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

合集下载

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美国的高等教育始于殖民地时期,以1492 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起点,欧洲人开始向殖民地建立一些教会学校。

后来,英国的清教徒们为了逃避英国国王的迫害①,来到了美洲,传播他们的教义,于是美国的大学出现了。

事实上,在欧洲人进入美洲之前。

印第安人有自己的一套很完善的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与训练制度。

印第安人在成为成熟的部落成员前,需要掌握三项技能,他们包括:实用技能与生存技能;传统文化知识;精神意识。

生存训练是建立在自然认识之上的,它包括对地理、温度、水源及其他状况的了解程度。

在人类的历史上,各个民族都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印第安的文化遗产也表现出多样的文化类型、标准、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

在精神意识方面,印第安人要求所有的青少年都要具有精神意识,他们的精神意识往往意味着灵与物,自然与超自然。

美国在殖民地时期有过一部教育法——马萨诸塞教育法②,颁布于1642 年。

这部法律不仅旨在扫盲,更确切地是为了强化社会秩序。

5 年后,殖民地又颁布了1947 年教育法,即有名的“老骗子撒旦法”。

该法要求建立学校,它规定凡满5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立即任命一名教师来教本镇所有儿童读书写字”;凡满10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设立一所文法学校,以便于教师教导青年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

”无论是1642 年的教育法还是1647 年的教育法中都未提及教会或牧师。

而且,教育被视为地方官员的主要责任。

这就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基础——地方负责制。

虽然殖民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于高等教育都抱有同样的热情。

因为在来到美国的殖民者中,每30 人中就有1 个人毕业于英格兰的剑桥大学,剩下的人要么毕业于牛津大学,要么毕业于英国的其他大学。

北美殖民地上的第一所学院是哈佛学院。

1636 年,马萨诸塞议会(General Court ofMassachusetts)应约翰· 哈佛牧师的医院,将他的图书馆和一半的财产用于建立一所“学校或学院”。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迅速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体制、教育投入和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些矛盾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伴随着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来解决。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20世纪50、60年代是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应运而生。

发达国家先后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继而向普及化迈进。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从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开始正式启动,到2005年高等教育的数量指标上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迅速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

短短7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回顾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比较世界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和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197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分别设定了15%以下、15%~50%和50%以上三个界限,将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该文从宏观的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以及微观的课程、教学形式等11个维度,详细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全过程,其思想可概括为表1。

从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的三个阶段的发展,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数量指标的增加,还将改变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功能的性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经起伏。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是高等教育接管、改造和发展的17年,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高等教育。

近十年来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对毛入学率的贡献率分析

近十年来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对毛入学率的贡献率分析

均来 自历年 《 中 国教育 统 计 年鉴 》 , 选 取大 众化 以 来2 0 0 2 -2 0 1 0年 9年 的数 据作 为统计 样本 , 分别 剥离 计算 出各项 指标 对应 的数 据 。由于军 事 院校
学生 数缺 失 ,故计算 中均 是去 除该项 数据 的相对
值。 其中, 学历 文凭 考试数 据止 于 2 0 0 7年 , 电子 注
路径 , 以期 更 好地促 进 高等教 育 的发展 。

在 学 人 数+ 成 人 高 等 学校 本 专 科 在 学 人 数+ 军 事
院校 本 专 科 在学 人 数 + 学 历 文 凭 考 试 在 学 人 数+

概 念 界 定及 计 算 公 式
电大注 册视 听生 学生 人数 × 折算 系数 ( O . 3 ) + 高 等
高等 教育 毛入 学率 ( G E R) 是 衡 量一个 国家或
地 区高等 教育 能力 和水 平 的一个 重要 指标 ,它从

口径 和毛 入学率 的计 算方 法 ,其 中规 定高 等教 育
的 在校 生包 括 普通 高 等 本专 科 及 研究 生 教育 、 成
个 侧 面表 明 国家 或地 区为 高等 教育 阶段 的适 龄
院校 的 贡 献 率增 长 较 平 稳 。
关 键 词 :不 同类 型 高 等教 育 ; 毛 入 学率 ; 贡 献 率
中图 分 类号 :G 4 0 - 0 5 1 文献 标 识 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8 1 0 7 . 2 0 1 3 . 0 6 . 0 1 3
人高教 、 军事 院校 、 国家 学 历 文 凭 考 试 、 电视 大 学、 高教 自考 等 6种 形式 。 规 定适 龄人 口为 1 8 - 2 2 岁 。_ 1 ] ( ’ 参 考杨 晓青 ( 2 0 0 3 ) 对 毛 入学 率 的计 算 公 式 的研 究 , E 2 ] 毛 入学率 的计 算用公 式表 示为 : ( 某年 ) 全 国高等 教 育 毛人 学 率= 某 年 全 国高

世界主要国家入学率

世界主要国家入学率

世界主要国家⼊学率
截⽌到2014年,按照世界银⾏发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的学前教育⼊学率为44%;⼩学的⼊学率为105.7%;中学的⼊学率为75%;⼤学的⼊学率为34.5%。

由于统计的是⽑⼊学率,所以会出现⼩学⼊学率超过100%的现象,由于没有净⼊学率的数据,暂且⽤⽑⼊学率来⽐较各个国家的⼊学情况。

中国的教育事业从1990年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前学前教育⼊学率已经达到81.6%;⼩学的⼊学率达到了108%;中学的⼊学率达到了96.2%;⼤学的⼊学率达到了39.4%。

从数据指标看,都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平。

特别是⼤学的⼊学率从1990年的3.8%上升到39.4%,远超过世界的平均发展速度。

对⽐⼀下韩国和印度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韩国的⾼等教育⼊学率已经超越了⽇本成为亚洲主要国家中⾼等教育⼊学率最⾼的国家。

韩国的经济持续⾼速发展所依赖的⾼素质⼈才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印度除了⼩学教育的⼊学率达到世界平均⽔平外,其它的⼊学率都低于世界平均⽔平,⾼等教育的⼈学率不到25%,这将是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个⾮常重要的因素。

从世界主要国家的受教育⼈⼝的性别⽐例看,在中等教育阶段之前,男⼥的⼊学⽐例基本达到平衡,⽽在⾼等教育阶段,⾼收⼊国家的⼥性占⽐要⾼于男性。

⼥性作为家庭内部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的教育起着⾮常重要的作⽤,⼥性的教育⽔平越⾼,对⼦⼥的教育正向的引导作⽤也越⾼,有利于⼈⼝素质的提⾼。

不过,由于⼥性受⾼等教育的⽐例已经超过了男性,在⾼收⼊国家中,⼤龄剩⼥和单⾝母亲的现象也会⽇益突出。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的是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

从学龄人口(分母)看,大多数国家采用18-22岁人口组。

从在校生(分子)看,绝大多数国家要求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前先接受12年教育。

最近,为了考察各国在不同高等教育入学率时所处的一般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变化趋势,我们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根据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我们把各国数据分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上和15%以下两组(分别简称为A类国家和8类国家)。

1995年,A类国家为68个,其中超过35%的国家为29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B类国家为50个,其中低于8%的国家有34个。

近25年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幅均较为显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增幅最大,略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其它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增幅最小(相当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而东亚和大洋洲地区的增幅比南亚要大。

1。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摘要] 本文在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外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明确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比较一、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一)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受到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的推动。

公立高等教育、两年制初级学院和研究生教育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扩张的主体。

1930-1940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6%上升到15%,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美国战后颁布的几项重要法案推进的:第一,1944年,《军人权利法案》颁布,退伍军人就学浪潮的推进,从1945到1956年,高等教育规模又扩大近一倍。

第二,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在教育科学化运动推动下,加快了以培养学术精英的“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第三,1964年,《民权法》颁布,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社区学院,并且许多高校采取开放式入学政策,为妇女、贫穷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进入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高等教育规模又一次得到较大规模发展,197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6.1%,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时间制的成人大学生比例逐步上升,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向终身学习社会迈进。

(二)英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标志。

1963年之前,在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建校至20世纪50年代的八百多年间里,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1963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9%。

1963年《罗宾斯报告》的出台,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正式启动。

英国政府通过采取体制内外的双重扩张、政府包揽高教的全部费用、制定规模发展目标、缩小入学机会阶层差异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高等教育迅速扩张。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比较

61 CHINA STATISTICS为了进行国际比较,我们选取了16个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高、中、低收入国家。

将这些国家2000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代入公式InR= -5.4365+0.9563In(GDP)(根据有关模型计算出的公式,过程省略),可以得出对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水平,并将之与各国实际水平相对照,得出表1数据。

表1 2000年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水平与该国实际水平对照表(注 :为了增强可比性,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也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现有教育统计数据有些差别。

)从上述结果看,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虽然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高,但却低于与其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

中上等收入国家墨西哥和巴西,它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而中下等收入国家土耳其、泰国、伊朗和菲律宾,以及低收入国家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它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从上表看,200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在1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二,同时也低于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这说明,不仅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实际水平较低,而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自从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比较文/邱 雅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2003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580国际元。

根据上一公式计算,这一发展水平所对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13.8%,而2003年我国实际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已高出国际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5年已达到21%。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 高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 高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 高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佚名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中旬》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近期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

其中,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系列质量报告显示,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跃升世界中上水平,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分层分类培养多样化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总页数】1页(P98-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221.211
【相关文献】
1.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J],
2.我国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水平 [J],
3.家族企业逆风飞扬中国家族企业的增长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J],
4.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四成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J], 诸葛亚寒
5.教育部:我国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的是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

从学龄人口(分母)看,大多数国家采用18-22岁人口组。

从在校生(分子)看,绝大多数国家要求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前先接受12年教育。

最近,为了考察各国在不同高等教育入学率时所处的一般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变化趋势,我们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根据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我们把各国数据分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上和15%以下两组(分别简称为A类国家和8类国家)。

1995年,A类国家为68个,其中超过35%的国家为29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B类国家为50个,其中低于8%的国家有34个。

近25年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幅均较为显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增幅最大,略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其它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增幅最小(相当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而东亚和大洋洲地区的增幅比南亚要大。

1995年,A类国家人均GNP平均为10445美元,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以上的国家平均17104美元;而日类国家平均为1389美元,其中8% -15%的国家平均为208美元;低于8%的国家平均为815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NP的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

随着人均GNP 水平从高到低的分布,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呈现出同样趋向的梯度分布。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条件。

人均GNP反映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

一般来说,产业吸纳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人民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用于支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均GNP有关。

我国近期人均GNP仍然处于10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有限的人均GNP和综合国力的水平为基点,确定有限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目标。

1990- 1995年间,同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水平的国家人均GNP均出现下降的态势,说明各国提高高等教育毛人学率水平的速度高于GNP的增长速度,而且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当不问国家的商等教有毛入学
率分别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平移时,通常人均GNP并未达到高一层次的原有平均水平。

越是发达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越大,而生均公共高等教育经费占人均GNP的比例越小,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

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百分比的指标,发达国家在总量和相对比例方面均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这不仅体现了教育发展水平必需的经济条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公共财政制度,保持公共教育经费在GNP以及财政支出的相对固定的比例。

生均公共高等教育经费占人均GNP的比例被称为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指数,实际上体现了每年一个国民拥有的GNP可以支撑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状况。

80年代初期当发达国家一个国民拥有的GNP可以供3个大学生上学时,最不发达国家需要近3个人的GNP才能支持一个大学生。

到1995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善,在发达国家继续降低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指数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高等教育的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

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和发展途径是不同的,突出体现在在校生注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些国家采取严进严出的制度,更有不少欧美国家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管理办法。

大学专科或本科阶段在校学习的年限一般是3年或4年,学生如果能够基本按时毕业,那么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比例应当大体为3:5或4:1。

例如,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共有500万人--600万人,毕业生大体为10万人--180万人,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比例为3:1或3.3:1。

另据调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按时毕业率约为98%,暂不论成人高等学校,至少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属于严进严出类型。

相比之下,美国1990年高等学校注册在校生接近1400万人,毕业生也只有200万人,实际上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比例是7:1。

德国1990年注册在校180万人,毕业生在30万人以内,实际比例是6:1。

作为案例来看,意大利的罗马大学注册在校生与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是18:1,米兰大学为12.5:1,许多意大利和法国的大学一年级进人二年级的淘汰率接近50%。

所以,在宽进严出、低毕业率制度下,高等学校注册在校生可以达到很大规模,尽管支持这一大的规模,需要足够的实力和条件,或是具有相应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并非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力所能及的。

但是,在不同注册制度条件形成的在校生数,作为分子进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比性就有所降低,我们在进行比较时需要特别注意。

同时,高等教育入学率水平还与学制有一定关系,许多国家的高中后第一阶段教育为2年制,比3年制专科的培养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在同一年限中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毕业生。

假设美国将所有的社区学院都从2年扩展为3年,全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少下降20%,1998年美国GNP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尚且大力发展2年制的社区学院教育。

我国同期的GNP在世界所占比重仅为3%,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方面仍然实施3年制,与基本国情需要和经济支持条件相比,培养周期有些偏长。

应当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尽快研究开展2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效益。

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质上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能力的一个标志,但不是唯一的重要标志,如果人口普查数据可靠,在总人口中已经完成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将可能更能反映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水平。

因此,高等教育毛入学卒这一指标只有在与反映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其他指标联系起来分析才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