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并接受妇科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1例。
对照组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
结果:实施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后,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相关穴位进行贴敷和按压,起到调理气血、健胃和脾、缓解不适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妇科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胃肠功能紊乱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因麻醉镇静药物的使用和手术创伤的刺激,患者术后极易发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道蠕动减慢或消失、肠鸣音恢复较慢等表现,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早期进食,严重者还可引起肠麻痹、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和治疗时间,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针对妇科术后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进行预防,但药物治疗程序比较繁琐,容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而中医理论认为[1]:麻醉与手术创伤可损伤脏腑气血阴阳,影响脏腑气机运行传导,导致气机运化失常,气血淤滞,进而影响胃肠道功能。
穴位贴敷是祖国医学治疗方式之一,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经络学说,通过刺激人体相关穴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2]。
本文将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妇科腹部手术患者中,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后胃肠功能。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选取本院妇产科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并接受妇科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1例。
穴位敷贴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动力恢复80例临床观察

3 - 3 统计 学方 法 计 数 资 料 比较 采 用 x 检验 , 计 量 资料 用 ( x + s ) 表示 , t 检验 。P < O . 0 5为 差 异具 有 显
2 0 1 2年 1 1 月至 2 0 1 3年 4月在 我院行 剖宫产 术 著性 意 义 。
. 4 治 疗 结 果 产妇 1 6 0例 , 均术前 排 除妊 娠合 并 胃肠疾 病 、 术 中采 3
I 级( 1 分) 为轻 度腹 胀 , 腹壁 张力 略大 , 不 影 响休 息 力 障 碍 , 是 由于 手术 创 伤 、 麻 醉 及 术 后 用 药 等 诸 多
和睡眠 ; Ⅱ级 ( 2分 ) 为 中度 腹 胀 , 腹 壁 张力 较 大 , 影 因素 , 导 致 脾 胃运 化 失 常 , 升 降功 能 紊 乱 , 气 机 阻
j
i
等
穴位敷贴促 进剖宫产术后 胃肠动力恢 复 8 0例 临床观察
张 丽 萍
( 常 熟 市 中医院 , 江苏常 熟 2 1 5 5 0 0 )
关 键 词 剖 宫 产 术 后 胃 肠 功 能 穴 位 敷 贴
中图分类号
R 7 1 9 . 8 0 5
文 献标 识码
A
2 7
8
9 0 . 0 0
注: 与 对 照组 比较 , P < 0 . 0 5 。
3 . 1 观 察 指 标 ( 1 ) 肠 呜 音恢 复 时 间 : 术 后 每 日听 4 讨 论 患 者 肠 呜音 2 — 4次 , 每次 3 - 5 mi n , 以 每分 钟 3次 以 古代 文献 中并无 术 后 胃肠功 能 紊 乱 的病 名 , 但 上 为恢 复正 常 。记 录 手术 结束 至肠 鸣音 恢 复所需 时 中医学 对 胃肠 动力学 的认 识源 远流 长 。根 据本病 的 间。( 2 ) 排气时间: 手术 结 束至 产妇 首次 感觉 肛 门排 临床 表 现 ,可 归 属 于 中医 学 “ 肠痹” 、 “ 腹痛 ” 、 “ 痞 满 ” 、 “ 呕 吐 ” 等范 畴 。中 医学认 为 , 腹 部 术 后 胃肠 动 气 的时 间 。( 3 ) 腹 胀程 度 : O级 ( 0分 ) 为无 腹 胀感 觉 ;
中药穴位贴敷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药穴位贴敷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目的:探析中药穴位贴敷在剖宫产术后产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介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时期,共纳入我院妇产科收治符合标准的100例剖宫产产妇,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50例,前组于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后组于术后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比较组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首次排便等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且术后24h腹胀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更低(P<0.05)。
术后6h、12h、24h、48h,观察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疼痛缓解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推荐和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中药穴位贴敷;胃肠功能;疼痛剖宫产术指切开腹壁、子宫用以分娩出婴儿的方法,属于产科领域中重要的手术,也是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1]。
但受剖宫产术后创伤、麻醉等多因素影响,术后产妇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减弱、疼痛等情况,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也会影响泌乳、母乳喂养以及术后恢复[2]。
本次研究共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时期妇产科收治符合标准的100例剖宫产产妇,探析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介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时期,共纳入我院妇产科收治符合标准的100例剖宫产产妇,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50例。
对照组:初产妇29例、经产妇21例,年龄分布20~34岁,平均(27.66±4.38)岁;观察组:初产妇30例、经产妇20例,年龄分布20~34岁,平均(27.79±4.25)岁。
组间上述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于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注意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遵医嘱指导产妇合理进食、适当运动,并予以必要疼痛干预;尽早实现母婴同室,普及婴儿喂养和照护相关知识。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摘要】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分析了中药穴位贴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其如何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通过临床应用和护理实践的观察,发现中药穴位贴在提高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在护理实践中更加凸显了中药穴位贴在促进患者康复方面的重要性。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有着广阔的展望。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护理满意度、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护理实践、重要性、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妇科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接受这种微创手术来治疗各种妇科疾病。
虽然腹腔镜手术相比传统的开刀手术有许多优势,如创伤小、恢复快等,但手术后的恢复过程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包括胃肠功能的恢复问题和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胃肠功能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后胃肠功能异常往往会导致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护理满意度则是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直接关系到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和满意度。
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是当前医疗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拟探讨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揭示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具体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常规手术方式,但是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一直是困扰患者和医生的难题。
中药贴敷和穴位按摩作为中医药疗法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促进术后康复和改善胃肠功能。
本文旨在对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中药贴敷在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中药贴敷是中医药疗法中的一种外治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或患处施用中药贴敷,以起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利湿等作用。
在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腹胀、肠鸣不畅、食欲不振等胃肠功能障碍的情况,这些症状对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药贴敷通过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和炎症的消退,有利于减轻术后的不适感和疼痛感,同时也有助于调整胃肠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组织的免疫力,从而加快胃肠功能的康复速度。
穴位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脉,促进气血畅通,有助于调整胃肠功能,缓解术后的腹胀、肠鸣不畅等症状。
穴位按摩还可以调整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从而为胃肠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内环境。
中药贴敷和穴位按摩作为中医药疗法中的两种重要疗法,分别通过促进局部的微循环、调整经脉气血,有助于改善术后的胃肠功能,但是它们单独使用时的疗效有限。
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药贴敷和穴位按摩的结合不仅可以发挥两者的相互增效作用,同时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调理。
中药贴敷可以通过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术后伤口愈合和炎症的消退,并有利于调整胃肠功能;而穴位按摩则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脉,促进气血畅通,有助于缓解术后的腹胀、肠鸣不畅等症状。
实际上,有关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对妇科手术后腹胀便秘的影响

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对妇科手术后腹胀便秘的影响在妇科手术后,由于术后床位休息、进食清淡、排便不畅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后续治疗。
本文采用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来缓解手术后腹胀便秘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一种分支,通过将药物、贴膏、贴细麻等贴敷于身体的穴位上,使其透过皮肤进入穴位内,从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对手术后腹胀便秘的症状,我们选取了中医常用的足三里穴位进行贴敷,足三里是人体胃经的经穴,具有调理胃肠功能、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胀、解除便秘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手术后腹胀便秘的症状。
具体操作方式:将足三里穴位处的艾条或贴剂贴敷于该穴位上,每天换一次,每次30分钟。
二、足三里按揉足三里是人体胃经的经穴,按揉该穴位可以直接刺激胃经,缓解胃肠功能障碍、改善消化不良、增强身体免疫力、缓解疼痛等效果。
对于手术后腹胀便秘的患者而言,足三里按揉可有效促进肠道的蠕动,加速排便,缓解腹胀便秘的不适症状。
具体操作方式:将患者的右脚抬起,使用拇指在足三里穴位处用力揉捏,持续揉捏2-3分钟,然后换左脚再揉按2-3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
三、研究结果本研究选取了50例手术后腹胀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床位休息、进食清淡、饮水充足等措施,观察其腹胀、便秘等症状的变化;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的方法进行治疗,每天持续7天。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腹胀、便秘等症状的变化情况,来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腹胀、便秘等症状的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平均缓解时间为3.1天,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缓解时间为4.9天,两者差异有明显的差别。
同时,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四、结论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术后腹胀便秘的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消胀贴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消胀贴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消胀贴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8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消胀贴穴位贴敷,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消胀贴穴位贴敷,有助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关键词:消胀贴;穴位贴敷;子宫肌瘤剔除术;胃肠功能前言:子宫肌瘤也称子宫纤维瘤,以女性为唯一发病群体,属于一种多见良性肿瘤。
借助腹腔镜可在微创模式下完成子宫肌瘤剔除,但麻醉以及手术扰动均会影响患者肠胃功能,常规护理对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不完全理想。
有学者认为给予消胀贴穴位贴敷有助于患者机体恢复,我院就上述内容进行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中,选取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
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31-54岁,平均(42.8±3.7)岁。
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32-56岁,平均(42.6±3.8)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跟踪患者病情和康复进展,预防并发症,给予心理疏导和必要的镇痛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消胀贴穴位贴敷:①安慰剂贴敷。
选取患者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和9寸位置,距离胫骨前缘2cm左右作为敷贴区域。
取玉米、红米、黑米,研磨成粉末,以1:1:1的比例混合,共5g,以热水调匀。
患者术后6h,将混合物敷贴与上述位置处,每d一次,早间7:00-9:00之间进行敷贴。
中药穴位贴敷护理对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药穴位贴敷护理对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对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150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护理,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胃肠术后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后,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速度加快,并减少腹胀情况,让患者尽早痊愈出院。
【关键词】胃肠手术;肠道功能;穴位敷贴;护理胃肠手术开展时,手术操作会一定的刺激胃肠道黏膜,加之麻醉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使胃肠功能紊乱在术后易出现,症状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导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均延长,如果发生后未能有效干预,可造成肠道炎症反应加重,不利于患者康复[1]。
现阶段,我国临床尚缺乏有效的促进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方案,常规的外科护理措施并不能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仍有部分患者在术后发生肠道功能障碍,影响预后[2]。
近年来,较多研究指出,胃肠术后开展中药穴位敷贴护理有助于加快肠道功能恢复速度,提高恢复效果[3]。
因此,本研究即将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应用到胃肠手术患者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0月~2022年6月在本院行胃肠手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
对照组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27~75岁,平均(49.36±5.44)岁。
观察组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9~76岁,平均(49.41±5.52)岁。
经比较,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行胃肠手术,无手术禁忌症;(2)年龄20岁以上;(3)神志清楚;(4)腹部相应穴位处皮肤完整,无溃烂现象;(5)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既往曾接受腹腔手术;(2)可对电解质代谢产生影响的药物在近2周内应用过;(3)合并代谢性疾病;(4)重要脏器伴严重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在剖腹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
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特定时段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
碍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常规治疗的
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为观察组;对比治疗疗效以及
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疗效为95.0%,对照组仅70.0%;观察组各指
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剖腹产术
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70-02
剖宫产是目前在难产时抢救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临床
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愿要求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剖宫产术
中开放腹腔、麻醉药物抑制、手术刺激等因素均会导致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减弱出
现胃肠功能障碍,导致其术后胃肠功能不全;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腹胀、腹痛、
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其术后恢复。
有学者指出,穴位贴敷治疗方式可以明
显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并增强抵抗力[1]。
基于此,本文回顾性选取本院
特定时段内的4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组分别给予不同质量措施,现做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
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年
龄23~36岁,平均(32.15±2.48)岁;观察组(n=20):年龄24~36岁,平均(32.55±1.36)岁;对比分析4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支持下文
中的统计学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术后6h去枕平卧,缩宫剂、抗生素常规治疗,纠
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6h后可进食流食,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行适量床
上活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穴位贴敷:方剂组成:槟榔1g、沉香0.5g、乌药1g、党参1g;上述药物研磨成粉细筛过筛,拌适量白醋,使用医用胶
布制成10g的贴剂,贴于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贴敷前揉搓足三里穴至
微热,每日更换至肛门排气恢复[2]。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对比治疗后临床各指标(肠鸣音恢复正常、排气时间、正常排便时间、
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改善情况。
1.3.2对比治疗疗效术后24h内肠鸣音恢复正常,每分钟≥4次,无腹胀感腹
痛现象、肛门首次排气为显效;术后48h内肠鸣音每分钟<3次,无腹胀感腹痛,肛门排气为有效;经治疗后未听到肠鸣音,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剧现象为无效;
临床将总有效率定义为(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所产生的全部数据一律纳入SPSS23.0软件做计算处理,其中计数
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比值分别用χ2、t
检验,若对比比值P<0.05,则可以判定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成立。
2.结果
2.1 对比疗效
观察组95.0%,对照组70.0%,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
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疗效比较[n(%)]
3.讨论
麻醉抑制、手术创伤等因素均会导致剖宫产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
能减弱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长,但在此期间内肛门长时间未排气,会
引发不同程度的肠麻痹、腹胀、肠粘连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机能恢复,
还会对进食方面造成影响。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祖国医学“腹痛、痞满、肠痹”范畴,我国传统医学这
认为该症状会导致患者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造成升降功能紊乱,所以临床治疗时理气通腑、活血化瘀为治疗根本,其中穴位敷贴则属于一种中医
学外治措施。
足三里是众所周知的治疗胃肠疾的主要腧穴,该穴具有和胃消滞、
理脾胃调气、扶正培元、调经活血等功能。
本文中治疗方剂主要有槟榔、沉香、
乌药以及党参;其中槟榔是较为重要的一味中药材,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其
中11种是人体必需的,槟榔具有行水化湿、降气行滞之功效;沉香具有纳气平喘、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胃寒呕吐和肾虚气逆所引起的喘急。
乌药味属辛、温。
归肺、肾、脾、膀胱经,主要起温肾散寒、行气止痛功效,临床多用于气逆喘急、胸腹胀痛、寒凝气滞、经寒腹痛等疾病的治疗;党参属于
中国常用传统补益药,具有健脾益肺、补中益气之功效;不仅如此,党参还可以
增强免疫力、降压、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等作用。
上述诸药联用,共奏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之效[3]。
综上所述,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疗效显著,
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缓解胃肠麻痹从而减轻痛苦,且该措施简便易行,受限制因素较少,所以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月花,李淑英,郝彦霞,等.穴位敷贴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807-809.
[2]周艳萍,凌惠琴,范小燕.穴位贴敷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作用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7.11(a01):537-537.
[3]陆世娟,宁良群,黄秀美.中药穴位贴敷配合TDP灯照射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
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