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立案标准(2017)
《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作者:安翱高雨肖凤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目次一、《解释》的修订背景二、《解释》的主要内容(一)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定罪量刑(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定罪量刑(三)食品相关产品造成食品被污染行为的定性处理(四)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等行为的定性处理(五)生产、销售禁止食品使用物质等行为的定性处理(六)畜禽屠宰相关环节注水注药等行为的定性处理(七)增加从严惩治的相关规定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制定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1〕24号,以下简称《解释》)。
《解释》于2021年12月31日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解释》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解释》的修订背景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司法机关一直高度重视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201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2号,以下简称《2013年解释》),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随着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案件定性和处罚标准存在争议,影响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效果。
同时,2015年以来,食品安全法3次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进行修订修正,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亦进行修订,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食品监管渎职罪作出修改。
gb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gb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一、总则1.1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境内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食品。
1.3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执行本标准,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
二、污染物限量2.1 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要求如下:(1)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铅、镉、汞、砷等;(2)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二噁英等;(3)其他污染物:苯并[a]芘、丙烯酰胺等。
2.2 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
三、真菌毒素限量3.1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要求如下:(1)黄曲霉毒素B1、B2、G1、G2;(2)赭曲霉毒素A;(3)伏马毒素B1、B2;(4)玉米赤霉烯酮;(5)T-2毒素、HT-2毒素。
3.2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应符合表2中的规定。
四、农药残留限量4.1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限量要求如下:(1)杀虫剂;(2)杀菌剂;(3)除草剂;(4)植物生长调节剂;(5)其他农药。
4.2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限量应符合表3中的规定。
五、兽药残留限量5.1 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限量要求如下:(1)抗生素;(2)合成抗菌药;(3)激素类药;(4)其他兽药。
5.2 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限量应符合表4中的规定。
六、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害物质限量6.1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如下:(1)放射性物质:铯-137、碘-131等;(2)其他危害物质:塑化剂、溴酸盐等。
6.2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害物质的限量应符合表5中的规定。
七、食品中致病微生物限量7.1 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限量要求如下:(1)沙门氏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3)副溶血性弧菌;(4)大肠埃希氏菌;(5)其他致病微生物。
7.2 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限量应符合表6中的规定。
八、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8.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技术要求和卫生标准。
8.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得超出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罪名浅析

根 据选择 性罪 名 以行为 』 对 象的基 本分 类方 法 ,笔者将 生 行政 的手 段予 以规制 , J u 这也符 合刑 法谦抑 的特 点 。但 是, 农药 及
产、 销售有 毒 、 有害 食品罪 在理论 上分 为: 生产销 售有毒 食 品罪 ,
兽 药的种 类 , 当 以国家允许 使用 的范 围为标 准 , 应 不得 违反 国家
中图分类 号 : 9 4 D2.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09(0 0 —6—2 10—522 1)4220 0
本罪 属于选 择性 罪名 , 是行 为 ( 产 、 生 销售 ) 加对象 ( 毒 、 有 有 过程 是一 个整 体 ,如果添 J 的有毒 有害 物质存 留在 最后 的食 品 J u 那 在养 殖 和种 植 过程 中添加 的有毒有 害物质 的 行为就应 害) 的选择 。选择 性罪 名和该 罪的两种 行 为方式 结合在 一起 , 会 中 , 么 , 带来 司法上 确定罪 名 的困惑 。比如 , 同是假 酒案 , 是在酒 中勾 都 该被定 性为 生产有 毒有 害物质 。
罪名 。 法分则在 罪状描 述上 将本 罪分为 两种行 为方 式, 刑 可根据 选择 性 罪名 的适 用原 则 , 可将 本 罪名解析 为 六种 行 为方式 。
本文 的 目的就 在 于对 本 罪名所 涉及 的各 种行 为方 式进行 分析 , 为该 罪罪名 的适用提 供精 确 的方 法。
关键词 刑法 罪名 适用 刑 法修 订
23 口 年 e 月 ( ) 11 1 上
生产 、 销售有毒 、 有害食品罪罪名 新
宋 元庆
摘 要 生产销售有毒有 害处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 是根据 19 年特别刑法于 19 93 97年刑法修订的时候规定的。 由于 本 罪是 选择 性 罪名 , 罪名 的适 用上经 常会 带来 困惑。 考察法 院对 该 罪 的罪名适 用上 , 同的犯 罪情销售有 害食 品罪 , 生产 有毒食 品, 生产有 害食品 , 售有毒 食 的禁 止性 规定 。比如 , 蔬菜 的生长 过程 中使用 敌敌畏 。这种行 销 在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认定及处罚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认定及处罚作者:苏宁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一些生产经营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违反市场经营正常秩序,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以追逐不法收益为根本目的,严重违反法律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恶劣的人身伤害和社会影响。
本文以新《刑法》为视角,浅析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认定及对立法完善,以期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的犯罪打击日趋完善有所助益。
关键词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犯罪构成不法收益作者简介:苏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质监局科员,研究方向: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080-02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概念及其构成(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概念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对健康不利的非食品原料或者说是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对身体不利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豍关于本罪的概念由于在原《决定》的基础上将此内容进行了补充,增添了“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内容。
引起了许多专业家学者在此概念上认识的分歧:一种是新《刑法》第144条前罪规定了生产或者销售食品的单位或个人,在自己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不利于身体健康非食品原料的行为,后面的一罪则是食品的单位或者个人明知自己所销售的食品中已被他人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以销售的行为。
豎另一种是新《刑法》第144条规定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违反食品管理法规的有关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或者销售明知道是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豏大部分学者认为,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对生产、销售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罪定罪不贴切,为解决这个疑难问题规定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的食品罪。
最新刑事案件立案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为及时、准确打击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等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制定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印发后,公安机关管辖的上述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有司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性质文件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的,依照司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规定掌握相关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分别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17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公通字〔2017〕12号一、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以下简称《立案追诉标准(一)》)第十五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五条之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案(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一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三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二)实施下列行为之一,致使不能及时有效开展事故抢救的:1.决定不报、迟报、谎报事故情况或者指使、串通有关人员不报、迟报、谎报事故情况的;2.在事故抢救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3.伪造、破坏事故现场,或者转移、藏匿、毁灭遇难人员尸体,或者转移、藏匿受伤人员的;4.毁灭、伪造、隐匿与事故有关的图纸、记录、计算机数据等资料以及其他证据的;(三)其他不报、谎报安全事故情节严重的情形。
刑法中有关食品犯罪的条款有哪些内容呢

刑法中有关食品犯罪的条款有哪些内容呢食品犯罪是指在食品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中,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或危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我国刑法对食品犯罪问题非常重视,分别从食品安全和相关犯罪行为两方面设立了一系列条款。
以下是一些与食品犯罪相关的刑法条款。
一、食品安全相关条款1. 破坏食品安全案件(刑法第140条)该条款规定了以销售、生产、提供食品等方式,对食品进行投毒、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或者使用劣质原料制造食品等破坏食品安全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犯罪行为,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2.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刑法第140条)该条款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食品或其他伪劣产品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及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使用劣质原料、违规添加或使用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等。
3. 危害食品安全案件(刑法第141条)该条款规定了以非法方式生产、销售食品等方式,情节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包括过期食品销售、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等。
二、相关犯罪行为条款1. 故意投毒案件(刑法第144条)该条款规定了故意向食品中投毒的行为,不论投毒物质的毒性有多大,一旦有意伤害他人健康,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2.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案件(刑法第145条)该条款规定了在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犯罪。
3. 虚假广告案件(刑法第221条)该条款规定了在食品广告中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虚假广告犯罪。
食品广告必须准确、真实地描述产品信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 违法生产、销售肉类等产品案件(刑法第145条)该条款规定了违法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肉类、肉制品、水产品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犯罪,以保障食品安全。
总结起来,刑法中有关食品犯罪的条款主要分为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条款和食品犯罪行为的法律条款。
其中,食品安全相关条款主要针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而相关犯罪行为条款则从违法生成、销售、广告等角度对食品犯罪行为进行了具体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解读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17.07.10•【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解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下称《补充规定》),经2017年3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4月27日印发执行。
为促进规范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执法司法活动,提高办案质量,现对《补充规定》解读如下:《补充规定》的制定背景及简要过程2008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下称《立案追诉标准(一)》),对公安机关治安部门管辖的97种刑事案件和消防部门管辖的2种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了规定,对于打击犯罪、规范执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立案追诉标准(一)》执行近十年来,立法和司法实际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刑法修正案(七)至刑法修正案(九)等相继出台,修改了相关刑法条文,需要根据新规定对相关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进行修改;二是《立案追诉标准(一)》下发后,公安机关治安部门管辖的刑事案件范围有所增加,对积累了一定司法实践经验的治安案件,有必要明确立案追诉标准。
为及时指导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和检察机关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活动,规范司法办案,2016年初,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共同启动《补充规定》研究制定工作。
6月,起草了初稿,征求了地方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意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修改形成《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了中央军委法制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最高法研究室的意见。
7月,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1年)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21.12.30•【文号】法释〔2021〕24号•【施行日期】2022.01.01•【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21年12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56次会议、2021年12月29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21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1〕24号(2021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56次会议、2021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一)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二)属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的;(三)属于国家为防控疾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五)其他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立案标准(2017)
将《立案追诉标准(一)》第二十条修改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使用禁用农药、兽药等禁用物质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中非法添加国家禁用药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应予立案追诉。
下列物质应当认定为本条规定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一)法律、法规禁止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添加、使用的物质;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中所列物质;
(三)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告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四)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