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系统论反思
当代中医的反思

作者/彭坚⊙编辑/党卫阁⊙校对/杨克卫、小熊等:导致中医出现后继乏人、医术不古的原因是什么?现代中医如何发展?你怎么想?看看“铁杆中医”彭坚老师怎么说吧~当代中医的反思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试图挣脱几千年封建枷锁发出的内心呼喊,也是近代西方文化在东方的一次成功扩张,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分支的中医,自然也逃脱不了被鞭挞的命运。
“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唯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过于力士羽流之术。
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焉也。
”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的这个评价,代表了当时许多“先进人物”对中医的普遍看法。
命运与症结中医进入近现代社会,命运坎坷,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表达自己理论体系的那些概念,无法用当代科学语言解释。
许多名人和科学家,并不否认中医治病有效,只是因为读不懂中医的语言,即认为中医“不科学”。
北洋军阀和汪精卫政府曾经试图以“不科学”为名,取缔中医。
但由于中医界团结一致,据理力争;广大人民群众信赖中医,中医治病疗效好,费用低廉;中医队伍人数多,担负着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卫生保健任务,那时的西医,完全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取代中医。
几次“废止中医”的提案,最终没有执行。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0年代,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办法,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
1980年以后,卫生部制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宪法总纲,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的条款,将中医的发展纳入国家大法。
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2007年1月,国务院又公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展现了未来15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
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
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
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
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 ,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 。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
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
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
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
”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
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
换个方法学中医(一)中医系统论的中心是一个“和”字

换个方法学中医(一)中医系统论的中心是一个“和”字换个方法学中医(一)中医系统论的中心是一个“和”字#01百年中西医之争、现代科技大潮的风雨洗礼使中医历尽沧桑,但中医并没有倒下,在21世纪之初,中医将重铸中医之魂,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
中医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是由于中医学有许多正确理论的支撑,如中医的“天人合一论”“平衡论”“全息论”“系统论”等。
时光到了20 世纪中叶,人们才逐渐发现现代科学的分析还原论的办法用于医学并非完美无缺,许多医学精英也发现医学绝不是纯粹的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用化学的、物理的方法并不恰当,有人说医学不完全属于科学。
现代医学沿着还原论之路已经分析到了DNA的基因水平,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疾病都弄明白,如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牛皮癣、白癜风等杂病的病理都不太清楚,所以治疗起来十分棘手,现代医学对许多疑难病治疗并没有超越古老的传统中医。
还原论的分析法把医学引入了歧途,医生只相信检验的“金指标”,查验越分越细,药品越分越贵,所谓高端治疗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越来越多。
“分而治之”的结果是难分难解,猛然回首才发现,中医“整体论”的方法并不比西医差,对付诸多慢性病,中医与西医相比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20世纪之初,现代医学的模式也在默默地变化着,先是搞起了“循证医学”,近几年由于基因组学的进步,又提出了“精准治疗”“转化医学”等,但无论怎样改变,其分析还原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02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人体科学研究一定要有系统论思维,这正是中医的观点,西医学和整个医学都要走到这条路上来,中医现代化的中医开方速成法核心内容,也应该是系统科学的应用。
中医一开始就从整体出发,从系统出发,所以中医的成就正是西医的缺点和错误。
钱学森的说法十分中肯,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始终不能忘记生命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系统论也明确指出整体≠部分之和,生命体绝非是一个零部件的组合体,且不可随意拆开、替换。
中医药的方剂中的君、臣、佐、使绝非是1+1=2那么简单,复方中药是一种整合功能,中医没必要去考察每味中药具体含有什么化合物,是哪一味药起了治疗作用。
中医反思总结

中医反思总结中医反思总结篇1本人于2______年8月开始在____市中医院实习。
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
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
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
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
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
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
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
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
”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
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
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
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
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
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
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
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
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
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
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
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
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
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
探讨中医学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权威资料]
![探讨中医学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1a5c60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5.png)
探讨中医学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同一对象进行研究中发现了不同的现象和规律,指导中西医学研究人员的哲学思想不同以及思维方式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
通过对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伤寒论》、《瘟疫论》的研究,探索发现中医古籍中的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以深刻理解中医学术形成的深刻哲学背景。
关键词:还原论思想;系统论思想;中医学B028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4)08-0051-02众所周知,中西医之间的学术思想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一般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孕育这两种医学的哲学背景不同,以及在各自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方式不同。
西医学的哲学背景是古希腊的原子论,随着16世纪以后欧洲原子论思想的复兴,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还原论思维方式,西医学很自然地借鉴并采纳了还原论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哲学背景是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元气论对世界的理解与西方的原子论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中医学接受了元气论的思想,把它贯彻到临床实践中,很自然地形成了朴素系统论思维方式。
所以,学术界普遍认同中西医之间的学术差异内在本质是系统论与还原论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误认为中医学中只有朴素系统论思维,而没有还原论思维。
笔者认为,中医学在病因寻求中多有还原论思想,而在病机分析以及治法探讨中多采用系统论思想。
一、中医学中的还原论思想“还原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认为复杂事物是一些更为简单、更为基本的成分的组合物,主张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的成分来研究,从低层次规律来解释高层次现象,把宏观现象降解为微观现象,从微观现象来解释宏观现象。
西医学在16世纪开始的医学革命中冲破神学的禁锢,移植自然科学的还原论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发展了对人的还原研究,形成了医学还原论思维。
西医学的还原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中医辨证实训报告反思

月亮的光芒初中作文【250字】
姓名:高可言
年级:初二年级
月亮在自己的光芒中睡着了,
模糊的世界是她温柔的梦乡。
天空中有一个玉盘正在燃烧着,
大地在牛奶般的幽白里荡漾。
那光芒的深处藏着甜香的月桂,
树下,站着永远在砍树的吴刚。
嫦娥怀抱玉兔正思念着后羿,
广寒宫中的灯笼一片萤萤的明亮。
那璀璨的银河河水中间,
有天鹅正在展翅飞翔。
牛郎织女在静谧的河畔,
正隔着河翘首相望。
在月亮闪烁的梦境之中,
千千万万的人物相继上场。
王维在林中弹琴长啸,
李白吟诵出“床前明月光”。
你若问我为什么知道的那么清楚,
我会附在你耳边悄悄地讲:
因为在这摇曳的光芒之下,我正写下这篇小小的诗章。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通用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2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中医教学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中医这门学科以来,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参加中医教学课程,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的掌握。
以下是我对中医教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中医理论的学习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方面。
在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对中医理论学习的几点体会:1. 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根本理论,它揭示了万物变化的规律。
通过学习阴阳五行,我明白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阴阳五行理论使我学会了从宏观角度看待疾病,为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2. 脏腑经络理论:脏腑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习脏腑经络理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同时,我了解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体的营养物质、能量和体液。
通过学习气血津液理论,我明白了气血津液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理气血津液来治疗疾病。
二、中医诊断的学习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了解病情。
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独特之处: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来了解病情。
通过学习望诊,我学会了如何从患者的外在表现中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病情。
通过学习闻诊,我认识到声音、呼吸等变化与病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了解病情。
通过学习问诊,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患者的描述来判断病情,为治疗提供了方向。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脉诊来了解病情。
通过学习切诊,我掌握了脉诊的基本技巧,能够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系统论研究思路的反思中医系统论研究对于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揭示中医学的根本特点及其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从是否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把现代系统论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思路,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的战略问题。
1、中医系统论研究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其主要贡献是从崭新的角度和前所未有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医学的科学实质。
纵观近代以来中医学术发展史,当西方医学伴随西方科学的时代潮流日益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产生、发展于科学的蒙昧时代,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中医学,曾一度被斥为“唯心主义”、“民族的耻辱”,甚至被等同于骗人的“巫术”而予以废除。
从那时起,中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自身的生存,力图运用西方的哲学和医学理论来证明中医也是科学,而不是“唯心主义”和“玄学”的努力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倡导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先辈们都未能对中医的科学性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
直至现代,中医学还时常徘徊在理论是否科学,疗效怎样解释,如何才能把自己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的迷惘之中。
现代系统科学的勃兴为我们解决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带有全方位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正因如此,才没有哪一种更先进的“武器”比用系统论在阐发、揭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上更全面、更合理、更透彻,也更令人信服。
如此看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医系统论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
三者在兴起的背景、研究的出发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力图说明中医的“科学性”,不同的只是在运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中医系统论较其他二者更先进一些,所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而已。
这样说,决无丝毫轻视或否定中医系统论研究的意图和倾向。
对此,德高艺馨、声誉九州的已故名老中医周凤梧先生曾说过:“(中医系统论)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对中医学进行研究……对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挖掘得较深……一经理解和掌握,就会从从未有过的深度上认识到中医学的科学实质。
”[1]这可以说是对中医系统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充分、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医界众多的人士一直对中医系统论研究抱有太高、太多的期望,奢图其能够带动和推进中医的创新与发展。
2、中医系统论研究是经学式研究方法的变形,并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突破,反而会使原本混乱的中医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追溯建国以来的中医研究发展历程,在内容和方法上作过几次大的调整,其调整程度和规模之大,堪称运动。
如上世纪50年代的偏方收集运动、60年代开始的中西医结合运动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中医界出现了一种“寻根热”,即从中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挖寻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原理。
中医学以“象”为特征的抽象概括和理论推演方式,又一次将跨据宏阔时空的、有着不同内容的科学体系“有机”对应联系起来。
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为研究手段,对中医学进行放大观察,以寻求其相似性和现代解释是其主要方式。
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以现代自然科学为手段对中医学的历史积淀的挖掘研究,只是经学式研究的变形。
其意义除了使人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坚信不疑之外,实用价值却不大。
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
这种以新量旧、以今证古的研究方式,同以作注、考据、推衍、引申的经学式研究可谓异曲同工。
同样地,这种以新“经”释旧“经”的形式研究中医,也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上的突破。
在“寻根热”已持续近30年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本身并没有导致中医理论的任何飞跃,更谈不上临床的发展了。
不仅如此,由于中医系统论研究在其最初兴起时给中医界带来了阵阵兴奋,人们期望它能够带动和推进中医的创新和发展,也由于中医系统论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矢志进取,中医系统论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个所谓能够指导中医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养生保健的“新”型方法论模式。
为构建这一“系统”工程,必然需要涉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新兴学科中的大量崭新的概念、范畴和深刻的理论内容。
而另一方面,中医学所固有的概念和范畴尚有许多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而这又正是困扰目前中医现代研究处于胶着不前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之间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合理、圆满地解决之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
[2]在此之前,一相情愿地引进大量没有相当的知识准备和理论素养又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使中医的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事实上,中医学从奠基之时起就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并通过其理论模式和方法的整体性特点表现出来,且有机地融合在对人体的认识之中。
因而中医学的多学科之“根”是不寻而自在,且时时支配着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一位自然科学史专家曾针对将“阴阳辩证”与“负反馈调节”、“五行学说”与“内稳定器”、“脏象学说”与“黑箱理论”等同或联系起来解释的做法,这样尖锐的评价到:“这些用最新学科对古老中医学的解释,最受当代中医欣赏。
实际上反映出中医界人士欲求中医科学化,能够被理解、被承认的迫切心愿。
只是他们没有能力将其合理考核,即所以然的问题说清说透。
”[3]德国中医学会会长M.PerRert教授也反对“随便的不加批判的把据认为是科学的方法接受过来”,反对“用西方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希望“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立中医的价值。
”[4]3、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以中医系统论研究为代表的“寻根”研究方兴未艾之后,人们循着其研究的思路,对中医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思考:传统中医学可以超过还原(分析)时代而直接进入系统(整体)时代,它具有超阶段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传统中医学的直接观察法与现代系统方法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现代系统论是经过了最近四百多年获得巨大进展的各种孤立因素的研究之后形成的,是与还原论互补的方法。
侯灿教授二十多年前就曾指出:“构成论方法(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等)是在分析基础上进行辨证综合研究的方法。
”[6]同时,现代科学的构成论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本质上属于科学的实验观察法,不是传统中医学的直观定性方法可以比拟的。
科学发展史也证明,一门科学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迎头赶上最新发展潮流。
但只是在时间上可以压缩,时代可以跨越,而被跨越的时代的科学成就却不可以跨越。
[5]因此,中医学并不具有超阶段发展的运动机制。
或曰:发展现代中医系统论可以通过移植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的实验技术,把还原论思路形成的实验模式加以改造和创造新型的中医实验研究方式得以实现。
[5]近二十年来,应用上述两种方式对中医理论进行的现代研究,“咋看起来是登上了科学的…宝塔尖‟,而实则是钻进了…牛角尖‟,甚至陷入死胡同和不能自拔之地。
”[7]其研究成果“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贡献甚少,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也毫无意义。
客观上,这种研究已经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不言而喻,通过上述方式是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的。
诚然,中医学也确实面临着如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尽快迎头赶上时代步伐的学术危机。
但通过什么途径与方法来解决,却是值得我们中医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实现。
目前,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一直处于徘徊的境地,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理论课题面前面临着重重困惑和迷茫,难以持续和深入下去。
其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医界对《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还相当肤浅、局限。
在认识十分模糊,还未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关键环节以及中医理论尚不具备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在机制的条件下,即盲目地接受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西医学和现代科技“信息”,从而使中医理论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只有在整理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准备好赖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行文到此,笔者不禁想起了电子计算机传入中国之初,在如何解决汉字输入电脑这一问题上,人们所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当时,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力主汉字拼音化,以图快速解决汉字不能直接输入电脑这一难题,使中文信息处理走上现代化的轨道;而少部分有识之士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力主完整保留汉字,哪怕推迟中文信息处理步入现代化的步伐也在所不惜。
后来,王永民先生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内部框架结构,从汉字本身找出了可以输入电脑的内部规律,发明了五笔字型,解决了既能输入电脑使中文信息处理现代化,又能完整保留汉字这一难以两全的“难题”。
同样,中医学也完全能够同现代科学相结合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其途径和方法也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下大力气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寻绎出其内部所蕴含的某些带有本质性的规律,探赜寻觅出隐藏在其深层的某些固有规律,以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思维方式,统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各种环节,严密审视研究起点,充分验证具体细节,然后付诸实际,这样就有可能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否则,在对中医理论错误理解的前提下,生拉硬套,牵强附会,一味地用所谓的最新学科理论对中医学进行“套改”,势必导致中医自身学术体系的丧失和理论整体性的削弱,也必然会造成对中医理论的干扰、扭曲、阉割、排斥。
而一旦忽视中医自身主体性理论的建设并尽量抛弃自己的传统,力图向西方科学改弦易辙,其后果自然是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