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萧红的诗人介绍

萧红的诗人介绍01 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乃莹(一说为:张乃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长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02 好书推荐推荐一:《呼兰河传》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
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推荐二:《生死场》《生死场》共有十七章节。
《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
在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
《麦场》写到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之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
他渐渐不注意麦子,每日进城,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
而这种时候,地主还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发起“镰刀会”进行抵抗,但中途失败,他家的青牛卖了,无法种地,他只得编鸡笼去卖。
可这只是暂时的缓解,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
“五月节”到了,由于米价跌落,卖的钱不够还债,成业家连一斤面粉也买不起。
在东北严寒的冬季里,孩子们饱受摧残。
生了病无钱医治,任其恶化,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孩子死了,只是随便地用草捆起来,扔到乱坟岗任野狗撕扯。
萧红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萧红小说的主要作品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她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萧红小说的主要作品。
第一部是《湘行散记》。
这是萧红的第一部小说集,于1929年出版。
《湘行散记》主要以她在湘西地区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为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视角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土风民情,展现出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人文情感。
第二部是《干校六记》。
这是萧红在1961年到1972年期间写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集合。
《干校六记》以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队所经历的苦难和痛苦为主题。
通过精准的语言和刻骨铭心的描写,她将自己和其他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第三部是《呼兰河传》。
这是萧红在1947年至1948年期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表达了她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塑造和自然描写,展现了战争年代农村女性的优秀品质和坚韧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种种矛盾。
第四部是《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是萧红于1944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红玫瑰与白玫瑰》以作者周文璟与哈笑社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周文璟的情感经历和内心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局限和女性自我解放的渴望。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动,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最后一部是《萧红小说选》。
这是一本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选集,收录了萧红的部分作品。
《萧红小说选》汇集了她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等,丰富展现了她作为作家的多样风貌和独特创作理念。
萧红的小说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风格独特,思想深刻,以其独特的人物刻画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她的作品不仅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对女性地位和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真实描绘。
萧红

结识鲁迅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 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 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 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 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 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 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THANK YOU FOR YO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 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 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 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 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
《萧红经典必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 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 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 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 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 萧红也是最富有幽默感的,有时还透着俏皮,这些出自她生活情趣的东西,常 常跳动在她的字里行间。她的文字,使人感到有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 ——端木蕻良 萧红是现代作家中生命最短促、最有才华、个人生活颇为坎坷的一位女作家, 也是第一个在作品中反映了东北沦陷后妇女命运的女作家。 ——陈荒煤
萧红
萧红( 1911年6月2 日- 1942 年1月 22 日),著名女作家, 原名张迺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 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 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 《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 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 小说《呼兰河传》。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才女萧红的简介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短暂的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情和自由。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才女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才女萧红的生平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现代著名女作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本名张乃莹(又写做张乃莹)。
张乃莹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不关心她,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
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孤独、敏感、矜持、倔强的一面。
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9岁的张乃莹进入小学读书。
1927年,离开故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一女子中学读书。
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祖父去世,张乃莹失去了家中唯一的保护人。
父亲就为张乃莹订下了一门亲事,并取消了张乃莹女中的学籍,迫使她回家。
这年夏,为反对父亲包办其婚姻,19岁的张乃莹离家出走。
先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至北京,过着飘泊无定的生活,期间几经颠沛。
1932年,受骗上当的张乃莹回到哈尔滨,欠了旅馆一大笔钱,旅馆威胁将其卖入妓院。
在这种情况下,身怀六甲而走投无路的张乃莹,向当地的报馆写信求助。
当时报社青年编辑、后来的著名作家萧军对苦难的张乃莹充满同情,帮助她在暴风雨的黑夜逃出旅馆。
从此张乃莹结识了对她有重大影响的萧军。
两人开始了贫穷但能相依为命的生活。
这段时间是张乃莹最怀念的时光。
跟随着萧军,张乃莹结识不少进步文人,也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张乃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陆续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这时张乃莹使用悄吟这一笔名。
1933年她和萧军合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跋涉》。
1934年,他们辗转漂泊到青岛。
在这里,张乃莹完成被誉为“中国文学界打响了动员民众起来抗日的第一枪”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的这本书的文稿。
同年,他们来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成了鲁迅的邻居。
在鲁迅的支持下,《生死场》得以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禁令而出版。
就是这本书张乃莹开始用萧红做笔名,并从此以萧红而扬名文坛。
萧红一生故事简单概括

萧红一生故事简单概括萧红,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脑海里肯定浮现出那个清瘦的身影,伴着淡淡的忧伤。
她的一生就像一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又爱又恨,仿佛那些故事就在眼前。
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那个地方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听起来就像是个童话。
但是,童话的背后总有点苦涩,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没钱的日子像阴影一样跟着她,真是让人心疼。
小小的萧红,心里就埋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像是小苗儿向阳光努力生长。
长大后,她可真是个活泼的女孩儿,脑袋里总是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念头。
可是,世俗的束缚让她喘不过气来。
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她决心走出去,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哎,那个年代的女人可不容易,特别是像她这样不甘于平庸的灵魂。
她跑到北京,那时候的北京可热闹了,像个大舞台,各种文化碰撞,灵感四溢。
可在那闪耀的灯光下,她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情感的纠葛、生活的琐碎,真是让人伤透了心。
她的作品开始慢慢被人注意,特别是那种真实、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像是在心里扎了一根刺,让人痛却又想要再看一遍。
萧红的爱情生活真是复杂,一波三折。
她爱过几个男人,心里却总是放不下那个叫故乡的地方。
每次她在喧嚣的城市里找不到归属感时,心里就像被撕扯一样,真是个矛盾的女孩儿。
那些年,她写下了不少作品,像是《生死场》就让人看得心碎。
你能想象吗?她把生活的苦与乐都写得淋漓尽致,仿佛在跟读者说:“我也经历过这些,你并不孤单。
”作品中那种挣扎的情绪,简直像是在她心中燃烧的火焰,熊熊燃烧却又扑朔迷离。
萧红的性格也特有意思,豪放、洒脱,像极了那种敢爱敢恨的姑娘。
即便经历了很多挫折,她也没有轻言放弃。
她在流浪中找到了自我,渐渐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仿佛在告诉我们,尽管生活苦,但心中的梦却不能放。
那种精神力量,让人觉得她真的是个勇士。
她在不断的挣扎中,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声音,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她心灵的呐喊,让人感受到那份真实与共鸣。
后来萧红也经历了病痛的折磨,身体的疲惫让她的灵魂似乎也变得沉重。
萧红作品资料

民间传说的运用
• 借鉴民间传说,丰富作品内涵
• 增强作品的神秘色彩和艺术魅力
• 《呼兰河传》中的“呼兰河”传说
萧红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价值
独特的艺术风格
审美价值
•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独特的叙事技巧,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
• 都关注女性地位,提倡女性解放
• 丁玲作品更注重社会问题的剖析,萧红则更注重个体生
命的体验
03
与沈从文的比较
• 都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
• 都关注乡村生活的描绘
• 沈从文作品更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萧红则更注重对乡
村生活的批判与反思
02
萧红作品的主题与风格特点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女性解放
谢谢观看
萧红作品深度解读
01
萧红生平与创作背景概述
萧红的生平经历及重要事件回顾
萧红出生于1911年
•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童年时期家境贫寒
19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
• 受到鲁迅等文学前辈的提携与指导
• 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家
• 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
1940年代后期病逝于香港
• 病因:肺结核
03
抗日战争时期
•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 文人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萧红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
萧红与其他民国作家的比较分析
01
与鲁迅的比较
• 都是左翼文学家
• 都关注民众苦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鲁迅注重现实主义,萧红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萧红简介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
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
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
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与萧军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许多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
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
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
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
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随后,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
从此,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
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
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
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