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教学设计
《蜀鄙二僧》教案

《蜀鄙二僧》教案授课人:郑赟教学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增强文言语感。
三、教育学生要立志,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一、指导学生疏通课文。
做到翻译正确、通顺,朗读、背诵流利,感受真切。
二、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启发学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这节课我们带着求知的精神继续前行。
请大家关注大屏幕,齐声朗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要求齐读)1、巩固重点文言字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3、探讨“蜀鄙二僧”故事内涵,启迪人生。
二、巩固所学:译句接龙,巩固所学1、目标清晰,先请大家朗读全文,要求读时联系上下文,思考句子的翻译。
2、认真学习后的成果应该是丰硕的,我们要展示学习的成果。
要求逐句翻译。
(老师指定和学生之间互相指定)翻译要求:(1 )正确读句子(2 )指出此句关键词,翻译关键词。
(3 )流利通顺地翻译句子。
3、全班齐读齐译大家的朗读和翻译都做到了流畅,可见大家学得很扎实。
请大家把这个经验保管好,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三、内容探究:走进人物,探究故事1、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好好的继承它。
首先要读好,怎么读?文中有四句对话,贫穷的和尚怎么读?富有的和尚怎么读?其他用什么语气读?我们来听一听,读一读,重现当年的故事。
(学生自读,四人小组讨论,一个大组思考一句话)找到相关句子,让学生分析并试读,强调哪个词语能明显的表现这种语气。
2、大家对人物的语气分析的很透彻,那么我们试着模仿文中人物语气,再现当年的故事一幕,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和故事内容。
要求:(1)四人小组合作,在小组内将本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演绎出来。
一个人扮演穷和尚,一个人扮演富和尚,加上适当的面部表情,有肢体语言更好。
一人当旁白,一人当观众评价。
小组内修正。
(2)请一组代表上台表演。
4、故事演绎得很精彩,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的欣赏中。
依据我们的经验,作者讲故事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讲道理小组讨论,文章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立志,更要有行动四、拓展延伸:联系自我,启迪人生1、文章告诉我们要立志,更要有行动,我们学以致用,思考下面两个问题任选其一思考。
蜀鄙二僧

《蜀鄙二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了解“鄙、语、之、子、买、去、顾”的不同的用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增强文言语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立志立行”,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
一、激趣导入并解题。
1.你们知道我们湖北省的简称吗?2.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简称,能说说吗?3.板书:蜀。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简称吗?4.就在这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继续完成板书:蜀鄙二僧5.齐读课题,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二、新课第一板块:读1.教师配乐范读;2.学生自由读文;3.点读:纠正字音,点拨节奏;4.全班齐读第二板块:译1.这是一篇文言文,要想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就要联系注释来好好地读读课文。
2.翻译接龙,点拨重点字词:鄙,语,之,子,买,去,顾等之:(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个故事?指名说,教师完成部分板书。
第三板块:悟师:蜀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往南海,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这是为什么?赶紧读读课文。
1.贫僧临行前和富僧有段对话,先在下面读读:该用怎样的语气呢?2.分角色试读;3.读中讨论:僧富者为什么会对贫者的想法产生疑问?又为什么会鄙视贫者呢?4.在去南海的路上有哪些困难?想象,说说(衣食住行)师: 是啊,从四川到南海要经历5省,这其中既有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也有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一望无垠的大海,贫者一人只身前往,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
5.结果“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你认为贫者能去成南海,凭的这得只是“一瓶一钵”吗?还有什么?(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懈的行动……)第四板块:理1.从穷和尚的成功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从富和尚的失败中,你又得到怎样的教训?师: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立行;决定成功的因素,客观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主观努力更重要!3.你想对富者说什么?对穷者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第五板块:联1.你知道哪些类似的正面例子?说给大家听听博格斯1.60和NBA几乎毫不相关,但博格斯却做到了。
【教学设计】《蜀鄙之僧》(语文A版)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育才中学付饶【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句意及文意,背诵课文。
2、了解本课对比手法的运用,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2、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了义、文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学会朗读文言文,理解句义、文义,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这篇文章虽是写给作者的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面说的。
但对我们学习也有所启发。
2.板书:蜀鄙之僧3.学生齐读课题。
4. 知识宝库:本文选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清代四川人。
雍正提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
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但本文并不明“示”,而是用故事做比喻,来暗示。
暗示带启发性,可培养人的悟性。
本篇课文是针对初中一上学生主要读记叙文而对原文进行的节选,只保存了故事,而删除了“蜀之鄙二僧”前面两段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后面部分的议论。
故改标题为“蜀鄙二僧”。
有的书将这故事看成寓言,标题《蜀鄙之僧》。
4.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2.师范读课文,按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并指导朗读。
3.按朗读节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我会读yù语shì恃bō钵(2)我理解词义4.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正确翻译课文。
注意:(一)一字多义其:其一贫其中其:为其来也他指橘其:其这味不同它指橘而:子何恃而往表修饰不译而:僧富者不能至百贫者至焉表转折却之:吾欲这南海动词去之:西蜀之去南海助词位于主渭之间不译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助词位于主渭之间不译之:楚王闻之代词这件事(2)古今异义鄙:古义: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今义:卑鄙顾:古义:反而,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今义:照顾去:古义: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今义:往5.给文章划分层次。
教学设计1:蜀鄙二僧

第26课《蜀鄙二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文言文。
2.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3.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句义、文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会朗读文言文。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句义、文义。
2.难点: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恃(shǐ)语(yù)钵(bō)哉(zā)鄙(bì)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这篇文章虽是写给作者的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面说的。
但对我们学习也有所启发。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清代四川人。
雍正提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
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要辨别人物说话的语气,揣摩人物说话在的情态,有表情的朗读。
如两处“子保恃而往?”第一次应读出疑问的语气;第二处则要读出反诘的语气。
3.请学生对讲文字、词后质疑提问。
然后翻译。
四、课堂小结:(一)一字多义:其:其一贫其中其:为其来也他指橘其:其这味不同它指橘而:子何恃而往表修饰不译而:僧富者不能至百贫者至焉表转折却之:吾欲这南海动词去之:西蜀之去南海助词位于主渭之间不译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助词位于主渭之间不译之:楚王闻之代词这件事(2)古今异义:鄙:古义: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今义:卑鄙顾:古义:反而,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今义:照顾去:古义: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今义:往(3)多音多义词:语:(yu)不言不语(yu)不以语人数:(shu)数落(shu)次数(shu)数不见鲜【板书设计】贫僧:一瓶一钵,自面海还富僧:欲买舟而下,有惭色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立志当如蜀鄙之贫僧五、作业: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三、四题。
蜀鄙二僧教案

蜀鄙二僧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布置学生作业:熟读课文,完成导学案并初步掌握课下注释,能较为准确地
翻译文章词句
3.小组讨论,各自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选出三句翻译疑难句子(6’)
二、导练
1.解答学生翻译疑难句子(5’)
2.句型讲解(8’)
(一)省略句
以(之)告富者
(二)倒装句
子何恃
..而往
(三)取消句子独立性
西蜀之.去南海
3.温故知新,总结重点词(10’)
请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课文,归纳文中在过去已学字词的用法和意义,看哪个小组举出的字词最多
.实味不同/及其.日中如盘盂:代词,它
教师举例:其及其.家穿井
其一贫,其一富
学生可能总结: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子将安之/吾欲之南海
于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宋之丁氏
贫者语于富者之蜀之鄙
告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
西蜀之去南海
何以也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以者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富者有惭色以告富者
三、导发展
(1)为什么富和尚没有去成南海而穷和尚到达了?请用原文回答。
(2)贫者从南海归来,你作为他的一个友人,要送一张贺卡给他表示祝贺,请你为贫者写贺词。
(3)在这篇文章之前,还有一段删减内容:“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也。
”请结合你生活所感,举一个“难者亦易”和“易者亦难”的例子。
《蜀鄙之僧》教案

•••••••••••••••••《蜀鄙之僧》教案《蜀鄙之僧》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鄙之僧》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鄙之僧》教案1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讲述的是蜀鄙之贫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付诸于行动,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
富者言语中充满了怀疑与轻视,而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意志表现了出来。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经过一笔带过,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
文章主要阐明天下事“为之”方能成功的道理。
学生依托“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意相对不难。
因此,教学中坚持“诵读为线,释意为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为之”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志向坚定并付诸于行动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对话时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请清朝一位名叫彭端淑的老先生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蜀鄙之僧。
(大屏幕出示课题)2.看题目,你能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解释课题,板书“蜀鄙之僧”(蜀,指四川;鄙,这里是指偏远的地方,僧,指和尚。
)3.“蜀、鄙、僧”是这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请大家拿起笔在书上工工整整写下来。
(二)通读,知古语之意。
1.自己试着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要求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鄂教版《蜀鄙二僧》教学设计【曾长春】

鄂教版《蜀鄙二僧》教学设计【曾长春】【教学目标】1.积累“鄙、语、欲、恃、买、顾”等文言词语,背诵该文言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大意,熟读文言文;抓住“子何恃而往”说出蜀鄙二僧做什么、凭什么做、做的结果是什么。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崇拜文中何僧,说出理由。
【教学重点】抓住“子何恃而往”说出蜀鄙二僧做什么、凭什么做、做的结果是什么。
【教学难点】说出崇拜文中僧人理由,学习借事喻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励志名言。
光说不干,事事落空;又说又干,马到成功。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就无法到达。
当世界给草籽重压时,它总会用自己的方法破土而出。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揭示课题(清代彭端淑,《白鹤堂文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释课题:蜀,四川;鄙,边远的地方,偏僻的地方;二僧,两个和尚。
四川偏僻地方的两个和尚。
3.质疑课题。
四川偏僻地方的两个和尚怎么样?他们做什么?二、初读文言文,释义、释疑。
1.学生边读文言文,边将注释批注在文中,试着说出文言句意,不懂的地方做上批注。
2.全班交流,将不懂的语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学习文言词语,说出理解方法。
3.抽生读文言文,老师予以点拨。
4.释疑课前提问。
两个和尚:一贫一富(对比);两个和尚做什么?之南海(之,去;南海,佛教圣地普陀山)。
三、研读文言文,感受二僧品质1.读贫者和富者的对话,读后说出懂了什么?⑴读对话: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⑴交流读后懂了什么?预设一:贫者同富者商量,而富者瞧不起贫者,鄙视贫者。
(深抓“子何恃而往?”读出疑问和反问语气。
)预设二:贫者和富者都想去南海。
(板书:之南海)预设三:贫者和富者都有共同的志向、目标。
(板书:目标或志向或追求)2.读“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蜀鄙二僧 优秀教案

蜀鄙二僧【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
背诵课文。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3.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4.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从题入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环境1.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故事,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的故事。
板题:蜀鄙bǐ二僧2.这个故事是清代人彭端淑写的,用的是文言文。
看标题。
猜猜,老师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蜀。
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偏远地方?——鄙。
3.对,齐读标题。
注意“鄙”的读音。
4.关于蜀鄙之僧到底有什么奇特故事呢?二、整体感受,讨论文言文学法1.想知道,快读读。
(各自试读)2.读了课文,说说你的初步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难读,难懂等。
)3.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文言文的词、句与今天的意思常有不同。
今天我们读文言文,难度较大。
那怎么学呢?说说你的办法、打算。
预设及教师引导要点:①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读时注意正确停顿)②对照图片、注释或大意学习。
三、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1.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
2.师范读,同时用课件同步出示停顿标记,并给难读准的字注音:语(yù)恃(shì)钵(bō)3.刚才大家听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感觉?重点指导读的方法: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好慢慢琢磨;注意停顿。
根据停顿标记,自由试读。
4.你会读哪些句子了?来,带我们读一读。
如果这些句子你读起来还有困难,也可提出来。
大家一起练。
相机引导全班练读长句、难句: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5.全班齐读。
四、借助大意,读懂文言文故事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鄙.语.之.恃.买.去.顾”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对比手法评论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
(核心目标)
3. 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2学情分析
本文风格朴实,语言朴素自然,富含激情,极有感染力,故事生动形象,十分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
七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学习目标与实际行动不能完全统一的特点,特别是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此时组织学生在学习本文一定会有所启示。
3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流利的朗诵课文,把握两个和尚说话的语气。
难点: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的涵义和作用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新课评论
同学们,你们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吗?(听过)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川边境的两个和尚的故事,这篇课文是《蜀鄙二僧》。
(出示课题,并揭示课题)
活动2【讲授】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的涵义和作用评论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基础目标)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
(核心目标)
3. 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达成目标)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作家作品介绍: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丹棱人。
幼而颖异,十岁能文。
雍正十年(1733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顺天(现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
后辞职回家,在四川锦江院讲学。
他文学造诣很深,著有《白鹤堂文录》,本文选自此文录,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2.词语认读:鄙语恃钵惭哉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A、四人小组安排同学朗读课文,可以一人一句,也可以指定同学读。
B、全班同学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1.在四人小组中交流释义疑难,并指出文中需要掌握积累的重点词语
2.请各小组在全班交流学习情况(疑难、重点词语)
C、归纳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
五、研读探究主旨:
出示目标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
(核心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出示幻灯片)1.组内分角色朗读贫者与富者的对话,说说分别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展示方式: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依次展示。
组内自行决定展示方式。
(可由代表发言或者分角色展示等)
2.全班齐读贫者与富者的对话,注意读出相应的语气。
3.再读课文,说说本文对蜀鄙二僧作了哪些对比? (各小组迅速从文中找出来)(坚忍不拔、有毅力,有恒心,付诸行动。
…)
4.探讨本文主旨:作者通过蜀鄙二僧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立志更要立行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五、拓展延伸(升华体验净化情感)
我又想到了《西游记》,它的片尾曲叫什么?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哪里呢? ——路在脚下!
路在脚下,那么我们启程吧!
活动3【练习】六、课堂练习:评论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①蜀鄙二僧②贫者语于富者曰③一钵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子何恃而往③贫者语于富者④欲买舟而下
⑤犹未能也⑥西蜀之去南海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下列各句中“之”字作动词用,并可译为“到、去”之意的一句是:( )
A.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B.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文段中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