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有杆管式抽油泵实用理论排量与泵效计算方法-图片版
第03章有杆泵采油-2讲解

B
Bl
一、柱塞冲程
第四节 泵效计算
交变载荷作用
抽油杆柱和油管柱的弹性伸缩
柱塞冲程小于光杆冲程
液柱载荷交替地由油管转移到抽油杆柱和由抽油杆柱
(一)静载荷作用下的柱塞冲程
转移到油管,使杆柱和管柱发生交替地伸长和缩短。
一、柱塞冲程
上冲程中:抽油杆加载,油管卸载。 1) A B驴头上 行,游动阀关闭, 抽 油杆加载W’ l ,杆伸 长λr 。 2) B B’与此同 时,管卸载W’ l ,缩 短λt ,活塞与衬套无 相对位移,吸入阀关 闭。 3)B’ C吸入阀 打开,B’C=Sp =S(λr + λt )=S-λ
一、柱塞冲程
API方法:
抽油杆柱振
动对柱塞冲
程的影响存 在着冲次、 冲程配合的 有利与不利 区域。
二、气体和充不满的影响
通常: P泵入口 Pb 气体进泵减少 V液进泵
气锁:由于气体在泵内的压缩和膨胀,使得吸入 阀无法打开而抽不出油,这种现象称为“气锁”。 充满系数:是指每冲次吸入泵内的原油(或液体)的 体积 Vo 与活塞让出容积 V p 之比,即
Vo V p Vs 1 Rgo
Vo ' Vo Vs
Vp Vs 1 Rgo
Vs
Vp Vs Rgo 1 Rgo
1 K s Rgo 1 Rgo
Vo ' V p Vs Rgo 1 Vp 1 Rgo V p
Vs 1 Rgo Vp 1 Rgo
若油层能量低或 o高,造成冲不满,可以 采用:加深泵挂,增加 沉没度,实施增产措 施,优选抽汲参数,若 为稠油,可以降粘。
Rgo
( R p Rs )(1 f w ) pi 0.1
泵效、动液面、流静压、断脱点

式中:V分--------泵的每分钟排量
n-----------冲数,次/分
2、理论排量:
泵每日的理论排量V理: V理=πD2/4×S光×n ×60×24
=1440 × πD2/4×S光×n
Q理= 1440×πD2/4×S光×n ×ρ混
(体积排量)
(重量排量)
液量等于活塞在泵中所让出的体积。用公式表式如下:
V活=F× S光= πD2/4 ×S光 式中 V活------- 一个冲程的排液量 F ------S光-----活塞截面积,m2 活塞的理论冲程(光杆冲程)长度m
D ------- 活塞直径m
2、理论排量:
光杆冲程:指抽油机驴头由下死点移动到上死点所走 过的距离。(米) 冲数:是指抽油机驴头一分钟内上下往返的次数, 次/分钟 泵的每分钟的排量为: V
油层
油层
例题:
某井油层中部深度为1827m,动、静液面深度分别为700m和400 m,混合液密度为0.9t/m3,套压1.0MPa,根据所给数据计算该
井流、静压。
解:已知ρ混=0.9tm3 =700m,H静=400m P套=1.0MPa 求:P静? P流? H中=1827m H动
由P流压=(H中-H动)× ρ混/100+ P套
递减率
老井综合递减率:油田(或区块)核实年产油量扣出当 年新井年产油量后下降的百分数。综合递减大于零,说明产 量递减,综合递减小于零,表示产量上升。
老井自然递减率:油田(或区块)老井扣出措施增产油 量后年产油量下降的百分数。
递减率
D综合递减率
阶段产油量 新井产油量 1 100% 标定水平 日历天数 阶段产油 新井产油 措施产油 1 100% 标定水平 日历天数
采油工程—— 泵效计算与分析

第三章 有杆泵采油第四节 泵效计算与分析泵效:油井日产液量与泵的理论排量的比值称为泵效。
用公式表示为:t Q Q =η (3-78) 一、影响泵效的因素(一)地质因素1.油井出砂:2.气体的影响:充满系数:Pl V V '=β (3-79) 式中 P V —— 上冲程活塞让出容积;'l V —— 每冲次吸入泵内的液体体积;如图3-41所示。
图3-41 气体对泵充满程度的影响图3-41中S V 表示余隙容积,l V 表示活塞在上死点时泵内的液体体积,g V 表示泵内气体的体积,令l g V V R /=称泵内气液比,令P S V V K /=称余隙容积比,将S l l V V V -='和R ,K 代入式(3-79)得:RKR +-=11β (3-80) 分析式(3-80)可得出以下结论:(1)K 值越小,β值就越大。
而减小余隙容积S V 和增大活塞冲程以增大P V 都可以减小K 值。
因此在生产中应使用长冲程和在保证活塞不碰固定阀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防冲距以减小余隙。
(2)R 越小,β值就越大,因此为增加泵效,应尽量减少进泵的气体。
进泵气液比可用下式计算:1.0)1)((+--=S w S P P f R R R (3-81) 式中 P R —— 地面生产气油比;S R —— 泵吸入口处的溶解气油比;S P —— 沉没压力,MPa ;w f —— 油井含水体积分数;3.油井结蜡:由于活塞上行时,泵内压力降低,在泵的入口处及泵内极易结蜡,使油流进泵阻力增大,影响泵效。
4.原油粘度高:由于油稠,油流进泵阻力大,固定阀和游动阀不易打开和关闭,抽油杆下行阻力大,影响泵的冲程,降低泵的充满系数,使泵效降低。
5.原油中含腐蚀性物质,如硫化物、酸性水,腐蚀泵的部件,引起漏失降低泵效。
(二)设备因素1.活塞的有效冲程:1)静载荷作用下的冲程损失及活塞有效冲程如图3-42,由于转移载荷'l W 上冲程从油管柱上转移到抽油杆柱上使抽油杆柱伸长了r λ,油管柱缩短了t λ,悬点向上移动了t r λλλ+=一段距离后活塞和泵筒才有相对位移,悬点无效的冲程λ称为冲程损失。
第3章有杆泵采油-1

大约有80%以上的油井采油采用该举升方式。
第一节 抽油装置及泵的工作原理
一、抽油装置
常规有杆泵采油
抽 抽抽 油 油油 机 泵杆
(一)抽油机
有杆深井泵采油的主要地面设备,它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包括游梁式抽油机和无游梁式抽油机两种。
每分钟的排量为: Vm f pSN
每日排量: Qt 1440 f pSN kpSN
第二节 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及载荷
一、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
(一)简化为简谐运动时悬点运动规律
假设条件:r/l0、r/b0
游梁和连杆的连接点B的运动可看做 简谐运动,即认为B点的运动规律和D点 做圆运动时在垂直中心线上的投影(C点) 的运动规律相同。
主要组成
工作筒(外筒和衬套)、柱塞及游动阀(排出阀)和固定阀(吸入阀)
分类
按照抽油泵在油管中的固定方式可分为:管式泵和杆式泵
管式泵:外筒和衬套在地面组装好接在油
管下部先下入井内,然后投入固定阀,最后 再把柱塞接在抽油杆柱下端下入泵内。
A-管式泵 B-杆式泵
杆式泵:整个泵在地面组装好后接在抽油杆
柱的下端整体通过油管下入井内,由预先装在 油管预定深度(下泵深度)上的卡簧固定在油管 上,检泵时不需要起油管。
游梁式抽油机组成
游梁-连杆-曲柄机构、减速箱、动力设备和辅助装置
工作原理
工作时,动力机将高速旋转运动通过皮带和减速箱传给曲柄轴, 带动曲柄作低速旋转。曲柄通过连杆经横梁带动游梁作上下摆 动。挂在驴头上的悬绳器便带动抽油杆柱作往复运动。
游梁式抽油机分类
后置式和前置式
不同点:
①游梁和连杆的连接位置不同。 ②平衡方式不同—后置式多采用机 械平衡;前置式多采用气动平衡。
有杆抽油泵选择

泵径
mm
泵隙号
1
2
3
4
5
修正泵隙号
70
83
95
108
2
3
3
4
3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4 配套工具的选择
4.1使用管式抽油泵的油井,应在泵上接泄油器。抽油泵柱塞直径应小于油管内径4mm以上,否则应使用脱节器。
4.2对于高含气井,推荐使用余隙调零装置和气锚。
4.3对于小泵深抽井,推荐使用油管锚。
b
a
b
b
a
a
a
c
a
a
c
a
B
b
低液面
a
-
-
-
a
b
-
-
a
b
-
-
-
a
-
-
直井
a
b
b
b
a
a
c
a
b
a
a
a
c
a
c
b
中含砂
a
-
c
c
a
-
b
c
a
-
c
b
-
a
-
c
高含砂
a
-
c
c
a
-
b
c
a
-
c
b
-
a
-
c
盐
a
c
a
b
a
c
a
a
a
a
a
a
第三章 有杆泵采油

(3)横梁 (3)横梁 横梁的作用:是连接连杆 与游梁之间的桥梁,动 力经过横梁才能带动游 梁作摇摆运动 横梁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一种是直形横梁,另一 种是船形—横梁,还有 一种是翼形横梁。 横梁结构:多采用型钢焊 接结构,如船形横梁 (图a),也有少数铸造 横梁,如翼形横梁(图b)
(4)连杆 (4)连杆 连杆与横梁连接(如图所示): 在连杆的上部焊有接头,连 杆与横梁用销轴铰接,下接 头靠曲柄销4与曲柄连接,曲 柄销与连杆连接的一端装有 双列自位滚珠轴承,另一端 与锥形套配合固定在曲柄销 孔内,用冕形螺帽6固紧,并 加开口销锁住。
变型抽油机为适 应长冲程做成前 臂长,驴头端重
普通式抽油机结构简图
2.游梁式抽油机的结构: (1)驴头 驴头是装在游梁近井 口端的一个带弧面构件, 由钢板或三角铁焊接制成。 驴头的作用:是在游梁 摆动的情况下保证光杆始 终对准井口中心位置。
(2)游梁 (2)游梁 游梁的作用:游梁安装在 支架轴承上,作用是绕支点 轴承作摇摆运动来传递动 力,同时也是承受负荷的主 要构件。 游梁安装的要求:为了校 准驴头中心与井口中心一致, 往往在游梁上焊上2—4个顶 丝,并且将游梁上的“U”型 卡 子的孔开成长方形的。
每分钟排量为: 每日体积排量为: 每日质量排量为: 式中:
Vm = f P sn
Qt = 1440 f P sn
Qm = 1440 f P snρ l
Qt -泵的体积理论排量,m3/d;
Qm-
泵的质量理论排量,t/d;
三、抽油杆
抽油杆的作用:在抽油装置中抽油杆是中间部分, 起连接抽油机与抽油泵,并把抽油机的动力传递给抽 油泵的作用。 抽油杆的类型: (1)根据化学成份,抽油杆可分为碳钢抽油杆、 合金钢抽油杆及玻璃钢抽油杆等类型。 (2)根据抽油杆在杆柱中起的作用,抽油杆又可 分为光杆、普通抽油杆和加重杆。
有杆泵采油示功图分析

光杆:光杆是抽油杆柱中最上端的一根抽油杆,其表面光滑。 驴头位于下死点时,光杆伸入密封盒以下的长度称为方入;密封盒以上到悬绳器之间的光杆长 度称为方余。光杆的方入要大于光杆冲程。 加重杆:把泵以上几十米的抽油杆柱直径加粗,称为加重杆。加重杆是两端带抽油杆螺纹的实 心圆钢杆,一端车有吊卡颈和打捞颈。 下冲程时液体通过游动阀时的摩擦阻力,向上顶托活塞,减小悬点载荷,使活塞与泵连接处的 几根抽油杆受到压缩力作用发生弯曲,长时间的弯曲拉直运动会加速这部分抽油杆的疲劳破坏。 悬绳器:是连接光杆和绳辫子的工具,由上下两块扼板组成,通过楔形卡瓦固定。 悬绳器在抽油机工作时,承担着整个工作载荷,在测示功图时安装测试传感器。
2020/4/10
华鹏测试
12
测试是技术 解释是艺术
1.8 悬点载荷计算与分析
动载荷是随悬点位移或速度变化的载荷,包括惯性载荷、摩擦载荷及振动载荷。 1、惯性载荷 上冲程的前半冲程,悬点向上加速运动,惯性力向下,增加悬点载荷;后半冲程悬点向上减速 运动,惯性力方向向上,减小悬点载荷。(上冲程的前半冲程作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向上加速运 动;上冲程的后半冲程作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向上减速运动。) 下冲程的前半冲程,悬点向下加速运动,惯性力向上,减小悬点载荷;后半冲程,悬点向下减 速运动,惯性力向下,增加悬点载荷。(下冲程的前半冲程作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向下加速运动; 下冲程的后半冲程作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向下减速运动。) 2、摩擦载荷:抽油杆柱和油管柱的摩擦力;活塞与衬套之间的摩擦力;液柱与抽油杆柱之间 的摩擦力,发生在下冲程,方向向上,减小悬点载荷;液柱与油管之间的摩擦力,发生在上冲 程,方向向下,增加悬点载荷;液体通过游动阀时的摩擦阻力,发生在下冲程,方向向上,减 小悬点载荷,是造成下冲程时下部抽油杆柱受压缩弯曲的主要原因。
常规有杆泵采油技术资料

A-上冲程
泵的工作原理
下冲程:柱塞下行,固定阀在重力作用下关闭。泵 内压力增加,当泵内压力大于柱塞以上液柱压力时, 游动阀被顶开,柱塞下部的液体通过游动阀进入柱 塞上部,使泵排出液体。
泵排出的条件: 泵内压力(排出压力)高于柱塞以上的液柱压力。
柱塞上下抽汲一次为一个冲程,在一个冲程内完 成进油与排油的过程。
(一) 悬点所承受的载荷 1)静载荷
①抽油杆柱载荷;②作用在柱塞上的液柱载荷;③沉没压力对悬点载 荷的影响;④井口回压对悬点载荷的影响
①抽油杆柱载荷
上冲程: Wr fr s gL qr gL (即杆柱在空气中的重力) 下冲程: Wr fr L(s l )g qrLg (即杆柱在液体中的重力)
链条式抽油机
带传动抽油机
滚筒型抽油机
(二)抽油泵
一般要求
1)结构简单,强度高,质量好,连接部分密封可靠。 2)制造材料耐磨和抗腐蚀性好,使用寿命长。 3)规格类型能满足油井排液量的需要,适应性强。 4)结构上应考虑防砂、防气,并带有必要的辅助设备。 5)便于起下。
(二)抽油泵
主要组成:泵筒、柱塞及游动阀(排出阀) 和固定阀(吸入阀) 分类:按照抽油泵在油管中的固定方式 可分为:管式泵和杆式泵
③运动规律不同。后置式上、 下冲程的时间基本相等;前 置式上冲程较下冲程慢。
16
游梁式抽油机系列型号表示方法
CYJ 12—3.3—70(H) F(Y,B,Q)
F:复合平衡
Y:游梁平衡 平衡方式代号 B:曲柄平衡
Q:气动平衡
减速箱齿轮形代号,H为点啮合双 圆弧齿轮,省略渐开线人字齿轮
减速箱曲柄轴最大允许扭矩,kN.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田有杆活塞管式抽油泵理论排量及泵效计算方法关键词:理论排量泵效混合液密度抽油机油田含水抽油泵油井一、体积理论排量公式:
S =S r+ S L
因S r和S L不便直接测得,所以现场一般用S代替S r ,用井口理论排量代替井下理论排量,因此,计算结果比实际偏大;
D : 泵直径,毫米;
S :光杆冲程,米;
S r :泵冲程,米;
N : 冲次,次/分钟;
S L : 冲程损失,米;
r:real,实际;
L:lost,损失;
二、质量理论排量公式:
A、体积含水法计算混合液密度公式:
B、质量含水法计算混合液密度公式:
C、质量理论排量公式:
三、泵效公式:
f v : 体积含水,小数或百分数;
f m: 质量含水,小数或百分数;
ρm: 混合液密度,g/cm3或g/ml;
ρo: 净化原油密度, g/cm3或g/ml;
ρw: 原油中水的密度, g/cm3或g/ml ,近似值1g/ml或1g/cm3;
D : 泵直径,mm;
S :光杆冲程,m;
S r :泵冲程,m;
N : 冲次,次/分钟;
S L : 冲程损失,m;
r: real,实际;
L : lost,损失;
η: 泵效,小数或百分数;
q L: 日产液,ton/day;
1g/cm3=1g/ml=1000kg/m3
说明:
▪以上公式未考虑井下温度、压力、气油比、原油成分、膨胀系数,关于这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体积含水与质量含水之间的转换,具体请参见本人在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9卷第1期发表的《油田分队计量末端产量计算公式》
作者:尹鹏飞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