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
疤痕妊娠超声诊断标准

疤痕妊娠超声诊断标准
疤痕妊娠是指受术区域疤痕组织影响的妊娠。
超声诊断是常用的疤痕妊娠的诊断方法之一,以下是疤痕妊娠超声诊断的标准:
1. 术后疤痕区域的人工绒毛:在疤痕组织中出现低回声或稍高回声的线形或点状血流信号,称为人工绒毛。
这是疤痕妊娠的特征之一。
2. 子宫壁厚度不均:疤痕妊娠的子宫壁厚度通常不均匀,疤痕部分明显增厚,因为疤痕组织的存在导致子宫壁变薄或不规则。
3. 子宫壁内血流异常:疤痕妊娠的子宫壁内血流异常,可以表现为血流增加、血流混杂、高速血流等异常,这些异常血流信号可以帮助鉴别疤痕妊娠。
4. 附着子宫壁的妊娠囊:疤痕妊娠可出现附着在子宫壁上的妊娠囊,通常位于疤痕区域,超声可见水囊样结构伴有心动。
5. 子宫角部和子宫颈管异常:疤痕妊娠的子宫角部和子宫颈管通常有异常的形态或结构变化,如子宫角周围的异常回声、子宫颈管扩张等。
超声诊断疤痕妊娠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所述的超声表现,结合病史和临床特征进行判断和诊断。
由于疤痕妊娠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及早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因此,如果怀疑疤痕妊娠,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
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ppt

腹腔妊娠
异异位位妊妊娠的超声诊断
女性内生殖器模式图
输卵管各切面模式图
生命开始的旅程
14日
17日 19-20日
超声检查早期妊娠声像学基础
正常早孕期在子宫超声可观察到的胚胎各解剖结构,先后顺序为: 妊娠囊、双环征、卵黄囊、胚芽、胎心搏动。
叶状绒毛膜 羊膜囊 卵黄囊
胚外体腔
超声检查早期妊娠声像学基础
妊娠囊超声表现中央为暗区绒毛腔,强回声壁由正在发 育的绒毛与邻近的蜕膜组成形成特征性的双绒毛环征
残角子宫妊娠声像图表现
宫旁可见正常的妊娠囊和胚胎回声, 妊娠囊周围显示较厚的肌性组织,相对独立。 残角子宫与子宫之间有稍强的间隔回声,其下方无宫颈相连。 如果周边能够发现肌壁回声,则应考虑为子宫残角妊娠。
残角子宫妊娠声像图
残角子宫妊娠13W
残角子宫妊娠
残角子宫妊娠声像图
残角子宫妊娠
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要点
腹腔妊娠 腹腔妊娠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是指位于输卵
管、卵巢及阔韧带以外的腹腔内妊娠。最近研究其发 生率约为 1/15000,对母婴生命危险极大,分原发性 和继发性两种,以后者为多见。
腹腔妊娠
临床特征 持续腹痛、胎动疼
痛、体重下降、异常胎 位、宫颈位置上移、阴 道流血,腹腔内可扪及 包块等。
腹腔妊娠声像图表现
见胎心仍有3-7%流产可能
超声检查早期妊娠真假妊囊的区别
宫角妊娠

宫角妊娠的超声诊断知识汇总宫角妊娠的诊断标准目前尚不统一,Jansen等提出的诊断标准为:腹痛伴有子宫不对称性增大,续以流产或破裂;直视下发现子宫角一侧扩大,伴有圆韧带外侧移位;胎盘滞留在子宫角部。
符合上述一项者可考虑为宫角妊娠。
超声影像学诊断标准:孕囊位于宫角部位,并与子宫内膜线连续,而且其周围见完整的肌壁层。
宫角部妊娠和间质部妊娠的主要鉴别:角部妊娠与内膜相连,多数可超声引导人流术,间质部妊娠与内膜不相连,无法超声引导人流术;角部妊娠有肌壁完全包绕,稍外突,间质部妊娠有部分肌壁包绕,可见中断现象,明显外突;角部妊娠动态观察可以发展为宫内妊娠,也有可能出现破裂大出血,间质部妊娠直接诊断为宫外孕,必须手术处理。
宫角妊娠:妊娠囊位于宫角处,妊娠囊远离宫腔,妊娠囊与宫腔间的肌层很厚,妊娠囊周围的子宫肌层则很薄我想说说关于宫角妊娠和间质妊娠的一些观点!1、宫角妊娠和间质妊娠不是一个概念,不能等同。
但在有些资料上却错误的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超友们读到这类书时,不可被误导,如:陈铁福等翻译的《妇产科超声图谱》。
2、间质妊娠属于宫外孕,宫角妊娠属于宫内孕。
两者同属于异位妊娠。
所以平时下诊断时,遇到宫角妊娠不要下宫外孕这个诊断!3、宫角妊娠生长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向宫腔内生长。
这种情况下,胎儿一般会正常生长直至分娩,孕妇一般没有生命危险!第二种是向间质部生长,这种情况下,由于包绕孕囊的肌层会逐渐变薄,甚至破裂的可能,所以孕妇可能有生命危险!4、宫角妊娠和间质妊娠的鉴别诊断很重要!(liuyuan1527已经提过了)主要是看肌肉层是否完全包绕孕囊。
5、遇到上述第二种情况的宫角妊娠,一定要谨慎处理,定期复查,随着孕囊的长大,要定期测量肌肉层的厚度,随时提醒妇产科,让他们考虑如何处理。
(具体厚度多少可能会破裂,我没有查阅到,还请哪位高人指点!!我想是不是可以借鉴剖宫产再怀孕后的宫颈前壁的测量方法。
)1.宫角妊娠可观察到蜕膜化的子宫内膜在向宫底及一侧宫角延伸时,可将妊娠囊或妊娠样囊不均质包块包裹;而间质妊娠蜕膜化的子宫内膜在向宫底及一侧宫角部延伸时,逐渐消失,即形成“盲端”或“”鼠尾征。
间质部妊娠与宫角妊娠超声鉴别诊断新方法

间质部妊娠与宫角妊娠超声鉴别诊断新方法定义间质部妊娠和宫角妊娠,是受精卵着床于宫角区域不同部位的两种不同妊娠状态。
间质部妊娠(Interstitialectopic pregnancy)是指受精卵着床于输卵管间质部的一种输卵管妊娠,随妊娠进展子宫圆韧带往内侧移位。
宫角妊娠(Angular pregnancy)是指受精卵着床在正常子宫体腔一侧角,子宫体腔输卵管出口内侧的一种偏心性宫内妊娠,导致子宫不对称增大,子宫圆韧带往外侧移位。
宫角妊娠这种偏心性宫内妊娠,其妊娠结局可足月活产,不属于异位妊娠范畴。
图1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和宫角妊娠着床部位示意图间质部妊娠和宫角妊娠妊娠结局不同,临床处置原则迥异,及时明确诊断临床意义重大。
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是一线的筛查诊断影像技术,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子宫冠状面及斜冠状面成像评估和MRI是有重要价值的进一步检查方式。
但有时凭影像技术不能可靠鉴别,腹腔镜被认为是确定妊娠部位的最终诊断手段。
间质部妊娠误诊为宫角妊娠,宫角妊娠误诊为间质部妊娠案例文献有诸多报道,两者的超声鉴别诊断,有时是一种挑战。
临床及超声诊断标准宫角妊娠的临床诊断标准:(1)腹痛伴有子宫不对称性增大;(2)直视下发现一侧子宫角膨大,伴有圆韧带外侧移位;(3)胎盘滞留在子宫角。
符合以上任一点即可诊断(Jansen,Elliot,1981)。
间质部妊娠的超声诊断标准:(1)子宫体腔空虚;(2)孕囊或不均质包块距离宫腔外侧大于1cm;(3)包裹孕囊或不均质包块的肌层厚度小于5mm(Timor-Tritsch,1992)。
该标准特异性为88%–93%,敏感性为40%。
图2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例声像图。
经阴道超声旁矢状切面,示宫底外侧见一不均质包块(游标间),子宫体腔空虚。
“间质线征”(the interstitial line sign)是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特异征象。
所谓“间质线征”,指宫底横切面宫角区域,自子宫体腔外侧与孕囊或妊娠包块相连的线状高回声。
子宫切口妊娠超声诊断标准

子宫切口妊娠超声诊断标准
子宫切口妊娠即疤痕妊娠,根据超声检查显示的着床于子宫前壁瘢痕处的妊娠囊的生长方向以及子宫前壁妊娠囊与膀胱间子宫肌层的厚度,CSP可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超声诊断标准如下:
1. Ⅰ型:妊娠囊部分着床于子宫瘢痕处,部分或大部分位于宫腔内;妊娠囊与膀胱之间的子宫肌层变薄,厚度≤3m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瘢痕处见滋养层血流信号(低阻血流)。
2. Ⅱ型:妊娠囊的位置和形态同Ⅰ型;妊娠囊和膀胱间子宫肌层厚度≤3m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同Ⅰ型。
3. Ⅲ型:妊娠囊完全着床于子宫瘢痕处肌层并向膀胱方向外凸;宫腔及子宫颈管内空虚;妊娠囊与膀胱间子宫肌层明显变薄、甚至缺失,厚度≤3m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Ⅰ型。
Ⅲ型中有一种特殊的超声表现,即包块型,多见于CSP流产后(如药物流产后或负压吸引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物残留并出血所致。
以上就是子宫切口妊娠的超声诊断标准,希望对解决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

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残角子宫妊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例残角子宫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经腹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超声表现,总结声像图特征。
结果:经腹超声检查诊断出5例为残角子宫妊娠,3例未明确诊断,诊断符合率为62.50%。
8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7例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诊断符合率为87.50%,1例被误诊为输卵管妊娠。
经超声检查均在盆腔内探及2个子宫样回声,2例合并卵巢小囊肿,盆腔积液4例,7例在子宫右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1例在子宫左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
5例监测到胎心,3例未监测到胎心。
残角子宫肌层破裂或明显变薄,肌层厚度2~5mm。
2例妊娠囊周围宫腔与正常宫颈管相通,6例不相通。
2例患者的残角子宫破裂口较大,胎儿及附属物已从宫腔被完全挤入到腹腔中,孕囊与腹壁靠近,外周未见子宫肌层,腹盆腔内有大片游离性的暗区,孕囊右下方有较小的类似于子宫样的回声。
其余6例患者孕囊/胎儿前方肌层未发生破裂,但明显变薄,超声图像清晰,正常宫腔未见孕囊,子宫轮廓均呈不对称双角状,孕囊周围有肌层覆盖,部分与正常子宫肌层相连。
6例行腹腔镜手术将子宫残角切除,2例行开腹手术切除子宫残角,移除胚胎。
结论: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表现各异,但有共同的特征声像,联合应用经阴道与经腹超声检查能够有效降低残角子宫妊娠的误诊、漏诊风险。
【关键词】残角子宫;经腹;经阴道;超声诊断;妊娠残角子宫是女性较为罕见的一种先天性的生殖系统畸形,所谓的残角子宫畸形指的是受精卵在残角子宫中着床并发育的一种妊娠现象[1]。
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发生率很低,每10万例妊娠女性中有1例。
由于残角子宫妊娠十分罕见,所以临床较易发生漏诊、误诊,如若发生了残角子宫妊娠则极易出现子宫破裂,引发大出血、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故早期诊断残角子宫妊娠对于避免子宫破裂,改善孕妇预后具有重大意义[2]。
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

破裂型宫外孕
大量内出血若不及时手术,病人将很快进入休克状态,严重者可以致死,故及时诊断迅速处理非常重要。
陈旧型宫外孕
病人如无明显腹痛症状,血β-hCG下降至正常,月经恢复正常,则无需特殊处理,仅需定期随访包块吸收情况。
胎囊型宫外孕
滋养动脉血流
包块型宫外孕
漂浮型宫外孕
右输卵管妊娠
(二)子宫颈妊娠的声像图表现
子宫轻度增大、宫内回声略增多,但宫内无妊娠囊显示。宫颈增厚,局部增厚明显,并可在宫颈纵切或横切图上显示妊娠囊。
宫 颈 妊 娠
(三)腹腔妊娠的声像图表现
发生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至腹膜腔后,大部分病例胚胎坏死。少数可发育至中期妊娠,甚至发育到成熟胎儿。超声图像如下:1.子宫大小正常,宫内无妊娠囊2.腹腔内见胎儿及羊水、胎盘。胎儿存活者,可见胎心胎动。3.腹腔内胎儿位置往往偏向一侧。
间 质 部 妊 娠
间 质 部 妊 娠
间 质 部 妊 娠
预后与处理
若早发现早处理,预后均很好。处理方法可以在腹腔镜下或剖腹手术中切开输卵管,刮除妊娠物或行输卵管切除术。
早期未流产未破裂宫外孕
一 、 病理
输卵管妊娠时,由于缺乏完整蜕膜,孕卵植入后,其绒毛直接植入管壁肌层。孕卵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发生以下情况:一 输卵管妊娠流产二 输卵管妊娠破裂三 继发性腹腔妊娠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停经 、 腹痛 、 阴道出血和盆腔包块。其临床表现与受精卵的着床部位,发生流产或破裂与否,以及病程长短有关。停经时间一般为6~8周,输卵管峡部妊娠破裂时间最早,间质部破裂最晚,可达3~4月发生破裂,一旦破裂出血严重。输卵管妊娠最常发生在壶腹部。
残角子宫妊娠破裂的声像图表现1例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年 第 24 卷第6 期� C h in ese J U lt raso und M ed V o l 24 No 6�
Hale Waihona Puke 娠黄体也可增大形成囊肿 , 常在月经后半期或妊娠 3 个月内自然吸收、消失。黄体破裂出血合并宫内早孕 , 在临床及超声检查中少见, 容易引起误诊。 黄体破裂 发生急腹症, 酷似宫外孕破裂表现, 内出血多者与异 位妊娠在超声上难以鉴别; 黄体破裂患者一般无停经 史, 而异位妊娠常伴有停经史。仔细回顾分析此病例 , 发现附件区包块形态规则, 边界清晰 , 内部回声不如
邹树勇
患者女 , 30 岁。经产妇 , 停经 3 个月, 下腹痛 1 d 急诊入院。 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 , 血压10164�5 132 kPa , 急诊超声检查: 膀胱轻度充盈, 盆腔左侧探及正常子 宫, 平位 , 体积稍大 , 回声正常。 于子宫右侧见56 mm × 46 mm 大小包块回声 , 边界清, 无包膜, 形态不规则 , 其内呈实质均匀类似胎盘样回声。 彩超见管状丰富血 流信号, 与子宫动脉相通 ( 图 1) 。子宫上方探及一胎 儿回声, 双顶径 25 mm , 颅骨光环完整, 脊柱排列整 齐, 未见心管搏动及胎动。 彩超无血流信号。胎儿周 围及左、 右侧腹腔见液性暗区, 最深处宽 25 mm ( 图 2) 。 超声提示: ( 1) 子宫体稍大、 回声正常; ( 2) 右 附件区妊娠约 13 周破裂; (3) 腹腔死胎; (4) 右附件 区包块 ( 多考虑胎盘 ) ; ( 5) 腹、 盆腔液性暗区 ( 积 血 ) 。急行手术。清除积血及凝血块约 1 500m l, 其中 有一约孕 3 个月大小完整死胎。 探查子宫偏左侧 , 完 整。右侧有一小子宫 , 确认系残角子宫 , 无宫颈 , 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残角子宫妊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例残角子宫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经腹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超声表现,总结声像图特征。
结果:经腹超声检查诊断出5例为残角子宫妊娠,3例未明确诊断,诊断符合率为62.50%。
8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7例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诊断符合率为87.50%,1例被误诊为输卵管妊娠。
经超声检查均在盆腔内探及2个子宫样回声,2例合并卵巢小囊肿,盆腔积液4例,7例在子宫右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1例在子宫左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
5例监测到胎心,3例未监测到胎心。
残角子宫肌层破裂或明显变薄,肌层厚度2~5mm。
2例妊娠囊周围宫腔与正常宫颈管相通,6例不相通。
2例患者的残角子宫破裂口较大,胎儿及附属物已从宫腔被完全挤入到腹腔中,孕囊与腹壁靠近,外周未见子宫肌层,腹盆腔内有大片游离性的暗区,孕囊右下方有较小的类似于子宫样的回声。
其余6例患者孕囊/胎儿前方肌层未发生破裂,但明显变薄,超声图像清晰,正常宫腔未见孕囊,子宫轮廓均呈不对称双角状,孕囊周围有肌层覆盖,部分与正常子宫肌层相连。
6例行腹腔镜手术将子宫残角切除,2例行开腹手术切除子宫残角,移除胚胎。
结论: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表现各异,但有共同的特征声像,联合应用经阴道与经腹超声检查能够有效降低残角子宫妊娠的误诊、漏诊风险。
【关键词】残角子宫;经腹;经阴道;超声诊断;妊娠残角子宫是女性较为罕见的一种先天性的生殖系统畸形,所谓的残角子宫畸形指的是受精卵在残角子宫中着床并发育的一种妊娠现象[1]。
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发生率很低,每10万例妊娠女性中有1例。
由于残角子宫妊娠十分罕见,所以临床较易发生漏诊、误诊,如若发生了残角子宫妊娠则极易出现子宫破裂,引发大出血、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故早期诊断残角子宫妊娠对于避免子宫破裂,改善孕妇预后具有重大意义[2]。
目前临床诊断残角子宫妊娠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就是超声技术,其具有经济性好、可重复性好、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下文将重点探讨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图像表现,为临床准确诊断残角子宫妊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0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例残角子宫妊娠患者,年龄20~37岁,平均(28.2±5.1)岁,患者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12~22周,平均(18.9±1.3)周。
阴道流血伴下腹痛4例,仅腹痛无出血2例,另外2例无特殊症状。
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行残角子宫切除术,术后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残角子宫妊娠。
1.2 方法1.2.1 检查仪器PHILIPS公司生产的HD 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5.0MHz(腹部探头)、4.0~8.0MHz(阴道探头)。
1.2.2 检查方法(1)经腹超声检查:检查前,嘱患者适量饮水,以充盈膀胱。
患者取平卧位,在下腹部及探头表面均匀涂抹耦合剂,将探头置于下腹部,对盆腔做多切面扫查。
注意观察正常子宫的形态、大小,以及盆腔区域、附件区域的相关情况,粗略了解妊娠囊的位置、大小及残角子宫的肌层厚度。
(2)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在检查前需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
将套有安全套的阴道探头插入患者阴道后穹窿处,转动探头,进一步观察残角子宫肌层厚度,胎儿的大小、位置,明确正常宫腔形态,妊娠囊与正常子宫及残角子宫的位置关系,残角子宫与宫颈管有无连通等。
2 结果8例患者均在行经腹超声检查发现异常后,再次行经阴道超声检查。
经腹超声检查,诊断出5例为残角子宫妊娠,剩余3例未明确诊断,诊断符合率为62.50%。
8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7例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诊断符合率为87.50%,1例被误诊为输卵管妊娠。
误诊病例在宫体一侧探及混合回声包块,内部有胚囊,宫腔无胚囊(图1)。
8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均在盆腔内探及2个子宫样回声,2例合并卵巢小囊肿,盆腔积液4例,7例在子宫右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1例在子宫左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
5例监测到胎心,为活胎,3例未监测到胎心,为死胎。
残角子宫肌层破裂或明显变薄,肌层厚度2~5mm。
2例妊娠囊周围宫腔与正常宫颈管相通,6例不相通。
8例患者的残角子宫分型包括Ⅰ型1例,Ⅱ型7例(表1)。
孕22+周和孕20+周患者的残角子宫破裂口较大,有腹痛、阴道流血症状,胎儿及附属物已从宫腔被完全挤入到腹腔中,孕囊与腹壁靠近,外周未见子宫肌层,腹盆腔内有大片游离性的暗区,孕囊右下方有较小的类似于子宫样的回声。
其余6例患者孕囊/胎儿前方肌层未发生破裂,但明显变薄,超声图像清晰,正常宫腔未见孕囊,子宫轮廓均呈不对称双角状,孕囊周围有肌层覆盖,部分与正常子宫肌层相连(图2)。
表1 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表现序号临床症状宫腔内孕囊附件区盆腔积液妊娠囊相关情况妊娠囊前方肌层胎心孕周子宫1 腹痛、流血无右卵巢小囊肿深12mm 有17+右侧变薄(3mm)2 腹痛、无出血无正常无有22+右侧破裂3 腹痛、流血无正常深10mm 有16+右侧变薄(2mm)4 腹痛、流血无左卵巢小囊肿深13mm 无12+右侧变薄(5mm)5 腹痛、流血无正常深9mm 有20+左侧破裂6 无症状无正常无无19+右侧变薄(4mm)7 无症状无正常无无16+右侧变薄(5mm)8 腹痛、无出血无正常无有17+右侧变薄(4mm)图1输卵管妊娠误诊病例(RH:残角子宫UT:子宫)图2残角子宫妊娠的阴道超声图像(UT:子宫,L-M:左侧包块)8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残角子宫妊娠,其中6例行腹腔镜手术将子宫残角切除,2例行开腹手术切除子宫残角,移除胚胎。
3 讨论对于妊娠女性而言,随着胚胎的发育,子宫会由一对纵形副中肾管的中段合并、发育而来。
若胚胎在发育期间,副中肾管中段出现了融合不良,一侧发育良好而另一侧发育不全,其中发育良好的副中肾管中段会发育成单角子宫,而发育不全的副中肾管中段则会成为没有宫颈和峡部的残角子宫[3]。
临床将残角子宫分为三型:残角子宫宫腔与正常宫腔连通为Ⅰ型,残角子宫宫腔与正常宫腔不连通为Ⅱ型,无宫腔的残角子宫为Ⅲ型,临床以Ⅱ型残角子宫最为多见,约占72~85%[4]。
在本次研究中,8例残角子宫患者中有7例为Ⅱ型,1例为Ⅰ型。
无宫腔的残角子宫不具有功能,受精卵无法在这种残角子宫中着床,Ⅰ型和Ⅱ型残角子宫的宫腔有功能,所以发生残角子宫妊娠的都为Ⅰ型或Ⅱ型残角子宫。
残角子宫妊娠的发生原理为:残角子宫与正常子宫之间由细管腔连通,精子可经此进入残角子宫侧输卵管结合卵子,最后在残角子宫内着床并发育;受精卵外游到残角子宫输卵管中后在残角子宫中着床,或者是精子外游到残角子宫输卵管中结合卵子后在残角子宫中着床[5]。
残角子宫的肌层发育不良,所以在受精卵着床后,宫腔会随着胚胎的持续发育而发生破裂,引发严重后果,故临床需要早期诊断并在残角子宫破裂前行手术治疗,以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发病率极低,并且在怀孕早期多无特殊临床症状,所以很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很大一部分残角子宫妊娠患者都是在妊娠中期出现了急腹症或者流产反复失败而引起重视[6-7]。
临床统计显示,残角子宫妊娠在孕中期最易发生漏诊,而在孕早期更易发生误诊,如误诊为宫角妊娠、子宫肌瘤、附件包块、输卵管妊娠等。
本组病例中,术前经超声检查,有1例12+孕周的患者被误诊为输卵管妊娠。
现阶段,超声技术是临床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的主要手段,磁共振成像虽能较为准确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但是其具有价格昂贵的缺陷,所以在临床上的应用限制较大。
超声技术具有经济性好、普及率高、图像分辨率高等优点,故成为了各级医院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的首选[8-9]。
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表现与患者的病情进展程度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病情进展程度患者有着不同的超声表现。
在本次研究中,8例患者中有2例合并卵巢小囊肿,4例有盆腔积液,7例在子宫右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1例在子宫左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5例监测到胎心,3例未监测到胎心。
2例的残角子宫破裂口较大,有腹痛、阴道流血症状,胎儿及附属物已从宫腔被完全挤入到腹腔中,孕囊与腹壁靠近,外周未见子宫肌层,腹盆腔内有大片游离性的暗区,孕囊右下方有较小的类似于子宫样的回声,考虑发生了子宫残角妊娠破裂。
其余6例患者孕囊/胎儿前方肌层未发生破裂,但明显变薄,超声图像清晰,正常宫腔未见孕囊,子宫轮廓均呈不对称双角状,孕囊周围有肌层覆盖,部分与正常子宫肌层相连。
虽然处于不同时期的残角子宫妊娠患者的超声表现各异,但其也存在着共同之处:盆腔内可见2个子宫样回声;正常宫腔内未见孕囊,孕囊在正常子宫外;孕囊所在宫腔与宫颈不相通;孕囊周围有肌层覆盖,但肌层明显变薄,且厚薄不均。
因此,临床在对早孕期女性进行超声检查时,尤其要关注孕囊宫腔与宫颈的连接关系,子宫外形以及孕囊外的肌层的相关情况,以明确是否为残角子宫妊娠[10]。
综上所述,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表现各异,但有共同的特征声像,如2个子宫样回声、孕囊位于正常子宫外、孕囊所在宫腔与宫颈不相通、孕囊周围肌层明显变薄等,联合应用经阴道与经腹超声检查能够有效降低误诊、漏诊风险,提高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1] 田雨,杨太珠,罗红等.罕见部位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2):118-120.[2] 陈鸣.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破裂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4):320.[3] 赵密,陈欣林,杨小红等.多种影像学方法术前诊断残角子宫妊娠21例[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9):1982-1983.[4] 左风海,刘建辉.残角子宫妊娠1例超声表现[J].河北医药,2011,33(21):3358-3359.[5] Siwatch,S.,Mehra,R.,Pandher,D.K. et al.Rudimentary horn pregnancy: A 10-year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3,287(4):687-695.[6] Munck,D.F.,Markauskas,A.,Lamont,R.F. et al.Pregnancy in a non-communicating rudimentaryuterine horn in an obese woman[J].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Nordisk Forening for Obstetrik och Gynekologi,2013,92(7):869-869.[7] 沈俐,谢峰.残角子宫妊娠中孕期破裂超声表现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5):359.[8] 刘凤勤,李春燕,江玉芳等.残角子宫妊娠声像图特点与手术后病理对照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7):629-630.[9] 薛勤,吴群英,谭洁等.子宫内妊娠合并残角子宫妊娠破裂一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3):229.[10] 朱洪娟.超声误诊残角子宫妊娠破裂1例[J].医学信息,2015,(42):439-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