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
基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系统开发

基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系统开发摘要:介绍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oodbs)的基本原理,引入了利用基于开源的面向对象数据库db4o实现oodbs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利用db4o对“新闻信息系统中的内容管理器”进行了设计,展示了利用db4o实现oodbs具体应用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内容管理系统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033-041 面向对象与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oo)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问题域中的实体对象,直接映射为软件的构成元素。
认为客观世界本来是由许多不同种类的对象构成的,在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才构成完整的事物。
面向对象方法学所引入的对象、方法、消息、类、实例、继承性、封装性等重要概念,为软件开发的分析和设计带来新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对于实现大型的、复杂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奠定了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
近年以来,数据库开发商们都已经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很好地支持了对象到关系表的映射,如oracle8i 、db2-5等等。
但是,利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对象模型,无法直接映射到关系结构中,需要通过某种方法,进行必不可少的转换。
但是更重要的,是概念上的混乱和额外开发负担所带来的问题。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oodbs)能直接对应面向对象(oo)数据模型,支持自定义的各种数据类型和结构,并提供数据建模基础上的复杂数据操纵能力,包括:定义专用的控制运算,定义语义关系运算,以及事务管理运算,等等。
oodbs 是持久共享对象库的管理者;每个对象库对应模型所定义的对象集合。
2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特性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oodbs)赋予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开发人员很强的面向对象能力,从而大大扩展了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领域,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应用系统的质量。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表示和构造复杂对象的能力。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简介

1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简介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把软件系统看成各种对象的集合,对象就是最小的子系统,一组相关的对象能够组合成更复杂的子系统。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把软件系统看成是各种对象的集合,这更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
●软件需求的变动往往是功能的变动,而功能的执行者——对象一般不会有大的变换。
这使得按照对象设计出来的系统结构比较稳定。
●对象包括属性(数据)和行为(方法),对象把数据和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一起封装起来,这使得方法和与之相关的数据不再分离,提高了每个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支持封装,抽象,继承和多态,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1 对象模型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阶段,致力于建立模拟问题领域的对象模型。
建立对象模型既包括自底向上的抽象过程,也包括自顶向下的分解过程。
1.自底向上的抽象建立对象模型的第一步是从问题领域的陈述入手。
分析需求的过程与对象模型的形成过程一致,开发人员与用户交谈是从用户熟悉的问题领域中的事物(具体实例)开始的,这就使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有了共同语言,使得开发人员能够彻底搞清用户需求,然后再建立正确的对象模型。
开发人员需要进行以下自底向上的抽象思维。
●把问题领域中的事物抽象为具有特定属性和行为的对象。
●把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对象抽象为类。
●若多个类之间存在一些共性(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把这些共性抽象到父类中。
再自底向上的抽象过程中,为了使子类能更好的继承父类的属性和行为,可能需要自顶向下的修改,从而使整个类体系更加合理。
由于这类体系的构造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因此能够更快,更方便的完成任务。
2.自顶向下的分解再建立对象模型的过程中,也包括自顶向下的分解。
例如对于计算机系统,首先识别出主机对象,显示器对象,键盘对象和打印机对象等。
接着对这些对象再进一步分解,例如主机对象有处理器对象,内存对象,硬盘对象和主板对象组成。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

第9章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9.1 复习笔记一、面向对象方法的基础理论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1)对象(Object)①概念对象泛指所要研究的具体事物、抽象概念等。
在面向对象的系统中,问题对象是基本的运行实体,由一组数据和施加于这些数据上的一组操作封装而成。
②构成对象的基本要素a.标识标识即对象的名称,用来在问题域中区分其他对象。
b.数据数据也称状态,用于描述对象属性的存储或数据结构。
c.操作操作即对象的行为,对象运动特性的描述。
d.接口接口是指对象接受外部消息所指定的操作名称集合。
③记录对象禁止特征的数据类型a.公共数据对外界是可见的,用于对象间信息的传递。
b.私有数据是对象操作实现过程中的局部信息,外界不可见。
④数据和操作间的相互作用图9-1说明了对象的内部组织以及与其他对象的联系机制。
图9-1 对象的内部组织以及与其他对象的联系机制(2)类(Class)类是相似对象的集合,现实世界中由许多内部状态和外部行为相似的对象构成的集合就是类。
①标识标识即类的名称,用以区分其他类。
②继承继承描述子类承袭父类的名称,以及结构与功能。
③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对该类数据包含数据项的描述。
④操作操作是该类通用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
⑤接口接口是面向其他类的统一的外部通信协议。
(3)消息(Message)消息是实现对象与对象间相互合作的通信载体,是连接对象的纽带,也是请求对象执行某个处理或提供某些信息的要求。
①消息传递当消息发送给某个对象时,接收到消息的对象经过解释予以响应,对象间的这种相互合作需要一个机制协助进行,这样的机制称为“消息传递”。
②消息传递模型图9-2就表示了一个消息传递的模型。
图9-2 消息传递模型(4)继承(Inheritance)继承是指一个类(即称子类)因承袭而具有另一个类(或称父类)的能力和特征的机制或关系。
①继承的特征层次结构的上部(或祖先类)具有通用性,下部(后代类)具有特殊性。
②有继承关系的类应具有的特性a.共享性共享性包括数据和程序代码的共享。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简述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简述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以对象为中心,将软件系统的各部分看做对象,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实现软件系统的功能。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具有可重用性强、结构清晰、易于扩展和维护等优点,因此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软件开发。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软件系统看做一个由多个对象组成的整体,每个对象具有自己的属性和行为,对象之间可以进行交互和通信,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和组合实现软件系统的功能。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封装封装是指将对象的属性和行为封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对外部不可见。
封装可以保证对象的属性和行为不会被误修改,保证了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继承继承是指在已有类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新的类,并且继承原有类的属性和方法。
继承可以减少代码的冗余,提高代码的复用率,降低开发成本。
3.多态多态是指同一种行为或方法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多态可以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增加代码的灵活性。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需要明确系统所需功能和要求,然后将其转化为软件需求文档。
2.设计设计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核心,需要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结构设计、模块设计和接口设计等。
3.编码编码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际的程序代码的过程,需要按照面向对象的原则进行编码。
4.测试测试是确保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过程,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环节。
5.发布发布是将软件系统交付给用户使用的过程,需要进行软件部署、文档编写和培训等工作。
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信息系统开发是指根据企业或组织的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和实施信息系统的过程。
下面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几种主要方法:
1. 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它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如规划、分析、设计、实施、测试和维护等。
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通过逐步推进来完成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
生命周期法的优点是开发过程规范、易于管理和控制,但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灵活性较差。
2. 原型法:原型法是一种快速开发信息系统的方法,它通过建立一个原型系统来快速验证和修改系统需求。
原型法的优点是开发周期短、灵活性高,但缺点是原型系统可能不完全符合最终需求,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3. 面向对象法:面向对象法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开发方法,它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操作封装成对象,并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来完成系统功能。
面向对象法的优点是开发效率高、可维护性好,但缺点是对开发人员的要求较高。
4. 敏捷开发法:敏捷开发法是一种迭代式的开发方法,它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频繁迭代和快速反馈来不断完善系统。
敏捷开发法的优点是灵活性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但缺点是需要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密切合作。
以上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几种主要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项目和需求,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4章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

33
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单一继承和多重继承
34
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多态(Polymorphism)
在父类中定义的属性或服务被子类继承后,可 以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或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35
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多态性表明同一个操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上可以有不同
的解释,并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
在面向对象开发模式中,把标识和模型化问题论域中
的主要实体做为系统开发的起点,主要考虑对象的行 为而不是必须执行的一系列动作;
• • • • • 对象是数据抽象与过程抽象的综合; 系统的状态保存在各个数据抽象的所定义的数据存储中; 控制流包含在各个数据抽象中的操作内; 消息从一个对象传送到另一个对象; 算法被分布到各种实体中。
39
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Fra bibliotek 组成结构实例
40
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实例连接--关联关系
实例连接 实例连接表示对象之间的静态联系,它是通过对 象的属性来表现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 对象之间的实例连接称为链接(Link),存在实例连接 的对象类之间的联系称为关联(Association)。 „ has a „ 关联是一种结构关系,它描述了一组对象之间的连接, 关联具有多重性。
比较一下,实体关系图(ERD)中的关系和类图中的关联
实体关系图(关系型数据库) 类图(面向对象) 表(table) 类(class) 记录(record) 字段(field) 对象(object) 属性(attribute)
-关系(relationship)
操作(operation) 关联(association)
23
三种系统开发方法的比较

三种系统开发方法的比较【摘要】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现代信息工程发展的一个庞大课题,而完备高效的系统开发方法一直以来是各国系统开发组织和开发人员长期探究却无定论的话题。
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介绍了系统开发过程中结构化开发、原型开发、面向对象开发三种目前应用较广的开发方法,并对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开发过程、方法特点及适用范围,在系统中的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说明。
并根据这三种开发方法各自的基本思想、原理、开发阶段划分、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做了比较、分析和总结,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简要分析了未来系统开发中开发方法的应用趋势,并对这三种开发方法的应用做了浅要的总结。
【关键字】系统开发结构化法原型化法面向对象法引言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
而在这其中,信息系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组织的内部结构、管理模式、生产加工、经营管理过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过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等各个方面。
这就增大了开发一个信息系统的工程规模和难度,需要研究出科学的开发方法和过程化的开发步骤,以确保整个开发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但是,至今还没有一种统一完备的开发方法。
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主要是生命周期法,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大致划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等阶段,每一阶段的任务相对独立,对软件开发工作实施工程化管理。
虽然生命周期法提高了开发工作的效率,但它也存在缺点,例如在前期进行系统设计时就要进行比较全面的整体设计,这导致系统开发周期变长,耗费变大。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又引入了原型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等。
原型化方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开发方法,它首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的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对原型系统逐步求精,不断扩充完善得到最终的软件系统。
简答题

1. 简述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优点。
答:●把软件系统看成是各种对象的集合,这更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
●软件需求的变动往往是功能的变动,而功能的执行者——对象一般不会有大的变换。
这使得按照对象设计出来的系统结构比较稳定。
●对象包括属性(数据)和行为(方法),对象把数据和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一起封装起来,这使得方法和与之相关的数据不再分离,提高了每个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支持封装,抽象,继承和多态,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系统开发方法包括哪几步?答: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系统开发方法也可以分为如下步骤:(1)系统需求分析—用用户能懂的语言描述用户需求;(2)系统分析—用开发人员的语言描述用户需求,获得类图和对象图,作为构造系统的分析模型;(3)系统设计—用编程语言或接近编程语言的语言来更精确地描述类图和对象图,为后面能将类图和对象图映射到编码实现的系统做好准备。
(4)系统实现—用源代码、脚本语言、二进制代码、可执行子程序或组件实现系统。
3. 简述面向对象技术的三大机制。
答:(1)封装性所谓封装就是把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结合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使外界不能直接访问或修改这些数据和代码,外界只能通过对象提供的接口函数来改变或获取对象的属性数据,这就实现了消息隐蔽。
(2)继承性如果在一个已定义的类上,增加一些特殊属性或操作,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类,这个类不仅继承了前一个类的全部特征,而且具有新的特性,因此可看作前一个类的特例,是对前一个类的继承。
前一个类称为父类,新产生的类叫做子类。
通过继承关系可形成一种类层次结构,叫做继承结构。
(3)多态性在类层次结构的不同类中,可用相同的函数名实现功能不同的函数。
4. 简述OOA模型的层次结构。
答:OOA模型采用五层次结构,它们分别是:(1)对象-类层划分待开发系统及其环境信息的基本构造单位,标出反映问题域的对象和类,并用符号进行规范的描述,用信息提供者熟悉的术语为对象和类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