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1、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连粥也不喝一口,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寓意: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启示: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启示: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了解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1: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文言文成语故事2: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文言文成语故事3: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

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超短文言文故事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也.」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涸辙之鲋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平漫屠龙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月怀一鸡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黔驴技穷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黔驴技穷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对牛弹琴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调尾奋耳,蹀躞而听.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超短文言文成语故事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成语故事古文名篇

成语故事古文名篇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包含了许多成语和古文名篇。
这些成语和古文名篇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和古文名篇,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
1. 成语故事1.1 鸡犬不宁: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意思是形容环境非常嘈杂,连鸡犬都无法平静休息。
根据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季孙赤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他表现出对孔子的尊重,并表示他是预言家。
孔子感到奇怪,问他是否能预测一些事情。
老人回答说:“三年内,鲁国将会发生大乱,连鸡犬都无法安宁。
”果然,三年后,鲁国内乱,民不聊生,正如老人所预言的那样。
1.2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意思是指因过度恐惧而对虚幻的事物产生错觉。
相传,有一个人经常去射箭,他在一块巨石旁边休息时,看到石头里的倒影,以为是蛇,吓得手一松,箭射飞了。
从此,他便形容他产生的恐惧和焦虑为“杯弓蛇影”。
2. 古文名篇2.1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人记录下来。
它主要包括了孔子的言论和与他人的对话。
《论语》讲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等。
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2.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通过人物的丰富塑造和细腻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
2.3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记载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巨著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史记》全书共分为纪传体与志的两部分,记录了自黄帝时代到前秦时期的历史。
2.4 《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道家文化的精髓。
它的作者是老子,老子被尊奉为道家的创始人。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下面是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文言文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3: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成语文言文故事

成语文言文故事1. 《画龙点睛》张僧繇在寺壁上画了四条龙,哇塞,那龙画得可真是栩栩如生啊!可是都不点眼睛。
人们就问他为啥呀,他说点了就会飞走。
大家都觉得他在吹牛,这怎么可能嘛!嘿,没想到他给其中一条龙点上眼睛后,那龙真的腾空而起!就像魔术一样神奇!这不就是画龙点睛嘛,原本已经很好的东西,经过一个关键的点缀,变得更加完美!观点: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2.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叶公,哎呀呀,那可真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喜欢龙啊。
家里到处都雕着龙、画着龙。
结果呢,当真龙听说他这么喜欢自己,跑来见他的时候,他却吓得屁滚尿流,拼命逃跑。
这不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嘛,嘴上说喜欢,其实心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就好比有些人老是说喜欢什么,真遇到了却又退缩了。
观点:不要只在嘴上喜欢,要真正从心底去热爱才行。
3. 《狐假虎威》老虎正在森林里觅食呢,突然碰到一只狐狸。
狐狸多狡猾呀,眼珠子一转,就骗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之王。
老虎还真就被唬住了,跟着狐狸在森林里走一圈。
那些小动物们看到老虎害怕得要命,狐狸就得意洋洋地说:“看到没,它们多怕我啊!”这狐狸就是狐假虎威呀,借助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别人。
这跟有些人仗着别人的势力欺负人不是一样嘛!观点:依靠别人的力量来逞强,最终是不靠谱的。
4. 《刻舟求剑》有个人乘船过河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剑掉进河里了。
哎呀,他倒好,不赶紧下河捞,反而在船上刻个记号,说等船靠岸了按照记号去找剑。
这不是太荒唐了嘛!船都走了,剑还会在原来的地方吗?这就好比有的人做事死脑筋,不知道变通,按照老一套的方法,怎么可能达成目的呢!观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不能死搬硬套。
5. 《掩耳盗铃》有个笨蛋想偷人家的铃铛,又怕铃铛响被人发现。
结果他想出个什么办法呢,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还以为自己听不到铃铛响别人也听不到呢。
真是可笑至极呀!就像有些人为了自欺欺人,故意装作不知道,这不是掩耳盗铃是啥呀!观点: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成语故事文言文简短

成语故事文言文简短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成语的故事。
一、画蛇添足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蛇。
他的画蛇栩栩如生,根本分不清哪个是真蛇,哪个是画蛇。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他在画蛇的脚上添上了一只脚。
结果,这条画蛇变得奇怪而滑稽,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破坏原本的美好。
就像画蛇添足一样,多余的东西只会让事物变得复杂而不美观。
二、杯弓蛇影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刘备的人,他非常胆小怕事。
有一天,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里的弓影,以为是一条蛇,吓得连忙跳起来。
他的朋友们看到后都笑了起来,告诉他那只是杯子的倒影,并不是真的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错觉而惊慌失措。
就像刘备看到的杯弓蛇影一样,我们应该学会分清真相,不要被自己的想象所迷惑。
三、亡羊补牢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
有一天,他发现一只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来。
几天后,他又发现另一只羊逃了出去,他还是没有及时追回来。
最后,他的羊都逃了出去,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他开始修补羊圈,但已经晚了,他的羊都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发生了一次,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不要等到事情变得无法挽回才后悔。
就像亡羊补牢一样,我们应该及时修复错误,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四、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劳作,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死亡。
农夫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好运。
于是,他决定不再劳作,而是守在那棵树旁边,等待更多的兔子撞死在树上。
然而,他等了很久,却没有再见到任何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依靠运气和侥幸是不可靠的。
就像守株待兔一样,我们应该努力工作,而不是依赖于偶然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讲述的几个成语故事。
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寓意深远。
它们告诉我们一些人生道理和智慧,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文言文中的成语故事

文言文中的成语故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它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文言文中,成语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凝练而富有意境。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文言文中的成语故事,带领读者领略古代智慧的瑰宝。
一、月下老人月下老人是指掌管姻缘婚姻的神仙,常常被描绘为一位眉目如画、白发苍苍的仙人。
据说,月下老人以神奇的力量安排人们的婚姻,只要默念心中所愿,他就能把两个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
这个成语源自于文学名著《红楼梦》,书中描写了宝玉与黛玉共赏明月的情景。
月亮下的夜晚,两个年轻人都默默地暗示对方自己的心意,这便是“月下老人”这个成语的由来。
二、金蝉脱壳金蝉脱壳是用来形容逃脱困境或摆脱困扰的比喻。
金蝉是一种昆虫,它们会将自己融化,再从蜕出的壳中钻出来。
因此,金蝉脱壳成了比喻重获自由的动人的故事。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公子庆忽然失踪了。
他的朋友们四处寻找,最终发现公子庆化作一只金蝉从深潭中钻出,他化身为金蝉以摆脱敌人的追杀。
从此,金蝉脱壳成了形容高明逃脱之法的成语。
三、黔驴技穷黔驴技穷是用来形容人的能力或才智用尽的情况。
黔驴是一种形象的描述,指的是驴子出生就生活在贫瘠的黔中地区,驴子瘦弱、力量有限。
因此,黔驴技穷代表了无论怎么变换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的处境。
在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一则故事:有一天,一个园丁在庄稼地里遇到一只黔驴,他把驴子抬到树上去吃树叶,让树叶也成为了驴子的敌人。
这个故事生动地阐述了黔驴技穷的意义。
四、闭门造车闭门造车是形容一个人在没有经验或者没有了解情况的情况下,独自从事某项复杂工作的比喻。
车辆制作需要宽广的空间、各种工具和配件,而闭门造车就意味着没有这些必要条件。
在唐代韩愈的《原毁诗》中,他批评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只在书斋里造车、妄自尊大,却未曾了解农民和工匠制作车辆的艰辛。
由此,闭门造车成了形容愚昧冒失的比喻。
五、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意思是人们因为焦虑和恐惧而对无关紧要的事情产生错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5.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7.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10.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11.刮目相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3.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14.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5.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6.黄粱一梦
开成七年,有卢生名英,字萃之。
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言下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
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于是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余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
及醒,蒸黍尚未熟。
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良久,稽首拜谢而去。
”经此黄粱一梦,卢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17.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18.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9.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wěi)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20.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