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心室重构药物干预效果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合集下载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与心室重构的影响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与心室重构的影响

心脏移植与人工心脏辅助装置
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供体的心脏植 入患者的体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供体心脏的稀缺和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心脏移植的应用受到限制。 因此,人工心脏辅助装置作为一种替代方案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心脏辅助装置 通过机械方式提供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支持,可以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延长患者生 命。
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02
通过阻断AT1受体,抑制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
β受体拮抗剂
03
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从而
抑制心肌肥厚。
改善心肌细胞功能
利尿剂
通过排除多余的液体,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肌细胞功能。
正性肌力药物
如洋地黄类药物和多巴胺等,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细胞功能。
05
药物治疗与心室重构的未来 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
研发针对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和自噬 等不同环节的新型药物,以更有效地 抑制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评估新型药物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 作用。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特点,开展临床研究和实践,积累个体化治疗经验,不断完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药物治疗与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如机械通气、体外反搏等)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开展多学科合作,整合心血管、呼吸、重症医学等领域的专家资源,共同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疗策略,以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

基因治疗技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治疗技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治疗技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由于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部分,导致器官和组织无法正常运作。

当前的心力衰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脏移植和辅助心脏装置等,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限制。

然而,基因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正在逐渐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前沿领域。

本文将探讨基因治疗技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向患者体内引入或修复缺陷基因,从而恢复或增强患者对特定疾病的抵抗能力。

针对心力衰竭,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的基因。

通过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基因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和预后。

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方法是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将心脏细胞修复所需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

这些基因可能会促进心脏细胞的再生、提高心脏收缩功能,并对患者的心脏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来修改患者体内的缺陷基因,从而达到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

基因治疗技术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结果。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治疗成功地改善了心脏收缩功能、促进了心脏肌肉细胞的再生,并提高了心脏的耐受力。

此外,一些临床试验也已经开始,初步结果显示,基因治疗对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测结果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基因治疗技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首先,与药物治疗相比,基因治疗具有靶向性,可以直接干预心脏细胞的基因表达,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血管功能。

其次,基因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进行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这将使心力衰竭治疗更加精确和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治疗风险和副作用。

然而,基因治疗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针对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验证。

其次,基因治疗可能面临安全性和效果持久性的问题。

腺相关病毒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和潜在的毒副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多态性与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多态性与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多态性与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心血管疾病是指一类涉及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中风等。

这些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因和致残原因之一。

而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多态性与发病风险的关联。

一、基因与心血管疾病基因是决定一个人遗传特征的单位,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罹患某种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大量的证据表明,单个基因多态性或突变可以增加个体患上特定类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 基因调控基因能够调控细胞生命周期、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凋亡等过程。

如果这些调控机制受到损伤或异常,则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

2. 基因变异当某个特定基因存在变异时,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这些基因变异有可能影响到血管收缩扩张、血栓形成等重要生理过程,最终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除了基因本身的影响外,基因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例如,吸烟、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习惯可以与特定基因相互作用,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二、单个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许多单个基因多态性已经被发现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 ACE基因和高血压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一种调节血压的关键酶。

某些人群中存在ACE基因多态性,这会导致体内ACE活性增加,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有研究显示,在中国人群中,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之间存在明显关联。

2. APOE基因和冠心病APOE基因涉及血浆胆固醇代谢的调控,而胆固醇是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一项针对亚洲人群的研究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展密切相关。

3. PPAR基因和心肌梗死PPAR(过氧化物酶增强剂活化受体)是影响脂质代谢和维持血管平滑肌功能稳定的关键基因。

多项研究表明,PPA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心肌梗死风险升高有关。

三、多个基因相互作用与心血管疾病尽管单个基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还有许多其他基因相互作用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状态、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究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状态、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究

- 73 -①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辽宁 锦州 121000通信作者:潘玥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状态、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究潘玥①【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状态、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75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5名健康者为对照组。

检测并比较两组的心室重构状态指标(IVST、LVPWT 及LVMI)、心功能指标(LVEF、CO 及CI)与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rMSSD 及pNN50),比较观察组中不同NYHA 心功能分级患者的检测指标,并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状态、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的IVST、LVPWT 及LVMI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CO、CI、SDNN、rMSSD 及pNN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NYHA 心功能分级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IVST、LVPWT 及LVMI 与SDNN、rMSSD 及pNN50呈负相关,LVEF、CO 及CI 与SDNN、rMSSD 及pNN50呈正相关(P <0.05)。

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状态、心功能指标及心率变异性呈现异常状态,且其之间有密切关系,临床检测价值较高。

【关键词】 冠心病心力衰竭 心室重构状态 心功能指标 心率变异性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ntricular Remodeling State,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PAN Yue.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08): 073-07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ntricular remodeling state,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Method: A total of 75 CHD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9 to Febr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5 healthy subject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Ventricle remodeling status indexes (IVST, LVPWT and LVMI),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LVEF, CO and CI)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dexes (SDNN, rMSSD and pNN50)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test index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NYHA cardiac function grad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mpared,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ntricular remodeling status,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ult: The IVST, LVPWT and LVMI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LVEF, CO, CI, SDNN, rMSSD and pNN50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detection index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NYHA cardiac function grad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VST, LVPWT and LVMI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DNN, rMSSD and pNN50, while LVEF, CO and CI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DNN, rMSSD and pNN50 (P <0.05). Conclusion: The status of ventricular remodeling,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re abnormal in patients with CHD, and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hich has high clinical detection value. [Key words] Heart failur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entricular remodeling state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First-author ’s addres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8.019 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持续大幅度升高,而与之相关的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显示,患者的心室重构状态、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变异性均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且其对本类患者的心室状态及病情变化等均有积极的作用[1-2]。

心室重构所致心力衰竭的防治靶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的系列

心室重构所致心力衰竭的防治靶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的系列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心室重构所致心力衰竭的防治靶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的系列研究推荐单位推存单位:南京医科大学推存意见:该课题组对祖国医学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衰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发现中药芪苈强心能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并显著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已发表于JACC。

基于此项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该课题组进一步深入通过基础研究揭示了芪苈强心防治心衰的分子学机制。

在心梗后心室重构、心肌病、自发性高血压等模型中研究发现芪苈强心可能是通过激活mTOR PPARy及其配体依赖性共激活因子PGC1-a多靶点,发挥减轻心肌纤维化、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等作用,具有重要基础和临床意义。

此外,该课题组还通过运动诱导的生理性心肌肥厚模型发现多个参与心室重构发生发展的生物学靶点,并证实了一些核酸类似物可用于防治心室重构,有助于为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该课题组还对新型间质细胞特络细胞在心脏组织的鉴定及其对心肌损伤后修复的保护作用做了研究和综述,从促进心脏再生的角度探究减轻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最后,他们筛选出可用于诊断、评估和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总之,该课题组通过一系列研究一方面证实了祖国医学芪苈强心防治心室重构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揭示了参与心室重构的新生物学靶点。

研究水平在国内外的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该项目的研究内容真实可靠,完成单位和研究人员排序合理无争议。

冋意推荐该项目申报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室重构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亚洲人群心力衰竭总患病率为 1.26%至6.7%,中国至少有400万心力衰竭患者,目前仍然缺之治愈方法。

寻找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干预新靶点、探索心力衰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DRB1基因多态性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研究

ADRB1基因多态性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研究
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胸外科 , 上海 2 0 0 1 2 0 ; 。 同济大学 附属上海 市东方医 院临床实 验室 ;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 方医院 心脏超声科 ;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 医院心内科 ; 通讯作者 , E — m a i l : k a n g s h e n g 2 0 0 8 @1 6 3 . c o m) 摘要: 目的 探索 p 一 肾上腺素能受体 ( A D R B 1 ) A r g 3 8 9> G l y多态性 与收缩性 心力衰竭 ( S H F ) 患病 风险是 否独立相 关。
( A r g 3 8 9 A r g , A r g 3 8 9 G l y和 G l y 3 8 9 G l y ) 与L V E F 、 N T — p r o B N P和 S H F之 间无显著 性相关 ( r 分别为 一 0 . 0 0 4 、 0 . 0 0 7和 0 . 0 0 7, P均 > 0 . 0 5 ) 。进一步通过 L o g i s t i c回归模型 , 调整心力衰竭的相关危 险因素后 , 与基 线 A r g 3 8 9 A r g 相比, A D R B 1 突 变体与 S H F患 病风险无显著性独立相关 ( P均 >0 . 0 5 ) 。 结论 A D R B 1 A r g 3 8 9 G l y多态性与 S HF患病风险无独立 的相关性 。
2 0 0 1 2 0, C h i n a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 S h a n g h a i E a s t H o s p i t a l A il f i a t e d t o T o n g  ̄U n i v e n i t y ; D e p a r t en m t o fC a r d i a c U l —

心力衰竭患者的MDR1和CYP3A4基因多态性与比索洛尔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心力衰竭患者的MDR1和CYP3A4基因多态性与比索洛尔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心力衰竭患者的MDR1和CYP3A4基因多态性与 比索洛尔血药浓度的相关性**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一般)项目(编号:201750715023211)△通信作者。

副主任医师;E - mail :532730737@ qq. com张相杰-黄文平”,许有凡'东莞市厚街医院'心血管内科,彳特诊社康中心(广东东莞523900)【摘要】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CYP)3A4 * 18B 以及多药耐药基因1(MDR1)基因型突变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比索洛尔血药浓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共104例,均口服比索洛尔,初始剂量为5 mg/d,随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到10 mg/d,持续治疗4周。

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后,采用PCR - RFLP 法检测患者MDR1 C1236T 、G2677T/A 和C3435T 以及CYP3A4 * 18B 基因型,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观察分析每个基因的多态性对心力衰竭患者比索洛尔血药浓度的影响。

结果在MDR1 C1236T 基因不同基因型患者中,CT 组、TT 组和CC 组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逐渐降低,且 CT 组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 ,TT 组和CC 组之间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MDR1 G2677T/A 基因不同基因型患者中,各基因型组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DR1 C3435T 基因不同基因型患者中,CC 组、CT 组和TT 组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 依次升高(P<0. 05),CC 组和CT 组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o 在CYP3A4 * 18B基因不同基因型患者中,/*1 组(125.6 ±20.4 ng/mL)、* 1/ * 18B 组(101.4 土 17.2 ng/mL)和 * 18B/ *18B 组(94.7 ±18.6 ng/mL)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逐渐降低,且* 1/* 1组患者的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 01), * 1/* 18B 组患者的比索洛尔的血药浓度也明显高于* 18B/ * 18B 组(P<0. 05)。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对老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对老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忐年7 月第 22 畚第7 期Orin J (icriarr Heart Brain Vessel Di.s.Jul 2020, Vol 22.N a 7.临床研究.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对老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徐万忠.白艳丽.王晓麒摘要:f l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l L-6)基因多态性对老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方以选择心力衰竭患者160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60例为对照组•采用P C R提取基因组的D N A.检测I L-6基因174、634、572位点多态性,结系 2组IL-6 171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观察组IL-6 634位点、572位点CC基因型(65.00%w76.25%,33. 12%w61.25%./)<0.01)及 C等位基因频率(76.88%w 86.87%,51.56%w77. 50%,P<0. 01〉明显低于对照组。

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IL 6 174位点基因多态性和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〇. 05)•轻度、中度患者IL-6 634位点和572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

重度患者IL-6 634、572位点C 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 C0.05)。

结讼 IL-6 174位点多态性与严重心力衰竭无明显相关•但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IL-6 63•丨、572位点C'C'基因型、(:等位基因表达明显减少•可通过63 1、572位点基因的多态性表达预测严重心力衰竭的预后。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心力衰竭;基因型:基因频率;预后Role of IL-6 gene polymorphism in predicting prognosisof elderly severe heart failure patientsX u W a n z h o n g.B a i Y a n l i.W a n g Xiaocji(D epartm ent o f Geriatrics -Guyuafi People s H ospital *Guyuan756000*S in^x iu H ui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s t u d y t h e r o l e o f I L-6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in p r e d i c t i n g t h e o u t c o m e o fe l d e r l y s e v e r e h e a r tf a i l u r e ( 11?') p a t i e n t s.Methods O n e h u n d r e d a n d s i x t y H P'p a t i e n t s s e r v e d a sa n o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i t h160p e r s o n s w h o u n d e r w e n t p h y s ic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in o u r h o s p i t a ls e r v e d a s a c o n t r o l g r o u p.T h e p e r i p h e r a l v e n o u s b l o o d s a m p l e w a s t a k e n t o e x t r a c t g e n o m i c D N Ab y P C'R f o r d e t ec t i n g t h e I L-6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t t h e s i t e s o f171,634a n d572. Results N o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d e t e c t e d i n I L-6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t t h e s i t e o f174(P]>0. 05).T h ef r e q u e n c y o f I L-6 CC'g e n o t y p e a n d a l l e l e C'g e n e a t th e si t e s o f 634a n d 572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in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t h a n i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65. 00%v s76. 25% ,33. 12%v s61.25%.P<C0. 01 ;76.88%v s86. 87% ,51. 56%v s77. 50% ,P <!〇. 01).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d e t e c t e d inI L 6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t t h e sitevS o f174.634a n d572in m i l d a n d m o d e r a t e H P'p a t i e n t s(P^>0. 05).T h e f r e(j u e n c y o f I L-6 C'C'g e n o t y p e a n d a l l e l e C g e n e a t t h e s i t e s634a n d v572w a s s i g n i f ic a n t l y l o w e r in s e v e r e H F p a t i e n t s t h a n in m i ld a n d m o de r a t e H P'p a t i e n t s (P<C0. 05).ConclusionII. 6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t t h e s i t e o f 174is n o t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w i t h s e v e r e H F.H o w e v e r.t h e e x­p r e s s i o n o f IL 6 CC'g e n o t y p e a n d C a l l e l e at t h e s i t e s o f 634a n d572d e c r e a s e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w i t ht h e a g g r a v a t i n g H P\w h i c h c a n t h u s p r e d i c t t h e o u t c o m e o f s e v e r e H F i n t h e e l d e r l y.Key words:i n t e r l e u k i n-6 ;h e a r t f a i l u r e;g e n o t y p e;g e n e f r e(i u e n c y;p r o g n o s i s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未期可见心力僉D()I:10. 3969 j. issn. 1009-0126. 2020. 07. 013作者单位:7「>6000固原市人民叚院宁夏冋族H治K第二人民K院 老年医学科(徐万忠,白艳丽);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K'U科(工晓麒)竭.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力衰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患者心室重构药物干预效果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干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

方法选择56例CHF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强心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28例;治疗组(常规治疗+美托洛尔+依那普利)28例,均连续治疗3个月。

所有受试者进行ACE基因分型,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中ACE DD基因型患者LVEDD、LVEDV明显低于ID型、II型及对照组,而LVEF明显增高,P<0.01。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更好,但是不同ACE基因型间治疗效果有差异。

标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依那普利;美托洛尔
研究表明,心室重构是导致心力衰竭(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在实际治疗CHF患者心室重构过程中,患者对ACEI及β-B治疗效果的反映个体差异很大,产生这种个体性差异的原因与ACE基因型有关。

不同ACE基因型的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所以探讨ACE基因多态性对CHF心室重构治疗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不同基因型对ACEI及β-B敏感性的差异,对预防和治疗心室重构,改善CHF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和门诊的56例患者,男41例,女15例,年龄62~80岁。

CHF诊断标准参照Framingham 标准。

心功能按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心功能II级11例,III级38例,IV级7例。

其中冠心病21例,冠心病伴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11例,冠心病合并肺心病10例。

将56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强心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治疗组(常规治疗+美托洛尔+依那普利)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

排除标准:剔除合并近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禁忌症不能使用或耐受ACEI和β-B,1 w内使用ACEI、β-B、ARB者均不纳入本次试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急性感染或代谢紊乱、急性心力衰竭者不纳入本次试验。

1.2方法对照组:28例,强心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

禁用ACEI、ARB、β-B。

治疗组:2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1
2.5~25 mg,2次/d和依那普利5~10 mg,1次/d,连用3个月。

1.3观察指标所有受试者用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有同
一超声医生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LVEDD、LVEDV,并计算LVEF。

1.4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作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PCR扩增结果ACE基因第16内含子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后,可见ACE 基因有190 bp(D)和490 bp(Ⅰ)两个基因片段,3种基因型:DD、ID和II 型。

2.2两组不同ACE基因型间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两组中在治疗前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及LVEF无明显差异,但DD型患者LVEDD、LVEDV 较ID型、II型大。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间有明显的差异,P<0.01;两个治疗组自身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以DD型中更明显,P<0.01,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不同CHF个体对诸多抗CHF药物的反应性差异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ACE I/D基因多态性对ACEI、β-B等藥物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CHF是大多数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随着对CHF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目前已明确,导致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后者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治疗CHF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恶性循环,阻断心肌重塑。

ACEI的主要作用机理:①抑制RAAS;②抑制激活激肽酶II,延长并激活缓激肽的舒血管作用;③抑制局部组织中的ACE活性,逆转心肌肥厚和血管壁增厚的作用;④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及减少NE的释放。

ACEI是目前认为能改善心肌重塑的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是治疗心衰的基石,是保证标准治疗必不可少的药物。

美托洛尔属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张力,有效的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肌纤维化和心肌内钙离子超载而改善患者心脏的舒张功能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增加β-受体的敏感性,增加舒张期充盈时间,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同时抑制ACE活性,使Ang II水平降低,而延缓心功能恶化程度,改善心室重塑。

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中两类药物的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1],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CHF的效果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实证实[2],联合使用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并能改善和逆转心肌重塑。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了,ACEI与β-B联合应用能更好的减轻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延缓心衰的发展,但是治疗效果与患者ACE基因型有关,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参考文献:
[1]戴闺柱.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问题:神经内分泌不协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1-2.
[2]黄文艳,孙明.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效果[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6):688-6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