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继承和发扬故有的独特传统风貌,在京的房屋建筑都要服从城市规划的统一要求,对高度、体量、形式、色彩以及绿化、环境等方面,精心设计,严格审查。其中建筑的高度问题,是当前的突出矛盾,亟待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个方案,经长时间酝酿,多方征求专家的意见,有关方面反复研究,是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的精神的,是可行的。凡是在京建设的单位,都要遵守执行。 北京市区现有建筑和已批准的新建筑,有的高度超过了这个方案的规定,对环境有所破坏,这些问题,留待以后协调处理,今后一切新建筑都不得援例比高,凡设计方案未经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市规划局正式批准的,其高度,都应按照本方案的规定,重新考虑,改变设计。 凡有特殊需要,新的建筑确需突破本方案规定的高度者,一律由市规划局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连同周围的详细规划方案,送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集体讨论审批,其它机构和任何个人,均无权作出决定。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关于报请审批《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的报告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 近年来北京不少建设单位要求在二环路附近,甚至旧城以内新建超高层大楼。还有更多的建设单位,要求在旧城中心地区,文物古迹和风景区周围新建高层建筑。市规划局考虑对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不能同意这些要求,因而引起很多争论。另一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对到处建高层建筑,责难很大。目前,北京城市建设,在建筑高度问题上,矛盾十分尖锐。 对北京的建筑高度,在中央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已有原则规定,但尚缺乏具体的规划方案。市领导同志指示,要抓紧制订市区建筑高度的具体规划,报请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审查批准,以便在工作中有所遵循。我们遵照这一指示,编制了《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这个方案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的精神和《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规定,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以后提出来的。最近,又召开了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的扩大会议,

建筑高度概念及计算规则

建筑高度概念及计算规则 (一)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条文 4.3 建筑高度控制 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 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 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4 当建筑处在本通则第1章第1.0.3条第8款所指的保护规划区内。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 2 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 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 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 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2、条文说明 4.3 建筑高度控制 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 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 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 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说:“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

浅谈建筑与城市景观

浅谈建筑与城市景观 在城市建设及城市改造过程中,人们对建筑作品外观和室内设计非常重视,而往往忽略了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协调关系,不少的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特色在消失,城市景观变得杂乱无序。本文就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关系进行浅表的分折与讨论,望能提高城市建设者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的认识,将建筑融入城市景观的大环境中。 一、建筑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城市景观是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建筑群体以及城市的各项功能设施等物象,还包括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以及人们生活、活动所反映的文化、习俗,精神风貌等。在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城市景观始终不断的更新着,增添着新的内容。现代城市环境具备安全、卫生、便利、舒适等基本物质条件,同时又有着传统文化特色及优美的、有活力的艺术空间。如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 城市景观通过各种物象来体现,称之为“要素”。自然物和城市人工建造物都是构成景观的要素。大至自然地形,开阔空间,小至栏栅围墙,小桥坐凳等。在城市景观中,自然物具有自然美,人工建造物具有工艺造型美。如果把单一的要素,如建筑物,道路铺装,街灯,花坛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就能达到空间环境构图的效果。 建筑是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往往因为建筑的历史地位、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艺术造型等,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如北京的天安门、延安的宝塔、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因此,建筑的造型、尺度、比例、风格、色彩等都对城市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筑是构成城市轮

廓、空间构图、标志的主体物,城市景观离开建筑将是暗淡无光。 二、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协调发展 1971年《马丘比宪章》中规定:“城市中的每一座建筑及空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中的一个单元。”197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制定的《内罗毕宣言》中指出:“应特别注意对新建筑物制定规章并加以控制,以确保该建筑物能与历史建筑群的空间结构和环境协调一致。”这些公约告诫我们:新建或改建现有建筑时,应尊重现有的城市景观,在现代建筑元素引入时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例:高明市明城镇,镇上有明代建筑文昌塔,东洲书院等古代民族文化建筑群,因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拟建一座大型的,综合性的“商贸城”,关于“商贸城”的风格特色一度成为人们及设计者争议的焦点,有人主张体现现代的建筑风格,但有人提出,建筑应考虑明城的历史、人文景观等因素,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最后,“商贸城”的设计在空间,建筑风格上都以明朝建筑风格为主,浅灰色的外墙主调,浅蓝色的琉璃瓦,古典精致的细部装饰,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明城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景观得以延续和发展。 城市的建筑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每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因其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自己独有特色。如深圳的现代化气息,苏州的江南水乡韵味,青岛的滨海城市风貌等等。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带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变革。不同的时代建筑,因其功能、风格、材料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有鲜明的个性。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非提倡建筑盲目“复古“,是要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突出个性,不断地给城市增添新的风景点。例如:贝聿铭先生的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面对建于16世纪的古典式建筑,贝先生没有采用仿古式的折衷主义形式,而是采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现代气息给建筑增添了新的生机,这无疑是创新的体现,同时,

浅谈眺望控制法在建筑高度控制中的应用

浅谈眺望控制法在建筑高度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文本以端州旧城控规为例,借鉴和分析英国眺望控制法原理及控制要素,确定古城保护区的眺望点和眺望对象,通过各要素间的函数关系,得出古城内建筑控制高度。 关键词:古城、历史建筑、眺望控制法、高度控制 一、引言 城市在地域环境中生长,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成型,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特色的景观,这是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历史赋予的。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迅速地在地域空间上扩张,在垂直空间上延伸,因此协调好城市与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资源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保护城市特色景观。城市建筑高度,是城市景观重要的控制要素之一。为保护历史景观,本文通过借鉴英国眺望景观保护控制方法,以端州旧城控规为例,浅谈在规划实践中如何通过该方法控制历史建筑周边的高度。 二、英国的眺望控制法原理 英国的城市风景控制制度主要有四项: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保护区制度、登录建筑保护和广告控制。其中后三项以保护性控制为主,维护保护区自身整体环境及控制其周边景观风貌与之协调。战略性眺望景观是基于景观权的维护提出的,通过一些控制手段确保市民在城市内远距离欣赏美景的权利。以历史景观为例,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扩大了保护控制的区域,加强城市特色景观向城区的渗透,使富有特色的历史景观对其他区域产生积极响,属于利用性保护。 眺望控制法设定了眺望区域或眺望点,从区域或点出发眺望对象,视线不受遮挡,同时被眺望的对象的背景区域不能影响眺望对象的景观。通过视线来确定建筑高度,减少对历史建筑景观遮挡,将历史景观显露出来,营造城市特色,同时又能找出对历史景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建筑高度临界点,最大化的发挥土地的价值。 英国主要用这种视线控制方法来保护眺望景观权,在伦敦规划中,设定了10个战略眺望点,眺望对象为圣保罗大教堂和国会大厦。眺望控制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眺望点、眺望对象、以及由眺望点与眺望对象之间每条视线形成的三个控制区域——景观视廊(前景区)、广角眺望景观协议区、背景协议区组成。 眺望点 眺望点一般选择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能吸引人驻足的观察点,具有较好的视野,本身也可以是重要城市景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