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主要类型及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和转变,从封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战争和革命的磨砺,逐步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包括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转型等方面。
一、工业化进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中,中国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工业革命的引入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序幕。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
工业化的推动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转型。
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壮大,纺织、冶金和机械制造等行业得到了发展。
人们的生产力得到提升,工人阶级也开始崛起,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
1978年,中国领导层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的模式,转向市场经济。
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中,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得到了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腾飞。
此外,中国逐步放开了对外贸易,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中国,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提供了契机。
三、经济体制转型中国在经济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型。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渐渐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等方面。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引入股权分置和上市等机制,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金融体制的改革则为资本市场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制和环境。
这些经济体制的改革都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总结: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工业化进程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完整word版)近代中国,经济形态

经济
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性质地位
历史影响
自然
经济
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并与封建专制统治相一致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此后不断受到冲击,建国后被消灭
虽然在不断解体之中,但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是我国封建势力在经济上的表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此后历经曲折发展,1956年被社会主义改造
是近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壮大,促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年,随着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19世纪90年代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其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部分抵制了西方经济入侵,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底)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开始)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领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其中包括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和理论,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出发,探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社会背景近代中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束缚下,国内经济衰落,社会动荡不安。
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中国开始思考如何改革现有的经济体系,寻找发展的出路。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随着对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学习,中国开始尝试引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实业家和商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轻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实业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积极投资于轻工业领域,如纺织、造纸、制糖等。
他们采取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的方式,逐渐建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企业。
这些企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外贸易,为中国提供了外汇收入。
2. 重工业的兴起:随着国内需求的增加和对外贸易的扩大,中国的实业家开始将目光投向重工业领域,如钢铁、煤炭、机械等。
他们大规模引进西方的工业设备和技术,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并与外国资本合作,建立了一批大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这些企业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 金融业的发展:为了支持实业的发展,中国的实业家开始积极探索金融领域,建立了一些民族资本主义的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提供了融资、信贷和资金储备等服务,为实业的扩张提供了支持,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与国家利益的结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紧密相连。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近代中国经济主要类型及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动与发展当今,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国力渐强,虽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强盛这是事实。
在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回望中国近代那段屈辱史是每个中国人了解自身民族历史,牢记历史使命的不可缺少的一步。
从经济角度来说,探究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动既是对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是通过以史为鉴,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传统小农经济不断分崩瓦解,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到后来三大改造消失,这其中又分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经济。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它在早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到了后期,其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特点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天朝大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传统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变化首先反映在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上。
据当时一个名为包世臣的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i从此可见,外国列强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打击。
虽然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级形态。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洋货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的瓦解起了关键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
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变革与发展,不断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的道路。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政策改革以及经济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晚清王朝的内外困局、北京政府被迫进行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经济政策调整。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经济落后,社会动荡。
之后,为了摆脱危机,北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创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政策改革中国的近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政策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80年代以来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同时还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的行业政策和经济法规,鼓励创业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成就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几十年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其次,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也大幅增加,是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国。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还有,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四、面临的挑战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与地区差异仍然存在。
其次,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问题仍然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
此外,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体系与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政策改革与开放政策的推进。
然而,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在未来继续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

①. 自然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他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 ②.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依赖、相互矛盾。 ③.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 性。 ④.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重阻碍,同时其发展也在日益改造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
概述: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 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等。 一、 封建自然经济 特点: ①. 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②.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③. 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 ①. 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②. 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 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③. 加剧解体: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 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 消灭 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 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 建自然经济消亡。 二、 洋务经济 特点: 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 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 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 ①. 19 世纪 60 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 1861 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②. 19 世纪 70 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 义色彩。 ③.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等 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三、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 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兴衰过程: ①.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为主,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②. 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美日则乘机扩大对华侵略。1922 年,至华盛顿会 议前形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④.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列强继续扩大资本输出,1931 年比 1914 年增加 33 倍,到 1931 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占第一 位。列强纷纷转嫁 30 年代大危机; ⑤.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 ⑥.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取得在中国的经济独霸地位。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形成 独占地位; ⑦.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⑧.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 ①.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发展缓慢畸形。 ②. 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和妥协性。 ③. 近代前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兴衰过程: ①. 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 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

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以及应对措施。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贸易概述
介绍了商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商业贸易的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商业 贸易逐渐受到冲击,开始出现一些变 革。
商业贸易的现代化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引进西 方商业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推动商 业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 深化,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 关键因素,应加大科技创新 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经济发 展效率的重要手段,应加强 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配置 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 投资计划,推动产业结构 向更加合理和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产业扶持
政府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 产业给予扶持,包括财政 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 持等措施。
04
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思潮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思潮
总结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注重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加大民 生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未来中国经济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促进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应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境 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动与发展当今,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国力渐强,虽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强盛这是事实。
在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回望中国近代那段屈辱史是每个中国人了解自身民族历史,牢记历史使命的不可缺少的一步。
从经济角度来说,探究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动既是对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是通过以史为鉴,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传统小农经济不断分崩瓦解,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到后来三大改造消失,这其中又分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经济。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它在早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到了后期,其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特点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天朝大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传统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变化首先反映在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上。
据当时一个名为包世臣的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i从此可见,外国列强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打击。
虽然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
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级形态。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洋货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的瓦解起了关键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
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
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ii。
值得一提的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瓦解并不是全面彻底的,它是不均衡的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
帝国主义的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沉重打击了自然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以手工业为生的农民破产,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自然经济的瓦解,也为接下来民族资本主要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等空间,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鸦片战争后,对着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来华商船不断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国商人投资擅自设立船坞。
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
从此,外商企业在华兴起,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产生。
iii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渐控制了海关管理权,铁路修建权,矿权等。
西方资本主义先后投资经营轮船公司,铁路,矿山等。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资本在华设厂,使得列强在华资本输出合法化。
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近代的经济成分中居于垄断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阻碍作用的,这是最主要的。
对近代中国的掠夺,使得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中国资金的大量外流使得对列强的贷款大量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外国资本的控制进一步加深。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膨胀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空间缩小,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不过从客观上讲,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相对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为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
在外国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开展大肆掠夺的情况下,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求富自强”等口号开展洋务运动。
他们以政府名义兴办军事工业,且大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的形式,采取机器大生产。
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
后来又涉及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这是早期的官僚资本。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官僚资本依附军阀和外国列强进一步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逐渐形成了路人皆知的四大家族,也即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他们一方面依附于帝国主义财团,一方面利用自身
权利发展资本企业。
抗日战争时期不断膨胀,到1941年底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iv官僚资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引进了西方的机械化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它同时也是落后的产物,尤其是到了后期,成为搜刮百姓和民族资本的工具。
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的。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列强被迫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得到进一步发展。
然而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中国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和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其发展的最初动力和源泉不是企业家对利润的追求,而是出于“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产生起,它就先天不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
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威胁。
正如近代中国的命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部斗争史!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1953年到1956年,新中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官僚资本,外国资本被没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民族资本进行了赎买政策,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有制。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经坎坷,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那些为民族经济,民族命运不断探索,不断奉献的前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现在的我们,在和平年代应该更加自强奋斗,不懈努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Y DEVOFI MARKETING 11-1 BFU
2012.05.01
i引自百度文库/view/48879b23af45b307e87197f7.html
ii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gzls/js/tbjx/kb/bx2/jxck/201103/t20110311_1026826.htm
iii引自历史风云网/article/html/8064.html
iv引自百度文库/view/95acd9acdd3383c4bb4cd2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