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中日两国之国力对比表.
抗战国共对比

国民党是在1937年为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抗战胜利后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相差也极为悬殊。
全面抗战前后,中日之间军事力量对比悬殊,这是众所周知的。
就以淞沪战役为例,日本损失4万兵力,但是中国损失20万,差距可想而知。
本人简要分析下(仅代表本人浅显的见解):1: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日本败给了装备落后的中国。
这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处于战略的劣势地位导致的,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只是表现在前期的战争胜利(1937年以前),基本吞并大半个中国,但是无法继续推进,这如同德国在二战中进攻苏联一样。
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不再细说。
国共此时在战略上是一致的。
战略:1937.7-1938.6是防御,避其锋芒;1938.6-1945.8相持;1945.8-1945.8.15反攻。
2:先进美式装备的国军(400多万兵力)败给了力量弱小的共军(100万)。
民心所向,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当。
3: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抗日作用。
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战争的胜负并不取决于军事实力,这在中日战争的结果就可知了。
共产党在此期间发挥了比国名党更加重要的作用:开展敌后战场(当然这需要国名党正面战场才得以实现),前期正面战场发挥主要作用,后期敌后战场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因为这极大程度上打破了日军的战略,3个月灭亡中国),这直接导致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因为日本无法长久战。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境内中国军队与日军实力对比分析

吉林驻军
6.5万正规军,非正规军2000余
黑龙江驻军 被调走2个国防步兵旅后只剩下正规军2.3万,非正规军5000人。
独立步兵第七旅
约8000人
北大营的有7000人 左右 正在训练新兵,基 本无战斗力。 战斗的仅步兵教导 队学兵约650人。
621团驻东大营 620团1个营驻皇姑 屯
卫队统带部两个 步兵队 东北讲武堂 空军警卫部队 兵工厂警卫部队
日军
关东军
日军摩托化部队
日军的榴弹炮
感悟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力量并非不堪一击,甚至还
有一定优势,但依然一败涂地,教训惨痛而深刻。不落后也会
挨打,军事力量不是战争胜负结果的唯一决定因素,执行不抵
抗政策,敌寡我众却几乎不战而退,酿成奇耻大辱,怕打就会
挨打,避战怕打,却被痛打丧家辱国。
约官兵4000人 学员、学兵约 2000人 约500人 100多人
警察
1000余人
未经过正规训练, 基本毫无战斗力
空军
海军
“海琛 ”
“海圻”
“楚豫 ”
九一八事变前日军的兵力 名称 正规军 番号 第2师团 人数 约1.04万人 总兵力
守备大队
在乡军人和警察
6个守备大队
约4000余人
约1万余人
约2.7万人
事变前东北军和日军的兵力对 比
名称
组成
装备
人数
东 国防军 张学良嫡系 编制大, 北 武器好 军 组 省防军 土匪军阀, 编制小, 杂牌 武器差 成
16.5万 人
4万人
地区
辽宁驻军
数量
4个国防步兵旅
分布
12旅驻在锦州 第七旅在沈阳 第20旅在洮南 第19旅在兴城 骑兵第3旅在通辽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
合计38万人。
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
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
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
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
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
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
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
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
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
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
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
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
每个大队下辖4个中队。
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
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
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
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
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
但编制不统一。
抗日战争战报对比

提前說明:1、本戰報為抗戰中主要戰役、重要戰役的可知數據統計,非全部數據;2、因為非全部數據,故本戰報不作國共對比用;3、八路軍戰報與日軍之對比,我祗認可八路軍戰報,即總計3萬餘人;4、本資料網友提供,本人非抗戰史專家,若有錯誤,懇請糾正,以免誤導讀者;5、地道戰地雷戰等電影中的斃敵數未統計在內。
国军全部战绩与日军战报的对比1、凇沪会战国军战报:日寇伤亡16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16万人,伤31157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2、太原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万余人日寇战报:伤亡6.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3、南京保卫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1.3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10.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4、徐州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承认伤亡13.2万余人5、武汉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25万余人日寇战报:自身伤亡2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6、随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寇伤亡13万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7、枣宜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3万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69000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8、南昌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9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3、上高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3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4、晋南(中条山)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39900人日寇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33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5、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也有说7.4万)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7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6、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军战报:伤亡14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7、浙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8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71714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8、鄂西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9、常德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28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0、豫中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1、长衡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5.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2、桂柳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3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6万余人(日本《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23、缅北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9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8.4万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经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落伍,首先在中国和日本的较量中残酷地展现出来。
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因为中日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是非常惊人的。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60亿美元,中国当年的经济产值也就13.6亿美元,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4万吨。
日本当年煤的产量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
中国那么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点。
日本的石油储备169万吨,中国的石油只有1.31万吨。
铜呢,日本是8.7万吨,中国只有700吨。
飞机,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当年就能造这么多,中国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径的火炮,日本当年生产了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
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
汽车,日本当年造了9500辆,中国也是一辆造不了。
军舰,日本当年生产的军舰是52400吨,中国一吨也造不了,也就是说当世界进入这个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机械化时代的主战兵器,坦克、飞机、军舰、大炮都不能造,那么无论是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本都已经遥遥领先中国一个时代。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2723504_1.html/ ]具体到双方军事实力的直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差别就更大。
卢沟桥事变以前,中国海军,中华民国的海军两万五千人,装备舰船是66艘,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等等,总吨位只有57608吨。
而日本海军截止到1937年,它拥有舰船285艘,总排水量达到115万吨,比中华民国的海军整整多了110万吨,日军的海军编成是12.7万人,当时的编成,有4搜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6.9万吨,将近7万吨。
水上飞机母舰2艘,3.1万吨,战列舰9艘,27万多吨。
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艇59艘,练习舰1艘,一个练习舰就有1万吨排水量。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一、选择题1.迫使国民政府正式对日作战的是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2.下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D.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点是A.政治基础相同 B.合作方式相同 C.主要任务相同 D.社会主要矛盾相同4.淞沪会战期间,华北日军入侵的目标是A.山东 B.山西 C.河南 D.江苏5.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淞沪会战结束②平型关大捷③台儿庄战争④南京陷落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6.表明日本侵华战略意图失败的战争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太原会战 D.台几庄战争7.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A.台儿庄战争 B.临沂战争 C.平型关大捷 D.忻口战争8.八路军、新四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 B.收复失地C.壮大人民力量 D.开辟新的战场9.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中,被国民党侵占的解放区面积最大的是在A.陕甘宁 B.晋察冀 C.冀鲁豫 D.晋冀豫10.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A.总结抗战的经验 B.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C.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 D.开避敌后战场11.日本占领下列城市的先后顺序是①上海②北平③天津④南京⑤武汉⑥广州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①④⑤⑥ C.②①③⑤④⑥ D.③②①④⑤⑥12.日本速战速胜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A.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顽强反抗 B.台儿庄战争的胜利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13.下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日军迫于战线过长,无力对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B:中国方面在正面战场连续败退,没有力量很快打败侵略者C.西方国家普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D.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14.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华的重点是A.加强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推行“治安强化运动”C.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进攻正面战场15.抗战相持阶段,英美极力对国民党进行劝降,其目的是A.变中国为他们共有的殖民地 B.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德国C.推动日本进攻苏联 D.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16.抗战期间,日军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A.资本积累 B.转嫁危机 C.削弱中国 D.以战养战17.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定为“统制事业”的是指A.农业方面 B.工矿交通运输业方面 C.金融方面 D.学校教育方面18.日军在华北地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A.封锁包围敌后抗日根据地 B.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C.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加紧搜刮掠夺中国人民19.日伪政权在东北沦陷区加大教育比重的是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20.抗战期间,江南十多万农民举行暴动,消灭了日伪军的A.清乡队 B.筹款队 C.征粮队 D.抢田队21.抗战以来,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的标志是A.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B.消极抗日,积极反共C.制造皖南事变 D.“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的确立22.将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应是①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②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③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④蒋介石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23.中共中心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A.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 B.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鼻勺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航南事变24.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C.日本政策的改变 D.美英忙于欧洲战场上的战事25.皖南事变反映出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技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26.抗战相持阶段,中共果断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根本用意是A.与国民党不能再继续合作 B.以斗争求团结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7.豫湘桂战争大溃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 B.国民政府政治腐败C.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D.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28.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A.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刨,粉碎了日本妄图吞并中国的阴谋B.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C.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D.大批国民党军队保存实力,避免与日军作战29.官僚资本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A.大发战争财 B.依靠英美的扶植C.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0.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A.以命令的形式处理党政军的一切事务B.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C.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残害革命人士D.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31.百团大战前,八路军总部的战争预备令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长……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役,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
中日军力差距有多大

中日军力差距有多大中日武器产量差距有多大中日武器产量差距有多大?陈诚说,敌人之军需工业,实非我国所能望其项背。
日本工业发达,战时每年的钢产量是中国的数百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之所以要维持对日交涉,避免战争扩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日国力相差过于悬殊。
1934年,蒋介石在一次谈话中说,现代战争为科学的战争,然而中国的科学发明与工业技术,自觉幼稚,不逮日寇,且中国在战争上应具备的条件极不充分,海军空军都不如人家,殊无对日作战之可能。
蒋介石此说,确非虚言。
从下表中选取的生铁、钢材和煤产量情况,即能看出战前中日两国工业水平的巨大差距(中国的数据不包括已沦陷的东北,日本数据仅包括其本土)。
中日两国生铁、钢材、煤产量对比战前,日本的钢铁产量是中国数十倍;全面战争爆发后,中国只有少数企业迁往后方,使钢铁产量进一步下降。
技术落后,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日本在战时使用高炉炼钢,如八幡制铁所有两座1千吨高炉、广畑制铁所有一座1千吨高炉等。
相比之下,中国大后方规模较大的大渡口钢铁厂,仅有2座10吨炼钢炉;而云南钢铁厂直到1943年,才有了一座50吨炼铁炉。
日本煤矿很小,主要依靠从中国进口。
战争后期,至少有10万个熟炼矿工被征召入伍,取代他们的是外国劳动者(主要是朝鲜人和中国人)和战俘。
这虽然使日本的煤产量在1945年一下少了50%,但还是远超当时的中国。
日本建造的雪风号驱逐舰日本轻重武器生产能力强大,生产量是中国的数十倍一个良好的工业基础,是战时生产充足武器的前提条件。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其所有战争武器,如飞机、战车、火炮、舰船、车辆及化学兵器等等,均能自造,而中国科学落后,工业基础脆弱,军事工业设备简陋,技工缺乏,尤属十分幼稚。
且复限于财力,无法大事扩充,致重武器多不能自造,往往付之阙如。
因此陈诚说,敌人之军需工业,实非我国所能望其项背。
弹药方面。
战争初期,据何应钦的统计,至1938年12月,国军消耗步、机枪子弹达7.2亿余颗,而当时中国各军工厂月产量不足1000万发。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摘要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外交角力和对周边地区的争夺开始加剧。
以海外扩张为国策的日本开始冲击着极力维持华夷体系的中国所确立的东亚格局。
而这种传统平衡在70年代以后的20年多年中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并最终引发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华夷体系的最终崩溃和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领头羊。
然而,中国方面的失败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战略保守和一味妥协。
本文将试图从两国战前二十余年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内外环境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华夷秩序军备建设东亚秩序1869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标榜融入近代文明国家行列,对内清理积弊,进行现代化改革,对外争取同列强修订不平等条约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向外扩张。
而作为日本外部空间的最前沿——东亚,更是日本战略经营的重点。
整个70年代,日本都在中日之间的各个战略要地谋求利益,并开始了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不久的1874年,日本便借口台湾土著杀害漂流民,以保护属地为由发动了针对中国台湾的牡丹社事件。
次年,日本更是有模有样的学起了西方国家,以武力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用实际行动来执行所谓的“征韩论”与“海外雄飞论”。
1879年,日本又强行吞并琉球。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方面的应对措施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却又不甘心听任日本如此得逞。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
日本方面曾质问中国官员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漂流民中国方面应作何处置,中国方面先是措辞失当,说台湾生番是化外之民,不归中方管辖,让日本有了“保民逞凶”的出兵口实。
而当日军征调海陆军入侵台湾并攻克当地抵抗的土著营地后。
清政府方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立即派出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台防,接着李鸿章又调遣唐定奎率6500名淮军支援,并派遣了以扬武号巡洋舰为首的船政舰队跨海入台,震慑日本舰队。
然而,在当时中日陆海军实力对比清国方面占优、日兵在台湾死伤很多(绝大多数是瘟疫病死)、日方军费不继等诸多有利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