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国初期北京旧城改造与意识形态

浅谈建国初期北京旧城改造与意识形态
浅谈建国初期北京旧城改造与意识形态

浅谈建国初期北京旧城改造与意识形态

刘驰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建国初期首都百废待兴,在首都规划与发展之问题上,梁思成、陈占祥二人提出在西郊建立新行政区以保护旧城的梁陈方案被否决,首都实行苏联专家提出的以莫斯科发展为参考的旧城改造方案,其后在中央错误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北京旧城改造陷入重重困境,在困境中梁陈等人奋力拯救,多次谏言以求在已成定局的错误中挽救首都之建筑、文化以及发展中将面临的交通、环境、经济等问题,但迎接北京城的是以党的意识形态所裹挟的错误决定,而梁陈等人之命运也因此彻底改变。

关键词:旧城改造;梁陈方案;古建筑存留;大屋顶;整风运动

引言

北京作为一个单中心城市,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中心区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北京市着手建设城市环路,提出“打通两厢,缓解中央”的口号,期望通过快速环路的建设,吸引中心区的交通,缓解其压力。当下,中心区高强度开发的同时住宅郊区化无限蔓延,暴露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设施、能源等日趋严重的问题,技术手段已然不能从根本上应对这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论文从北京发展之源头,及建国初期北京营城之始,重新审视导致如今北京之重重问题的原因,反省祖国建设过程中遭受的挫折。

1、首都规划方案的决定

1.1被礼赞的城市

“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实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中国建筑史》

北京现存的明清古城,是从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遵循了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经典《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人与自然相处融洽,方格网框架内具有无限的变化,“像古代铜器一样,俨然有序和巧为构图”,“整个北京城的平面设计匀称而明朗是世界奇观之一”美国规划学家Henry.S.Churchill如是评价。

1.2行政中心在旧城

在聂荣臻市长的主持下,1949年11月召开城市规划会议,梁思成、陈占祥等中国专家、北京市各部门领导和苏联专家到会,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作《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问题的报告》,提出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建设北京首都行政中心,计划建造像莫斯科红场一样的伟大的广场与周围现代的建筑群,报告要求在北京旧城大规模拆迁以供行政各部委入住,并

对建设西郊新市区的设想予以反驳,指出这是不经济的,是“放弃新建和整顿原有的城市”。(这些观点在此后的梁陈方案中都被给予有力的反驳)

1.3梁陈方案

1950年2月,“梁陈方案”完成,由梁思成自费刊印,报送有关领导。方案提出:建议展拓城外西面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这份长达2.5万字的建议书,共分“必须早日决定行政中心区的理由”、“需要发展西城郊,建立新中心的理由”,“发展西郊行政区可用逐步实施程序,以配合目前财政状况,比较拆改旧区为经济合理”三个部分说明。指出拆迁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更大,旧城工业化严重破坏了旧城的平衡,同时单中心的城市发展及居民的被迫迁出将对城市交通产生巨大的压力等多项意见。这里不赘述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可以明确的是,从当今回首,梁陈方案正是可以有效解决北京市现存的诸多问题并且对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充满智慧但却令人遗憾的方案。

1.4中央对首都规划的决定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提出:“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在“一边倒”的旗帜下,苏联专家被授予绝对的权威,因此苏联专家在中国建筑领域的“专政”色彩一直延续到1960年中苏矛盾公开化。同时,斯大林指出梁陈方案是小资产阶级不合实际的幻想,把计划的正确道路指出,制定了改建总方案,使梁陈二人陷入了孤立。

1950年8月,彭真在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北京解放,我们就必须把这个城市由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从旧有落后的城市变为现代化的城市。”毛泽东在天安门上曾指着广场以南一带说,“以后要在这里望过去到处都是烟囱。”事实上毛泽东自始至终都坚定要求行政中心建在旧城,他视“梁陈方案”:“有那么一个教授,要把我们从北京城里赶出去。”曾担任彭真秘书的马句回忆道:“苏联专家提出第一份北京建设意见,聂荣臻见到后,非常高兴,送毛主席。毛主席说:照此方针。”同时时任总理周恩来也从一开始便决定使用苏联专家的方案。周恩来曾提出,“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今后几年内应当彻底改变北京市的都市面貌。”之后周恩来在就人民大会堂过大的问题时,还曾指出:“大并没有什么不好,就是要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梁思成在与苏联专家竞争期间多次给周恩来写信真切表达自己的想法,虽信中将所有问题已讨论详尽,尽述苏联方案之大弊及梁陈方案确是在各方面都更为优秀,但周恩来并未有所回应。除毛、周二人,中央高级领导人也普遍由此认为。

综上,个人分析毛泽东等人对首都规划之决定有以下因素起到关键作用:1、“一边倒”对苏联的盲目认同,而北京与莫斯科并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城市;2、当时的意识形态把旧城看作是“封建社会”遗留,主张对旧城进行“革命”和“改造”,因此,这场原本非常学术味的争论,很快就从政治上被否定了。3、对建新行政区认为是在放弃旧城4、中央领导

人有着“红场”向往,期望天安门广场宽敞广阔,两侧政府建筑耸立,将政府大院搬进旧城进行全面改造;5、毛泽东拒绝行政中心的集中,以防止可能的空袭。

2、拆与新建的批判

2.1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对于北京城墙,因其宝贵的历史价值,梁陈方案建议将其改建为环城立体公园,宽达10余米的城墙上可供市民进行多项休闲活动,同时以解决交通问题,只需在一些路段多开几道城门,同时这种已有的分区正担负起它的新的任务,利用它为这种现代的区间的隔离物是很方便的。

主张拆除者有以下观点:1、城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包围他们的势力的遗迹,要打破旧的格局所给予我们的限制和束缚;2、城墙上的砖拆下来可以协助其他建设。尽管梁思成引古鉴今,对这些观点进行强有力的反驳,并以内行专家之身份明确城墙的结构及其修筑过程决定了拆除它并不能用作建筑材料,只是平添了处理的困难。这之后陈占祥、华揽洪分别提出甲乙方案,退而求其次,望在苏联方案的基础上全部或部分保留城墙。然而1953年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说:“拆除城墙这些大问题,就是经中央决定,由政府执行的。”

2.2新房子

事实上在苏联方案确定之后,北京旧城的建设一度陷入混乱,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有些地方盖了一些大楼,但没有埋设相应的供水干管,造成供水紧张。当时的旧城基础设施是明清留下来的,在应对这些庞然大物的改建过程中困难之巨大及花钱之多是难以想象的,直到今天,仍然是建新区比改旧城少花钱。

而这些张牙舞爪的新楼对北京城的布局又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在建造楼房标准的问题上梁思成也有过一番争论,不断的退而求其次竟把他逼到了绝境:在“梁陈方案”被否定之后,梁思成退而求其次,他先是提出控制旧城区的建筑高度,这遭到了否定;之后他转而提出保持“中国建筑的轮廓”。梁思成希望建筑物在城市中与环境配合调和,不能让北京失去了原有的风格,而成为欧洲现在正在避免和力求纠正的街型。但眼看一幢幢高楼在旧城内拔地而起,他只好再度“退而求其次”,推行“大屋顶”来实现保全“中国建筑的轮廓”。这里的“大屋顶”他日后自己的评价是“虽然只值两分,但设计的方向是正确的”,在数次妥协之下被逼无奈所作挽救北京面貌的大屋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在今天来看确实失误占多,但梁思成的“大屋顶”责任全不在他本身。

2.3“大屋顶”的批判

对“大屋顶”的批判,是由毛泽东发起的。由于“大屋顶”确与苏联专家的提倡及斯大林的建筑理论有关,所以这场批判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在苏联建筑界掀起批

判复古主义浪潮之后才真正开始。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1955年起只整风运动中梁思成受到来自多方的批判,其中以批判其复古主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为主。甚至对其毕生研究的《营造法式》问题上批判:他们努力论证《营造法式》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在其中发现了阶级斗争。并对梁陈方案进行批判:是由于思想感情中存留的浓厚的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雅趣”和“思古幽情”,想把人民的首都建设成一件崭新的“古董”,想强迫光大工人农民群众接受这种趣味……这才是建筑界一场严峻的阶级斗争的开始。

3、整风运动与建国初期的意识形态

对于1957年的这场政治风暴,书生们是始料不及的。就在这场风暴骤至之前,他们刚在1956年经历了一季人生中罕见的春天。

这里不详述整风运动的过程,仅分析毛泽东在其中所为。1957年毛泽东邀请社会各界提出对党工作的意见,他在中南海冷眼观察着这些文人的一举一动,在《事情正在其变化》一文中,毛泽东用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这个军事用语,风暴骤然而至。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同时梁思成的文章《整风一个月的体会》被打成“知识分子第一篇反右文章”,在“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不久,在北京规划问题上提出甲乙方案的陈华二人也被“揪”了出来。

由此1949-1957这段时间梁陈等人的命运趋势已定,他们也在“文革”中受尽折磨。1949-1957是一段较之后略平和的时期,北京旧城改造从无到有,伴随的是梁思成陈占祥等人在行政中心选址,旧城文物保护,旧城城市规划,旧城建筑方向上的据理力争却每每碰壁,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以求纠正偏离的路线却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一步步走向深渊。从毛泽东对北京旧城改造的态度上,最早体现的是一个外行强行把阶级思想偏颇地灌输入城市规划学中,与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苏联专家和党内无知人士一起错误地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命运,从今天来看全然置百姓生活于不顾。再到对拆城墙拆城门的决定,毛泽东此时仍停留在对文化的错误认识上。在1955年左右北京城市建设出现各种问题之时,他并未意识到一切由自己引发,在旧城建立行政中心这个错误所造成的对城市的破坏是难以简单处理的,但他却刮起批判所谓复古主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之风,直到1957年整风运动,北京之问题与其他诸多之问题显露无疑,他的判断却更加错误,反右口号发起也是把中国可能的进步扼杀在摇篮之中。仅从北京旧城改造中可见中央领导人在建国初期具体问题上的武断与无知,自认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却无法结合具体,将阶级斗争反封建等思想强加入各行各业,反映出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客观的讲,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和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以及后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相比,无论就规模和程度而言,都还算和风细雨,但从根本性质而言,则是一脉相承的,都深刻地反映了党的“左”倾错误思想文化方面的继续发展,都对我国文学艺术科

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参考文献

[1]王军.城记.三联书店

[2]张伟良.谈谈中国意识形态的斗争.网络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 旧城改造成功案例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旧 城改造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 “欧洲许多城市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如意大利里昂,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都保存下来。还有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中国的城市也应留下历史、文化的印迹……” 这是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观点,当他在业界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下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项目时,有一位美国的旧城改造专家却十分赞同他。设计师本杰明伍德与他惺惺相惜:“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文化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上海“新天地”。 本着不同的城市要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迹的观念,本杰明伍德

将上海石库门用原来的材 质整旧如旧,而在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设施装修。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 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 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所有的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所有的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克?达?莫利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旧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城市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对城市旧城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对旧城改造的原因、主体、作用机制展开了研究,即为什么要进行旧城改造?改造的三个主体(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居民)遵循什么样的行动逻辑?三者间的博弈怎样进行并对社会空间重构会产生何种影响?第一个问题解释了不同利益主体为旧城改造寻找理由的不同角度;第二个问题是三个参与主体对旧城改造目标的不同认定;第三个问题是三者为实现各自目标,在博弈过程中采取的行动策略、取得的效果及这些效果在社会空间重构中的体现形式。 一、改造的理由:旧城之“旧”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旧”字的解释为:“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由此可以看出,“旧”是与“新”相对应而言的,因为有了“新”所以凸显了“旧”。那么,旧城也仅仅是与新城相对的一个概念吗?旧城之所以为“旧”,是处于怎样的“过时”状态呢?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和塔内尔?厄奇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一书中这样描述: “任何一座建筑或一个区域过时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过时’是一个与最终状态相对的概念,因为‘作废’可能从来也不会发生。举例来说,除非一座建筑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而设计的(如核电站),否则很难想象它不具有潜在的可变性而且无法转变其使用方式。因此,一座建筑极少会达到完全的过时状态。同样,过时也很少是绝对的,不管是一座建筑或一个地区,充其量是或多或少地比它的竞争对手过时一些。” 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物质性角度和功能性角度两个方面看待旧城地区的过时问题: 1、物质性过时 旧城地区物质性过时是指旧城地区的房屋质量、建筑风貌与城市环境处于一种残损衰败的状态,是从建筑与旧城环境本身的衰变角度与新城地区相比而言的过时。 (1)房屋质量的过时 正常的使用损耗、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甚至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因素都会使旧城地区的房屋建筑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与维护,旧城地区的许多房屋都严重损坏。因此,旧城地区往往也是危旧房集中的地区。针对这种房屋质量的物质性过时,旧城改造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2)建筑标准的过时

如何创新旧城改造建设模式

如何创新旧城改造建设模式 如何创新旧城改造建设模式 摘要:旧城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高效利用城市各种资源,促进城市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改造也一定要重视规划。 关键词:旧城改造;改造拆迁模式;政策研究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realize the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t is to stimulate the city of vigor and vitality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ity planning, city is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goals, and efficient use of city resources, promote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orderly city construction is strategically, guiding and fundamental work.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also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rogramming.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renovation; model; polic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通过旧城改造极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提高了城市竞争力。旧城改造和征地拆迁安置历来是各大中城市建设中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社会工程,也是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中,结合淄博市旧城改造工作实际,就如何创新旧城改造拆迁模式谈几点意见,供大家探讨研究,以希共同推进我市五区三县城市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浅谈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旧城改造问题

浅谈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旧城改造问题 作者:阮燕玲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新型城镇化”也成为当前中国建设的关注重点。同时,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城镇化”则依旧作为两会的热点之一而引起重大关注。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旧城改造”则成为了中国快速发展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旧型城镇化对旧城改造的负面影响,新型城镇化为旧城改造带来的机遇,对旧城改造提出的策略与建议,以及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旧城改造的相应变化的分析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与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旧城改造;政策措施 一、旧城改造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在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两个阶段之后,步入了快速发展期的阶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口的迁移,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不断增加,旧城改造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旧城是指在城市空间的形态上具有消极的一面的地区,如城中村,废弃的居住区,废旧古建筑等等,它们由于与当代城市面貌风格迥异,或者失去活力,而在整个城市面貌上有脏乱差之嫌,而在这些地方,生活设施是不能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求的。 但是,旧城也是城市的一种文脉的传承。它蕴含着城市的人文历史记忆,同时也是中低收入者聚集较多的地方。旧城改造不仅是对城市空间在新时期的再次营造,也是处理利益再分配的一个环节,所以旧城改造问题需要也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 二、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旧型城镇化的弊端 然而,旧型城镇化存在着诸多弊端,它正在影响着旧城改造。 旧型城镇化的第一个弊端即土地城镇化优先于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建成的城区面积过大,实际人均占地面积过大,这种开发房地产一般的形式,缺乏思想与创意,更加无法保留一个城市的文脉——旧城文化。

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附2: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一)波士顿昆西市场 1.概况 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位于波士顿市中心市政厅后侧,紧邻波士顿港、金融区和市级百货商场,以波士顿第2任市长Josiah Quincy的名字命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得益于19世纪波士顿港的繁荣、1822年波士顿由两殖民区正式合并成为一座大城市,以及市中心法尼尔厅(Faneuil Hall)附近贸易增长的需要,昆西市场应运而生。1824年,昆西市场在旧有的Faneuil Hall Markets 广场之基础上扩建而成,1826年开始运营,3栋2层高的建筑初期均用于农产品储藏和肉制品交易。 随着市场的发展,该地区过于拥挤、建筑过于陈旧,其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丧失。1961年,为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将昆西市场列入了城市的改造计划,实行建筑更新。经过改造的昆西市场,成功转型为新型商业中心和旅游购物景点,更汇聚寰宇美食,西式正餐、快餐小吃、法国菜、土耳其菜、亚洲菜系等,都有其一席之地。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昆西市场(红色标记处)地处波士顿市中心 2.地方特色 2.1优越的区位 位于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士顿的市中心,邻近港口滨水区域、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拥有大量消费群体作为商业区的依托,如上班族、旅游者,以及日常消闲购物的市民。

2.2悠久的历史 作为波士顿早期的商贸旺地,拥有接近200年的历史沉淀,商业富集度极高;其古朴的建筑外观弥补了当代购物中心或美食广场“历史感”不足的缺憾,更迎合了当下市民游客的怀旧心理,旅游价值大大提升。 2.3典雅的建筑 昆西市场楼高2层,长163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从建筑上看,昆西市场由巨大的传统新英格兰花岗岩和红色围墙建成,四周呈长方形,中轴线处有一长廊,设有大量座椅和出入口(侧门)。 昆西市场主楼的正面与侧面 3.改造亮点 3.1市场调研先行 改造前,波士顿再开发局先行对昆西市场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昆西市场正处于市民最喜欢的市中心滨海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环境及成熟的海滨氛围。在市场周围的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生活着超过20000名居民,足以支撑未来市场的消费需求。 3.2直面公众质询 改造初期,当地居民组织和不少建筑师对改造提出异议,认为此举会破坏原有的市场文化。但波士顿再开发局承诺,昆西市场不会被简单地当作历史遗迹来处理,规划将会对旧有的建筑进行修护,逐步添入新鲜的元素,令改造后的市场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收入的来源。

旧城的改造与更新

关于旧城更新思想方法的几点思考:有限的土地资源、基本农田的 控制、科学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使得以单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获取城市发展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受到应有的限制。 旧城更新:一般有三种含义再开发或改建、整治、保护 注意旧区改造与旧城改造的区别 北京旧城改造政策创新建议: https://www.360docs.net/doc/7e7408021.html,/detail.aspx?m=24&n=120 (一)限制和引导开发模式的应用。1.旧城改造不套用一、二级开发分开的土地政策:总体上,旧城改造对象分为以保护为主和以改造为主两种内容。凡是以保护为主的对象,包括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适用的政策应彻底摒除房地产开发政策的影响,否则,只要套用房地产开发中的一、二级开发分开的政策,不论如何谈保护,都不可能有保障。因此,要重新梳理现有政策,不同区域实行不同政策,甚至建议中央补充或调整现行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明政策适用范围,纠正由于对旧城改造性质认识不清和政策滥用导致的破坏。2.限制改造规模:在规划上,要体现改造规模的不同,原则是把改造规模限制在不对旧城肌理造成严重影响的程度。在项目审批上,支持小规模、滚动式的改造,要逐步完善制度,减少自由裁量的成分。3.限制改造烈度:在改造烈度上,根据房屋保护价值的大小分类加以适当限制。现在的房屋分级主要是为了区分危房,以确定改造先后顺序。对改造烈度的限制大致也是基于这个分级,但依据主要是房屋的价值,目的主要是尽量减少对历史风貌的破坏.衡量改造规模和烈度,一是靠定量指标,如投资额、改造面积、拆迁户数、建筑面积、容积率等;二是靠定性比较指标,如改造前后的外观和功能对比、项目与周围环境对比、改造对城市系统的综合影响等。4.“肥瘦搭配”的政策:吸取香港等地经验,一是政府组织拆迁和一级开发,先改造哪儿后改造哪儿,以及改造规模大小,即使实行企业主导,政府也可以主动控制;二是在土地出让的时候“肥瘦”搭配,尽量避免发展的不平衡.建立旧城改造资金可持续投入机制: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旧城改造,资金缺乏的问题不会自动解决,必须建立一个保证旧城改造资金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关于资金原始来源。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获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每年从市、区财政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后注入基金;二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三是发行旧城改造债券;四是完善房改政策,吸纳社会资金;五是从旧城土地一级开发收益中按比例提取。原始资金只是基础,如果仅限于此,难免坐吃山空。要长期支持旧城改造开展,必须有自我增值能力。关于资金经营增值,要成立专门的资金理事会,负责资金的募集、投资、经营、管理,要同时建立起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三)拆迁安置政策2.制订配套的就业安置政策居民不愿意搬迁,还有一个经济生态的原因。在熟悉环境下谋生显然要比在陌生环境中谋生要容易,因为一是文化认同,二是人脉关系资源丰富,三是已经有了固定的职业,并在产业生态链中占据了固定的位置,成本低,收入来源可靠。比如许多旧城居民靠做小买卖为生,拆迁以后脱离了市场,很可能原来做的生意就不存在了,即使能够重新开张,也要重新开发产品和客户,而经营情况还是未知数,风险大大增加了;上班族则面临辞职重新找工作,要么就得长途跋涉,增加工作生活成本,压缩休

以运城市为例浅谈“旧城改造”

以运城市为例浅谈“旧城改造” 摘要】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阶段。实施旧城改造,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造福人民的一项重大举措,对 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运城实际,从旧城改造的必要性、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 对旧城改造的建议等方面试谈了一些粗浅看法,以期能给运城的旧城改造工作带 来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旧城改造必要性对策建议 近年来,针对旧城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水平低、土地利用率低,布局零乱, 环境较差,城镇功能衰落等问题,运城市在旧城改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解放路钟楼小区一带等旧城改造项目的建设,使城市区域 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横向比较,相对于城市整体的快速 发展,旧城建设速度依然很缓慢;但纵向比较,比前些年还是有很大的改观。基 于这一背景,本文试从旧城改造的必要性、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 作一探讨。 1、旧城改造的必要性 1.1实施旧城改造可以拉动经济发展。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旧城区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确保城市社会经济 的持续发展。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低迷,库存很大, 通过旧城改造,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可以有效地缓解房地产库存压力,从而 拉动经济发展。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旧城改造也是拓展建设 空间、保障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节约用地、低碳生活的重要内容。 1.2实施旧城改造是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旧城改造的目标,是努力寻求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其意义不仅在于保障住户基本的居住条件,简单改善、维持社区秩序,还在于可以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 不平衡、不和谐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从而构建和谐社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 和谐的居住环境。实施旧城改造,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成为社会各界 的共同呼声,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改善生 存条件,努力顺应群众过上舒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更广泛群众共享城市发展 红利。 1.3实施旧城改造,是打造宜居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具体体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设“生态、人文、精致、宜居”城市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运城是山西的南大门,实施旧城改造工作是打造宜居城市、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设魅力城市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 1.4实施旧城改造,是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的有效手段。一个 地方投资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败,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 度和质量。一些发达地区之所以能让大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其中一条成功的经 验就是投资环境好,城市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舒适、 便利、高效的发展环境。加大旧城改造工作,完善城市功能,可以从根本上改善 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继续加速城市经济发展。 2、运城旧城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运城旧城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现状人口约28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 0.91万人/平方公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北京阜成门旧城改造及尺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北京阜成门旧城改造及尺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08-21T10:25:34.6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9期作者:刘欣欣 [导读] 按照建设部颁布的《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北京市城近郊危旧房面积约1362万平方米。 上海畅想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市 200082 摘要:北京在建国初期到现在,对旧城的破坏日益严重,街道与建筑的尺度随发展而变化,对生活在旧城内的居民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旧城改造的事例及数字分析,揭示了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开发商为追求高回报而造成根据危旧房的区位、规模、用地性质和城市规划对北京文化古都风貌保护的严重威胁现象。以及通过对旧城尺度的分析,来指出旧城尺度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与城市特色和生活相适应的空间形态要素。 关键词:旧城改造资金平衡;建筑尺度 引言 按照建设部颁布的《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北京市城近郊危旧房面积约1362万平方米,其中城市中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约占3/4,成片危旧房面积高达630万平方米。所以北京旧城改造的重点之一就是城市中心区的危旧房改造。 1990年以来,北京市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已经从分散的点、片改造发展到连点成片、连街成片的大规模改造的阶段,并且逐渐由城市中心区外围向中心区腹地推进。根据危旧房的区位、规模、用地性质和城市规划等的不同特点,危旧房改造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 拆迁改造方式 2) 连带改造方式 3) 一次性原地改造翻建方式 4) 分期分批的渐进改造方式 5) 内外结合的改造方式 6) 居住用房与经营用房并举的方式。[1] 1.旧城改造引发的问题 1. 1旧城改造对旧城保护的威胁 1990 年来, 北京的旧城改造给北京城市建设带来诸多好处, 环境改善, 交通设施改善等等。但由于旧城拆迁量大、成本高等原因, 土地及房屋开发商千方百计追求容积率。高层楼房已逐步形成高层建筑包围四合院的态势。随着商业大厦的拔地而起, 北京城区内的胡同和四合院开始被大规模地、成片地蚕食。[2] 1. 2旧城改造的资金平衡问题北京已竣工的危旧房改造面积仅占城市中心区危旧房面积的10%,但尚有大量的危旧房有待拆除、改造。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普通商品住宅成本价格构成进行对比, 可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 1)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房屋标准相同。2)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室外工程费和公共福利建筑配套费也相同。3) 旧城区征地拆迁费占总成本的一半,其它市政费用也较高; 而新区开发的征地拆迁费仅为1/5,其它费用也相对旧城区低。由于旧城的拆安比、拆建比很高, 对开发商来讲, 资金平衡上就会遇到更大困难。 2.北京旧城尺度 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古典规划的思想。北京城从起初的蓟城的初建到形成明清北京城,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也一步步从探索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复杂,形成了一个具有典型特色的完整的城市空间体系。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大尺度和超大尺度的公共建筑和城市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京旧城内。另一方面,旧城内的居住建筑的小尺度格由于城市规划失控和人口增加,导致居住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居住空间的尺度不断缩小,部分旧城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恶劣。 2.1旧城街道的尺度 根据对元大都规划尺度的分析,可知当时的大街宽24步(约36.96米),小街宽12步(约18.48米),胡同宽9步(约13.86米)和6步(约9.24米)。经过700多年的城市变迁,如今北京旧城有的道路宽度大大增加,而多数的胡同宽度却变小了。 旧城内有的道路的尺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尺度。旧城内大多数一般干道宽度多20~30米之间,两侧房屋高度一般不超过18米高。如今北京旧城胡同的宽度胡同宽度大多在7米以下,小于元大都规划的最小胡同尺度9.24米。被拓宽后的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都超过了原有建筑的高度。 2.2 四合院尺度变化分析 对于北京旧城内的普通四合院建筑来说,建筑的尺度变化趋势是缩小。从前一般独户居住的四合院渐渐变成了多家共住的大杂院,四合院原有空间形态和肌理都基本丧失。另外,一部分四合院被改为商业用途,建筑布局毫无规律,整个院子几乎是“杂而无院”。 2.3旧城尺度变化带来的问题 旧城尺度的变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后果,它直接导致了旧城原有形态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城市原有风貌的延续和城市特有文化的传递。另外,城市的尺度是一个多层级的尺度系统,其中任何层级尺度如果被破坏或者消失,将会对整个城市的尺度形态造成不可弥补的缺失,从而对城市的特色与文化的延续产生重要负面影响。 3.对阜成门保护区调研及分析 3.1调查古迹 阜成门内是一条非常有特色的大街,它保留着中国历史上多个宗教开始和平共处的景观。自元以来,阜成门大街以东一带,就是西城非常传统化的商业中心,由庙带市,市聚人,浓厚的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气息,一直传承到现在。元人熊梦祥《析律志》记载羊市、牛市、骆驼市俱在羊角市。羊角市,即今天西四一带。西接平则门,沿街往来的商贾络绎不绝,形成西城重要的商业区。元朝统治者从大草原来,喜食牛羊肉,当时阜成门至西四一带就有羊市、牛市、马市、骆驼市等,总称羊角市。 3.2 调研成果 通过调研发现,这一带院落边界很多已不是规整的四合院轮廓,而是院中院和大杂院。 因为四合院内破坏较严重,房屋质量状况良好的建筑为数并不多。该区域内建筑大多都为一层,二层建筑多为部队驻扎处。原有在都

旧城改造开发模式探析

【摘要】旧城及其危旧房改造是城市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些城市和地区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本文结合实际规划建设案例——豆芽巷地区旧城改造,对旧城改造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旧城改造规划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开发模式。 【关键词】旧城改造;经验;开发模式 一、城市老化问题与旧城改造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老区即旧城不仅存在物质性老化问题,而且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问题。建筑破败不堪,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确有必要加以改造。目前旧城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经济和社会基础损耗严重; 2、旧房大多严重老化且居住环境恶化; 3、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逐渐拆毁和丧失; 4、难以控制的违章搭建使旧城改造更加困难; 5、旧城居民收入不高并成为产生“弱势群体”的潜在根源; 6、改造资金需求巨大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这些物质、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具有突出的复杂性,相互交叉和影响着。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旧城改造工作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案例简介 豆芽巷——上饶市信州区边缘地带的一个典型传统街区,表现出众多旧城改造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该地区房屋年久破败,交通不畅,基础配套设施严重匮乏。同时该地区由于位于上饶市三江两岸地区南侧和国家森林公园范围以内,其整体面貌极大影响了上饶市的整体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给当地居民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为了改善城市面貌,带动城市旧城改造的全面开展,当地政府果断决策对豆芽巷地区进行全面的旧城改造,期望豆芽巷地区的旧城改造能成为上饶市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经验借鉴 在规划研究前期,笔者认真研究了中外旧城改造的理论成果,吸取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发现,成都市在旧城改造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各片区旧城改造获得了成功,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获得共赢。针对豆芽巷地区改造的规划研究,成都市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改造城市的指导思想。过去人们只认为,旧城和危旧房屋的改造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这是对的;但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面,那就是不断满足和提高城市居民以及经常在城市流动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要。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城市旧城和危旧房屋的改造观,新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观。这就告诉我们,旧城和危旧房屋改造也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好,都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宗旨。 第二,采取整体规划、规模改造方式。1、做好城市改造和建设的详细规划,使大规模的改造有明确的指引;2、采取小区配套形式做好新房屋储备,使被拆迁户有住房保障;3、建立市一级的危旧房屋改造指挥部和住房保障中心,由政府机构直接负责危旧房屋的拆迁安置工作。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征用较易,政府具有资源供给的优势。这三点,是成都旧城改造能够大规模顺利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经验。 第三,实施廉租住房政策,扶持弱势群体。在旧城中,危房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的棚户区全国各个城市几乎都有,比重很大。解决这些危房户和弱势群体以及下岗职工的安居问题,保障他们基本的居住权利是城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改造模式。提供社会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是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旧城和危旧房改造是城市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应由政府主导来实施。政府主导核心是解决科学规划和筹集资金的两大问题。制定科学规划是政府的职责,自不必说,就是筹集资金也离不开政府。 旧城改造开发模式探析姚恭平 高世华

旧城改造失败案例

广州荔湾广场 城市是不同时代建筑的集合,每条传统老街、每幢文物建筑都记忆着独特的文化,它是城市历史与形象的载体。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如何有效地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已成全社会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在过往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广州既有过许多成功的典型,也出现过不少失败的个案,其中“荔湾广场模式”就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旧城改造不成功的一个范例。 “荔湾广场模式”的败笔究竟在哪里?有专家认为,荔湾广场是典型的香港模式的移植,把一两层的老房子拆除后,建起几栋几十层的楼房,把一条完整的上下九路拦腰切断。它对旧城的文脉以及建筑群的肌理造成非常大的破坏,这种伤害对上下九路可以说是永远的痛。类似的例子还有广州市的农林上路、新河浦路、东皋大道、梅花村等等。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破坏老城区原有风貌的改造模式至今似乎仍未完全绝迹。“近来广州市农讲所一带开发了很多高楼,将农讲所团团包围,这么重要的文化区域怎能进行如此高强度的开发?”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坦言,“‘荔湾广场模式’又回来了。” 然而,对于旧城改造的“荔湾广场模式”,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谈到旧城改造,我认为广州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当的、成功的模式。”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荔湾广场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造的,一直作为城改失败的范例而遭诟病。但我觉得这个项目却是广州为数不多的旧城改造项目和模式之一,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显然有些不公平,它在当时的确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和范例。” 姑且不论“荔湾广场模式”在今天看来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旧城改造必须确立“保护优先”的原则,有效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传统文脉。 “广州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都市建筑既具有岭南特色(以骑楼为代表),又具有西洋特色。但这种特有的城市风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一定破坏。现在的旧城改造中,广州建筑整体风貌如何体现,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潘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原汁原味”保存城市记忆 保留城市传统风貌,让大家已经熟悉的建筑物世代耸立,成为民族性的象征,让人望之肃然起敬。这是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一种增强民族认同的做法。 荔湾区是广州传统文化的根据地,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片断的场所与建筑,如陈氏书院、锦纶会馆、华林寺、上下九步行街、恩宁路及龙津西骑楼街、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等等。这些都是城市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性且不可再生,尤其值得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 “旧城保护最重要的是成片街区的保护,有了街区这个母体,文化才能成长与保存。如果只留下几栋彼此分隔的旧建筑,把所谓无价值的建筑都拆掉,那么就等于将敦煌壁画中保存好的才切割下来保存,不好的就任由它继续风化一样,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有专家这样认为。 谈到目前正在进行的恩宁路改造,广州大学教授杨宏烈有些担忧。他曾强烈地建议,要尽量保留一些历史街巷格局,这种格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西关许多漂亮的石板路及其历史地名,常常能引发游人无限的联想。 事实上,无论你保留一些传统民居建筑也好,文物建筑也罢,都没有成片成线、原汁原味的保护来得更有意义。虽然沿恩宁路边留有保存完好的恩宁路骑楼长廊,沿多宝路一带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但孤点之和远小于整片。仅仅孤立地留下一栋“名人故居”,

浅析新时期下旧城改造的措施

浅析新时期下旧城改造的措施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随着土地价格的飙升以及耕地保护政策的出台,大多数城市将建设内容的核心转向旧城改造以及城中村的拆迁与治理。旧城改造工程的涉及面较广,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较多,因此新时期的旧城改造需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量力而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此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时期;旧城改造;措施 0 引言 旧城改造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商机,提升城市整体品位,还能够合理节约土地,为城市居民创建干净舒适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当前大多数旧城改造工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还需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1 关于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主要是指对旧城区进行开发以及再利用,将旧城区中无法与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进行全面的改造,使该城区的价值以及使用功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旧城改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2)增强政府部门美化城市形象的决心;(3)充分满

足城市调整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需求;(4)与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趋势相符合;(5)实现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1]。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深刻的认识 当前旧城改造建设中对其复杂性的认识以及了解还不 够深刻,旧城改造建设过于简单化,在改造过程中未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多使用推倒重建的方式进行开发,如此一来,改造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财力以及物力的浪费,并且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另外,大多数旧城改造均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形式,通常将追求高回报率作为主要目的,因此经常会出现因利益问题而违反规定要求的现象,致使城市的传统风貌以及格局肌理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2 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在旧城改造建设中,部分开发商将获取利润作为主要目标,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将建筑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加大了建筑的密度。而这一做法则会造成土地的滥用以及开发密度过大,最终导致建设环境的恶化。例如,某城市旧城区在2008年度获得批准的用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与2007年同期相比减少了约4/5,而获得批准的建筑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约80%。用地面积逐渐减少,而建筑工程面积却快速的增长,如此一来,则会导致建

毛细现象和城中村更新——北京旧城改造中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ISSUE 6 DEC. 2014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36 毛细现象和城中村更新 ——北京旧城改造中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Capillarity Phenomenon and the Renewal of Urban Villages —R esearch on the Parametric Design 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Beijing Old City 徐 丰 王立春 XU?Feng,?WANG?Lichun 摘 要 对北京城中村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演进可能性进行研究。采用参数化技术建立以城市功能模块及人群流动为概念起点的动态化城市区域模型及设计原型, 以此对城中村的激活和城市肌理的演进提出多维度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参数化;旧城改造;原型;城中村;动态组织Abstract:?The?Article?is?based?on?the?research?on?Beijing?urban?village?evolution.?The?Aim?of?the?research?is?to?set?up?a?dynamic?urban?organisational?system?driven?by?different?urban?flows?and?distribution?of?urban?programs,?which?lead?towards?an?urban?prototype?model,?as?a?way?to?understand?urban?process?in?order?to?propose?an?alternative?thinking?for?urban?village?evolution. Keywords:?Parametric;?Urban?Evolution;?Prototype;?Urban?Village;?Dynamic?Organisation 1?议?题 北京城如同树木年轮一般,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张、发展。这种演进式发展的最初可以追溯自金、元至明清时期。在北京这样的古都的演进过程中,如何对待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中心生活区,保护历史造就的城市特征,处理传统城市空间与现代都市元素的关系,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针对北京城中村区域进行了相关研究,探索北京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深刻危机和挑战。在为期两年的研究中,我们试图挑战传统的设计方法,提炼可能控制、影响城市形态的动态因素,诸如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环境、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等。城市作为一种连续不断的流动体系,与广义的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挑战城市作为一种固化物永久不变的概念,提出城市作为不断流动的体系,在回应诸多影响因素过程中生长、变化和演进。整个研究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回应影响城市发展的动态因素,并在其影响下创造一个流动循环的城市体系。我们探索数字技术,在现存的城市环境中编排动态交互的复杂城市环境;基于对数字工具的探索生成和控制动态模型,设计者可以通过各种经验和假设与参数发生互动。我们的关注点在于让参与者的回馈和评价透过视觉表象去回应生态、土地、水、矿物等各种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导出我们称之为建筑(图1-2)。 近些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棘手的城市发展问题也随之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中国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村庄在城市的发展中被迫进入城市规划范围,村子被一栋栋高楼大厦围绕,最终形成了相对闭塞的城中村式的村落形态。 本项目试图通过对某种物理现象(毛细现象和渗透现象)的研究,从中找到一些可以 DOI: 10.13791/https://www.360docs.net/doc/7e7408021.html,ki.hsfwest.20140608 徐丰, 王立春. 毛细现象和城中村更新——北京旧城改造中的参数化设计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6): 36-42. 中图分类号 TU983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4)06-0036-07 作者简介 徐丰:W AX建筑工作室,建筑师,xufengnet@ https://www.360docs.net/doc/7e7408021.html, 王立春:W AX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建国初期北京旧城改造与意识形态

浅谈建国初期北京旧城改造与意识形态

————————————————————————————————作者:————————————————————————————————日期: 2

浅谈建国初期北京旧城改造与意识形态 刘驰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建国初期首都百废待兴,在首都规划与发展之问题上,梁思成、陈占祥二人提出在西郊建立新行政区以保护旧城的梁陈方案被否决,首都实行苏联专家提出的以莫斯科发展为参考的旧城改造方案,其后在中央错误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北京旧城改造陷入重重困境,在困境中梁陈等人奋力拯救,多次谏言以求在已成定局的错误中挽救首都之建筑、文化以及发展中将面临的交通、环境、经济等问题,但迎接北京城的是以党的意识形态所裹挟的错误决定,而梁陈等人之命运也因此彻底改变。 关键词:旧城改造;梁陈方案;古建筑存留;大屋顶;整风运动 引言 北京作为一个单中心城市,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中心区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北京市着手建设城市环路,提出“打通两厢,缓解中央”的口号,期望通过快速环路的建设,吸引中心区的交通,缓解其压力。当下,中心区高强度开发的同时住宅郊区化无限蔓延,暴露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设施、能源等日趋严重的问题,技术手段已然不能从根本上应对这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论文从北京发展之源头,及建国初期北京营城之始,重新审视导致如今北京之重重问题的原因,反省祖国建设过程中遭受的挫折。 1、首都规划方案的决定 1.1被礼赞的城市 “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实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中国建筑史》 北京现存的明清古城,是从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遵循了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经典《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人与自然相处融洽,方格网框架内具有无限的变化,“像古代铜器一样,俨然有序和巧为构图”,“整个北京城的平面设计匀称而明朗是世界奇观之一”美国规划学家Henry.S.Churchill如是评价。

日本城市商业综合体7大经典案例

日本城市商业综合体7大经典案例 导读: 生活的更好,留在了城市。”正如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对城市多彩生活的概括,人们总是对方便、快捷的大城生活无限憧憬。如果说城市改变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那么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无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本期专题我们带来日本城市综合体特辑,为您介绍日本知名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期待能给国内的城市建设些许启示。 城市综合体概念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六大业态H(hotel)酒店、O(office)办公室、P(park)公园、S(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congress)会所、A(apartment)公寓,组成了一个新的合生词——HOPSCA。HOPSCA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日本城市综合体简介 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利用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必然面临发展困境,于是日本较早的尝试了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模式进行城市再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日本比较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有:被誉为亚洲目前最成功的旧城改造典范之一的六本木新城,令人仿佛身在峡谷森林中进行购物体验的难波公园,东京文化艺术的新地标东京中城,充满欧式气息的惠比寿花园和以建筑中的人工运河、造型奇特的喷泉和夜间彩灯而得名的福冈博多运河城… 日本城市综合体案例

六本木之丘 项目介绍 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是日本国内都市再开发计划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项目,同时它也是亚洲目前最成功的旧城改造典范。项目由森集团主导开发,按照21世纪东京理想风貌而建,总占地面积约为11.6hm2,历经17年完成建设,由美国捷得建筑事务所,KPF等多家设计公司联合完成。六本木以打造“城市中的城市”为目标,并以展现其艺术、景观、生活独特的一面为发展重点,将大体量的高层建筑与宽阔的人行道、大量的露天空间交织在一起。建筑间与屋顶上大面积的园林景观,在拥挤的东京都成为举足轻重的绿化空间。 区位与交通 项目位于东京都港区六本木,毗邻新桥、虎门的商业街,霞官的政府机关街道,青山、赤坂的商业街,麻布、广尾的高档住宅区,交通十分便利,有四条轨道交通在此通过。游客可以乘坐地铁、公车;若开车前来,总体停车位2762辆,共计12个停车场,方便顾客就近停车。六本木还设有摩托车和自行车停车位,其中自行车免费。 规划与设计

旧城改造成功案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7e7408021.html,/thread-405777-1-1.html 上海新天地 “欧洲许多城市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如意大利里昂,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都保存下来。还有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中国的城市也应留下历史、文化的印迹……”这是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观点,当他在业界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下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项目时,有一位美国的旧城改造专家却十分赞同他。设计师本杰明·伍德与他惺惺相惜:“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文化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上海“新天地”。 本着不同的城市要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迹的观念,本杰明·伍德将上海石库门用原来的材

质整旧如旧,而在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设施装修。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并带来一个街区的复兴。新天地也是如此,将中国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