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三步走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初学作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语文学科是否能够取得良好成绩以及学习兴趣方面,初学作文均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教师们都知道,初学作文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一个难点。
针对这点,一些学者提出了“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实践来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在语文学科中的综合素养。
1.第一步:导入、介绍、解释这一步主要是导入主题、介绍自己将要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用简洁而有趣的语言解释写作规则、技巧等等。
导入的形式有多种,可以用教学PPT、图片、儿歌、故事等形式来引起学生兴趣,以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
2.第二步:写作练习在这一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仿写、补全句子等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语言表达技巧。
接着,教师可以提供一个主题,让学生完成一篇小短文,以模仿这一主题的写作技巧。
这一步要求学生能够以自己的独立思考为基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3.第三步:总结、思考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并总结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之后的针对性讲解做准备。
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一步可以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反思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通过反思能够使写作思维更加清晰明确,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1.结构清晰“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将整个写作过程划分为了三个步骤,写作的过程显得更加清晰,每一个步骤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学习兴趣。
2.操作性强“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将写作过程分为了三个具体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具体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
3.互动性好“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其中重点是在第三步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师生间可以进行双向交流,让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初学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关键训练。
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写作仍旧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针对这一问题,一种被称为“初学作文三步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本文将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并分析其优缺点和应用方法。
“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模仿、仿写和创作。
模仿是指学生通过模仿优秀的作文进行阅读和理解,从中学习优秀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仿写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已模仿的作文和自己的理解进行仿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创作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明显。
通过模仿优秀的作文,学生能够接触到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思路,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仿写阶段可以使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创作阶段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和构思,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这种模式注重了语言表达的训练,但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写作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弱。
这种模式重视了模仿和仿写,却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容易使学生陷入机械的模式化写作中。
这种模式可能使学生过分依赖模仿他人的作品,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为了更好地应用“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启发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方式和写作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在模仿和仿写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同时鼓励他们进行自由发挥和创新。
在创作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和修改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需要注意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维,避免过分依赖模仿和缺乏独立思考的问题。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一、引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小学生常常面临着作文题目不清晰、写作内容散乱、表达不流畅等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探究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旨在挖掘其教学价值和实施效果。
二、“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是以马理思教授提出的“五步作文教学法”为基础的,经过实际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而形成的。
该模式主要分为确定主题、构思内容、组织段落三个步骤,具体内容如下:1. 确定主题: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感受的主题,例如“我喜欢的动物”、“我的假期生活”等。
通过大量的示范作文和辅导,引导学生合理确定主题,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个性特点。
2. 构思内容:在确定主题后,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思维,帮助他们思考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素材,例如动物的特点、自己度假的经历等。
通过思维导图、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创造力,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有趣。
3. 组织段落:在构思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将素材进行合理组织,形成连贯的段落。
通过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改进作文中的语言表达、句子结构等问题,提高其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1.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题选择和构思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2.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构思内容和组织段落两个环节,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和逻辑推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该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大量的写作示范和点评,提高学生在词汇选择、句子表达、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和构思内容,该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情感体验等。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考察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初学者突破作文瓶颈,提高作文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究“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帮助初学者轻松写好作文。
一、认识作文在教学作文之前,需要让学生了解作文是什么。
作文是指以文字为主要表达形式,通过组织与排列语言材料表达思想,感情,完成文学创作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书面表达。
让学生理解作文的定义,有助于他们明确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互动演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教材,采用互动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写作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1.老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前阅读。
2.在课堂上,老师对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等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构成。
3.老师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
4.让学生根据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自写一篇自己的作文,自由发挥,不受字数限制。
5.老师现场批改学生的作文,指出优缺点,并引导学生改进。
通过互动演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文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如何自由发挥,拓展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三步走教学模式在学生通过互动演示方式认识和体验作文之后,老师可以采用“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写好作文。
第一步:总分总总分总是指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处给出总体内容与主题,中间分段写出具体内容,这是一种常用的作文结构。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题目或段落的标题,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思路构思。
第二步:抓住主题抓住主题是指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不要离题太远。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离题太远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如何突出主题。
第三步: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指用简练、清晰、生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和背诵优秀的文章和段落,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内容。
而初学作文对于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写作。
本文将探究一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
“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展开组织思路,进行写作。
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没有写作经验的情况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文的话题。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喜欢的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你参观过的地方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慢慢进入到作文的情境中,思考自己想要写作的话题。
第二步是展开组织思路。
在学生确定好作文的话题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思路,帮助他们组织好写作的结构。
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的方式,让他们口头表达出想要写的内容。
教师也可以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汇,让学生根据关键词汇来展开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展开思路,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写作的逻辑和条理。
第三步是进行写作。
在学生组织好思路之后,就可以进行写作了。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开始写作、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等。
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让学生保持正确的写作习惯。
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指导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继续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展开组织思路、进行写作,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进步和成长。
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小学语文作为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写作作为语文的一种重要形式,需要学生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提升。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好的写作习惯和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中逐步进阶,从而取得更好的写作表现。
一、第一步:学习模仿在初学写作时,学生通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难以理清思路、难以组织语言和不知道如何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
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习模仿。
这里的模仿不是单纯的抄袭,而是通过阅读网络或纸质材料,模仿优秀的作品,从而了解正确的写作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学生模仿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并注意其结构、语言表达和段落组织等方面。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模仿时,选择其中一篇范文进行模仿,重点放在结构和组织上。
例如,学生选择了一篇叙事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逐步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中间、结尾等,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和过渡方式等。
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结构,自己动手写一个类似的作品,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二、第二步:梳理思路通过模仿的训练,学生能够对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有一定的认识。
接下来,则需要让学生学会梳理思路,从而更好地写出自己的作品。
梳理思路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思路和要点,并通过合理的组织方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在这一步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在15-20分钟内写出一篇短文。
在写作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我要表达什么观点?要如何组织内容?要用什么语言表达?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够帮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写作思路,避免冗杂和重复。
在梳理思路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通过逻辑框架和合理的组织方式,把文章的观点和思路表达得更为清晰。
三、第三步:自主创作在进行了模仿和梳理思路的训练后,学生可以开始进行自主创作。
作文教学“三部曲”

作文教学“三部曲”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应该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下面介绍一种“三部曲”作文教学法。
第一步:提供范文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是提供范文,范文是指优秀的、经过精心编辑的学生作文。
提供范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让他们知道一篇好的作文是什么样子的。
范文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提供范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范文的结构和内容,比较范文与自己的作文之间的差距,并帮助学生发现范文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还可以请学生模仿范文,进行仿写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二步:分析写作要素提供了范文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范文中的写作要素,包括作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通过分析写作要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写作的重点和要求。
分析写作要素还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提高作文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在分析写作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探讨。
教师可以问学生范文中的主题是什么?如何组织文章结构?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作文要素的理解。
第三步:实践写作训练提供了范文和分析了写作要素之后,学生需要进行实践写作训练,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步骤。
在实践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或写作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
在实践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还可以组织写作小组或写作分享会,让学生相互交流作文经验和互相评价作文,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而“三部曲”作文教学法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三部曲”

作文教学“三部曲”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前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思维逻辑不清晰等。
教师需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文。
本文将介绍一种“三部曲”作文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文的能力。
一、第一部曲:观察与积累作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平时的观察和积累。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是写作文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活动,比如到校园、社区或城市的公园、商场等地方,观察周围的事物、人物和事件,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生活,积累写作文的素材。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庭、亲戚朋友的生活,或者观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让他们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名家名作,比如金庸的小说、冰心的散文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和写作水平。
二、第二部曲:构思与策划在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行作文的构思和策划。
构思和策划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它涉及到文章内容的选择、结构的规划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和策划。
可以让学生通过“如果……会怎样?”的方式,进行构思和策划;也可以通过“假如……怎么办?”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构思和策划。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结构框架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进行作文的构思和策划。
可以教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如何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和案例,让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让他们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第三部曲:表达与组织在构思和策划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行作文的表达和组织。
好的构思没有好的表达和组织,作文也是无法成功的。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表达和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三步走:兴趣.材料.想象
---------任丽萍
作文教学向来被视为小学教学的一大重难点,如何落实教材中写作训练,对广大师生来说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小学生阅历与学识均浅,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既能言之有物,又不失文采呢?为了更有效解决学生作文中的实际问题,在创新教育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我有以下拙见。
一、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对作文兴趣黯然,动笔时,积蓄内心深处的情感就难以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文章自然难以产生良好的审美效果。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对作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呢?
1、善于观察生活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写作来自生活,而生活需要用心观察、体会,否则,写作的源泉就会枯竭。
然而观察生活是一个老套的说法,尤其是现下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较重,又往往耽迷于电视、电脑,远离自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缺乏。
如何使学生能更善于观察生活呢?我想,我们教师应该在这里起到“激发”的作用。
在每学期的教学中,都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比如观察一景一物,
一人一事,皆可取自学生的生活,学生操作起来简便易行,而这样的作业学生也会感到兴趣盎然。
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上再动笔成文,久而久之,平凡的生活学生也可以挖掘出素材,使作文的书面表达水到渠成。
2、紧抓阅读教学中的习作机会
在教师的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想象可供延伸之用,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是进行习作训练的大好机会。
如学习《凡卡》一文,在讨论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凡卡的生活充满同情,更为爷爷收不到他的信感到悲哀,凡卡以后的遭遇将会怎样?我立刻让学生讨论“假如我是凡卡”。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言,有的说要报复地主,有的说:“好汉不吃眼前亏”,逃走再说……随后让学生动笔写《凡卡发出信之后》;《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写到“河沿上传来几声枪声……”,后来写雨来没有死。
这当中,雨来是怎样死里逃生?在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时,教师让学生以《雨来脱险》为题,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习作练习。
此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充分发挥想像力进行拓展,很快地为雨来想出种种脱险的好方法,教学效果良好。
3、以读促写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直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
作文教学为了增强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积极鼓励阅读。
它可以丰富学生词汇,开拓学生视野,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多了,写作胸有成竹了,写作的兴趣便与日俱增。
但以往存在的的问题是,学生对读书并不感兴趣。
在这方面,我认为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大多数学生平时同的都是作文书,枯燥乏味;二是学生读书以出自硬性规定为多,而大多数的长篇文章常令小学生望而却步。
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改善这种状况。
一是丰富推荐的书目,应该推荐学生多读一些有趣味性、贴近小学生心理的书,推荐不爱读书的同学先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激发其兴趣,再寻序渐进。
二是在推荐阅读时紧密联系教学。
我在教《井阳冈》后,给学生留的问题便是:武松为何会来到阳谷县?武松第二天又发生了什么?学生本来对课文的内容就很感兴趣,这两个问题更是激发了他们对前因后果的好奇心,果然,放假回来再提问时,不少学生已经能回答上来。
这便是拓展阅读的良好效果。
二、精心选择写作材料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心和主题,要充分表达文章中心,就必须选择最具表达力、典型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达到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目的。
而在学生写作中,一些学生急于下笔,见啥写啥,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东拼西凑,凌乱无章,甚至中心表达错误,“牛头不对马嘴”,所以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进行“立意调控”,根据中心的要求,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最能突出主题的例子。
例如,我曾有一次布置了写人的作文,有位同学选取的题目是《我的妈妈》。
这篇很长的文章里记述了不少事情:妈妈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年轻时的拼搏、为我的操劳,等等,虽然事例丰富,但全篇看下来给人以流水帐的感觉,并不能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主题也并不突出。
我找到这名同学,问他,为什么要写妈妈,要写妈妈的什么。
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
妈妈对我最好,我要写妈妈对我的爱。
我因此引导他说,这样泛泛记述,不如深刻挖掘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事情好。
于是,他第二天又交给我一篇不一样的作文。
这篇文章中他开头开门见山道出中心:妈妈是多么劳苦!在材料选择中,作者选取了一件极为平常又极具感染力的小事:一天早上,我贪黑欲为操劳一辈子的妈妈做一顿早饭,没想到妈妈已在厨房不断忙碌着。
小作者从妈妈的动作、神态、身躯、白发中一点一滴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不断折射出妈妈的劳苦,也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便是材料选择的重要。
我们在作文教学当中,也应该随时注意这一点,使学生的材料都能够精致、富有感染力。
三、善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鸟儿没有翅膀就不能在蓝天上飞翔,文章没有想象就失去魅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写作时要指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想象大胆奇特、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如冰心的《樱花赞》,由樱花那种迎风怒放的精神与活动,联想到日本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热情。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克服思维上“固其一端不发”的现象,注重挖掘所写事物内部蕴涵的哲理。
如,有位学生写《雨伞》,文中她写了母亲为自己撑起一把雨伞同路行走,在分手路口,当母亲将伞交给她时,她猛然感到自己要学会为自己撑起生活的伞,当她看到不远处一位老太太在雨中艰难行走时,不由得想到应凭自己的能力
为需要之人撑起一把关怀之伞。
文章的主题因不断地联想而再次升华。
以上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点滴看法,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之下,新世纪的作文教学会冲出旧思想的束缚进入全新的教学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