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

从词汇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
从词汇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词汇上则有:同一事物的多种表达;词的差别;表面意义和内涵的不同;词汇空缺;颜色、动物词语,成语、谚语等不同的词汇涵义。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语言是反映社会的镜子。词汇(Lexicon)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最为突出,涉及的面最为广泛。根据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1990)之解释,文化差异,指被表示的事物、概念、行为等在不同文化中所指的含义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由于缺乏对社会环境和背景文化的了解而导致不理解或误会。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之间存在着互为映照关系,认识文化差异是分析语言差异的基础。因此,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应了解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就会在语言上犯错误。

一、同一事物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多种表达

1、以称呼方面为例。中国人的称呼不仅有符号意义,更有社会意义,通常将名字与身份、职位等相连,如张老师、李经理、王局长、赵部长等;而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不喜欢在姓名上加头衔,可以直呼其名。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除非是某些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例如法官、高级军宫、医生、宗教领袖等,但即便对这些人士,称呼他们的名字而不加头衔也可能会更好些。西方在称呼上也不象中国有明显的地位尊卑、血统贵贱的观念,而汉语称呼中却有长幼、尊卑、上下、男女之间的分别,而且中国人习惯于用尊称,有时是一种礼貌,西方没有或很少使用尊称。中国人称妇女为“女士”、“小姐”、“太太”,不很严谨,而西方不能随便使用小姐(Miss)或太太(Mrs.)因为这关系到对方婚姻状态,属于比较敏感的问题,当不能肯定时,通常笼统地称女士为Ms.英语的亲属称呼比汉语笼统、简单的多。

2、以姓名为例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名在前姓在后;中国女子结婚后保持原姓,西方女子婚后改为夫姓。在取名方面,中国人取名重口彩,多与美丽、财富、志向等有关,西方人取名不重这些。

二、部分意义相同,但其他意义相去甚远

有的单词虽然表面相同,但隐含或附加意义却不同,感性色彩也不一样,有褒义、贬义之分。以“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为例。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这个词同汉语中的“知识分子”有所不同,它比“知识分子”包含的词义要窄些,只包括大学教授等和在学术上与大学教授具有同等地位或取得相当学术成就的人。在英语中intellectual这个词并不总是褒义词,有用于贬义的,如“自认为是知识界的杰出人物,耽于空想,忙于钻研空洞的理论,但不善于处理实际问题”。请看《韦氏国际大词典(第三版)》上的两个例句:例1:Don’t go for the intellectual who knows nothing but$2 words.(不要轻信/迷信那些只会咬文嚼字的知识分子。)(two-dollar words表示“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大词”。)例2:Intellectual is an uglyword? it implies consummate snobbery.(intellectual——词带有强烈的贬义,意味着极端势力或高傲自大。)

三、表面意义和内涵的不同

“lover”一词在中文里是“爱人”,一般用来指自己的配偶(丈夫和妻子),但在西方人眼里“lover”也是“爱人”,但指的却是情夫或情妇,它与husband或wife的意义完全是两码事。又如“marry”一词,在西方社会里,无论是男娶女,还是女嫁男都用“marry”一词来表示,而在中国,娶与嫁有着明显的文化内涵,“娶”与古代盛行的抢婚有关,“嫁”即意味着妻子有了归宿。又如“professional”一词,“He is fl professiona1.”和“She is fl professiona1.”之间可能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意义,对男性来说,可能联想到是个拳击手,而对于女子来说,却会被当作妓女的别称。再如,“When it comes to dancing,I’m all thumbs.”“thumb”一词在中国文化里往往代表“最棒的”、“顶呱呱”的含义,你或许这样翻译:“谈到跳舞,我是个内行”,但在西方,thumb 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认为它是五个手指中形象最不佳的(因为它最短,灵活度最差),所以,真正的意义是“谈到跳舞,我一窍不通。”

四、词汇空缺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的语言,由于文化、地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往往英语里的表达方法在汉语里没有,而汉语里有的表达方法在英语里也找不到。前面关于亲属称呼方面的内容也是词汇空缺的一例,最明显的是privacy一词,若译为“隐私”,或者“秘密”,或者“私事”,都没有把privacy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据说俄语中也没有合适的对应词。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概念与西方的价值概念不同,传统不同,我们对于privacy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视,因此,就没有一词能包括privacy所表示的那些意思。又如:“hippie”,汉语里没有这个“嬉皮士”词,而汉语的“干爹、干妈、粽子”等词,在英语中也没有;再以white meat 和red meat为例,前者包括一些颜色较浅(尤其是煮熟后较淡)的肉,如猪肉、家禽肉;red meat 是指一些颜然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即使把前者译为“白肉”,后者译为“红肉”,语言上似乎是明白了,但实际上并不是它们的确切含义,汉语中无相应的词对应。一些合乎我国国情的用语,如果用英语表达时,往往是让人感到有一股典型的“中国味”,而绝大多数的英美人实际上不太懂它们的确切的意思,如铁饭碗一iron ricc bowl,大跃进一great leap forward,精神文明一spiritual civilization;又如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用语,也是很难用英语表达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斗争会”一struggle meeting。这种译法也很难说明其当时的恐怖气氛,更不用说英美人是否弄清楚其内涵了。

五、颜色词语

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相同和不同的联想意义。如表示相同意义的词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话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普通的日子印的是黑色,但black—letter day 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表示“倒霉的一天”。);在表达感情方面,英语中的become red—faced 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示“不好意思”、“难为情”或“为难”、“困窘”。Black(黑色)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表示black(黑)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等。有趣的是.在商业英语中inthe black有好的意思,即“经营一项企业盈利”。如: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自从他当了经理以后,公司一直赢利。)be in the black(赢利)的反义词是be in the red(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账时所用墨水的颜色。in the red显然已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六、动物词语

以“龙”为例,中国人理解的龙与西方的dragon不一样。严格地讲,龙与dragon所指并不是同一个动物,这从中国人所画的龙与西方人所画的dragon中可以得到证实。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在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而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如,龙飞凤舞、龙凤吉祥、藏龙卧虎、生龙活虎等。因此,为了区分西方的dragon和中国的“龙”,将后者称为Chinese dragon.再以“孔雀”(peacock)为例。孔雀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语中,peacock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扬扬自得的意思,例如as proud as fl peacock。

七、成语与谚语等

成语与谚语等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否正确使用它们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因此,了解中英文的成语与谚语等是至关重要的。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plays the game.”有人字面译:“约翰为人可靠,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其实这里“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王妃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大主教徒星期五只吃鱼的风俗,因此“to eat no fish”是表示“忠诚”的意思。“to play game”是成语,和“to play fair”(公平竞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等。再如与我们中国有关的“fl Chinaman’S chance”,字面意义是“中国人的机会”,何为中国人的机会呢?原来l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出现淘金热,当地华工也加入了淘金的行列。但轮到华工的是那些白人淘金过后所剩下来的渣滓,他们能淘到黄金的机会实际上是微呼其微。“fl Chinam an’S chance”,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机会(havefin extremely poor chance),这个成语除了表示机会外,还暗讽中国人过去在国际上没有地位。

八、同一词语所赋予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涵义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美语是在英语基础上分离出来的英语(Transplanted)。美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词语、读音、拼写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以美国的汽车业为例,Chevrolet的Nova牌汽车在西班牙语言的国家就很不受欢迎,因为它的发音酷似西班牙语中的“Nova”,其意思是“它开不动。”(It doesn’t go.”);Ford汽车公司曾试图将它的“Comet Caliente”汽车推向墨西哥的市场,虽然从字面上意义来看“Caliente”可译为“热”,但是,在墨西哥俚语中,它还有另一个意义是“妓女”(streetwalker),所以,这种汽车的销量一直不好;

再以一家美国的贸易杂志为例,这家杂志想在德国推销某种礼品,用英文“gift”作标题,结果,这种礼品在德国不畅销,原因是在德文中“gift”的含义是“毒药”(poi—son)的意思;中国的拼音“皮鞋”一词注音为“pixie”,但在出口国外时没有把它翻译成相应的英文,仍然用“pixie”,结果销量很不好,因为英文“pixie”一词意为“妖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想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才能正确理解并准确使用这一语言。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能力与实际能力的关系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他们语言本领和良好教养。英语教学中必须注意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必须传授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M].北京.夕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谢文怡,刘云滕.广告英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17176984.html,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作者:徐洁 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3期 摘要:文化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它所表 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探讨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法,尽可能减少文化亏损,全面传达词汇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指称意义;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85-02 翻译是译者对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常常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文化的差异必定造成翻译的困难。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 种文化的不同。”(1989)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差异在翻译中的补偿。 一、英汉词汇层上的跨文化差异 (一)指称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词的指称意义即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和概括时,始终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反映或概括就在不同的语言上表现出差异。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或不常见。 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如hot dog,hippy,fairplay,等都是汉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而汉语中的“天干”、“地支”、“楷书”、“赤脚医生”等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刘川,段跃萍,1998)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兜圈子才能表述。文化重点(cultural load)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sister是“姐”或“妹”,汉语中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严格区别

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 一.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表现 (一).历史传统的差异 在英国人心目中白色是上帝、天使、幸福、纯洁的象征。“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源自于英国国家的宗教故事magi和draids在基督复活时穿着白色的衣服。因此白色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地用在婚礼上。”[3]而白色在中国则是丧色。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红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里中是一种喜庆色,它象征着吉祥、如意,使人联想到幸福与健康。过新年时贴上红对联、举行婚礼时新娘都要穿上红色喜服,墙上、门上、窗上都贴上红喜字,客人送的礼金或长辈给的红包,都要用红纸包着。结婚后生了孩子,有些地方还要向亲朋好友送红鸡蛋,以示喜庆。但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民族眼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恐怖和危险,甚至会使人联想到淫荡、低级趣味。如:现代西方城市有很多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英语的scarlet 有“鲜红的、淫荡的、罪名昭彰”之意。 由此可见,因历史传统的不同,英汉两民族对待颜色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中方尚红轻白,而英方则重白轻红。 (二).民族心理上的差异 “民族心理就像一条幽暗的地下长流,涌动在一个民族意识的岩层里,流贯在该民族的血脉中。”[4]中西方人们的心理因素及看待问题的方式,又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英汉民族中,不同的颜色词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种物质的客观表象。英语说“black tea”,汉语说“红茶”。为什么同样的一种茶被描述成了不同的颜色?英国人着眼于茶叶的颜色,称其为“黑”,而中国人却着眼于茶水的颜色,称其为“红”,这是由于两民族之间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我们都知道英语中black and white的意思是白纸黑字,深入分析这个词组的意义深远。白色代表着轻的颜色,而黑色是代表重的颜色。中国人喜欢将轻的放在前面,重的放在后面,成正三角模式。很稳当,踏实。而英国人则喜欢重的放在前面,轻的放在后面,成倒三角模式,站不稳脚跟。再如“yellow”黄色一词,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宋王懋《野客丛书.禁用

名字看中美文化间的差异

中英文姓名文化差异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Names 【摘要】人名是用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或者一个人群与其他人群的符号。要接触、了解一个社会往往是从接触、了解这一社会的成员开始的。姓名不仅仅是人们相互区别的语言标志,而且隐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道德、伦理等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人名的研究领域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已远远超出了人名本身。著名学者楼光庆早在1985年就对人名的历史渊源、种类及文化含义作了系统的介绍,之后又有一些学者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众所周知,人名首先传递着明确的男女性别之分这一信息,英汉男子名和女子名往往是分开的,尽管有“男人女名,女人男名”的现象,但二者相同毕竟不多。本文旨在分析英汉语男女人名在结构、命名的方式及特征和各自的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加深中西文化的了解,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姓名、结构、文化、联系 【abstract】As a unique social offspring, name bears a close link to its culture and seems in separabl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such information as a nation’s history, language, psychology, religion and customs. This paper intends to, with its rich example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 probe into the respective structures,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names, which will be conducive to be-coming acquainted with the customary similar and differences in names. Keywords: name, structure, cultural, association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145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周艳琼(1976-),女,四川简阳人,讲师,从事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学方向研究。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goodenough,1957);“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Hudson,2005)。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 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aunt, 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 “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3.文化意义的空缺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oyster(牡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周艳琼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本文从词汇文化意义差异性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几个方面浅析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说明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145-02

中英颜色词汇的对比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2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 3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6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8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 9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 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3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4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5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6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7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8 1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20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1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22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2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4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25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26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2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28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 2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30 寻找真正的自我 31 浅析库尔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中的黑色幽默 3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33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34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6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3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38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39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4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浅谈英汉词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词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高熹 (交流生学院生物技术 168615140001)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文明的成果,因此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在其语言的各个方面,而其中词汇更能体现文化中的内涵。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了词汇中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本文对英汉词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西文化;词汇;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语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文化差异在其中有诸多的表现。英语和汉语分别是适用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系,其文化差异体现在词汇中的方方面面。 一、文化差异是词汇差异的原因 1、历史文化与词汇 中华文明相对于西方文明更为源远流长,其中几千年的文字发展较英语更能表达出准确的意义,即便表达同一词汇适用对象不同时也有不同的表达。例如,对于“我”这一第一人称词汇的表达,在汉语尤以文言文中,一般人可称我、余、吾、予、在下;大臣称自己臣;皇帝则为朕、寡人;读书人小可、不才;下人为奴才、老奴;出家人是洒家……而在英语中,这些众多的表达仅仅为一个“I”。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有一些历史上错误的观点也会大致词汇的不同。例如我国古代中医认为记忆是存在于心脏中,而这一观点也深入到了文化,make up one’s mind坚定思想去做,而中文习惯却为坚定信心,同样,决心、用心良苦、心碎、专心、心领神会、口是心非等都是这“错误”的历史因素在词汇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2、不同主观认识导致的词汇差异 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决定了各民族对客观对象有着不同认识。西方人对狗有着特殊的情怀,他们认为狗是忠诚、可靠、聪明、勇敢的象征。而在中文词汇中,比如狗头军师、走狗、狗东西、狗腿子、兔死狗烹、人模狗样……大部分均为贬义表达。 同样,英语中有一谚语“as cunning as a dead pig”翻译为“像狐狸一样狡猾”,而不能翻译为死猪,很重要的原因是猪对中国人而言是愚蠢的象征。 另外,西方人在表达词汇时避讳使用数字“13”,这与西方信仰基督教中最后的晚餐犹大是第十三个赴宴的有关。在中国“4”音同“四”,“18”代表着十八层地狱,因此中国的酒店常常不设第四层,人们买房也避讳十八层楼,而更青睐于“6”、“8”、“9”。 3、客观对象与词汇

颜色词“红”汉英对比翻译

颜色词“红”的汉英对比及翻译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词在英汉两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其物理属性对各民族一样,但受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的影响,两民族对颜色词产生的联想、象征、申义大不相同。本文从颜色词“红”着手,探其文化根源,分析它在英汉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颜色词;红色;文化内涵;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color words are widely u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ouse same response to all nations,but their associative,symbolic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rendered by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quite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cultural traditions,customs,religious faith,ways of thinking and national ideology.the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cultural sources and connotations reflected by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and proposing relevant translation skills accordingly.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 2010-11-04 23:15:15 Tag: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中西文化差异会对词汇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用法、内涵非对应或零对应词产生影响;也会造成中英文句式在形合与意合、客观与主观、首重心与尾重心方面的不同。 一、引言 英语词汇知识、句法知识是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中的必要技能,也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已获得普遍认可。本文所尝试探讨的是在词汇与句法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本文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渗透;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句法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二、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 正因为词汇知识是英语能力中的必要技能,因此,目前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达到对词汇层次的适当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的印记。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讲解词汇基本含义与用法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其由于文化差异所赋予词汇的不同特征。具体讲授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由于文化差异对词的理性意义产生的影响 1. 词义概念范围大小不同 概括性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词义的概括性是在使用语言的集团内部长期地、历史地形成的,是指人们在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义时,舍弃了客观事物的个性而把握了它的一般特征。英汉有些同义词事实上词义概念范围是不同的,有些汉语释义缩小英语词义的概念范围,有些汉语释义扩大了英语单词的概念范围。譬如:汉语的“工程师”是比较高级的技术职称,一般指受过大学教育并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人员,但英语的engineer 含义五花八门,按《新英汉词典》的释义,它既指工程师、技师,也指火车司机、轮机员、工兵,乃至倒垃圾的工人sanitary engineer,这就与中国的“工程师”的含义相差甚远了。 2. 语意轻重不同 例如:The conflict spread everywhere,intovillages ,as well as intocities.根据英汉综合大词典对as well as 的释义:(1)不亚于;与……相同;(2)又,也,此外。如果简单地把例句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农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则把原文的语意轻重关系给弄颠倒了。在原文中as well as 的前项为语义重点,而在上面的中译文中却把as well as 的后项变为语义重点了。因此,上面的英文应当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城市,也蔓延到了农村。 3. 词义着重点不同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差异 〔摘要〕姓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本文从形式、起源、功能等方面对中英(讲英语国家) 姓名文化进行比较,总结了中西方姓名几方面的特点,反映出两国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差异。 〔关键词〕中英文;姓名;文化差异;讲英语国家; 姓名是一种符号,它是社会上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会获得一个姓名,从此,姓名就会与我们生死相伴,荣辱与共,有的人用姓名表达愿望,有的人赋予它某种精神,有的人用姓名象征某种事物。因此,姓名必然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古今中外,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宗教、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英姓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显著差异,对两国姓名文化加以比较,饶有趣味,使人深思。 一、中、英姓名在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英语国家姓名,名在前,姓在后。比如,中国人的姓名:王健(姓+ 名) ;英国人的姓名:LindaJones (名+ 姓,林达·琼斯) 。其实,这种差异有它本质原因;在中国,姓氏的起源先于名字的产生;而在英国名字的产生则先于姓。 二、中国的姓与英语国家的姓在词义、起源、来源等方面的比较 (一) 姓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 许慎《说文解字》载:姓“, 人所生也。??从女,从生。”〔1〕由此可见“, 姓”的起源跟女子生育有关,同一母亲所生的后代有相同的姓。据说,在中国从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那时,姓是一个部族的族号或标记,代表的是母氏血统,它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比如,尧、舜、禹等。从上古时代,部族或人都以姓为标志符号,此时没有名字。 姓在英语中的意义,英语中的“姓”为“surname”即“名字之上的(名字) ”。在法语、德语、罗马语、拉丁语等西方语言中,姓均表示“家的名字”,从这些词义我们可以看出,“姓”或者从它与家族的关系出发来定义;或者描述它同名字的关系,并不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英语国家的姓(surname ) 属于后者,即名字之上的名字。〔2〕 (二)“姓”在中英两国起源的差异 在中国“, 姓”起源于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那时用来“明世系,别婚姻”。〔1〕可见,从中国的母系氏族社会起“, 姓”一直是一个血缘关系的标志。在英国,姓的起源要比中国晚得多。古时候,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只有名字,没有姓,

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和承载文化信息,蕴涵着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关于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已有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温雁娜在文章《浅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认为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类似。2、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3、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4、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有文化内涵。5、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不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类似。 刘亚军在文章《简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词汇空缺现象。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三、习语与典故的差异。四、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我个人的观点和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往往词汇文化的差异最为突出。它主要体现在: 1、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在动物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上也各有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常用“虎”来喻“王者风范”, 如“虎虎有生气”, “五虎上将”。而汉语中的“虎威”在英语中却不用“tiger ( 虎) ”, 而用“lion ( 狮子) ”来表示, 如“bold as a lion ( 如狮子般勇猛)。英国人还以lion 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又如我国古代传说中, 龙( dragon) 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动物。在封建时代, 龙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汉语中也常出现“龙袍”, “龙椅”和“望子成龙”等褒义表达法。在英语中“龙”则是指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在西方人眼中代表着凶恶和丑陋,。 2、英汉两种语言对颜色词的使用, 从表达方式、感情色彩到运用范畴, 都反映出其文化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环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在颜色方面,汉语以“黄色( yellow) ”喻色情, 如“黄色影片”, “黄色录相带”, 而英语却用“blue”, 如“blue films”, 英语的“yellow books”并非指黄色书刊, 而是“黄皮书”, 是指法国政府发表的报告书。“白”在汉语中表示“丧事”的意思, 例如“白事”指丧事( funeral) , 同时指纯洁无瑕, 如白莲花和白酒等, 在英语中则用“白”象征着“幸运吉祥”, 如a white day ( 吉日) 。 3、词汇的文化渊源差异。不同语言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形象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渊源。汉语中的蟋蟀与英语中的cricket 指的是同一种鸣叫的小昆虫,但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渊源。“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印象,而在英美人们心目中,蟋蟀并没有伤感色彩,因文化渊源的关系给人的形象都是轻松愉快的。 4. 语言中的词汇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政治和法律上。我们汉语中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英语的liberation 差距很大, 前者是指无组织和无纪律现象, 后者主要是指反对政治的、社会的束缚。我们中国学生常将politician 译为“政治家”, 这是很不合适的。在英语国家里politician 一词往往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会引起人们的蔑视, 因为它是指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搞政治、玩弄权术的人。 5.语言运用范围和发展的差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体式、不同的宗教意识与社会进程中语言词汇的运用与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征。英汉民族各自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别较大,词汇运用范围有着明显的差异。英国四面环海,长期从事渔业生产和航海事业;而中国地处内陆,长期停留在农业经济阶段,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分别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济体式。例如汉语的词汇都是与农业有关系的“牛”、“猪”、“烂泥”;“班门”、“萍水”、“桑榆”;而英语词汇则与“大海”“鱼类”“船帆”有关。人的意识形态是由长期的看法和信仰组成。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表现十分明显。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英语国家的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因此God、church、priest等词汇也是经常出现与汉语中佛教词汇相互对应。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语言也在不同的社会进程中不断地发展。一些词汇已经少用或不用,一些新词涌现出来,更有许多旧词被赋予新的含义流行于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词汇,往往包括旧词新义的复出和新词的产生,这些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如汉语中的囧,英语中的in(潮),out等词。 6、汉语的日常寒喧语对于说英语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涵义 由于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的寒喧语也大不相同。中国人见面常说“吃饭了吗’相当于英国 人见面常说的“hello 。”或“hi ”,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吃饭, 我请你吃饭。”的涵义。同样“你上哪儿去了”或“你到哪去了”这些也莫过于英国人见面打招呼“hello”或“hi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种招呼语有不尊重对方的涵义, 回答语往往是“少管闲事”。 综上所述,要学好英语不仅要了解它的语言学知识,还要研究语言的文化因素。只有了解了汉英在词汇上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才能学好英语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出现文化休克和语用错误。 参考文献:[1]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20—130.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40—50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仅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 aunt,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 1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 姓氏的源流 由起源来看,中国的姓始于人类的原始部落,开始于上古的母系社会。《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不同的母系后代不能通婚,为了明确区分血缘关系,便产生了姓。而中国古代除了姓之外,还有氏,氏产生于姓之后,由于人口数增加,同姓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又再分化为若干氏,姓与氏除了产生先后有别,另外,氏还表示社会地位、封地、职业等,但从秦代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 中国姓氏来源有四:源于所封的国号或所封的地名,如:「周、夏、殷、齐、鲁、赵、楚、屈、解」;源于先人爵号或谥号,如:「王、侯、武、文、闵、穆」;源于职业,如:「屠、陶、卜、巫、贾」;源于居住地,如:「郭(东郭、南郭)、西门、柳(柳下)、李」;源于原始部落的动、植物图腾,如:「马、熊、牛、羊(杨)、凤、龙、山、花、水(举常见的姓为例)、叶」。 日本人的姓来源有五1:以居住地为姓,如:「山下、山本、田边、西村、森村」;以动物为姓,如:「白鸟、小熊」;以植物为姓,如:「若松、高杉」;以建筑物为姓,如:「高桥、鸟居」;以宗教信仰为姓,如:「小野寺、西园寺」等。 命名方式或原则 中国人命名的方式很多,名字来源纷杂,大至可归类以下几个方面2: 以生辰八字命名:数千年来我国的五行和八卦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往往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命中缺少哪一样,然后由名字补上,使缺少的一行发达、昌盛。如缺土叫润土,缺金叫鑫,缺木叫森等。 以出生时间命名:诞生的时间往往成为取名的素材,如将孩子取名为端午、国庆、冬生、春生、夏生、秋生等。 以出生地点命名:如鲁迅先生给孩子取名「海婴」,是取出生于上海的意思。如:京生,是指生于北京;汉生,意指生于武汉。 以排行顺序命名:以数字排行,如长子取名大宝、次子取二宝、三宝,另一个用伯、仲、叔、季来命名诸兄弟。 以事件、事情名命名:如文革、卫东、卫红、学军、学农等。 从植物命名:如琼花、紫荆、杏花、梨花、松柏、冬青等。 引经据典:如文武,指文武双全。还有从经典句释中节略成词而命名,如姝丽,指美女,源出《后汉书?和熹邓皇后记》:「姿颜姝丽,绝异于众。」 而台湾地区的命名原则也自成一格,整理如下(引自陈琦的命名作业): 算命—即根据新生儿的出生时辰,配合八字而命名。以笔者任教的班级、70年代末年龄层而言,这是最普遍的命名方式,约占班上半数。 查字典—藉此查出寓意深远的名字。 1田艳萍(2003)<从中英日姓名看文化差异>《青海民族学院学报》n.2,114-116。 2王述文(1999)<汉英姓名的建构及其文化涵义>《荆州师范学院学报》n.4,116-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