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_梁启超_钱穆_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_之比较
民国学人梁启超和钱穆笔下的曾国藩形象异同

2019年第3期民国学人梁启超和钱穆笔下的曾国藩形象异同梅乐摘要:作为晚清的一位重要人物,曾国藩受到了民国学人广泛的关注。
其中,梁启超和钱穆是值得注意的两位。
他们二人都认为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学问精深且躬行实践的人物。
但关于曾氏的学问渊源、为学取向以及古文成就,彼此意见多有不同。
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评价极尽正面,这与他一生敬重曾氏密切相关。
钱穆因其本人的民族观念、当时的国难背景、考据学风以及“曾国藩热”而对曾氏的态度较为复杂:既钦佩曾国藩的学问造诣又批评其忘却“民族大义”。
这些不同反映出民国学人对曾国藩的观感与其本人所处之时代及所持之观念有着极大的关联,值得重视。
关键词:曾国藩;梁启超;钱穆;形象作为晚清显宦、理学名儒,曾国藩受到了民国学人的广泛关注。
刘浦江曾论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岀现一个“曾国藩热”,并引用其时许多学人评介曾氏的论著以为说明。
①但他未提及钱穆的著述。
实际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钱穆在论著中多次评论曾国藩。
稍早于钱穆,梁启超也对曾氏另眼相看。
梁、钱二人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国学人笔下曾国藩之形象的演变。
本文即对此进行初步的考察。
②一、梁启超笔下的“曾文正公”清末民初,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先后对曾国藩有所评判。
但与大部分人仅是零星的、一时的讨论不同,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在不少论著中论及曾国藩,且对曾氏有一个持续的关注。
这些论著如《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儒家哲学》等皆是。
综括言之,厥有三端:作者简介:梅乐(1985—),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83。
①参见刘浦江:《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第89-94页②此前已有关于梁启超和钱穆清学史著述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著述体例、组织方式、著述宗旨等方面展开,并未对二人有关曾国藩的论述予以特别的关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随笔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读书札记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概述自清朝末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界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研究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学术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经学、史学等学科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也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体系。
中国的学术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陈嘉庚、钱穆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学术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这一时期,学术研究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为培养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示了中国学者的风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界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术研究逐步摆脱了过去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为世界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全面梳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术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中国学者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学术研究、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1 学术史的定义与意义学术史是一门关于某一时期特定学科领域内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其发展的历史研究。
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是当下学术现状的映射和未来学术发展的参照。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作为对中国近代学术历程的全面梳理,其定义下的学术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历史沿革的简单记录,更是思想演变、观念变革、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和载体。
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试观梁启

076《名家名作》·研究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明末以来近三百年中国学术的发展状况,为后人从宏观视角把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树立了典范。
探讨此书中的学术史观念和编写方法,有助于认识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与传统学术。
一、时代下的个体写作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承担着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历史任务。
社会的新陈代谢,要求总结以往的文化成果,使其成为文化新陈代谢的养料,以实现整个文化传统的延续。
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 957之意即如此。
不同于以往由内生本土化力量实现社会转型,此次转型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使当时的学者在评估传统的同时引入了某些西方的价值和标准,却又不得不面对异质文化与本土价值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时期的学者既要评估传统文化,又要将西方思想本土化,不然其理论思想势不可久。
梁启超“力主‘理学反动’说而以欧洲‘文艺复兴’比附清学,将‘以复古求解放’视为清学的特质”,“视顾炎武为从事‘黎明运动第一人’,视清初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学人为‘启蒙期’代表人物”[2],皆是出于这一目的。
五四以来,种种西方学说的传入与消寂,也无不与这一因素有关。
就个体而言,梁启超社会身份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特征。
少年科举登第,穷探帖括之学;继而师从康有为,意欲效法泰西变法以图强;后知改革之路不可行,又投身民主共和之事。
其身份经历了从传统的士大夫到改革者再到民主革命者的转变,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同步。
这一过程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认识和思考的不断深化,而梁启超也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时代命运的缩影。
梁氏身份定位的转变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其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中西交融是其内在动力。
“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基本上完全根植于儒学传统,从儒学传统沿袭下来的那套独特的关怀和问题出发,回应着西方的冲击。
”[3]梁氏倡导中西结合,言:“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梁启超与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比较

承 。钱 的 这 一思 想 对 理解 古 代 学 术 的 沿 革 与 变 迁 有 方
法论的意义。
二 、 清代学 术分期 清代学 术渊源
梁 依 据 佛教 中 的生 住 异 灭 的 观 点 , 学 术 思 想 分 把
、
梁 认 为 . 代 学术 思 想 应 渊 源 于 汉 学 , 清 与宋 明 学 术 无 关 , 对 理 学 的 全 面 反 动 。这 条 道 路 , 积 极 方 面 是 从 看, 展为 经学考据 学. 消极 方面看 表现 为一种“ 发 从 反 玄学 ” 的运 动 或 革 命 。 钱穆 则 断 言 , 明 理 学 传 统 在 清 宋
为 启 蒙 期 、 盛期 、 分 期 、 落 期 , 是 以类 似 循 环 论 全 蜕 衰 这
的 模 式 来 解 释 时 代 学 术 变 迁 。 明 显 是 从 立 场 提 出 问 题 。实 际 上 是 不 准 确 的 。因 为 清 初 学 者 如 黄 宗 羲 、 王
夫 之 、 炎 武 等 人 , 仅 批 判 了 晚 明 空 疏 的 学 风 , 且 顾 不 而
NO Z .
2 06 0
梁启 超 与钱穆 的《 国近 三百年 学 术史 》 中 比较
郭岳梅
( 潭大学 历史 文化学 院 ,湖南湘 潭 , 1 1 5 湘 4 10 )
[ 要] 回顾 2 世 纪 的 清 学 研究 . 约 可 分 为 三个 阶段 , 梁 启超 与 钱 穆 分 别 撰 述 的《 国近 三百 年学 摘 O 大 而 中 术 史 》 疑 是 第 一个 阶段 开 拓 性 的 代 表 。二 人 分 别 从 相 异 的 角 度开 启 清 三 百 年 学 术 史 的 研 究 , 无 梁是 一 落 笔 就 从 “ 理 学 ” 手 . 清 学 的重 点放 在经 学 , 以其 三 百年 学 术 史 花 了许 多 篇 章 论 述 “ 学 ” “ 学 ” 反 人 把 所 清 在 经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郭璐霞来源:《卷宗》2019年第06期摘要: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晚年研究清代学术的重要成果。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十分重视社会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
他从清学是对宋明理学反动的角度全面总结了清代学术的发展状况,而这也正是他与钱穆同名作的最大差异之处。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清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清代学者们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一方面,清代学术上承宋明理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成为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清代学术下启近代学术,成为近代学术发展的源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清末民初,中华文明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遭受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日渐衰落。
由此,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引发了一批学者研究整理清代学术的热潮。
其中,梁启超是研究清代学术最有影响、成就最多的学者之一。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的著作,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但此书并不完整,并且只有第八章论及清代。
第二个是《清代学术概论》,此书是他对清代学术发展研究的精要概括,作为一步纲要式的著作,侧重于“论”。
而第三个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发展做了比较完善的研究和总结。
与《清代学术概论》相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更加侧重于“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和充实,直到现在仍然作为我们研究清代学术和学术史的必读之作。
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此外,与钱穆的同名作著述宗旨也不相同。
1 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梁启超十分注重整个社会政治背景对学术走向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从第一到第四章,梁启超以“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为题,主要叙述了明末清初的学术变迁及政治对其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指出了清代学术发展曲折的原因。
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成书原因

、
[ 收稿 日期]20 — 3 0 06 0 — 2 [ 作者简介]武少民(94 , 黑龙江佳木斯人 , 1 一)男, 6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 事 中国史学史研 究。 从
・
5 ・ 4
维普资讯
法。近人对梁氏书似多失持平之论 ,实则在 ‘ 五四’运动后 ,梁氏论学各书各文均有一读之价值也。l ” 6 J 针对梁启超论述清代学术的某些观点而发难 ,这在钱穆书中屡屡 出现 ,其 中最值得关注者有 四。 其一 ,在关于清代学术与宋明学术关系上 。梁启超认为是对宋明理学的全面反动 ,使清代学术走上了一 条与宋明学术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钱穆认为清代学术渊源于宋明理学 ,指出学者言汉学溯源必溯诸于晚明诸 遗老,然而这些遗老如黄宗羲 、王夫之 、顾炎武等人无不寝馈于宋学 。继此而降 ,如李球、方苞 、李绂 、全 祖望诸人都于宋学有甚深契诣 。到乾隆时 , 汉学之名 ,始稍稍兴起 ,但汉学诸家之高下浅深 ,亦往往视其所 得于宋学之高下 以为判。道咸以下 ,则汉宋兼采之说渐盛 , 但也多尊宋贬汉 ,“ 故不识宋学 ,即无 以识近代 也。"所 以钱穆认为有清一代 ,与汉学相伴的还有追求义理 的宋学,其对清代汉学产生的影响 ,亦不可小 ” 觑。钱穆关于清代学术渊源于宋明理学的这一观点 ,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 , 他们在钱穆的基础上 ,又有所 订正和发展 ,如张舜徽认为清代学术来源于宋学。张舜徽所说的宋学既包括宋代理学 ,也包括宋代学者整理 史料的伟大成就和对 自然科学的卓越贡献。 其二 ,在关 于顾炎武与黄宗羲在清代学术地位的评论上。梁启超赞扬顾炎武为汉学开山,认为顾炎武的 治学方法对乾嘉考据学风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 论清学开山之祖 ,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l钱穆并不否认顾 ” 8 炎武的杰出贡献 ,但认为梁启超把清代汉学开山归于顾炎武一人之功 ,这未免过于偏颇 ,是失真之论 。钱穆 认为顾炎武之外 ,黄宗羲对清代汉学的兴起也有难以磨灭的功绩 , 他说 :“ 梨洲矫 晚明王学 空疏 ,而主穷经 以为根柢 ;此等处其影响后学,岂在亭林之下?而后之汉学家不复数说及之者 ,正以亭林 ‘ 经学即理学 ’一 语 ,截断众流 ,有合于后来汉学家之脾 胃;而梨洲则以经史证性命 ,多言义理 ,不尽于考证一途 ,故不为汉 学家所推也。然 因此遂谓汉学开山,皆顾 氏一人之力,则终不免为失真之论耳 。l为此 ,在 《 ” 9 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 中,钱穆第一位论述的学者就是黄宗羲 ,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钱穆对黄宗羲在清代学术开山地位 的肯定 。 其三 ,在乾嘉学派考证方法及成就的定位上 ,梁启超和钱穆对乾嘉考据学的评价也大为迥异。梁启超虽 然指出乾嘉考据学的不足,如烦琐考证 ,以及缺少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博大气象 ,但对考据学的学术成果 , 梁启超在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用 l 多万字 ,近一半的篇幅进行 总结 ,并且梁启超对 他们的治学方法 0 大加称赞 ,认为清代学者治学纯用归纳法 , 纯用科学精神,还对其具体步骤进行分析 ,如首先 由个别到一般 的归纳法研究 ,然后再 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研究 ,“ 凡今世一切科学之成立,皆循此步骤 ,而清考证家之 每立一说 ,亦必循此步骤也。【 与梁启超对乾嘉考据学的治学方法高度赞扬 的评价截然不 同,钱穆批评乾 ”】 刚 嘉考据学者只知埋首书斋,专事训诂考据,而丢掉了清初学者学以致用 、体国经野的胸怀 ,这种局面的出现 真是可悲可泣 ,他说 :“ 清初诸老讲学 ,尚拳拳不忘种姓之别 ,兴亡之痛 ,家国之治乱 ,身世之进退 。而乾 嘉以往 ,则学者惟 自限其心思于文字训诂考订之间,外此有弗敢问。学术思想之转变 ,亦复迁移默运 ,使屈 膝奴颜于异族淫威之下而不 自 ,是尤可悲而可畏之甚者 也。L 针对梁启�
历史研究200506 民国学界的老辈_桑兵

经学 汉学 古文学派 王国维 江瀚 曹元弼 章门 今文学派 廖平 不分古今文派 宋学 程朱学派 陈宝琛 陆王学派 小学 诸子学 儒家 ( 孙德谦) 汪荣宝 道家 章炳麟门派 墨家 胡适 名法家 同 杂家 叶德辉门派 史学 支那史 政治史 柯劭 法制史 董康 掌故 杨钟羲 经济史 文化史 胡适 朔方民族史 陈毅 屠寄 罗振玉 王国维
① 江南一带 , 公开树旗与新文化派对 下 。 胡适所谓 “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 , 应指老派观念 。
、 傅增湘 、 陈毅 、 陈衍 、 杨钟羲乃至王国维等 , 在
垒的 《学衡》 , 以南高学派为后盾和中坚 , 而南高学派中除了留美学生外 , 也有王瀣 、 柳诒徵等 老辈学人 。 在北大派南下之前 , 厦门大学的中国文史研究者 , 主要以陈衍为中心 。 广东则有古 直等人与之声应气求 , 更有学海堂出身的汪兆镛 、 朱九江的弟子简朝亮等老辈 。 在四川 , 晚清 以来的存古学堂一脉相承 , 入于民国 , 改国学校 , 由宋育仁 、 廖平等人主持 , 另有所谓 “ 五老 七贤” , 在学界乃至社会上影响极大 。 云南的赵藩 、 陈荣昌 、 周钟岳 、 袁嘉谷等人与四川的 “ 五 老七贤” 相似 。 湖南的 “ 二王一叶” 及皮锡瑞 , 于晚清独树湘学一帜 , 并一直延续到民国 。 在 关外 , 1920 年代东北当局聘请桐城派嫡系传人吴闿生等人任教 , 后来创办东北大学 , 所请师资 主要也是东南大学一派 。 这些地区的新派虽有逐渐扩张的趋势 , 还不足以与旧派分庭抗礼 。 更 为重要的是 , 在许多地方 , 学术上的新旧冲突并不像北京那样激烈 , 老师宿儒与留学新进之间 存在着某种和谐与默契 。 其实 , 即是在北京 , 学术界也并非新派一枝独秀 , 老辈学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重要甚 至主导地位 。 尤其是对外交往方面 , 1920 — 1930 年代老辈学人仍然担当要角 。 日本组织的对华 文化事业委员会固然主要以老辈为联络对象 , 1932 年 12 月底 , 法国汉学大家伯希和访华 , 抵达 北平 , 法国公使馆为之举办盛大宴会 , 招待中国教育学术界名流 , 中方 “ 到会者有前教长傅增 湘 、 蒋梦麟 、 翁文灏 、 李书华 , 暨学术界名 流胡适 、 沈兼士 、 马 衡 、 袁同礼 、 梅贻 琦 、 李蒸 、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考述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考述作者:梁旭雯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5年第9期梁旭雯(郑州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8)关键词: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崔述摘要: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力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该书在体例上,沿袭了传统学案的形式;在学术宗旨上,倡导了宋代理学。
该书遗漏了清代辨伪大家崔述,这里面既有钱穆的主观原因,也有崔述其人的客观原因。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9-0138-03收稿日期:2015-08-17作者简介:梁旭雯(1988—),郑州图书馆助理馆员。
清代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它意味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近代社会的开始。
毋庸置疑,清代学术思想也处于关键位置,是近现代学术建立的基础。
因此,如何评价清代三百年学术史,关系重大。
钱穆因不满梁启超以“清代汉学为宋学之反动为基础来疏理学术史”这一观点,写了一本与梁启超同名的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下简称《学术史》)。
钱氏《学术史》以清学导源于宋学,肯定和弘扬宋学精神为宗旨,以人为中心对清代学术思想进行评价,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很强的论证过程。
笔者就此书的体例渊源、学术宗旨进行分析总结,同时也就钱氏不列崔述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1《学术史》的体例渊源《学术史》全书共十四章,以人为中心,每一章都以人名之,并附与之相关的思想人物。
如《黄梨洲》一章,附讲陈乾初、潘用徽、吕晚村;讲康长素附论宋子襄、廖季平、谭复生。
每一章都是先记生平传略,再论及学术要旨、师友渊源等。
钱穆从宋学角度谈清学史,关注的是宋学在清代的传承嬗变,与朱熹《伊洛渊源记》、黄宗羲《明儒学案》、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等著作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因此,我们说钱书吸收了学案体的写法,把它叫作“清儒学案”也不为过。
同时,钱穆把《学术史》以学案体的形式来写,与梁启超也有脱不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