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66例
消增汤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30例临床观察

消增汤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30例临床观察
翁丽丽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08(007)006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消增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消增汤内服,水煎服,1剂/日,早晚各1次.1个月为1疗程.月经期停服.对照组(30例)口服乳癖消,3粒/次,3次/日,1个月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乳房的疼痛程度、肿块的变化,对临床治愈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改善乳腺增生的作用,两组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 05);两组的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均有降低,并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雌二醇(E2)水平下降、孕酮(P)水平升高,但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消增汤是治疗乳腺增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翁丽丽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厦门市中医院,361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消斑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42例临床观察 [J], 毛燕;张小健;赵宾彦
2.乳核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气滞血瘀型)临床观察 [J], 彭淑莲;吕新敏
3.消乳汤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临床观察 [J], 魏晓莉
4.消增汤治疗乳腺增生病 [J], 匡建民;赵惠兰
5.舒乳消增汤治疗乳腺增生病800例 [J], 柳鲁临;孔凡英;周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症丸治疗气滞血瘀痰凝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

消癥丸治疗气滞血瘀痰凝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作者:刘春霞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7期摘要:目的观察消癥丸治疗由气滞血瘀痰凝所致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科符合标准的70例患者单用消癥丸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用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74.29%。
结论消癥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性、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消癥丸;单药治疗;乳腺增生;气滞血瘀痰凝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Xiaozheng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and phlegm coagulation caused by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Methods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tandard treatment in our department from March 2014 to November were treated with anti–for 2 month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74.25%.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and safe to treat patients with breast hyperplasiaKey words:Xiaozhengwan; Single drug therapy; Breast hyperplasia;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and phlegm coagulation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疾病,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乳腺增生是产生乳腺癌的温床[1]。
为此,在临床上,应该着重注意对乳腺增生的预防与治疗。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的辨证施治方案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的辨证施治方案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结节、乳头溢液等症状。
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乳腺增生有着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案。
一、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首先要进行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特点,可以将乳腺增生分为气滞血瘀型、痰湿凝滞型、肝郁脾虚型等不同类型。
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结节硬块、经期不调等症状。
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红花等。
痰湿凝滞型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满、乳头溢液、乳房胀痛等症状。
治疗上以祛痰化湿为主,常用药物有半夏、茯苓、白术等。
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情绪波动、乳房结节等症状。
治疗上以调理肝气、健脾益气为主,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党参等。
二、中药治疗1. 当归川芎汤当归川芎汤是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的常用方剂。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
两者配伍能够改善乳腺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的症状。
2. 半夏茯苓丸半夏茯苓丸是治疗痰湿凝滞型乳腺增生的常用方剂。
半夏能够降逆气、化痰湿,茯苓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两者配伍能够改善乳房湿气积聚的情况,缓解乳房胀满的症状。
3. 柴胡白芍党参汤柴胡白芍党参汤是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的常用方剂。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党参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
三者配伍能够调理肝气、健脾益气,改善乳房结节的情况。
三、配合针灸疗法除了中药治疗,针灸也是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足太阴肺经等。
针灸能够通过调理经络,改善乳腺的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结节等症状。
四、注意饮食调理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此外,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也对乳腺增生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帮助。
总之,中医药对乳腺增生具有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案。
通过辨证分型,选用适合的中药方剂,配合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缓解乳房胀痛、结节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调理方法

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调理方法
崔某,46岁。
2020年5月16日就诊。
因两侧乳房肿胀疼痛3个月余就诊,舌苔白薄,脉沉细,双侧乳腺均可触及有3CmX4Cm大小结节,触之软滑、轻疼、移动良好,诊为乳腺增生。
辨证: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
治法:疏肝理气,通滞化瘀。
处方:穿山甲15克,川棟子15克,元胡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青皮15克,香附15克,柴胡15克,枳壳15克,路路通15克,王不留行15克,漏芦15克,丝瓜络15克,通草5克,川芎5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
用法:15剂,水煎服,毎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消乳散结胶囊
用法: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二诊:两周后疼痛消失,乳腺结节明显缩小到2CmⅩ2Cm,触之不疼,继服药2月后增生结节消失。
本方实由治疗乳痈症方衍化而来。
乳癖一症,虽由气滞血瘀而致,但乳腺的调畅实为发病元凶,多为乳腺壅滞,调畅不利而发病。
因此,在本方中以极力恢复或促进乳腺调畅为主,通经和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共同伍用,方可使癖疾易消易散。
(马强)。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45例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45例壮医经筋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在治疗乳腺增生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结合疏肝消癖散,对于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将介绍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45例的疗效经验。
一、疾病特点及相关症状肝郁气滞是乳腺增生的常见病因,主要症状包括乳房胀痛、乳腺组织增生、乳腺囊肿、月经异常、情绪不稳等。
肝郁气滞导致气血不畅,乳腺组织受阻,从而出现乳房胀痛、乳腺增生等症状。
二、治疗原则三、治疗方法1. 壮医经筋疗法壮医经筋疗法是一种利用推拿、按摩、拔罐等手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疗法。
在治疗乳腺增生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推拿乳腺、背部、腹部等部位的经络和穴位,疏通气血、舒筋活络,改善乳腺组织的血液循环,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
2. 疏肝消癖散疏肝散结消癖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以当归、川芎、香附等药物为主要成分,具有疏肝理气、消癖散结的作用。
服用疏肝消癖散可以改善肝郁气滞的症状,缓解乳腺组织的增生和囊肿。
四、治疗效果我们收治了45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并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进行治疗,经过观察和随访发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乳房胀痛明显缓解,乳腺组织增生的情况有所减轻,乳腺囊肿明显变小,月经恢复了正常,情绪也得到了调节。
临床疗效良好,达到了显著缓解和治愈的效果。
五、经验总结针对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管理。
在饮食和生活方面也需要注意调理,避免情绪波动和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45例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45例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45例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特别是在肝郁气滞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壮医经筋疗法和疏肝消癖散是中医治疗肝气郁滞的有效方法,能够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45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的治疗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旨在探讨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了45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年龄范围为25-50岁,以不同程度的乳腺胀痛、结节、乳腺增生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所有患者均接受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
结果:经过治疗,45例患者中,有38例症状明显缓解,7例症状基本消失。
治疗后的乳腺增生结节明显变小或消失,乳腺胀痛症状减轻或消失。
治疗后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讨论:壮医经筋疗法通过调理经络、舒筋活血、祛风散寒,以及修复受损组织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疏肝消癖散具有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平肝息风、消癖止痛等功效,对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具有良好的疗效。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的疗效明显,安全无副作用。
结论: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缓解乳腺增生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的疗效显著,为乳腺增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希望该疗法能够得到更多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和认可,为乳腺增生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胀痛等症状,常见于青年女性。
传统中医药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五行调理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乳腺增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乳腺增生的发生与气滞、血瘀、湿浊有关。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益母草、香附等。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可以舒缓情绪,调节内分泌。
益母草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能够缓解乳房胀痛。
香附具有理气降逆的功效,可以改善气滞状态。
这些中药一般会综合搭配使用,依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对于乳腺增生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治疗穴位有足三里、太溪等。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强壮人体阳气、调节内分泌的重要穴位。
太溪位于腿的内侧,具有调和气血、舒缓情绪的作用。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乳腺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功能。
三、中医五行调理中医药强调平衡和谐,认为五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通过调理五行,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乳腺属于肝经,与心经、脾经、肺经、肾经相互关联。
采用五行调理的方法可以平衡这些经络,调节气血与湿浊的关系。
例如,对于气滞型的乳腺增生,可采用木克土的方法进行调理,如饮食上多摄入木行食物,如韭菜、木耳等,来疏肝解郁。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通过调理气滞、血瘀、湿浊等病因,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相关穴位,改善乳腺血液循环和调节内分泌功能。
中医五行调理可以通过平衡五脏的关系,调节气血平衡。
当然,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施治。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增生在女性中日益普遍。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是由气滞血瘀、肝郁化热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乳腺增生的辨证类型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乳块明显、经前加重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当归、红花等,同时可运用针灸疗法,如血分通经、气分升降等。
2. 肝郁化热型肝郁化热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乳块不明显、情绪焦躁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清热解郁的中药,如丹参、柴胡等,同时可运用耳针疗法,如祛火降压等。
3. 气滞湿阻型气滞湿阻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沉重、乳块较软、不适加重于下半月经期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理气利湿的中药,如香附、苍术等,同时可运用艾灸疗法,如温经散寒等。
4. 脾虚湿困型脾虚湿困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疼痛无块、舌苔厚腻、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健脾祛湿的中药,如党参、茯苓等,同时可运用推拿疗法,如脾胃调气等。
二、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1. 综合调理中医治疗乳腺增生强调整体调理,不仅要针对乳腺病变进行治疗,还要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例如建议患者避免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有利于病情恶化的因素,同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2.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郁、理气利湿、健脾祛湿等功效的中药。
通常在方剂中配伍使用多种中药,以增强疗效。
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或中断治疗。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舒缓乳腺疼痛、改善乳房组织的血液循环等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66例
作者:沙莉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06期
关键词: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消癖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1.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28-01
乳腺增生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以乳房肿块,周期性胀痛为主要特征,笔者采用自拟方消癖汤合痛舒胶囊治疗乳腺增生66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来源于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门诊患者,共66例,年龄20~50岁;病程1a以内20例,1~2a30例,2a以上16例;已婚56例,未婚10例。
单侧乳腺增生46例,双侧乳腺增生20例,伴月经不调20例,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者40例。
1,2诊断标准临床上乳房有肿块,且多数伴有乳房疼痛等症状,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
检查可触及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质地韧而不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结节,且有触痛,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经前乳房胀痛,青春期乳痛及仅有乳痛而无肿块的乳痛症。
所有病例经过B超诊断并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2治疗方法
以自拟消癖汤配合痛舒胶囊治疗,自拟消癖汤处方:柴胡15g,白芍20g,浙贝母10g,通草10g,丝瓜络10g,郁金10g,荔枝核20g,橘核20g,夏枯草15g,甘草6g,每天1剂,
水煎2次,首次加水750mL,复煎加水500mL煎至200mL,早晚分服,同时口服痛舒胶囊(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制药厂)每次5粒,每天2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肿块消失,疼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
乳痛消失;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不减轻;无效:肿块无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者;或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无缩小。
3,2治疗结果治愈10例,显效32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4%。
4病案举例
李某,女,已婚,40岁,于2007年6月12日初诊。
自诉年初双乳月经前疼痛不适,经后痛减,未予重视。
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经后仍感乳房胀痛。
B超检查提示:乳腺小叶增生,中医诊断为乳癖,治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用自拟乳癖汤:柴胡15g,白芍
20g,浙贝母10g,通草10g,丝瓜络10g,郁金10g,荔枝核20g,橘核20g,夏枯草15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同时口服痛舒胶囊每次5粒,每天2次。
服用1个疗程后,乳痛症状明显好转,服用2个疗程后,乳痛消失,B超复查乳房未见肿块。
5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