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浙江省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 山洪灾害普查普查的内容包括:小流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人口分布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口及主要经济设施分布情况等。

各省按照编制大纲的要求,参照附件1制定普查表。

2 危险区的划定根据普查的结果,划定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危险区、安全区。

要求所受山洪灾害影响范围内,有人居住的区域均必须划定。

有条件,可以划定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域。

并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单位,标绘在预案中的图件上。

3 预警指标的确定根据历史降雨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确定每个小流域或乡村各级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并在实际运用中修订完善。

预警指标一般分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指标。

4 监测系统4.1站网布设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小流域。

通过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和区域历史洪水、社会经济调查,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布设监测站网。

(一)雨量站布设原则(1)分区控制原则:依据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原则上按照20~100km2/站的密度布设自动雨量监测站;在高易发降雨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频发区适当加密站点。

(2)流域控制原则:布设自动雨量监测站点时优先考虑山区的中小流域,站点应尽量安装在流域中心、暴雨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地段。

要注意避开雷区。

(3)地形控制原则:山区降雨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布设自动雨量站时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作用。

(4)简易雨量站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布设,人员比较分散且受山洪威胁较大的自然村可适当增加。

(5)易于实施原则。

站网布设时充分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件。

(6)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原则。

已有的水文、气象等部门雨量监测信息应纳入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二)水位站布设原则(1)面积超过100km2的山洪灾害严重的流域,且河流沿岸为县、乡政府所在地或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的,布设自动水位监测站。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02
预期成果
03
实现山洪灾害实时监测和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
04
提高山洪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05
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06
提升山区居民和相关部门对山洪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 力。
02
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组成要素及功能
监测站网
包括雨量站、水位站等,用于 实时监测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降
雨和水位变化。
应对措施制定和演练活动
制定应对措施
针对识别出的各种风险因素,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 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
开展演练活动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检验应对措 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持续改进优化
根据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对应对措施进行改进和优 化,提高系统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需要建立实时监测网络, 对降雨量、水位、流量等 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数据传输
监测数据需要及时、准确 地传输到预警中心,以便 进行分析和预警。
预警发布
根据监测数据和预警模型 ,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 信息,以便相关部门和居 民采取防范措施。
项目目标与预期成果
01
建设目标:构建覆盖广泛、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山洪灾 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水文模型构建与优化方法
分布式水文模型
01
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山洪灾害发生地的水文过程,提高
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模型参数优化
02
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优化方法,对水文模型参数进行
自动寻优,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和预测能力。
多源数据融合
03

省、地市级山洪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技术要求

省、地市级山洪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技术要求

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印发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二○一二年十月前言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总体部署,规划确定的2058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将于2013年全部建成。

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框架内,在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省级和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各级防汛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山洪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响应信息和防治情况,对于提高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山洪灾害科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指导和规范省、地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统一标准,实现各级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保证基本功能要求,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制订本技术要求。

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适用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

本技术要求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中心编制。

目录1 总体要求 (1)2 省级网络接入及系统硬件 (2)3 地市级网络接入及系统硬件 (3)4 省、地市级山洪灾害数据共享汇集软件 (4)4.1 实时雨水情数据共享汇集 (5)4.2 基础数据共享汇集 (5)4.3 山洪预警信息共享汇集 (6)4.4 上下游相邻县数据共享 (7)4.5 气象信息共享汇集 (7)4.6 国土信息共享汇集 (7)5 省、地市级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应用软件 (8)5.1 基本要求 (8)5.2 数据资源及数据库 (8)5.3 省级应用软件功能要求 (9)5.4 地市级应用软件功能要求 (11)5.5 性能要求 (12)5.6 系统支撑软件 (12)附件1:山洪灾害基础及预警数据上报要求附件2: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表结构1总体要求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组成部分。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项目名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项目背景与目标近年来,山洪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提高山洪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计划开发一个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该系统旨在通过科学、可靠的山洪监测技术,及时发现山洪灾害的迹象,提供准确、及时的预警信息,使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能够做好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山洪灾害对人民群众的伤害。

二、项目内容及技术路线1.山洪监测技术研发: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选择适合各种山洪形式监测的技术手段,包括遥感、雷达、水文测站等。

2.系统整合与平台建设:整合各种山洪监测技术,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该平台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预警信息推送等功能模块。

3.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研发: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山洪灾害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提高山洪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项目实施方案1.前期准备阶段:详细了解各地山洪灾害的特点和需求,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洽谈,确定系统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计划。

2.技术研发阶段:根据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和数据采集,建立相应的实验验证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手段。

3.系统建设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搭建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

4.测试运行阶段:在合作地区选取进行测试运行,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和优化。

5.推广应用阶段:在测试运行成功后,将系统推广应用到更多山洪灾害频发地区,并与相关部门合作,形成联动机制。

四、项目预期成果1.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与推广,提高山洪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减少山洪灾害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和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山洪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帮助其及时做出决策和采取应对措施。

4.降低山洪灾害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推动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二○一○年八月目录1 山洪灾害普查 (1)2 危险区的划定 (1)3 预警指标的确定 (1)4 监测系统 (1)4.1站网布设 (1)4.2监测信息流程 (3)4.3监测站点管理 (3)4.4监测站环境 (4)4.5监测站设备 (5)5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11)5.1平台硬件设备配置和机房及会商环境 (11)5.1.1平台硬件设备配置 (11)5.1.2 机房及会商环境 (13)5.2县级平台系统及应用软件配置 (14)5.2.1 系统总体技术原则 (14)5.2.2 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15)5.2.3 平台支撑系统软件 (16)5.2.4 数据库系统 (16)5.2.5 应用系统功能要求 (17)6预警系统 (24)6.1预警方式要求 (24)6.2主要预警设备技术要求 (25)7 群测群防体系 (26)7.1责任制内容要求 (26)7.2预案内容要求 (26)7.3宣传培训演练方式和内容要求 (26)附件1:山洪灾害普查表(15张)附件2: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表结构(16张)1 山洪灾害普查普查的内容包括:小流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人口分布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口及主要经济设施分布情况等。

各省按照编制大纲的要求,参照附件1制定普查表。

2 危险区的划定根据普查的结果,划定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危险区、安全区。

要求所受山洪灾害影响范围内,有人居住的区域均必须划定。

有条件,可以划定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域。

并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单位,标绘在预案中的图件上。

3 预警指标的确定根据历史降雨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确定每个小流域或乡村各级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并在实际运用中修订完善。

预警指标一般分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指标。

4 监测系统4.1站网布设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小流域。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指引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指引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指南1 总则1.1 为保证已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正常运行和长效发挥效益,制定相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特制定本指南。

1.2 本指南针对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运行维护,省、市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也可参考。

1.3 未列入本指南的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可参照本指南同类设备或其他相关标准。

2 主要内容及编制依据2.1 主要内容2.1.1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包括自动监测系统、监测预警平台、群测群防体系的运行、维护和看管等。

2.1.2 自动监测系统包括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自动视频/图像监控站和数据接收处理等。

2.1.3 监测预警平台包括通信系统、网络互联、网络安全、计算机终端及附属、视频会议系统、软件系统、短信预警设备、通信信道租赁、基础环境等。

2.1.4 群测群防体系包括责任制体系、无线预警广播系统、简易雨量报警站、简易水位报警站、预警发布、防御预案修订、宣传、培训和演练等。

2.2 编制依据2.2.1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10年。

2.2.2 《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12年。

2.2.3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技术要求》,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13年。

2.2.4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4年。

2.2.5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4年。

3 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通过GPRS/GSM、超短波、卫星等方式实现自动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任务:委托专人看管,防止遭受人为破坏;清理积在雨量器承雨器中的杂物以及水位测井进水口的水草、淤沙;维护系统的工作环境;定期校核水位、雨量等数据准确度;定期和不定期对遥测站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发现和排除故障,更换存在问题的零部件等。

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建设与应用

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建设与应用

( )山洪 灾害 预警 系统 的建 设模 式 。建立 基 于平 2 台的 山洪灾 害 预警 系统 , 台建 在县水 利 局 防汛办 , 平 各
地 质条 件 复杂 , 以及 受人 类 活动 的影 响 , 因强 降雨 引发
的山洪地 质 灾 害频 繁 发 生 , 具 有 突 发 性 、 遍 性 、 且 普 破 坏 性 的特 点 。 由 于 山 洪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点 多 、 广 , 面 预
第 4 2卷 第 6期 201 1年 3 月 文 章 编 号 :0 1—4 7 2 1 ) 6—01 9—0 10 1 9( 0 1 0 0 5
人 民 长 江
Ya g z Ri e n te vr
Vo . 1 42. . No 6 山 洪 灾 害 预 警 平 台 建 设 与 应 用


计 算机 网络

分类后 , 入各类 数 据 库 中 。后 者则 是 山洪 灾 害预 警 存
系统信 息处 理和 服务 的核心 , 对在 雨情 、 水情 、 工情 、 灾
图 1 山 洪 灾 害 监 测 预 警 平 台 的 灾 害 防 御 工 作 流 程
山洪灾 害 防御 县级 监测 预警 平 台 由数据 接收 处理 软件 、 山洪 灾害 预警 系统 平 台软 件 、 息共 享 与交换 系 信
作 者 简 介 : 阳骏 , , 程 师 , 要 从 事 GS与 遥 感 技 术 在 水 文 气 象 中 的应 用 工 作 。 E— i ojn j.o c 欧 男 工 主 I ma :y @ch tm.a l u
监 测站 网信 息 以及 省 、 市 、 、 ( ) 村 等 各 方 面 地 县 乡 镇 、
的山洪灾 害防治 相关 信 息 汇 集 于 此 平 台 , 防 汛 办 根 县 据 山洪灾 害 信息 和预 测情 况 , 时发布 预报 、 报 。同 及 警 时在 县 、 ( ) 村 、 建 立 群 测 群 防 的 组 织 体 系 , 乡 镇 、 组 开 展监 测 、 预警 工作 。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
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政办发〔 2011 〕 131 号
各市、 县(市、 区)人民政府, 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 总第 975 期 )
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测报能力。建设覆盖全省的防汛防台抗旱综合信 息共享平台, 健全水利、 气象、 水文、 海洋、 海事、 国 土资源、 环保、 建设、 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的防洪 安全、 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2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根据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 山 洪地质灾害防治、 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 需求, 增加监测台网密度, 优化地面自动气象监 测, 按照 5—10 公里站间距开展自动气象站建设。 强化雷达和应急移动气象监测, 建设湖州、 丽水、 杭州西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加强近海海洋气象灾 害、 农业农村气象灾害、 城市气象灾害和人居环境 气象的监测, 发展交通、 能源等专业气象灾害监 测。加强台风、 海上大风、 海雾等气象灾害的监测 预报预警, 建设东海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进一 步发挥舟山海洋气象广播电台作用。建立多部门 合作机制, 形成相关部门气象灾害监测数据汇交 共享平台。加强多源数据融合分析, 建立网格化 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分析 和风险评价, 建立及时、 准确、 权威、 畅通、 有效的 灾害立体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3 海洋灾害综合观测预警网络建设。 充分 利用国家已建、 在建、 拟建的海洋、 气象观测设施, 以海洋产业集聚区、 海防薄弱区、 海洋灾害频发区 为重点, 通过地方新建、 共建和改(扩)建的方式, 构建优势互补、 布局合理的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 形成以省、 市两级预报机构为主, 县级海洋站为辅 的海洋预报体系。开展以县(市)为基本单元的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合理布局灾害防御重 点, 完成防御特大海啸灾害的定量海啸预警数据 库建设, 成立海啸预警计算中心。加快全省海洋 灾害信息服务网建设, 统筹现代传媒资源, 建立应 急联动信息发布机制, 加强海啸、 风暴潮预警信息 快速分发系统建设, 实现海洋灾害信息服务覆盖 沿海市、 县( 市) 、 主要乡镇和社区, 包括滨海旅游 区、 港口、 海洋工程、 标准渔港和其他涉海企事业 单位。 4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按 照分类分级管理要求, 将全省已查明的 5868 处地 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 系, 确保责任明确、 隐患清楚、 巡查到位、 监测有 效、 预警及时。进一步完善以重要地质灾害专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浙江省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二O一O年十二月目录1.建设目标 (1)2.硬件保障环境 (1)2.1.网络 (2)2.2.机房 (3)2.3.会商室 (5)2.4.硬件设备 (5)3.软件支撑环境 (6)3.1.支撑软件 (6)3.2.数据库系统 (6)4.平台数据 (7)4.1.实时数据 (7)1.实时水雨情信息 (7)2.实时视频图像信息 (7)3.台风信息 (8)4.卫星云图 (8)5.天气预报 (8)4.2.基础数据 (8)1.地图数据 (8)2.水利工程信息 (9)3.地质灾害点 (9)4.山洪灾害威胁区域基本情况 (9)5.预警措施信息 (10)4.3.数据存储和安全 (10)5.软件平台功能要求 (10)5.1.总体技术要求 (10)5.2.基本功能 (12)4.2.1.基础信息查询 (12)4.2.2.水雨情监测查询 (13)4.2.3.气象国土信息服务 (14)4.2.4.水情预报服务 (14)4.2.5.实时视频图像发布 (15)4.2.6.预警发布服务 (15)4.2.7.应急响应服务 (17)4.2.8.系统管理 (18)5.3.应用环境 (19)6.其他说明 (19)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浙江省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技术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标准和要求,更好地为我省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建设工作服务,在国家防总《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基础上,结合我省水利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现对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的具体技术要求作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1.建设目标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县、乡(镇)、村从事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相关领导、责任人、具体技术人员以及受山洪灾害威胁区域的群众,同时,为省、市防汛水利部门提供信息支持。

按照预警工作的需要,平台需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广泛收集、汇聚和管理各类预警信息;二是按照相关预警标准为防汛工作人员分析和展示预警信息;三是为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人员发布和传递预警信息。

2.硬件保障环境本平台的网络、机房建设及设备配置应按照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的目标要求,与县(市)水利局(防汛办)原有的网络、机房及设施设备统筹考虑,构建完善的平台运行硬件环境。

机房环境与日常办公区域应相对隔离。

2.1.网络(1)局域网:用于构建和完善内部工作环境。

县级水利(防汛)部门内部需建立有线局域网络,网络节点覆盖防汛会商室、防汛值班调度室、中心机房及各办公室;在防汛会商室要布设无线路由设备,有条件的县(市)可构建单位无线局域网络,为笔记本电脑、无线终端等设备的接入提供便捷网络环境。

(2)互联网:是预警平台与外界的主要信息通道,用于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是乡、村及山洪灾害防治人员提供并获取预警信息的主要途径。

预警平台与互联网的联接,可采用当地运营商光缆专线接入,网络带宽要求10Mb以上,并申请固定的公网IP 地址。

有条件的县(市)可采用两个不同运营商的双线路接入,并互做备份。

(3)水利专网:专门用于视频会商系统。

其建设范围根据视频会商系统的覆盖范围确定。

本网应与互联网物理隔离。

尚未建立计算机网络或需对网络作进一步完善的县,基本设备各设备主要技术要求:(a)路由器网络协议:支持IEEE802.3X;局域网接口:10/100/1000Mbps,2个以上;内置防火墙,Qos支持,VPN支持;扩展模块:4个以上;Flash内存256MB以上;DRAM内存1024MB以上。

(b)交换机48个固定的10/100M以太网口,1个console口;2个扩展模块插槽,用于连接100M/1000M模块和堆叠模块;交换容量≥12.8Gbps,包处理能力≥6.55Mpps(所有端口实现线速路由和转发)。

(c)防火墙基于NT架构,内存≥256M,10/100BASE-TX接口≥4个,并发连接数≥40万,吞吐率≥250M,支持IP/MAC绑定等。

2.2.机房机房场地应相对独立,与日常办公区分离。

(1)场地面积:应设置独立的机房,主机房使用面积一般为电子信息设备投影面积的5-7倍,建议不小于20平方米。

(2)装修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的有关规定,顶棚、壁板(包括夹芯材料)和隔断应为不燃烧体,不得使用强吸湿性材料及未经表面改性处理的高分子绝缘材料作为面层。

对装饰材料的选择要达到吸音、防火、防潮、防尘、防变形、抗干扰、防静电等要求。

(3)消防要求: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的有关规定。

(4)供电系统:设备供电和空调照明供电分为两个独立回路,其中设备供电由不间断电源(UPS)提供,空调照明用电由市电提供并按空调设备的要求供配。

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的配电应采用专用配电箱(柜),专用配电箱(柜)应靠近机柜安装。

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的电源连接点应与其他设备的电源连接点严格区别,并应有明显标识。

不间断电源:不间断电源系统要有自动和手动旁路装置,供电时间4小时,容量要结合原有设备整体考虑,本平台容量可按3KVA计算,电池组与主机房要相互隔离。

(5)机房空调系统:按机房温度常年保持18℃-28℃选配空调,为本平台服务的空调制冷量要求不小于2匹。

有条件的县(市)可采用精密空调。

(6)防雷接地系统电源防雷:出入机房的电缆金属护套在入室处应作保护接地,电缆内芯线在配电柜内主控开关后加装浪涌保护器,电缆内的空线对相应作保护接地。

弱电防雷:主要防护交换机端口,防止感应雷电沿网络电缆传输损坏设备,防雷器选用RJ45接口的ZS-CATS。

接地系统:计算机场地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5欧姆,并且采取共用接地的方法将避雷接地、设备安全接地、交流地、直流地统一为一个接地装置。

如有特殊要求设置独立地,则应在两地网间用地极保护器连接。

机房内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各类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必须进行等电位联结并接地。

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的要求,按电子信息系统C级机房标准设计。

(7)服务器托管服务对于建设和管理专用机房有困难的县,可以采用服务器托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实施管理。

2.3.会商室会商室面积要求不小于40平方米,并根据上级视频会议系统要求配置视频会议终端等相关的会商设施。

2.4.硬件设备根据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需要,平台所需的服务器及外围设备主要设备关键技术指标要求如下:(a)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器:中档品牌机架式服务器,CPU主频:2000MHz以上;内存:2GB以上;硬盘:72G以上×3热插拔;支持磁盘阵列;多功能千兆网卡。

(b)移动维护计算机:Core2Duo处理器,2.0G以上主频,1G以上内存,160G以上硬盘。

(c)应用计算机:CPU:Intel双核1800MHz以上;内存:1024MB 以上;硬盘:160GB以上;液晶显示器:17"以上;显卡内存128M 以上;网卡:10/100M。

3.软件支撑环境3.1.支撑软件(1)服务端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2003/2008标准版(2)服务端数据库:SQL SERVER2005/2008标准版。

(3)服务端Web服务:IIS5.0以上。

(4)根据系统开发建设需要选用,推荐采用国产主流GIS平台。

3.2.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字典组成。

县级平台中数据库主要包括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山洪灾害预警专题数据库及进行数据交换的临时数据库。

(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执行水利部颁发的标准。

监测系统采集的水雨情数据需按照行业标准(《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SL323-2005))写入到实时雨水情数据库中。

(2)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表结构见附件。

4.平台数据根据预警需要,平台需收集和管理的数据包括动态信息(实时数据)及静态信息(基础数据)两大类,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相结合是触发预警的条件。

4.1.实时数据1.实时水雨情信息信息包括:(a)本县级范围内已建的所有水位、雨量测站的实时水雨情信息;(b)本次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中新建的水位、雨量测站的实时水雨情信息;(c)山洪灾害防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邻县部分水位(雨量)测站实时水雨情信息。

自动监测站须由省水文局统一编码。

本县范围内水位(雨量)测站实时水雨情信息直接从县预警监测系统获得,邻县的测站实时水雨情信息从市级或省级实时水雨情信息平台提取获得。

2.实时视频图像信息县级防汛(水利)部门已建的视频监控点和本次新建的视频监控点视频图像信息。

本次新建的视频监控点建议采用电信“全球眼”系统,以满足省防汛远程图像监视平台共享。

3.台风信息包括历史台风信息和实时台风信息,通过接口服务调用方式从当地气象部门采集获得,也可从“浙江水利”网站采集获得。

4.卫星云图实时卫星云图信息,从当地水利局或气象部门获得。

5.天气预报短时、短期天气预报信息,从当地气象部门获得。

4.2.基础数据1.地图数据地图类型包含电子地图、地形图、卫星遥感影像或航空影像。

有条件的县(市),建议采用三维地图。

基础地图需包含以下要素:(1)基础地理要素地图的基础地理要素应该具备地名、交通、境界、居民地、地形地貌等信息。

地名应包括居民地、河流、湖泊、山峰等名称。

其中,居民地地名应包括县、乡(镇)、村等各级行政地名,村一级地名除行政村名称外,还应包含自然村的名称。

地名要完整准确,与浙江省民政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一致。

交通数据应包含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道路信息,现势性要高。

(2)水利专题要素地图中的水系要齐全,水利工程分布完整,各类水利专题要素准确,现势性要高。

水利专题要素应包含河流、湖泊、水库、堤防、山塘、水雨情监测站点等各类信息。

(3)地图使用要求地图数据要求能够在互联网上访问使用。

推荐采用脱密的水利专题地图数据和公网地图数据(如Google Map,Bing Map等)相结合的模式,并充分利用公网地图的优势。

2.水利工程信息指本县范围内部分水利工程的基本信息,包括河流、水库、堤防、小流域、水位测站、雨量测站等。

可从水利工程数据库中提取部分数据,并由人工进一步校核、收集、录入完善。

3.地质灾害点本县范围内所有地质灾害点的基本信息,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获得。

4.山洪灾害威胁区域基本情况县乡村基本情况、小流域基本情况、历史灾害情况等信息,由人工收集入库。

5.预警措施信息包括县、乡、村的防御预案、预警响应部门、预警人员等,由人工收集入库。

4.3.数据存储和安全所有数据统一存储在本地的专用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需做好硬盘冗余,保障数据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