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主义里的 中世纪元素 - 政大公共(个人)网页伺服器

合集下载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然的感受,也常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神话故 Zhukovsky in 1820
事,诗风矜持、感伤、朦胧、神秘 ;
• “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也就没有普希金。” ——别林斯

§ 雷列耶夫(1795—1826)等十二月
党人诗人;
雷 列 耶 夫 画 像
绘画:沙皇镇压十二月党人
§普希金(见第四节)
绘画:十二月党人起义
• 代表作是《见闻札记》:
《瑞普·凡·温克尔》
《睡谷的传说》
欧文画像
§库柏(1789-1851)
• 被称为“美国的司各特”; • 最著名的作品是“边疆小说” 库 柏 画 像
《 “皮袜子’”故事集》:
• 包括五部小说: 《开拓者》 、 《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草原》 、 《探路者》和《打鹿将》; 美 国 西 部 风 光
①强调想象与情感;
②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与艺 术无目的论; 小 城 耶 拿 奥· 史雷格尔和 弗· 史雷格尔
传与古典主义对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③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 诺瓦利斯(1772-1801)
• 是耶拿派创作上的主要代表; • 代表作是《夜的颂歌》: * 怀念死去的未婚妻、幻想 在夜、在死亡后与之结合; * 是耶拿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 狄克(1773——1853) • 贡献主要在改写中世纪民间故 事和创立童话体小说方面;
格 林 兄 弟 肖 像
3、 晚期浪漫派
• 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向现实主义 文学过渡。
§霍夫曼(1776——1822)

善于用荒诞离奇的形象
与情节揭露现实的丑恶;

代表作是《小查克斯》。
霍夫曼画像
§海涅(1797-1856)

德国浪漫派的政治

德国浪漫派的政治

德国浪漫派的政治黄 江摘要:当前学术界依旧盛行着一种对于德国浪漫主义的意识形态化的文艺学理解,这一理路又因为后现代的介入而得到了强化。

通过对“浪漫诗”这一早期德国浪漫派的核心概念切入,进而试图厘清浪漫派所处的时代语境及其本身的政治哲学规划,最终落脚在其审美教化这一旨归上。

从而以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逐步回应“反启蒙理性主义”之“文学的绝对”这种狭隘的浪漫派理解,借此以期勾勒出历来受到忽视的德国浪漫派的政治哲学维度,同时彰显出这一维度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当中的关键地位及其对启蒙现代性的回应与贡献。

关键词:浪漫主义;启蒙运动;审美现代性;施勒格尔一、对文艺学中关于德国浪漫派阐释的初步回应虽然在国际学术界经由弗兰克(Manfred Frank)和拜泽尔(Frederick Beiser)等人的多方努力,一直以来对德国浪漫派的文艺学理解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扭转;但国内至今大抵依旧沿袭早先意识形态化的路径,将其理解为一种反动文学。

(1)本文便试图通过作者简介:黄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复旦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项目“西方近代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 参见海涅:《论浪漫派》,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其后无论是自由派诸如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抑或是马克思主义者们,都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将其归结为一种反启蒙式的“中世纪主义”。

而当国内学界提及德国浪漫派时,无论受到哪种理路的影响,大抵都持有其为“反动派”这一“前见”。

148149阐明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一些核心问题,从而应对和驳正当前非常盛行的关于早期德国浪漫派的文艺学解释,其中尤以后现代的文艺学视角最为强势。

(1) 本文意在彰显早期德国浪漫主义历来被忽视的政治哲学因素与这一时期的文艺美学之间的关联。

(2)当前学界呈现出一种对浪漫派研究的不断增长的兴趣,这部分源于身处现代性之中的我们对其历史重要性不断增加的认识。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主要作家及代表作:一、德国(浪漫主义的发源地):(1)早期浪漫派耶拿派:1 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2)后期浪漫派海德堡浪漫派: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等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3)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政治性讽刺长诗)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二英国(1)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其中华兹华斯的成就最高,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开创了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

他为《抒情歌谣集》再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也是英国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

其中强调想象、强调感情、强调向民间学习。

湖畔派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

海涅在他那本答德•斯达尔夫人的《论浪漫派》一书中,给德国的浪漫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

他说:“德国的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

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德国这朵浪漫主义苦难之花的开放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紧紧相连。

十八世纪末叶,德国仍处于孱弱的小朝廷统治下。

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在内向而深沉的德国人中激起什么波澜。

却助长了他们形而上学的冥想。

拿破仑横扫整个欧洲,德国拜倒在这位军人的摩下,整个德意志陷入死寂之中,普鲁土崛起后打败了拿破仑,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然而这个帝国无非是各邦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镇压进步力量的工具。

德国人民并未从中获益,他们所向往的统一和自由仍然是个泡影。

于是,知识分子更是噤若寒蝉,大多假托放浪以自保。

思想逐渐从客观的大风雨退缩到主观的甲壳之中,由现实转向空想。

因而,出现了一批观念论的哲学家,如费希特提倡自我哲学,认为自我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非我”都由“自我”的能力产生,极端强调个人主观的作用,为浪漫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特点提供了哲学基础。

自然哲学家谢林、黑格尔主张提供艺术与自然一致的学说,认为自然本身就是艺术。

莱尔玛哈提倡“美的宗教哲学”,反对以理性处理宗教,主张以直觉及感情对待宗教,把美学和宗教合而为一。

这些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正是形成当时德国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上应运而生的德国浪漫派具有放纵恣肆、好奇尚美、随心所欲的特点。

他们抹煞各门艺术的界限,主张文学越俎代疱,承当一切艺术的功能;要求文学家采取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攻击一切他们所认为的文化上的门外汉和审美上的低能儿,反对追踪希腊、罗马,强调发掘民间文学,鼓吹精神与自然相一致,以及以中世纪的天主教信仰为生活和创作的基础。

这种一味地追求神秘性、无理性、方向幻境的逃遁以及在夜的朦胧的状态中的沉缅,出现了一大群古怪而病态的人物:患肺病的兄弟会教徒,带有亢奋的情欲和亢奋的神秘渴念的诺瓦利斯;玩世不恭的忧郁病患者,带有病态的天主教倾向的蒂克;论天才,他有反抗的冲动,论无能,他又易于向外部权威屈服的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德意志艺术形态:从浪漫主义到吕佩尔茨

德意志艺术形态:从浪漫主义到吕佩尔茨

德意志艺术形态:从浪漫主义到吕佩尔茨作者:王艺白苓飞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7期王艺白苓飞2015年于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的“西方绘画的回归: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呈现了吕佩尔茨(MarkusLupertz)近十年创作的81件绘画及雕塑作品,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过的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个展。

这次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活动,将这位仍活跃在艺术领域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全面地展现在中国观众的面前。

可以说吕佩尔茨展示了一种德意志式的浪漫主义。

谈到吕佩尔茨,就不得不提及新表现主义,也不得不涉及德国式浪漫的民族艺术精神。

一、浪漫主义在德国始于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一场壮阔的思想运动。

或许和大多数人的认知不同,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最先是在德国出现的(18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早期的狂飙突进运动),随后影响到英、法、俄诸国,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场引人注目的文艺运动和思潮。

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即指出,欧洲范围内的浪漫主义为“反启蒙运动的思潮,其实源自别的地方,源自那些德国人”[1]。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德国人一般是理性的、严谨的,甚至是刻板的。

那么,德国又是如何与浪漫主义结缘的呢?要理解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对其历史背景的考察必不可少。

我们知道,作为德意志民族前身的日耳曼民族,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他们在与当时的欧洲霸主罗马帝国的战争中逐步确立了活动区域与民族版图;但作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德国,直至1871年普法战争后才真正地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期间漫长的历史中,德国只有民族和地域的概念,而没有国家的概念。

分久必合,可以想象,日耳曼民族的众多城邦小国在思想层面上对强大统一的国家的向往之情。

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的征战,给欧洲诸国带来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和思想运动。

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成为德国思想界越来越紧迫的共识,反映在文艺界,则体现为寻求德意志民族身份认同的独特文艺形式,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应运而生,并经历了从具有模糊的本民族自我意识到自发自觉地探求的思想进程,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德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德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德国古典主义
•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 •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
• 德国古典主义音乐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
歌德
(原名: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月22 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 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 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 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 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 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 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 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 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 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 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费尔巴哈
• 费尔巴哈,德国旧唯物主义哲 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 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 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 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 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 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 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 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 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 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 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 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席勒
• 约翰· 克里斯托弗· 弗里德里希· 冯· 席 勒(原名: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 月10日 --- 1805年5月9日),通常 被称为弗里德里希· 席勒,德国18 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 思想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 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 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 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代表作 品: 《强盗》;《阴谋与爱情》、 《欢乐颂》、《唐· 卡洛斯》

德国浪漫派的神学倾向

德国浪漫派的神学倾向

Jou蒯ofQ扯u挑r吕i可(弛&soc晒)‘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J椰哪.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国浪漫派硇神学倾J圃邓建中(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湘潭411201)[关键词]德国浪漫派;“回归自然”、“回归精神家园”;诗与思[摘耍]德国浪漫派诗歌具有显著的神学倾向.#深刻的社会背景给资本主义新的文明带来新的束缚。

在物的束缚下.人成为了“断片”。

德国浪漫派为此一犯虐不已,他们以“回归自然”和“回归精神家团”来重塑新神话,在诗中思考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可见德固浪漫派的神学倾向的本质是思考和探询绝对真理.有着生命哲学的内涵。

[中图分类号】11∞.9 [文献标识码1[文章编号]l∞8—2638(2003)01一∞74—03The tlIeologicaJ trend of鲋响粕y ron如jstDE N G JiaIl—zhow(Depam帖rItCh血)K盯words:铲册arLy lDl涮n,“reI=11rm曜10poenB,wilich11a d c h埽d eI is6c山咖l o百c m渤d.w鹪t he陀s uk TI am re a n d5pi血岫”.po哪and s p ec l ll a do n Abst r ad:6蜘TI aI ly mmanc8c8pltahsdc c}lain.on the c11ain of眦衄“,hLnn血bec删“丘a目rIlenta妇”,旆ch萨棚8ny∞删n w鹧v。

Iy矾菇dLls ab叫.Bvr。

叮_【Iltll】_。

ug}I【Ile patIl of陀tuⅡi T】g to呲a nd the con{Hc【0f丘rIite and iI】fi-mtc,th吖woul d0f廿i r魁e,x i a n鲫N o c蛆l r e bu叫n ews0她c}哪ter 0f舻衄柚y删n且由n’st}leolo出d弛nd,l】a“119““d cor m毗a d o n of Kfea n d的袈裟,实际上却是一颗积极介入生活、承担重轭.不断思考向传统挑战的浪漫主义思潮。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摘要:浪漫主义重视民族文学,崇尚非理性的主观世界,用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勾勒他们的理想幻境,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完美载体,童话集中体现了这些浪漫主义元素。

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从民族特色、处理方式、艺术手段和审美世界四个角度集中探讨了德国民间童话中蕴含的浪漫主义元素。

关键词:民间童话;浪漫主义;文学理想;格林童话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 Abstract: The romantic always take attention to national literature,advocateto the irrational subjective world,outline their ideal fairyland with nonreproducted art means,and as the perpevt carrier of German Romanticism’s literature ,the fairy tale concentratly reflects these romantic elements. This thesis will take The Green Fairy Tale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 from four aspects: nationality,processing mode, artistic means and the ideal state.Key Words:Folk fairy tales; Romanticism; Literature ideal; The Green Fairy Tales德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随着第一批浪漫主义诗人的出现,童话这种古老的文学表达形式也首次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譯本
雷辛Lessing:智者納坦Nathan der Weise(世界文學名著欣賞大典第 四冊,聯經) 歌德Goethe: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浮士 德Faust 席勒Schiller:威廉泰爾Wilhelm Tell、強盜Die Räuber 海涅Heine: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Deutschland. Ein Wintermärchen 赫塞Hesse:荒野之狼Der Steppenwolf、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車 輪下Unterm Rad 霍夫曼Hoffmann:睡魔Der Sandmann 卡夫卡Kafka:城堡Das Schloss、審判Der Prozess、蛻變Die Verwandlung 湯瑪斯曼Thomas Mann:魂斷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 方塔納Fontane:Effi Briest(世界文學名著欣賞大典,第五冊,聯經) 施托姆Storm:茵夢湖Immensee、白馬騎士Der Schimmelreiter 精選,大步文化出版社,鄧雙琴主編) 徐四金Süßkind:香水Das Parfüm 鮑爾Böll:短篇小說集(諾貝爾文學獎全集,書華出版社) 葛拉軾Grass:鐵皮鼓(錫鼓)Blechtrommel
浪漫主義的分期
早期:耶拿(約1793年起),Schlegel兄弟、 Tieck、Wackenroder、Novalis。 高峰期:海德堡(約1805年起),Armin、 Brentano、格林兄弟、Uhland、Eichendorff 施瓦本派(約1810年後),Uhland、Schwab、 Mörike 晚期:柏林,Eichendorff、Chamisso、 Brentano 1820年之後逐漸式微,但尾韻延續至19世紀中 葉
德語經典名著 I
啟蒙主義時期:萊辛(Lessing)「智者那坦」 (Nathan der Weise) 歌德(Goethe)「維特」、「浮士德」 席勒(Schiller)「強盜」、「威廉泰爾」 浪漫主義:愛辛多夫(Eichendorff)「飯桶」、 E.T.A. Hoffmann「睡魔」、「公貓Murr的人生 觀」、「魔鬼的毒藥」、Chamisso「Peter Schlemiehl的奇幻故事」、Grimm德國童話/傳 說 三月革命時期:Heine「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寫實主義:Büchner「但通之死」、Fontane 「Effi Briest」、Storm「茵夢湖」 自然主義:Hauptmann「織工」
中譯本
德國短篇小說集,周學普譯,大業出版社 1956。 德國小說選,宣誠譯,文星出版社,1964。 德奧短篇小說選,水牛出版社,1969。 當代德語小說集,鄭樹森主編,允晨文化 出版社,1989
德國詩選,李魁賢譯,三民出版社,1970。 德詩選粹,齊德芳、張明華譯,歐語出版 社,1979。
Joseph von Eichendorff
作者生帄(1788-1857) 全名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是屬於浪漫主義晚期的作家。 1788年三月10日出生於上西里西亞(Oberschlesien,波蘭南邊靠近捷 克)的一個低階貴族家庭,拿破崙戰爭開始之後家道中落。 1805年開始在哈勒(Halle / Saale)修習法律,1807年轉往海德堡,開 始接觸浪漫主義運動,並對德意志古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1808年浪漫 主義大家Achim von Armin、Clemens Brentano等人相繼來到海德堡。 Eichendorff的詩作尤其受到這兩位所合編的德國民間故事集Des Knaben Wunderhorn的影響。 1808年Eichendorff完成學業,翌年隨即轉往柏林,在那裡結識了許多晚 期浪漫主義的思想家及作家。在1810年的維也納之行,他認識了另一位 德國浪漫主義重量級的人物Friedrich von Schlegel,Eichendorff的第一 部小說Ahnung und Gegenwart(1815年出版)便是在此一時期完成。 1813年離開維也納之後Eichendorff投入對抗拿破崙的解放戰爭。戰後開 始尋求穩定的生活,在普魯士王國擔任公職。1816在Breslau,1820在 Berlin,1821年Danzig、1824年Königsberg。 直至1857年去世為止,作者除了詩作之外,還有數部小說問世,除上述 的Ahnung und Gegenwart,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1826 年出版)、Das Marmorbild(大理石像,1819年出版)等都相當膾炙人 口。
德國浪漫主義盛行時期的時代背景
浪漫主義的主流由18世紀最後10年(有人從法 國大革命1789年算起)到19世紀30年代(有人 算在歌德卒年1832),其尾韻延伸至40年代後 半。 拿破崙席捲歐洲,在異族統治下,浪漫主義者開 始對德意志民族意有所省思。積極探索德意志語 言、文化、文學的根源。 在這期間德國的國族主義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 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德語文化是在南北政治勢 力對立的情況下發展:南奧地利(以及巴伐利 亞)、北普魯士。
關於流派文學的分期
各個主義及流派並非只反映在文學上,其涵蓋範 圍,舉凡藝術、音樂、日生活以至整個文化的 意識層面。在此討論的範圍僅限於文學。 主流的變革常由於對前一時期某一思維的反動。 只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例如古典主義退為非主 流並非一夕,且退為非主流之後並沒有消失。 因此前後兩主流的時間也許重疊,通常沒有明確 的時間分界點。 此外,作家有時也無法做明確的歸類,例如,德 國文豪歌德便橫跨三個時期。
術中所有分離的文類結合,讓寫作藝術與哲學和修辭學接觸。它也 將詩與散文、天分與批評、藝術與自然詩有時混合、有時融合,讓 文學創作生動和諧,讓生活與社會詩情畫意…」
受民俗文學影響:Des Knaben Wunderhorn、 格林童話。 浪漫主義的古日耳曼及中世紀情結。 避免使用外來字(拉丁文除外);重新使用德語 古字。 象徵手法的運用
大事記
Franz. Rev (1789)、拿破崙崛起(1806年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告終)、解放戰爭 Befreiungskriege(1813-15)、拿破崙戰 敗、維也納會議Wiener Kongress (1814/15)、復闢主義Restauration、 Karlsbader Beschlüsse決議 (1819)、法國 七月革命Julirevolution in F. (1830) 、 Hambacher Fest (1832)、三月革命 Märzrevolution in D. (1848)
內容大綱
第一到二章:離鄉到維也納。 第三到四章:維也納到義大利。 第五到六章:在義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堡。 第七到八章:羅馬。 第九到十章:由羅馬回到維也納。
第一到二章:離鄉到維也納
(一)冬春之交,主角毅然離開家鄉要去追求自己的幸 福。途中拉琴高歌之際,遇到一輛載有兩位女士─一位 年長、一位年輕─的馬車,於是和她們一起到W城(指 維也納,Wien)的一座城堡。主角起先在堡中擔任園丁, 並暗戀那位年輕小姐。有一次在花園裡主角被要求唱歌 娛樂一群顯貴,他覺得受辱痛哭。(二)更換職務擔任 收稅員,搬到官舍過著悠閒的生活。結識資深的城堡守 門員。主角每天偷放一束花在石桌上要給那位小姐,直 到有一回被逮到。城堡主人遠行歸來,舉辦化妝舞會慶 祝,當他看到他心儀的小姐與一位軍官牽手站在陽台上 接受歡呼,傷心欲絕,之後決定再度流浪。於是毅然離 開城堡,拉琴高歌,欲前往義大利。
16世紀下半以及17世紀
文學分期灰色地帶 德語文學無世界級巨作 英:莎士比亞Shakespear 1564-1616;西 :賽萬提斯Cervantes 1547-1616;法: 拉辛Racine 1639-1699、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
德國近代文學分期一覽
啟蒙主義(18世紀) 狂飆時期(1770-1785左右) 古典主義(1786-1810左右) 浪漫主義(1789-1830左右) 1848年三月革命時期文學 / 畢德麥雅時期 (1830-1848) 市民寫實主義(19世紀下半葉) 自然主義(19世紀末) 新浪漫(1890-1915左右) 表現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 戰爭/戰後(廢墟)文學
「一個飯桶的故事」 (1826) “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
最晚在1817年已經下筆 1816在Breslau實習,1821年E.調職前往Danzig 1823年首度出版作品的前兩章,書名『新吟遊 詩人,一個可憐的飯桶生命之一章』“Der neue Troubadour, ein Kapitel 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 1826年全文與『大理石像』和其他詩作一併出 版
作品的浪漫主義文學特性
混合體文類,文中有詩。與古典時期的純文類成 對比。
德國浪漫主義理論家施列格(Friedrich Schlegel)把他稱做「演進 的萬象藝文創作」(die progressive Universalpoesie),對此他說 道:「浪漫主義的詩作是演進而萬象的,它的定位不僅是將寫作藝
德國浪漫主義的精神
與狂飆、古典同為對人文主義、啟蒙運動所提倡的理性 主義Rationalismus的反動。 早期浪漫主義的精神與古典主義密不可分。其共同的思 維背景是德式的理想主義(Kant、Fichte、Hegel、 Schelling)。 但後來又對古典主義的某些思維反動。Goethe: “Klassisch ist das Gesunde; romantisch das Kranke.” 「對遠方的渴望」是19世紀文學主要動力之一,又可分 為空間與時間層面,對空間的渴望就是旅行,對時間的 渴望就是追思古代之情。 慕古之情,古典主義的偶像是古希臘羅馬文化,浪漫主 義崇敬的則是古日耳曼及德意志中世紀的本土文化。 反應時代背景:在不安的時局下思維層面的逃避─追求 浪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