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研究

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研究

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研究在中国的洛阳市郊区有着一处著名的石窟古刹——龙门石窟。

这里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本文将深入探讨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一、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龙门石窟为北魏时期兴建,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地处洛阳市南面的龙门山麓,是由北魏晚期到唐代中期相继修建而成。

北魏末年,由于战乱和政治、经济的混乱,中国社会处于动荡的时期。

为了缓和这种势态,加强统治的稳定性,北魏政府展开文化活动和宗教事业的推行,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兴建佛教寺庙和石窟造像。

在这些寺庙和石窟制作中,艺术家们运用许多出色的技巧,创造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其中即包括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内刻画的佛教造像与题记,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龙门石窟内的佛教造像和碑刻既有汉传佛教的特征,又融合了印度、波斯和中亚的文化因素,形成较为独特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二、龙门石窟的文化价值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1. 艺术价值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高超卓越,既有极高的手工艺术价值,也有着卓越的艺术创作价值。

石窟内遗留下来的佛像、彩塑和浮雕雕塑,均精美绝伦,工艺水平达到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峰。

这些雕塑形象栩栩如生,雕琢细致入微,不仅展示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更体现了当时人类高超的艺术水平。

2. 历史价值龙门石窟因为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契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重要标志,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多元性、人文社会和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门石窟是华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笔,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地位。

3. 学术价值龙门石窟的雕塑造像以及题刻,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和艺术领域的多学科研究,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美学和宗教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和文物资料。

龙门石窟保留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凝聚,这样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学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历史古迹洛阳龙门石窟

历史古迹洛阳龙门石窟

历史古迹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人创造的壮丽艺术瑰宝之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历史古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对洛阳龙门石窟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洛阳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的龙门山下。

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的时间,形成了规模宏大、雄奇壮观的石窟群。

在隋、唐、北宋时期,洛阳龙门石窟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佛教艺术的重要创作中心。

这些洞窟积淀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宝库”。

二、建筑特点洛阳龙门石窟包括大中小三个主要石窟,以及众多大小洞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中两窟。

大窟主要是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集中展示,保存了大量触目惊心的佛像造像和壁画;中窟则是唐朝时期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洛阳龙门石窟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结构精巧。

石窟内部装饰着精美绝伦的佛龛、窗洞、花卉和图案刻饰,栩栩如生的造型和细致入微的雕琢显示出卓越的雕塑技巧。

壁画则以饱满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了佛教故事、宫廷生活以及民间传说等。

三、艺术价值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壁画艺术的瑰宝,代表了古代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

这些壁画以其华丽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表现,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宗教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同时,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塑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佛像造像精湛细致,栩栩如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极致境界。

它们的造型庄严肃穆,寓意着古人对生命、宇宙、人性的思考和追求。

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精湛的创作工艺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技法上,更体现在它们成为了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和载体。

四、保护与传承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蕴藏着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石窟的保护力度,加强监管措施,确保其得以永久保存。

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石窟的保护工作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

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

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15公里处。

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艺术精湛的石刻艺术闻名于世。

一、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洛阳龙门石窟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魏、东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历时超过400年。

它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入以来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典范。

二、洛阳龙门石窟的地理环境洛阳龙门石窟位于黄河南岸的山体中,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

整个石窟群由东、中、西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东、西两部分是保存最完整的,也是游客最常去的地方。

洛阳龙门石窟依山而建,布局合理,犹如人们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佛教世界。

三、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特色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石窟内壁上的佛像和浮雕上。

石窟内的佛像造型丰满,体态优美,神态庄严,表现出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而壁上的浮雕则以佛教故事为主题,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佛教教义和佛教传说。

石窟内的艺术作品精湛细腻,堪称石刻艺术的瑰宝。

四、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化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研究洛阳龙门石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历程,探讨古代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现状和问题由于龙门石窟的年代久远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它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石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然而,仍然面临着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问题,需要更多的保护力度和专业技术的支持。

六、洛阳龙门石窟的旅游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旅游景点。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代佛教艺术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对洛阳龙门石窟的期待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需要得到我们每个人的珍惜和保护。

洛阳人文景观景点

洛阳人文景观景点

洛阳人文景观景点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

在这个城市,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下面将介绍洛阳的几个著名景点。

一、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之一。

它始建于北魏,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代,历时400多年。

石窟内雕刻了佛教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形象,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二、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市南郊,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寺庙之一。

据说,东汉明帝时期,一位名叫佛朗多的印度僧人骑着一匹白马来到中国传教,此马便被赐名为“白马”。

后来,佛朗多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寺庙,便成为了今天的白马寺。

三、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铲”,这是一件商代青铜器,被誉为“中国历史上铲子的鼻祖”,是中国青铜器史上的一件重要文物。

四、关林八景关林是洛阳市的一个历史名胜区,有“关林八景”之称。

这八景分别是“古柏参天”、“石桥横架”、“古井泉清”、“古塔挺拔”、“千年银杏”、“红叶满山”、“清晨雾气”、“夕阳映关”。

这八景各有特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五、洛阳国家森林公园洛阳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之一,位于洛阳市北部。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奇峰异石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游客可以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六、洛阳古城墙洛阳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始建于北魏,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

这座城墙长约9公里,高约10米,有6座城门和72座楼台。

它是中国古代城池防御工事的杰作,也是洛阳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迹。

七、洛阳国际文化公园洛阳国际文化公园位于洛阳市市区东部,占地面积约600亩。

这里有古代建筑、文化广场、游乐设施和自然景观等,是一个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同时,这里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祝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的文化价值

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的文化价值

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的文化价值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其规模宏大,艺术价值极高。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距离市中心约十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处佛教石窟,更是“中华石窟艺术之冠”。

这座石窟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她既是我国古代艺术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又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诸多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几经兴衰和改造,再加上唐代盛世以及宋金元等时期的修复,形成了石窟艺术的高峰时期。

在龙门石窟各个时期建成的洞窟之中,最古老的彩塑作品,可以追溯到北魏晚期,大部分是为国家和皇室家族建造。

垂直深切的能令人眼花的千佛洞、解放门等大洞窟的窑洞壁上,都刻有壮观的浮雕和惊险的高浮雕,琳琅满目,虽然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几度灾劫的摧残,但其古朴、精美、壮观的艺术风格仍然充满无尽的魅力。

龙门石窟中的石刻,千姿百态、形象生动,让这些石刻更有生命力和灵性。

二、艺术文化价值龙门石窟被誉为“东方芸芸石窟珍品之冠”,她的石窟艺术是“大宝藏、小宝藏、展宝藏”的完美集合,成为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最高展示。

龙门石窟中的石净、塑像、壁画均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典范,被称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瑰宝。

它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着中国佛教文化、民间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的精美,无疑彰显了中国古代的高超工艺和石窟艺术的巅峰。

三、学术研究价值龙门石窟在中国古代史和宗教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价值,能够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和历史文化背景。

可以通过龙门石窟的刻画和构造形式,了解古代宗教信仰和社会历史,如佛教传播与古代文明、封建王朝文化背景等。

同时,从龙门石窟的保存、维护和修复上来看,可以得出一些与文化遗产保护各个方面相关的研究、调查和思考。

综上所述,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在艺术上有巨大的价值,同时在历史、学术和文化上也有着深刻和广泛的意义。

探寻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

探寻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

探寻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洛阳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古代最大最精华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它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寻洛阳龙门石窟的魅力。

一、历史变迁1. 东晋时期:龙门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93年,当时的中国正值东晋时期。

据史书记载,洛阳龙门石窟最早由北魏孝文帝所建,其目的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文明皇后。

在东晋时期,石窟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包括佛像、佛教经文和壁画等艺术形式。

2. 北魏时期:在北魏时期,洛阳龙门石窟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这是因为当时佛教在北方逐渐兴盛起来,北魏皇室也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

因此,洛阳龙门石窟成为了佛教艺术的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工匠和艺术家前来创作。

3. 唐宋时期:唐朝和宋朝是洛阳龙门石窟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石窟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化。

不仅有佛教题材,还有道教、儒教和民间传说题材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示了石窟艺术在不同宗教和思想体系中的融合。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洛阳龙门石窟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明朝和清朝皇室对佛教的打压和限制。

然而,尽管受到了一些破坏和劫掠,洛阳龙门石窟仍然保留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二、文化内涵1. 宗教意义:洛阳龙门石窟所体现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等思想体系有着丰富的宗教意义。

这些作品以佛像和佛教经文为主题,展示了佛教信仰中的智慧和教化之美。

它们对佛教信仰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艺术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品质而闻名于世。

其中的石雕、壁画和浮雕等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度成就。

石窟中的作品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使得它们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3. 历史见证:洛阳龙门石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变。

它不仅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还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洛阳的文化宝藏与历史遗产

洛阳的文化宝藏与历史遗产

洛阳的文化宝藏与历史遗产洛阳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遗产的城市,这里不仅有许多国家级文化遗产,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许多珍贵的文化宝藏。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传统建筑、文化遗址、艺术品以及文献记载,这些都是该市的瑰宝与骄傲。

一、洛阳的历史文化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周、汉、魏、唐等历代先后在此建都。

在历史上,洛阳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

文化遗产丰富,其中有许多享誉国际的重要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博物馆等。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十五公里处的龙门山,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石刻艺术遗产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世界艺术奇观”,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龙门石窟主要建于北魏和唐代,最早开凿于公元494年,经过几代的修建,终于在唐代大盛,共有2350个窟,了解七千余尊佛像,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中国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庙宇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寺内瑰宝众多,尤以“白马之旅”和玄奘法师的佛身舍利为最贵重。

白马寺目前所存的建筑物主要是唐朝的建筑,现存的寺庙中,以“大雄宝殿”最为著名。

寺内的佛像、壁画、影壁、经幢、碑刻和古钟等均具有极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洛阳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主要以收藏东周至唐代的镇馆之宝和洛阳历史文化遗产为主。

馆内收藏有大量的二千多年前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金银器、书法、绘画等文物珍品,代表了华夏文明的高度成就。

二、洛阳的传统建筑洛阳的传统建筑较为典雅,尤以清代的造园艺术为最。

洛阳的坊巷直至二十世纪中期还搭建着坊门、石阶、青石板铺的道路,石桥、砖塔、红墙之间的排列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包括孟津马家大院、三官殿和白居易故居等。

孟津马家大院位于孟津老城区,是明清时期潜邸巨富马邦威家族的宅邸,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大院占地面积约8600平方米,由一堵高墙围起,洋楼罗曼式风格,内部鳞次栉比,有一个鱼池、荷塘、鸟栖于枝头的白宫杨树。

中原地区的古代石窟寺

中原地区的古代石窟寺

中原地区的古代石窟寺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留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其中,古代石窟寺是中原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宗教信仰。

这些石窟寺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历史的见证,让人们能够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一、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历经隋、唐、宋等朝代的兴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石窟群。

其中以第九窟的卢舍那大佛最为著名,高达17.14米,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石窟造像之一。

龙门石窟的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作才华。

二、郑州嵩山少林寺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武术圣地。

少林寺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千年沧桑,成为了中国佛教、武术文化的重要象征。

寺内珍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如释迦牟尼坐像、达摩祖师塑像等,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

此外,少林寺还传承着独特的少林武术,吸引着无数武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学习。

三、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历经隋、唐、宋等朝代的兴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石窟群。

其中以第九窟的卢舍那大佛最为著名,高达17.14米,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石窟造像之一。

龙门石窟的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作才华。

四、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之一。

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历经多次兴建和修缮,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

寺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如释迦牟尼三尊像、文殊菩萨像等,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五、开封云岗石窟云岗石窟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景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南龙门口,龙门史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皇宫的城门面对伊阙,因而改称为龙门,这里东西有两座大山对峙,犹如天然屏障蔚然屹立在伊河两岸,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就开凿在这里。

公元493年秋天,北魏孝文帝宣布了迁都洛阳的正式命令,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中心也转移到了洛阳,之后在洛阳以南龙门伊水两岸开窟造像,由此一个大型龙门石窟群开始创建。

北魏王朝是历史上宫廷皇家崇尚佛教达到极盛时期,北魏王朝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就信奉佛教,在平城一带建立寺塔,佛像,到了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汉文化影响下,佛教学说经过孝文帝提倡,而逐渐发扬光大,佛教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在洛阳以及北方各地都兴起了修建寺院,开凿石窟,雕凿佛像的高潮,京都洛阳已经成为佛教的中心,平城的佛教佛僧,能工巧匠也都聚集到洛阳,开始为北魏贵族雕凿新的雕像,这便是龙门石窟的诞生。

北魏龙门一些重要洞窟的营造史也说明了龙门是北魏王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多数造像的兴废变迁与当时的政治形式相适应,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

它反映了北魏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些政变和战乱,也说明了洛阳兴衰的历史,从宗教这个社会的生活的侧面,能使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一些重大的政治风云的动向。

古阳洞和宾阳洞,都是奉皇帝之意旨开凿的。

古阳洞是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的一批王宫贵族和高级官吏开凿的。

宾阳中洞和南洞是宣武帝倾尽宫迁财力给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一个伟大艰巨的工程;宾阳北洞是刘腾为宣武帝开凿的,以上工程原为中尹、宦官刘腾等主持,宣武帝死后,他与领军元叉发动宫迁政变,执掌国权,幽禁代孝明帝执政的胡太后。

后因胡太后再次返政,致使宾阳南北两洞工程半途而废。

石窟寺是太尉公司空公皇甫度(胡太后之母舅)所开凿。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北魏贵族社会迷信佛教的社会风气。

大抵北魏龙门造像多有题记,从龙门造像题记中可以窥见,北魏时龙门多造弥勒和手作禅定印的释迦像。

我们知道,北魏王朝是长期大动乱的时代,在战火频繁的苦难历史条件下,宗教利用们渴望“弥勒下生”来解救他们的不幸和痛苦的愿望来安慰他们,麻醉他们,使他们忍受在现实中所遭遇到的各种痛苦。

因此在龙门广造弥勒和禅定的释迦像。

这些造像大都神情沉思冥想,眼帘俯视,垂悯下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精神,揭示了人民痛苦的存在意识和求生意志的迫切愿望,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像题材和形式的体现,这可以说是通过非现实的宗教题材反映了现实生活。

弥勒和禅定的释迦像不仅在龙门大量出现,而且在洛阳附近的渑池鸿庆寺、宜阳虎头寺、嵩县铺沟、偃师水泉、巩县等北魏晚期的石窟多有雕造。

这不但说明北魏时洛阳一带主要信仰的是佛教的释迦牟尼和弥勒,而且为研究北魏时期洛阳佛教的宗派发展和社会信仰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北魏迁都洛阳后,在北魏统治阶段的倡导扶持下,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兴起了一个开窟造像的热潮。

在我国内地石窟中,以龙门石窟的开凿为最早。

这时龙门石窟普遍出现了瘦削型的“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式的服装,呈现出划时代的特征和风格。

至此,中国石窟艺术在造像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石窟艺术的东方风格开始形成,出现了中原化的佛教形象。

这种新的艺术风格普遍出现和形成于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诸石窟,所以称其为中原风格。

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改制推行先进的汉化政策,吸收借鉴东晋南朝和中原汉化的结果。

因此,我们说龙门石窟艺术是北魏迁都洛阳之际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纵贯东西,融汇南北,是北方鲜卑族文化与中原和南朝以汉族文化为主的相融合,外来的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相融合的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的一般的时代风格。

洛阳自隋炀帝经营之后,遂成为隋唐两代全国漕运交通的中枢,在经济地位上远比长安重要,因此,洛阳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都会。

隋唐时期的龙门石窟,是这一时期洛阳历史文化的反映,在研究隋唐历史文化方面,为我们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隋唐时期龙门主要的窟龛,也多是李唐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多数造像的兴废变迁与当时的政治风云息息相关,是为一定的阶级政治服务的。

显庆以后,高宗多病,武则天内辅国政,权势与高宗相等,当时称为“二圣”,即皇帝、皇后并列。

宾阳北洞将作监承牛懿德奉为“皇帝、皇后……敬造阿弥陀佛……一龛”即为历史见证。

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正式登基,成为“圣神皇帝”,改唐为周,建立大周政权,改元天授。

龙门东山擂鼓台有三则造像记反映了这一政治历史事件。

龙门唐代弥勒造像颇多,且多作主尊供奉,这与当时武则天长期居住洛阳以及她唆使白马寺僧怀义等伪造《大云经》,诡称其为弥勒下界,做世间的主宰者的宗教忏言有关,应是武则天改唐为周而做舆论准备的产物。

迨中宗复位,改周复唐后,弥勒像的雕造不但骤然减少,而且摩崖三佛的弥勒像亦中途辍工停止营造。

安史之乱后龙门造像才又一次沉寂下去,这与此次战乱影响有关。

严格说来,宗教并不能算做文化,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它的发展和传播往往是和文化混同在一起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最高峰的唐代佛教,在洛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建立了许多寺院,多不胜纪,然而这些巍峨壮丽的佛教寺院,还有道观(如弘道观和玄元观等),以及名画家张僧繇、展子虔、董伯仁、尉迟乙僧、吴道子等的绘画和塑像,早已随着兵燹战乱,泯灭无>,不可觅寻,不胜有名存物亡之感。

幸而龙门石窟存留至今,为我们今日考证唐朝洛阳的佛教及佛教艺术,保存着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隋唐两代佛教大兴,特别是唐代,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在寺院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佛教发展到了最高峰,名僧辈出,宗派广树,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广泛的渗透到人民生活之中,并随同唐朝强盛的国势一起影响传播到域外。

随着唐朝佛教的发展;其佛教艺术也进入光辉灿烂的时期。

通过龙门石窟造像可以看到唐代佛教艺术的盛况。

龙门石窟造像的最盛时期是唐朝,尤其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佛教雕刻艺术达到了成熟阶段。

唐朝龙门所开凿的窟龛和造像,约占龙门石窟造像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这一期间龙门最富有成就的代表作是奉先寺大型群像的雕造。

它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高峰,它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唐代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成就的有力佐证,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龙门隋唐时期的造像主要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弥勒佛和药师琉璃光佛。

这说明隋唐时代洛阳流行的是净土宗所崇拜的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琉璃光如来,及其经典《阿弥陀经》、《弥勒经》、《药师经》等;以及天台宗所信仰的观世音菩萨,及其经典《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

净土宗在当时广泛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唐朝经济的上升,使剥削阶级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他们并不以安富尊荣的生活为满足,讲福德报应的净土宗,正投合他们贪得无厌的心理,因此他们妄图以信仰净土宗为自己死后的未来祈福而获登极乐世界。

而且净土宗又是讲成佛最快、最容易的一个法门,只教人一心念佛,修功德,营造塔庙,不学习高深的佛教哲理,因此,在社会上特别是下层社会中易于流传。

弥勒的信仰在当时广泛流行,当和武则天长期居住洛阳,自称弥勒下界,代唐作阎浮提主的宗教忏言有关。

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流行,当和天台宗所尊奉的《法华经》有关。

《法华经》宣传观世音菩萨能现三十三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能解除人们的一切苦难,最能迎合现世利益的要求,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像特别多。

唐代洛阳地区流行的佛教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

这些佛教宗派在龙门均有造像可寻。

禅宗开凿的洞窟有看经寺、擂鼓台中洞等。

净土宗开凿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
宾阳南洞、双窑北洞、万佛洞、清明寺、净土堂、西方净土变龛、高平郡王洞、二莲华洞、双窑南洞、惠简洞、极南洞、擂鼓台中洞。

华严宗开凿的像龛有奉先寺。

密宗的造像有擂鼓台北洞和南洞,以及万佛沟的千手千眼观音龛、千手千眼观音洞等。

天台宗的造像有万佛洞前室的观世音菩萨像龛、万佛沟口的救苦观世音菩萨像龛等。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