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以暴力拯救世界——浅谈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善恶观与暴力救赎主题

二、奥康纳作品中的善恶观 从二者的形象的探讨上可以看出人们对奥康纳的罪恶 观并不理解,一心向善的老祖母虽然是个受害者,在奥康纳 的笔下却显得如此令人讨厌;相反,作为杀人犯的不合时宜 者却是如此的令人同情。 在奥康纳本人看来,以老祖母为代 表的这一类人的所作所为才是罪恶的代表,他们麻木不仁, 对除了自己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 觉得路边衣衫褴褛的黑 人小孩仅仅是“一副美丽的画”而对其艰辛的生活不抱有任 何的同情,口中却一直在强调这个世界“好人难寻”。 而不合 时宜者虽然双手沾满鲜血,却像奥康纳一样一直在质疑,向 上帝祷告的人内心是否真的相信上帝? 能够帮助人们度过 难关? 质疑这个世界是否还存在真正的“好人”。 他的存在打 破了现存的“正常”世界的秩序,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抱有疑 问。 从自称“不合时宜者”到习惯杀人如麻,都体现了他对这 个荒诞世界的憎恨和绝望。 故事里的老祖母看起来很善良, 一直希望以自己对上 帝的虔诚祈祷能感化杀人者。 但实际上她并没有真正的宗 教信仰,她所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奥康纳眼里 她并不是真正的好人。 而不合时宜者与老祖母相反,却是个 敢于直视自己丑恶内心世界的杀人犯。 初读这部作品时,我 们便感觉这样一种怪异的组合十分扭曲, 不知道该同情因 为伪善丢了性命的老祖母还是同情社会扭曲造就的不合时 宜者。 许多评论家也对奥康纳作品中所体现的善恶观感到 迷惑,更有甚者称她为“邪恶的奥康纳”。 但她并非善恶不 辨,是非颠倒,只是把劝人向善的深意隐含在故事中,需要 读者反复揣摩才能体味。 她的小说中总是充满了黑暗、悲伤 以及善与恶的纠葛,小说中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性格都扭
陈莲洁 从语用学视角解读谍战剧《黎明之前》中的会话不合作现象

从语用学视角解读谍战剧《黎明之前》中的会话不合作现象电影文学,2012(15)陈莲洁(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孝陵卫200号,210014)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会话不合作现象的研究概况,借用陈新仁的不合作分析框架对谍战剧《黎明之前》的会话不合作现象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谍战剧的故事情节在既定的敌我群体内发生,很多话语交流必将是非真实的。
大量的会话是对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的不同程度的违背,会产生额外的会话含义,或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幽默或反讽)。
探讨谍战剧会话不合作现象产生的语用机制,能更好地揭示合作原则以及相关语用学理论的实质。
关键词:合作原则;关联理论;会话不合作;黎明之前;语用机制A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to 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the Espionage S toryBefore the Dawn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basic concepts in Cooperative Principles and relevant pragmatic theories, followed by a brief review to general findings in the research of 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t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to 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the espionage story Before the Dawn within CHEN Xinren’s analysis f ramework. As espionage story plots develop in the stereotyped structure of “Enemy-Comrade” communities, many conversations are bound to be non-cooperative. They are flouts of various degrees to Cooperative Principles and Relevance Principles, resulting in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special communicative effects (humor or irony). It is meant to better reveal the essence in Cooperative Principles and other pragmatic theories, through a deep analysis to the pragmatic mechanism of 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espionage stories.Key words:Cooperative Principles ;Relevance Theory;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Before the Dawn;Pragmatic mechanism一、引言:会话不合作现象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是研究话语交际的重要理论。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现代人道德信仰的嘲讽:小说通过展现一系列荒诞和扭曲的人物行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道德观念的淡漠和信仰的缺失。
祖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私欲,不惜欺骗和伤害家人,这种行为与传统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形成强烈的讽刺。
2. 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小说中的人物都存在着各种弱点和缺陷,如祖母的虚伪、自私和冷漠,小男孩对黑人孩子的歧视等。
这些弱点暴露了人性的丑陋一面,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3. 对宗教观念的质疑:祖母表面上信奉宗教,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背离了信仰。
她表面上关心家人,但实际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种虚伪的信仰和行为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宗教观念的表面化和功利化,是对宗教观念的一种讽刺和质疑。
4.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小说中通过描绘祖母一家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一些社会现象的荒诞和不合理。
比如,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对异己的排斥和歧视等。
这些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
总之,《好人难寻》通过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尖锐的讽刺语言,展现了现代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引发人们对道德、信仰、人性和
社会现象的反思。
《好人难寻》与《熟路》中祖母形象之比较

《好人难寻》与《熟路》中祖母形象之比较摘要美国作家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和韦尔蒂的《熟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个老奶奶的形象。
通过分析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两位“老奶奶”及她们不同的性格、命运和所处环境等因素,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深刻含义,并得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决定人物的不同命运这一结论。
关键词:人物性格对比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弗兰纳里·奥康纳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南方派作家之一,其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
尤多拉·韦尔蒂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南方派作家之一,同样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奥康纳和韦尔蒂作为同一时期的美国文学南方派代表,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好人难寻》和《熟路》这两部作品,都倾向于强调家庭、社区、宗教信仰、时间和地点等观念,并对历史、人性的局限性等加以揭示。
一《好人难寻》中的祖母形象《好人难寻》里的祖母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这个老妇人渴望家庭的爱。
然而,她从未丢弃自己的自私,其虚荣心在她的生活中时时作祟。
对于她来说,要达到一个她能容易找到的好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
她想依靠宗教保护,但又缺乏对宗教的虔诚。
1 自私小说以祖母的描述开场,“奶奶不想去佛罗里达州,她想去拜访她在田纳西州东部的泛泛之交。
她不断并坚定地抓紧一切机会来改变贝利的想法”,老妇人自私的一面在一开始就清晰地展现出来。
旅行一开始,“奶奶就第一个坐进车里,准备出发”。
从中能清楚地看出祖母认为自己是很重要的。
虽然祖母在旅途中没有操纵方向盘,但她企图控制她的家人。
在途中,当他们停车在塔边吃烤肉三明治,瑞德、萨姆与祖母讨论好时光的时候,她认为欧洲应对现在这种社会情形负全部的责任。
在路上,当孙子和孙女谈论说他们不喜欢他们的故乡时,祖母批评他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她是热爱她的祖国和家乡美国南方的;然而,她又将现有的社会问题推给其他欧洲国家。
在故事的结尾,祖母的家人都被叫misfit的罪犯杀死了。
从语用学视角下解析《孙子从美国来》中的人物心理

从语用学视角下解析《孙子从美国来》中的人物心理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深刻反映了中美两种文化触碰下的人物冲突,影片以杨叔和布鲁克斯的相处为基点,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别样的爷孙情。
细细揣摩影片,人物在交际活动中,所说出的交际话语都带有某种特殊会话含义,不管是合作原则的违反还是指示语的使用,剧中人物在交际过程中的言语行为一定程度上都能展现出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某种心理。
关键词:合作原则;人称指示语;孙子从美国来《孙子从美国来》是由导演曲江涛指导的一部反映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爷爷和美国孙子在一起相处的日常,影片充满了欢笑但却不乏温情。
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杨叔”的儿子杨栋梁带着交往中的美国女友以及美国女友和前夫所生的儿子“布鲁克斯”一起回家看望杨叔,但由于工作需要,杨栋梁和女友需要立刻奔赴工作地,于是“先斩后奏”将“布鲁克斯”留给老杨帮忙照看,老杨一开始极度排斥甚至讨厌这个外国孙子,但在之后的慢慢接触中,老杨逐渐喜欢上了这个美国孙子,最后也完全接纳了布鲁克斯。
影片可以说是欢笑中带着眼泪,在对老杨和布鲁克斯的相处日常发笑的同时,也对最后爷孙俩的分开感到伤感。
作为一部经典的影片,除了故事情节的令人动容,剧中人物的话语也极其值得我们研究,剧中出现的人物不多,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杨叔”“布鲁克斯”“王站长”“杨栋梁”以及“刘叔”等人,从影片中他们的一些对话言语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他们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本文主要借助于合作原则、人称指示语等语用学理论来解析剧中人物在交际活动言语下所隐藏的心理活动。
一、合作原则的违反合作原则是由语言学家格莱斯所提出来的,涵盖于语用学之下的极其重要的语用学理论之一。
主要包括了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以及关系准则等四项基本准则。
在他看来,为了能够使自己与他人的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人们应当尽量遵循着这些基本准则。
然而,在我们交际中,合作原则并非一个硬性制约,并不是非遵守不可。
有时,人们为了表达某种言外之意或者真实内心想法,则会有意不遵循以上四条基本准则,从而使自己“话中有话”,格莱斯将这种因为对合作原则的故意违反而产生的会话含义,称作”特殊会话含义”。
暴力救赎的悲喜剧——解读奥康纳的《好人难寻》

暴力救赎的悲喜剧——解读奥康纳的《好人难寻》发表时间:2010-08-11T16:53:06.420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梅玫[导读] 《好人难寻》是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弗兰娜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的一部短篇小说梅玫(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摘要:《好人难寻》是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弗兰娜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的一部短篇小说。
与她的其他作品一样,该小说也是关于暴力、死亡和宗教的。
本文从喜剧与悲剧,暴力与死亡,死亡与宗教救赎三个相关的层面去解读这篇名作。
并以辩证的眼光对其深层含义加以论析。
关键词: 奥康纳《好人难寻》喜剧悲剧暴力救赎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继福克纳之后美国的“南方文学先知”。
奥康纳出生于美国南方佐治亚洲萨瓦那镇一个天主教家庭,萨瓦那镇是南方腹地“圣经地带”的重要部分。
奥康纳年轻时便患上了红斑狼疮,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
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孤独隔绝的生活里,宗教对于她不仅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支柱。
而她生活的时代也颇为动荡,先后历经大萧条、二战、朝鲜战争以及民权运动。
作为一个南方人和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作家,奥康纳笔下的人物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她的作品鲜有赞美与歌颂,大多数都充斥的是死亡和暴力,宗教或天主教情结是她作品叙事风格中的核心特色。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
小说中描写了南方普通平凡的一家,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缺点。
而奥康纳却设计了一个意外,把人物突然推到了生死的边缘。
暴力是奥康纳作品中表达其主题的一个手段。
其故事中的人物往往行为怪异、精神麻木了冷漠,通常要经过一场暴力的洗礼后方能醒悟,精神方能得到救赎。
她认为,人一旦背离宗教就会表现出反常的行为和变态心理,只有靠暴力或死亡与原先的世俗道德价值观痛苦决裂之后,才能获得赎罪和得救的机会。
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

2542020年11期总第503期ENGLISH ON CAMPUS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文/李云龙眼,以此体现出贝雷对老奶奶的冷漠以及对整个旅行感到厌烦的态度。
例二原著:In case of an accident, anyone seeing her dead on the highway would know at once that she was a lady.译文:万一发生意外,过往行人看见她暴死在公路上,谁都一眼就能辨认出她是一位高贵夫人。
在原著中,这是在对老奶奶的衣着进行描写后补充的说明,其中“lady”本身就隐含着有得体的、高贵的这一潜层信息。
如果仅直译为“夫人”,则译文就失去了这一潜层信息。
这一潜层信息对理解老奶奶的人物特点十分重要,老奶奶自认是一位来自“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她从未意识到生活的荒谬,她总是沾沾自喜,并相信自己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刘娜,2017:26)。
因此,若不显化隐含信息,就难以帮助读者理解老奶奶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无法为突出小说主题做好铺垫。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在还原人物刻画时,巧妙运用增译来显化人物性格,突出冷漠主题。
在原著中,存在三个主题,分别是偏见、冷漠和救赎。
而冷漠主题本身就是为救赎主题服务的,为小说结尾的救赎主题做铺垫。
因此,译者在译文中着手于人物刻画这一角度,采用显化手段来凸显原文中暗含着的信息,降低了信息度,显著提高了译文的读者可接受性,让中文读者能更方便地去领悟救赎主题。
因而,这一手法是十分合理的。
三、文化意向之所失该小说中隐含的文化意向主要体现在地理名称设定上,通过地理名称与文化意向形成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而翻译需要对源语文本进行全方位解读,无疑,互文性理论可以起到其他理论不可替代的作用(曹山柯,2012(4):91-95.)。
因而后文将从互文性维度来看待译文中的文化意向之所失。
在原著中随处可见作者奥康纳的道德伦理观,这也成为《好人难寻》这部小说的翻译难点。
好人难寻(Agoodmanisdifficulttofind翻译)

好人难寻[美]弗兰纳里·奥康纳屠珍译老奶奶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州,而想到东田纳西州去探望一下亲友,因此想方设法叫贝雷改变主意。
贝雷是她的独养儿子,老奶奶如今跟着他过日子。
这当儿,贝雷正坐在紧贴桌子旁边的那把椅子上,聚精会神地看报纸上橙色版面的体育消息。
“贝雷,你瞧,”她说,“看看这条消息吧!”她站在那里,一只手叉在瘦小的胯骨上,另一只手冲着贝雷的秃脑瓜子擦拉擦拉地摇晃手里的报纸。
“那个自称不合时宜的人,从联邦监狱里逃出来了,正向佛罗里达州窜逃呐。
瞧这里说他对人们都干了些什么鬼名堂。
有这样一个逃犯在州里窜来窜去,我可绝不带孩子还朝那个方向去凑热闹。
要是那样做,良心上说不过去哟!”贝雷依旧津津有味地看报,头连抬都没抬一下。
于是,老奶奶转身冲着孩子妈;孩子妈穿一条长裤子,脸膛宽得象棵圆白菜,露出一副天真无邪的表情,头上裹着一块绿头巾,两角扎得就跟兔子的一对耳朵一样。
她抱着婴儿坐在沙发上,从罐里一勺一勺地舀杏儿喂他。
老奶奶说:“孩子们已经去过佛罗里达州,该换个新鲜地方带他们去玩玩,让她们四处见识见识,开阔开阔眼界嘛、他们可从来没去过东田纳西州。
”孩子妈好象没听见她的话,戴眼镜的八岁胖儿子约翰·韦斯利却插嘴说:“您要是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干吗不呆在家里呢?”他跟妹妹琼·斯塔正坐在地上看滑稽画报。
“就是让她在家里当一天女皇,她也不愿意呆,”琼·斯塔说。
长着金发的脑袋抬也没抬。
“是啊,要是那个不合时宜的人把你们俩都逮住,该怎么办?”“我掴他嘴巴子,”约翰·韦斯利说。
“就是给她一百万块钱,她也不愿意呆在家里,”琼·斯塔又说,“她呀,总怕错过点什么没看见。
反正咱们上哪儿,她必得跟着上哪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话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语言的使用也应该需要遵循语言学的相关原则,根据语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才能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效率,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好人难寻》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关于这部作品的语言分析较少,因此对小说的主题的深层次理解还不到位。
对此,可以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好人难寻》简介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了美国南方一个普通的一家五口的平凡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一家五口人在自大而且唠叨的老奶奶的带领下出门度假,但是在路上却碰到了逃犯,由于老奶奶多嘴,所以使得一家人最后都丧命。
奥康纳设计了一个意外,把人物突
然推到了生死的边缘。
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暴力一直都是一个表达主题的手段,她的小说中很多人都是行为比较怪异的人,而且精神麻木冷淡,一般都要经过一场暴力的事件之后,才能醒悟过来,精神上可以得到救赎,她对宗教的信仰使得她认为一个人只要背叛了宗教就一定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以及变态的心理,而这样的人只有依靠暴力或者经过了与原来的世俗道德观念痛苦地决裂之后才可以获得救赎。
这篇短篇小说正好表达的是这样一个主题。
小说结尾的地方比较有趣,这个逃犯与老奶奶讨论了关于《圣经》的问题,然后就对着老奶奶狠狠开了三枪。
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美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被外界誉为是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先知”。
奥康纳的人生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材料和源泉,年轻时患上了红斑狼疮,此后她便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在她与病魔进行斗争的时候,宗教就成为了她唯一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宗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她生活的时代也十分动荡,她经历过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二战、朝鲜战争、民权运动等,作为一个美国南部的天主教家庭的成员,她的思想也被深深地打上了记号,奥康纳的笔下,所有的人物几
乎都有时代的印记,正是这时代的印记,使得作品中充满了死亡以及暴力的色彩,很少有赞美和歌颂。
二、语用学视角下对《好人难寻》的解读
(一)语用学视角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功能。
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人们说话的内容必须要与交谈的主旨有关,必须要以体现人们的交流目的为基础进行语言交流,这也是语言功能的一种有效体现。
在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语言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有的学者开始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
关于语用学的研究,应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语言学基础上产生了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有语言学者指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的语言包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其中,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中心,后来又有学者关于言外行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得出言外行为由言外示力与命题内容两部分构成,为了让言语行为能够得以实现,在交谈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合作原则,以实现语言的交际工作。
语用学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们实际使用的各种语言,这些语言是比较真实的句子,是经过精心编辑
之后的素材,使用的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些语言内容。
这就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加强对各种语言的搜集和整理,尤其是对于生活中的那些素材,都应该要加强利用,可以被当做交际语言使用,这些语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帮助人们实现良好的交流,将自己的行动意图表现出来,在彼此之间传递信息以及思想情感。
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有可能会违反语言学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更加真实的描写。
在《好人难寻》这篇小说中,语用学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度,人物的对话虽然不多,但是从简单的小说对话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对主题进行分析,从而产生更为重要的语言传递效果,让读者从人物语言的分析过程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二)《好人难寻》中的语用学原则
1.会话与数量准则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数量准则是一个基本的内容,数量准则要求人物之间的对话数量要恰到好处,不能超出所需要的信息,也不能少于需要的信息,在这篇小说中,会话的数量准则有很多体现。
比如“看看这条消息吧,那个自称不合时宜的人,从联邦监狱里逃出来了,正向佛罗里达州逃窜呐。
有这样一个逃犯
在州里窜来窜去,我可绝不带孩子还朝那个方向去凑热闹……”这句话出现在这篇小说的开头部分,是老奶奶说的一句话,老奶奶想去田纳西州,但是她的家人却想去佛罗里达州,于是就有了这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可以得到的最关键信息就是有一个逃犯逃出了监狱,而且朝着佛罗里达州的方向逃窜,为下文出车祸及全家被杀做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铺垫。
2.会话与质量准则
质的准则中强调了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的保证,但是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违反质的原则,说一些自知是没有根据的假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有可能会违反质的准则,在这篇小说中,有同样的情况。
比如约翰·韦斯利却插嘴说:“您要是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干吗不呆在家里呢?”“就是让她在家里当一天女皇,她也不愿意呆。
”琼·斯塔说。
在这段对话中,琼和自己的哥哥所说的话中,出现了一个词“女皇”,他们的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妇人,自认为比较优雅,但是不可能是女皇,也不可能在某天成为女皇,所以从中可以看出,琼的话其实是没有证据的,虽然是假设,也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所以违反了质量原则。
作者设计这样的对话,主要是为了烘托出老奶奶的形象以及她在家中的地位,并且将老奶奶对于自
己独自待在家中这种情况表示的不满表达出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3.会话与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指的是交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谈话应该是与交流的内容和主题相关的,但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不相关的现象。
在这篇小说中也有很多违反了关联准则的地方,比如:琼·斯塔又说,“她呀,总怕错过点什么没看见。
反正咱们上哪儿,她必得跟着上哪儿。
”老奶奶说,“等下回你再叫我给你卷头发,咱们瞧着办吧。
”在这段对话中,老奶奶说到了要给孙女卷头发,但是孙女在开始说的话中提到的只是奶奶会跟着他们一路走,不会一个人待在家中,老奶奶的回答其实是毫无根据的,与孙女的对话并没有衔接上,因此产生了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这就是很明显地违反了关联准则的一个例子。
作者设计这样的对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奶奶对孙女所说的话表示的不满。
4.会话与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说明了在交流过程中要尽量地简洁,避免出现啰嗦和歧义,但是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啰嗦以及歧义的状况。
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很难做到完全地简洁,因为人物的对话场景一般都是比较随意和轻松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在进行对
话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所说的话也是比较自然的,不会有太多的限制和忌讳,因此很容易就违背了方式准则。
在这篇小说中也有很多违反方式准则的地方,比如“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愿意下毒手的。
”“听我说,我知道你是个好人。
你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匪徒之辈。
我知道你准是好人家出身!”当老奶奶得知这个逃犯很有可能会杀掉自己的时候,她显得有点慌乱,有点害怕,这时候她的语言也表现出一种语无伦次的感觉,开始变得不再精简,加上她自己平时说话也有一个比较啰嗦的习惯,因此在这样的时候,说话变得更加啰嗦,她以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这个逃犯心生善念,最终能够放过自己,而且老奶奶也自诩自己是一个好人,相信会有上帝来帮助和救赎,所以希望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能够认清自己的路,她希望感化这个逃犯,将这个人拉回到上帝的身边,于是他们就《圣经》开始讨论,但是讨论之后,她依旧没能幸免,依旧死于他的枪下。
结语
综上所述,《好人难寻》是美国南部著名小说家奥康纳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奥康纳依旧沿用了她的其他作品中关于暴力和死亡的主题,将小说中的人物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这篇简短的小说中,
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地方,人物之间的对话违反了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很多原则,但这些违反原则的对话,却将整部小说串联起来。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