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练习-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知能评估(解析版,含最新模拟题)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知能评估(解析版,含最新模拟题)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记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历代的史书典籍为后世所传播④我国民族众多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
②是从汉字上证明。
③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
④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答案:C2.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3.(2011年南京模拟)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华文化( )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B.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比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考查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的原因。
答案:C4.(2011年苏锡常镇教学情况调查)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这种包容性是指(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文化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答案为A项。
BD 两项分别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者都只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部分内容,不当选。
C 项与题意无关。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

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汉字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汉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②正确。
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
年春晚节目“丝路梦乐”撷取了“一带一路”沿途地域的文化形式,融合了不同民俗风情,旋律优美、内涵深厚,既展现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民族风情,也反映了两千年来,古丝绸之路在交流、融合等方面为涉及地域、民族带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远影响,更预示着“新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和美好前景。
这表明( )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艺术方能获得世人认可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具有各自特色,又逐渐趋同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等。
“丝路梦乐”融合了两千年来古丝绸之路中沿线区域民族风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它特有的包容性,①正确;“预示着‘新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和美好前景”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③正确。
②说法过于绝对;④中“逐渐趋同”的说法错误。
3.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有口皆碑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 【解析】“在世界上有口皆碑”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①入选;“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可体现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入选;③与题意无关;“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④入选。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错误;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
答案:C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维系海外侨胞与祖(籍)国感情的精神纽带。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不符合题意。
答案:C3.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下列各项能印证这句话的是( )A.海峡两岸同胞在台湾北港朝天宫举行拜谒妈祖活动B.中国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C.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北京举行D.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解析:题中强调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A项入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4.考古发现证实,远古时代巴人崇虎,以白虎为图腾。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new)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梳理夯实基础练习】——课前填写落实温故知新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易错提醒】(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2)汉字是文字的一种。
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也不能笼统地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__。
【答案】历史地理特色3。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________的丰富色彩,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________.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________的瑰宝,都是________的骄傲.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
【易错提醒】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具体体现。
【答案】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共性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层含义。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________。
(2)意义:有利于______________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精练: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必修)

3.6 我们的中华文化基础操练1.[2018 ·合肥模拟]积厚流光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到的绚烂历程。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秦始皇一致中国,诸子蜂起、百花怒放B.隋唐期间,儒学便确定了其至尊地位C.宋元明持续了隋唐文化的绚烂,产生了宋明理学,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期间D.明清期间,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中国2.[2018 ·南京质检]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即是汉字的“字”( 见图 ) 。
“字”的造字企图能够理解为,把重生命领到天地、先人眼前,经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肩负起交流的使命。
以下对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停的文明标记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流传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有、最丰富的大众传媒A.①③ B .②④C.①② D .③④3.世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除了中华文明仍旧拥有坚强的生命力和无量的魅力外,其余文明有的衰败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余文明。
这说明()A.中华文明是悠长古老的文明B.积厚流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C.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D.中华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4.[2018 ·泉州模拟]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中华文化之所以积厚流光、广博精湛,一个重要原由在于它所独有的包含性。
以下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含性”理解正确的选项是()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②能汲取借鉴其余国家、其余民族的各样文化③能与其余各民族文化同等交流、和平共处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记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建力的生动表现A.①③ B .②③C.①④ D .③④5.[2018 ·银川模拟]有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 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全部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不过中国的1/15 。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3.3.1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的包容性
[对 点 训 练] 命题点一 区分判断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训练1 遍布古代先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漆器是实用与艺术的 完美结合,它与丝绸、瓷器并列为中华国粹。漆艺,更与历史 文化融汇,留下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古老记忆。中华漆器 与漆艺( )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是传承中华文明的 重要文化途径 ③确保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④是中华文化独 领风骚的重要见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训练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 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 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
化不因时而变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历史,是中国的一张王牌,具 有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①②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 性,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因此④不符合题意。
7.× 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 鉴、交流与融合。
8.× 会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会渐趋同 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
9.× (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中有 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以外国优秀文化为营养,同时坚持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包客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并不是“全 盘外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 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 文化的发展。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 文学艺术 和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实用 性和整体性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 历史、地理等因素 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10区域性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三文化生活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基础练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道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2021·八省联考福建卷)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因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中传递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为国人世代传承,并在海外广泛传播。
2020年12月,“太极拳”入选“非遗”名录,有助于()①营造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涵养刚柔并济的心性②传递平和包容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③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活力,开创文化发展崭新局面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1·八省联考重庆卷) 千余年来,伴随着丝绸、瓷器等贸易活动,中华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
中华文化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这表明()①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始终同步②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③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有助于构建超越地域与民族差异的世界性文化④文化与政治相交融,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有利于抵制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我国香港、澳门多元文化共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要利用香港、澳门对外联系广泛的有利条件,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故事、澳门故事。
港澳多元文化共存()①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②能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③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④能推进人类文明演进的研究,繁荣世界文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2021·八省联考江苏卷)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也是杰出的山水画家,苏东坡曾称赞他的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第十一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限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
“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古代,“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
在汉字中,凡以“禾”为意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秋、秀、种、租等。
这说明()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说法错误。
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①④符合题意。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排除。
本题选C。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
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
这体现了史书典籍()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③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①④符合题意;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
本题选C。
3.(2018·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一模)2018年1月15日,新编姚剧历史剧《王阳明》在北京上演。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产生于浙江余姚,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
新编姚剧《王阳明》把王阳明重视民生的思想融进了戏剧情节,通过场景演绎抓住了观众心理,观众好评如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练习26我们的中华文化
1.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
而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
国智造”迈进中,我们却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
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
①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③培育
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坚守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
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
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
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
一帜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
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
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
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
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由此可见()
①箸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③箸文物是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5490035〛
4.在台湾近代史上,台湾文化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台湾同胞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
华文化的特征。
近年来,博大精深的根祖文化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台湾同胞前来大陆寻根问祖。
这充
分说明()
①璀璨的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②中华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
展进程③台湾同胞对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④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
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陈毅的“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杨靖宇的“拼着热血誓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左权的“太行浩气传
千古”。
他们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篇章。
要弘扬这种精神是因为它是()
①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②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中
华民族的创业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④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和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孝”的图形(如图)从老表示长者为老人;从子在老之下,意谓顺从侍奉长辈。
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
可以领悟到()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C.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D.中华文化源远长流,博大精深
7.2017年11月23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
由此可见,汉字()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集中展示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华文化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
”这两段文字最能够体现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历久不衰而有时代性
B.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
C.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
D.具有地域性,多元一体而各有特色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9月5日,在厦门举行金砖五国峰会。
金砖合作已经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
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合作中,始终坚持凡事大家商量着来,保持开放、透明,追求互利、共赢,不针对第三方,也不与任何人对抗原则。
此次金砖峰会,中国提出“金砖+”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中来,尽显中华之大气与开放。
此次金砖峰会中,中国创造性地举办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契合,相互对接,是开放包容理念的延续。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在此次峰会上展现“开放包容”理念的。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26我们的中华文化
1.A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
品之作”,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
特有的包容性,所以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
精神;③错误,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④错误,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故选A项。
2.C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
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
感受到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③符合题意;①中的“难以逾越”、④中的“良莠难辨”说法是错误的。
故本题答案选C项。
3.D①说法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不符合题意,“已成为中外文
化交流的纽带”的说法夸大了箸文化的作用;③符合题意,“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符合题意,“通过小小的筷子,
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这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
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故本题选D项。
4.A①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
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台湾同胞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华文化的特征”体现了这
一点;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③
符合题意,“近年来,博大精深的根祖文化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台湾同胞前来大陆寻根问祖”,这说明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说法错误,“中华文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违背了各民族
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故本题选A项。
5.A伟大的爱国篇章,道出了爱国主义精神。
①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符合题意;③
是自强不息的作用,④是勤劳勇敢的作用,均排除。
6.D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并且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化,汉字是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厚。
所以,从
汉字“孝”的由来我们既可以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可以领悟到其博大精深,故D
项当选。
A、B、C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7.D①错误,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表明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故选D项。
8.B“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故B项当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项。
9.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厦门峰会上,中国既展示了大国风范,打开开
放之门欢迎各国的到来,又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在继承“金砖十年”的基础上,发展创
新了“金砖+”理念。
(2)中华文化有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国坚持
开放、包容,打造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又与联合国理念对接,表明中国能与其他文化和
睦相处,又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
(3)中华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
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合作中,坚持一律平等、百花齐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