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轨迹法习题及答案

根轨迹法习题及答案
根轨迹法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根轨迹法习题及答案

4-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4)(2)(1()()(*

+++=

s s s K s H s G 试证明点311j s +?=在根轨迹上,并求出相应的根轨迹增益*

K 和开环增益K 。

解 若点在根轨迹上,则点应满足相角条件1s 1s π)12()()(+±=∠k s H s G ,如图解4-1所示。

对于31j s +?=,由相角条件

=∠)()(11s H s G

=++?∠?++?∠?++?∠?)431()231()131(0j j j

ππ

π

π

?=?

?

?

6

3

2

满足相角条件,因此311j s +?=在根轨迹上。将代入幅值条件:

1s 14

31231131)(*

11=++??++??++?=

j j j K s H s G )(

解出 : 12*

=K , 2

38*==K K

4-2 已知开环零、极点如图4-22所示,试绘制相应的根轨迹。

1

(e) (f) (g) (h) 题4-22图 开环零、极点分布图

解 根轨如图解4-2所示:

4-3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概略绘出系统根轨迹。 ⑴ )

15.0)(12.0()(++=

s s s K

s G

⑵ )

3)(2()

5()(*+++=s s s s K s G

⑶ )

12()

1()(++=

s s s K s G

2

解 ⑴ )

2)(5(10)15.0)(12.0()(++=++=

s s s K

s s s K s G

系统有三个开环极点:,01=p 22?=p ,53?=p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

(]5,?∞?[0,2?]② 渐近线: ???

????±=+=?=??=πππ?σ,33)12(3

73520k a a

③ 分离点:

02

1511=++++d d d 解之得:,(舍去)。

88.01?=d 7863.32?d ④ 与虚轴的交点:特征方程为

010107)(2

3

=+++=k s s s s D 令 ???=+?==+?=0

10)](Im[0

107)](Re[3

2ωωωωωj D k j D 解得??

?==7

10

k ω 与虚轴的交点(0,j 10±)。 根轨迹如图解4-3(a)所示。

⑵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 3,5??[]0,2?

② 渐近线: ???

???

?±=+==????=22)12(02

)5(320ππ?σk a a ③ 分离点: 5

1

31211+=

++++d d d d 用试探法可得

886.0?=d 。根轨迹如图解4-3(b)

3

⑶ )

2

1(2)

1()

12()1()(++=

++=

s s s K s s s K s G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1,?∞?[]0,5.0? ② 分离点:

1

1

5.011+=

++d d d 解之得:。根轨迹如图解4-3(c)所示。 707.1,293.0?=?=d d 4-4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概略绘出相应的根轨迹。

⑴ )21)(21()

2()(*j s j s s K s G ?++++=

⑵ )

1010)(1010()

20()(*j s j s s s K s G ?++++=

解 ⑴ )

21)(21()

2()(*j s j s s K s G ?++++=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2,?∞?

② 分离点:21211211+=

?++++d j d j d

解之得:

23.4?=d

③ 起始角:

οοοο43.15390435.631801

=?+=p θ

由对称性得另一起始角为 。 ο43.153?根轨迹如图解4-4(a)所示。

⑵ )

1010)(1010()

20()(*j s j s s s K s G ?++++=

系统有三个开环极点和一个开环零点。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0,20?

4

② 起始角: °=??+=01359045180οοοοθ根轨迹如图解4-4(b)所示。

4-5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概略绘出相应的根轨迹。

⑴ )

208()()(2++=?

s s s K s H s G

⑵ )5)(2)(1()()(+++=?

s s s s K s H s G

⑶ )22)(3()

2()()(2++++=?s s s s s K s H s G

⑷ )164)(1()

1()()(2

++?+=?s s s s s K s H s G 解 ⑴ )208()()(2

++=?

s s s K s H s G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0,∞?② 渐近线:

???

???

?±=+=?=??++?+=πππ?σ,33)12(3

83)24()24(0k j j a a

③分离点:

02

412411=?+++++j d j d d 解之得:33.3,2?=?=d d 。

④与虚轴交点:?+++=K

s s s s D 208)(2

3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整理,令其实、虚部分别为零得:

???=?==?=?0

20))(Im(0

8))(Re(3

2ωωωωωj D K j D

5

解得: ??

?==?

K ω????

?=±=?160

5

2K ω

⑤起始角:由相角条件 ,。 ο

632?=p θο

633=p θ根轨迹如图解4-5(a)所示。

⑵ )

5)(2)(1()()(+++=?

s s s s K s H s G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2,5??[]0,1?

② 渐近线: ???

????±=+=?=?+?+?+=43,44)12(24

)1()2()5(0πππ?σk a a

③ 分离点:

05

121111=++++++d d d d

解之得:54.1,399.0,06.4321?=?=?=d d d (舍去);

④ 与虚轴交点:

?++++=K s s s s s D 10178)(234令ωj s =,带入特征方程,令实部,虚部分别为零

???=?+==+?=??0

5)6())(Im(028))(Re(3

24ωωωωωωK j D K j D

解得:

???==?0

K ω???=±=?

7

.1912

.1K ω根轨迹如图解4-5(b)所示。

⑶ )

22)(3()2()()(2++++=

?s s s s s K s H s G

系统有四个开环极点、一个开环零点。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3,?∞? []0,2?

6

② 渐近线: ???

????±=+=?=????++?+?=πππ?σ,33)12(13)2()11()11(3k j j a a ③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2()22)(3()(2+++++=?s K s s s s s D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令

?????=?+==+?=??

5)6())(Im(028))(Re(324ωωωωωωK j D K j D 解得:

???==?0

K ω???=±=?

03

.761

.1K ω④ 起始角

°?=°?°?°?°+°=57.2557.2513590451803

p θ

根轨迹如图解4-5(c)所示。

⑷ )

164)(1()

1()()(2

++?+=?s s s s s K s H s G 系统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1,?∞?[]1,0

② 渐近线: ???

??

?

?±=+=?=????++?+=πππ?σ,33)12(323)1()32()32(1k j j a a ③ 分离点:

1

1

32213221111+=

+++?++?+d j d j d d d 解得:16.276.0,49.0,26.24321j d d d ±?==?=、 (舍去)

④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0)1()164)(1()(2

=++++?=?

s K s s s s s D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整理,令实虚部分别为零得:

7

?????=??==+?=??

3)16())(Im(0

12))(Re(3

24ωωωωωωK j D K j D 解得:

???==?0

K ω???=±=?

7.2138

.1K ω???=±=?

3

.3766

.2K ω⑤ 起始角:

οοο

οοο79..5489..130120901..1061803

?=???+=p θ

由对称性得,另一起始角为 ,根轨迹如图解4-5(d)所示。

ο

79.544-6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要求:

(1)确定)

20)(10()()(2+++=?s s s z s K s G 产生纯虚根为1j ±的值和z ?K 值;

(2)概略绘出)

23)(23)(5.3)(1()(j s j s s s s K s G ?+++++=

?

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确定根轨迹的渐近线、分离点、与虚轴交点和起始角)。

解(1)闭环特征方程

020030)()20)(10()(2342=++++=++++=???z K s K s s s z s K s s s s D

0)30()200()(32

4

=?++?=?

?

ωωωωωK

j z K j D 令实虚部分别等于零即:

?????=?=+???0

300

200324ωωωωK z K 把1=ω代入得: , 30=?K 30199=z 。

(2)系统有五个开环极点:

23,23,5.3,1,054321j p j p p p p ??=+?=?=?==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5.3,?∞?[]0,1?

② 渐近线: 1 3.5(32)(32) 2.15

(21)3,,555a a

j j k σπππ?π??+?++???==???+?==±±??

?

8

③ 分离点:

02

312315.31111=+++?++++++j d j d d d d 解得: , (舍去) , 45.01?=d 4.22?d 90.125.343j d ±?=、 (舍去)

④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0)23)(23)(5.3)(1()(=+?+++++=?K j s j s s s s s D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整理,令实虚部分别为零得:

?????=+?==?+=?

5.455.43 )Im(05.795.10)Re(3

524ωωωωωωωj K j

解得: ,,(舍去)

??

?==?

K ω??

?=±=?

90

.7102

.1K ω??

??=±=?

3

.1554652

.6K ω ⑤ 起始角:根据法则七(相角条件),根轨迹的起始角为

ο

οοοοο74..923..1461359096..751804

=????=p θ

由对称性得,另一起始角为,根轨迹如图解4-6所示。

ο74.924-7 已知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2)

94(2)()(+++=?

s s s K s H s G )

( 试概略绘制系统根轨迹。

解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2,?∞? ② 渐近线:

???

???

?±=+=?=??+???=πππ?σ,33)12(323)

2(5252k j j a a

③ 分离点:

2

1

5

225

22+=

?++

++d j d j d

9

解之得: (舍去)

29.3?=d 71.0=d ④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02)94()(22=++++=?

)(s K s s s D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令

?????=?+==++?=??

8)72())(Im(0

28134))(Re(3

24ωωωωωωK j D K j D 解得:

???=±=?

96

21

K ω ⑤ 起始角: πθ)()(129022901+=×??

k p ο

ο解出 ο

ο

135,4521?==p p θθ根轨迹如图解4-7所示。

4-8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93()(2++=

?

s s s K s G 试用根轨迹法确定使闭环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K 值范围。

解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0,∞?②起始角:

ο

30?③渐近线: ???

????±=+=?=??+?=πππ?σ,33)12(13

6.25.16.25.1k j j a a

④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

0)9()(2=+++=?K s s s s D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整理,令实虚部分别为零得:

10

?????=?==?=?0

9))(Im(0

3))(Re(3

2

ωωωωωj D K j D 解得:

???==?00

K ω???=±=?

27

3

K ω根轨迹如图解4-8所示。从根轨迹图可知,闭环系统稳定的?

K 范围为,又

270<

4-9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7

4

()1()

12()(2?++=

s s s K s G

试绘制系统根轨迹,并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解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4/7,5.

0② 渐近线:

???

???

?±=+==??+??=22)12(412)5.0(4/711ππ?σk a a

③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01)7

10

2(7174)(23=?+?++=

K s K s s s D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令

??

???

=??==??=0

74

)7102())(Im(0711))(Re(32ωωωωωK j D K j D 解得: ,

???==1

K ω??

???=

±=792K ω 根轨迹如图解4-9所示。由图解4-9可知使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为 791<

11

4-10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5.0)(2()

52()(2?++?=

?s s s s K s G 试绘制系统根轨迹,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解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 5.0,2?② 分离点:由

2

11

211215.01j d j d d d ??+

+?=++?

解得: 。

41.01?=d ③与虚轴交点:

0)52()5.0)(2()(2=+++?+=?s s K s s s D

把s=j ω代入上方程,令

?????=?==?++?=?

?

?0

)25.1())(Im(0

15)1())(Re(2ωωωωK j D K K j D

解得:

???==?2.00

K ω?

??=±=?

75.025

.1K ω根轨迹如图解4-10所示。由图解4-10可知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为;又

,75.02.0<

4-11 试绘出下列多项式方程的根轨迹。

⑴; 02322

3=++++K Ks s s s ⑵

010)2(32

3

=++++K s K s s 解 ⑴ 02322

3=++++K Ks s s s 作等效开环传递函数 s

s s s K s G 32)

2()(2

3*

+++=。 根轨迹绘制如下:

12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0,2

?② 渐近线:

???

???

?±=+==????++?=22)12(02)

2()21(21ππ?σk j j a a ③ 起始角:

οοοοο48.1926.1259074.541801

=??+=p θ

根轨迹如图解4-11(a)所示。

(2)

010)2(323

=++++K s K s s

作等效开环传递函数 s

s s s K s G 23)

10()(2

3*

+++=。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2,10??[]0,1?;

② 渐近线: ???

????±=+==????=22)12(5.32)10(21ππ?σk a a ③ 分离点: 10

1

21111+=

++++d d d d 解得

4344.01?=d ,(舍),4752.142?=d 5904.13?=d ( ④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010)2(3)(23=++++=K s K s s s D

把s=j ω代入上方程,整理,令实虚部分别为零得:

?????=?+==?=0

)2())(Im(0

310))(Re(3

2

ωωωωωK j D K j D 试根可得:

13

???==0

0K ω??

?

?

?=±=7669.1K ω 根轨迹如图解4-11(b)所示。

4-12 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4-23所示,试概略绘制其根轨迹。 解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3

)

2()1()(++=?s s K s G 此系统为正反馈系统,应绘零度根轨迹。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2,?∞?[]+∞?,1 ② 分离点: 1

1

23+=

+d d 图解4-12 根轨迹图

解得

5.0?=d ③ 起始角:根据相角条件,

∑∑===?n

j j

m i i k 1

1

2πθ

?

得 ,,。 ο

601=p θο

602?=p θο

1803=p θ根轨迹如图解4-12所示。

4-13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

1()(+?=?s s s K s G

试绘制其根轨迹,并求出使系统产生重实根和纯虚根的?

K 值。

解 由开环传递函数的表达式知需绘制根轨迹。 ο0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0,2?),1[∞+; ② 分离点:

1

1

211?=

++d d d 解得: ,

732.01?=d 732.22=d 将, 代入幅值条件得

732.01?==d s 732.22==d s

14

54.01=?d K ,

46.72=?

d K ③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0)1()2()(=?++=?s K s s s D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整理,令实虚部分别为零得:

?????=?==+?=?

?

)2())(Im(0

))(Re(2ωωωωK j D K j D

解得:

???==?00

K ω???=±=?

2

41

.1K ω根轨迹如图解4-13所示,复平面上的根轨迹为以开环零点为圆心,开环零点到分离点的距离为半径的圆 。系统产生重实根的?

K 为0.54,7.46,产生纯虚根的?

K 为2。

4-14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绘制参数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的根轨迹,并写出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b 2=b (1)))(4(20

)(b s s s G ++=

(2))

10()

(30)(++=

s s b s s G

解 (1)做等效开环传递函数

G ?

(s)20

4)

4(2+++=

s s s b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4,(??∞② 分离点:

4

1

421421+=

?++++d j d j d 解得:(舍去),

472.01?=d 472.82=d 如图解4-14(a)所示,根轨迹为以开环零点为圆心,开环零点到开环极点的距离为半径的圆。 当时,两个闭环特征根为2=b 24.432,1j ±?=λ。 此时闭环传递函数为

15

)

24.43)(24.43(20

)(j s j s s ?+++=

Φ

(2)做等效开环传递函数G (s)=

?

)

40(30+s s b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0,40?

?

② 分离点: 040

11=++d d 解得:

20?=d 根轨迹如图解4-14(b)所示,

当时,两个闭环特征根为2=b 44.381?=λ,56.12?=λ 此时闭环传递函数为

)

44.38)(56.1()

2(30)(+++=

Φs s s s

4-15 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4-24所示,试绘制时间常数T 变化时系统的根轨迹,并分析参数T 的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图 4-24 系统结构图

解:s

s Ts s G 20100

)(2

3++=

作等效开环传递函数

3

2*

)

10020(1)(s

s s T s G ++=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10,(??∞[]0,10? ② 分离点:

10

2

3+=

d d 解得 。 30?=d 根据幅值条件,对应的。

015.0=T ③ 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010020)(23

=+++=s s Ts

s D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整理,令实虚部分别为零得:

16

?????=?==?=0

20))(Im(0

100))(Re(3

2

ωωωωωT j D j D 解得:

?

?

?=±=2.010

T ω④ 起始角:°=601p θ

参数T 从零到无穷大变化时的根轨迹如图解4-15所示。

从根轨迹图可以看出,当015.00≤

时,阶跃响应为振荡收敛过程;时,有两支根轨迹在s 右半平面,

此时系统不稳定。

2.0015.0<T 4-16 实系数特征方程

0)6(5)(2

3

=++++=a s a s s s A 要使其根全为实数,试确定参数的范围。

a 解 作等效开环传递函数 )3)(2()

1(65)1()(2

3+++=+++=

s s s s a s

s s s a s G 当时,需绘制根轨迹。

0>a ο180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2,3??[]0,1?

② 渐近线: ???

????

±=?+=?=?+??=213)12(21

3132ππ?σk a a

③ 分离点:

1

131211+=

++++d d d d 解得

47.2?=d 分离点处的根轨迹增益可由幅值条件求得:

4147.01

3

2=+++=

?d d d d K

d

17

根据以上计算,可绘制出系统根轨迹如图所示。由根轨迹图解4-16(a)可以看出,当

时,多项式的根全为实数。

4147.00≤≤a 当时,需绘制根轨迹。实轴上的根轨迹区段为:0

a 4147.00≤≤a 0

)1()(*3+=s K s G c 时系统的根轨迹,并讨论比例加微分控制器

中,零点

的影响。

)()(*c c z s K s G +=c z ?解 ⑴ 时

*1)(K s G c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2)(s )(2*

+=s K s G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2,(??∞

② 渐近线: ???

???

?

±=+=?=?=πππ?σ

,3

3)12(3

232k a a 根轨迹如图解4-17(a)所示。

⑵ ;

)3()(2+=?s K s G c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2)(s )

3()(2++=?s s K s G ,根轨迹绘制如

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2,3??

18

② 渐近线:???

???

?±=+==???=22)12(212)3(2ππ?σk a a

根轨迹如图解4-17(b)所示。

)1()(3+=?s K s G c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2)(s s )

1()(2++=?s K s G 。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

1,2??② 渐近线: ???

???

?±=+=?=???=22)12(212)1(2ππ?σk a a

根轨迹如图解4-17(c)所示。

从根轨迹图中可以看出,比例加微分控制器的加入使根轨迹向左移动,且当)()(c c z s K s G +=?p z c <时系统趋于稳定,附加开环零点越靠近虚轴这种趋势越强。

4-18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

)

15.0()(+=

s K

s G 试根据系统根轨迹分析系统稳定性,并估算%3.16%=σ时的K 值。

图解4-18 根轨迹图

解 ⑴4

)

2(16)(+=

s K

s G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的根轨迹:实轴上的除点2?外没有根轨

迹区段。

19

② 渐近线: ???

????±±=+=?=????=43,44)12(242222πππ?σk a a ③ 与虚轴交点:令0)(=ωj D ,解得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为2j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对应的根轨迹增益为 642

24

=+=?j K

相应开环增益为 416*

==K K 根轨迹如图解4-18所示。

从根轨迹图中可以看出,当根轨迹增益,开环增益640*<K 4>K ,有两条根轨迹落在右半s 平面,此时系统不稳定。

⑵ 对二阶系统来说,当%3.16%=σ时,5.0=ξ。系统阻尼角为

ο605.0arccos ==β在s 平面作等阻尼线OA ,使之与实轴夹角为。OA 与根轨迹交点为ο60±1λ,其余3个交点为2λ,3λ和4λ。而本系统为四阶系统,其闭环极点分布满足主导极点的分布要求,可以认为,1λ、2λ是主导极点,忽略3λ、4λ作用,将该系统近似为二阶系统。不难计算

268.1732.01j +?=λ,带入幅值条件可得对应根轨迹增益为:

646.016

|2268.1732.0|4

=++?=

j K 4-19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22)(3()(2

+++=?

s s s K s G 要求闭环系统的最大超调量%25%≤σ,调节时间s t s 10≤,试选择?

K 值。

解 根轨迹绘制如下: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3,?∞?② 渐近线:???

????

±=+=?=??+??=πππ?σ,33)12(3

53113k j j a a

20

自动控制原理 题库 第四章 线性系统根轨迹 习题

4-1将下述特征方程化为适合于用根轨迹法进行分析的形式,写出等价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1)210s cs c +++=,以c 为可变参数。 (2)3(1)(1)0s A Ts +++=,分别以A 和T 为可变参数。 (3)1()01I D P k k s k G s s s τ?? ++ + =? ?+? ? ,分别以P k 、I K 、T 和τ为可变参数。 4-2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31)()(21) K s G s s s += + 试用解析法绘出开环增益K 从0→+∞变化时的闭环根轨迹图。 4-2已知开环零极点分布如下图所示,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4-3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确定分离点坐标)。 (1)()(0.21)(0.51)K G s s s s = ++ (2)(1)()(21) K s G s s s +=+ (3)(5)()(2)(3) K s G s s s s += ++ 4-4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算出起始角)。 (1)(2) ()(12)(12) K s G s s s j s j += +++- (2)(20) ()(1010)(1010) K s G s s s j s j +=+++-

4-5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为 * 2 ()()(10)(20) K s z G s s s s += ++ 试确定闭环产生纯虚根1j ±的z 值和*K 值。 4-6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 2 (2)()()(49) K s G s H s s s += ++ 试概略绘出闭环根轨迹图。 4-7设反馈控制系统中 * 2 ()(2)(5) K G s s s s = ++ (1)设()1H s =,概略绘出系统根轨迹图,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2)设()12H s s =+,试判断()H s 改变后的系统稳定性,研究由于()H s 改变所产生的影响。 4-8试绘出下列多项式的根轨迹 (1)322320s s s Ks K ++++= (2)323(2)100s s K s K ++++= 4-9两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试问: (1)两系统的根轨迹是否相同?如不同,指出不同之处。 (2)两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是否相同?如不同,指出不同之处。 (3)两系统的阶跃响应是否相同?如不同,指出不同之处。 4-10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 (1)(1) ()K s T s G s s ++= (1)绘出10T =,K 从0→+∞变化时系统的根轨迹图。 (2)在(1)的根轨迹图上,求出满足闭环极点阻尼比0.707ξ=的K 的值。 (3)固定K 等于(2)中得到的数值,绘制1T 从0→+∞变化时的根轨迹图。 (4)从(3)的根轨迹中,求出临界阻尼的闭环极点及相应的1T 的值。 4-11系统如下图所示,试 (1)绘制0β=的根轨迹图。 (2)绘制15K =,22K =时,β从0→+∞变化时的根轨迹图。 (3)应用根轨迹的幅值条件,求(2)中闭环极点为临界阻尼时的β的值。

(完整word版)自控 根轨迹法习题及答案

1 第四章 根轨迹法习题及答案 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4)(2)(1()()(* +++=s s s K s H s G 试证明点311j s +-=在根轨迹上,并求出相应的根轨迹增益*K 和开环增益K 。 解 若点1s 在根轨迹上,则点1s 应满足相角条件π)12()()(+±=∠k s H s G ,如图解4-1所示。 对于31j s +-=,由相角条件 =∠)()(11s H s G =++-∠-++-∠-++-∠-)431()231()131(0j j j ππ π π -=- - - 6 3 2 满足相角条件,因此311j s +-=在根轨迹上。将1s 代入幅值条件: 14 31231131)(* 11=++-?++-?++-= j j j K s H s G )( 解出 : 12* =K , 2 3 8*==K K 2 已知开环零、极点如图4-22所示,试绘制相应的根轨迹。

2 解根轨如图解4-2所示: 3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要求: (1)确定 ) 20 )( 10 ( ) ( ) ( 2+ + + = * s s s z s K s G产生纯虚根为1j ±的z值和* K值; (2)概略绘出 )2 3 )( 2 3 )( 5.3 )(1 ( ) ( j s j s s s s K s G - + + + + + = * 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

3 确定根轨迹的渐近线、分离点、与虚轴交点和起始角)。 解(1)闭环特征方程 020030)()20)(10()(2342=++++=++++=***z K s K s s s z s K s s s s D 有 0)30()200()(3 2 4 =-++-=* * ωωωωωK j z K j D 令实虚部分别等于零即: ?????=-=+-**0 300 200324ωωωωK z K 把1=ω代入得: 30=* K , 199=z 。 (2)系统有五个开环极点: 23,23,5.3,1,054321j p j p p p p --=+-=-=-==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5.3,-∞- []0,1- ② 渐近线: 1 3.5(32)(32) 2.15 (21)3,,555a a j j k σπππ?π--+-++--?==-???+?==±±?? ③ 分离点: 02 312315.31111=+++-++++++j d j d d d d 解得: 45.01-=d , 4.22-d (舍去) , 90.125.343j d ±-=、 (舍去) ④ 与虚轴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0)23)(23)(5.3)(1()(=+-+++++=*K j s j s s s s s D 把ωj s =代入上方程,整理,令实虚部分别为零得: ?????=+-==-+=*0 5.455.43 )Im(05.795.10)Re(3 52 4ωωωωωωωj K j 解得: ???==*00K ω ,???=±=*90.7102.1K ω,???-=±=*3 .1554652.6K ω(舍去) ⑤ 起始角:根据法则七(相角条件),根轨迹的起始角为 74..923..1461359096..751804=----=p θ 由对称性得,另一起始角为 74.92,根轨迹如图解4-6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五利用matlab绘制系统根轨迹

实验五利用MATLAB绘制系统根轨迹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使用MATLAB绘制控制系统零极点图和根轨迹图的方法; (2)熟练使用根轨迹设计工具SISO; (2)学会分析控制系统根轨迹的一般规律; (3)利用根轨迹图进行系统性能分析; (4)研究闭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1、根轨迹与稳定性 当系统开环增益从变化时,若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s右半平面,那么系统对所有的K值都是稳定的;若根轨迹越过虚轴进入s右半平面,那么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的K值,就是临界开环增益。应用根轨迹法,可以迅速确定系统在某一开环增益或某一参数下的闭环零、极点位置,从而得到相应的闭环传递函数。 2、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的定性分析 1)稳定性。如果闭环极点全部位于s左半平面,则系统一定是稳定的,即稳定性只与闭环极点的位置有关,而与闭环零点位置无关。 2)运动形式。如果闭环系统无零点,且闭环极点为实数极点,则时间响应一定是单调的;如果闭环极点均为复数极点,则时间响应一般是振荡的。 3)超调量。超调量主要取决于闭环复数主导极点的衰减率,并与其它闭环零、极点接近坐标原点的程度有关。 4)调节时间。调节时间主要取决于最靠近虚轴的闭环复数极点的实部绝对值;如果实数极点距虚轴最近,并且它附近没有实数零点,则调节时间主要取决于该实数极点的模值。 5)实数零、极点影响。零点减小闭环系统的阻尼,从而使系统的峰值时间提前,超调量增大;极点增大闭环系统的阻尼,使系统的峰值时间滞后,超调量减小。而且这种影响将其接近坐标原点的程度而加强。 【自我实践5-1】 在实验内容(2)中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上分区段取点,构造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分别绘制其对应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比较分析。 1:阻尼比=,k=

根轨迹法习题和答案

第四章 根轨迹法习题及答案 4-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4s )(2s )(1s (K )s (H )s (G * +++= 试证明3j 1s 1+-=在根轨迹上,并求出相应的根轨迹增益*K 和开环增益K 。 解 若点1s 在根轨迹上,则点1s 应满足相角条件 π)12()()(+±=∠k s H s G ,如图所示。 对于31j s +-=,由相角条件 =∠)s (H )s (G 11-++-∠-)13j 1(0 =++-∠-++-∠)43j 1()23j 1( ππ π π -=- - - 6 3 2 满足相角条件,因此311j s +-=在根轨迹上。 将1s 代入幅值条件: 14 3j 123j 113j 1K s H )s (G * 11=++-?++-?++-= )( 解出 : 12K * = , 2 3 8K K *== 4-2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求参数b 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的根轨迹方程,并写出2b =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1))b s )(4s (02)s (G ++= (2)) b s )(2s (s )b 2s (01)s (G +++= 解 (1) ) 4j 2s )(4j 2s () 4s (b 20s 4s )4s (b )s (G 2-++++=+++= '

28 s 6s 20 )s (G 1)s (G )s (2++=+=Φ (2) ) 10s 2s (s )20s 2s (b )s (G 2 2++++='=)3j 1s )(3j 1s (s ) 19j 1s )(19j 1s (b -+++-+++ 40 s 14s 4s ) 4s (10)s (G 1)s (G )s (23++++=+= Φ 4-3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b s )(4s (s 2)s (G ++= ,试绘制参数b 从零变 化到无穷大时的根轨迹,并写出s=-2这一点对应的闭环传递函数。 解 ) 6s (s ) 4s (b )s (G ++= ' 根轨迹如图。 2s -=时4b =, ) 8s )(2s (s 216s 10s s 2)s (2 ++=++=Φ 4-4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概略绘出系统根轨迹。 ⑴ ) 1s 5.0)(1s 2.0(s k )s (G ++= (2) )1s 2(s )1s (k )s (G ++= (3) )3s )(2s (s ) 5s (k )s (G *+++= (4) ) 1s (s )2s )(1s (*k )s (G -++= 解 ⑴ ) 2s )(5s (s K 10)1s 5.0)(1s 2.0(s K )s (G ++=++= 三个开环极点:0p 1=,2p 2-=,5p 3-=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5,-∞-, []0,2-

自动控制原理(系统根轨迹分析)

武汉工程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指导老师: 姓名:学号: 实验名称:系统根轨迹分析 实验日期:2011-12-01 第三次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MATLAB精确绘制闭环系统根轨迹的方法; 2、了解系统参数或零极点位置变化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硬件:个人计算机 2、软件:MATLAB仿真软件(版本6.5或以上) 实验内容

1.根轨迹的绘制 1) 将系统特征方程改成为如下形式:1 + KG ( s ) = 1 + K ) () (s q s p =0, 其中,K 为我们所关心的参数。 2) 调用函数 r locus 生成根轨迹。 关于函数 rlocus 的说明见图 3.1。 不使用左边的选项也能画出根轨迹,使用左边的选项时,能 返回分别以矩阵和向量形式表征的特征根的值及与之对应的增益值。 图3.1 函数rlocus 的调用 例如,图 3.2 所示系统特征根的根轨迹及其绘制程序见图 3.3。 图3.2 闭环系统一

图3.3 闭环系统一 的根轨迹及其绘制 程序 注意:在这里,构成系统s ys 时,K 不包括在其中,且要使分子和分母中s最高

次幂项的系数为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为零、极点形式时,可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 = zpk([zero],[pole],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无零点时,[zero]写成空集[]。 对于图 3.2 所示系统, G(s)H(s)= )2()1(++s s s K *11+s =) 3)(2() 1(+++s s s s K . 可如下式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zpk([-1],[0 -2 -3],1) 若想得到根轨迹上某个特征根及其对应的 K 的值,一种方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 轨迹后调用函数 r locfind 。然后,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上会出现一个可移动的大十字。将该十字的 中心移至根轨迹上某点,再点击鼠标左键,就可在命令窗口看到该点对应的根值和 K 值了。另外一种 较为方便的做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轨迹后直接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中根轨迹上某点 并点击鼠标左键,这时图上会出现一个关于该点的信息框,其中包括该系统在此点的特征根的值及其 对应的 K 值、超调量和阻尼比等值。图 3.4 给出了函数 r locfind 的用法。 2.实验内容 图3.5 闭环系统二 1) 对于图 3.5 所示系统,编写程序分别绘制当 (1) G(s)= )2(+s s K , (2) G(s)= ) 4)(1(++s s s K ,

(整理)MATLAB的根轨迹分析法及重点习题.

4.1某系统的结构如题4-1图所示,试求单位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t s ,若要求t s =0.1秒,系统的反馈系数应调整为多少? 解:(1)由系统结构图可知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100 ()100()1001()()1001*G s s s G s H s s a a s Φ=== +++ 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系统输出为: 12100 ()()()(100)100k k C s R s s s s a s s a =Φ= =+++ 为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对C(s)进行拉斯反变换: 10 21001001001001 lim ()lim 1001001 lim (100)()lim 11 ()(100)1 ()(1) s s s a s a at k sC s s a a k s a C s s a C s as a s a c t e a →→→-→--=== +=+==- =- +=- 根据定义调节时间等于响应曲线进入5%误差带,并保持在此误差带内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且根据响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函数表达式可以看出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稳态值为 1 a ,因此: 10010011()(1)0.950.051 ln 20 1001 =0.1ln 20=0.3s 10 s s at s at s s c t e a a e t a a t --= -=?=?== 因为题中,所以 (2)若要求t s =0.1秒,则有: 1 ln 20=0.1 100=0.3s t a a = ? 即:若要求调节时间缩小为0.1秒,则需将反馈环节的反馈系数调整为0.3。

4.2已知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题4.2图所示,该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试确定其开环传递函数。 解: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可以看出: 峰值时间=0.1s p t ,超调量 1.3-1 %= 100%30%1 σ?=; 根据课本中对典型二阶系统222 ()2n n n s s s ωζωωΦ=++暂态性能指标的推导计算可知: %p t e σ-= =结合本题已知阶跃响应曲线可知: 0.1(1)%30% (2) p t e σ-= === 由式(2)可知: 0.3ln 0.30.3832 cot =0.3832 =arccot 0.3832=69.0332=cos =0.3578 e ζ?ζ?ζ?-=?-=?= =即: 将ζ带入式(1)中可得: 0.1 p n t ω= = 回顾题意对于典型二阶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222 ()2n n n s s s ωζωωΦ=++,且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所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2222 2 22 2 2211 ()()121211211131.8851 ===224.0753n n n n n n n n n G s s s s G s s G s s G G s s s s ωζωζωωωζωωωζωΦ==Φ==+++++++++,因为:所以:,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实验报告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 用于控制系统中的一些基本编程语句和格式。 2. 利用MATLAB 语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 掌握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的图解方法。 4. 掌握系统参数变化对特征根位置的影响。 二、 实验容 1. 请绘制下面系统的根轨迹曲线。 ) 136)(22()(22++++=s s s s s K s G ) 10)(10012)(1()12()(2+++++=s s s s s K s G )11.0012.0)(10714.0()105.0()(2++++= s s s s K s G 同时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围。 2. 在系统设计工具rltool 界面中,通过添加零点和极点方法,试凑出上述系统,并 观察增加极、零点对系统的影响。 三、 实验结果及分析 1.(1) ) 136)(22()(22++++=s s s s s K s G 的根轨迹的绘制: MATLAB 语言程序: num=[1];

den=[1 8 27 38 26 0]; rlocus(num,den) [r,k]=rlocfind(num,den) grid xlabel('Real Axis'),ylabel('Imaginary Axis') title('Root Locus') 运行结果: 选定图中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单击鼠标左键得: selected_point = 0.0021 + 0.9627i k = 28.7425 r = -2.8199 + 2.1667i -2.8199 - 2.1667i -2.3313 -0.0145 + 0.9873i

机械制图相贯线习题讲课教案

2 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3 已知圆柱被平面截切后的正面投影及水平投影正确的侧面投影应是() 5 两形体的表面彼此相交称为()。 A 叠加 B 相接 C 相切 D 相贯 6 已知带有圆孔的球体的四组投影,正确的一组是()。7已知物体的主、俯视图,正确的左视图是()

9 下面四组视图中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D 10 根据主、俯视图,选择错误的左视图。() 11 选择正确的断面图() 12选择正确的齿轮画法。() (A) (B) (C) (D) 13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14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15 选择正确的视图。() 19选择正确的视图。()

20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21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22 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23 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24 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25选择正确的左视图_______________

26选择正确的左视图_______________ 27选择正确的左视图_______________ 28 选择正确的左视图_______________ 29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30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

32根据主、俯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 A.(a)B.(b)C.(c)D.(d) 34已知一立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关于它的左视图,哪一种判断是正 确的?() 36.已知一立体的轴测图,按箭头所指的方向的视图是 A.(a)B.(b)C.(c)D.(d) 37.已知物体的主视图,选择正确的左视图。 ()

时域分析法与根轨迹练习题

1. 自动控制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一般都包含两个分量,即一个是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分量。 2. 函数f(t)=t e 63-的拉氏变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G (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斜坡函数的输入作用下,___________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 四、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1)希望系统所有特征根位于s 平面上s =-2的左侧区域,且ξ不小于0.5。试画出特征根在s 平面上的分布范围(用阴影线表示)。 (2)当特征根处在阴影线范围内时,试求,K T 的取值范围。 (20分) 五、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若()21()r t t =?时,试求 (1)当0f K =时,求系统的响应()c t ,超调量%σ及调节时间s t 。 (2)当0f K ≠时,若要使超调量%σ=20%,试求f K 应为多大?并求出此时的调节时间s t 的值。 (3)比较上述两种情况,说明内反馈f K s 的作用是什么? (20分) 图3 六、系统结构图如图4所示。当输入信号()1()r t t =,干扰信号()1()n t t =时,求系统总 的稳态误差e ss 。 (15分) 图4 1、 根轨迹是指_____________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2、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均严格位于s______________半平面

3、在二阶系统中引入比例-微分控制会使系统的阻尼系数________________。 9、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50 ( ) (0.11)(5) G s s s s = ++ ,则在斜坡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_________。 3、某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试求(16分) (1)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s G k 、闭环传递函数 ) ( ) ( s R s C 和误差传递函数 ) ( ) ( s R s E 。 (2)若保证阻尼比0.7 ξ=和单位斜坡函数的稳态误差为0.25 ss e=,求系统参数K和τ。(3) 计算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1、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 (2)(3) K G s H s s s s ,试绘制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并判断使系统稳定的* K范围。 R(s)C(s) - 2 K s N(s) 1 K 5.图4 6.在二阶系统中引入测速反馈控制会使系统的开环增益________________。 7.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00 () (0.11)(5) G s s s = ++ ,则在斜坡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________________。 8.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只决定于闭环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实验四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利用MATLAB 语言绘制控制系统根轨迹的方法。 2. 学习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特性。 二. 实验内容: 1. 应用MATLAB 语句画出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2. 求出系统稳定时,增益K 的范围。 3. 实验前利用图解法画出系统的根轨迹,算出系统稳定的增益范围,与实测值相比较。 4. 应用SIMULINK 仿真工具,建立闭环系统的实验方块图进行仿真。观察不同增益下系统的阶跃响应,观察闭环极点全部为实数时响应曲线的形状;有共轭复数时响应曲线的形状。(实验方法参考实验二) 5. 分析系统开环零点和极点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 实验原理: 根轨迹分析法是由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情况画出系统闭环根轨迹,从而确定增益K 的稳定范围等参数。假定某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64)(1()1()()(2++-+=s s s s s K s H s G 利用MATLAB 的下列语句即可画出该系统的根轨迹。 b=[1 1]; %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系数向量 a1=[l 0]; %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的分母第一项的系数 a2=[l -1]; %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的分母第二项的系数 a3=[l 4 16]; %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的分母第三项的系数 a=conv(al ,a2); %开环传递函数分母第一项和第二项乘积的系数 a=conv(a ,a3); %分母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乘积的系数 rlocus(b,a) %绘制根轨迹,如图(4-l )所示。 p=1.5i ; % p 为离根轨迹较近的虚轴上的一个点。 [k ,poles]=rlocfind(b ,a ,p) %求出根轨迹上离p 点很近的一个根及所对应

截交线与相贯线习题

第五节截交线与相贯线 截交线和相贯线是立体表面常见的两种表面交线,立体被平面截切,表面就会产生截交线,两立体相交,表面就产生相贯线,二者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截交线的特性及画法 【考纲要求】 1、掌握特殊位置平面截断棱柱和棱锥的截交线画法; 2、掌握特殊位置平面截断圆柱、圆锥、圆球的截交线画法; 3、掌握简单的同轴回转体的截交线画法; 【要点精讲】 (一)截交线的定义:由平面截断基本体所形成的表面交线称为截交线。 (二)截交线的特性: 1、任何基本体的截交线都是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平面体是平面多边形,曲面体是平面曲线或由平面曲线与直线共同组成的图形); 2、截交线是截平面与基本体表面的共有线,截交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截平面与基本体表面的共有点(共有点的集合)。 (三)求截交线的方法: ①积聚性求点法;②辅助(素)线法;③辅助平面法。 (四)求截交线的步骤: 1、确定被截断的基本体的几何形状; 2、判断截平面的截断基本体的位置(回转体判别截平面与轴线的相对位置 3、想象截交线的空间形状; 4、分析截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弄清截交线的投影特性; 5、判别截交线的可见性,确定求截交线的方法; 6、将求得的各点连接,画出其三面投影。 (五)平面体的特殊截交线及画法: 1、特性:平面体的截交线都是由直线所组成的封闭的平面多边形。多边形的各个顶点是棱线与截平面的交点,多边形的每一条边是棱面与截平面的交线。 2、画法:求平面体截交线的方法主要是用积聚性求点法和辅助线法。画平面体的截交线就是求出截平面与平面体上各被截棱线的交点(即平面多边形的各个顶点),然后依次连接即得截交线。根据截交线是截平面与基本体表面的共有线,截交线上的点也是截平面与基本体表面的共有点,我们所要求掌握的是特殊位置平面截切平面立体的截交线,我们可以利用积聚性求点法或辅助平面法,求出截平面与平面立体的各棱线的交点,然后依次连接,也就求出了截交线。 例如图5-1所示,先根据截交线具有积聚性投影的正面投影和具有收缩性的水平投影确定出截平面与六棱柱棱线的六个交点(截交线平面多边形的六个顶点),再利用积聚性求点法求出其侧面投影。再如图5-2所示,根据截交线具有积聚性的正面投影取点,再利用积聚性求点法求出其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 以上是单一截平面截断平面体所形成的截交线,当多个截平面截断平面体时,可以看成是多个截平面分别截断而组合形成的截交线,分别求出其投影,但要注意截交线的具体形状和截平面交界处的情况。

第四章 根轨迹法 习题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试粗略画出对应反馈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前向和反馈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 ()()() ()s s H s s s K s G 6.01,01.01.02 +=++= 4-2 试粗略地画出反馈系统函数 ()()()() 2 411+-+= s s s K s G 的根轨迹。 4-3 对应负反馈控制系统,其前向和反馈传递函数为 ()()() ()1,42) 1(2 =+++= s H s s s s K s G 试粗略地画出系统的根轨迹。 4-4 对应正反馈重做习题4-3,试问从你的结果中得出什么结论? 4-5 试画出具有以下前向和反馈传递函数的,正反馈系统根轨迹的粗略图。 ()()()()1,412 2=++= s H s s K s G 4-6 试确定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5 284) 2(2 +++++= s s s s s s K s H s G 对应-∞

系统根轨迹校正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设计 与频域法相似,利用根轨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也有两种方法:1)常规方法;2)Matlab方法。Matlab的根轨迹方法允许进行可视化设计,具有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交互性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常用的Matlab设计方法有:1)直接编程法;2)Matlab 控制工具箱提供的强大的Rltool工具;3)第三方提供的应用程序,如CTRLLAB等。本节在给出根轨迹的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将重点介绍第一、二种方法。 6.4.1 超前校正 关于超前校正装置的用途,在频率校正法中已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在此不再重复。 利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前提是:假设校正后的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这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的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的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闭环系统的其它极点或靠近某一个闭环零点,或远离s平面的虚轴,使它们对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最小。 是否采用超前校正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一)根轨迹超前校正原理设一个单位反馈系统,G0(s)为系统的不变部分,Gc(s)为待设计的超前校正装置, Kc为附加放大器的增益。绘制G0(s)的根轨迹于图6—19上,设点Sd为系统希望的闭环极点,则若为校正后系统根轨迹上的一点,必须满足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即 ∠Gc(Sd)G0(Sd)=∠Gc(Sd)+G0(Sd)=-π 图6-18

相贯线及画法举例

一、概述 两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相贯线,见图5-14a和b所示的三通管和盖。三通管是由水平横放的圆筒与垂直竖放的带孔圆锥台组合而成。盖是由水平横放的圆筒与垂直竖放的带孔圆锥台、圆筒组合而成。它们的表面(外表面或内表面)相交,均出现了箭头所指的相贯线,在画该类零件的投影图时,必然涉及绘制相贯线的投影问题。 讨论两立体相交的问题,主要是讨论如何求相贯线。工程图上画出两立体相贯线的意义,在于用它来完善、清晰地表达出零件各部分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为准确地制造该零件提供条件。 (一)相贯线的性质 由于组成相贯体的各立体的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的不同,相贯线也表现为不同的形状,但任何两立体表面相交的相贯线都具有下列基本性质: 1.共有性 相贯线是两相交立体表面的共有线,也是两立体表面的分界线,相贯线上的点一定是两相交立体表面的共有点。 2.封闭性 由于形体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所以相贯线一般都是封闭的。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能是不封闭的,如图5-15c所示。 3.相贯线的形状

平面立体与平面立体相交,其相贯线为封闭的空间折线或平面折线。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交,其相贯线为由若干平面曲线或平面曲线和直线结合而成的封闭的空间的几何形。应该指出:由于平面立体与平面立体相交或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交,都可以理解为平面与平面立体或平面与曲面立体相交的截交情况,因此,相贯的主要形式是曲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交。最常见的曲面立体是回转体。两回转体相交,其相贯线一般情况下是封闭的空间曲线(如图5-15a),特殊情况下是平面曲线(如图5-15 b)或由直线和平面曲线组成(如图5-15c ). (二)求相贯线的方法、步骤 求画两回转体的相贯线,就是要求出相贯线上一系列的共有点。求共有点的方法有:面上取点法、辅助平面法和辅助同心球面法。具体作图步骤为: (1)找出一系列的特殊点(特殊点包括:极限位置点、转向点、可见性分界点); (2)求出一般点; (3)判别可见性; (4)顺次连接各点的同面投影; (5)整理轮廓线。 二、相贯线的作图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实验3(系统根轨迹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系统根轨迹分析 专业班级 *********** ********* 学 号 姓名** 指导教师李离 学院名称电气信息学院 2012 年 12 月 15 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MATLAB 精确绘制闭环系统根轨迹的方法; 2、了解系统参数或零极点位置变化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硬件:个人计算机 2、软件:MATLAB 仿真软件(版本6.5或以上)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根轨迹的绘制 利用Matlab 绘制跟轨迹的步骤如下: 1) 将系统特征方程改成为如下形式:1 + KG ( s ) = 1 + K ) () (s q s p =0, 其中,K 为我们所关心的参数。 2) 调用函数 r locus 生成根轨迹。 关于函数 rlocus 的说明见图 3.1。 不使用左边的选项也能画出根轨迹,使用左边的选项时,能 返回分别以矩阵和向量形式表征的特征根的值及与之对应的增益值。 图3.1 函数rlocus 的调用 例如,图 3.2 所示系统特征根的根轨迹及其绘制程序见图 3.3。

图3.2 闭环系统一 图3.3 闭环系统一的根轨迹及其绘制程序

图 3.4 函数 rlocfind 的使用方法 注意:在这里,构成系统 s ys 时,K 不包括在其中,且要使分子和分母中 s 最高次幂项的系数为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为零、极点形式时,可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 = zpk([zero],[pole],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无零点时,[zero]写成空集[]。 对于图 3.2 所示系统, G(s)H(s)= )2()1(++s s s K *11+s =) 3)(2() 1(+++s s s s K . 可如下式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zpk([-1],[0 -2 -3],1) 若想得到根轨迹上某个特征根及其对应的 K 的值,一种方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 轨迹后调用函数 rlocfind 。然后,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上会出现一个可移动的大十字。将该十字的 中心移至根轨迹上某点,再点击鼠标左键,就可在命令窗口看到该点对应的根值和 K 值了。另外一种 较为方便的做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轨迹后直接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中根轨迹上某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知识讲解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____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实验名称:___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___实验类型:___仿真实验___同组学生姓名:__无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实验十一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办法,掌握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方法。 2、熟练掌握 Simulink 仿真环境。 二、实验原理 1、根轨迹分析方法 所谓根轨迹,是指当开环系统的某一参数(一般来说,这一参数选作开环系统的增益 K ) 从零变到无穷大时,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 s 平面上的轨迹。在无零极点对消时,闭环系统特 征方程的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根轨迹分析方法是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图解方法,使用十分简便。利用它可 以对系统进行各种性能分析: (1) 稳定性 当开环增益 K 从零到无穷大变化时,图中的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右半 s 平面,因 此这个系统对所有的 K 值都是稳定的。如果根轨迹越过虚轴进入右半 s 平面,则其交点的 K 值就是临界稳定开环增益。 (2) 稳态性能 开环系统在坐标原点有一个极点,因此根轨迹上的 K 值就是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如果 给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则可由根轨迹确定闭环极点容许的范围。 (3) 动态性能 当 0 < K < 0.5 时,所有闭环极点位于实轴上,系统为过阻尼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 期过程;当 K = 0.5 时,闭环两个极点重合,系统为临界阻尼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仍为非周 期过程,但速度更快;当 K > 0.5 时,闭环极点为复数极点,系统为欠阻尼系统,单位阶跃 响应为阻尼振荡过程,且超调量与 K 成正比。 同时,可通过修改系统的设计参数,使闭环系统具有期望的零极点分布,即根轨迹对系 统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 2、根轨迹分析函数 在 MA TLAB 中,绘制根轨迹的有关函数有 rlocus 、rlocfind 、pzmap 等。 (1) pzmap :绘制线性系统的零极点图,极点用×表示,零点用 o 表示。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根轨迹分析法习题解答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学习要点 1根轨迹的概念; 2 根轨迹方程及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的应用; 3根轨迹绘制法则与步骤; 4 应用根轨迹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思考与习题祥解 \ 题 思考与总结下述问题。 (1)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分析的意义与作用。 (2)在绘制根轨迹时,如何运用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 (3)归纳常规根轨迹与广义根轨迹的区别与应用条件。 (4)总结增加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归纳系统需要增加开环零、极点的情况。 答:(1)当系统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闭环特征方程式的特征根在S 复平面移动形成的轨线称为根轨迹。根轨迹反映系统闭环特征根随参数变化的走向与分布。 根轨迹法研究当系统的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如何根据系统已知的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来确定系统的闭环特征根的移动轨迹。因此, 对于高阶系统,不必求解微分方程,通过根轨迹便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应用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以及要满足系统动态要求,应如何配置系统的开环零极点,获得期望的根轨迹走向与分布。 (2)根轨迹上的点是闭环特征方程式的根。根轨迹方程可由闭环特征方程式得到,且为复数方程。可以分解为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运用相角条件可以确定S 复平面上的点是否在根轨迹上;运用幅值条件可以确定根轨迹上的点对应的参数值。 (3)归纳常规根轨迹与广义根轨迹的区别与应用条件。 | 考察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变化时得到的闭环特征根移动轨迹称为常规根轨迹。除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变化之外的根轨迹称为广义根轨迹,如系统的参数根轨迹、正反馈系统根轨迹和滞后系统根轨迹等。 绘制参数根轨迹须通过闭环特征方程式等效变换,将要考察的参数变换到开环传递函数中开环放大系数或根轨迹增益的位置上,才可应用根轨迹绘制规则绘制参数变化时的根轨迹图。 正反馈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0)()(1=-s H s G 与负反馈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1()()0G s H s +=存在一个符号差别。因此,正反馈系统的幅值条件与负反馈系统的幅值条件一致,而正反馈系统的相角条件与负反馈系统的相角条件反向。负反馈系统的相角条件(ππk 2+)是180根轨迹,正反馈系统的相角条件(πk 20+)是0根轨迹。因此,绘制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时,凡是与相角有关的绘制法则, 如实轴上的根轨迹,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根轨迹出射角和入射角等等,都要变ππk 2+角度为πk 20+。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设计

大学 课程设计 学院专业 班 题目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设计 学生 指导老师 二○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一、任务书(1) 二、设计思想(2) 三、编制的程序(2) 四、设计结论(6) 五、设计总结(6) 六、参考文献(6) 《自动控制理论》

课程设计任务书 当系统的性能指标给定为时域指标(如超调量、阻尼系数、自然频率等)时,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比较方便。这是因为系统的动态性能取决于它的闭环零、极点在S平

面上的分布。 因此,根轨迹法校正的特点就是:如何选择控制器的零、极点,去促使系统的根轨迹朝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的方向变化,从而满足设计要求。 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参数之间具有明确的解析式,而高阶系统没有这一特点,只能通过寻找对系统动态性能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极点,从而近似成二阶系统,在留有余量的情况下,作为设计依据。因此,可以把讨论对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转化为对系统期望主导极点在S 平面上分布的要求。所以,根轨迹法校正就是迫使被校正系统的根轨迹通过期望主导极点而达到校正的目的。 根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公式σ%=0.16+0.4(Mr-1)=20% 和公式Ko=2+1.5(1/sin γ-1)+2.5(1/sin γ-1)2 ,以及M r =1/sin γ,即可得到Ko.然后利用函数sisotool 即可得到矫正传递函数:。最后观察单位阶跃响应验证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要求。 三、编制的程序 (1)因为σ%=0.16+0.4(Mr-1)=20%,则有 Syms Mr sigma ; Mr=solve('0.16+0.4*(Mr-1)=0.2'); %利用超调量求Mr Mr=vpa(Mr,3) 语句执行结果:Mr=1.1. (2)又因Mr=1/sin γ 又Ko=2+1.5(1/sin γ-1)+2.5(1/sin γ-1)2 ,故将Mr 代替1/sin γ来求取Ko; Syms Ko Mr ; Mr=1.1; Ko=2+1.5*(Mr-1)+2.5*(Mr-1) ^2 %根据Mr=1/sin γ=1.1求取Ko 语句执行结果: Ko=2.175,可以取整数K 0=2 . 3)那么开环传递函数为 )2(2 )(0+= s s s G 程序如下 k=2 %原系统的增益; n1=1; %分子; d1=conv([1 0],[1 2]); %分母用conv 表示卷积; sys=tf(k*n1,d1) %原系统表达式; sisotool(sys); %得出原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语句执行结果可得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和单位阶跃响应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