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61-94】
水情测报系统检修规程

水情测报系统检修规程Q/*****-JS-JX024-2017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程规定了***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设备技术参数、维护项目、周期、标准及检修工艺等;1.2本规程适用于***水电厂水情测报系统维护检修工作。
2引用标准2.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库调度规范》2.3水利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3设备技术参数3.1中心站设备3.1.1前置机:型号:研华工控IPC-610P4-250显示器型号: LX-GJ15690硬盘: 20GBCPU:Pentium Ⅲ/866内存: 128MB网卡: 3COM10/100M自适应卡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 Server应用软件:水情遥测前置机处理系统7.2 版3.1.2 电台稳压电源型号: SD1732W23.1.3 天线: 3.5dB 全向3.1.4 馈线: SYV-50-7-13.2 遥测站设备3.2.1 水文遥测仪规范(1)传感器接口类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浮子式机械水位传感器(2)通信方式:支持 GSM(900/DCS1800/PCS1900)、超短波( 230MHZ)等多种通信方式(3)功耗:单模块静态功耗:≤ 0.05 mA@12V(4)额定供电电压: 12Vdc(4.5 ~ 40Vdc)(5)欠压告警电压: 11.50Vdc(6)自动关闭远程通信电压: 10.80Vdc(7)串行口数: 4 个, 300~19.2k bps(8)数据存储容量: 7 组(9)支持远程参数设置(10)支持定时自报和增量报,雨量增量报最小 1mm,水位最小可达 1cm(11)防水全密封设计,结构紧凑,即插即用,适应野外恶劣环境和无人值守(12)具有时间自动同步功能(13)具有手机短信远程设置水文遥测仪各参数功能(14)MTBF5 年(15)安装方式:室内壁挂式 / 室外一体化(16)工作温度: -40 °C~+ 65°C(17)相对湿度: 0~95%,无冷凝(18)体积小、重量轻、一体化、集成度高、易于安装调试3.2.2 雨量传感器规范符合SL61- 94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GB11831- 2002 水文测报装置遥测雨量计:GB11832-2002 翻斗式雨量计。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附件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主编单位(签章):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29 月 20 日3一、基本情况1、体系号(或体系外标准的签报号):Ca3-22、主持机构:水利部水文局3、计划批次: 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万元):154、标准级别:行业标准(注:计划升为国家标准)5、格式体例:GB1.16、修订(原标准号):SL 61—二、背景情况1、编制目的为有效控制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质量,推进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水平的发展,统一规范全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质量检查和评定尺度,统一规范全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技术管理,制定本规范。
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回顾中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初创阶段,主要是面向”小流域”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形成了第一版的SD159—85<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中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由示范试点转向实用化,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国产4化和实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系统技术、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为适应技术的发展,水利部于1994年修订发布了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与1985版相比,增加了4个方面的新内容:①增添了水文自动测报网设计,规定了联网设计的基本原则;②规定部分测站要配置固态存贮器,实现测站数据存储;③增添了应用邮电公用信道、卫星信道进行水情传输的内容;④强调设备的通用性,补充了部分有关技术标准和接口规约的条款。
3、20世纪90年代至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进入网络化时代。
随着国家防汛和水利调度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及近代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点,水利部对1994版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于发布实施SL6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在五个方面内容作出了重大调整和补充:①扩展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功能和服务范围;②经过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快速传输和共享;③在站数据存储;④各种通信资源的利用;⑤对遥测设备提出了新要求。
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 61-94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目次1 总则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4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备5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网页制作:powerfoo 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适应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做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1.0.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完成江河流域降水量、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
1.0.4 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包括监测站)、遥测站、信道(包括中继站)组成。
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联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的自动测报网络。
1.O.5 新建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建设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作为工程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并将系统的建设纳入工程建设一并实施。
1.O.6 本规范中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的精度要求,应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
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1 基本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2.1.1 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1)计划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1总则1.0.1为适应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做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1.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完成江河流域降水量、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
1.0.4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
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包括监测站)、遥测站、信道(包括中继站)组成。
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联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的自动测报网络。
1.O.5新建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建设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作为工程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并将系统的建设纳入工程建设一并实施。
1.O.6本规范中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的精度要求,应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
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2.1 基本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2.1.1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1)计划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2)流域内已建水文站网、报汛站网、邻近地区遥测站网方面的资料。
(3)流域的气象、水文资料:包括重要水文站的最高最低水位、短历时暴雨雨强、洪水产流汇流时间、洪水传播时间、防洪标准和洪水灾害,降雪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比,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和最大、最小值,日照时数最少的持续时间等特征资料。
(4)雷电情况与地震烈度。
(5)已建和计划建设的水利工程布局,以及重要水利工程的技术资料。
(6)现行的水文预报、防洪调度方案,预报和调度工作的要求。
(7)流域内无线电台设置情况和发展规划。
(8)流域的社会经济、交通、供电和通信情况。
2.1.2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包括:(1)依据建设目标、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特征与地形条件,当前国内外的技术、设备状况,论证实现建设目标的技术可行性。
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项目设计方案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1项目概述1.1概况本项目拟建设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水利局设置1处数据接收中心。
1.2建设目标及原则1.2.1建设目标系统建设的总目标是:实现水位、雨量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存)入(数据)库和数据检索。
选用快速可靠的通信信道,利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确保水情信息在10分钟内到达水情分中心,20分钟内将实时数据共享到其它相关防汛部门,满足资料整编、预报和水情信息服务要求的目标。
系统建设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有效资源,综合运用应用电子测控、现代通信、计算机编程等技术,实现对雨水情等实时动态监测管理。
结合地区降雨及数据管理特点,建设有效的、符合国家标准、及时、准确的防汛雨水情自动监测体系。
在充分利用现有先进的成熟技术和已有成果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信息采集、传输共享、安全存储、智能化分析管理等为一体的高可靠信息化系统,为各级管理部门的防汛抗旱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基础和支持平台。
系统在技术手段上,采用目前国内行业主流技术,代表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系统结构上达到架构清晰,层次分明,系统功能完善;设备性能上达到稳定可靠,数据测报及时准确。
系统建设后,从数据测报、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等多方面形成多级监管模式,能很好的满足防办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防汛指挥调度管理的需求,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搭建平台。
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的工作目标。
1.2.2建设原则“使水文监测基础设施向正规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水文监测能力”。
进一步完善水文测报站网,提高水文测报的自动化能力,建设一套可靠、先进的、与本流域相适应的水文信息监测系统,并与洪水预报系统、洪水警报、山洪预警等系统形成统一的整体,为防洪减灾发挥更大作用。
2系统方案设计2.1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标准2.1.1 设计指导思想➢满足当地气象、地理环境条件。
SL 61-200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S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P SL 61-2003替代SL61-94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ydrologic dataacquisition system2003年—05—26 发布 2003年—08—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前 言 修订SL61—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的主要依据为2000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订、修订计划和SL 01—97《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进行系统设计时工作制式和通信方式的选择原则、系统应能达到的技术指标要求、数据传输格式和编码格式的要求、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等; ——系统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装调试的要求; ——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对SL61—94进行修改的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了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一章; ——调整明确了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的具体内容; ——增加了多种通信方式并重新规定了数据格式; ——修改补充了中心站数据处理技术内容; ——修改补充了系统设备与安装调试等技术条款; ——充实了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具体操作方面的要求。
本规范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规范主持机构:水利部水文局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文局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本规范参编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浙江省水文勘测局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建云 朱长年 崔家骏 唐镇松 徐兆成 吴恒清 周五一 叶秋萍 王恒斌 张海敏 姚永熙 陆 旭 冯讷敏 丁 强 王志毅 程益联 程 琳 林灿尧 1 总 则....................................................................12 引用标准和术语、符号及代号................................................12.1 引用标准.........................................................................12.2 术语.............................................................................22.3 符号及代号.......................................................................23 系统建设前期工作..........................................................33.1 基本资料收集.....................................................................33.2 系统规划.........................................................................43.3 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44 系统设计..................................................................64.1 系统组成.........................................................................64.2 设计任务、内容和工作制式.........................................................74.3 系统技术指标.....................................................................84.4 数据传输方式和编码格式..........................................................104.5 通信电路设计....................................................................114.6 系统联网........................................................................134.7 数据处理系统设计................................................................134.8 土建设计........................................................................145 系统设备及安装调试.......................................................155.1 一般规定........................................................................155.2 传感器..........................................................................155.3 固态存贮器......................................................................175.4 通信设备........................................................................185.5 遥测终端机......................................................................205.6 中继机..........................................................................225.7 集合转发站设备..................................................................225.8 中心站设备......................................................................225.9 其他配套设备....................................................................235.10 设备安装调试...................................................................236 系统考核、验收和运行管理.................................................246.1 系统考核验收....................................................................246.2 系统运行管理....................................................................26本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27条文说明1.0.1 为促进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统一技术要求,加强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制定本规范。
江河水库流域或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方案

水库流域或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方案1.概述1.1 流域及工程概况XX流域发源于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广昌县灵华峰,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南丰、南城、金溪、临川、进贤、南昌等县(市),在南昌县青岚湖注入鄱阳湖,河流全长344km。
抚河控制站李家渡水文站集水面积15811km2,李家渡以上河长275km,河道平均坡降2.11‰,流域形状呈菱形。
海拔高程在17~1800m之间。
流域内山地约占27%、丘陵约占63%、平原约占10%。
河源至南城称盱江,为上游河段,属山区性河流,河宽300m左右,河道平均坡降3.41‰;支流黎滩河在南城以下与盱江汇合后称抚河,南城至临川为抚河中游河段,属丘陵、平原河流,该河段除XX狭谷宽约200余m以外,河谷渐宽可达400~500m,两岸多位丘陵台地,河道平均坡降0.43‰;临川以下为下游河段,是广阔的冲积平原,河床宽达400~800m,河道平均坡降0.24‰,两岸的大片农田靠圩堤保护。
抚河流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50km2的支流有13条,其中9条分布在XX坝址以上。
XX水电站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抚河中游临川市鹏田乡XX村附近,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8′,北纬27°45′,抚河中游XX狭谷段,坝址以上集水面积7060 km2,占全流域(李家渡水文站以上)面积的44.7%。
坝址以上河长187 km,河道平均坡降2.95‰,坝址以上流域主要由盱江和支流黎滩河组成,盱江流域集水面积4159 km2,黎滩河集水面积2478 km2。
流域内已建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XX 水库位于黎滩河,为一座大一型水库,控制集水面积2376 km2,总库容12.14×108 m3,7座中型水库分别位于盱江及黎滩河各支流上,控制集水面积454.8 km2,累计总库容1.87×108 m3。
XX水电站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供水和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03条文说明目次1总则1.0.2随着遥测设备、传感器品类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水文自动测报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展。
不仅广泛地用于江河防洪和水库调度,而且不少灌区、输水工程、引水涵闸也都组建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用于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
另外,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技术也适用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条对规范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
1.0.3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连接各个水情、雨情报汛站点和各级水文管理部门的水情测报网,通过该网络完成实时水雨情数据的收集与传递。
但大部分站点的信息采集还主要依靠人工观测和模拟记录,传递方式也较单一。
为改变这一落后状况,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要求,满足防汛及水资源调度管理的需要,水利部计划组建以水利部为中心、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管理部门为二级节点、地区水情分中心为三级节点,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覆盖全国重点水情测报站的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网络,形成快速收集和传递实时水文数据,进行节点间信息交换的水文信息网。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是水文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0.4由于近年来固态存贮技术不断发展,存贮记录设备的可靠性明显提高,使得在遥测站配备固态存贮器成为现实。
在遥测站安装固态存贮器,解决了遥测水文数据难于满足基本水文站对水文资料收集的要求,以及遥测站不能完全替代水文站观测的难题。
因此,本次修订在本条和后续条文多处强调有收集水文资料任务的遥测站应安装固态存贮器的要求。
1.0.6考虑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不仅要涉及水文测验、水文情报预报,还要运用遥测、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多种技术,因此本次修订从原则上提出:运用各项技术时都应符合与之相关的国家现行标准(规范或规程)的规定。
3系统建设前期工作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基带传输适用的距离 采用
接口可达
采用
接口可达
当引线过长容易引入雷电损坏设
备 应予注意
由于超短波通信方式在目前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广为采
用 且超短波数据传输的标准又不是很详尽 故本款和下一款对其
调制方式 副载波频率的选取和射频频偏等作了较具体的规定
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奇偶校验 水平垂直奇偶校验 循
查询 应答式 由中心站自动定时巡测或随机呼叫遥测站 遥测站响应中心站的查询指令 将所采集的数据发送给中心站 定时 自动巡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数据处理和预报作业的需要确定
混合式 系统兼有自报式和查询 应答式两种工作制式 的功能
以上各种制式都应具有被测参数超限发送的功能
系统技术指标
中心站应在
内完成全系统的数据收集 处理任务
属数据报性质 在建链时可附带传输多达 个
字符 发
送成功时 短信中心将给发送者以确认回答 并将短消息传
送到目的用户 整个过程一般在 左右 有时会出现很长的时
延
使用基站进行通信覆盖 当采用 短消息传送数据
时 应进行遥测站 信道质量的测试 以保证系统畅通率指
标 在中心站下包含大量遥测站采用 信道传输数据时 应采
考虑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规划 设计 施工和运行管理 不仅要涉及水文测验 水文情报预报 还要运用遥测 通信 计 算机和网络等多种技术 因此本次修订从原则上提出 运用各项 技术时都应符合与之相关的国家现行标准 规范或规程 的规定
系统建设前期工作
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 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初步设计 施工准备 包括招标设计 建设实施 生产准备 竣 工验收 后评价等阶段 前期工作应根据相关规划进行 包括提 出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 本章是参照水利工 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结合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实际编写 的 编写目的是指导业主单位做好建设前的准备工作 考虑到初 步设计内容较多 且是本规范的重点 因此单列一章
系统设计
系统组成
本次修订根据遥测终端机功能发展现状 在系统功能框图 中增加了键盘 显示和扩展通信口两个部件 前者主要用于现场显 示遥测终端机或存贮记录装置所存数据和设定端机的工作模式 如采集报送数据的时间间隔等 以及置入和发送人工观测数据 后者则用于和其他数字设备相连 进行编程下载读取固态存贮器 中的数据和发送水情报文等
系统考核 验收和运行管理
总则
随着遥测设备 传感器品类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以及通信 技术的发展 我国水文自动测报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展 不仅 广泛地用于江河防洪和水库调度 而且不少灌区 输水工程 引 水涵闸也都组建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用于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 另外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技术也适用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为 适应发展的需要 本条对规范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
带 屋内安装闭合环行接地母线等措施改进防雷性能
采用
信道应特别注意电话线的防雷 以保障信道
畅通与设备的安全 雷电活动频繁地区的遥测站可采用
下列措施提高防雷性能 减小接地电阻 采用口罗放
电流大 响应速度快的避雷器 采用大于
截
面积的多股接地线 尽量减小接地线的电阻 并合理布
局 条件允许时 申请话缆线进站房 数据传输方式和编码格式
集合转发站必须具有一定容量的数据暂存部件和一定的数据 处理能力及较多的通信端口
设计任务 内容和工作制式
配套部件的研制是指为达到系统功能指标所必须的 市场
上尚没有成熟产品的某种部件 需要专门进行设计开发 三种制式的特点是 自报式 在遥测站设备控制下每当被测参数发生一个规
定的增减量变化或按设定的时间间隔 即向中心站发送所采集的 数据 接收端的数据接收设备始终处于值守状态
采用
线路传输数据 当线路衰减较大时 可适当提
高发送电平 以保证通信畅通
卫星通信体制有频分多址
时分多址
和码分多址
等 不同的工作体制技术性能各有其优缺
点 在选用卫星信道及设备时 应考虑暴雨对不同卫星工作频段
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频率越高 雨衰现象越严重 传输时
延 数据传输速率和天线口径等应作为选择的重要指标 还应考
这是为满足
内将实时数据送到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
公室和水利部的要求提出的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 只要精心进
行数据传输网组网设计和通信方式 工作方式选择是可以做到的
遥测站 中继站和中心站设备的
是指保证该站点
正常工作的所有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如接地电阻难以达到要求 对野外站可视情况稍加放
宽 对中心站和重点测站则可采用在屋顶安装闭合均压
基本资料收集
气象 水文资料包括水文 水位 站的最高与最低水位 暴雨强度 降水产流与流域汇流时间及其相关要素 防洪标准与 历史洪水灾害 冬季冰情 降雪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比 最高与最 低气温 相对湿度 平均值 最大与最小值 和日照时数最少的 持续时间等特征资料
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条件是要求阐明系统所在地区的水文 气象 地理 交通 供电和通信等设计所依据的背景条件
此次修订增加集合转发站条目 规定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中 由于数据传输通信组网需要 可设立集合转发站 负责将部分 遥测站的数据收集起来 再合并传送给中心站 允许其向下对所属 的遥测站 向上对中心站采用不同的通信信道和工作方式 以增加 组网的灵活性 如向下用超短波自报方式收集数据 向上用公用信 道按查询 应答方式传送数据
本条是在此次修订增加的 详细地阐述了各类站点应实现 的和可以具有的功能 这是为了使建设单位对现状条件下的系统 功能和功能分工有全面了解
本条目增添了遥测站设备应具有一定智能性的要求 是指 在遥测终端机中设置自动诊断程序 每当出现雨强或水位超过规 定值时 端机就能根据事先设置的雨强 水位涨率 警戒水位等 判明情况 自动增加参数的采集和报送频次 遥测站的数据预处 理功能是指对所采集数据必要的合理性判决和统计等
其中 帧同步
个或 个字节的 进制数 每个宇节为
帧起始
进制数
字符
计 数 一般为 个宇节的 进制数 是从其本身开始
直到帧校验结束的字节数
路 由 第一个宇节是源发站站号 末一个是目的站站
号 在超短波数据传输中的中间字节是传输中
经过的中继站站号 如不经过中继站 可以无
中间宇节 也可以填入
路由格式必须在
设计文件中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文来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目次
总则 系统建设前期工作
基本资料收集 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系统设计
系统组成 设计任务 内容和工作制式 系统技术指标 数据传输方式和编码格式 通信电路设计 系统联网
系统设备及安装调试
一般规定 传感器 固态存贮器 通信设备 遥测终端机 中继机 集合转发站设备 中心站设备
特 征 用来表示本帧是查询帧还是应答帧 查询帧的
特征码为
字符
遥测站应答
帧中的特征码为标识后面数据参数属性的特征
码 允许自行定义
数 据 在传输帧结构设计中确定
帧校验 通常用校验和 校验和可以是单宇节也可以扩
展为两个字节 如为两个宇节 第一个校验字
节是所有奇数字节的模二加 第二个校验字节
是所有偶数宇节的模二加 也可以参照循环冗
余校验办法 生成除去起始位和终止位的各字
节的 校验码
遥测站增添固态存贮器是本次规范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保证固态存贮器充分发挥作用及保证存贮数据可靠性 在系
统设计中应该安排就近读取和由中心站远程访问读取固态存贮器
数据的功能和通信软件 读取范围可以日为单位 指定读取某一
起始日期到某一终止日期范围内存贮的数据 在固态存贮器某个
建议使用
中
规定的 字节格式 建议参照使
用表 所示的 字节格式
宇节均为 个 进制 码 循
环汉明码 偶校验 第 宇节为前 个字节的纵向校验和
表 超短波自报式数据传输格式
区号 地址高位 地址低位 特征 数据 数据 数据 纵向校验和
由查询一应答式系统的中心站发出的查询帧和遥测站的 应答帧推荐采用如下结构
帧同步 帧起始 计 数 路 由 特 征 数 据 帧校验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 连接各个水情 雨情报 汛站点和各级水文管理部门的水情测报网 通过该网络完成实时 水雨情数据的收集与传递 但大部分站点的信息采集还主要依靠 人工观测和模拟记录 传递方式也较单一 为改变这一落后状况 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要求 满足防汛及水资源调度管 理的需要 水利部计划组建以水利部为中心 流域和省 自治区 直辖市 水文管理部门为二级节点 地区水情分中心为三级节点 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 建设覆盖全国重点水情测报站的水情信 息自动采集传输网络 形成快速收集和传递实时水文数据 进行 节点间信息交换的水文信息网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是水文信息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遥测终端机
并行口数据采用二 十进制码 则接口采用 芯的圆形 防水插头座 引脚定义如表 所示
表 并行接口插头座引脚定义
引脚号 定义
引脚号 定义
个位 千位
保留
十位
保留
保留 电源 状态 状态
百位 保留
保留 地
中继机 中继站推荐使用数字再生中继 模拟中继因有噪声累加问 题 使用时一般不宜超过两级
集合转发站设备 用于数据收发的计算机推荐使用高可靠性的工控机
取措施解决可能发生的接收瓶颈问题
系统设备及安装调试
一般规定 对国外进口设备 在可能条件下 应经专门机构检测
传感器
雨量传感器防堵措施十分重要 在无人维护情况下 至 少能正常工作 不被堵塞 系对一般地区而言 对风 沙特别大的地区 应加强人工维护 水位传感器按其传感原理可划分为浮子式 压力式 气泡 式 振弦式 超声波式 电子水尺式等形式 在可能建井的条件 下 尽量选用浮子式水位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