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斯言至伟,斯文不废——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刍议

初 涉 一 书 , 必 览 其 目录 , 洞 察 大 意 , 晓 彻 总 言 ,精 粹 思 想 皆源 于 此 。前 后 所 指 ,上 下 索 绪 , 短 短 两 三 页之 间 , 可 见一 斑。 《 中 国近 三 百 年 学 术 史 》 目录 微 启 , 自是 一 种 大 气 魄,大手笔 。 《 反动与先驱 》权 作一楔子 ,稍 引正文 ,开篇 明题 ,点 明命题缘 由,即舍弃 “ 清 代学术 ”之 名而就 “ 中国 近三 百年学术 史”之因 。以 “ 大 ”开题 ,剖析 时代 主潮 ,浚 其支 流 ,以 “ 道 学”为线 , “ 前 头 的 时 代 ” 即宋 元 明 三 朝 为 纲 ,线索萦绕 纲 目,如此便把 “ 道学 ”产生 成立 之因娓娓道 来。此为 反动 之所出 ,先驱又 潜于何处 呢?阳明余绪 皆有大 气魄者 ,颇有 光大师宗之势 力。历经系列政 治活动的干预 与 杂糅 ,传 统 的 “ 道 学 ”转 而 成 为 了党 派 攻 讦 的政 治 工 具 ,久 而 久 之 , 时代 便 对 “ 道 学 ”提 出 了 新 的 要 求 与 呼 吁 ,随 着 政 治势力和朝代 王朝的兴亡更 替 ,这种要求和 呼声亦随之袒 露 于时代肌表 ,于是乎 ,反动之 势也便裹挟着 有识之士也 即所 谓的 “ 先 驱 ” 呼 啸 而 来 , 如 此 前 后 相 继 , 文 章 铺 排 有 序 , 不 疾 不 徐 , 不 枝 不 蔓 ,非 深 通 学 问之 人 , 不足 以概 括 详 备 , 非 博 览 群 典 之 人 , 不 足 以发 言深 沉 。梁 任 公 以 宏 观 之 眼 光 诠 释 微 观 之 人 事 , 由大 觑 小 ,也 是 一种 笔 法 。 《 清 代 学 术 变 迁 与政 治 的 影 响 》上 中 下 三 篇 分 立 ,各 有 侧 重 ,各 有 主 论 ,前 后 相 袭 , 统 而 为一 。 上 篇 紧 紧 围绕 “ 环 境之变迁 与心理之感 召”,分析时代变 迁的种种诱 因,并引 出时代变迁之 下的学界反应—— “ 抛 弃 明心 见 性 的 空 谈 ,专 讲 经 世 致 用 的 实 务 ” 。政 治 与 学 术 之 纠 葛 、 之 暧 昧 ,无 外 乎 相 互 排 斥 , 相 互 引 导 ,相 互 磨 合 ,相 互 融 合 ,相 互 促 进 。 忽 左 忽 右 , 忽 明 忽 暗 ,若 即 若 离 ,若 隐若 现 。 因 此 关 系 之 相 时 存 在 ,故 满 洲 政 府 对 于那 些 身 负 “ 统 治 前 途 暗 礁 ” 的 前 明 遗 老 ,政 策 因 时 因 人 而 变 。 中 篇 围 绕 两 个 问题 ,一 侧 重 科 学 一 目,为何适逢 新兴机运而 戛然而止 ,另各家流派为何对 于考 证学 趋之 若鹜 ,究其 原 因, 主次有 序 ,详 略得 当 ,首先 云 云 ,其 次 云 云 , 深 入 浅 出 , 发 人 深 省 。 下 篇 以政 治 隐性 动 向 为发语 ,转而引 向若干值 得注意 的学术 流派 ,由学术流 派转 向学 术 思 想 , 逐 渐 形 成政 治— — 学 界— — 流 派 — — 思 想 的 一 条线索 ,贯穿下去 ,我们 不难 发现 ,思路 的缜密无缝 ,结构 的俨然罗列 ,语言的恰如其 分都给予 了读者 清晰无碍 的脉 络 展示 。而后前 人所提 “ 经世 致用 ”之言 于清 朝 日暮穷途之 际 得一一应验 ,继而提 出 “ 超 汉学 ” “ 超宋 学 ”的概念 ,总结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随笔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读书札记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概述自清朝末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界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研究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学术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经学、史学等学科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也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体系。
中国的学术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陈嘉庚、钱穆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学术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这一时期,学术研究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为培养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示了中国学者的风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界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术研究逐步摆脱了过去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为世界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全面梳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术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中国学者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学术研究、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1 学术史的定义与意义学术史是一门关于某一时期特定学科领域内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其发展的历史研究。
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是当下学术现状的映射和未来学术发展的参照。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作为对中国近代学术历程的全面梳理,其定义下的学术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历史沿革的简单记录,更是思想演变、观念变革、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和载体。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一、反动与先驱明末学术主潮: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宋元明道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六朝隋唐文化,灿烂活泼。
晚唐五代纷乱,人心厌倦,回归严肃朴素。
二是儒佛接触,禅宗与道学接近。
道家把儒家言建设在形而上学,即玄学的基础之上。
补充《大学》《中庸》《易经》对抗佛学。
王阳明后,反对派约三,其一张居正等事功派,其二王世贞等文学派,其三依附魏忠贤等势利派。
事功派、文学派与道学派由相轻到相攻。
道学派之东林、复社形成政党。
明亡以后,学者批评道学先生。
如李刚主、朱舜水、顾亭林、王船山、费燕峰。
王学的反动:一是自身的反动,如刘宗周,特标“证人”主义,以“慎独”,减少谈玄,是旧时代的结局。
二是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徐霞客、宋应星。
但不代表整个时代。
三是明末欧洲历算学输入。
为第二次中外智识相接触,晋唐间佛学输入为第一次。
四是藏书刻书风气渐盛。
如焦竑、范钦、毛晋等。
五是晚明净土宗三大师。
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回到隋唐佛学途径。
二、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时代思潮:文化昂进。
继续的群众运动。
明朝灭亡:学者痛定思痛,为政治而做学问,政治绝望,乃做纯粹学者。
清朝统治政策:顺治元年至十年利用;顺治十一二年只康熙十年高压,操纵贰臣,江南奏销案、文字狱等;康熙十一二年后怀柔。
举荐山林隐逸、举荐博学鸿儒、开明史馆。
清代学术变迁: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年,前明遗老支配学界,对王学实行革命。
经世致用。
代表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康熙二十年之后,遗老大师,凋谢略尽,后起之秀,生长新朝,经世之学涉及时政,为文字狱禁锢。
趋于健实有条理,约有四支:阎若璩等之经学、梅文鼎等之历算学、陆世仪等之程朱学(介乎王、汉之间)、颜元等之实践学。
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科学发展戛然中止:科举制度、耶稣会内部分裂,早期教士抓住国人心里,教皇令禁拜祖宗,朝野震怒、耶稣会徒党胤礽,被雍正驱赶。
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试观梁启

076《名家名作》·研究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明末以来近三百年中国学术的发展状况,为后人从宏观视角把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树立了典范。
探讨此书中的学术史观念和编写方法,有助于认识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与传统学术。
一、时代下的个体写作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承担着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历史任务。
社会的新陈代谢,要求总结以往的文化成果,使其成为文化新陈代谢的养料,以实现整个文化传统的延续。
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 957之意即如此。
不同于以往由内生本土化力量实现社会转型,此次转型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使当时的学者在评估传统的同时引入了某些西方的价值和标准,却又不得不面对异质文化与本土价值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时期的学者既要评估传统文化,又要将西方思想本土化,不然其理论思想势不可久。
梁启超“力主‘理学反动’说而以欧洲‘文艺复兴’比附清学,将‘以复古求解放’视为清学的特质”,“视顾炎武为从事‘黎明运动第一人’,视清初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学人为‘启蒙期’代表人物”[2],皆是出于这一目的。
五四以来,种种西方学说的传入与消寂,也无不与这一因素有关。
就个体而言,梁启超社会身份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特征。
少年科举登第,穷探帖括之学;继而师从康有为,意欲效法泰西变法以图强;后知改革之路不可行,又投身民主共和之事。
其身份经历了从传统的士大夫到改革者再到民主革命者的转变,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同步。
这一过程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认识和思考的不断深化,而梁启超也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时代命运的缩影。
梁氏身份定位的转变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其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中西交融是其内在动力。
“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基本上完全根植于儒学传统,从儒学传统沿袭下来的那套独特的关怀和问题出发,回应着西方的冲击。
”[3]梁氏倡导中西结合,言:“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罗志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导读

罗志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导读文章发于:左岸会馆点击数:280 更新时间:2006-11-26新文化运动期间,老革命党张继曾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中国政体虽变,“戏剧文学仍照满清帝政时代的样子”,可知其“思想仍是历史传来的家庭个人主义”;而“风俗如婚宴丧祭,与非洲的土人相去不远”,可以说“思想风俗一切全没有改”。
1 他所关心的,是思想风俗与政治的关联。
2 所谓中国“思想风俗一切全没有改”,颇能代表很多老民党对民国代清这一政治鼎革的整体失望,或有些“故意说”的成分。
然而张氏关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却有所见。
从最粗浅的层面言,当不少人开始整体反思一个时段的往昔之时,这“一个时代”大约也就真正成为“历史”了。
与张继的观察不同,在“思想”和与其关联密切的“学术”方面,民初中国实际处在一个典范转移的时期。
最明显的一个表征,便是许多时人动辄曰“近三百年”、“三百年来”的称谓来表述刚刚过去的昨天。
3 不论表述者自觉不自觉,时人有意无意间已感到思想学术等“世风”到了该做总结的时候了。
这方面梁启超仍然是开风气者,他在1923-1924年间开出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课程,随即出版了同名的讲义。
4 此后蒋维乔、钱穆、龙榆生等人的思想史、学术史以及词选,也都沿其例冠以“近三百年”。
5 词选不必论,在学术史思想史方面,后来影响最大而多次再版者,则为梁、钱二氏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早在1902-1904年间即著有《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中1904年所著的《近世之学术》一部分,约占全文三分之一,已开始通论这一时段的“学术思想”。
6 1920年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字数上比前论扩充一倍有余;7 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不仅分量大增,立意上也稍别。
用他自己的话说:该书旨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之所以“题目不叫做清代学术”,是“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故“把最近三百年认做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赏析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赏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全书分为十六个章节,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
全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还提出并贯彻了“学术史”的四条规范,即: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
这是继其以前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给我们一个‘学术史’的见解”后,又提出的学术史的撰写原则。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梁启超生前未刊,其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章,曾连载发表于1924年的《东方杂志》。
主要版本有1929年的上海民智书局本,1932年的中华书局版《饮冰室合集》本,1936年的中华书局单行本。
198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维铮校注本,以《饮冰室合集》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和注释,与《清代学术概论》合编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书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政治与清代学术的关系;各家学术的主旨以及清代学术的成绩。
首先第一部分,大致为书本内容的一至四章节,梁任公叙述了清代的学术源流及所受政治影响。
梁任公认为:清代的学术思想源头是汉学,和宋明的学术没有多大关系,不是理学的延续,而是反动。
在清初,中国的学术思想选择了一个与宋明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成为经学考据学。
梁任公列举了明末清初反理学的五个方面:一是王学自身,刘宗周一派的“证人”主义,以“慎独”为入手反王学中的玄学;二是自然界,徐霞客、宋应星等对自然界的探索,表现出学者厌空喜踏实的精神;三是明末欧洲文化的传入,经世致用之学盛行;四是藏书刻书风气盛行,也是当时讲学的反动;最后一点是不仅在儒学,佛学方面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1.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学术与文化:变迁、整理与再造——读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教091 陆琦杨17 一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将目光投注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即明清之际到民国初年的知识界,洞察学术演变中的潮涌和暗流,捕捉文化发展的大端与细节。
任公这一部讲义的第一节《反动与先驱》中开宗明义,指出其目的在于“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
”全书的结构就是在这一写作和讲演总目标的设定下组织、展开的。
从“纵”的时间流动来说,清朝三百年“学术变迁之大势”主要勾画的是前近代星空下中国知识思想界亦即“学者社会”翻涌着的内在思潮和鲜活着的外向特征;以“横”的共同时空的角度着眼,清儒之学术并非宋明时期朱子、王学的自然承绪和单纯膜拜,而因明清易代、儒林分化、西学输入和人心思变等因素综合作用发酵,以致破除旧障、别创新境,以新的学者、新的方法、新的眼光、新的精神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导三百年文化发展之主流,终如伟大漫长的地质造山运动,于战火焚天、兵燹屠城的时代荒虚之中隆起一座座奇崛瑰丽之文化巨峰——其于中华数千年文化史之“贡献的分量和价值”重逾泰岳,殊具特色。
梁任公这部大书正是以这三百年的学术风云为线索,以明清至民初之学林诸巨擘大师为主体,纵论数百几至千种学者论著,为当时学生、后辈小子公允评述了清代学术各门类的成就,清晰勾划出清儒苦心孤诣用力之诸学科概貌。
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分十六节,计二十余万字。
通观全书,可以明显看出梁氏将十六节内容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大部分,着重论述了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讲至第四讲,凡四节。
在这几节中,任公擎笔指向清代学术变迁与当时政治环境、社会条件变化之影响(侧重于政治方面),将三百年间的学术流变总趋势提挈明。
他指出“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2 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1以及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支流“排斥理论,提倡实践”,认为其有着“再开出一个更切实更伟大时代的先驱”之重要意义。
1.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

学术与文化:变迁、整理与再造——读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教091 陆琦杨0901081017一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将目光投注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即明清之际到民国初年的知识界,洞察学术演变中的潮涌和暗流,捕捉文化发展的大端与细节。
任公这一部讲义的第一节《反动与先驱》中开宗明义,指出其目的在于“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
”全书的结构就是在这一写作和讲演总目标的设定下组织、展开的。
从“纵”的时间流动来说,清朝三百年“学术变迁之大势”主要勾画的是前近代星空下中国知识思想界亦即“学者社会”翻涌着的内在思潮和鲜活着的外向特征;以“横”的共同时空的角度着眼,清儒之学术并非宋明时期朱子、王学的自然承绪和单纯膜拜,而因明清易代、儒林分化、西学输入和人心思变等因素综合作用发酵,以致破除旧障、别创新境,以新的学者、新的方法、新的眼光、新的精神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导三百年文化发展之主流,终如伟大漫长的地质造山运动,于战火焚天、兵燹屠城的时代荒虚之中隆起一座座奇崛瑰丽之文化巨峰——其于中华数千年文化史之“贡献的分量和价值”重逾泰岳,殊具特色。
梁任公这部大书正是以这三百年的学术风云为线索,以明清至民初之学林诸巨擘大师为主体,纵论数百几至千种学者论著,为当时学生、后辈小子公允评述了清代学术各门类的成就,清晰勾划出清儒苦心孤诣用力之诸学科概貌。
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分十六节,计二十余万字。
通观全书,可以明显看出梁氏将十六节内容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大部分,着重论述了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讲至第四讲,凡四节。
在这几节中,任公擎笔指向清代学术变迁与当时政治环境、社会条件变化之影响(侧重于政治方面),将三百年间的学术流变总趋势提挈明。
他指出“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1以及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支流“排斥理论,提倡实践”2,认为其有着“再开出一个更切实更伟大时代的先驱”之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散章静嘉张读书笔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
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
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
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
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
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
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
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
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
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
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
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
就阳明学来说因他有致良知谈心性的旗帜口号,吸取禅宗经验在格物致知外反求我心,便到了末期产生一大群不肯用功,不治学问的人,却持良知心性忝在阳明学门下,风气很坏。
我想他们并非不知王守仁在悟出良知心性前有多少格致的功夫,只是庸儒无力深研罢了。
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虽然王学之末流学问没做好,但明清之际受此影响竟出了不少有品格的烈士。
梁任公在《反动与先驱》中又提出,”这种反动,不独儒学方面为然,即佛教徒方面也甚明显。
”宋、元、明三朝就像除禅宗无佛教,他举出三位大师即莲池、憨山、蕅益,他们提倡净土宗,有反禅宗精神。
这涉及三朝佛教界主流禅宗的渊源,也有禅净之争的问题。
”禅净优劣本来很难说——我也不愿意说,但禅宗末流,参话头,背公案,陈陈相因,自欺欺人其实可厌,莲池所倡净宗,从极平实的地方立定,做极严肃的践履工夫。
”我觉得任公这一段分析是极有见地和洞察力的,”禅宗末流,参话头,背公案,陈陈相因,自欺欺人其实可厌”,就我的阅读了解,禅宗走向各种变化多样的打机锋辩论游戏,说是明心性求悟道,但宗下各派流的佛理根基与心性修短不同,难免有许多走向轻薄偏颇甚至自欺欺人。
任公短短一句话批评准确深刻而有力,若非有全面的学识和总体上对学术史的把握能力,不能写的这么精辟独到。
梁任公写到这一点对我很有提示,我对禅宗有些许简单了解,但总是理不清脉络。
从历史的角度看禅宗后期发展,禅宗束书不观走向虚浮,净土便以实学原典这样根本的学问修持来做矫正。
了解这一点很有助全面理解禅宗。
而实学的意义如楼宇烈在宗教研究讲记中所说,没有深入佛学学理的研究是没有所谓顿悟的。
书中梁任公用三章写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
很有趣地,梁任公引用佛家概念来叙说。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
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全盛期,异;四、衰落期,灭。
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
”在这里任公论了一,清朝对儒生的政策,即分阶段地利用,高压,怀柔。
二,科学的兴起与中止,即中国的八股,西方教会乱入皇室斗争而失败。
科学发展失败的一个原因竟然是教会高层乱入政治斗争失败,这让我不禁对那陈腐的封建盛世什么都要卷入政治泥淖,产生一种巨大的失望。
三,清初学派甚多而后转入考据一门,学风由蹈空转入实学,而封建高压和思想控制是主要原因。
四,考据没落,社会政治各种乱事带来思想界异动。
可以说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影响是本书中梁任公着力讨论的,而确实,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每朝的学问有每朝的特点,在封建社会集权下,学术被一种从上而下的干涉力影响,从来只有有限范围的自由。
远者焚书坑儒然,独尊儒术亦然;近者,元朝蒙古族主中原,汉族知识分子毫无地位;满清治中国,拥兵入关,先屠后治。
强兵虽得胜,无法治国便对知识分子先打压,打压不成而怀柔。
统治时期更是各种高压黑暗政策,明史案,文字狱不忍说,修《四库》不异焚全书。
清人考据学成就高,搞小学搞朴学搞古经,实在是无法做学术只能把精力总在别处。
即使是沿脉络从上古各代梳理下来,清代学术有功力而小思想成就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
然我们也看到学术的生命力在于,稍有自由空气,它便活跃起来。
有一点很有趣,梁任公自己写学术史,而这一段自己也是史中人,公车上书,康梁变法。
清末新气象潮流,梁启超办《时务报》,鼓吹革命,输入外国学说。
梁任公的博学通识,全面的把握能力,精要的分析见解,洁雅的文字,都令人十分佩服。
应该说大多数学者从自我学识到写作之间是有距离的,学术作品的写作又是另一个异于学术能力的事情。
而就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来细读,梁任公实在高超!这本学术史的另一个特色之处是任公选写主要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万季野等,在这样的组织方式下由学者写了阳明学,经学,史学程朱等,更延伸到实践实用主义,科学曙光。
这样写学术史很特别,写作方法大概取于史记纪传体。
每章节都有一定的独立完整性,喜爱某个学者可以抽出单读,学术史有了一种精神传的味道。
譬如写梨洲先生,任公笔力深邃,其治学路径,其学问成就,其人格德行,昭昭然。
偶有间其语录,相得益彰,更显出任公学问厚积让人佩服。
如写到阳明学传人孙夏峰时引出《夏峰语录》”诸儒学问,皆有深造自得之处,故其生平各能了当一件大事。
其间虽异同纷纭,辩论未已,我辈只宜持平心探讨,各取所长,不必代他人争是非胜负也。
一有争是非求胜负之心,却无前人不相干,便是己私,便是浮气,此病关系殊不小。
”我觉得这诚求学问之心,太令人敬佩了,风格之高值得我辈学习。
这些经由任公筛选的语录闪着古人思想的光芒,值得抄录以为座右铭。
比如顾炎武之”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绝无阉然媚世之习!”在这些部分外,梁任公还录了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举有经学、校注古籍、史学和历算学等。
读完此书,感到胸中磊磊然精神。
我把这本学术史推荐给几个朋友,说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
梁任公笔下学术为本,学人精神卓然突出,这高出一本学术史的价值之外。
我想到梁启超本人,号饮冰室主人。
所谓饮冰,含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饮冰二字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余光中观饮冰室书斋说:”其室饮冰,其人犹热。
”这不需注释,忧国忧民,心急如焚,心怀阔大,前辈学人就是这样做的吧!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二)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孙钦善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的改良主义者,1898年与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发动戊戌政变,二人并称”康梁”.梁启超早年即热衷于史学的探讨,不时有论著发表。
晚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学,得以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写了不少学术著作,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儒家哲学》、《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成为著名的学者。
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梁启超的学术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清代学术概论》关系密切,实为姊妹篇。
《清代学术概论》撰成于1920年10月,他本是梁启超与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所做的序言,曾以《前清一代思想史之蜕变》为题,连载于1920年11、12月出刊的《改造杂志》3卷之3、4、5期。
次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改为今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时所编的讲义,始撰于1923年冬,约于1925年春完成全书。
其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的四章,曾单独连载于1924年6月至9月出刊的《东方杂志》21卷之12、13、15至18各号。
以全书出版的版本有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版、1932年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版(第17册)、1936年中华书局单行本等。
1983年朱维铮作了校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与《清代学术概论》合刊的《梁启超论清史二种》本。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际是清代学术史,为述及清代学术的前因与后变,故首尾包括了三百年的时间。
关于这一点,作者开宗明义,在本书开头就作了交代:”这部讲义,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与价值。
为什么题目不叫做清代学术呢?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
把最近三百年认作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所以定名为《近三百年学术史》。
今年是公历1923年。
上溯到三百年前至1623年,为明天启三年,这部讲义就从那时候讲起。
”他还说明了此书与《清代学术概论》的关系:”我三年前曾做过一部《清代学术概论》。
那部书的范围和这部讲义差不多,但材料和组织很有些不同。
希望诸君预备一部当参考。
”这说明两书的宗旨和内容是差不多的,只是写法有所不同。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无作者自序,其写作宗旨可以从《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中间接了解到。
《清代学术概论·第二自序》之(二)说:”久抱著《中国学术史》之志,迁延未成。
此书既脱稿,诸朋好益相督责,谓当将清代以前学术一并论述,……于是决意为之,分为五部:其一,先秦学术;其二,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其三,隋唐佛学;其四,宋明理学;其五,则清学也。
”由此可见,作者本想写五部构成序列的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为其中的一部。
又之(三)说:”本书属稿之始,本为他书作序,非独立著一书也,故其体例不自惬者甚多。
既已成编,即复怠于改作,故不名曰《清代学术史》,而名曰《清代学术概论》,因著史不能若是之简陋也。
五部完成后,当更改之耳。
”由此可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相对《清代学术概论》而言,实即”更改”之作的《清代学术史》,之所以不称《清代学术史》,盖因其他几代的学术史没有完成,没有并称的必要,而之所以以”三百年学术史”命名,前引该书开宗明义的话已经说明。
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丰富、全面,前后两大部分,一纵一横,反映了清代学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