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一辩脉法

合集下载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撰写,其内容涉及诊断临床的本质,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重要的一份资料,由于敦煌石窟保存状况良好,且石窟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首先,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和历史文献重要性。

书中共包括五十四章,依次介绍病概,病理,病因,表证,脉证,分析,判断,处置及并发症等内容。

内容细致,涉及病理病因各个方面,是把古代中医诊疗实践和伤寒论学术思想完美结合,成为中医智慧和智慧的重要经典《伤寒论辨脉法》。

其次,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鉴于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古代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献为古代中医学研究者提供了获取古代医学信息的重要资料,其中记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广泛用在古代中医医学领域,因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可以被视为伤寒论文献的重要补充,可以用于研究历史文献的演变和其他历史表征,相比于其他版本,有着更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最后,关于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诊断临床的本质探讨。

《伤寒论辨脉法》从诊断临床的本质出发,提出了把脉因脉象分为四种的理论,即正常脉,虚弱脉,结节脉,表虚脉。

分析和解读脉象是根据脉象的位置,形态,语言表达,及其他特征,来判断病因。

根据此理论,《伤寒论辨脉法》指出,正确判断脉象对诊断疾病至关重要,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历史文献重要性、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以及诊断临床的本质的重要资料。

它为今后研究古代中医学和疾病治疗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研究。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原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

脉有跳而实,此为实脉;无常而弱,此为虚脉。

有力如故,但微弱矣,此为涩脉。

常常有常,此为弦脉;或紧或钩,此为结脉。

或滑或浮,此为
虚脱脉。

或涩或转,此为痛脉。

译文:
《伤寒论》中辨脉的方法第一。

脉搏有节奏,而感觉强实,就是实脉;搏动不稳而无力,就是虚脉。

搏动虽然有力,但感觉微弱,就是涩脉。

搏动有规律,就是弦脉;有时候
感觉紧绷,有时候感觉弯曲,就是结脉。

有时候感觉滑透,有时候搏动无力,就是虚脱脉。

有时候感觉涩紧,有时候脉搏方向转变,就是痛脉。

《伤寒论》中的脉法,这几个问题得搞明白!

《伤寒论》中的脉法,这几个问题得搞明白!

《伤寒论》中的脉法,这几个问题得搞明白!中医绝技:《伤寒论》中的脉法,这几个问题得搞明白!伤寒论经方学堂今天导读:脉诊,中医之绝技,也是中医诊病的一大特色。

放眼整个医学界,脉诊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珍宝,仅凭三部九候之脉,便能知五脏六腑之病,令很多人觉得神奇无比。

古往今来,研究脉诊者辈出,传世绝作《伤寒论》对脉法也颇有研究,小编今且与您分享《伤寒论》平脉辨证的几个问题,可要细看哟~《伤寒论》的脉法,是《伤寒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脉理、脉义、主病等方面颇具独到之处,与后世脉法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

现讨论关于平脉辨证的几个特殊的问题。

1、常脉与变脉的主病不同虽然六经病脉象主病有主次常变之分,一脉可主数病,一病亦可见数脉,但其中自有一定规律可循。

这说明了脉象主病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谓必然性,是指每一脉都必然有一定的主病意义,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等,这是以一脉对某一病来说,我们称作常脉。

所谓偶然性,是指一脉在特殊情况下可反映多种不同的疾病,亦即每一经病在其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可出现多种常脉以外的脉象,这就是变脉。

因此,常脉对某一经病来说,具有必然性的主病意义,这是因为常脉直接反映疾病的主要病机,即病之本质。

在六经病中,除了厥阴病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而脉无定体外,其他病皆有主脉、常脉,如太阳病脉浮、阳明病脉大、少阳病脉弦、太阴病脉缓、少阴病脉微细等。

而变脉则未必尽然,它是在复杂特殊病理情况下,对病证的一种偶然的特殊反应。

如迟脉主寒证是其常脉,仲师亦云“脉迟为寒”。

然而,在六经病中迟脉又可见于阳热郁证(208、234)、血虚证(50、62)、热入血室证(143),此为变脉。

《四诊抉微》指出:“迟脉属脏主寒,此一定之理,乃其常也;若论其变,又有主热之证治,不可不知。

”无论常脉或变脉,均是病证形之于外的表现,其病机是一致的,只不过反映的形式不同罢了。

如浮脉,阳气趋表即是浮脉的基本病机,卫阳抗邪于表又是太阳病的主要病机,故浮脉是太阳病之主脉、常脉。

《伤寒论》平脉辩证,右手脉法,气生水布

《伤寒论》平脉辩证,右手脉法,气生水布

《伤寒论》平脉辩证,右手脉法,气生水布
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定在三个穴位:风府、至阳和腰阳关。

气升
气升,长短定气运,气机的升降用脉的长短来定。

右寸短,是黄芪证,右关脉软是人参证,右尺脉短,用山药,剂量要大。

水布
肺为水之上源,脾主治水,肾为水之根。

肺为水之上源,用麻黄,所以麻黄能够行水,发表利水。

服麻黄不发表就利水,要么出汗,不出汗的人就利尿,关脉濡是白术,特点是濡脉,在中部。

中部候脾,大剂量生白术也能通便。

尺脉沉微,主出,候肾,主小便。

左手脉是沉迟,右手脉以沉微为特点,是附子,特点是需要区别的是,尺脉沉而有力是大黄证。

右手定气升水布的关键是长与短,定水布的关键是浮与沉,
如:右寸脉紧定麻黄,如尺脉沉,加附子,麻黄配附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如果关脉是濡脉,加白术,麻黄加术汤。

热化证
右手热化证的脉:右寸数是寒水石证,右关大是石膏证,右尺长是滑石证。

右尺脉长,用滑石,右脉尺长,用滑石,《伤寒杂病论》中的处方有当归贝母苦参丸加滑石、猪苓汤、百合滑石散。

其中,当归贝母苦参丸加滑石治小便不利,猪苓汤配阿胶是芤脉,情志有问题“百合滑石散”其脉微数,用平脉法可以把这些方剂区别开来。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的体会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的体会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的体会“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典医学思想中的一部分,它由朱注撰写,是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辨脉法将脉简单地分为三种,即浮脉、沉脉和中脉。

随着脉的改变,病人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伤寒论辨脉法”是研究疾病以及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使我获益良多,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弄懂脉有着怎样的变动以及它们的变化会引起什么样的影响。

当脉有特别的变化时,其他的症状往往也就随之而来,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特别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此外,学习《伤寒论辨脉法》还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病情,因为变动的脉可以表明病人的状态是否正常。

去年我参加了一次为期三天的医学培训班,期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伤寒论辨脉法》。

我细心的研究了一些脉变动的案例,如浮脉变沉脉,沉脉变浮脉,浮脉变中脉,沉脉变中脉等,了解了它们分别所预示的疾病状况。

我还学习了不同脉内每个部位的脉形状,每个脉形状所预示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不同脉形状,根据脉形状来确认病人的病情。

在仔细观察脉道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辨脉法的步骤,如按摩、放血、观察、诊断等,学会了如何根据脉的变化给出准确的诊断。

在期间的实践中,我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成功的诊断出病情,解决了不少病人的病痛,得到了与众多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伤寒论辨脉法》不仅仅是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运用医学理论、实践和观察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诊断病情,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病人的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病人。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实践,是用眼睛、手指、鼻等来观察、判断脉变化,和按摩脉道。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我们必须多练习,不断的熟悉脉变动的症状,不断地教导自己掌握脉变动之间的关系,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学习《伤寒论辨脉法》让我更加懂得了关于脉的知识,也让我更清楚诊断病情的重要性。

伤寒论辨脉法和平脉法讲解

伤寒论辨脉法和平脉法讲解

伤寒论辨脉法和平脉法讲解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辨脉法和平脉法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辨脉法是指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脉象等生理指标来判断患者体内病情和病因,从而进行中医诊断。

平脉法则是通过观察患者脉搏的速度、节律、力度等方面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伤寒论中,辨脉法和平脉法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各种疾病。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让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 1 -。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在这部医学经典中,脉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变化来诊断疾病,可以说是中医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探讨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力求准确满足任务要求。

首先,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是不可忽视的。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中最早系统论述发热病的著作之一,共分为100篇。

在全书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的疾病、病因、病机、病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而在这些病证的描述中,患者的脉象变化是常常被提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论是寒热病、湿热病还是痰瘀病等不同类型的疾病,《伤寒论》中都详细阐述了相应病证下的脉搏表现。

因此,了解脉法在《伤寒论》中的描述是理解这部经典的关键。

其次,脉法在《伤寒论》中的解读需要从脉象的种类、特点和变化规律三个方面来理解。

脉象的种类主要包括浮、沉、细、数、滑、涩等,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对应的疾病。

脉象的特点是指脉象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比如浮脉是指脉搏比较强且表浅的脉象,多见于阳病、表病;沉脉是指脉搏比较弱且反映深的脉象,多见于阴病、里病。

脉象的变化规律是指在疾病进展过程中脉象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脉象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理解脉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伤寒论》中脉法的应用。

一是根据脉象分型来诊断疾病。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伤寒病,其脉象的特点多为细数滑,这种脉象通常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是否患有伤寒病。

二是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脉象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是根据脉象指导治疗。

根据《伤寒论》中对脉象变化的描述,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脉象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仲景《伤寒论》辩脉法(原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论》辩脉法(原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论》辩脉法(原文及译文)伤寒论--辨脉法全文原文翻译【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脉法【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阳结症,是由于阳气偏胜而阴不足,所以脉浮数,阳胜故能食,阴不足以济阳,故大便秘结。

阴结症,是由于阴气偏胜而阳不足,所以脉沉迟,阴胜故不能食而身重,阳不足以化阴,故大便反硬。

关于预后推断,大多数注家据传经日期与阴阳相互制约之理来解释,尽管都有理致,然而临床上绝不如此机械,病势的转轻转剧,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断。

【原文】问曰:病有洒淅恶寒①,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注释】①洒淅(xī)恶寒:形容恶寒如冷水洒到身上一样。

【译文】问:有一种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症状的病症,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阳不足是什么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般畏寒的症状。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评析】本条主要说明内伤不足恶寒发热的脉象特点和病理机转。

本条恶寒发热的病理症结在于阴阳偏虚。

阳偏虚主要表现在寸口脉微,阳虚则阴往乘之,所以洒淅恶寒;阴偏虚主要表现在尺部脉弱,阴虚则阳往从之,所以发热。

阴阳交虚,相互乘从,因之恶寒而又发热。

【原文】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①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②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③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释】①荣气:荣气即营气。

血液循行功能。

②卫气:卫外的功能。

③烧针:温针、火针、燔针。

针刺入穴,用艾绒缠绕针柄燃烧,使热气透入,叫烧针。

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而不能外固,故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故产生筋脉挛急。

若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症。

【评析】本条以脉之浮沉辨析营卫病机和症候。

卫属阳主外,营属阴主内。

卫气虚而阳浮于外,则阳脉浮,这一浮脉,应当浮而无力,阳气不固,所以汗出如同流珠;营气虚而血亏于内,则阴脉沉而且弱,血液不足,则筋脉缺乏滋养,所以筋脉拘急。

既然是营气微弱,自然应当治以滋阴养血,可是计不出此,反而加用烧针,遂致血液凝滞而不行,造成更发热而烦躁的变症。

【原文】脉蔼蔼①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一云秋脉。

脉累累②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一云夏脉。

脉瞥瞥③如羹上肥④者。

阳气微也。

脉萦萦⑤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一云阴气。

脉绵绵⑥如泻漆之绝⑦者,亡其血也。

【注释】①蔼蔼:盛大之貌。

②累累:强直而连连不断之貌。

③瞥瞥:虚浮貌。

④羹(ɡēnɡ)上肥:形容如肉汤上漂浮的油脂。

⑤萦萦:纤细貌。

⑥绵绵:连绵柔软貌。

⑦泻漆之绝:绝,落也。

泻漆,谓漆汁下泻。

泻漆之绝,形容脉象如倾泻漆时漆汁下落前大后小、连绵柔软的样子。

【译文】阳结症是因为阳气偏盛,所以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阴结症是因为阴气偏盛,所以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

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评析】本条借助于实物形态来形容脉象特征,有利于加深理解。

切脉是四诊中较难掌握的一种诊断技术,每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苦,特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即使对一些基本内容,也每每苦于词不达意。

本条借实物的形态性质来形容脉象,可有助于理解,从而给学习脉学带来较大方便。

例如阳结脉浮数,喻以蔼蔼如车盖,表明有上拥之象;阴结脉沉迟,喻以累累如循长竿,提示有坚硬之形。

又如以瞥瞥如羹上之肥,喻脉的浮泛在上,不任循按,可见于阳气虚微之候;以萦萦如蛛丝,喻脉的极端细微,表明阳虚程度严重,已濒临衰竭的境地。

至于大失血后脉象柔弱无力,喻以绵绵如泻漆之绝,确是绘声绘影的绝妙比喻。

这些脉象的描述,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能认真揣摩,再通过一定时间的临床锻炼,则不但胸中明了,而指下亦可清楚。

【原文】脉来缓①,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注释】①脉来缓:脉搏的至数缓慢。

【译文】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评析】本条讲辨结脉与促脉及其病理机转。

结脉与促脉,都是脉有歇止,但两脉的性质截然不同。

结脉的形成机转,是阴盛阳虚,阴气有余,所以脉来慢而缓,阳虚不能与阴相续,因而时有止歇。

促脉形成的机转,是阳盛阴虚,阳气有余,所以脉来快而数,阴虚不能与阳相续,因而亦有止歇。

但是必须明确结、促两脉,都是脉能自还,一止即来,而且歇止也没有一定的时间。

如果脉来中止,不能自还,而歇止又有定数的,那又是代脉危候,应当区别开来。

【原文】脉浮而紧者,名曰弦①也。

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释】①弦:脉如弓弦之劲急端直。

【译文】脉浮而紧张有力,称作弦脉。

所以名弦,因为其形状与弓弦相似,但是按之不移动;如果按之移动形如转索一样,那就不是弦脉而是紧脉了。

【评析】本条说明弦脉的特征,及与紧脉的鉴别要点。

弦脉与紧脉,在外形上颇相类似,而性质上迥不相同。

文中所谓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正是表明弦脉寓有浮紧的现象,但并不等于说浮紧就是弦脉,切不可把两者等同起来。

为了防止误会,于是又提出两脉的鉴别要点,弦脉状如弓弦,端直而长,按之不移;紧脉状如转索,按之劲急转动。

这就突出了弦与紧的主要区别,而不会误认。

【原文】脉弦而大①,弦则为减,大则为芤②,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③,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释】①大:脉形粗大。

②芤(kōu):脉浮沉有力。

中取无力,状如葱管,叫做芤脉。

③革:脉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按之不足,外坚而中空,状如鼓革。

【译文】脉象弦而大,弦而中取无力,即为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为血虚的表现。

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

见此脉的妇女,多是流产或崩漏下血之后;男子如见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评析】本条讨论革脉的特征及其所主的病症。

革脉的特征是外急中空,好像鼓面的皮革一样,因而名为革脉。

由于革脉是浮候劲急粗大有力,与弦大脉类似;而中空无力,又与芤脉类似。

因此举出弦、大、芤三脉来形容比较,真是形神毕肖。

又以三脉来分析说明病理机转,从而使对革脉主病有较完整的认识。

革脉的病理机转,主要是阳气不足与精血内亏,因此,见到革脉,就可推知妇女必然是半产之后或者有崩漏下血疾患;男子则多是大出血之后或久患滑精的病症。

【原文】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译文】问:有些病症先发战抖,既而汗出,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答:脉象浮而紧,当是兼有表症,但按之中空,这是正气本虚,是以汗出之前发生颤抖。

脉浮是邪势向外,所以应当汗出而解。

假使脉象浮而数,按之不空,这样的病人,正气本来不虚,只要汗出,表邪自解,出汗之前是不会发抖的。

【评析】本条就脉象探讨战汗的机制。

【原文】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问:也有的患者并没发寒战,病就自然随汗出而愈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此类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故可知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评析】本条承前节说明不发生颤抖而汗出病解的机制。

【原文】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①。

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释】①解以夜半:病解的时候在半夜里,因半夜子时,是阳生的时候。

【译文】问:患伤寒三天的病人,脉象浮数而微,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即将痊愈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

若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故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故一定会出大汗而病愈。

【评析】本条讲辨欲解的脉症与病解的时间。

【原文】问曰:脉病①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释】①脉病:脉,诊察的意思,就是诊察疾病。

【译文】问:临床诊察疾病,要想预断它的预后如何,应当怎样鉴别呢答:就脉象来说,如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虽然寒热的症状还没有解除,但根据这种脉象,为阴阳和平的表现,则知病虽严重,也是能够痊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