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气象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气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9.26•【字号】皖政办[2004]74号•【施行日期】2004.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气象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4]7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十五”以来,各地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气象部门深化改革,加强服务,使气象工作在防御自然灾害、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气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大力推进我省气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气象工作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提高对气象工作的认识,增强发展气象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省天气气候条件复杂,气象灾害频繁,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综合能力,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气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气象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地方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各地在编制实施城镇发展规划时,要统筹兼顾,科学布局,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基础设施。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审批建设项目,应当征求当地气象主管部门的意见或者请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参与审批。
对因建设需要、确需迁移的气象台站,所需迁建费用依法由建设单位承担。
对违反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事件,要组织有关部门及时查处。
各级气象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管理职责,严格执法,保障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和连续性。
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

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气象局皖发改规划〔2011〕870号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省级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编制《安徽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今后五年指导安徽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形势第一节“十一五”期间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气象事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牢把握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主线,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十一五”中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为推动安徽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十二五”安徽气象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公共气象服务效果显著。
气象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初步建立了三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成1523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
“安徽农网”构建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五级服务组织体系,网站日均点击率超过25万次,开展星火科技“12396”电话信息服务,促成网上交易额180多亿元,被广大农民誉为“致富金桥”、“科技之窗”。
人工影响天气发挥显著作用,完善了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全省火箭发射系统规模增加了70%,实施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1511点次、飞机人工增雨28架次。
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较“十五”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了4.2%,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了4.5%,暴雨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3.6%,基于降尺度模式的气候预测业务不断推进。
圆满完成了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
采取多种手段发布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接近90%。
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建议修改情况的说明

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建议修改情况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7.12.24•【分类】修改意见的报告正文关于《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建议修改情况的说明—2007年4月23日在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蔡传扬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
组成人员认为,我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重,极端天气气候造成的灾害频发,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
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范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活动,十分必要。
同时,组成人员对《条例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会后,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与省气象局组成修改组,对《条例草案》进行了修改,并将《修改稿》发至各市人大常委会、各市气象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修改组赴蚌埠、池州、怀宁、桐城,召开了气象、农业、林业、建设、水利、公安、卫生、环保、国土资源、旅游等部门参加的座谈会;深入气象台站,听取气象专家的意见。
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修改稿》又作了修改。
4月3日,农工委召开委员会会议,对《修改稿》进行了讨论修改,并于4月16日向主任会议作了报告,形成提交本次常委会议审议的《修改建议稿》。
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汇报如下:一、关于气象灾害的表述有的组成人员提出,对气象灾害概念的表述,没有必要罗列太多的自然灾害现象,建议在与上位法表述一致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多发的气象灾害来表述。
有的组成人员建议,增加对“人工影响天气”的解释,将术语的解释放到附则中去。
根据组成人员的意见,在与上位法一致的基础上,针对我省多发的天气气候现象,对气象灾害作了表述;增加了对“人工影响天气”的表述,与“气象灾害”的表述一并移至附则。
修改为:“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雪)、连阴雨、干旱、台风、龙卷风、大风、寒潮、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结(积)冰、大雾等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灾害。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6.12.02•【文号】气发〔2016〕84号•【施行日期】2016.12.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气发〔2016〕8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做好气象部门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气象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气象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中国气象局2016年12月2日气象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为做好气象部门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气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6〕11号)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结合气象部门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气象法治建设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法治意识,全面推进气象部门依法行政,为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完成“十三五”各项工作任务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结合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大局,通过五年深入扎实的法治教育、宣传活动和法治实践,气象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进一步提升,气象部门全体党员的党章党规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气象法治意识明显提高。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强气象法治标准建设。推进气象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权力 的制约和监督,依法发展气象事业,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以重点监管、信用监管 、“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气象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
(六)加强组织保障,全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的主导作用,落实气象事业发展各项任务。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方 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聚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需求,加强面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 、加工和供应等各个环节的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完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优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方式 ,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气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实现基于位置、关键农时的精细化、定制化、直通式农业气象服 务。发展精细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加强花木盆景、黑塌菜等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特色服务,进一步放大“苏•皋 长寿”品牌效应,深化乡村旅游和美丽宜居乡村气象服务效益。与保险公司共建持续稳定的信息共享机制,扩大政策 性气象保险服务效果。
到2025年建成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 象工作与“强富美高”新建设需求相适应。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6%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平均水 平提升5%,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45分钟以上,公众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 90分以上,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平均下降15%。在城市和沿江气象服务方面形成比较明显优势, 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程度、气象服务智慧化程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走在前列;在气象科技创 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形成比较明显优势,形成一批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业务人才。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29•【字号】合政[2013]166号•【施行日期】2013.10.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合政〔2013〕16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政府主导、统筹集约,围绕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建设“幸福合肥”这一目标,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气象服务、气象基础业务、气象人才、气象科技和气象科学管理现代化(以下简称“五个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流的气象装备、气象技术、气象人才和气象台站(以下简称“四个一流”),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以下简称“四个能力”),构建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与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相适应、具有合肥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主要目标。
按照推进“五个现代化”、建设“四个一流”和提升“四个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5-8年的发展,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以及相应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等支撑体系,基本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预报预警精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气象保障标准化,在全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建设“幸福合肥”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三)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把气象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抓好气象公共服务保障工程项目的实施。
丰富气象监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应用、环境气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7.23•【字号】皖政办秘[2014]123号•【施行日期】2014.07.23•【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皖政办秘〔2014〕12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为加强对我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梁卫国省政府副省长副组长:孙正东省政府副秘书长于波省气象局局长孙亚军省军区副参谋长成员:刘荣华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明平省科技厅副厅长吴晓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巡视员祁述志省公安厅副厅长孙邦平省民政厅副厅长左俊省财政厅副厅长任予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俞凤翔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贺泽群省环保厅副厅长吴桂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徐敬启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华省农委副主任徐业平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防办专职副主任汪炳瑜省林业厅巡视员杜昌智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胥贤林省统计局副巡视员汪黎明省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陈亚萍省旅游局纪检组长刘定明省政府应急办主任胡雯省气象局副局长李仲明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张绪风中国保监会安徽监管局副局长马强民航安徽安全监督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蒋立功民航安徽空中交通管理分局副局长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安徽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以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政策、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气象局,胡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7月23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2.04.28•【文号】国发〔2022〕11号•【施行日期】2022.04.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2年4月28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气发〔2018〕65号),结合《安徽省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皖发改规划〔2016〕729号),以及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安徽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合作协议,扎实推进我省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需求牵引、安徽特色、时代特征”的要求,以发展智慧气象、民生气象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流域化,全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建设。
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标志- 1 -的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气象工作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智慧气象支撑体系基本建立。
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气象观测站网完善度达到95%。
流程集约、数据优质、信息共享、应用便捷的“智慧型”气象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气象信息社会化共享率达60%。
——气象预报预警体系更加完善。
基本建成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气象要素预报水平分辨率一周预报精细化到乡镇、气象灾害预警水平分辨率达3公里。
24小时暴雨公众预报准确率达到65%,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超过30分钟。
建立精细到县的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报和月、季、年气候趋势预测业务。
建设安徽本地化、特色化气候监测预测业务。
- 2 -——公共气象服务更加普惠智能。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延伸至乡镇。
气象预警信息基本实现公众全覆盖,预警时效平均提高10%。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人工增雨(雪)作业年增加降水10亿立方米以上,人工消减雾、霾试验取得成效。
基本建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可视化、智能化”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6%以上。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科技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科技创新对业务技术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在气象探测装备和观测技术、观测资料综合应用,气象预报预测、气象灾害预警,应对气候变化,农业、交通、环境、水文、旅游、能源等专业气象服务领域产生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气象人才队伍保障更加有力。
人才引进、培养、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基本成型。
力争到2020年,硕博士人- 3 -员比例增加至22%,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增加至20%。
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队伍基本形成。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安徽分院培训能力大幅提升。
——气象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立健全以标准为依据的业务考核和管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气象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助推气象事业提质增效。
二、重点任务(一)智慧气象支撑体系基本建立任务1:建设高质高效气象基础通信网络构建省级园区智能网络。
开展省局业务园区局域网及内外网隔离升级改造,升级业务科研楼、云水楼等核心网络设备,建设园区全覆盖的统一无线网络。
优化升级气象部门专网。
更新升级省、市、县级气象骨干网设备。
分步适度提升专网带宽。
构建智能化网络管理。
开展网络流量分析与管控系统建设,包括智能化流量趋势分析、全网流量智能调度和- 4 -重点应用智能化保障,完成全省信息网络设备、链路的监视、运维和管理。
构建4G或5G气象应急通信网。
升级全省视频会商系统。
实现各会场专网安全连接至省级MCU云资源池,全时段召开多组高清视频会议。
牵头职能处室:观测处。
承担单位:信息中心、省局其他直属业务单位,各市气象局。
任务2:构建集约共享的气象业务云平台建设开放互联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
构建气象集约共享、弹性动态、高效可靠的气象基础设施“专有+公共”混合云平台,建设开放互联、统管共用大容量气象大数据平台。
建设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数据和统一管理的集约化气象业务服务云,实现对全省基础资源的管理、监控、调度、分析和运维。
构建省级综合业务运行监控和管理平台。
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可视化的业务运维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基础设施资源与数据资源大集中模式下气象业务、服务、管理- 5 -系统的集约高效运行。
牵头职能处室:观测处、减灾处、预报处。
承担单位:信息中心、省局其他直属业务单位。
任务3:打造高效可靠的气象数据环境建设气象大数据快速汇聚系统。
建立与完善全省统一的集约化数据环境,发展与完善统一数据服务接口。
建成集约高效的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提高综合气象数据环境支撑能力,实现气象信息数据资源的高效管理。
建立地面、高空、雷达等标准数据格式数据流传输流程,建成气象大数据快速汇聚系统。
气象数据产品研发及其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建立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实现地面、高空、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土壤水分、大气成分等气象资料的设备级、通信级、数据级和产品级的质量控制。
开发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格点化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多源气象资料融合平台,实现气象数据在全社会的高效应用和充分共享。
建设数字化档案馆。
开展安徽- 6 -省气象档案馆升级建设,逐步实现对气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及分层次多渠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共享服务。
牵头职能处室:观测处、减灾处、预报处。
承担单位:信息中心、省局其他直属业务单位。
任务4:高标准构建气象信息安全与保障体系强化信息安全管理与保障能力建设,建设一套覆盖全面、重点突出、节约成本、持续运行的安全防御体系。
建立与完善信息部门负责技术系统安全、应用部门负责内容安全的信息与网络安全分工负责制度。
建设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安全防护、应用安全防护及安全管理系统。
牵头职能处室:观测处,减灾处、预报处。
承担单位:信息中心、省局其他直属业务单位,各市气象局。
任务5:发展智能观测业务完成自动化改造和装备升级。
开展国家级台站自动化改- 7 -造和设备升级,实现日照、冻土、云、凝结类天气现象等要素和大气成分的自动观测或综合判识;开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双偏振技术改造,实施专项质量治理。
开展天气实况自动判识观测试验和业务试点工作,丰富气象实况实时监测能力。
推进地空天协同智能观测。
开展皖东强对流协同观测试验,逐步实现地面、高空和空间等多种观测手段的互联互通。
发展气象装备检测标校技术。
突破能见度、降水现象仪等环境模拟、自动控制、检测标校等关键技术,推进业务化应用。
推进落实社会气象观测行动计划。
建立并推进执行社会化观测相关规范标准,推动建立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和业务融合的公众参与式社会气象观测体系,形成便捷参与、“观测即共享”的社会气象观测业务。
牵头职能处室:观测处、减灾处、预报处。
承担单位:探测中心、信息中心、省台、公服、气科所,各市气象局。
任务6: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8 -增强大气垂直遥感监测能力。
在冰雹、龙卷、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易发多发的皖东平原,建设强对流天气X波段雷达监测系统;在气象灾害敏感区、监测空白区增补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部分重点城市建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新型探测装备并开展业务应用试验;建设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大气立体观测试验网。
建立生态(专业)气象监测网络。
在气象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气候变化敏感区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新建和扩建生态气象监测站;开展城市环境气象综合观测,完善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及皖北城市群的气候监测,在省内部分重点城市建设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和温湿气体观测系统。
牵头职能处室:观测处、减灾处。
承担单位:探测中心、信息中心,各市气象局。
任务7: 提升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水平成立省级卫星遥感应用机构,建立面向“山水林田湖草- 9 -城”的卫星遥感应用业务。
建设地面生态监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及加工平台,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业务流程和标准规范。
发展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天气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与灾害监测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应用技术。
牵头职能处室:观测处、减灾处、预报处。
承担单位:气科所、信息中心、省台、气候中心、人影办、公服中心,各市气象局。
任务8:推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质量体系(QMS-O-CMA)建设指南》基本要求,开展气象观测领域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全面提升气象观测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牵头处室:观测与网络处。
承担单位:探测中心、信息中心、各市气象局。
- 10 -任务9:推进全省气象政府网站集约发展推进全省气象政府网集约化建设,完成地市级气象政府网站功能向省局网站迁移;实现省级气象政府网站向国家级气象政府网站的集约。
牵头职能处室:办公室。
承担单位:农网中心,各市气象局。
任务10:加强基层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统筹、协调推进市、县基层台站的业务用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山区贫困分县的台站建设支持力度。
牵头职能处室:计财处。
承担单位:各市气象局。
(二)完善气象预报预警体系任务11:推进智能化预报预警技术应用加强智能化气象灾害识别产品研发。
开展冰雹、大风等- 11 -灾害性天气的识别预警技术研究,研发针对强对流的智能化观测产品,以雷达组网三维数据和参数本地化为基点,建立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等监测格点产品。
加强智能化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应用。
研发风云四号卫星的暴雨和强对流监测技术,建立暴雨预报云参数阈值指标。
研发基于全球数值模式和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的动态最优降水预报技术,建立针对天气过程自适应的数值预报成员最优推荐系统。
加强智能化气候监测预测技术研发。
研发针对重大气象灾害的前兆信号和可预报性提取技术;研究气候模式预报能力的检验技术,发展多模式、多方法的预报集成技术。
研发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算法在客观预测模型建立中的应用技术。
牵头职能处室:预报处。
承担单位:省气象台、省气候中心。
任务12:发展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建设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
加快完善从零时刻到年际- 12 -的无缝隙精准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发展气候多模式集合及动力统计释用相结合的预测技术,建成精细到县的气候趋势定量预测业务。
优化安徽省省市县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
改进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打造智能集约的网格预报业务平台。
发展基于网格预报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
建立对接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的气象服务支撑系统。
开发农业气象、环境气象、交通气象、水文气象、旅游气象等专业预报预警产品。
建立气象灾害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数据库,研发精细化风险预警技术和评估系统。
牵头职能处室:预报处。
承担单位:省气象台、气候中心、信息中心、公服中心、农网中心,各市气象局。
任务13:完善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强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