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形冲压零件

圆筒形冲压零件
圆筒形冲压零件

一、冷冲压模具设计的目的

冷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是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学完基础理论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所设置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

1、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冷冲压模具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2、巩固与扩充“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课程所学的内容,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绘图、计算、查阅设计资料和手册,熟悉标准和规范等等

二.分析零件

零件为圆筒形冲压零件

生产批量:中批量

材料:45钢材料厚度:2 mm

三.工艺分析:

工艺性是指冲压件对冲压工艺的适应性。

工件:此工件只有落料和拉深两个工序.工件形状简单,并且工件为无凸缘圆筒件,要求内形尺寸,拉深时厚度不变,因此工件能满足落料拉深要求.工件的底部圆角半径r=2mm≥t,满足再次拉深圆角半径要求.尺寸φ20 mm,也满足拉深工序对工件的公差等级要求。

材料: 45钢,由于强度低,塑性好,适用于制造受力不大的冲压件和拉深件,并有利于冲压成形和制件质量的提高,还具有良好的冲压成形性能,即有良好的抗破裂性,良好的贴模和定形性,所以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

四.工艺方案的确定:

1.先确定拉深次数:

=d n/D中的, d n实际上是确定拉深次数,先判断能否一次拉出总拉糸数m

> m1时,则该零件只需要一次拉出,否则就要进行多次拉零件所要求的直径.当m

计算毛坯尺寸:查[1]中表6-2得修边余量△h, h/d=49/18=2.54,取△h=4mm

毛坯直径公式D= d2+4dh-1.72rd-0.56r2

参数:d = 18mm

参数:h = 49mm

参数:r = 4mm

计算结果D=63.3mm

查[1]中表6-6得,取m1=0.4,;取m2=0.7,m3=0.75

=d n/D=18/63.3=0.28

总拉深糸数: m

则可以判断出一次拉不出.

则第一次拉深直径d1=m1D=0.4×63.3≈25.3mm

第一次拉深的高度:h1=0.25[(D2/d1)-d1]+(0.43r1/d1)(d1+0.32r1)

参数:d1=25.3mm

参数r1=4mm

计算结果h1≈37.5mm

第二次拉深直径d2=m2d1=0.7×25.3≈17.7mm

由此可得知,d2〈d

则产品是通过二次拉深所得到的。工序图如1-1所示

工件

2.工艺方案:

该工件包括落料、拉深两个基本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首次拉深一,再次拉深。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拉深复合,后拉深二。采用复合模+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三:先落料,后二次复合拉深。采用单工序模+复合模生产。

方案四:落料+拉深+再次拉深。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三道工序三副模具,成本高而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

大批量生产要求。方案二只需二副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都较高,工件精度也能满足要求,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方案三也只需要二副模具,制造难度大,成本也大。方案四只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工件精度也能满足要求,但模具成本造价高。通过对上述四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该件的冲压生产采用方案二为佳。

五.模具总体设计

(1)模具类型的选择

由冲压工艺分析可知,采用落料拉深冲压和再次拉深。所以模具类型

为复合模和单工序模二套模具。

(2)定位方式的选择

复合模:因为该模具采用的是条料,控制条料的送进方向采用导料板,无侧压装置。控制条料的送进步距采用固定挡料销定距。而第

一件的冲压位置因为条料长度有一定余量,可以靠操作工目测来定。

拉深二模:采用带有压边圈装置对工件进行定位。

(3)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

因为工件料厚为2mm,相对较薄,卸料力也比较小,故可采用弹性卸料。对于复合模生产,应采用上出件比较便于操作与提高生产效

率。对于拉深二,也是采用上出件比较方便.

(4)导向方式的选择

为了提高模具寿命和工件质量,方便安装调整,该两套模具采用后侧

导柱的导向方式

六.工艺设计计算

1.排样方式的确定及其计算

设计复合模,首先要设计条料排样图。圆筒形状简单,落料形状就是一个圆,可以采用直排方式,如图4-1所示的排样方法,

1)、查[1]中表3-10得搭边值a=1.0mm a1=1.2mm

2)、送料步距A

A=D+a=63.3+1=64.3mm

3)、条料宽度B(采用无侧压装置的导料板之间送料时)

B =(D+2a 1+2Δ+b 0)

=[(63.3+2×1.2+2×0.5) =66.7mm

4)、一个步距内材料料利用率η

η=(s 1/s 0)×100%

=(π×63.32/4)/(64.3×66.7 )×100% =73.33%

5)、 查[3]板材标准,宜选600mm ×1750mm 的钢板,每张钢板可剪裁为5张条料(120mm ×1750mm ),每张钢板的材料利用率为74%

2、冲压力的计算

料落:采用弹性卸料装置和下出件模具 查[1]表2-3得,取て=300MP

冲裁力F=Lt σb =1.3てLt=1.3×300×3.14×63.3×0.8≈62013N 式中 L ——冲裁件周长(mm)

t ——板料厚度(mm )

σb ——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 查[1]表3-8得K 卸=0.05 K 顶=0.06 F 卸=K 卸F=0.05×62013=3100.68N F 顶 = K 顶F=0.06×62013=3720.78N

压力机所需的冲压力 F 冲总=F+ F 卸+ F 顶=68834.46N 拉深一

查[1]表6-11得,K 1=1;K 2=0.85; σ

b

查[1]得表2-3, 查[1]6-13得σ

b

=400MP P=2.5MP

拉深力:F 拉=K πdt σ

b

=1×3.14×25.3×0.8×400

=25421.44N

压边力:F Q1=(π/4)[D 2-(d 1+2R 凹)2]p

=(3.14/4)[63.32-(25.3+2×6.4凹)2]×2.5

=1071.23N

总冲裁力: F= F 冲总+ F 拉+ F Q1=95327.13N 也就是压力机所需的冲压力

故落料拉深复合模配的的压力机所需的总冲压力为 F 总=95327.13N 拉深二

查[1]表6-11得,K 2=0.85; σb 查得表2-3,得σb =400MP 查[1]表6-13得:p=2.5MP; 查[1]表3-8得 K 顶=0.06;

拉深力:F 拉2=K 2πd 2t σ

b

=0.85×3.14×17.7×0.8×400

=15117N

压边力:F Q2=(π/4)[d 12-(d 2+2R 凹)2]p

=(3.14/4)[25.32-(17.7+2×2.4)2]×2.5 =262.66N

顶件力: F 顶= K 顶 F 拉2=0.06×15117=907N

总冲裁力: F= F 拉+ F Q2+ F 顶=15117+262.66+907=16286.66N 也就是压力机所需的冲压力

所以二次拉深时的压力机所需的总冲压力为 F 总=16286.66N 七.主要零部件设计

1. 工艺零件设计:

1.1 工作零件: 拉深落料复合模: ① 凸凹模

结合工件外形并考虑加工,将凸凹模设计成带肩台阶式圆凸凹模,一方

面加工简单,另一方面又便于装配与更换,采用车床加工,与凸凹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7/m6。

凸凹模长度L=36+16+6+29+1=88mm 。具体结构可参见图5-1.1(b)所示。 ②拉深凸模

拉深凸模采用台阶式,也是采用车床加工,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7/m6的配合,拉深凸模结构如图5-1.1(a)所示。

③落料凹模

凹模采用整体凹模,冲裁的凹模孔可采用线切割机床和铣床加工,安排凹模在模架上的位置时,要依据计算压力中心的数据,将压力中心与模柄中心重合。

凹模的轮廓尺寸应要保证凹模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凹模板的厚度还应考虑修磨量,根据冲裁件的厚度和冲裁件的最大外形尺寸在标准中选取凹模板的各尺寸为:长230mm,宽200mm,因考虑到整套模具的整体布置要求,选其厚度为79mm,

④模具刃口尺寸的计算

落料:按按单配加工时的尺寸的计算

查[1]中表3-3得

Z min =0.072mm Z

max

=0.104mm

取落料的尺寸公差为IT14,则公差为△=0.87mm

查[1]中表3-5得 x=0.5

所以落料料凹模尺寸:D=(D

max

-x△)

=(63.3-0.5*0.87) =62.865mm

因此落料凸模的基本尺寸与与凹模相同是62.865mm,但不必注公差,注明以0.72~0.104mm的间隙与落料凹模配制.

落料凹模如图5-1.2所示:

拉深一:查[1]中表6-14得C

1=1, C

2

=8

1).凹模圆角半径R

凹= C

1

C

2

t=1×8×0.8=6.4mm

R

凸=(0.7~1.0) R

=0.85×6.4=5.44mm取R

=5.5mm

2).拉深模的单边间隙Z=(D

凹-D

)/2

查[1]表6-15,得单边间隙Z=1.1t=1.1×0.8=0.88mm

3).拉深凸模和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其制造公差:

第一次拉深模,由于其毛坯尺寸与公差没有必要予以严格的限制,这时凸模和凹模尺寸只要取等于毛坯的过渡尺寸即可,以凸模为基准.取公差等级为IT10=0.12mm.

d

凸=d

-

δ凸=63.2

-0.12

mm

d

凹=( d

+ 2Z)

+δ凹=(63.2+2×0.88)

+0.12=64.96

+0.12mm

图形如5-1.1图所示:

1.2 工作零件:二次拉深模

①凸模

根据工件外形并考虑加工,将凸模设计成带肩台阶式圆凸凹模,一方面加工简单,另一方面又便于装配与修模,采用车床加工,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7/m6。

凸模长度 L=H

1+H

2

+Y

式中 H

1

——凸模固定板厚度

H

2

——压边圈高度

Y——附加长度,包括凸模刃口修磨量,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46mm,因此凸模长度L=28+60+46=134mm。具体结构可参见图5-1.2(a)所示。

②凹模

凹模采用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机床加工,安排凹模在模架上的位置时,要依据计算压力中心的数据,将压力中心与模柄中心重合。取凹模轮廓尺寸为φ160mm×58.8mm,结构如图5-1.2(b)所示

③模具刃口尺寸的计算

1).凹模圆角半径R

凸= r

=2mm

R

凹= R

/0.85=2/0.85=2.352mm≈2.4 mm

2).拉深模的单边间隙Z=(D

凹-D

)/2

查[1]表6-15,得单边间隙Z=1t=1×0.8=0.8mm 3).拉深凸模和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其制造公差:

查[1]表6-16得凸凹的制造公差为:δ

=0.02mm δ凹=0.03mm

当工件要求内形尺寸:凸模尺寸:d

凸=(d

min

+0.4△)

=(17.7+0.4×0.4) mm=17.86mm

凹模尺寸: d

凹=( d

min

+0.4△+2Z)

=(17.7+0.4×0.4+2×0.8) =19.46mm

图形如5-1.2所示:

1.3. 定位零件的设计

落料拉深复合模

①固定挡料销

落料凹模上部设置固定挡料销,采用

固定挡料销的进行定距.挡料装置在复合模

中,主要作用是保持冲件轮廓的完整和适量

的搭边.,如图所示为钩形挡料销,因其固定孔

离刃口较远,因此凹模强度要求,结构上带有

防转定向销.挡料销采用H7/r6安装在落料

凹模端面

②导料板的设计

导料板的内侧与条料接触,外侧与凹模齐平,查[2]表14-17导料板与条料之间的间隙取0.5mm,这样就可确定了导料板的宽度,导料板的厚度按[2]表14-15选择。导料板采用45钢制作,热处理硬度为28~32HRC,用螺钉固定在凹模上。

③卸料部件设计

卸料装置用弹压卸料板的卸料装置,如下图1-3所示,卸料板内孔每侧与凸模保持间隙C'=0.1~0.2t=0.16mm;卸料板周界尺寸与凹模周界尺寸一样,厚度根据冲裁件料厚t和卸料板宽度B查模具手册之四[2]中表14-10得其厚度为16mm。卸料板采用45钢制造,淬火硬度为43~48HRC。

卸料螺钉的选用

卸料板上设置2个卸料螺钉,公称直径为12mm,螺纹部分为M8×16mm。卸料钉尾部应留有足够的行程空间。卸料螺钉拧紧后,应使卸料板超出凸模端面lmm,有误差时通过在螺钉与卸料板之间安装垫片来调整。

④压边圈设计

首次拉深:

为了防止拉深过程中起皱,生产中主要采用压边圈,查[1]表6-12,可判断出需要压边圈。压边圈采用45钢制造,热处理硬度为42~45HRC。其结构如5-2.4(a)所示

二次拉深:

压边圈,结构与尺寸由标准中选取,压边圈圆角半径r

应比上次拉深凸模的

Y

相应圆角半径大0.5~1mm,以便将工序件套在压边圈上.材料采用45钢,热处理硬度为调质42-45HRC.其结构如图5-2.4(b)所示.

2.结构零件

1.1 模架及其他零部件设计

①落料拉深复合模

采用滑动导向后侧导柱式模架的导向方式,如图所示,带有导柱的冲裁模适合于精度要求较高,生产批量较大的冲裁件,且导柱模结构比较完善,对后侧导柱的导向方式可从左右和前后两个方向进行送料。故相应选后侧导柱模架。

因为它的模具较高所以选取比较大一点的模架模

架的结构与尺寸都直接由标准中选取,相关参数如下:

凹模周界L: 315

凹模周界B: 250

闭合高度(参考)|最小: 275

闭合高度(参考)|最大: 320

1上模座数量1 规格: 315×250×55

2下模座数量1 规格: 315×250×70

3导柱数量1 规格: 40×260

4导套数量1 规格: 40×140×53

导柱与导套结构由标准中选取,尺寸由模架中参数决定。

导柱的长度应保证冲模在最低工作位置时,导柱上端面与上模座顶面的距离不小于10-15mm,而下模座底面与导柱底面的距离应为0.5-1mm。导柱与导套之间的配合为H7/h6,导套与上模座之间的配合为H7/r6,导柱与下模座之间的配合为R7/h5。导柱与导套材料采用20钢,热处理硬度为(渗碳)56-62HRC。上下模座材料采用45钢,热处理硬度为调质28-32HRC。

②二次拉深模

也是采用滑动导向后侧导柱式模架的导向方式,如图所示,

模架的结构与尺寸都直接由标准中选取,因为它的模具

较高所以选取比较大一点的模架相关参数如下:

凹模周界L: 250

凹模周界B: 250

闭合高度(参考)|最小: 240

闭合高度(参考)|最大: 285

1上模座数量1 规格: 250×250×50

2下模座数量1 规格: 250×250×65

3导柱数量1 规格: 35×230

4导套数量1 规格: 35×125×48

导柱与导套结构由标准中选取,尺寸由模架中参数决定。

导柱的长度应保证冲模在最低工作位置时,导柱上端面与上模座顶面的距离不小于10-15mm,而下模座底面与导柱底面的距离应为0.5-1mm。导柱与导套之间的配合为H7/h6,导套与上模座之间的配合为H7/r6,导柱与下模座之间的配合为R7/h5。导柱与导套材料采用20钢,热处理硬度为(渗碳)56-62HRC。上下模座材料采用45钢,热处理硬度为调质28-32HRC。

1.2 弹顶器的弹性元件的选取

①落料拉深复合模

选用橡皮作为弹性元件,橡皮一般为聚氨胶,因为它允许承受的载荷较弹簧大,并且安装调理方便。

因为聚氨脂橡胶的总压缩量一般≤35%,所以取30%,刚聚氨胶的高度

h=0.3×H

h为压边圈运行的高度=39.8mm

H=39.8/0.3=132.7mm

橡胶的高度H与直径D应有适当比例:H=(0.5~1.5)D

根据上二式查[3]表3-100得.D=60mm; d=16.5mm; H=50mm; D1=78mm

选取三块同样的橡胶.中间加上钢垫圈,防止失稳弯曲.其结构图如下

②二次拉深模

选用弹簧作为弹性元件.选用圆柱螺旋弹簧,它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工作极限负荷F j与其相对应的工作极限负荷下的变形量L j。根据所需要的卸料力或推件力F Q以及所需要的量大压缩行程L0,来计算F j与L j,然后就可以在标准中选取相应的规格弹簧。

1)确定弹簧的数目为1

2)顶件载荷F Q=压边力=1260N

3)最大压缩行程L0=h1 + h2 + h3 + t =1+46.8+7+0.8=55.6mm

4)计算所需的弹簧的工作极限负荷F j与工作极限负荷下的变形量L j,K取

40%

F j = F Q/K=1260/0.4=3150N

L j= L0/(1-K)=55.6/(1-0.4)=92.67N

由上述二式查弹簧标准表得:弹簧材料直径为10mm,弹簧中径为75mm,节距为t=26.5,工作极限负荷F j =3500N,变形量L j=111mm,有效圈数为7.5

六.模具总装图

通过以上设计,可得到如图6-1的落料拉深模和6-2拉深二模所示的模具总装图。

①落料拉深模:模具上模部分主要由上模座板、垫板、凸模、凸模固定板、推件板及卸料板等组成。卸料方式采用弹性卸料,以弹簧为弹性元件。下模部分由下模座、垫板、凹模板、凹模固定板、压边圈和导料板等组成。条料送进时采用固定挡料销粗定距,拉深凸模7低于落料凹模8的距离为一个料厚,是为了在冲压是能保证先落料再拉深。

②拉深二模:拉深前毛坯套在压边圈6上,所以设计的压边圈形状与上一次拉出来的半成品相适应,拉深后,压边圈将冲压件从凸模7上托出,推件板9将冲压件从凹模中推出。

图6-1

图6-2

七.冲压设备的选定

落料拉深复合模:

通过校核,根据F

查[1]中表1-3选型号为J23-40的压力机其基本参数:标称压力(kN)——400

滑块行程(mm)——80

行程次数( 次/min)——45/90

连杆调节长度(mm)——65

最大装模高度(mm)——330

工作台尺寸前后×左右(mm×mm)——460×700

模柄孔尺寸直径×深度(mm)——φ50×70

电动机功率(kW)——5.5

模具的闭合高度H

模具应介于压力机的最大装模高度H

max

与最小装模高度H

min

之间,

否则就不能保证下常的安装与工作。其关系为:

H min +10mm≤H

模具

≤H

max

-5mm

若模具的闭合高度H

模具>H

max

,则该压力机不能用,若H

模具

< H

min

,则可以加垫板。

实际算得H

模具

=301mm

则满足H

min +10mm≤H

模具

≤H

max

-5mm的要求。

二次拉深模:

根据F

查《冷冲模设计》中表1-3选型号为J23-25的压力机其基本参数:标称压力(kN)——250

滑块行程(mm)——65

行程次数( 次/min)——50/105

连杆调节长度(mm)——55

最大装模高度(mm)——270

工作台尺寸前后×左右(mm×mm)——370×560

模柄孔尺寸直径×深度(mm)——φ50×70

电动机功率(kW)——2.2

模具的闭合高度H

模具应介于压力机的最大装模高度H

max

与最小装模高度H

min

之间,

否则就不能保证下常的安装与工作。其关系为:

H min +10mm≤H

模具

≤H

max

-5mm

若模具的闭合高度H

模具>H

max

,则该压力机不能用,若H

模具

< H

min

,则可以加垫板。

实际算得H

A

8mm

则满足H

min +10mm≤H

模具

≤H

max

-5mm的要求。

七.对二次拉深件进入切边:

主要通过切边模具对二次拉深件进切边,而达到所需要的产品尺寸。可以采用带锥形口的拉深凹模或带圆角的拉深凹模设计进行切边,由于切边凹模没有锋利的刃口,所以切下的废料拖有较大的毛刺,也有将这种切边方法称为挤边。用这种方法对筒形件切边由于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可用复合模的结构与拉深同时进行,所以使用十分广泛。切边的工序图如下所示:

八.参考文献

[1].丁松聚主编. 冷冲模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冲压设计手册》编写组编写. 冲压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杨玉英主编. 实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王树勋主编. 典型模具结构图册.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孙凤勤、阎亚林主编. 冲压与塑压成形设备.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典型垫片冲压模具说明书概论

目录 目录 (1) 1. 工件的冲压工艺设计 (2) 1.1工艺分析 (2) 1.2确定工艺方案 (3) 1.3工艺计算 (5) 1.4凸模凹模凸凹模刃口及结构尺寸计算 (9) 1.5其他模具零部件的选择 (13) 2.装配图 (14) 3.小结 (14) 4.参考文献 (15)

1. 工件的冲压工艺设计 1.1工艺分析 冲压件的工艺性是指从冲压工艺方面来衡量零件设计是否合理。一般来讲,满足使用要求的条件下,能以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将工件加工出来,就说明该件的冲压工艺性好,否则,该件的冲压工艺性就差。工艺性的好坏是相对的,他直接受到工厂的冲压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影响。 该零件尺寸中,未注公差按照IT13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查公 差表,则其外形尺寸为被包容尺寸00.3942mm -,00.3933mm -,0 0.229.6mm - 零件简图:如图所示

零件名称: 典型盖板件 上产批量: 中批量生产(10万件) 材料:Q235钢 厚度:2mm 1.2确定工艺方案 确定工艺方案就是确定冲压件的工艺路线,主要包括冲压工序数、工序的组合和顺序等。确定合理的冲裁工艺方案应对不同的工艺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在选择工艺时,一般要考虑模具的结构形式,比较其综合的经济技术效果,选择一个合理的冲压工艺方案。 在确定冲压件的工艺路线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冲压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精度等级、生产批量、加工零件时操作的难易程度、模具的加工成本及时间等。 经分析该零件属于大批量生产,形状简单,工艺性较好、冲压件

尺寸精度较高。冲压该零件需要的基本工序有落料和冲孔。 方案一: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和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连续模)生产。 方案一单工序模具结构简单,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套模具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零件大批量生产的需求。由于零件结构简单,为提高生产效率,主要应采用复合冲裁或级进冲裁方式。 方案二复合模能在压力机一次行程内,完成落料、冲孔等多道工序,所冲压的工件精度较高,不受送料误差影响,内外形相对位置重复性好,由于压料冲裁的同时得到了校平,冲件平直且有较好的剪切断面。 方案三级进模可以加工形状复杂、宽度很小的异形冲裁件,且可冲裁比较厚的零件,但级进模冲裁受压力机工作台面尺寸与工序数的限制,冲裁件尺寸不宜太大。另外级进模冲裁中、小型零件时零件平面度不高,高质量工件需校平。 根据冲压模工艺原理,结合该零件结构的特点,通过对比以上三种方案,采用复合模结构简单实用,冲压工艺过程稳定可靠,比较适合该零件了生产制造。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范例

【范例】 (1)题目:东风EQ-1090汽车储气简支架 (2)原始数据 数据如图7—1所示。大批量生产,材料为Q215,t=3mm。 图7-1零件图 (3)工艺分析 此工件既有冲孔,又有落料两个工序。材料为Q235、t=3mm的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冲裁,工件结构中等复杂,有一个直径φ44mm的圆孔,一个60mm×26mm、圆角半径为R6mm的长方形孔和两个直径13mm的椭圆孔。此工件满足冲裁的加工要求,孔与孔、孔与工件边缘之间的最小壁厚大于8mm。工件的尺寸落料按ITll级,冲孔按IT10级计算。尺寸精度一般,普通冲裁完全能满足要求。 (4)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①方案种类该工件包括落料、冲孑L两个基本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冲孔,后落料。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一落料级进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采用落料一冲孔同时进行的复合模生产。 ②方案的比较各方案的特点及比较如下。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副模具,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效率低,且更重要的是在第一道工序完成后,进入第二道工序必然会增大误差,使工件精度、质量大打折扣,达不到所需的要求,难以满足生产需要。故而不选此方案。

方案二:级进模是一种多工位、效率高的加工方法。但级进模轮廓尺寸较大,制造复杂,成本较高,一般适用于大批量、小型冲压件。而本工件尺寸轮廓较大,采用此方案,势必会增大模具尺寸,使加工难度提高,因而也排除此方案。 方案三:只需要一套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要求都能满足,模具轮廓尺寸较小、模具的制造成本不高。故本方案用先冲孔后落料的方法。 ③方案的确定综上所述,本套模具采用冲孔一落料复合模。 (5)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复合模有两种结构形式,正装式复合模和倒装式复合模。分析该工件成形后脱模方便性,正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下模,需向上推出工件,取件不方便。倒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上模,只需在上模装一副推件装置,故采用倒装式复合模。 图7 2粗画排样图 (6)工艺尺寸计算 ①排样设计 a .排样方法的确定根据工件的形状。确定采用无废料排样的方法不可能做到,但能采用有废料和少废料的排样方法。经多次排样计算决定采用直对排法,初画排样图如图7 2所示。 b .确定搭边值查表,取最小搭边值:工件间a l =2.8,侧面a=3.2。 考虑到工件的尺寸比较大,在冲压过程中须在两边设置压边值,则应取。a=5;为了方便计算取a l =3。 c. 确定条料步距步距:257.5mm ,宽度:250+5+5=260mm . d .条料的利用率 21752052.35%257.5260 η?==? e .画出排样图根据以上资料画出排样图,如图7-3所示。

(完整版)冲压课程设计

目录 前言 课程设计任务书 第一章概论 (1) 1.1 冲压的概念和其加工特点 (1) 1.1.1 冲压的概念 (1) 1.1.2 冲压技术的加工特点 (1) 1.2 冲压技术和模具工业的重要地位 (1) 1.3 冲压工序的分类 (2) 1.4冲压模具技术的发展前景 (2) 第二章零件的工艺性分 (4) 2.1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4) 2.2 确定冲裁件的工艺方案 (5) 第三章工作零件刃口尺寸的计算 (6) 3.1 刃口尺寸的计算 (7) 第四章排样方式 (8) 4.1 排样 (9) 第五章冲裁力和压力中心的计算 (10) 5.1 冲裁力计算 (10) 5.2 压力中心的计算 (11) 第六章工作零件结构尺寸 (12) 6.1 卸料块的设计 (12) 6.2 弹性元件橡胶的设计 (13) 6.3 落料凹模板尺寸 (14) 6.4 凸凹模的设计 (15) 6.5 冲孔凸模的设计 (16) 第七章模架及其它零件的设计 (17) 7.1 上下模座 (17)

7.2 模柄 (18) 第八章总结 (19) 参考文献 (21)

前言 冲压是利用安装在冲压设备(主要是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俗称冲压或冲压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冲压通常是在常温下对材料进行变形加工,且主要采用板料来加工成所需零件,所以也叫冷冲压或板料冲压。冲压是材料压力加工或塑性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隶属于材料成型工程。 冲压所使用的模具称为冲压模具,简称冲模。冲模是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批量加工成所需冲件的专用工具。冲模在冲压中至关重要,没有符合要求的冲模,批量冲压生产就难以进行;没有先进的冲模,先进的冲压工艺就无法实现。冲压工艺与模具、冲压设备和冲压材料构成冲压加工的三要素,只有它们相互结合才能得出冲压件。与机械加工及塑件加工的其它方法相比,冲压加工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主要表现如下。 (1)冲压加工的生产效率高,且操作方便,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2)冲压时由于模具保证了冲压件的尺寸与形状精度,且一般不压件的表面质量,而模具的寿命一般较长,所以冲压的质量稳定,互换性好,具有“一模一样”的特征。 (3)冲压可加工出尺寸范围较大、形状较复杂的零件,如小到钟表的秒表,大到汽车纵梁、覆盖件等,加工冲压时材料的冷变形硬化效应,冲压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 (4)冲压一般没有切屑碎料生成,材料的消耗较少,且不需要其它加热设备,因为是一种省料,节能的加工方法,冲压件的成本较低。 由于冲压加工的零件种类繁多,各类零件的形状、尺寸和精度要求又各不相同,因而生产中采用的冲压工艺方法也是各种各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两大类:分离工序是指将坯料沿一定的轮廓线分离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断面质量的冲压(俗称冲压件)的工序;成形工序是指使坯料在不破坏的条件下产生塑性变形而获得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冲压件的工序。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优秀]

前言 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冲压模具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模具是冲压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冲压件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等,与模具设计和制造有直接关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些主要表现在飞行器钣金件、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功能方面也接近国际水平,在模具国产化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有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因此我们在学习完《飞机钣金成形原理和工艺》等模具相关基础课程后,安排了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以帮助我们掌握模具设计的过程,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设计内容 一、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图1 零件图 1)零件的尺寸精度分析如图1所示零件图,该零件外形尺寸为R11,19;内孔尺寸为R3,6,均未标注公差,公差等级选用IT14级,则用一般精度的模具即可满足制件的精度要求. 2)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零件形状简单,适合冲裁成形. 3)制件材料分析制件材料为45钢,抗剪强度为432~549米pa,抗拉强度为540~685米pa,伸长率为16%.适合冲压成形.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最终结论:该制件可以用冲压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但有几点应注意: 1)孔与零件左边缘最近处仅为2米米,在设计模具是应加以注意. 2)制件较小,从安全方面考虑,要采取适当的取件方式. 3)有一定批量,应重视模具材料和结构的选择,保证一定的模具寿命. 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由零件图可知,该制件需落料和冲孔两种冲压工艺,设计模具时可有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落料和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模具课程设计范本

目录 序言 (1) 第一部分冲压成形工艺设计 (3) Ⅰ明确设计任务,收集相关资料 (4) Ⅱ冲压工艺性分析 (6) Ⅲ制定冲压工艺方案 (6) Ⅳ确定毛坯形状,尺寸和主要参数计算 (9) 第二部分冲压模具设计 (15) Ⅰ确定冲模类型机结构形式 (15) Ⅱ计算工序压力,选择压力机 (15) Ⅲ计算模具压力中心 (18) Ⅴ、弹性元件的设计 (24) Ⅵ模具零件的选用 (26) Ⅶ冲压设备的校核 (28) Ⅷ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29) Ⅸ模具装配 (31) 设计总结 (35) 参考文献 (36)

前言 目前我国模具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模具标准化,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随着工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模具产品生成呈现的品种、少批量、复杂、大型精密更新换代速度快。模具设计与技术由于手工设备,依靠人工经验和常规机加工,技术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编程切屑加工,数控电加工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技术转变。 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生产率,高一致性和抵消耗是其它制造加工方面所不能充分展示出来,从而有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批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防工业及民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加工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冲压零件日趋复杂化,冲压模具正向高效、精密、长寿命、大型化方向发展,冲模制造难度日益增大。模具制造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依靠人工的手工技巧及采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的行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多的依靠各种高效、高精度的NC机床、CNC机床、电加工机床,从过去的单一的机械加工时代转变成机械加工、电加工以及

管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名称:《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专业班级: 2011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姓名:熊威 学号: 1132012143 指导教师:施钢、龚晓叁 评定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1 序言 -------------------------------------------------------------------1 2 制件的工艺性分析--------------------------------------------------------1 3 冲压工艺方案的制定------------------------------------------------------1 3 方案种类----------------------------------------------------------------1 3.1 方案比较------------------------------------------------------------1 3.2 方案确定------------------------------------------------------------1 3.3 模具结构形式的论证及确定--------------------------------------------1 4 模具结构形式的论证及确定------------------------------------------------1 5 排样图设计及材料利用率计算----------------------------------------------1 6 一次弯曲数值计算--------------------------------------------------------1 7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1 8 整理-------------------------------------------------------------------1 致谢----------------------------------------------------------------------1 主要参考文献--------------------------------------------------------------1

连接零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全套图纸

课程设计(论文)连接零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教学系:机电工程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成型1081 学生姓名: @@@ 摘要

本论文应用所学专业理论课程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了冷冲压模具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巩固与扩充了冷冲压模具设计等课程所学的内容。本设计采用落料冲孔复合模,模具设计制造简便易行。落料冲裁效果好,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本设计主要工序包括:冲孔和落料。本设计分别论述了产品工艺分析,冲压方案的确定,工艺计算,模板及主要零件设计,模具装配等问题。本设计的内容是确定复合模内型和结构形式以及工艺性,绘制模具总图和非标准件零件图。 我觉得通过本次的毕业设计,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1.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冷冲压模具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我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2.巩固与扩充所学有关冷冲模具设计课程的内容,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懂得了怎样分析零件的工艺性。 3.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查阅设计资料和手册,熟悉标准和规范,同时对相关的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复习,使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提高等。 关键词:冷冲压、冲裁、复合模、落料

目录 前言 (2) 1 设计任务书………………………………………………………………………………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艺方案分析及确定 (2) 2.1 零件的工艺分析 (3) 2.2 工艺方案的确定 (3) 2.3 排样的确定 (4) 3 工艺设计与计算 (6) 3.1 冲压力与压力中心的计算 (6) 3.2 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 (8) 3.3 工作零件结构设计与其他模具结构零件 (10) 3.4 冲压设备的选用 (12) 4模具总装图 (11) 5模具的装配 (15)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带凸缘无底筒形件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学院: 姓名:寒冰色手 学号: 专业:11机制

目录 1零件冲压工艺分析---------------------------------------------03 1.1 制件介绍---------------------------------------------------03 1.2 产品结构形状分析-------------------------------------------03 2.零件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03 3冲模结构的确定-----------------------------------------------04 4.零件冲压工艺计算--------------------------------------------04 4.1零件毛坯尺寸计算-------------------------------------------04 4.2 排样------------------------------------------------------06 4.3 拉深工序的拉深次数和拉深系数的确定------------------------06 4.4 冲裁力、拉深力的计算--------------------------------------07 4.5 拉深间隙的计算--------------------------------------------09 4.6 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的计算--------------------------------09 4.7 计算模具刃口尺寸------------------------------------------09 4.8 计算模具--------------------------------------------------10 5. 选用标准模架----------------------------------------------12 5.1 模架的类型------------------------------------------------12 5.2 模架的尺寸------------------------------------------------12 6. 选用辅助结构零件------------------------------------------13 6.1 导向零件的选用--------------------------------------------13 6.2 模柄的选用------------------------------------------------13 6.3 卸料装置--------------------------------------------------14 6.4 推件、顶件装置--------------------------------------------14 6.5 定位装置--------------------------------------------------14 7 参考文献--------------------------------------------------14

冲压模具说明书

编号: 12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冲压零件2冲裁模设计 课程序号: 1710322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号:14 指导教师:杨连发 职称:教授 题目类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 2017年11月17 日

(打印时请保留此页) 说明书要求: ●4000~8000字; ●A4 纸打印,四周页边距2.5 cm; ●行距: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 磅); ●1级标题用四号黑体;2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 ●正文中文字型:小四宋体;正文英文字型:小四Times New Roman ; ●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双面打印。

目录 1 计任务书及冲压件(产品)图 (1) 1.1 设计任务书 (1) 1.2 冲压件(产品)图 (1) 2 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 (3) 2.1 ☆☆☆,☆☆☆☆☆,(黑体小四号) (3) 2.2 ☆☆☆,☆☆☆☆☆,(黑体小四号) (3) 3 冲压件工艺方案的拟定 (3) 4 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的选择 (3) 5 排样设计及材料利用率的计算 (4) 6 冲压各工艺力计算、压力中心的确定 (5) 7 模具工件零件的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6) 8 模具零部件的选用、设计及必要的计算 (6) 9 压力机的选择 (8) 10 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8) 参考文献 (8)

1 设计任务书及冲压件(产品)图(黑体四号) 1.1 设计任务书(黑体小四号) 2017-2018(1)《模具设计综合实训》设计任务书年级: 2014 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人数: 155 设计学时 2 周实施时间第 10 11 周 指导教师杨连发设计场所教室、宿舍 设计组号12 产品名称冲压零件 2 学生序号56 班级学号1400110306 学生姓名何焕学生序号57 班级学号1400110307 学生姓名黄柏富学生序号58 班级学号1400110308 学生姓名黄仁光学生序号59 班级学号1400110309 学生姓名黄振永学生序号60 班级学号1400110311 学生姓名李丽强 冲压件图 产品说明材料:08 钢;料厚 2 mm;生产批量:大批量生产(月产 47 万件)设计要求采用滑动式中间导柱模架、固定卸料装置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范例

【范例】 (1)题目:东风EQ-1090汽车储气简支架 (2)原始数据 数据如图7—1所示。大批量生产,材料为Q215,t=3mm。 图7-1零件图 (3)工艺分析 此工件既有冲孔,又有落料两个工序。材料为Q235、t=3mm的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冲裁,工件结构中等复杂,有一个直径φ44mm的圆孔,一个60mm×26mm、圆角半径为R6mm的长方形孔和两个直径13mm的椭圆孔。此工件满足冲裁的加工要求,孔与孔、孔与工件边缘之间的最小壁厚大于8mm。工件的尺寸落料按ITll级,冲孔按IT10级计算。尺寸精度一般,普通冲裁完全能满足要求。 (4)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①方案种类该工件包括落料、冲孑L两个基本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冲孔,后落料。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一落料级进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采用落料一冲孔同时进行的复合模生产。 ②方案的比较各方案的特点及比较如下。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副模具,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效率低,且更重要的是在第一道工序完成后,进入第二道工序必然会增大误差,使工件精度、质量大打折扣,达不到所需的要求,难以满足生产需

要。故而不选此方案。 方案二:级进模是一种多工位、效率高的加工方法。但级进模轮廓尺寸较大,制造复杂,成本较高,一般适用于大批量、小型冲压件。而本工件尺寸轮廓较大,采用此方案,势必会增大模具尺寸,使加工难度提高,因而也排除此方案。 方案三:只需要一套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要求都能满足,模具轮廓尺寸较小、模具的制造成本不高。故本方案用先冲孔后落料的方法。 ③方案的确定综上所述,本套模具采用冲孔一落料复合模。 (5)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复合模有两种结构形式,正装式复合模和倒装式复合模。分析该工件成形后脱模方便性,正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下模,需向上推出工件,取件不方便。倒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上模,只需在上模装一副推件装置,故采用倒装式复合模。 图7 2粗画排样图 (6)工艺尺寸计算 ①排样设计 a.排样方法的确定根据工件的形状。确定采用无废料排样的方法不可能做到,但能采用有废料和少废料的排样方法。经多次排样计算决定采用直对排法,初画排样图如图7 2所示。 b.确定搭边值查表,取最小搭边值:工件间a l =2.8,侧面a=3.2。 考虑到工件的尺寸比较大,在冲压过程中须在两边设置压边值,则应取。a=5;为了方便计算取al =3。 c. 确定条料步距步距:257.5mm,宽度:250+5+5=260mm . d.条料的利用率 21752052.35%257.5260 η?==? e.画出排样图根据以上资料画出排样图,如图7-3所示。

冲压模课程设计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 连接片冲裁模设计 院系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1年5月9日 目录 (一) :分析冲裁件的工艺性...................................... ..3 (二):确定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形式................... (3) (三)模具设计计算 (4) 1 ?排样计算条料宽度及确定步距 (4) 2.利用率计算 (4) 3.计算总冲压力 (5) 4.确定压力中心 (6) 5 ?冲模人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7) 6.确定各主要零件结构尺寸 (9) (1)凹模外形尺寸的确定 (9) L1的确定9 (2)................... 凹模长度 (3)凸模强度校核 (10) (4)....................... 定位零件的设计11 (5)导料板的设计 (11) (6)卸料板的设计 (11) (四)冲压设备的选用 (11) (五)设计并绘制总图、选取标准件 (11) (六)设计绘制非标准零件图 (13) (七)模具主要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图 (13) 总装工艺 (13)

垫板的加工工艺 (15) 凸模固定板的加工工艺 (15)

落料凸模的加工工艺 ........... ......... 15 导正销的加工工艺 ............. ........ 15 冲孔凸模的加工工艺 ........... ......... 15 卸料板的加工工艺 ............. ........ 15 凹模的加工工艺 ............... . (15) 导料板的加工工艺 ............. (16) 始冲挡料销的加工工艺 (16) 体会 ............................ 18 参考文献 ......................... 19 冲裁模设计题目 (1) 先冲孔,后落料,单工序冲压。 (2) 冲孔一一落料,单件复合冲压。 (3) 冲孔一一落料级进冲模。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属于单工序冲压。结构简单,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副模具,生产效率低, 难以满足该工件大批量生产要求; 方案二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尽管模具结构较方案一复杂,但由于零件 几何形状简单,模具制造并不困难。 方案三也只需要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但是制造精度不如复合 模。 通过对上述方案分析比较,该工件的冲压生产采用方案二为佳。 2.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零件简图: 生产批量:大批 材料:10钢 材料厚度:2mm (一) 冲裁件工艺分析 该工件只有冲孔 凸凹模间隙?工件的 裁就能满足要求. (二) 确定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形式 1 ?根据制件工 可得如下几种方案: 跟落料两个工 丽软料钢 性分析,其基本工序有落料、冲孔两种 ,在冲孔是应有一定的 尺 寸精度较低,普通冲 札按其先后顺序组合, 46*46 级,

冲压模具设计安全要求范本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冲压模具设计安全要求(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2599冲压模具设计安全要求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stamping die design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冲压模具是冲压加工的主要工艺装备,冲压制件就是靠上、下模具的相对运动来完成的。加工时由于上、下模具之间不断地分合,如果操作工人的手指不断进入或停留在模具闭合区,便会对其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一)模具的主要零件、作用及安全要求 1.工作零件凸凹模是直接使坯料成形的工作零件,因此,它是模具上的关键零件。凸凹模不但精密而且复杂,它应满足如下要求:(1)应有足够的强度,不能在冲压过程中断裂或破坏;(2)对其材料及热处理应有适当要求,防止硬度太高而脆裂。 2.定位零件定位零件是确定坯件安装位置的零件,有定位销(板)、挡料销(板)、导正销、导料板、定距侧刀、侧压器等。设计定位零件时应考虑操作方便,不应有过定位,位

置要便于观察,最好采用前推定位、外廓定位和导正销定位等。 3.压料、卸料及出料零件压料零件有压边圈、压料板等。 压边圈可对拉延坯料加压边力,从而防止坯料在切向压力的作用下拱起而形成皱褶。压料板的作用是防止坯料移动和弹跳。顶出器、卸料板的作用是便于出件和清理废料。它们由弹簧、橡胶和设备上的气垫推杆支撑,可上下运动,顶出件设计时应具有足够的顶出力,运动要有限位。卸料板应尽量缩小闭合区域或在操作位置上铣出空手槽。暴露的卸料板的四周应设有防护板,防止手指伸入或异物进入,外露表面棱角应倒钝。 4.导向零件导柱和导套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导向零件。其作用是保证凸凹模在冲压工作时有精确的配合间隙。因此,导柱、导套的间隙应小于冲裁间隙。导柱设在下模座,要保证在冲程下死点时,导柱的上端面在上模板顶面以上最少5至10毫米。导柱应安排在远离模块和压料板的部位,使操作者的手臂不用越过导柱送取料。 5.支承及夹持零件它包括上下模板、模柄、凸凹模固定

最新垫圈冲压模课程设计说明书

垫圈冲压模课程设计 说明书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机械工程学部 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题目垫圈冲压模具设计 任务起止日期: 2012 年 9 月 18 日至 2012 年 11 月 20 日止 学生姓名:王曦明班级:材料0902班 指导老师:何雅槐日期: 系主任:日期:审查 学部主任:日期:批准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一、题目 垫圈 二、原始数据 冲裁制件如图2-1所示。材料为Q235,材料厚度0.8mm,生产批量为10万件,属中大批量生产。 三、冲裁件工艺分析 此工件既有冲孔,又有落料两个工序。材料为Q235、t=0.8mm 的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冲裁,工件结构简单,内有一个直径为 12mm的圆孔。此工件满足冲裁的加工要求,工件尺寸未标注公差,按IT14级计算。尺寸精度较低,普通冲裁完全能够满足要求。 四、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一)方案种类该工件包括落料、冲孔两个基本工序,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冲孔,后落料。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落料级进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采用冲孔-落料同时进行的复合模生产。 (二)方案的比较各方案的特点及比较如下。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副模具,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效率低,且更重要的是在第一道工序完成后,进入第二道工序必然会增大误差,使工件精度、质量大打折扣,达不到所需要的要求,难以满足生产需要。故不选此方案。 方案二:级进模是一种多工位、效率高的加工方法。但级进模轮廓尺寸较大,制造复杂,成本较高,因而也排除此方案。 方案三:只需要一套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要求都能满足,模具轮廓尺寸较小、模具的制造成本不高。故本方案用先冲孔后落料的方法。 (三)方案的确定综上所诉,本套模具采用冲孔-落料复合模。 五、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复合模有两种结构形式,正装式复合模和倒装式复合模。分析该工件成形后脱模方便性,正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下模,需向上推出工件,取件不方便。倒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上模,只需在上模装一副推件装置,故采用倒装式复合模。 六、工艺尺寸计算 (一)排样设计 1.排样方法的确定根据工件的形状,确定采用无废料排样的方法不可能做到,但能采用有废料和少废料的排样方法。经多次排样计算决定采用多行排法,初画排样图如图6-1所示。

冲压、塑料模具课程、课程设计自选题库.doc

一、冲压方面的设计题库 1、止转板;见图1,请设计其冲压模具总装配图及模具主要零件的零件图。 图1 止转板产品图 2、垫圈;见图2,厚度;t = 1.2mm,材料;Q235,生产批量为年产60万套。请设计其冲压模具之总装配图 及模具主要零件的各零件图。 图2 垫圈产品图 3、变压器芯插片;见图3和图4,厚度;t = 0.5mm,材料;D21硅钢板(硬钢),生产批量为年产80万件。 请设计其冲压模具之总装配图及模具主要零件的各零件图。 图3变压器芯插片产品图 4、线端子;见图5和图6,厚度;t = 1mm,材料;304(不锈钢),生产批量为年产100万件。请设计其冲 压模具之总装配图及模具主要零件的各零件图。 产品名称:线端子 材料:不锈钢 厚度:1mm 图5 线端子产品图

5、刷片;见图7和图8,厚度t = 1.5mm,材料;20钢,生产批量为年产200万件。请设计其冲压模具之总 装配图及模具主要零件的各零件图。 图7 刷片产品图 6、弹簧片;图9,厚度;t =1.5MM,材料为45钢,生产批量为年产20万件。请设计其冲压模具之总装配图 及模具主要零件的各零件图。 图9 弹簧片产品图 7、圆垫片;见图10和图11,厚度;t =1MM,材料为10钢,生产批量年产15万件。请设计其冲压模具之总 装配图及模具主要零件的各零件图。 图10圆垫片产品图 图11 如果是选用级进模的形式进行设计,可以参考此排样图。 8、圆筒拉深件;见图12,材料;spcen,生产批量年产20万件。请设计其冲压模具之总装配图及模具主要 零件的各零件图(任选一副模具,如;首次拉深模或后续拉深模)。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课题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引言 在工业产品中,板材件占据了一个大比例。许许多多的机械零件,产品覆盖件都是用板料加工而成的,因此,研究板料的成形方法对产品的设计与加工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板材成形方法有许许多多种,其中冷冲压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冷冲压是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冲模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冷冲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分离工序是指使板料按一定的轮廓线分离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切断面质量的冲压件的工序;成形工序是指使坯料在不破裂的条件下产生塑性变形而获得一定形状和尺寸冲压件的工序。 冷冲压过程主要依靠冲模和压力设备完成加工的,便于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率很高,操作简单。而且产品壁薄、质量轻、刚度好、可以加工成形复杂的零件,小到钟表的秒针,大到汽车纵梁,覆盖件等。 冷冲压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具有独到的特点,所以在工业生产中,尤其在大批量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 本课程即将结束之时,为了了解冲压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冲压工艺的编制和模具的设计,我将选择了一个垫片零件。通过设计冲裁模实现零件的大规模的生产与制造。

目录 引言 .............................................................................................................. I 一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1) 1.1 零件要求 (1) 1.2 冲裁件的工艺性分析 (1) 1.3 冲裁工艺方案的设定 (2) 二冲模设计相关计算 (2) 2.1 排样的相关设计与计算 (2) 2.2 冲裁力的计算 (3) 2.3 冲裁压力中心的计算 (4) 2.4 冲裁模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4) 2.5主要零件的尺寸计算 (5) 三定位装置的设计 (7) 3.1 横向送料定位装置设计 (7) 3.2 纵向送料定位装置的设计 (8) 四标准件的选用 (9) 4.1 模座选用 (9) 4.2 压力机选用 (10) 4.3 紧固件选择 (10) 五模具加工工艺 (11) 5.1 凸模加工工艺 (11) 5.2 凹模加工工艺 (11)

五金冲压模具设计规范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 通用规范

一、模具使用寿命,大小模具定义 模具使用寿命:30万次 二、模具导向方 式 模具类型 外形 导向方式 导向腿结构 拉延类 小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中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大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修边冲孔类 小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中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大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斜楔模、成形、翻边整形类 (不带冲切) 小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中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大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斜楔模、成形、翻边整形类 (带冲切) 小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中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大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落料冲孔类 小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中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大型 □ A ■ B □ C □ D □ E □ Ⅰ ■ Ⅱ 防差错措施 ■ 需要,右侧两导柱间距及导板加大10mm 。 □ 不需要。 类型 方式 类型 A 、导向退 B 、导向退+导柱 C 、导柱 D 、导柱组 E 、导板 导向方式 注意:导向装置不能承受侧向力,有侧向力时需增加直接反侧装置平衡侧向力 导向腿结 Ⅰ、角落导向腿(外导) Ⅱ、中心导向腿(内导) 类型 尺寸范围 小型模具 模具的长度+宽度≤1800 中型模具 1800<模具的长度+宽度<3500 大型模具 模具的长度+宽度≥3500

冷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垫板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摘要:本设计为一垫板的冷冲压模具设计,根据设计零件的尺寸、材料、批量生产等要求,首先分析零件的工艺性,确定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方案,然后通过工艺设计计算,确定排样和裁板,计算冲压力和压力中心,初选压力机,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和公差,最后设计选用零、部件,对压力机进行校核,绘制模具总装草图,以及对模具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进行编制。其中在结构设计中,主要对凸模、凹模、凸凹模、定位零件、卸料与出件装置、模架、冲压设备、紧固件等进行了设计,对于部分零部件选用的是标准件,就没深入设计,并且在结构设计的同时,对部分零部件进行了加工工艺分析,最终才完成这篇毕业设计。 关键词:模具;冲裁件;凸模;凹模;凸凹模; Abstract: The design for a plate of cold stamping di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design components, materials, mass production, etc.,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blanking process planning and die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and then through the process design calculations, determine the nesting and cutting board, calculate the pressure and pressure washed centers, primary presses, computing convex and concave Die Cutting Edge dimensions and tolerances, the final design selection of parts and components, to press for checking, drawing die assembly drawings, as well as Mol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the main parts to 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s. In which the structural design, primarily to the punch and die, punch and die, positioning parts, unloading and out of pieces of equipment, mold, pressing

圆筒件落料拉深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材料成型工艺及设计 题目名称圆筒件的模具设计 专业班级材控112 学号33311227 学生姓名张孝富 指导教师聂信天夏荣霞徐秀英2014年 9 月 25日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 (2) 产品图及设计说明 (2) 序言 (3) 第1章制件的工艺性分析 (4) 1.1 圆筒件工艺性分析 (4) 1.2 零件工艺方案的确定 (4) 第2章工艺方案的制定及分析比较 (5) 第3章圆筒形拉深件工艺计算 (6) 3.1 工艺尺寸的计算 (6) 3.2 拉深力的确定 (8) 3.2.1首次拉深 (8) 3.2.2第二次拉深 (9) 3.2.3第三次拉深 (9) 3.2.4第四次拉深 (9) 3.2.5确定压力中心 (10) 3.3 拉深模间隙 (10) 3.4 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10) 3.4.1第一次拉深 (10) 3.4.2第二次拉深 (10) 3.4.3第三次拉深 (11) 3.4.4第四次拉深 (11) 3.5 落料拉深复合模其它工艺计算 (11) 3.6 排样图设计及材料利用率计算 (12) 3.7 压边的橡胶计算 (13) (14) 3.8 卸料装置的设计 (14) 3.8.1刚性卸料装置 (14) 3.8.2弹性卸料装置 (14) 3.8.3橡皮的选用 (15) 3.8.4卸料板 (15) 3.8.5推件装置 (15) 3.8.6卸料螺钉 第4章模具结构的确定 (16) 4.1模具的形式 (16) 4.1.1 正装式特点 (16)

4.1.2 倒装式特点 (16) 4.2 定位装置 (16) 4.3 卸料装置 (16) 4.3.1 条料的卸除 (16) 4.3.2 工件的卸除 (16) 4.4 导向零件 (16) 4.5 模架 (16) 4.5.1标准模架的选用 (17) 第5章编写工艺卡片 (17) 结束语 (18) 参考文献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