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嵌入式技术与应用

【课程代码】

【开课时间】第3 学期

【学时/学分数】68学时/4学分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授课对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物联网方向)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为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方向)专业学生开设的职业技能课。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嵌入式系统的最新发展;掌握STM32F103X 系列嵌入式硬件系统的组成和使用;使学生初步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了解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基本功能和移植方法。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及从事嵌入式系统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先导课程为《电子线路CAD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等。

后继课程为《嵌入式实训》、《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学生前期所学的基础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四个模块十二个子项目单元的学习锻炼,达到一定的嵌入式系统硬件驱动、软件移植、项目工程实施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Cortex-M3系列嵌入式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内部资源编程与配置,能够在Keil MDK开发环境下进行仿真、调试等操作;了解μC/OS-II操作系统内核机制,理解操作系统的移植条件及方法,最后能在硬件开发平台上进行开发移植等。在此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体现了知识的价值,使得学生初步成长为一个嵌入式系统助理工程师。

1、专业能力

●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嵌入式系统分类、发展历程、特点、应用领域、发展

趋势。

●掌握STM32F103X系列嵌入式硬件系统的组成、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特点、存储器

结构。

●了解嵌入式软件的特点和分类、嵌入式操作系统结构、组成、功能、特点和发

展趋势。

●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任务的分类、主要特性及内容,任务管理机制,

任务管理与调度中的任务定义,理解并掌握优先级反转及解决方法同步、互斥与通信机制、中断和时间管理及内存管理和I/O管理以及系统的移植方法。

●熟悉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的分类、交叉开发环境,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模式,

任务划分的方法。掌握MDK开发环境的操作。熟悉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及其前沿技术动态。

2、方法能力

●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思考能力。

●对所学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

●自主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能力。

●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归类、触类旁通、不断更新和升华的能力。

●超越和创新能力。

3、社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公正坦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助人、学会与人相处。

●认真仔细、有自制力、有较强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进取心。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决策能力。

●能够把握工作和学习进程、合理控制利用时间的能力。

●较强的环境意识、具有前沿的科技素养。

四、学习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学习模块教学设计

六、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用建议

本课程相对高职高专合适的教材不多,选取教材过程中要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所涉及内容的全面性。教材的内容应兼顾嵌入式硬件、操作系统、实例等几方面的内容。推荐使用如下教材,如有更好更适合教材也可选取。

《Cortex-M3+μC\OS-Ⅱ嵌入式系统开发入门与应用》陈瑶等人民邮电出版社本书以μC/OS-Ⅱ实时操作为例,由浅入深地介绍了Cortex-M3内核结构及以μC/OS-Ⅱ为基础的复杂系统的实现。全书共分两部分。第1部分详细介绍了Cortex-M3的内核结构、编程模式及其开发工具;第2部分从μC/OS-Ⅱ在Cortex-M3上的移植入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在Cortex-M3平台上用μC/OS-Ⅱ操作系统开发的方法。

2.教学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第二版邵贝贝等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Cortex-M3嵌入式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范书瑞电子工业出版社

《STM32F系列ARM Cortex-M3核微控制器开发与应用》喻金钱清华大学出版社3.参考网站及期刊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2004499.html,/ 21IC电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2004499.html,/周立功单片机网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今日电子》

七、考核标准与方式

建立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过程考评占60分,期末考评占40分。具体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见表2。

注:1、所有的子情景项目的考核均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打包提交,以档案的方式进行管理。

2、教师评价与问答指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即可对学生个人的实验情况作指导评价及

交流。

3、小组互评主要评定小组成员工作量的大小,即关键工作确得到小组其他成员帮

助的附加分取负,帮助者附加分取正。

4、测试分析主要考核设计的功能是否齐全,指标是否精确。

5、答辩点评主要针对小组作品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询问,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完成过

程及细节。

6、学生在测试操作时如发生如用电安全较严重违规、违规操作测试导致仪器损坏、

恶意破坏、严重剽窃等行为时应直接否定其成绩,同时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八、实施建议

1、除第四个学习情境以项目方式实施外,其它学习情境可采取实验一对一指导方式进行。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尽量考虑1:3的比例进行。

2、教室应配备中控及投影设备,应至少50台电脑,配备KEIL MDK软件,配备嵌入式系统实验实训设备至少25套。

3、由于本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实验前教师可以做相应的演示,但应留有学生操作的空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拓展相应的能力。

4、教师教学可准备丰富的视频、动画、PPT等多媒体材料,尤其对难点可以不同展现形式反复讲解。

九、其它说明

由于本课程实施难点较高,教学中应考虑实际情况,必要时可经课程组教师商量决定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

制定人:庞家成韩安太徐向军审核人:

编制时间:2012 年8 月10 日

300MW火电机组DCS组态系统分析与调试课程标准

《300MW火电机组DCS组态系统分析与调试》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300MW火电机组DCS组态系统分析与调试 课程编号:104BY372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80(理论学时数:32 ,实践学时数: 48 ) 学分:5 适用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300MW火电机组DCS组态系统分析与调试》是以培养熟练使用与维护大型火电厂DCS模拟量控制系统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满足大中型火电机组DCS控制组态维护岗位人才需求而设置的一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综合技能课。通过本门课程的训练学生能快速准确阅读大型火电机组MCS、CCS系统的组态源码,并探究其设计的工程背景,并能自行设计小型系统的DCS 组态,从而能够初步具备维护大型DCS系统的技术能力。本课程是在《火电机组运行实习》、《计算机分散控制系统应用基础》、《热工保护与程序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等课程的修习后开设的综合技能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想 本门课程是在典型工作任务指导下,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工作方法、细致有序的工作作风、勇于承担的职业素质以及技艺纯熟的工作能力,以单元机组DCS调试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教学项目为原型项目的典型工艺片段,并采用小组讨论(每小组4~5名成员,每组虚拟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企业员工和法人角色,教师扮演企业负责人和用户双重角色)和项目教学的方法,将火电厂MCS、SCS系统维护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以及基础技能融合成八个项目,每个项目的最终成果以企业的形式提交并展示,成果由企业评审团(学生)和用户(授课教师、特约嘉宾)共同评议,并作为过程考核依据记录在相关学习手册中。课程设计的八个项目分别是:项目一除盐水箱控制策略设计与调试;项目二凝汽器水位控制策略设计与调试;项目三除氧器水位、压力控制策略设计与调试;项目四 汽包给水控制策略设计与调试;项目五过热器减温水控制策略设计与调试;项目六风烟系统控制策略设计与调试;项目七燃烧系统控制策略设计与调试;项目八 CCS控制策略设计与测试。项目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的虚拟电厂以及DCS综合实训装置一方面继续培养学生的DCS使用与维护系统的工程应用能力。DCS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 三、课程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除盐水箱控制策略、超驰、跟踪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2)掌握凝汽器水位控制策略、超驰、跟踪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3)掌握除氧器水位、压力控制策略、超驰、跟踪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4)掌握汽包给水控制策略、超驰、跟踪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5)掌握过热器减温水控制策略、超驰、跟踪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6)掌握风烟系统控制策略、超驰、跟踪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7)掌握燃烧系统控制策略、超驰、跟踪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8)掌握CCS控制策略、超驰、跟踪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2、职业技能目标: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2018级)(张显德)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学 院:理工学院 教 研 室:智能制造与维修 授课时间:2018—2019学年第1学期 编 制:张显德 适用对象:2018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2018级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2018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 参考学时:总学时:64 理论学时:38 课内实践学时:26 适用对象:2018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能力课,包括与汽车有关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磁学、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半导体器件、集成运算放大器、数字电路基础等基本知识,同时介绍了基本电工电子仪表、工具的使用方法。本课程实操性非常强,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汽车涉及到的电工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和对电路进行检测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中学物理电学知识,其后续课程为《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讲授为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来构建学习情境。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适用、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技能、突出应用”。 以演练提出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为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从而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在练习过程模式的指导下,实施小

完整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 课程名称] 《电子技术基础》 [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 [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贯彻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类为数字电子技术。在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的能力、读识常见电子线路图的能力、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为今后从事实际

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内与课外实验,科技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加大实验比重,使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培养学生查阅科技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 的电学问题;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 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充分体会有关电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有机结合时代的新产品;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知能力;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 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要求考核要求 号 1 晶体二极1 、熟悉二极管器1. 半导体的概念;二极管的单

组态应用技术课程标准[详]

《组态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师岗位上从事电气设备和自动化系统集成开发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获取中、高级职业书考证的基本要求,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 2.先修后续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实践》(010067)《常用电气设备控制与检修》(010069)及《PLC控制系统编程与实现》(010072),后续课程有《自动生产线的调试与检修》(010074)。 二、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1)具备组态软件编程的基本能力; (2)具备组态软件与开关量设备、模拟量等设备的联机调试能力; (3)具有较强的典型自控系统设计能力; (4)能完成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 知识目标: (1)掌握课程中组态控制技术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定义、概念和规律,在今后工作中应能较熟练地应用这些概念和术语。 (2)掌握组态控制技术组态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学会制作组态相关工程。

(3)对组态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素质目标: (1)具备自我管理、团队精神、交往能力; (2)诚实守信,具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4)具有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良好的沟通能力。 证书目标:PLC程序设计助理工程师 三、课程设计思路 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以工程项目和企业自动化技术员职业成长过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容,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组建以学院专任教师、鞍钢冷轧等企业专家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形成团队成员认可、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二)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召开有教学专家、课程建设团队人员参与的课程标准建设会议,形成课程标准; (三)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情景设计; (四)以鞍钢冷轧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维护维修等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设计反应车间监控中心控制系统设计、开关量组态工程设计、模拟量组态工程设计三个学习项目,包含简单工程的建立与运行、模拟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等15个情境; (五)根据教学规律及认知过程,构建教学计划、考核评价办法、课程考核标准及题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等步骤组织教学。 四、课程容与要求 1.课程容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311102 教学时数:75 学分:5 制订人:杨德明完成时间:2010-9-27 一、课程标准的制订依据 本课程是在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职业资格研究分析后,根据汽车电子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汽车电工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制定依据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机构。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工作任务设计的项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须具有的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以适应社会、市场及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 (1)掌握电路、磁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了解变压器电路,电机、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电子电路中元器件特点。 (4)熟练掌握交流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5)清楚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6)熟练掌握数字电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表1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情景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401006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154学时+1周综合测评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下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三位一体、以赛促学”项目的重点改革科目,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以“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通过本课程工作任务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器件使用,理解典型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特性,了解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设计过程,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环节的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说明书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培养学生进行电气与自动控制设备技术改造、调试与维修的熟练技能打下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以典型电子产品单元电路的分析、制作、调试为手段,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数模电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的基本技能,具备电子电路的应用能力,了解从电子电路到电子产品的设计思路,掌握电路设计制作技术报告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相关知识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 (一)知识目标 数字电路部分: 1)掌握数制和码制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掌握逻辑事件的基本描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掌握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特点以及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3010640 总学时:60 学分:3.5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师岗位上从事电气设备和自动化系统集成开发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获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变频调速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等,后续课程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以工程项目和企业自动化技术员职业成长过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组建以学院专任教师、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形成团队成员认可、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二)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召开有教学专家、课程建设团队人员参与的课程标准建设会议,形成课程标准; (三)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情景设计; (四)以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的液压挤压机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维护维修等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设计反应车间监控中心控制系统设计、开关量组态工程设计、模拟量组态工程设计、铝加工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四个学习项目,包含简单工程的建立与运行、南南铝业模拟铝挤压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等16个情境; (五)根据教学规律及认知过程,构建教学计划、考核评价办法、课程考核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代码:C2-2 开设时间:第2学期学时数:90 一、课程概述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基础课程,它是针对中级电子元器件检验员、初中级电子设备装接工、初中级电子设备调试工、初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岗位工作人员从事的电子元器件测试、电子线路板装接与焊接、电子线路板调试、电子线路板检测、电子线路板故障分析,诊断和维修、简单电子线路设计等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其所需的元件识别与测试、电路分析、电路装接、电路调试、电路测试、电路维修、电路设计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 ?整流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滤波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集成稳压电路的组成; ?集成稳压电源的安装; ?集成电源的调试与参数测量; ?直流电源的故障排除; ?开关直流稳压电源的构成框图; ?音频单管放大电路的组成; ?三极管的结构与特性; ?固定偏置放大电路的组成与分析; ?分压式放大电路的组成与分析;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音频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安装; ?音频单管放大电路的调试与测试; ?音频单管放大电路的故障排除;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集成放大电路的组成。 (二)能力目标 ?能识别、检测及选用电子元器件; ?能识读电子电路图; ?能进行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能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仪表; ?能使用面包板制作电子线路;

?能进行电子线路板的调试和检测; ?能进行电子线路板故障分析、诊断和维修; ?能进行简单电子线路的设计; ?能利用信息媒体检索电子元器件数据手册及相关资料; ?能阅读电子元器件数据手册及相关资料; ?能进行电气安全操作; ?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决策和实施,并准确进行自我评价和吸纳他人评价意见。 (三)素质目标 ?具有热爱本职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劳动组织能力、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具有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商沟通能力; ?公共关系处理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和安全、环保、成本、质量控制等职业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人际交流能力;爱国、爱校、爱岗精神;诚信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勇于创新、敬 业乐业的工作作风;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文明、友善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电工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了电路分析的基本能力,掌握了安全用电常识;《电子基本功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了电阻器、电容器、二极管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初步掌握手工焊接技术,初步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分析、组装与调试能力。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单片机技术应用》、《EDA技术应用》、《信号检测与处理》、《嵌入式技术应用》、《智能产品规划与实施》等课程打下相关专业基础。 四、教学容与学时分配 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以“电子电路的分析、组装与调试”为载体,由5个项目构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学习,通过共同完成项目资讯、电路分析、实验论证、电路装接、电路调试、总结评价等学习过程,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合理正确的电路分析、装接、调试、维修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专业课程标准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130311 建议课时数:54学分:3 适用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 先修课程:《液压与气动》、《继电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PLC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控制系统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变频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钳工实习》、《电工实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系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今天的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化系统,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就是发展最快的两个分支,两个分支相结合成为现代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支柱。从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角度来瞧,工业控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就是制造业,如机械加工、汽车等制造工业;另一大类就是过程工业,如石油、化工等。实际中,PLC,DCS,SCADA,OFBS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工程进行自动控制或监控。但在一些特殊领域,则可能就是几种系统的同时应用,尤其在一些大型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时,应用的大型监控管理系统也就是这几种系统同时应用于全企业的不同地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正就是在适应工业对象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不同类型系统的。现代企业显然对从事设计、安装、调试、现场操作、维修管理等自动化岗位上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无论就是从知识结构,还就是从技术技能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课程,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熟悉工业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利用工控计算机或者触摸屏组态现场人机界面监控技术,实时监控生产现场的运行状态、实查询数据与曲线、打印各种需求的报表,以及具有将可编程技术、工控组态与触摸屏技术、变频器技术、工业检测技术、驱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与现场维护能力。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结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以企业的若干个真实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理论、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本门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的生产线设备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 6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40 学分:2 制定日期:2010—11—12 第一次修订日期:2011—03—26 第二次修订日期: 。..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素质课,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必修课,是技能考证课程,《汽车车身电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 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门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制图》、《汽车原理及构造》为前导课程,对《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和《汽车电气设备及维修》进行解构和重构而形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可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深化;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仪表台拆装及实车线路检测实训》、《汽车综合故障检测》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及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器及电子检测及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属于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1.3修读条件 具有高等数学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基本的读图和识图能力,英语达到国家三级水平.前期必须已经合格修读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汽车原理及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等专业课程,最好有汽车制造厂的生产实习经历,会驾驶汽车。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能正确描述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结构、作用和常用术语。 ②能正确描述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③掌握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故障检测及故障排除的流程和方法. 2.2技能目标: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基础》学科课程标准

吉林财经学校 电子教研室 《电子技术基础》学科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电子技术方面的入门性质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自身的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的某些领域,以及为电子技术基础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指定本课程标准。要求授课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要求先行学完物理和电工基础。 (三)设计思路 1.体现21世纪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 3.吸收了本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考虑中专学校的教学实际,力求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提高应用能力的实验。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一)课程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教学目标是: 1. 电工与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范围、途径。 能力目标是: 1. 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 2. 能阅读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 3. 具有查阅手册等资料的能力; 4. 能处理电器及电子设备的简单故障。 思想教育目标是: 1. 初步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A. 模拟电路部分 1. 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并正确使用。 2. 掌握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和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静态和动态性能 计算和分析。熟悉阻容耦合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3. 掌握运算放大器特点、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线性和非线性)。 4. 掌握放大器反馈极性的判别、负反馈的基本方式及其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5. 掌握正弦波振荡器、整流器、稳压器、比较器、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 理及主要应用。 6. 正确运用下列分析方法:用于分析静态工作点、输出幅度和波形失真的图解法; 分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虚断法;判断正、负反馈的瞬时极性法;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时的估算法。 7. 具有以下能力:初步读图能力;具有对基本电路性能指标的定量估算能力;根据 功能要求,具有选定适当基本电路和选择元器件的能力。 B. 数字电路部分 a. 器件及电路方面 1. 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正确理解正、负及混合逻辑; 2. 熟悉集成门和集成触发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 3. 掌握基本功能电路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 b. 基本分析方法

《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 学分:5.5 计划学时:96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1.前言 1.1课程性质 《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本课程安排在“电路分析基础”、“电气工程制图与识图”、“电子技术应用”等课程之后,并经过校外基地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环节,已具备了简单的电工安装、调试等技能。在学习本课程之后,学生具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基本条件,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1.2设计思路 紧紧围绕检修电工、电气安装调试电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其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工矿企业电气设备控制工作任务中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基于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课程设计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1.根据完成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技术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选取课程内容 根据工矿企业电气设备控制与维护的需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完成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 2.针对行业特点,精心设计学习情境 选择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载体,这些任务必需包含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所需的全部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任务的选择从简单到复

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基于行动导向原则,设计教学过程 每个学习情境以及它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行动导向的原则组织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电气设备检修、调试过程相一致。精心设计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引导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中,安排学生到企业学习,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职业能力。 4.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评价体系 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建立基于过程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本课程三个学习情境的考核比例为:学习情境一占 30%,学习情境二占20%,学习情境三占50%。每个学习情境由个人评价(20%)、小组评价(10%)、指导老师评价(40%)、企业专家评价(30%)4个部分组成。 指导老师评价,是指指导老师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企业专家评价,是指企业专家针对学生完成每个工作任务的规范性、正确性、安全性、可靠性进行评价。小组评价,是指各小组集体讨论后对本班各小组就相互合作与交流、完成任务沟通等能力进行评价。个人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和组内其他同学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本课程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电气制造、维修调试类相关设计企业的检修、调试电工岗位需求出发,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应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学生的PLC应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电气控制与PLC综合应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以上能力的获得使学生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2.2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掌握传统电气控制的原理,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原理、接线、控制过程;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总学时数:64学时(理论课学时数48学时、实践课学时16学时)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高职非电专业的基础课,是汽车相关专业学习汽车电子类课程的基础。 为后续课程《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奠定基础。本课程是培养汽车维修行业从事现代轿车电子维修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 (二)课程定位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基础课。主要讲授工业电子学和电工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饿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汽车电子相关查产业及维修行业铺平了道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整个课程有若干个电子与电工相关的知识体系构成,包括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相关知识、磁路和变压、电动机的主要知识及半导体器件的运用、数字电路中的整流稳压知识和汽车计算机电控介绍。其学习要考虑如下因素: (1)教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中国高职学生和职业能力培养特点职业教育的特点,要符合完成具体的工作目标。 (2)学习的前后顺序可以考虑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 (3)《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学习的设计要尽量以汽车上相关的知识如交流电、数字电路、及汽车电控为例子讲解。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学生掌握汽车电子电工方面的知识,能够理解与运算电工电子现象与原理,并能够自学相关的汽车电子类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社会职业能力和方法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直流电路的特性及等效电路,学会运用电路基本定律解决电路问题。 2、掌握交流电路的因素和原理,并能对三相交流电路进行相关的分析。 3、掌握电磁感应和变压的原理,并对其应用能够理解。 4、对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的原理与结构要熟悉。 5、掌握二极管、三极管和放大电路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原理及应用。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陈小祝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课程编码】***(不知道)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学时数】96学时(6*16W) 【学分数】6学分 【开设时间】第2学期 【编制人】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电子信息系陈小祝副教授、高级工【审批人】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电子信息系王海波系副主任、讲师签名:年月日

一、课程概述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当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任务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彻底打破了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成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是对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人员、电子工程师、简单电子产品设计人员、自动控制设备检修员、机电设备维护人员等所从事的测试电子元器件、焊接电子线路板、检测电子产品参数、维修电路板及整机产品、开发简单电子产品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所需求的元件测试、焊接、调试、检测、维修、设计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该课程分成五个项目,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项目的制作、调试、设计,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积极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此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电子、电工技术人员,让他们能够熟悉熟练测试与识别电子元件,能分析简单电子电路原理,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与检测设备,会查阅元件资料,掌握电路板的焊接方法,能根据不同电路设计电路测试方案,可设计简单电子产品,并具有较强的安全、环保、成本、产品质量、团队合作等意识。 二、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模拟电路的基本理论及模拟电路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见仪表的使用方法 (3)元器件的正确选择能力(各种电子手册及资料的检索与阅读能力,把英语作为分析技术资料的辅助工具) (4)低频、模拟电子电路识图与分析能力 (5)电路安装设计与焊接能力 (6)电路测试方案设计能力和测试数据分析能力 (7)电路故障排除能力

《触摸屏与组态技术》课程标准

《触摸屏与组态技术》课程标准 制定人:唐明涛审核人:核准时间:2019.09.25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名称:触摸屏与组态技术 2.修订版本:2019级第一版 3.教学对象:机电工程系所有专业、二年级 4.学时学分:学时:60 学分:4 5.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监控组态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组态监控终端对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数据实时监管能力、组态软件与工作设备接口的调试能力、系统组态的通信链路调试能力。 6.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 后续课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轧钢过程自动化控制》 7.参考教材 《计算机控制技术项目教程》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李江全 《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李宁 《触摸屏组态控制技术》第一版电子工业出版社李庆海 8.课程开设依据 本课程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组态监控终端对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数据实时监管能力、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自动化设备产线运行维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符合本专业学生未来发展需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组态控制系统的整体认识能力:通过安装与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态软

件,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标准、组成、结构、传输介质的能力,能够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对全程自动化生产的实时管控与障碍报修处理能力。 2.触摸屏和组态控制终端的基本应用能力:编辑HMI界面实现人机交互的功能;通过组态软件的编译流程以及VB面向对象控制编程语言编译累加器,使学生针对用户所需求的分析能力,能够正确应对生产对象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管,对突发隐情及时处理能力。 3.组态监控系统的测试验收能力:通过组态软件连接PC与PC之间通信,使学生掌握对数据传输通道、对象临检参数进行测试,对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验收的能力。 4.组态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能力:通过安装RS232C通信串口与应用串口调试助手,使学生掌握监控节点组态分布、设备项目管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能力。 (二)技术目标 1.组态控制系统的整体认识能力:学生能够绘制控制结构图,识别各种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三种传输介质,能够根据不同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选择最佳的数据传输介质,能够根据不同的生产环境进行合理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 2.触摸屏和组态控制终端的基本应用能力:能对生产企业、居民小区等不同场所的计算机控制设备进行合理配置与应用,制定出设备数据采集点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选出应用传感器的类型;应用组态软件对采集信息进行收集存储。 3.组态控制系统测试与验收能力:学生能对串口通信端口的通信进行测试,运用串口通信助手对串口与RS232C型通信线路连通性进行测试,运用组态软件联通PC与PC之间通信。 4.组态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能力: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机串口通信配置并应用串口调试助手检测通信;准确判断出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软故障进行排查并及时处理;能根据监控反馈信息。 (三)素养目标 1.人文素养 通过德育故事、企业案例,培养学生树立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具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坚守真善美的意识和素养。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学时:48学时 开课学期: 2012~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电控系统的结构特点、基本原理以及使用、维护和检修的方法。 2、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轿车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点火系统、辅助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电控安全系统、车载网络系统、自诊断系统等一些先进的轿车新技术。 3、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原理。 (二)素质目标 1、具有自学能力,以适应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新结构和新技术发展变化; 2、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元件测试、数据流分析、在线检测和总体故障分析的能力,以及现代汽车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使用。 2、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所必需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基础知识及有关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应用基本技能。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本门课程是在先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学习的。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应用汽车新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五、教学资源及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尹力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1月 (二)教学参考资料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张蕾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现在汽车维修》黄虎夏令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王秀红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三)教师团队及教师素质 (四)教学场地、设施、网络资源 课堂教学:讲授内容以捷达轿车和别克轿车为主要参考车型;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1.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 2.课程考核标准 (1)态度纪律考核标准:占总成绩的20% (2)单元实践考核标准:占总成绩的20%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课程学分 4.5学分课程学时70学时 修读学期第2/2/2/3学期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应用电子技术(嵌入式产品开发与应用方向) 合作开发企业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执笔人裴蓓、李铁维审核人孙延娟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技术基础课。根据该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本课程将通过理论学习、小组活动、课内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完成简单电子元器件的测试,电子线路板焊接,电子产品参数检测,电路板及整机产品维修,简单电子产品开发等工作任务。该课程分成若干个项目,将职业行为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调试,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电子产品生产、检测、维修和简单设计能

力。 前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电工基础。通过前修课程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学习本课程所需的数学知识,通过电工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学习本课程所需的电路分析、电路运算能力。 后续课程为:数字电子技术。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该三个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为:围绕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取典型的学习项目,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掌握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在整流电路中的应用。 (2)掌握半导体三极管及基本放大电路分析方法。 (3)掌握多级放大电路及集成运算放大器分析方法。 (4)掌握功率放大电路及集成功率放大器分析方法。 (5)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分析方法 2.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常用仪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检测元器件的能力。 (3)培养学生检索与阅读各种电子手册及资料的能力,并把英语作为检索与阅读的辅助工具。 (4)培养学生识读与分析模拟电子电路的能力。

组态软件与触摸屏技术课程标准[1]

《组态软件与触摸屏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50313403 课程名称:组态软件与触摸屏技术 课程类别:C 课程属类:自然科学类 课程学分:3 计划课时:45 教学组织:分散进行适用范围:机电工程系学生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课程部门:机电工程系教研室:电气自动化教研室 制订人:张文明、曹建军、夏建春批准人:章飞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组态软件和触摸屏作为自动化技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正突飞猛进地发展着。特别是近几年,组态软件和触摸屏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在组态软件和触摸屏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从事自动化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了解掌握组态软件和触摸屏是必须的。 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设备显然对从事维修工作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从技术技能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故传统的企业培养经验型技师的模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而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许多紧缺的、新的、技术技能含量较高电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类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工业控制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计算机控制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领域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专业技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是一个全新的控制方法,因此基于组态软件和触摸屏的人机界面技术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技师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技师人才是具有高级技能、具备很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行为引导式模式。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实践为中心。行为引导式职业教育课程从“实践性”的角度,把实践性深深地渗透到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行为引导式模式的目标是形成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它的目标是“会做”,这一目标决定了:(1)以工作任务划分为课程门类划分的主要依据,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工作结构。(2)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习者在一定程度的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3)在课程内容上,行为引导式模式强调多数学习时间应放在实践知识的学习上,而不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上。(4)以实践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即使是理论知识,也要围绕实践过程的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