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李斯

[学习要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分五段,各段的论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2.李斯抓住秦欲统一六国这一战略问题来剖析纳客之利、逐客之害,极有说服力。

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正面论说与反证推论相结合的说理方法,以及铺陈手法,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4.指明本文所采用的排比、对偶两种主要修辞手法。

[写作背景简介]

李斯是战国后期楚国上蔡人,后入秦国做官,在秦国统一天下、巩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我国秦汉之际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谏逐客书》是他写给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一个奏疏。由于这个奏疏使秦王撤销了“逐客”的成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解决了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因而被司马迁全文收录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并成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典范的议论文。客,就是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别的诸侯国的人。谏逐客,就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那么,秦王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根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王下逐客令是在公元前237年,距秦统一天下还有16年。时处战国末期,几个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泰国最为强大,由它来统一天下的局势已相当明朗。其他诸侯国都惧怕秦国并吞自己,因而就千方百计

地遏制秦国向外扩张。就在这时,韩国利用秦国大力进行水利建设的机会,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一条很长的灌溉渠,目的是想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人力、财力,使它难以对外用兵。可是不久,这一阴谋被发觉了。于是,秦国宗室的贵族大臣就联名上书,要求秦王下令逐客。李斯本来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挥笔写下了这个奏疏,并收拾行装出走。由于这个奏疏写得有理有力,因而使秦王立即撤销了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追了回来。

[疑难词句解释]

1.臣闻吏议逐客“吏”在后代一般指低级的小官,但在先秦特别是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称“吏”。这里的“吏”宜理解为“大臣”。

2.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这里作使动用法,招来之意。

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注意第一、二两句中“生”、“产”的用法与现代正好相反,人用“产”而物用“生”。第三、四句在对文中两者混同。

4.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以:介词,表示原因,后面省略了宾语,可以译为“因此”。

5.百姓乐用乐:意动用法,以被使用为乐。

6.制鄢、郢鄢、郢是楚国先后建都的地方,这里即指代楚国。在修辞中,这是借代的手法之一,以部分代全体。“制”,在这里只是指战略上遏制,并不是实际上控制。

7.使之西面事秦面:动词,面向。“西”是它的状语,“西面”整个词组作“事秦”的状语,表示方向,因秦在西方。

8.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名”、“实”相对,“国”、“秦”所指相同。这两句话在修辞上属于互文,

实际上只是一句话,即使秦国没有富裕强大的名声和实际。

9.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两“为”字意义、用法不同。前一“为”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为用”是“被使用”;后一“为”字是动词,“成为、作为”之意。“采”是名词,“色采”的“采”,引申为绘画的彩色颜料。

10.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三句结构相同。两“者”字均通“则”。

11.是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让:辞让,拒绝。就:与“成”同义。

12.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无”为“无论”之意,与“无故”的“无”(“没有”)不同。无敌:意思是没有人可与之匹敌,“敌”不是敌人。

13.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原意是“事业”,活用作动词是“成就事业”

的意思,这里带了宾语,是使动用法,“使……成就事业”的意思。

[层次结构剖析]

从文章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斯写这个奏疏的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全文分五个段落来说明其中道理,这五个段落就是课本上所分列的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提出总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是统领全文的总纲。

这个开头十分简洁明快。所谓简洁明快,一是起句即见事实,即一开头就点明了文章议论的中心事件是驱逐客卿问题;二是起句即见用意,即一开头就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证逐客是错误的。这里还要进一步体会到的是,这种简洁明快中含藏着一种斗争策略。《谏逐客书》是写给一个特殊的读者——秦王看的,旨意又是反对这个至高无上者的“逐客”成命,而李斯本人也在被逐

之列,因此,这个奏疏的得失,不仅关系到秦国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李斯本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奏疏特别注意策略和分寸。当时韩国水工事件,已闹得朝廷上下沸沸扬扬;秦国贵族借机排挤打击客卿,矛盾十分尖锐。对此,李斯却只字不提,只用“臣闻吏议逐客”六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且态度谦卑,语气缓和,这就避免了对主张逐客的权贵们的刺激,绕开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纠缠,并给秦王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便于他收回成命。

第二段,通过铺陈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任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说明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庶和强大。

这一段不惜笔墨连举任用客卿成就最大的四位君王为例,是为了强化论据,加强说服力。四个例证,虽然都是说明“以客之功”的道理,但侧重点却有所

不同:写缪公用客卿,重在广纳人才;写孝公用客卿,重在变法治国;写惠王用客卿,重在四面扩张;写昭王用客卿,重在打击豪门。其实四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故意避同取异,变化角度,既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雷同之嫌。“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结上启下,由摆事实转入讲道理,由正面例证转入反证推理,事、理相生,正、反相成,充分说明了客卿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通过对秦王喜爱的并非产于秦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事实的铺陈,说明唯独在用人上排斥客卿是错误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

这一段有两层意思必须准确把握:第一,极力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突出这些玩好之物都

是别的诸侯国所产,从而与秦王唯独在用人上排斥客卿构成对比,说明秦王下逐客令是与自己的其他作为相矛盾的,是违背常理的。第二,通过秦王喜爱别国出产的“物”、而排斥别国投来的人这一对比,说明秦王“重物轻人”的错误倾向,并进而指出这一轻重倒置的做法,是与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

第四段,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与害:纳客就能“无敌于天下”,逐客则是削弱了自己、资助了敌人。

如果说前面两段侧重于摆事实,那么这一段则主要是讲道理。先以泰山、河海作譬,说明纳客的重要;再以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历史事实,说明广罗人才的重要;接着用“今”字一转,落实到秦王“却宾客”的严重危害上,古今对比,利害彰明。

第五段,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

亡,总结全文。

这最后一段,针对前面各段来收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一句,结第三段之意;“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一句,结第二段之意;“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一句,结第四段之意;最后“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一句,回应第一段“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中心论点,把逐客之“过”上升到亡国的高度,强化了主题,收结全文,十分有力。

总之,全文中心集中,层次清楚,结构紧严,行文简洁。

[思想内容述评]

秦国贵族借韩国水工事件鼓噪驱逐客卿,实质上是一次排斥打击异己力量的争权夺利之争,这一做法对秦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是十分有害的。李斯在这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说服秦王,扭转危局,说明他是有胆有

识的。全文处处从能否制服诸侯、统一天下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既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又符合当时广大人民反对战乱、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是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的。

[艺术特色举要]

这是一篇收到理想效果的论说文,把握它的艺术特色,应围绕它为什么能说服秦王这一中心,从论点确立、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多方面去考虑。大体说来,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一、抓住秦王的最大欲望,逐层推进,步步升级,以求最终说服秦王。

时处战国末期,几个大国逐鹿中原,秦王的最大欲望就是尽快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因此,凡违反这一欲望者就难以立足,凡有利于达到这一欲望者就容易被接受。李斯正是从秦王的这一最大欲望出发,把每个层次的论点,都集中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

统一天下,逐客就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

而且,这种环环扣击要害的写法,并非轻重不分、简单重复,而是由远到近、由轻到重、层层推进、步步升级的。大体说来,第二段道古,第三段论今,第四、五段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现实是非,将来是家国命运,利害渐趋切要。道古的结论是,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强;将“统一天下”之意留在言外,让秦王思而得之。论今中则通过“用外物”与“逐客卿”的自相矛盾,引出“重物轻人”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结论,这就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一关键问题上,切中了要害。第四段的结论是,逐客就等于“借寇兵而赍盗粮”,削弱了自己而资助了敌人,这比前一段又进了一步。最后一段的结论是,逐客不仅谈不上统一天下,而且要亡国,这就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了极点。这种由轻渐重、步步进逼的内在结构特点,是

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的,它不仅避免了开首突冗冲撞、造成相反结果的可能性,而且可以使被劝说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落入了劝说者的思想轨道,从而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

第二、三段泼墨最多,主要是摆事实。第二段铺陈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事实后,用“客何负于秦哉”一句反问,不用多说,逐客之过自明。第三段罗列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使“用外物”与“逐客卿”构成鲜明对比,逐客之不合理也昭然若揭。先以大量事实诱导,后以简洁而切要的结语点拨,论据充分,点拨警策,说服力倍增。

事例是切近的。秦王想统一天下,就用秦国历史上“以客之功”的君王为例;秦王偏爱珍宝、美色、音乐,就大力铺陈这方面的例子。事例切近、熟悉,使对方易于理解,便于接受,说服力自然

就强。

事例是典型的、重要的。秦国历史上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写四个?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使秦国富强方面,成就最突出,最能说明纳客之利、逐客之害。用最罕见的珍宝、美色、音乐为例,也是这个道理。事例的典型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三、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反复对比,透彻有力。

本文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第二段中,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例证,“向使……”一转,则折入反面推理。第三段中,“用外物”与“逐客卿”、“重物”与“轻人”的双重对比中,也包含着正反论证。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今秦王之“借寇兵而赍盗粮”也是正反论证。正面论说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一正一反,一利一害,两相对照,是非更明显,利

害更昭晰。细推全文,正反论证中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己与益仇、统一与亡国的鲜明对比,确实是做到了论证切中腠里,劝谏精警逼人。

四、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

二、三两段用大量事实说话,采用铺陈手法,论据充实,文气饱满。铺陈要有变化,否则会产生烦琐、臃肿之感。本文铺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的变化,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事实,各取一个侧重点。二是句式的变化,罗列大量珍宝、美色、音乐,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三是用词的变化,写缪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避免重复;写惠王四面扩张,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八个动词,灵活多变;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

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由于铺陈中角度、句式、用词的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铺陈虽多,仍能一气贯通,做到了恣肆与严谨的相辅相成。

排比句的大量运用,也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排句接踵联翩,犹如长江波涛滚滚而来,语意畅达,气势充沛,感染力很强。不少排句具有对偶的特点,更增强了句式的对称美和音调的节奏感。本文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和对偶等方法,不仅具有不少赋的特色,体现了先秦散文向汉赋的过渡,而且大大强化了语言的说服力量。

[译文]

我听说大臣们主张驱逐客卿,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

以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是在秦国出生的,但穆公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

十个诸侯国,就在西戎称了霸。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人民因此而丰足,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乐于被使用,诸侯亲近顺服。俘获了楚国和魏国的部队,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太平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拿下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遏制了楚国,东面占据了成皋这个险要之地,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朝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抑制了豪门贵族,象蚕吃桑叶一样逐步兼并了各国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才建立了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当初假如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您获得了昆仑山出产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壁这样的珍宝,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着太阿宝剑,骑坐着纤离宝马,竖着有翠羽编成的风形装饰物的旗帜,设置着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几种宝物,秦国一样都不出产,而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必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然后才可以用的话,那么,夜光壁就不会装饰在朝延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就不会充满后宫,而駃騠一类的骏马就不会挤满外边的马棚,江南出产的金器锡器不会被使用,而西蜀出产的丹青也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了。凡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使人心意高兴、耳目愉快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用,那么,宛地珍珠装饰的头簪,镶着珠玑的耳环,东阿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的前面,而那些随着时尚变化、善于打扮自己的漂亮苗条的赵国女子也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那敲

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秦筝、拍大腿、呜呜地唱歌呼叫来使人耳朵听了愉快的,是地地道道的秦国音乐;而郑国、卫国桑间的音乐,韶虞、武象这类乐曲,倒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放弃敲击瓦盆瓦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放弃弹筝而吸取韶虞乐曲,像这样做那是为什么呢?无非是使人心意愉快的事物摆在前面,总是选取最适于观赏的东西罢了。现在录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管对不对,不是秦国人就不要,是客卿的一律赶走。这样看来,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所轻视的是人啊。这决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

我听说土地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民就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一块块的土壤,所以成就了它的大;河海不挑拣一条条的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所以,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一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是秦代公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公文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在他的公文写作中,《谏逐客书》是最优秀的一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之最。 ????他的公文,散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古文苑》。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他们就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劝谏。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利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的,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就文种而言,属于“上书”。上书,或称“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 ????《文心雕龙·章表》上讲:“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这里的“言事于主”,即包括上行文书,也包括一般游说文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讲:“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上书,是在游说辞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论说篇》中说:“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的话,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在《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赵国游说之士毛遂的非凡事迹:“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说,在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到了顶峰。不少游说之士在国君面前,纵横陈词,无所顾忌,颇有一种“侠义之风”。这种“侠义之风”至秦汉以后,由于皇权的高压而逐渐消失了。 ????上书游说人主,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韩非的《说难》对此专门进行了理论的阐述。文章分析了进说中会遭到的种种危害,指出要达到进说的成功,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获得君主的信任。法家进说的目的是“听用而振世”,但为获得事业的成功,又不惜鼓吹使用诡诈的手段。????如何使自己的主张能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呢?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关键是你的游说之辞要“顺情人机,动言中务。”也就是要顺着君主的感情思想,把事情引到关键问题上;所用的言辞,要符合主要任务的推行和解决。也就是说,要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 ????下面,就《谏逐客书》这篇上书作一简要分析。 ????首先说一下文体。从公文角度看,这是一篇上书,在战国时期,属于上行文。如果从写作角度上看,它又是一篇论说文。 ????本篇有一个全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白话说,就是:我听说官吏们议论驱逐客卿这件事,我认为驱逐客卿是错的。实际上是说,秦王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也就是公文写作中篇头撮要的写法。这里用了“臣闻吏议”和“窃”,是属于古代公文中常用的“避讳语”和“敬语”。 ????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正确性,下面用了历史的、现实的、对比的方法,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述,最后,又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并与开头相照应,从而结束全文。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 秦李斯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逻辑严密 顺理成章——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

逻辑严密顺理成章 ——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 内容提要 本文不是一篇关于文学写作方面论文,而是以李斯《谏逐客书》这篇驳论为选题,进行形式逻辑学科方面的应用理论探讨。本文通过对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形式与内容的分析,考察蕴含其中的逻辑体系,揭示其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意在揭示作者凭借逻辑推演展开议题的论证艺术,以便成为我们论文写作中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逻辑逻辑形式论证逻辑系统内容结构艺术特色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相互冲突。” 毛泽东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是逻辑学,也叫做“形式逻辑”。逻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任何思维活动都要依托于一定的思维形式,即: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运用。其中,概念是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由概念作为要素组成的,对认识对象状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判断所组成的,由已知推向未知的思维形式。而写文章、发议论的论证方法或论证艺术,通常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 人类的思维作为信息载体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这些不同的、或可变的内容在逻辑形式中称为“变项”;在思维中,不同的变项可由不变的载体来表达——这不变的载体就是思维形式中的“常项”。每

一种思维形式都有自己的常项,如:连接两个概念构成的判断由“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推理是由“前提(有时含大前提和小前提)”、“推理形式”、“结论”等常项组成;用已知判断确定某一判断真假的论证,则由“论题”、“论据”和“结论”等组成。思维形式的常项在其联系方式的作用下,组成了思维的结构,即:最具一般意义的共同的逻辑形式。毛泽东说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就是指议论文章(无论证明或反驳)要合乎一定的逻辑形式。 在论证的思维过程中,各种思维结构沿着一定的思路综合运用,形成了严密的系统,如: 概念 判断 概念 论证——推理 概念 判断 概念 系统是指各个要素以共同的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中各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实现系统目标的整体功能,即系统功能,系统的功能将大于各个要素间功能相加之和。写好一篇议论文章,其论证的有效性首先在于各种逻辑形式的系统运用。李斯的《谏逐客书》即是逻辑形式系统运用的杰出范例。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资料]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资料]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 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于宛,(2)迎蹇叔于宋,(3)来邳豹、公孙支于晋。(4)此五子者,不产于秦,(5)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孝公用商鞅之法,(7)移风易俗,民以殷盛,(8)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9)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8)昭王得范雎,(19)废穰侯,(20)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22)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3)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注释】(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入秦 后,受到秦缪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2)“百里傒”,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缪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缪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宛”,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安阳市。(3)“蹇叔”,百里傒的好友,经百里傒推荐,秦缪公把

李斯 谏逐客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七单元以史为鉴 李斯《谏逐客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李斯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了解掌握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时代背景;

3、理解李斯反对“重物轻人”、主张“纳客无敌”的人才观及现实意义。 4、学习掌握《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李斯其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广纳人才”的人才观及艺术特色 难点:写作议论性文章如何做到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讲授、辩论 【教学内容】 1、李斯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用意义; 3、《谏逐客书》“层层推进,击中要害”、用“事实说话”、“正反并论,反复对比”及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的艺术特色。 4、学习并运用李斯先进的人才观。 主要教学内容: 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包蕴着人类的全部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洞察历史,可以使人眼界开阔,见识深远;汲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后来人少犯错误,使社会发展少走弯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悠岁月,难以数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这是一笔极为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家们以史为鉴,从中寻绎国家兴废的原因,探究朝代更替的缘由。旨在或针砭时弊,或警示危机,或为疗救现实提供良方猛药。历史的积淀是厚重的,一些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实质上演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值得我们记取。另外,历史是厚重的也包括它所带来的顽疾遗毒,也不会轻易退出现实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史为鉴,也具有普遍而永恒的意义。 当今世界追求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地球,更需要我们向祖先学习海纳百川的精神,共同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斯的这篇文章,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让我们来简要地了解李斯其人。 李斯的生平思想

谏逐客书先秦李斯

(一)戰國末年,秦國軍事節節勝利,臨近的韓國十分恐慌,韓王乃使出疲秦之計,他聽說秦國喜歡大興土木,於是秦王政十年,韓國派遣一位名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到秦國來做間諜,企圖遊說秦王修築一條長達三百里的灌溉用大渠,以削弱秦國的國力。這件事情後來被察覺,很多秦國的宗室大臣便向秦王進言,將留在秦國的外來人才,一律驅逐出境。由於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寫下這篇文章,論述逐客的過失,秦王看後深覺有理,於是收回了逐客之令,派人追回李斯,並厚加賞賜。 (二)李斯年輕時,當過家鄉掌管文書的小官,後來棄官出走,投奔到當時大學者荀子門下,跟他學習治理國家,輔佐帝王的學問。學成之後,去楚入秦,受到重用,官至廷尉。秦一統天下之後,李斯擔任丞相,廢封建,置郡縣,定律令,統一文字,焚民間詩書百家,以鞏固秦國的政權。 秦始皇病崩後,被趙高所逼,矯詔立胡亥為太子,最後被秦二世及趙高所殺。 (三)李斯年少時汲汲於脫離卑賤窮困,臨刑時又歎不能再牽黃犬,出上蔡東門獵狡兔。其一生遭遇,頗有發人深省之處。而【諫逐客書】在李斯一生中,可謂居於相當重要的關鍵地位。秦王政從其諫而罷逐客令,李斯方有在秦發展的機會,但此一機會,是否也成了他悲慘下場的伏線?若諫而不行,李斯被逐,其往後之一生,又將會如何?是禍是福?人生有得有失,當如何自處?(四)李斯的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戰國縱橫家的縱橫捭闔(形容外交家使用分化或拉攏的手段十分靈活高明),下開漢父賦的鋪張揚厲,具有承先起後的重要意義。 (五)本文看起來是散文,其實有很多地方是用了賦的筆法。另就文章而言,本文開門見山,直揭論旨,而文采豐贍、語言精鍊、說理深闢,亦值得學習。 (六)李斯受學於當時有名的大儒荀卿的門下,但為期並不太長,當他要離開時,從他的表現亦可看出他腦中充滿功利思想。他向荀卿道別時,曾說:「一個人如果守著卑賤,坐失良機,那是很愚蠢的事,一個人最可恥的莫過於地位的卑賤。」他看到當時的楚國實在沒有什麼希望,而機會最大的就是當時聲威最浩大的秦國,因此決心去遊說秦王。 (七)何以讓秦王罷逐客令?其說服力在於(1)例證確當,以事實為雄辯之基礎(2)全從秦之利害立論,呈現耿耿忠心(3)文章富於變化,多方設采而風格瑰麗。 (八)書-古代臣下對君王的奏疏。也稱「上書」。如【李斯.諫逐客書】 表-是臣下向君王陳情之用。如【李密.陳情表】 策-有應詔陳言的「對策」,有探事獻說的「進策」。如【賈誼.治安策】【蘇軾.教戰守策】。(九)李斯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為駢文之初祖,漢賦之先聲。 (十)段旨(1)開門見山,批判逐客之過。(2)歷舉秦國四為賢君藉客卿以成功的事例,證明客卿有利於秦。(3)說明秦王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才,不是統御天下、控制諸侯的作法。(4)從正面說理,謂帝王有容乃大,不可反其道而行。(5)言賓客如為諸侯所用,將危害於秦,總結逐客之錯誤。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ian)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an)、郢(yTng),东据成皋(ga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 我听说大臣们在建议赶走别国到秦国做官的人,我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戎族,向东面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请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却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新法,转移风俗,改变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为王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取了韩国三川—带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控制了鄢(原楚国国都)郢(当时楚国国都),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攻取了别国的肥沃的土地,

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地位,遏制了贵族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吞食了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王,都凭借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庶的实力,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o)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eti)不实外厩(jiu),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zan)、傅玑(ji)之珥(er)、阿缟(ga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yaotia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eng)叩缶(f6u),弹筝搏髀(bi),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翻译: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些珍宝,垂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宝剑,乘骑纤离(名马)之类骏马,竖起用翠羽做成凤鸟形状装饰的旗帜,陈设用鼍皮蒙的鼓:这几件宝物,秦国没出产—样啊,但陛下却喜爱它们,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所生产的东西然后方可以用,那么这夜光的璧,就不能装饰在朝廷上,用犀角用象牙做的器具,不会成为您玩赏喜爱的东西,郑国、卫国的美

谏逐客书李斯

课题:谏逐客书李斯 目的要求:1、结合本文的写作,懂得著文为用,在生活中学习养成用文章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 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前后贯通,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个人 观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重点及难点:构思选材及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具:多媒体 课时:2学时 及时间: 课后分析:

第一课时 一、作者与作品背景(包括题解)P51 参见注释[1]及课文前面的作家介绍。(P53练习一) 二、阅读、翻译全文,重要的字、词、句、段点拨(P54练习六) 【译文】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量着要驱逐宾客,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 当年秦穆公征招人才,从西方的戎招来了由余,从东方的宛那里找到了百里奚,从宋国接来了蹇叔,让丕豹和公孙支从晋国来到秦国。这五个人并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20个国家,终于在西方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建议,移风易俗,老百姓(变得)乐于为国家服务,各诸侯国亲近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国土面积扩大了上千里,秦国至今安定强大。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秦国,又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占领了汉中,收复了南方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控制鄢和郢都,还向东占领了险要的成皋,获取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对秦国称臣,(张仪的)功业一直影响到现在。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的相国大权,将华阳君逐出了关外,增强了君主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贵族豪门的势力。逐渐吞灭诸侯各国,使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了宾客的力量。由此看来,宾客哪有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假如当初这四位国君拒不接受这些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宾客,这将使秦国既没有富强的事实,更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上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着明月般的夜明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着用翠羽毛织成的凤形旗帜,架着灵鼍皮蒙的大鼓。这些宝贝,秦国一样都不出产,但是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间发光的美玉就不会装饰在秦国的朝廷上;犀牛角和象牙雕刻的东西就不会成为(你喜欢)玩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李斯 [学习要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分五段,各段的论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2.李斯抓住秦欲统一六国这一战略问题来剖析纳客之利、逐客之害,极有说服力。 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正面论说与反证推论相结合的说理方法,以及铺陈手法,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4.指明本文所采用的排比、对偶两种主要修辞手法。

[写作背景简介] 李斯是战国后期楚国上蔡人,后入秦国做官,在秦国统一天下、巩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我国秦汉之际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谏逐客书》是他写给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一个奏疏。由于这个奏疏使秦王撤销了“逐客”的成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解决了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因而被司马迁全文收录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并成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典范的议论文。客,就是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别的诸侯国的人。谏逐客,就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那么,秦王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根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王下逐客令是在公元前237年,距秦统一天下还有16年。时处战国末期,几个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泰国最为强大,由它来统一天下的局势已相当明朗。其他诸侯国都惧怕秦国并吞自己,因而就千方百计

地遏制秦国向外扩张。就在这时,韩国利用秦国大力进行水利建设的机会,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一条很长的灌溉渠,目的是想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人力、财力,使它难以对外用兵。可是不久,这一阴谋被发觉了。于是,秦国宗室的贵族大臣就联名上书,要求秦王下令逐客。李斯本来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挥笔写下了这个奏疏,并收拾行装出走。由于这个奏疏写得有理有力,因而使秦王立即撤销了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追了回来。 [疑难词句解释] 1.臣闻吏议逐客“吏”在后代一般指低级的小官,但在先秦特别是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称“吏”。这里的“吏”宜理解为“大臣”。 2.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这里作使动用法,招来之意。 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此数宝者,

谏逐客书作品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论断典范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

谏 逐 客 书

谏逐客书 李斯 一、作者简介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李斯年轻时,起初在乡村作管理文书的小官。看到公署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里,更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斯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李斯就去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事都已衰弱,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便向西来到秦国,先在丞相吕不韦手下作门客,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了秦王的侍卫。李斯利用能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住“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命其制定吞并之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秦能统一天下,李斯发挥了重要作用。秦朝建立后,李斯被任用为相,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面屡建奇功。始皇死后,李斯为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李斯为人品格不高,一生贪官好禄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事秦后,因为忌妒,便曾害死过自己的老同学韩非。秦统一天下后,他为政议帝号﹑刻金石﹑歌功颂德,不遗余力。对二世阿意取容,委曲求全,仍未能免祸。虽然如此,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无疑是杰出的。他在助秦一统天下、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建立了世人注目的丰功伟绩。这与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切,特别是他对用人问题的深刻理解,在《谏逐客书》一文中表现的尤为深入透彻。 李斯的文章,现存不多,除保留在《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三篇实用文章(分别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狱中上秦二世书》)外,就是一些刻石文章了。以司马迁看来《论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古代文化 1209 1313 谏逐客书 〔战国〕李斯 【小传】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并六国,拜为客卿。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 【题解】本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当时赶走客卿的主张,已得到秦王同意。李斯反对赶走客卿,触犯秦王,所以称“批逆鳞”,却能“功成计合”,这跟“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有关。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 转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

2019-谏逐客书 李斯 阅读答案附翻译-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谏逐客书李斯阅读答案附翻译 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 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 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 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 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 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 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 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 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 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 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 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 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

谏逐客书(第二学时教案) 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李斯 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题解关键词 战国楚人,师从荀况,秦国客卿,秦丞相,奏疏与刻石文。 内容提示 文章分为三层,落笔先提出中心论点——逐客是错误的,然后摆事实(分“昔”、“今”两段进行对照)、讲道理,最后收束点明逐客的危害,呼应前文。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极有章法。 行文带战国策士说辞的气息。作者始终把逐客放在是否有利于秦国的高度来考察、立论,紧紧扣住逐客于秦不利这一中心,正反对举,反复论证,终于使秦王收回了逐客令。 作者善于采用典型事例来进行论述,穆公等四位国君任用客卿取得成功的事实不仅论证了中心论点,而且又与秦王政的重物轻人构成鲜明对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中还大量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句畅达,气势充沛,显示出战国末年散文发展的新特点。 课文分析板书 1.提出中心论点(逐客是错误的) ↗四君纳客成功的事例(铺陈) “昔”(对比法) ↗↘却客会产生的后果(假设) 摆事实(对比法)

↘↗重物(色乐珠玉)(铺陈) ↗“今”(对比法) ↘轻人(他国人才) 2.论证 ↘↗(昔)五帝三王纳客之利 讲道理(对比法) ↘(今)陛下却客之弊 3.总结收束,照应前文。 (1)李斯原本是哪国人?(单项) A.楚国 B.韩国 C.秦国 D.魏国 (2)李斯师从谁学习帝王之术?(单项) A.苏秦 B.张仪 C.孟轲 D.荀卿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中的“陛下”是指(单项) A.秦穆公 B.秦孝公 C.昭襄王 D.秦王政 (4)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所列举的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取得成功的四位君主是(多项) A.惠王 B.庄襄王 C.孝公 D.穆公 E.昭襄王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溪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为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駚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斾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肌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帝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帝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令,复李斯官。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1]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5]。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6]。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7]。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8]。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9]。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0]。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11]?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後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12]。所以饰後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

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13]。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14];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15]。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16]。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17];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18];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19]。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20]。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1]。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22];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23]。 语言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