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医学营养专家减重共识

合集下载

医学营养专家减重共识

医学营养专家减重共识

基于互联网+的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2016)专家共识的应用与推广湖南省胸科医院唐细良中国有庞大的超重和肥胖群体•1992年我国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20~60岁成年人BMI ≥30Kg/㎡者占1.5%•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人群超重者为17.6%, 肥胖者达5.6%•按2006年我国人口估计,18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2.4亿和7千万[1]•2015年卫计委发布2012全国调查结果,超重率 30.1%;肥胖率11.9%[1].马冠生, 李艳平, 武阳丰, 等. 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5): 311-315.•《柳叶刀》周刊:中国的男性肥胖人数为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为4640万人,高居全球第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草案中强调“健康中国”要求社会各界全面支持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2030”第一肥胖大国的 “健康梦”超重和肥胖均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根据1990年代以来我国13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总计约24万成人的数据汇总分析,患者肥胖程度不同,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也有所不同。

•体重指数(BMI)与腰围超标均与国人高血压及心血管病风险独立相关,二者均超标可进一步增加风险[2]。

[2].Hou X, Lu J, Weng J, et al. Impact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on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disord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al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urvey. PLoS One, 2013, 8(3): e57319.国内尚未建立医学营养治疗减重规范化策略²国内尚未建立医学营养治疗减重规范化策略,缺乏对专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u如何评价各种减肥秘诀、偏方?•21天减肥法•巫婆瘦身汤•苹果减肥法•过午不食减肥法•经期减肥法•香蕉减肥法•等等临床营养科因无医疗收费体系而被排除在外²针对超重或肥胖的减重治疗,外科医生、内分泌医生、非医疗机构却成为减重的主体,临床营养科因无医疗收费体系而被排除在外u目前,减肥人群都去哪减肥?•非医疗机构(SPA;针灸;营养屋;功能医学)•医疗机构:外科、内分泌科、体检中心等(干预单一)²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社会及专业人士对营养干预在代谢性疾病中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计划推出“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2016)专家共识”,并成立了由“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诸多专家组成的编委会。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医学体重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医学体重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国内肥胖现状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亦呈 逐年上升趋势,且城乡差异逐渐 缩小。
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
01
02
03
生理危害
增加儿童青少年患高血压 、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 性病风险,影响生长发育 。
心理危害
导致自卑、抑郁等心理问 题,影响社交和学习能力 。
社会危害
增加家庭和社会医疗负担 ,影响国民健康素质。
增加运动
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如 慢跑、游泳等,以及力量 训练,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 免熬夜,有助于调节体内 激素平衡。
药物治疗措施
药物选择
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针对超重肥 胖的处方药物,如食欲抑制剂、
代谢增强剂等。
药物剂量与疗程
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定期监 测体重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和疗
积极寻求社会资源,为医学体重管理项目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支 持。
开展培训活动
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针对医护人员、教师、家长等的培训活动, 提高他们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公众意识提高和倡导活动推广
加强宣传教育
01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
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
经验借鉴
跨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在医学体重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能 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05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策略
效果评估指标及方法
体重及相关指标
监测体重、BMI、腰围等指标变化,评估减肥效果。
血脂、血糖等生理指标
定期检查相关生理指标,观察减肥对健康的改善作用。
生活质量评估
深入探究基因与肥胖之间的关联,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2022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2022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2022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主要内容肥胖的科学有效防治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至关重要。

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分别对中国肥胖流行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面临的挑战、筛查和诊断、治疗、全生命周期防控、全社会参与综合防控策略进行总结,并提出科学建议。

关于个体层面的肥胖预防,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体质量的自我监测定期监测体质量变化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措施之一,要经常关注自己的体质量,预防体质量增长过多过快。

成年后总的体质量增长最好控制在5kg以内,超过10kg则相关疾病的危险将增加。

对已有超重/肥胖的个体应控制体质量增长或降低体质量。

研究显示,将减少体质量5%~15%及以上作为体质量管理的目标,有利于减少多种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

2 .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是体质量管理的关键,需要从食物摄入多样化和平衡膳食为核心,不同人群应按照每天的能量需要量,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前提下设计平衡膳食,逐步达到膳食中的脂肪供能比20%~30%,蛋白质供能比10%~2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尽量控制在50%~65%.健康体质量管理及肥胖防控的膳食建议:(1)保证膳食能量来源和营养素充足,三餐合理A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比例、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保持在合理水平。

A食不过量,达到能量平衡或负平衡,维持健康体质量。

⑵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平衡膳食结构A增加全谷物消费,减少精白米面摄入。

A在保证充足蔬菜摄入的前提下,增加深色蔬菜摄入。

A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豆类及其制品摄入。

A增加新鲜水果摄入。

⑶优化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A改变较为单一的、以猪肉为主的消费结构。

A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水产品类、低脂或脱脂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

A适量摄入蛋类及其制品。

⑷控制油、盐、糖和酒精等摄入A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烹饪油不超过25-30g,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A戒烟戒酒。

A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减少含糖饮料,鼓励足量饮水。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1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1

高蛋白膳食模式
轻断食膳食
运动治疗
• 增加有氧运动(如快走)至每周150min以 上(每天30min以上,每周的大多数天)
• 推荐更高水平的身体活动(如每周200300min),以维持体重下降及防止减重后 的体重反弹(长期,1年以上)
运动治疗
认知-行为及心理干预
• 通过调整超重和 肥胖患者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理解和认识体重管理、肥胖及其危害,从而 做出行为改变。其中包括自我监控、控制进食、刺激控制、认知重建和放松技巧。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体重管理
超重/肥胖者合并代谢综合征体重管理
蛋白质
• 提高蛋白质供给量比例1.2-1.5g/kg,或 15%-20%),以在减重过程中维持氮平衡, 同时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骨矿 物质含量等作用
• 大豆蛋白的减脂作用优于酪蛋白,且减低 血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也更明显
碳水化合物
• 根据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来确定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40%-55%)。
• 母体孕前及孕期的肥胖与孕期合并症及不 良妊娠结局相关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子痫、早产、死 胎、巨大儿、过期产、剖宫产、先天畸形等
– 远期不良影响:产后母体及子代肥胖、增加母 婴罹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及其它代谢综合 征的风险
围孕期体重管理
• 超重女性生育能力下降8% • 肥胖者下降占18% • 增加自然流产及孕期并发症的风险 • 减重5-10%就可以成功减掉30%的内脏脂肪,更有利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 共识(2016年版)
廊坊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科 李欲来
体 质 指 数(BMI)
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2(kg/m2) 我国成人正常范围:18.5≦BMI<24kg/m2 超重:24≦BMI<28kg/m2 肥胖:BMI≧28kg/m2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总论众所周知,肥胖的发生常常是由遗传、少动以及摄入过多能量共同导致的结果。

从代谢研究角度看则是基于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肥胖从基因到临床表现的中心环节。

肥胖者多存在脂类代谢紊乱,脂肪合成过多,而脂肪水解和脂肪分解氧化无明显异常。

血浆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一般高于正常水平。

应用低能量饮食治疗肥胖症时,血浆酮体增加或酮血症倾向往往低于正常人。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进展,人们发现在基因多态性上的差异,使得在各年龄层次的人群都有对肥胖更易感者。

在上述背景下,加之膳食结构变化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使得这类具有遗传易感性者对三大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应答出现显著差异,进而造成肥胖的发生。

超重/肥胖者医学减重流程膳食类型01限制能量平衡膳食(CRD)背景CRD对于延长寿命、延迟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明确干预作用。

CRD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1、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递减(减少30%~50%);2、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每日减少500kcal左右;3、每日供能1000~1500kcal。

证据Huffman等对超重者进行了6个月CRD干预(能量摄入减少25%),发现与非CRD相比,CRD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有明显改善,并认为这是降低体重的原因。

Yoshimura等对内脏脂肪面积≥100cm2的成人进行12周CRD (CRD目标:25kcal/kg,基线能量摄入约为30kcal/kg)干预后,有效降低了体重、脂肪组织重量、内脏脂肪面积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1、脂肪:多项研究证实CRD的脂肪供能比例应与正常膳食(20%~30%)一致,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膳食模式的不平衡。

在CRD中补充海鱼或鱼油制剂的研究均报道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对肥胖者动脉弹性、收缩压、心率、血甘油三酯及炎症指标等均有明显改善,可增强CRD的减重效果。

2、蛋白质:由于CRD降低了摄入的总能量,必然导致产热的宏量营养素摄入降低,应适当提高蛋白质供给量比例(1.2~1.5g/kg,或15%~20%),这样就能在减重过程中维持氮平衡,同时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骨矿物质含量等作用。

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及团体标准(完整版)

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及团体标准(完整版)

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及团体标准(完整版)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规范流程及相关支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相关科室或其他体重管理机构开展体重管理服务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428-2013 成人体重判定WS/T 424-2013 人群健康监测人体测量方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一种计算身高别体重的指数,计算方法是体重(kg)与身高(m)平方的比值。

2.超重(overweight):BMI≥24.0 kg/m2,且<28.0 kg/m2,判定为超重。

3.肥胖(obesity):BMI≥28.0 kg/m2,判定为肥胖。

4.体重管理(weight management):医师、营养师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给出综合饮食、运动、行为等要素的个性化方案,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最终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

5.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指个人的肺脏与心脏从空气中摄取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加以使用的能力。

最常用的衡量指标为最大摄氧量。

6.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 max):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气量。

7.生活方式风险评估(lifestyle risk assessment):对腰围、膳食营养、体力活动和心肺适能4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相关的因素进行的评估。

规范流程(一)基本信息与病史1.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种族、联系方式、省份、城市、联系地址。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概述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

作为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早在1948年就被WHO列入疾病分类名单(ICD编码E66),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达到流行的程度。

在2005年WHO工作报告中估计全球大约有16亿成人(15岁以上)超重,肥胖的成人至少有4亿。

同时WHO预计到2015年,全球成年人口中将有23亿人超重,7亿人口达到肥胖水平。

资料还显示2005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至少有2000万人肥胖。

肥胖不仅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在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在城市)超重和肥胖人口的增加更加引人瞩目。

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危害在于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而且随着体重指数(BMI)的上升这些危险呈上升趋势。

与BMI增加有关的主要慢性疾病包括:(1)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脑卒中,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头号致死原因,每年有l700万人因上述疾病死亡。

(2)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

WHO估计在未来10年中,由于糖尿病导致的死亡将增加50%。

(3)肌肉骨骼疾病:尤其是骨关节炎。

(4)某些癌症: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结肠癌的发病与肥胖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疾病的“双重负担”:即在面临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挑战的同时,也正在经历诸如肥胖和超重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迅速增加的窘境,这种现象在城市尤为突出。

营养不良和肥胖同时存在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甚至于同一个家庭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种疾病双重负担常常表现为出生前或者婴幼儿期间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继而暴露于富含高脂高热量而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食物以及缺乏体力活动的环境中,现有的证据表明上述过程是促使青春期或成年期肥胖和发生多种疾病的原因。

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基本原因是摄入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肥胖症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汇总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汇总

165.《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三、共识编写委员会组织机构四、目标及愿景通过“共识”的撰写与发布,期望能提高社会及专业人士对营养干预在代谢性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认识。

并能进一步规范医学营养减重的原则和路径,设立标准化医学营养治疗减重管理工作流程,以便临床营养专业人员及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减重者服务。

五、本共识常用名词1.体质指数(BMI):2.肥胖:在本共识中,肥胖的主要定义即基于BMI做出,在一些情况下(如代谢综合征),也酌情采纳权威国际学术组织(如WHO、美国糖尿病学会等)推荐的相关诊断指标(如腰围,腰臀比)。

3.超重:介于正常和肥胖间的身体状态。

通常以24≤BMI28kg/m2作为判断标准。

4.儿童肥胖:5.限能量平衡膳食(CRD):一类在限制能量摄入的同时保证基本营养需求的膳食模式,其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例应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

6.低能量膳食(LCD):一类在满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这五大营养素的基础上,适量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将正常自由进食的能量减去30%~50%的膳食模式。

通常需要在医生监督下进行。

7.极低能量膳食(VLCD):通常指每日只摄入400~800kcal(1kcal=4.2kJ)能量,主要来自于蛋白质,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受到严格限制。

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因其能引起瘦体重减少、痛风发生风险增加以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不良反应并不作推荐。

8.高蛋白质膳食(HPD):高蛋白质膳食是一类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或1.5g·kg-1·d-1,但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或2.0g·kg-1·d-1)的膳食模式。

9.轻断食模式:也称间歇式断食,一类采用5+2模式,即1周中5天相对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约女性500kcal/d,男性600kcal/d)的膳食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互联网+的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2016)专家共识的应用与推广湖南省胸科医院唐细良中国有庞大的超重和肥胖群体•1992年我国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20~60岁成年人BMI ≥30Kg/㎡者占1.5%•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人群超重者为17.6%, 肥胖者达5.6%•按2006年我国人口估计,18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2.4亿和7千万[1]•2015年卫计委发布2012全国调查结果,超重率 30.1%;肥胖率11.9%[1].马冠生, 李艳平, 武阳丰, 等. 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5): 311-315.•《柳叶刀》周刊:中国的男性肥胖人数为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为4640万人,高居全球第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草案中强调“健康中国”要求社会各界全面支持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2030”第一肥胖大国的 “健康梦”超重和肥胖均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根据1990年代以来我国13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总计约24万成人的数据汇总分析,患者肥胖程度不同,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也有所不同。

•体重指数(BMI)与腰围超标均与国人高血压及心血管病风险独立相关,二者均超标可进一步增加风险[2]。

[2].Hou X, Lu J, Weng J, et al. Impact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on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disord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al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urvey. PLoS One, 2013, 8(3): e57319.国内尚未建立医学营养治疗减重规范化策略²国内尚未建立医学营养治疗减重规范化策略,缺乏对专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u如何评价各种减肥秘诀、偏方?•21天减肥法•巫婆瘦身汤•苹果减肥法•过午不食减肥法•经期减肥法•香蕉减肥法•等等临床营养科因无医疗收费体系而被排除在外²针对超重或肥胖的减重治疗,外科医生、内分泌医生、非医疗机构却成为减重的主体,临床营养科因无医疗收费体系而被排除在外u目前,减肥人群都去哪减肥?•非医疗机构(SPA;针灸;营养屋;功能医学)•医疗机构:外科、内分泌科、体检中心等(干预单一)²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社会及专业人士对营养干预在代谢性疾病中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计划推出“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2016)专家共识”,并成立了由“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诸多专家组成的编委会。

共识编委会专家共识编委会组织机构Ø全国共67位营养专家参与本共识的制定,分别是(按姓氏字母排序):陈伟、陈怡、陈洁文、常翠青、窦攀、冯颖、葛声、顾萍、韩磊、韩婷、洪莉、胡雯、胡怀东、华鑫、江华、江涛、景洪江、李增宁、李莉、李丽、李响、刘景芳、刘英华、刘晓军、刘燕萍、柳萍、柳鹏、吕阳梅、林宁、马方、马文君、钮丹叶、邱小文、沈旸、施万英、孙明晓、孙新、孙萍、谭桂军、谭荣韶、唐琼雄(香港)、陶晔璇、汤庆娅、滕越、王静、王朝霞、许红霞、谢雯霓、辛宝、闫雅更、杨大刚、姚颖、杨勤兵、袁文臻、张春梅、张明、张片红、张胜康、张勇胜、赵秋玲、郑锦锋、郑璇、周莉、周春凌、周芸、朱翠凤、朱惠莲国内外审稿专家:李兆平(美国UCLA);李铎(澳大利亚);纪立农;杨月欣;于健春;杨晓光;赵文华;母义明;张坚百位专家,数年积累,1年深入研讨共识主要内容一、循证共识的制定背景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的形成二、总论限能量平衡膳食高蛋白膳食轻断食膳食运动治疗认知-行为及心理干预减重治疗后的维持三、分论儿童/青少年肥胖体重管理围孕期体重管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体重管理超重/肥胖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体重管理附录:操作规范-工作流程ü制定专家共识的方法学主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WHO指南编写指南》和AGREE协作网(Appraisal of Guidelin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发展的临床指南编写方法学原则,结合中国的现况,首先建立本共识制定的方法学原则ü成立证据方法学小组2015年9月,成立了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2015)专家共识撰写证据方法学小组,负责起草方法学工作方案,并协助编委会进行证据评价的相关工作。

证据方法学小组:江华(成都)、陈伟(北京)、杨浩(天津),马文君(广州)、胡怀东(重庆)、陶晔璇(上海) 质控专家组:江华(成都)、陈伟(北京)、陶晔璇(上海)ü证据级别与推荐意见分级标准的制定共识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整合体系Ø限能量平衡膳食:一类在限制能量摄入的同时保证基本营养需求的膳食模式,其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例应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

Ø目前的CRD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递减(减少30%~50%)②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每日减少500kcal左右③ 每日供能1000~1500kcal,即低能量饮食。

Ø推荐意见:推荐证据级别推荐意见1.CRD具有减轻体重、降低脂肪含量的作用 1 A2.保证蛋白质充足供给(1.2-1.5g/kg)可能增强限能量平衡膳食的减重效果 2a B3.使用大豆蛋白部分替代部分酪蛋白可增强CRD的减重效果 2a B4.CRD中脂肪的供能比例以20%~30%为宜 2a B5.适当增加富含n-3PUFA的食物或补充鱼油制剂可以增强CRD的减重效果 2a B6.CRD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以40%~55%为宜 2a B7.增加蔬菜、水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增强CRD的减重效果 2b B8.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和钙可增强CRD减重效果9.采用营养代餐模式的CRD更有助于减轻体重 2a2bBB高蛋白膳食(High protein diet, HPD)Ø高蛋白膳食:即低能量高蛋白膳食,是一类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24%或(1.2-1.5g/kg/d),但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或2.0g/kg/d)的膳食模式。

Ø合并CKD患者应慎重选择高蛋白饮食由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可能因高蛋白饮食而增加肾脏血流负荷,建议合并CKD患者应慎重选择高蛋白饮食。

增加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减重高蛋白膳食(High protein diet, HPD)Ø推荐意见:轻断食膳食(Intermittent fasting)Ø轻断食膳食:轻断食模式也称间歇式断食,一类采用5+2 模式,即1周5天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约女性500kcal/day,男性600kcal/day)的饮食模式。

Ø轻断食可有效减重及预防2型糖尿病2014年一项关于2型糖尿病预防的Meta分析[7]发现轻断食可有效减重及预防2型糖尿病,对超重和肥胖患者的血糖、胰岛素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代谢标记物差异性均有获益。

当下最流行的轻断食模式20轻断食膳食(Intermittent fasting)Ø推荐意见:Ø运动有益于减肥运动对减肥的影响取决于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率和总量。

Ø运动与成年人减肥•有氧运动:作为降低内脏脂肪的核心运动•抗阻运动:对提高瘦体重更有效。

•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减肥效果更明显•HITT:可作为一种省时的推荐,其减脂效果并不能达到持续有氧运动的相似益处。

Ø推荐意见:Ø进行“认知-行为及心理干预”能够达到减重效果:是通过调整超重和肥胖患者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理解和认识体重管理、肥胖及其 危害,从而做出行为改变。

包括自我监控、控制进食、刺激控制、认知重建和放松技巧等。

Ø干预应不少于6个月配合体力活动和饮食调整,能够明显降低体重,且超过6个月的行为干预比低于6个月的效果更明显。

行为干预对减重后体重的维持也有明显作用Ø推荐意见:Ø医学营养减重治疗后,减重的维持非常重要:机体存在多种机制调控能量平衡以维持自身体重相对稳定。

减重计划结束后一年,大部分人会复重已减掉体重的30-35%,四年后基本恢复到减重前水平。

Ø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是维持体重减轻的关键措施在维持体重减轻时,应以限制能量饮食为首选方案。

Ø在医生和HC的健康监控下进行体重管理,减少复重的风险研究表明,通过网络干预对维持减重(尤其在2年以内)有效。

Ø推荐意见儿童/青少年肥胖体重管理Ø推荐意见:围孕期体重管理Ø推荐意见:Ø推荐意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体重管理Ø推荐意见:超重/肥胖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体重管理医学减重标准临床路径营养减重方案的筛选以上如有1条以上为“是”则应慎用高蛋白减重方案;选择低脂饮食方案或轻断食方案,进一步了解既往有无低血糖反应及低血压的症状(恶心、心慌、大汗、手抖、黑朦),如有,则不选择轻断食方案。

共识推广Ø多家协会共同参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立项,联合世界华人临床营养医师协会联合推广Ø发表于2016-9《中华糖尿病杂志》共识的应用减重门诊患者招募体检减重方案(共识)咨询随诊1. 应用到临床:解决大众肥胖困扰、提升门诊量数据共享医生自行召集互联网平台引流APP随诊工具•方便管理不能定期到门诊的患者•随时查看项目患者数据•自动生成病例2. 应用到学术:共享项目数据实用性推广工具E减为医生配备训练有素的体重管理专员E减为医生配备诊疗工具包智能身体成分分析仪医学级减重专业工具医学减重方案标准文件欧阳姐的杰作医学减重帮助他们……鲍先森before121.4kgafter 92.5.5kg3个月共减重28.9kg患者感言:我从未像相信陈主任那样信赖过任何让我减肥的人。

是您的专业说服了我。

红老师进行每餐指导也必不可少励志变身帅爸爸指导医生:北京协和医院陈伟美丽姐before 82kg,after 69.7kg2个月共减重12.3 kg患者感言:陈医生说我我每减的十斤里面有8斤是脂肪,开心死了!产后妈妈瘦身成功乐开花体重管理专员:于艳红医学减重解决方案医学减重数据库食物信息库运动信息库医学减重分析路径患者信息库医学减重医生端APP医 生艾简健康体重管理专员医学减重用户端APP减重者医学减重HC管理端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情况评估定制减重方案实时监督随诊医生助手患者辅导医学减重服务平台医生指导随时随地 安全减重患者管理患者门诊、随诊医生交流病历数据查询减重档案记录减重日记医生实时咨询减重社区交流选购减重产品逐步完善互联网+的应用医学减重服务平台多层次媒体组合支持医学减重全面推广2010年,美国FDA已批准糖尿病移动医疗服务上市•2010年10月软件通过 FDA认证•2012年8月列入保险公司报销目录作为处方和药物并列互联网+时代:移动生活简易化•“早餐7.8”活动是CDS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发起的一次全国范围内征集糖尿病营养早餐的活动•利用智能手机App平台,患者的早餐经由医护人员的点评,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早餐误区,为给糖尿病患者带去更多的早餐选择•7465份餐单,82719条点评互联网+时代:机遇下的挑战管理问题人员培训资金问题患者能力不足费用收取缺乏法律法规减重管理的未来展望未来的市场巨大技术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政策法规的出台会逐渐扫清障碍接受互联网+服务的人群正在扩大互联网+的落地服务会逐渐完善菩提医疗云智能医生工作站家庭智能健康管家实体医院医 生患 者云医院:延伸诊疗重塑医患关系互联网+减重管理How to embrace?——勿忘初心,融合创新Why to evolve ?——风口下的机遇,多方获益What to expect ?——精准教育,智慧生活共识愿景•设立我国首次标准化医学营养治疗减重管理工作流程;标准化教育教具;•为临床营养工作者提供科学、完善的临床营养管理网络随诊工具•适应中国临床营养需求,帮助更多医院建立和完善临床减重管理策略及规范;•积累临床数据和应用效果,为进一步国家制定规范临床营养管理的相关制度提供数据支持;安全减重 造福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