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元素教学设计

非金属元素教学设计
非金属元素教学设计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修 1 第四章)。内容标准还将氧化还原的概念原理归入元素化合物的内容主题,一方面,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必要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概念与知识学习截然分开的传统做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该部分内容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以及授课时的限制,《高中课程标准》没有规定要学习哪些化合物,只是强调学习有关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强调学习和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些重点内容;而且对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介绍也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强调物质的一些特征反应等。

学生:学习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后,可以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什么是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产物及还原产物。了解到高中常见的氧化剂及还原剂都有哪些。但将氧化还原知识应用于元素化合物部分,即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未知物的氧化性及还原性还比较欠缺,不能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认识不到学习氧化还原知识的目的在于更深刻的认识元素化合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是关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的知识。该部分内容分为四节: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结合课标、教材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单元内容界定为:

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认识氯、硫、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通过探究实验验证氯、硫、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入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期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中的第一个变量“可利用性”,即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可利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

人教版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放在第一单元的用意是将其原理应用于今后的学习中,尤其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应该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在金属中,涉及到变价的只有铁元素,讲起来不够集中,氧化还原的指导作用学生刚有点认识就结束了,不能充分体会。而对于非金属而言,变价较多,如氯元素,由-1→0→+1→+3→+5,硫元素,由-2→0→+4→+6,氮元素,由-3→0→+2→+4→+5,这样在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可以带领学生以氧化还原为指导,分析氯元素常见化合价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推断。在后续硫、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可以以学生为主,利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自己设计探究实验进行验证,既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导作用,又能体现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今后学生的化学学习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时教学

以第一课时(氯及其化合物)为例

教学设计分析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3 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性质在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学会应用“位置——结构——性质”三者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通过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归纳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三、学生课前课外活动设计: 1. 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发明历史;收集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2.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预习本节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们的诞生是19 世纪化学科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它有什么应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二)复习旧知, 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有关内容,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为下面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

(三)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为了探究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我们先探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以下列问题为线索进行探究:(用 PPT 展示问题) 问题一: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有何规律?试用原子结构观点解释。 问题二: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有何规律?试用原子结构观点解释。问题三:周期表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分别在什么区域? 问题四:观察元素周期表回答:元素周期表中的表格底色有几种?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强调原子结构、表中位置、元素性质各自的含义,并板书。 [板书] 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性质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归纳结论。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周期表观察:用绿色、淡绿表示的元素分别是哪种元素?如果沿着硼(B )、铝(A1);硅(Si )、锗(Ge );砷(As )、锑(Sb );碲(Te )钋(Po )画一折线,则位于折线左侧的是什么元素?折线右侧的又是什么元素?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及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 【小结】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往右上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越往左下方,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教师:另外,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存在关系,请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一: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与它的族序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二:非金属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问题三:同周期中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变化规律? 问题四:同主族中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讨论,完成表格上的填空,归纳结论。 金 属 性 非金属性 元素化合价

卤族元素教案

卤素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注意:①氯气使人中毒的症状是: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的氯气会中毒死亡。 ②在实验室里闻氯气气味时,必须十分小心,采用正确的闻气味方法,即用于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在实验室中闻其他气体的气味时,也应采用这种方法。2.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与金属反应 2NaCl(产生白烟)②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如:①2Na+Cl2 ③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非金属反应 如:①H2+Cl2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H2+Cl2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 ②2P+3Cl22PCl3(氯气不足;产生白雾)2P+5Cl22PCl5(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Cl2+H2O = HCl+HClO (4)与碱反应 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2Cl2+2Ca(OH)2 = Ca(ClO)2+CaCl2+2H2O(用于制漂粉精) Ca(ClO)2+CO2+H2O = CaCO3↓+2HClO(漂粉精的漂白原理)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

第18章 非金属小结预习提纲

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预习提纲 第18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第一节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要求:1、了解非金属单质中的共价键数为8-N(H2为2-N)。 2、第2周期中的O、N为什么易形成多重键? 3、第3、4周期的S、Se、P、As等则易形成单键? 4、非金属单质按其结构和性质大致可分为哪三类? 5、掌握单质Cl2、S、P、Si和B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 一、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1. 小分子单质(单原子分子和双原子分子) 分子晶体,熔点、沸点都很低。 2. 多原子分子单质(P4、As4、S8 ) 分子晶体,熔沸点稍高于第一类单质。 3. 大分子单质(金刚石、晶态硅和单质硼)包括过渡型晶体,如石墨、黑磷、灰砷.原子晶体,熔沸点极高,难挥发。 二、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反应 1.活波非金属与金属元素反应 2.非金属元素之间反应 3.大部分非金属单质不与水反应 4.非金属单质一般不与非氧化酸反应,但可与浓硝酸、浓硫酸及王水反应. 5.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可和碱反应,有时是歧化反应 第二节分子型氢化物 同一周期分子型氢化物从左到右稳定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水溶液酸性增强 同一族分子型氢化物从上到下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水溶液酸性增强 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与组成氢化物的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非金属与氢的电负性相差越大, 所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 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依次增加; 在同一族中, 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分子型氢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或标准生成焓越负,氢化物越稳定。 还原性(An-失电子的能力):除HF外,其它分子型氢化物都有还原性,其变化规律与稳定性的增减的规律相反,稳定性大的氢化物,还原性小。 分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在同一族中,从上到下依次增加。 因为在周期表中,从右向左,自上而下,元素半径增大,电负性减小,失电子的能力依上述方向递增,所以氢化物的还原性也按此方向增强。 水溶液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分子型氢化物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和该氢化物在水中给出或接受质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有关。非金属分子型氢化物大多为酸,少数为碱,而水为两性。 结构:分子型氢化物酸性的强弱决定于与质子直接相连的原子的电子密度的大小,若该原子的电子密度越大,对质子的引力越强,酸性越小,反之酸性越大。 第三节含氧酸 一、最高氧化态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非金属元素氧化物的水合物为含有一个或多个OH基团的氢氧化物。R(OH)n

非金属元素复习(一)概述(二)卤族元素(三)氧族元素不分版本教案

非金属元素复习(一)概述(二)卤族元素(三)氧族元素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非金属元素复习 (一)概述;(二)卤族元素;(三)氧族元素 [知识要点] (一)概述 1. 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非金属元素除H 外,都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除惰性元素外,都为主族元素。其中,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2.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 (1)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比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不计惰性元素)。其中,H 原子半径最小。 (2)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4~7个(除H 为1个,He 为2个,B 为3个)。 (3)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大,其电子层排布与同周期惰性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排布相同。 (4)同周期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5)同主族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 单质的物理性质 (1)非金属单质在常温、常压时,有气态(H N O F Cl 22222、、、、、惰性气体)、液态(Br 2)、固态(B 、C 、Si 、P 、S 、I 2、Se 、Te 等)。 (2)许多单质有颜色。如:F 2(淡绿)、Cl 2(黄绿)、Br 2(红棕)、I 2(紫黑)、C (黑无)、S (黄)、 Si (灰黑) 、P (白、红)、Se (灰)、Te (银白)等。 (3)与金属元素相邻的非金属,如B 、Si As Te 、、等有金属光泽,其它非金属固体单质一般没有金属光泽。导热性差,除石墨(导体)、硅(半导体)等少数单质外,一般是电的不良导体。属原子晶体的固体(C 、Si 、B )熔沸点高、硬度大;属分子晶体的固体(P 、S 、I 2)熔沸点低、硬度小。 4. 同素异形现象 非金属元素常有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红磷和白磷;O 2和O 3等。 5. 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性质 (1)非金属单质可与金属单质化合(在该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为负价)也可与某些非金属单质互相化合(非金属性强的元素为负价)。在这些反应中,非金属元素主要表现氧化性和一定的还原性。(其中氟和氧只有氧化性) 具有强氧化性的非金属单质有:O F Cl Br 2222、、、 以氧化性为主的非金属单质有:N I S Se 22、、、 以还原性为主的非金属单质有:H B C Si P Se As 2、、、、、、 稀有气体具有化学惰性,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 (2)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每日一题卤素单质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新人教版0817143

卤素单质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8月17日难易程度:★★★☆☆高考频度:★★☆☆☆的沸点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r、I下图是卤素单 质(F、Cl、2222 .单质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A .单质②能使品红溶液褪色B .保存单质③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C ①②>>D.单质的氧化性是④③> 【参考答案】D 特殊性质归纳 1.常温下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极易挥发,保存时用水封。 2.碘易升华,碘单质遇淀粉变蓝。碘单质与铁反应生成FeI。23.CaCl、CaBr溶于水,但CaF(俗称萤石)不溶于水。222???通入某溶液中,应先考氧化,将FBr不能将溶液中的F4.和水剧烈反应,所以FCl、、I222 HF虑它和水的反应,再考虑生成的能否和溶液中的其它成分反应。 F可与稀有气体反应。.卤素单质中,只有52 6.卤化氢的水溶液中只有氢氟

酸是弱酸,但它能腐蚀玻璃,只能保存在塑料瓶中。1 1.关于卤素(用X表示)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卤素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X+HO===HXO+HX表示22B.HX都极易溶于水,它们的热稳定性随X 的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C.卤素单质的颜色由F→I按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变深22-----

《卤素》复习教案(三).doc

《卤素》复习教案(三) 一、卤族元素(一)卤素的原子结构和单质的物理性质随卤素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渐增大,其原子结构的递变而使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呈规律性变化.从F2 I21、颜色渐加深,状态从气液固,密度从小大,熔沸点由低高(分子晶体)2、单质的溶解性——除氟外(与水剧烈反应)在水中溶解度都较小,且由大小,都易溶于有机溶剂,下表列出Cl2、Br2、I2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水CCl4汽油(苯)Cl2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Br2橙色橙红色橙红色I2棕黄色紫色紫红色(二)化学性质由于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极易得一个电子,因此卤素都是强氧化剂,在自然界均只以化合态存在.但随着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渐减弱,得电子能力渐减弱,其氧化性逐渐减弱,主要表现:1、都能与金属反应①F2和所有金属都能反应.②Cl2和绝大多数金属反应.③Br2和较活泼金属反应.④I2只和活泼金属反应.2、都能与H2、P等非金属反应.①F2和H2在暗处即爆炸(F2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②Cl2和H2需光照爆炸③Br2和H2需加热且缓慢化合(不爆炸)④I2(蒸气)和H2持续加热且仍为可逆反应.3、特性:易升华①I2 ②溴——唯一的常温呈液态的非金属,易挥发保存时加水封. 使淀粉变蓝色③F2——最强氧化剂,不能用氧化剂将F-氧化为F2(只能用电解法)F元素无正价.且能与稀有气体化合.④卤化氢——均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其中只有HF剧毒,但HX都是大气污染物,水溶液均呈酸性,只有氢氟酸是弱酸,从HF HI,酸性逐渐增强.⑤NaX——只有NaF有毒可用作农药.⑥CaX2——只有CaF2不溶于水,CaCl2作干燥剂.⑦AgX——只有AgF可溶,AgX均具感光性,AgBr作感光材料,AgI作人工降雨材料. HClO、HClO2、HClO3、HClO4⑧酸性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二、卤素互化物—— (n=1,3,5,7)其化学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具有强氧化性.例:已知BrFn与水按3:5物质的量比反应,生成HF、HBrO3、O2和Br2,且O2和Br2物质的量相等.请回答:(1)n= (2)氧化产物是(3)1mol水可还原mol BrFn?解析:(1)根据题意:反应式为3BrFn+5H2O=3nHF+aHBrO3+bBr2 +bo2由于O2与Br2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洛社高中王霞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卤素结 构、性质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二.教学重点卤素性质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卤素化学性质的比较及其规律 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实验探索法 五.实验用品氯水、溴水、碘水、、汽油、试管、碘升华管. 六.教学过程: 提问卤族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氟氯溴碘砹 导课通过《氯气》一节的学习,我们对氯元素的单质氯气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已有了认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卤素的其它元素氟、溴、碘的学习,从结构和性质等方 面对这族非金属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课堂讨论分析图卤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大小示意图,可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学生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相同点:最外层都有个电子 递变性:从氟到碘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启发思维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那么卤族元素原子结构上的这种相似性与递变性,会如何反映在元素性质上呢? 展示实物展示溴、碘,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阅读表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课堂讨论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如何? 板书一.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结果,并归纳出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板书、递变性 颜色状态淡黄绿色(气)黄绿色(气)深红棕色(液)紫黑色(固) 颜色逐渐变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水中溶解性逐渐减小 启发思维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卤素单质在水中的溶解性,那么在其它溶剂中 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氯水、溴水、碘水,观察溶液 颜色,再向每支试管中各滴入滴振荡,然后将试管静置。 观察水层和层的颜色。 用汽油代替,完成上述实验,观察水层和汽油层的颜色,注 意最后把试管中液体倒入指定的容器中,以免污染环境。 课堂讨论描述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汇报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汇报得出的结论。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可以总结出溴和碘在不同溶剂中形成溶液的颜色。四氯

习题解_非金属元素小结[1]

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18-1 按周期表位置,绘出非金属元素单质的结构图,并分析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和变化规律。 解:非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大多数是分子晶体,也有少数原子晶体和过渡型层状晶体。在分子晶体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小分子为结构单元,如单原子分子的稀有气体和双原子分子的H2,卤素(X2),O2、N2等;另一类是以多原子分子为结构单元,如S8、Se8、P4等。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从结构图可知:位于非金属—金属交界线附近的元素,其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其特点是增大配位数,接近金属的结构,如B—C—Si—As—Te,都是以共价键结合成 的无限分子,不论是简单或复杂结构,在单质的结构中非金属元素明显地表 现出它们各自固有的共价特征。 18-2 为什么氟和其它卤素不同,没有多种可变的正氧化态? 解:因为氟原子价层没有空的轨道,基态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只能形成一个共价单键; 再由于氟在所有元素中电负性最大,因此,没有多种可变的正氧化态。

18-3 小结P区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在按周期表递变规律的同时,还有哪些反常之处?说明其原因。 解:原子半径:r Ga< r Al ,因为Ga是第四周期元素,从Al→Ga,次外层第一次开始出现10个d电子,由于d电子对核电荷屏蔽效应小,导致有效核荷Z*比没有d 电子时要大,对最外层电子引力增大,故Ga的半径反常地比Al的小。 电离能:(1)ⅤA族N、P、As的IE1分别大于ⅥA族同周期O、S、Se的IE1,因为前三者价电子层均为半满。 (2)ⅢA第四周期Ga的IE1略大于第三周期的Al,原因和原子半径反常同理。 电子亲合能:(1)第二周期N、O、F的电子亲合能均分别小于第三周期同族的P、S、 Cl。因为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特别小,电子对间排斥作用大。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稀有气体的电子亲合能最小,因为稀有气体价电 子层全满。 电负性:按阿莱—罗周电负性标度,第四周期的Ga、Ge、As、Se的x AR均分别比第三周期的Al、Si、P、S要大,其原因和第四周期P区元素Z*和r变化的反常同 理。 18-4 概括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有哪些共性? 解:(1)均为共价型,常温下为气体或挥发性液体。 (2)同一族氢化物,其熔、沸点除NH3、H2O、HF由于氢键反常地高以外,其余均从上至下渐增。 (3)除HF外,其他非金属元素氢化物都有还原性,同一族氢化物从上至下还原性渐增,同一周期氢化物从左至右还原性递减。 (4)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相对于水而言,大多数是酸,其酸强度同一族从上到下递增; 同一周期从左至右也递增。少数氢化物如NH3 、PH3在H2O中表现碱性,H2O 是两性物,既可是酸也可是碱。CH4不表现酸碱性。 18-5 已知下列数据: △f Gm? (H2S,aq) = -27.9kJ·mol?1 △f Gm? (S2?,aq) = 85.8kJ·mol?1 △f Gm? (H2Se,aq) = 22.2 kJ·mol?1 △f Gm? (Se2?,aq) = 129.3kJ·mol?1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r Gm?和平衡常数K: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元素以其化合物,如碱金属和卤素两类元素的知识,以及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关系,从而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观察比较,对比归纳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同 学们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学习这两节内容知道了什 么?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回答]碱金属 都有金属性,而 且金属性强弱 不同。卤素都具 有氧化性,但氧 化性的强弱不 同。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使学生容 易接受 过渡[讲述]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卤素不但性质相似结构 也相似。那么除了碱金属和卤素有规律可寻外其他 元素是否也有规律可寻呢?迄今世界上已经发现了 一般多种元素,那么这一般多种元素是否也同样有 相似之处呢?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关系 吗?今天就让我来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关于元素周期 律的知识。 [倾听]为学习元 素周期律 做了更好 的铺垫 环节二: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到规律[提问]首先让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元素周期表, 从周期表里面大家能观察到有什么规律可寻吗?请 大家仔细观察然后给我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提问]同学们说的很正确,它们的化合价和半径都 有变化,那么它们是有规律的变化还是没有规律的 变化呢? [讲述]对,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我们发现随着原 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我 要告诉同学们我们把元素周期表的数列我们叫做主 族,我们把同一行叫做同一周期。下面大家再看看 这张表格。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图片就能得到的信息。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知道了,同一周期原子半径逐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变化, 它们的半径有 变化。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正负, 而且从左边大 多都是正价,右 边大多都是负 价,最后面的一 竖列都是0价。 通过观察 元素周期 表获得一 些元素周 期变化的 规律。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总结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

2HClO 光照 或加热 2HCl + O2↑ 5.Br2 、I2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水苯或汽油四氯化碳 Br 2黄~橙橙~橙 红 橙~橙 红 I2深黄~褐淡紫~紫 红紫~深紫 6.置换反应 Cl2 + 2NaBr = Br2+ 2NaCl Br2 + 2KI = I2 + 2KBr ∴氧化性 Cl2 >Br2 >I2 7.I2遇淀粉溶液后,溶液呈蓝色 I- 氧化剂——————→ I2 三.氮 1.氮的氧化物 NO:无色气体、有毒(同CO)、难溶与水 NO2:红棕色气体、有毒、与水反应 反应:2NO + O2 = 2NO2 3NO2 + 2H2O = 2HNO3 + NO 2.有关NO与O2或NO2与O2混合通入水中,液面上升一定高度时用的方程式 4NO2 + O2 + 2H2O = 4HNO3 4NO+ 3O2 + 2H2O = 4HNO3 3.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能以任意比溶于水 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强 氧 化 性 与金属氧化 物 3FeO + 10HNO3 = 3Fe(NO3)3 + NO↑+ 5H2O 与金属 3Cu + 8HNO3(稀) = 3Cu(NO3)2+2NO↑+ 4H2O Cu + 4HNO3(浓) = Cu(NO3)2 +2NO2↑+ 2H2O 与非金属 C + 4HNO3(浓) △ CO2↑+ 4NO2↑+ 2H2O 不稳定性4HNO 3 光照 或加热 4NO2↑+ O2↑+ H2O 4.氨 ( NH3 ) 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1:700 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与H2O NH3 + H2O NH3·H2O NH4++ OH-与酸NH3 + HCl = NH4Cl 氨的 催化氧化 4NH3 + 5O2 催化剂 加热 4NO + 6H2O 实验室制取原 理NH4+ + OH-△ NH3↑+ H2O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基于PAD应用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预习、成果展示、课中探究、阶段小结、课后延伸五个环节,采用发布微课、互动抢答、拍照答题、小组PK板、学生讲、实物展台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曲线表征、实验探究、POE 策略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 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学生对计算机平板等信息化工具敏感度大,操作娴熟,容易上手,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寻、归纳、描述和分析各项规律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

《卤族元素》的教学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化学设计者:第二小组(王佳亮)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卤族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繁多,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实际上他们之间都有一根看不到的线将他们联系起来。 二、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的关系 先让学生分析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⑴在NaBr 溶液中滴入氯水; --+==+Cl Br Br Cl 2222 ⑵在FeSO 4溶液中滴入溴水; +-++==+322222Fe Br Fe Br ⑶在FeCl 3溶液中滴加KI 溶液;

223222I Fe I Fe +==++-+ 得到他们的性质规律 思考:比较+3222,,,Fe I Br Cl 的氧化性强弱;比较+--2,,Fe Br I 的还原性强弱。 氧化性:Cl 2>Br 2>Fe 3+>I 2;还原性:I — >Fe 2+> Br — 结论:当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性物质时,加入氧化剂,还原性强的物质应先被氧化。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⑷在FeBr 2溶液中通入少量Cl 2气体 +-++==+322222Fe Cl Fe Cl ⑸在FeI 2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 2222I Br I Br +==+-- ⑹在FeBr 2溶液中通入足量Cl 2气体 -+-+++==++Cl Br Fe Cl Br Fe 6223422322 ⑺在FeI 2溶液中加入足量溴水 -+-+ ++==++Br I Fe Br I Fe 6223422322 思考:根据以上内容可得出卤族元素在化学性质方面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卤素在化学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 结论: ① F 2、Cl 2、Br 2、I 2氧化性依次减弱; ② F — 、Cl — 、Br — 、I — 离子还原性依次增强; ③ F 、Cl 、Br 、I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解释:卤族元素按F 、Cl 、Br 、I 的次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导致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小结: 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三、卤族元素的“性质——制备”的关系 分析卤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及其化学性质 F Cl Br I At 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有强氧化性。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对应离子X --的还原性依次增 核电荷数增加 电子层数递增 原子半径增大 →

元素、元素符号教案设计教育

元素、元素符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

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总结-(绝对好)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 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 学科化学年级高三教材版本浙教版 学案主题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课时数量 (全程或具体时 间) 第( 7 )课 时 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氮硫的性质 个性化学习问 题解决 针对该知识点的应用性比较大设计教学! 教学重 点、难点 该部分知识点的计算类以及实用性很强要好好把握! 教学过程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 1.相关反应 Si 物理性质 晶体硅:灰黑色固体、金属光泽熔点高、 硬而脆 化学 性质 与非金属反应Si + O 2 △ SiO2 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2H2↑ 与强碱溶液反 应 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粗硅工业制取SiO2 + 2C 高温 Si + 2CO↑ SiO2 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纯净的晶体俗称水晶 化 学 性 质 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2H2O 与强碱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与盐反应 SiO2 + Na2CO3 高温 Na2SiO3 + CO2↑ SiO2 + CaCO3 高温 CaSiO3 + CO2↑ H2SiO3 物理性质白色沉淀 化学 性 质 与强碱溶液反应H2SiO3 + 2NaOH = Na2SiO3 +2H2O 加热H 2SiO3 △ H2O + SiO2 实验室制取原理Na2SiO3 + 2HCl = H2SiO3↓+ 2NaCl 2.三大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水泥玻璃陶瓷原料石灰石黏土纯碱、石灰石、石英(过量)黏土设备水泥回转窑玻璃窑 原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SiO2 + Na2CO3 高温 Na2SiO3 + CO2↑ SiO2 + CaCO3 高温 CaSiO3 + CO2↑成分 硅酸二钙2CaO·SiO2硅酸三钙 3CaO·SiO2 Na2SiO3 CaSiO3 SiO2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第3课时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教案设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一节硫及化合物 第3课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分析 通过学习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认识常见离子的检验;从含硫物质的转化,认识含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认识含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学会并掌握设计含硫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实验。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及实验过程的操作,在探究中互相合作思考,培养团队意识,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价值观念。认识化学在现代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及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转化,熟悉自然界常见的含硫物质的类别及硫元素的化合价。 2.能根据硫元素化合价会分析含硫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能根据硫元素化合价会分析含硫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相互转化。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学习到S、SO2、SO3、浓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相互转化。 【新课讲授】 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自然界中硫的存在与转化。 一、自然界中硫的存在与转化 1.硫元素广泛存在与自然界中,是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组成生命体的中含有硫元素。 2.自然界中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煤中也含有少量硫。 3.自然界中态的硫广泛存在于硫酸盐、硫化物、火山喷发时释放的气体中、地下水里、动植物体内。 思考: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的含硫物质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人工条件下也能发生。如何在实验室里实现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呢? 二、在实验室中研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1.转化原理 (1)硫元素常见价态及其转化关系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2.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首先在引言部分教材中指出卤素原子结构上的相似和不同,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卤素的性质,显得自然流畅。卤素性质的比较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地、客观地展现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卤素元素族的特征既典型又明显。 卤素的物理性质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直接分析表中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反映了结构的特点。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推测,再用实验事实验证。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的相似和递变以及上一节有关氯的性质,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入手,经过分析、比较,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推测。然后用事实验证。以氯气为例,将其他卤素单质与氯气进行对比,抓住反应条件的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不同等加以比较,得出性质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最后,还介绍了碘的一个特性反应。这样安排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小结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小结 广东省湛江一中王国安 本章是一个很重要的章节,是中学化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化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新课标内容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 (一)物理性质 Cl2、N2是气体,S、Si是固体;Cl2有毒;都难溶于水(Cl2的溶解性稍大一些);Cl2是黄绿色,S是淡黄色,N2是无色。 单纯地记忆这些知识是很枯燥的,如何巧妙而又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呢?比如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物质的分离方面、Cl2万一泄漏时如何躲避及中毒时的救护等实用方面,通过理论结合实际,不仅学习具有了趣味性,而且主动地去学习、思考,你的记忆也牢固了,自然做题就更得心应手了。 (二)化学性质 因为是典型的非金属,所以Cl2、S、N2常作氧化剂;Si的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除与F2、HF 和强碱外不跟其他物质起反应。 (三)单质的性质比较 下边的这些方程式是一些基本的重点,也是难点。 1.Cl2的性质很活泼,发生的反应很多,而N2、Si 则比较稳定,能和它们发生反应的物质很少,即使反应也比较难,所以Cl2是重点,S次之。 2.Cl2的氧化性强,S次之,所以生成的产物的化合价有区别:Cl2与变价金属反应时得相应金

属元素的高价产物,而S 与之反应则得低价产物。 3.NaOH 与S 的反应,体现出与Cl 2 的相似性,反应式为:3S+6NaOH △==2Na 2 S+Na 2SO 3+3H 2O 。 还有一些引申的内容:反应Cl 2 与Ca(OH)2的反应以及漂白粉的成分、氯水的成分及性质,与 HNO 3 的有关反应、卤素的性质、SO 2 的漂白性、NO 2 的吸收等,也都是我们要留意的知识点。 (四)几种化合物的性质比较 (1)浓H 2SO 4、浓HNO 3、稀HNO 3都是强氧化剂,是中学里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反应很 多,注意归纳和记忆。其共同点是:能氧化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和低价化合物,并生成其高价产物, 而S 或N 元素的化合价则降低,一般降到+4或+2价。 (2)Fe 、Al 在冷的浓HNO 3或浓H 2SO 4中会产生钝化现象,即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金属继续与浓酸发生反应。 (3)金属和HNO 3反应生成的不是H 2。 3.NH 3 NH 3的性质:NH 3+HCl=NH 4Cl 。类似的反应很多,要会写,对应的实验现象应注意。 NH 3的制备:2NH 4Cl+Ca(OH)2 △ ====== 2NH 3↑+CaCl 2+2H 2O 。反应物是固体,不能排水收集。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详细教案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解释可逆反应的涵义; 3.识别卤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4.区别卤化银的性质、用途; 5.制定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方案; 6.列举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7.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阅读,复述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 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通过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学会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 和递变的推理、判断;b5E2RGbCAP 3.学会对氯、溴、碘和卤化物进行鉴别。 情感目标 通过对卤族元素的结构决定其性质上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进一步接受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 ●教学重点 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及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总结出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验验证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卤素的物理性质及卤素与氢气、水的反应。 第二课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卤化银和碘化合物的知识。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保存少量液溴的试剂瓶、封有碘的玻璃管、I2 固体、溴水、碘水、酒精、CCl4 溶 液、酒精灯、试管夹、火柴。p1EanqFDPw 第二课时:投影仪、溴水、碘水、KI 溶液、氯水、NaBr 溶液、NaCl 溶液、CCl4 溶液、AgNO3 溶液、 稀 HNO3、淀粉液、胶头滴管。DXDiTa9E3d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氯气的性质,知道构成氯分子的氯原子最外层有 7 个电子,在自 然界存在的元素中,还有另外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 7,它们是氟、溴、碘、砹,我们把这些原 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7 的元素称为卤族元素,简称卤素。RTCrpUDGiT [板书]第二节 卤族元素 [讲解]我们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结构有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来分析卤素原子结构上的异同 点。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讲解]卤族元素中的砹是放射元素,在中学阶段不讨论。 [学生分析、比较] [板书]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 相同点:最外层均有 7 个电子 不同点: (1)核电荷数不同, (2)电子层数不同, (3)原子半径不同。 [过渡]卤素原子结构上的这种相似性与递变性,是如何反映在元素性质上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卤族元素的性质。5PCzVD7HxA [板书]一、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请大家根据表 4—1,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 规律。 [学生总结]
?深 [板书]颜色:浅 ?? ? 液 ?? ?固 状态: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